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1500字>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集錦9篇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集錦9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用他的詩句,表達出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每年的清明節,春回大地,草木長出嫩芽,滿目蔥翠,一派生機,人們便趁著這美好的春光,上山掃墓,拜祭祖先。印象中,幾乎每年的清明節都會下著濛濛的小雨,三五成群,爭先落後地從天上飄下來,落在手上、身上、臉上,清涼清涼的,散發著春的氣息。 依稀記得小時候,是很喜歡過清明的。因為過清明節,就意味著有好多好東西吃了。那天早上,一家人會早早地起床,大人就在廚房忙活開了,因為在外出掃墓之前,是要先在家裡拜祭祖先的。滿桌子的菜,有魚有肉,還有很多粿類。其中不可不提的就是樸籽粿了。據說,粕籽粿是為記念先人在鬧饑荒之時用粕籽充飢,對粕籽感恩之情。香噴噴的樸籽粿,呈現出嫩嫩的綠色,那是用艾草的嫩葉和米舂粉,發酵配糖,裝入桃形陶製粿印或小碗蒸熟後吃的粿品。每咬一口,就能感覺到春天蓬勃向上的氣息。每一次吃粕籽粿,我的心裡總是會有一種滿滿的充實感。那是大米的清香夾著樸籽的甘甜,還有獲得成果的喜悅。

  清明的前幾天,總是我到樸籽樹那裡把嫩嫩的樸籽葉摘下來,滿滿的一籃子,細心地洗淨、晾乾、切碎。然後不遠萬里提著它和白花花的糯米到隔壁村磨漿。那個時候,老是覺得路那麼長,東西又那麼重,彷彿走不到盡頭似的。由於磨漿的石磨不是每家都有的。所以那幾天,石磨前每天一大早就排起長龍,大家都早早地起床在那裡等著了。去的時候是樸籽葉和糯米,回來的時候就變成了濃濃的綠色的漿水。回來的時候,還要用白糖和發酵粉調和,一勺一勺盛在陶粿盞裡下鍋蒸。對於所乘的漿水的量的多少,也是很有講究的,少了,就不好看了。多了,等它們蒸完發酵,就全部都溢位來了。每次家裡蒸樸籽粿時,我喜歡伸長脖子望著灶臺,總覺得等待粿蒸熟是一件漫長的事情,迫不及待想看看自己的成果。媽媽說,做得最好的時候就是在上面的粿都剛好裂開了,那是咧開嘴笑了。看到它們的時候,我也咧開嘴笑了。

  吃過豐盛的早飯,就要去掃墓了。天空中總會飄著無數的雨精靈,平時總是撐著傘的我們,這時候卻把傘給收了起來。難得可以與大自然來一次親密接觸,這時候就別帶著傘煞風景了。踩著腳踏車一家人從家裡來到山下,一路上有說有笑,真是神清氣爽。

  到了山下,不用說,接下來的事情便是掃墓了。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走,別有一番情趣,山上有很多花都開了,大大小小,奼紫嫣紅的。我想,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會選擇在掃墓的時候踏春吧!

  走了一段時間,終於來到了爺爺的墓碑,開始準備祭拜了。其實,我們將掃墓稱為“掛紙”。到了墳地,把墳上的雜草除盡, 墳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只見爸爸鄭重其事地從袋子裡拿出香燭,然後把水果三牲餅食排列好,把小酒杯添 滿,再上香致意,接著用五彩紙條遍插墳頭。白桃粿也是其中的祭品之一。聽爸爸說那是為了表達對先人的哀思,所以把桃粿做成白,然後點紅點。

  小時候常常幫著媽媽做桃粿,把糯米飯、切成丁的溼香菇、蝦米、豬肉、炒香去外衣的花生仁、切碎的生蒜,一起下油鍋爆香,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即成白桃粿餡。粳米粉衝開水做成白桃粿皮,把白桃粿皮搓成長條,捏一小塊,壓成圓薄皮,包上餡,然後用粿印印出,上蒸籠蒸熟即可,也可在吃前略微用油煎香。其實,一般我們吃到的都是紅桃粿。唯一的不同之處只是把粿皮做成紅色的,因為紅桃粿是辦喜事的時候要用到的,所以比較常見。

  另外必不可少的,就是糖蔥薄餅了。

  潮汕地區,清明有食薄餅的習俗,據說是從古代的寒食節習俗沿變而來的。潮汕薄餅分餅皮、餡料兩部分,食時用餅皮卷餡料成圓筒狀就食。餅皮是用麵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鑊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麵皮,其薄如紙。餡分為鹹、甜兩種。鹹餡,是用豆芽、韭菜,配蛋絲、肉絲、香菇絲混合成餡;甜餡,是用“糖蔥”為餡,具有潮汕獨特風味。糖蔥,又稱蔥糖,是用白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而成的,雪白松脆,入口即散。

  祭拜的時候,要重新整理墓碑字,除先人名字用綠色油刷外,其餘的字都用紅色油塗寫。祭祀將畢時,就要壓紙鏹,分別壓於碑頂和墳身上。如果是去年清明節後才修的新墳,碑石頂端要壓下十二張宴幣,若為閏月則壓下十三張,作為給亡人陰間花費之用。墳身上也要壓上五至七層紙鏹。今年壓多寬,明年就多寬,不能擴大和縮小,據說這是死者還“地租”的範圍。如果是去年新修的墳今年掃墓就稱作為“新社”,要壓紅白紙鏹,以後每年壓的便用白紙條。

