查文庫>3000字> 計算機論文範文3000字

計算機論文

計算機論文範文3000字

  S模式二次監視雷達系統是在傳統的A/C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是採用詢問應答協同的工作方式。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計算機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1、引言

  S模式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空中交通監視技術,相對傳統的A/C模式二次監視雷達,採用了選址詢問,擴充套件了資料鏈,擴充了系統容量,降低了系統內部干擾,因而在美、歐等國家和地區得到了廣泛應用,同時也是國際民航組織推薦使用的一種空管模式。而我國空管發展比較緩慢,目前還普遍使用的是A/C模式,但隨著空中交通的發展,飛機密度的增加,勢必也會向S模式監視系統發展。正因為我國目前還沒有采用S模式,因而有關S模式的系列標準也沒有頒佈,系統性論述的相關文獻也很少。有些文獻認為,透過對傳統A/C模式二次監視雷達進行簡單的升級就可以實現S模式,筆者認為S模式除了在工作頻點上與傳統的A/C模式相同外,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系統,特別是S模式的資料鏈功能,以及地面站的協同功能,使得S模式的控制相當複雜;同時,S模式地面二次監視雷達是一個逐步更換的過程,在實施過程中,S模式二次監視雷達必須考慮相容現有的傳統的A/C模式,因而S模式二次監視雷達必須經過全面細緻的設計才可能充分發揮S模式的效能。本文主要針對實現地面二次監視雷達的關鍵技術進行論述。

  2、S模式二次監視雷達系統簡述

  S模式二次監視雷達系統是在傳統的A/C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是採用詢問應答協同的工作方式,因而S模式二次監視雷達系統包括具有S模式能力的地面二次雷達詢問機和機載應答機兩部分。國際民航組織為每架飛機分配了一個唯一地址(24位地址)[1],地面站可以對飛機進行選址詢問,詢問發射頻率為1030MHz,接收頻率為1090MHz,詢問上行訊號如圖1所示,前2個脈衝為同步脈衝,P5為詢問旁瓣抑制脈衝,P6為資訊脈衝,採用DPSK調製,資訊位長56bit或112bit,56bit稱為簡訊號格式,主要用於監視,112bit稱為長訊號格式,除用於監視外還需要傳輸資料資訊,也就是資料鏈功能都採用長訊號格式,其碼速率為4MHz。應答下行訊號如圖2所示,前4個脈衝是同步脈衝,後面56個脈衝或112個脈衝也分為長格式和短格式,採用脈位調製,碼速率為1MHz。國際民航組織(ICAO)附件10中分別對上行和下行定義了S模式的24種格式,其中上行格式4、5、11、20、21、24用於二次監視雷達監視系統,0和16號格式用於ACAS系統,為以後擴充套件保留了17種格式;下行格式中,4、5、11、20、21、24用於二次雷達監視系統,0和16號格式用於ACAS系統,17、18、19號格式用於ADS-B,其中19號格式為軍用。在二次監視雷達使用的幾種格式中,11號格式是全呼詢問和應答,主要用於對空中目標的捕獲,以獲取空中目標的S模式地址,4號和5號格式主要用於監視,以替代傳統的A/C模式,4號格式傳輸高度資訊,5號格式傳輸編號資訊,20、21號格式主要用於資料傳輸,同時具有監視功能,24號格式主要用於擴充套件通訊功能。在S模式資料鏈的功能上主要分為通訊A、通訊B、通訊C和通訊D4種,上行20、21號格式主要用於通訊A,下行20、21主要用於通訊B,上行24號格式用於通訊C,下行24號格式用於通訊D。通訊A又分為廣播通訊A和一般通訊A,廣播通訊A用於地面站向覆蓋範圍內的空中目標傳送廣播資訊,一般通訊A用於地面站對特定的飛機發送資訊;通訊B又分為地面發起的通訊B(GICB)、空中發起的通訊B(AICB)和廣播通訊B等[1-2]。