  另外,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 掃墓完畢的時候,要把冥紙小心翼翼地在墳前燒完。然後,一家人就可以開開心心地去踏青了。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2

  很久你已經不曾入我夢裡了,昨夜,我又夢見了你,夢見我還在是個孩子,你歡天喜地地給我包包子吃,我吃完,轉身去尋你就再也尋不到了,猛然醒來,看見窗外點點的繁星,整個天空都像是你灼灼的目光在凝視我。

  轉眼你離開我們已經有五年了,五年中我對你的思念由濃到淡,由淡到慢慢忘卻。期間的辛苦只有我自己知曉。

  那年的正月初二我回去看你,你躺在床上,骨瘦如柴,猶如風中的油燈,隨時可能熄滅,我卻固執的餵你水餃吃,餵你牛奶喝,給你打點滴補充能量,並決絕的以為你還是很會像以往一樣慢慢就好起來了。正月初八我要上班了,到你的床頭和你道別,我無語,你卻安慰我說回去吧,我沒事,會好的,但說著說著就有淚滴落在你的被褥上,沒想到這一別竟是永別。多年後當我再次想起你的眼淚和臨別的不捨,禁不住潸然淚下。其實你心裡很清楚自己撐不了多久了,只是你不想讓我帶著牽掛上路,所以你選擇了帶著遺憾離去。

  正月十八,早上起來心口沒有由來的痛,下午父親打來電話說你剛剛落氣了,突然我就明白心口痛是因為你的離去,急急的趕回家中,望著躺在大紅棺木中的你,慈祥、安寧,就像剛剛睡著,讓人不忍打擾,只是你再也不能起來叫著我的乳名,再也不會給我做我喜歡的臘肉燉粉條,再也不會在夕陽的餘輝中等著我的歸去,再也不會為我的愛女烘乾打溼的衣褲…輕撫著你冰冷的面頰,為你整理好凌亂的白髮,一如每次回家我都會給你做的常規課,彷彿你不曾離去。

  之後是悲傷,守靈,是追悼,是送葬,你的葬禮龐大而又氣派,在方圓十里首屈一指,只是你靜靜的躺在棺木中,默默接受者每個前來弔唁的人的膜拜,再也感受不到那份熱烈與尊重,再也不會和我們親卻的打招呼,再也不會為兒孫們的相聚忙前忙後,當你的棺木重重合上,由專業的人閉棺,然後由八大金剛抬到事先選好的墓地,當你大紅的棺木緩緩落入大地,當你的棺木被厚厚的塵土覆蓋的哪一剎那,我才明白你是真的離我而去了,一去不回,背後再也沒有了你殷殷的目光,再也沒有了那個被我叫著奶奶的人。於是我遠離了熱鬧的送葬的隊伍,任憑淚水奪眶而出。

  參加完你的葬禮回到宜昌,獨自坐在電腦前,很想為你寫點什麼,只是手指在鍵盤上起起落落,心中卻被淚水淹沒,寫不出半個文字,聽著一曲《離別》,歌曲如排山倒海將我掩埋,在隨後的無聲的夜裡,我淚流滿面,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回想起和你相處的點點滴滴,回想起夏夜的星空下你的蒲扇為我送涼驅蚊,回想起你85歲到宜昌一口氣爬上8樓沒有絲毫的喘息,回想起你這一生,回想起自己一直為了所謂的理想泊在他鄉,為了所謂名利掙扎生存,卻不曾想過多在你健在時抽空回去多陪陪你。黑暗中我任憑淚水縱橫,卻不曾抬手一擷。

  因了曾爺爺的開明,加之家道殷實,你有過一段頗為快樂的童年時光,你7歲被送去讀私塾,學堂裡就你們姐妹三是女孩子,兒時在夏夜的星空下,你時常給我講述那段光輝歲月,你一襲旗袍,一匹白馬闖學堂,令很多紈絝子弟都刮目相看,曾爺爺特別反對女孩裹腳,所以只要曾爺爺一到家,就幫你把腳上纏著的裡三層外三層的白布給謝了,當然背後傳來的是曾祖母的一片責罵聲,所以你雖是舊時女子,但有一雙不大不小的腳,就是這雙不大不小的腳領著一群孩子,在那個兵慌馬亂的年代東躲西藏,躲了日本鬼子又躲國民軍,就是這雙不大不小的腳忙了田間地頭又忙鍋碗瓢盆,硬是把一家老小的生活打理得豐衣足食,就是這雙不大不小的腳讓你邁過舊社會步入新社會。享受你們那代人不曾享受過的幸福時光。你像一個小女人一樣洗衣做飯、餵豬把狗,轉頭又像一個莊稼漢一樣插秧割谷、耕田犁地,你永不停歇,你永不疲倦,彷彿永遠有用不完的力,使不完的勁。

  16歲的你已經出落得娉娉婷婷,高挑的個子,白皙的皮膚,江南女子的典雅俊美在你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招了做裁縫的爺爺為上門女婿,爺爺個子矮小,家中兄弟眾多,但有著極好的心腸和一身好手藝,在那個動盪的年代,爺爺用一雙巧手給東家縫給西家補,養活了7個兒女,沒讓你受一點委屈,如果單純從身高的角度你們是極不般配的一對,女人高大男人矮小,上大學時讀到一篇文章叫《高個子女人和她的矮個子丈夫》,我彷彿覺得那就是專門寫給你看的,我拿回家去給你看,那時爺爺已經離世多年了,你拿了老花鏡一字一句的讀著,讀後是長久的沉默,彷彿又回到了你和爺爺相濡以沫的那些年輕的歲月。

  你一生共生育了12個兒女,由於疾病和戰亂的原因,最後只有兩男5女養大成人,其他5個大多長到2、3歲便夭折了,很多次你獨自掩埋了兒女的屍骨,等著在外做工的爺爺回家告訴他孩子沒了,那份淒涼與無奈是生長在新時代的我們無法讀懂。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3

  清明時節,如若沒有雨的陪襯,自是少了那份理所應當的淒涼與清冷。聽,那淅淅瀝瀝惱人的雨聲,把整個世界,都織進了無邊無盡的迷濛和惆悵之中。這個季節的雨,應是屬於思念的雨。被冬凍結了一季的心,便隨雨敲窗欞的節奏,輕拂沾染一身的塵埃,走進歲月悠長的小巷,讓一些孤獨的思念,在文字裡綻開芬芳的花蕾。

  今夜,在雨聲空寂的'浸潤裡,就讓我一個人安靜地倚窗而立,然後,眺望遙遠的蒼穹——那個叫做天堂的地方。讓我,再次輕輕地呼喚一個永遠也不會答應我的稱呼,讓我,再次將漫天的雨絲,編織成一張這輩子也不可能再對我微笑的面容。那時緊時慢的雨聲啊,是您在遙遠的天邊,輕喚著我的乳名嗎?聲聲,都飽蘸著思念的苦澀。字字,都凝結著無奈的愁緒。我將手伸出漆黑的窗外,好希冀在茫茫空冥之中,能握住些什麼。是在清冷的風中緊緊地拽住您的藍布衣角嗎?還是在沁涼的雨中撫過您絲絲銀白的髮梢?但是,除了一手的冰冷和溼潤,我終是什麼也無法握住。

  不知從何時開始的一場乾旱,讓雨的飄落淪陷成一場塵封的記憶。而我對你的思念,竟然也如一條行將乾涸的河床般,隨漸行漸遠的歲月,正在逐漸地走向枯竭的斷流。如若不是一場及時到來的雨,我是不是會將您就此遺忘在時光的深處?還好,這場淋漓的透雨,終於趕在了清明前,為這個古老的節氣,彈奏一曲哀傷的音樂背景。

  仍是乍暖還寒的時節,風夾裹著冰涼的雨絲,帶著久違的潮溼氣息,淋溼了一地的思念,也淋溼了我枯瘦的心,點點哀思在四月的雨中肆意氾濫。悽風冷雨之中,那白色的梨花,正瓣瓣飄零,空中仿若翻飛著一片片潔白的紙幡。炷炷嫋嫋升騰的香菸中,浮現著您慈詳的笑容,我熟悉的皺紋正開心地舒展著。倏忽間,風吹過,您的笑容不見了,還是那座堅硬冰冷的墳塋,如此絕情地橫亙在我和您之間。我和您啊,僅僅只隔著一層薄薄的大理石,但是,我卻是如此痛苦地清醒著,那豈是一層石板的距離,那是生與死遙遠的距離,是陰陽相隔的永遠!

  其實此刻,關於墳塋,也只是我的幻覺罷了。今年的清明,我仍然沒有到您的墓前,折一朵菊花裝點您的墳頭,亦沒有點燃泛黃的紙錢,讓它帶去我的孝心。我知道,永遠靜靜地安睡於墓中的您,其實,根本不再需要這些了。一沓紙錢,兩對蠟,三炷香,只不過是活著的人,對自己的安慰和交待。而我,東風寒食之時,只在心中,燃一炷香,將您深深祭奠。不想為自己尋找一些牽強借口,只想說,您是懂我的。因為,您一直都是如此地寵愛著我,您一直都會原諒我犯下的錯誤。

  想您,在這紛紛的雨天。零散瑣碎的記憶,隨四月的雨絲,清晰地飄過我思念的蒼穹。

  仍然是下雨的季節,天地濛濛,籠罩在一片輕煙中,整個世界是如此的靜謐。老舊的屋子裡,飄浮著縷縷潮溼的氣息。我倚靠在小竹椅上,細數著雨滴落下的聲音。雨敲在屋頂的瓦當上,宛如彈奏叮噹的小曲。有雨水順碎爛的瓦片,嘀嗒嘀嗒地落在了屋裡的泥地上,凹進的泥坑裡,便積起了一窪小小的水灘。您蹣跚著身子,尖尖的小腳顫顫巍巍邁過被歲月磨得光潔的門檻,從裡屋取出搪瓷洗臉盆洗腳盆接雨。於是,雨水滴下的聲音,由細微的嘀嗒聲變成了泉水的叮咚聲,竟是那般的悅耳動聽。在這樣無聊的雨天,能享受到如此天籟之音,於我是興奮的,而於您,卻是安詳的。您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做些手工的活。比如,坐在八仙桌旁的高凳上,為我做一個雞毛毽。方孔的銅錢,黃銅色的頂針,黯淡的光線裡閃著銀光的細針,還有那些五顏六色的碎布,以及鮮豔油亮的雞翎……這些東西經您的巧手擺佈上一個時辰,便神奇地變成了一個鑲著漂亮牙邊,我可以自豪地向小夥伴們炫耀的毽子了。

  只是可惜,那些毽子早已不知了去向,唯留下這樣一個昏暗的場景,讓我在以後的歲月裡,將思念的痛苦輾轉反側。

  雨,紛紛揚揚,還在不停地飄過夜的窗臺。不知道,在這樣的雨夜,又將有多少的生命,帶著美好或遺憾,會在某一終點戛然而止。而我,不也正是奔赴在這條生命終結的路上嗎?我,不也正是在朝著有您的天堂,漸漸靠近嗎?