  3、S模式二次監視雷達組成及工作原理

  S模式地面二次監視雷達主要組成如圖3所示,包括天線系統、發射機、接收機、通道管理器、S模式回答處理器、A/C模式回答處理器、航跡處理、資料管理以及介面管理等部分。天線系統包括∑、Δ、Ω三通道單脈衝天線,和傳統A/C模式二次監視雷達一樣,為了減少垂直反射的影響,採用大垂直孔徑天線。由於S模式詢問機需要同時發射P6脈衝和旁瓣抑制脈衝(P5脈衝),發射機需採用主、輔兩個發射機,主發射機發射訊號脈衝和同步脈衝,輔助發射機發射旁瓣抑制脈衝,接收機採用三通道接收,∑、Δ通道接收機配合∑、Δ單脈衝天線,實現單脈衝測角,∑、Ω實現接收旁瓣抑制功能,分別採用S模式和A/C模式兩個獨立的回答處理器,實時的對每次回答進行訊號處理,以得到每次回答的解碼值;A/C模式凝聚器主要對駐留波束內的A/C模式回答進行凝聚,剔除非同步干擾等;通道管理器主要對波束內要處理的S模式詢問(包括資料傳輸任務)以及A/C模式詢問進行時序上的管理;鏈路管理器主要完成通訊任務與跟蹤目標的配對、對活動列表的管理。

  4、S模式二次監視雷達關鍵技術

  4.1S模式與A/C模式的相容性

  雖然S模式採用了點名詢問,但在跟蹤前是不知道空中目標的S模式地址,當S模式二次監視雷達工作在多站情況下,可以透過相鄰地面站的引導實現對目標的跟蹤,但大多情況下需要自身對目標進行捕獲,只有捕獲鎖定後的目標才能進行點對點的資料傳輸。S模式目標的捕獲是採用全呼詢問,跟蹤和資料傳輸採用選址詢問,鎖定後的目標不再對S模式全呼詢問進行應答,為了方便管理和減少干擾,實際實施時,採用全呼和選址詢問分時進行,其時序如圖4所示,包括一個全呼詢問週期跟一個輪詢週期,在輪詢週期內實現選址詢問。考慮到從傳統的A/C模式升級到S模式需要一定的時間過渡,因而國際民航組織在制定S模式標準時,充分考慮了A/C模式與S模式的相容問題,使得A/C模式二次雷達監視系統與S模式二次雷達監視系統可以共存。在全呼詢問時,對傳統的A/C模式訊號進行了改進,增加了P4脈衝,如圖5的訊號格式稱為組合詢問訊號格式,對於傳統的A/C模式應答機只識別P1~P3脈衝,並按識別的P1與P3的時間間隔確定詢問模式,對於S模式應答機需要識別P4脈衝,P4為寬脈衝(1.6μs)時表示對所有應答機進行全呼詢問,P4為窄脈衝(0.8μs)時表示僅對A/C模式應答機進行詢問,S模式應答機接收到該訊號不應答。但在實際使用中,人們更喜歡採用UF11號僅S模式全呼和短的組合詢問格式(僅A/C模式回答)組成的時序對空中目標進行全呼詢問,如圖6所示,這樣在同樣覆蓋範圍內的S模式應答機和A/C模式應答機具有相同的接收時間窗,A/C模式應答機也有足夠的時間從抑制A/C模式(僅S模式全呼)中恢復。

  4.2S模式通道管理

  由於S模式既要完成監視功能又要完成資料鏈功能,同時還要相容傳統的A/C模式,因而如何有序地安排和管理地面雷達在波束覆蓋範圍內目標的通訊和監視任務顯得尤為重要。S模式地面二次監視雷達需要一個專用的通道管理器來完成這些任務,其原理主要包括通道控制、事務預處理、目標列表更新、輪詢程序安排和事務更新,如圖7所示。通道控制實時監視時鐘和天線指向,保證所有S模式和A/C模式活動都發生在恰當的時間和序列(波束駐留時間),每間隔一定時間,通道控制就指示事務預處理器提供即將進入波束的飛機清單;事務預處理查詢包含目標預測位置的監視檔案,如果將要進入波束的飛機有上行鏈路資訊或下行鏈路資訊需處理,那麼事務預處理就會確定要完成這些任務所需要處理的數目和型別,事務預處理為每架飛機建立一張表單,表單包括一套要完成所有待處理的監視與通訊任務所需要的完整說明;目標列表更新器組合這些表單為活動列表,並定期更新,表單上的條目是由事務預處理器所闡明的資料塊。新目標中的資料塊由事務預處理提供,並且被併入此列表,而那些離開波束或完成服務的目標,都會被清除。為了更好地估計算一個詢問與應答的非衝突時序,活動目標列表是以目標距離遞減的方式進行排序。事務更新是針對具有多工的目標,對於有多工的目標原則上是安排連續進行,如果某項任務成功進行,就會修改目標的資料塊,以安排下一任務進行;如果某項任務進行不成功,會安排在下一時序繼續進行;輪詢程序安排通道管理器的輸出時序,其原則是基於目標的距離,最遠的先問,後續安排的詢問目標,其回答不會與前一詢問的回答交替,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一個完整的時序安排,那麼就會安排到下一迴圈進行。圖8是一個通道管理輪詢例項,在第1個迴圈實現了對4架飛機的詢問,在第2個迴圈實現了對2架飛機的詢問,從該圖也可以看出,合理進行通道管理可以大大提高通道的利用率。