  如若可以,我希望用自己在世的歲月,換取時光的倒流。我,仍是那個無憂無慮懵懵懂懂的孩童,而您,仍是那個耐心呵護我縱情寵溺我的老人。只是啊,我又是多麼清醒地知道,所有的一切,僅是我一廂情願的夢想,那些遠去的時光,那些屬於我們的,跌落在時光深處的寧靜和歡樂,是再也回不來了,而沉睡在墳塋中的您,也再也不可能醒來了。

  清明的雨啊,你就盡情地下吧,一如我無法控制的淚水,劃過冷清的黑夜。撫摸著您的照片,我終是無法驅走積鬱於心的哀痛。快四年了,您走後的日子,每年的清明,您的墳頭,總會有錢紙翻飛,而我,不會選擇在這樣的日子祭奠您。因為,我知道,喜歡熱鬧的您,定然不會喜歡只在清明那一天,才能享受每年一次貌似熱鬧的場景。我會將您喜歡的熱鬧,在一個平淡的日子裡,延續……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4

  唐朝清明節 在唐朝,上墳掃墓、改火、治蠶室、鬥雞、打馬球、蹴鞠、拔河、盪鞦韆、宴飲、踏青、插柳等,都已成了清明的習俗活動。

  踏青

  踏青活動在唐朝尤為盛行,清明踏青之盛況, 唐朝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遊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千百年來,踏青漸成一種儀式,“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遊》詩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

  拔河

  唐朝以前,拔河從軍營傳到民間,到唐朝又從民間進入宮廷,致使這一運動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極為提倡,並在朝野、民間盛行。《封氏聞見記》中記載:

  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為教戰。

  《封氏聞見記》還記載,唐朝拔河採用的是木麻制繩,繩長約為40丈到50丈。典籍裡還詳細描述了唐朝拔河運動的盛況。唐中宗與唐玄宗時期,朝廷對拔河運動十分推崇,該運動因此在皇宮內外非常盛行。

  710年清明,唐中宗李顯移駕梨園球場,在這裡舉行宮女、大臣的拔河比賽。韋皇后以及愛女安樂公主也前來觀看。

  唐中宗下令文武三品以上分朋拔河,以預祝今年豐收。據載,韋皇后當場指定:中書門下省蕭至忠、韋巨源、唐休璟三位大臣和五位將軍為西隊,尚書省七位大臣以及兩位駙馬為東隊。中書令蕭至忠眼見西隊多是六七十歲的老頭,還少一人,急忙奏請重新分定。

  安樂公主護夫心切,因為夫婿駙馬武延秀在參賽東隊,便搶先表態,死活不肯變動。皇上見愛女堅持,也就沒有更改,蕭至忠只好遵旨比賽。

  一聲鼓響,參賽雙方齊力拉繩。僵持不一會,西隊輸慘,可憐六七十歲的唐休璟、韋巨源二人,隨著繩子仆倒在地,久久爬不起來。唐中宗、韋后、公主以及宮女們無不大笑起來。

  唐玄宗李隆基也喜歡拔河比賽。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載,在長安京城,唐玄宗舉辦了一次千人拔河賽事。千人聚集,“喧呼動地,蕃客士庶觀者,莫不震駭”。

  當時李隆基賦詩《觀拔河俗戲》描摹了這次千人拔河的盛況:

  壯徒恆賈勇,拔拒抵長河。

  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

  噪齊山岌嶪,氣作水騰波。

  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

  進士河東薛勝在《拔河賦》中言:

  皇帝大誇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戲繁會,令壯士千人分為兩隊,名曰拔河於內,實耀武於外。

  鬥雞

  除了拔河,唐朝的寒食節更盛行鬥雞遊戲。我國鬥雞習俗可謂是歷史悠久,在《戰國策》 《史記》 《漢書》等史籍中提到的鬥雞典故甚多。

  之後又有《鄴都故事》記載:“魏明帝太和中築鬥雞臺。”曹植觀鬥雞後作了樂府雜曲辭《鬥雞篇》。到了唐朝,寒食節鬥雞已成為皇宮中不能缺少的娛樂專案之一。

  鬥雞是一種觀賞兩隻或數只雞相鬥的遊戲專案。鬥雞由清明那天開始,一直鬥到夏至為止。鬥雞遊戲起源於隋代,到了唐朝更加盛行。

  據隋代杜臺卿著《玉燭寶典》記載:

  寒食節城市尤多鬥雞鬥卵之戲。

  人們不惜重資購買健鬥之雞,調習既嫻,至期登場。鬥雞時,人們把五色幔蓋在籠上,背場開籠,有敢臨陣爭鬥的雞,任它們飲啄自如。如果多至三四百隻雞且不懼怕的雞,這隻雞就穩操勝券了。

  鬥勝的雞用綵線結成小球,分別纏在頸部和膀部,入籠迎歸。雞的主人所獲得的珠翠羅綺不下於百兩黃金。由此可見,當時鬥雞場面是何其壯觀。

  鬥雞之戲在歷史上可以說是經久不衰。據劉肅所撰的《大唐新語》記載:太守戡內難作為御史大夫,有《詠雞》詩,可謂是一幅繪影繪聲的鬥雞圖。

  寒食東郊道,陽溝競草籠。

  花冠偏照日,芥羽正生風,

  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

  長翹頻掃陣,利距屢通中。

  飛毛遍綠野,灑血漬芳叢。

  雖雲百戰勝,會自不論功。

  另據唐朝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載:威遠有個叫臧平的人,愛好鬥雞。他有一隻高於普通雞數寸的無敵公雞。威遠監軍強行買了下來,讓它參加寒食節鬥雞。此雞威猛異常,無雞可敵。唐穆宗龍顏大悅,賜給威遠監軍百匹帛。

  關於寒食清明節鬥雞,鬥最有趣味的是唐玄宗與賈昌的故事。據說,賈昌的父親賈忠是皇帝近身侍衛,力大無比,可以拽起一頭公牛摔它個肚朝天。後來在誅滅韋氏家族的變亂中,賈忠立下了大功,深受皇帝的寵信。

  賈昌在子承父業習武的同時,7歲就學會了各種鳥語。唐玄宗愛好廣泛,除了詩歌音樂,舞蹈美色,還有鬥雞。居然蒐羅了上千只公雞,選派了500名御林軍專門馴雞。

  每年清明舉行鬥雞賽事。如此一來,竟成時尚。

  賈昌憑藉精通鳥語的天賦,馴養鬥雞,很有章法,恰好被唐玄宗發現,就把他召進宮裡,當了500名馴雞御林軍的總頭領兼總教練,授予“神雞童”的稱號。

  據《東城老父傳》中記載:每當到了鬥雞的的日子,唐玄宗都會讓宮廷樂隊集體出動,後宮的佳麗也紛紛出場。賈昌則頭戴雕翠金華冠,身穿錦繡襦褲,手執鐸拂,引導群雞氣宇軒昂地走到場地中間。在賈昌的指揮下,群雞進退有度,顧盼神飛,勇往直前,不啄得對手雞血長流不罷休。

  戰鬥結束後,賈昌命令群雞按勝負關係列隊,接受玄宗檢閱,然後再整齊劃一地回到雞坊之中。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5

  風來了雨來了,下雪了,天寒了,這時候我就想起媽媽,尤其是變化的天氣,就象是媽媽在遙遠的地方向我呼喚。

  媽媽病了,是半身不隨,幾十來年一直將究著生活,慢慢的度過人生的日子,不見那種艱難的走動,沒有什麼,見了就不由不得人想大哭,大哭也罷,難過也罷,辛酸也罷,是改變不了母親人生的現狀的,兒女們在跟前時,上個廁所還罷了,兒女們不在身邊了,免不了就會拉在褲子了上,儘管兒女們不嫌母髒,但母親受的罪可想而知,這時候人就想哭,大聲嚎哭,也許這樣會讓自己的心情好受一點。

  其實拉在褲子上,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不就是一把水,一洗就淨了,我們長大,不就是屎尿讓父母給洗淨了,把我們從小洗大了,給父母洗又有什麼呢,時而久之,給母親洗也成了習慣,也不是什麼事,回想起母親的艱難,也是造就了我們這些兒女的孝順和名聲。

  最令人難過的是,母親一個人在門口走動時,風來了,塵土飛揚,媽媽想往回走,好身體的人,不到十幾秒就回到了家中,可母親就是這十幾秒的時間,得好長時間挪步,一個小時都走不到家中,頭髮吹亂,臉上染上了塵土,渾身不象樣子,那種模樣你一見,就會哭出聲來,可又有什麼辦法呢?為了生活兒女們還得拼搏,雖然我們還孝順,但是失誤總是很多,媽媽在歲月的日子,不知多少次成為塵土般的媽媽,我們一見不到幾秒就把媽媽揹回家了,可媽媽一個怎麼也回不了家,風來了,吹的媽媽隨時都能倒下,那兒有走前的力氣呢?媽媽受罪了。

  媽媽病了,媽媽知道不鍛鍊身體可能更糟,知道病魔不但會給自己帶來負擔,而且會給兒女們增添累贅,所以母親天天堅持鍛鍊,媽媽頑強的毅力,還真的一天比一天精神好,風和日麗的時候,就是媽媽享福的日子,走快點走慢點,都無所謂,隨時還可以和熟人說說話,但是蒼天總不會今天天風和日麗,,沒有變化。

  有時候兒女們出門時,天好好的,就是這種天氣,兒女們才疏忽了對母親的照顧,雨來了,若大一個院子,確是走不到家,尤其是暴雨來的時候,從暴雨來,到暴雨結束,一段很短的路徑,母親還沒有走完,雨來了走不動,在走都挪不動一步,直到雨淋溼了全身,母親哭了,淚水和暴雨融在了一塊,當母親述說這些經歷時,母親和我們都在失聲的痛哭,不哭怎麼由得了自己,哭一陣子,也就沒有了什麼負擔。