  4.3S模式鏈路管理

  S模式地面二次監視雷達為S模式地-空資料鏈提供物理層和部分鏈路層的服務,S模式資料鏈功能主要包括通訊A、廣播通訊A、GICB(Ground-in-itiatedComm-B)和AICB(Air-initiatedComm-B)等多種形式,實現這些資料鏈功能需要與地面資料鏈處理器(GDLP)和機載資料鏈處理器(ADLP)配合工作,如圖9所示。對於進入地面二次監視雷達覆蓋區的空中目標,地面二次監視雷達是靠定向天線實現與指定目標的通訊,對一特定的飛機,每次掃描的波束駐留時間只有幾十毫秒,對於飛機密度較大的區域,如果通訊任務較多,勢必有些目標的'通訊任務不能在一次掃描完成,需要多次掃描,如何有序地實現與空中目標的通訊,在天線指向目標前將具有通訊任務的目標和任務種類提供給通道管理器,需要建立一個活動資訊列表,這個活動資訊列表是對地面二次雷達覆蓋區域內的所有S模式目標列表,對新跟蹤的目標需要及時加入活動列表,並建立與GDLP的鏈路連線,對飛出覆蓋區的目標及時終止與GDLP的連結,並從活動資訊列表中剔除,二次雷達只從GDLP接收在覆蓋區內目標的通訊任務,對活動列表中具有通訊任務的目標進行長格式詢問,對沒有通訊任務的進行監視詢問(短格式詢問),在活動資訊列表的建立中,詢問機需要將透過監視獲得的目標位置資訊與透過GDLP獲得的通訊任務進行配對,並分類進行管理,對未完成的通訊任務進行更新。圖10是GICB鏈路管理例項。

  4.4S模式目標的捕獲

  S模式二次監視雷達主要採用選址詢問方式進行工作,但這只是在建立了目標跟蹤的情況下,在對目標跟蹤之前,需要對目標進行捕獲、鎖定,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系統的非同步干擾。一旦被捕獲,S模式飛機對隨後的S模式全呼叫詢問進行閉鎖,此閉鎖條件由S模式地面站透過S模式選址詢問控制,如果因任何原因致使一架飛機在18s左右沒有接收到地面站的閉鎖命令選址詢問,將自動解鎖,以便普通S模式捕獲可重新捕獲飛機。如何快速捕獲S模式目標,可以採用多種捕獲技術,包括多站捕獲與閉鎖、非選擇性捕獲與閉鎖、叢集詢問機捕獲與閉鎖,以及隨機捕獲等多種方式。S模式為每個具有共同覆蓋區的地面詢問機分配了了一個詢問識別符(Ⅱ碼)和監視識別符(SI碼),並要求應答機能夠根據Ⅱ碼和SI碼具有多站閉鎖,針對不同的Ⅱ碼和SI碼鎖,對應多達78個地面詢問機的全呼捕獲詢問;非選擇捕獲與閉鎖,是建立在Ⅱ=0的基礎上,與S模式子網協議不相容,不能用於普通的S模式捕獲;叢集詢問機捕獲與閉鎖,是地面使用相同詢問識別符號的詢問機透過地面網路協調它們的監視和通訊任務,不需要每個詢問機都去捕獲目標;隨機捕獲,S模式地面站用一個特殊全呼叫詢問命令進行詢問,此命令指示飛機用一個特定的小於1的應答機率進行應答,由此降低的應答率意味著有些全呼叫應答被正確接收,並且這些飛機將被捕獲。一旦一架飛機被捕獲,它就被閉鎖,就不會再幹擾其他尚未被捕獲飛機的全呼叫應答,這一過程一直重複,直到所有的飛機被捕獲,這種捕獲文獻[3]中已有詳細介紹。