  平常的生活中,母親的記憶也好,也很健康,就是一個病,讓母親失去了自由,提起了病,心就難過。雪天的日子,媽媽也出來走走,一般都是有人照看,有時候天看起來好好的,雲來了,遮住了天,雪來了,而且很大,還在外面走動的母親就受罪了,雖然母親不會走多遠,但是一步步的挪動,當走到家的時候,就成了雪人,有時候兒孫們會開玩笑,但是玩笑過後,還是讓人難過。這就是我的媽媽經歷的日子。

  媽媽病了,幾十年來,和兒女們也過的很舒坦,雖然媽媽不能做什麼活碌,但是在家看看門,來個人說個話,指揮還是可以的,一家過日子有艱難的時候,也有快樂的日子,走過了風雨的磨難,也享受春風的和煦,和兒孫們的天倫之樂,多少痛苦的時候過去,我們也會獲得很多快樂的笑聲。

  艱難的日子,造就了我們孝順的名聲,給我們增添了意想不到的名譽,回想起這些都讓人流淚,其實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健康的媽媽,而不是孝順的名譽,孝順的名譽給了我們,但是備受艱難的到是我的媽媽,名譽是什麼呢?什麼都不是,真正的意義還是媽媽能和我們相依為命,在艱難的歲月裡,能相互聽到笑聲,看到對方的人生里程。

  雪來了加著雨,路很滑,想起媽媽給我說栽倒,不到幾十步遠的地方,就是到不了房子,媽媽喊我們,我們聽不到聲音,但是媽媽就不停的喊,當我們感到心慌不知是什麼原因時,回家看到媽媽不知乍的爬回了家,人已成了泥人,隨之伴隨著的是母親和兒女們的痛哭。這就是我媽媽人生老境的痛苦裡程,媽媽真的受罪了,媽媽的艱難兒女們是無法感受到的,看到這些和想起這些眼前就是一片模糊,淚水遮住了眼簾。

  媽媽走了,也把艱難拋棄了,媽媽不想在害兒女們了,理解我們的媽媽選擇了永遠的離開我們,走了媽媽我們也掉了魂一般似的,兄弟姐妹,沒有了凝聚的藉口,不象過去,兄弟姐妹總是相會一起,雖然日子苦了一點,但苦的快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到了,真的還降下紛紛的細雨,我和弟兄們去墳瑩祭奠逝去的母親,心中真不是滋味,媽媽在的日子,有著人生的痛苦,但也有人生的快樂。可這媽媽一走,沒有了艱難的承受,但也沒有了快樂的體驗,心空了,留下的是不盡的思念。

  當我們跪在媽媽的墳前時,真的想大哭一場,媽媽我們給你來磕頭了,媽媽,兒女不孝,清明我們來給你掃墓祭奠。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6

  他和她都老了,很老很老。老到那隻他娶她時送的銀鐲子,已經被磨損的看不清花紋;老到他為她戴上銀鐲的手,已經變得顫抖。清明時節雨紛紛,讓人想起那時的他和她。

  他年輕時,也是個皮相極好的小夥;她年輕時,也是隔壁村裡愛漂亮又樸實的農家女。或許是一天,她揹著揹簍在清明的小雨中,偷採了爛在山中的白茶,在溫泉邊奢侈地用茶泡腳,遇見了他;或許是那年清明早起,本想拜隔壁的阿婆的墳,卻迷迷糊糊地拜成了他家的。總之,似乎是緣,兩個人拉拉扯扯,走到了一起。

  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簪頭落水中。

  他替她戴上了銀鐲子,穩穩地。

  親戚鄰里們說,她嫁得好。她是農家女,卻真不會做菜做飯。每天早晨,他揉好面,真好饅頭,煮好豆漿,她便起來了。每年清明,她準會吃到她做的清明饃饃。聽她講晉文公,介什麼推。他是文化人,也是愛讀書的農村人。他是說過怎樣做清明饃饃的,酒米,棉花草……她不在意的聽著,因為她知道,他會做給他吃。

  後來他們有了一雙兒女,他是嚴父,她是慈母。他做父親可做得真好,兒女們還未入學,他便把他們抱在腿上,講講氣壯山河的歷史人物,長長的中華歷史。那會兒農村,有哪家孩子受這般教育,他是前瞻遠見式人物。每每過節,他也會應時節講講玉兔嫦娥,年獸,晉文公,介什麼推的。他講這些時一向嚴肅,板著臉,唔,他說敬畏文化和歷史。她在兒女面前,不怒自威。但對村裡的其他鄉親,他卻熱心到不行。哪家有困難,他手一揮,便把他們的小半積蓄借了出去,再借,再借。可她很少制止他,因她深知他內心的善良、熱忱以及執著。她是慈母,也是良妻。在全家人都得緊肋褲腰帶時,他再借錢出去,她也只能一抿嘴裡的苦澀。在他心裡,四周的鄰里,均是骨肉至親,村子裡的每個人,都與他有著同一個姓氏。慈母和良妻,她扮演得並不完美。那時無油無鹽的飯菜,她也會做,卻無法像他做的那般,美味可口。良妻只能在夜晚,坐在燈下,等她的丈夫從大隊下班回來。

  再後來他們的兒女長大了。

  他們給她買了電飯煲,她終於可以煮香白的米飯,雖然有時夾生。他們可以供養他們了,田裡的農活在逐漸減少。她經常在午後,同他踱到後面的竹林打麻將,口中哼著老舊的歌。竹林裡的鄰里都是和他們差不多年歲的。一群老人顛三倒四地打牌,稀裡糊塗地開心,一元兩元的不謂輸贏。

  更後來他們有了孫子,他和她在慢慢變老,他的執拗勁更厲害了。他接孫子放學,孫子今天的拼音還沒掌握牢。那會兒教育開始現代化了,漢語拼音可重要了。他犯起了倔,把孫子往路中間一放,直到孫子把拼音念得滾瓜爛熟,他才用腳踏車把孫子載回家。她只是在聽到糟老頭的倔脾氣後,想起了當年那些借走的錢。轉眼間利息已經回來,黃二孃的雞蛋,王五的魚,張小子的桑葚……這次他所堅持的,說不定也是這因果的鏈吧,她笑了。再是清明,他又講起清明寒食的來源,是為紀念叫介子推的,介、子、推。她想起他給兒女孫兒們講的語句,年年都講,連她這個農村老婦都記得了。

  後來他們更老了。他開始經常傷風咳嗽,她倒還健康,時時照顧他。

  有一次他不知從哪裡聽來醫生給他用的藥不對,犟脾氣一犯,竟然咳嗽了也不吃藥。於是她便偷偷跑去告訴醫生。醫生趕至,責怪他生病還那麼武斷,居然不遵醫囑。他臉色鐵青,知道是有人告了密。她呢,就當他是一時犯倔脾氣了,管他呢。

  但她突然生了病。突然,忘記了怎樣喝水,怎樣咽飯,怎樣穿衣。似乎一剎那,她把什麼都忘了。她果真是老了,老得認不得經常玩的麻將,甚至,有時,連他們的兒女也不認得了。但她唯一記得的,依然是他,他的模樣、聲音,熟悉而清楚。自從生了病,她變得有些小孩子了。去城裡最好的醫院住院,她定要他陪伴,子女守著是不行的。他也老了,在醫院守了幾天,竟傷了風,但仍不忍離去。

  冥冥之中,他們都感受到了什麼。她在兒女的勸說下,縱心裡不捨,也急急忙忙地遣他回家休息養病。他說,好,明天來看你。

  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她要回家了。他早早出發,站在村口最醒目的地方,等她。她慢慢下車,他慢慢走近。夕陽很暖,他牽著他的手,慢慢回家。

  她想起了介子推,在很久很久以前,寧願被火燒死,也抱著樹不放,不離開母親,不下山的人。她不懂介子推的深意,只知道,她也想的,不離開他們,不離開安謐的村莊,他們的家。

  又是清明,門口開花的的玉蘭樹因小雨變得疏落。空氣裡泥土開出芬芳的小花,一如那年清明雨中的茶香。雨紛紛,舊故里草木深,人,漸漸遠行。孫女要向他學做清明饃饃,她知道,或許明年,他就老到做不動了。酒米,棉花草……她依然沒學會呢。她,他和他們的子孫去給祖先上墳。雨一直不停,落在葉面,落在泥土上,匯成細流,和他們的光陰一同逝去。或許有一天,他們也要這麼,長眠地下。她想,誰也免不了呢。

  那一天來臨之前,她想和他,慢慢共老:那一天來臨之後,他願同她,靜靜靠在一起,躺在土堆一隅,看清明,煙雨紛紛。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7

  清明時節,如若沒有雨的陪襯,自是少了那份理所應當的淒涼與清冷。聽,那淅淅瀝瀝惱人的雨聲,把整個世界,都織進了無邊無盡的迷濛和惆悵之中。這個季節的雨,應是屬於思念的雨。被冬凍結了一季的心,便隨雨敲窗欞的節奏,輕拂沾染一身的塵埃,走進歲月悠長的小巷,讓一些孤獨的思念,在文字裡綻開芬芳的花蕾。

  今夜,在雨聲空寂的浸潤裡,就讓我一個人安靜地倚窗而立,然後,眺望遙遠的蒼穹——那個叫做天堂的地方。讓我,再次輕輕地呼喚一個永遠也不會答應我的稱呼,讓我,再次將漫天的雨絲,編織成一張這輩子也不可能再對我微笑的面容。那時緊時慢的雨聲啊,是您在遙遠的天邊,輕喚著我的乳名嗎?聲聲,都飽蘸著思念的苦澀。字字,都凝結著無奈的愁緒。我將手伸出漆黑的窗外,好希冀在茫茫空冥之中,能握住些什麼。是在清冷的風中緊緊地拽住您的藍布衣角嗎?還是在沁涼的雨中撫過您絲絲銀白的髮梢?但是,除了一手的冰冷和溼潤,我終是什麼也無法握住。

  不知從何時開始的一場乾旱,讓雨的飄落淪陷成一場塵封的記憶。而我對你的思念,竟然也如一條行將乾涸的河床般,隨漸行漸遠的歲月,正在逐漸地走向枯竭的斷流。如若不是一場及時到來的雨,我是不是會將您就此遺忘在時光的深處?還好,這場淋漓的透雨,終於趕在了清明前,為這個古老的節氣,彈奏一曲哀傷的音樂背景。

  仍是乍暖還寒的時節,風夾裹著冰涼的雨絲,帶著久違的潮溼氣息,淋溼了一地的思念,也淋溼了我枯瘦的心,點點哀思在四月的雨中肆意氾濫。悽風冷雨之中,那白色的梨花,正瓣瓣飄零,空中仿若翻飛著一片片潔白的紙幡。炷炷嫋嫋升騰的香菸中,浮現著您慈詳的笑容,我熟悉的皺紋正開心地舒展著。倏忽間,風吹過,您的笑容不見了,還是那座堅硬冰冷的墳塋,如此絕情地橫亙在我和您之間。我和您啊,僅僅只隔著一層薄薄的大理石,但是,我卻是如此痛苦地清醒著,那豈是一層石板的距離,那是生與死遙遠的距離,是陰陽相隔的永遠!