  4.5單脈衝技術

  S模式二次監視雷達要求一次詢問、應答就能獲得目標資訊,這其中包括目標資料傳輸資訊和監視獲得的目標位置資訊,而傳統的滑窗技術需要多次詢問才能獲得理想的位置資訊,很難滿足S模式的要求,因而對於S模式地面詢問機必須採用單脈衝技術,其原理如圖11所示。通常二次監視雷達採用比幅單脈衝技術進行測角,根據接收到的∑、Δ通道的脈衝的幅度值計算出Δ/∑,由Δ/∑與偏離天線的法向值(OBA)的關係查表得到OBA值,與實時採集的天線指向值相加或相減得到目標的方位角,根據∑、Δ通道的相位超前滯後關係,判斷目標在法線左邊還是右邊,以決定目標方位是加OBA值還是減OBA值。此外單脈衝技術除用於測角外,也用於多目標處理。

  5、S模式二次監視雷達介面要求

  S模式二次監視雷達介面主要分為內部介面和外部介面,內部介面主要包括地面站詢問機與詢問天線的介面、詢問機與本地控制盤的介面、詢問機與維護顯示器的介面,與天線的介面包括∑、Δ、Ω三通道射頻介面和天線指向資料,天線指向訊號採用增量編碼方式,一路方位脈衝,一路正北脈衝;與本地控制盤的介面主要完成本地控制盤對詢問機的工作引數進行設定,並實時監視詢問機的狀態,採用RS422介面;與本地維護監視器的介面主要對目標的航跡進行監視,採用RS422介面或網路介面。與外部裝置的介面包括與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的介面、與GDLP的介面、與本地使用者的介面、與其他鄰近地面站系統工作介面,實現S模式資料鏈功能與空管中心的監視介面和GDLP介面是必需的,與鄰近地面二次監視雷達介面在多站協同工作時需要,對外介面都採用雙冗餘網路介面,如圖12所示。與空中交通管制中心介面,主要向交通管制中心傳輸目標點跡/航跡報文,通常採用網路介面。由於我國還沒有相應標準,我們參照歐洲航空組織監視資料交換報文CAT48《單站雷達目標傳送報文》[4]執行。與地面資料鏈處理器GDLP的介面主要與GDLP進行雙向資料交換,將從飛機上提取的資料傳送給GDLP,把GDLP傳來的資料透過二次監視雷達傳送給飛機,同樣採用網路介面,參照歐洲航空組織監視資料交換報文CAT18《S模式資料交換資訊》[5]執行。

  6、S模式二次監視雷達鏈路計算

  S模式二次監視雷達鏈路計算同樣遵從二次雷達的計算公式[6]:式中,Prcc為接收機輸入口的接收功率,單位W;Ptrd為發射機在輸出口的發射功率,單位W;GA為地面二次監視雷達天線增益;GT為應答機天線增益;LI為二次監視雷達到天線之間電纜損耗和;Lt為應答機到天線之間電纜損耗和;Lat為大氣衰減;λ為波長,單位m;R為地面站和應答機天線之間的距離,單位m。在下行鏈路計算時,考慮到S模式必須採用單脈衝技術進行測角,系統應該留有足夠的餘量。

  7、結束語

  S模式二次監視雷達具有監視、資料鏈功能,相比傳統的A/C模式具有很多優勢,是國際民航空中交通監視技術的發展方向,既可以採用單站工作方式也可以採用多站地面協同工作方式,其控制流程相當複雜。國內這方面的文獻很少,國際民航組織也僅僅給出了一些規範性的要求,對其實施方式並沒有作詳細的規定。隨著我國民用航空事業的發展,空中交通密度的增加,在從傳統A/C模式監視系統過渡到S模式監視系統的過程中,建議針對S模式二次監視雷達的具體特點,制定和完善一系列S模式二次監視雷達的實施標準及規範,才能逐步推行,這樣才能最大發揮S模式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