  其實此刻,關於墳塋,也只是我的幻覺罷了。今年的清明,我仍然沒有到您的墓前,折一朵菊花裝點您的墳頭,亦沒有點燃泛黃的紙錢,讓它帶去我的孝心。我知道,永遠靜靜地安睡於墓中的您,其實,根本不再需要這些了。一沓紙錢,兩對蠟,三炷香,只不過是活著的人,對自己的安慰和交待。而我,東風寒食之時,只在心中,燃一炷香,將您深深祭奠。不想為自己尋找一些牽強借口,只想說,您是懂我的。因為,您一直都是如此地寵愛著我,您一直都會原諒我犯下的錯誤。

  想您,在這紛紛的雨天。零散瑣碎的記憶,隨四月的雨絲,清晰地飄過我思念的蒼穹。

  仍然是下雨的季節,天地濛濛,籠罩在一片輕煙中,整個世界是如此的靜謐。老舊的屋子裡,飄浮著縷縷潮溼的氣息。我倚靠在小竹椅上,細數著雨滴落下的聲音。雨敲在屋頂的瓦當上,宛如彈奏叮噹的小曲。有雨水順碎爛的瓦片,嘀嗒嘀嗒地落在了屋裡的泥地上,凹進的泥坑裡,便積起了一窪小小的水灘。您蹣跚著身子,尖尖的小腳顫顫巍巍邁過被歲月磨得光潔的門檻,從裡屋取出搪瓷洗臉盆洗腳盆接雨。於是,雨水滴下的聲音,由細微的嘀嗒聲變成了泉水的叮咚聲,竟是那般的悅耳動聽。在這樣無聊的雨天,能享受到如此天籟之音,於我是興奮的,而於您,卻是安詳的。您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做些手工的活。比如,坐在八仙桌旁的高凳上,為我做一個雞毛毽。方孔的銅錢,黃銅色的頂針,黯淡的光線裡閃著銀光的細針,還有那些五顏六色的碎布,以及鮮豔油亮的雞翎……這些東西經您的巧手擺佈上一個時辰,便神奇地變成了一個鑲著漂亮牙邊,我可以自豪地向小夥伴們炫耀的毽子了。

  只是可惜,那些毽子早已不知了去向,唯留下這樣一個昏暗的場景,讓我在以後的歲月裡,將思念的痛苦輾轉反側。

  雨,紛紛揚揚,還在不停地飄過夜的窗臺。不知道,在這樣的雨夜,又將有多少的生命,帶著美好或遺憾,會在某一終點戛然而止。而我,不也正是奔赴在這條生命終結的路上嗎?我,不也正是在朝著有您的天堂,漸漸靠近嗎?

  如若可以,我希望用自己在世的歲月,換取時光的倒流。我,仍是那個無憂無慮懵懵懂懂的孩童,而您,仍是那個耐心呵護我縱情寵溺我的老人。只是啊,我又是多麼清醒地知道,所有的一切,僅是我一廂情願的夢想,那些遠去的時光,那些屬於我們的,跌落在時光深處的寧靜和歡樂,是再也回不來了,而沉睡在墳塋中的您,也再也不可能醒來了。

  清明的雨啊,你就盡情地下吧,一如我無法控制的淚水,劃過冷清的黑夜。撫摸著您的照片,我終是無法驅走積鬱於心的哀痛。快四年了,您走後的日子,每年的清明,您的墳頭,總會有錢紙翻飛,而我,不會選擇在這樣的日子祭奠您。因為,我知道,喜歡熱鬧的您,定然不會喜歡只在清明那一天,才能享受每年一次貌似熱鬧的場景。我會將您喜歡的熱鬧,在一個平淡的日子裡,延續……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8

  轉眼間,已走過十七個歲月,關於童年的記憶,太微薄了。因為那時,我只是有糖果吃就不會吵鬧的孩子……而今天,我帶著走過十七年的疲憊身軀和一顆被繭包裹的心正在開始一段新的旅程。曾經那些支言片語稍顯單薄,但是時間帶不走的,是你們在過的痕跡和那些許的溫暖與感動。

  當時的我們熱情,活潑,是那麼羈烈的少年。我們相識,相知,成為彼此的伴侶。每天一起上下學,每個課間打成一片,每個週末一起瘋狂,每個心事彼此分享,每滴眼淚一起分擔,每次犯錯一起受罰,每個夜空一起許願。我們幾個小人兒在他人羨慕的眼光中一每天長大。

  我們張揚,我們放縱,我們不受束縛;我們快樂,我們幸福,我們彼此相愛。

  就這樣,我們堅定的走著。生活總是與我們開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不知為何,我們四分五裂。我們各自生活。我們形同陌路。慢慢的,我們都被迫改變。到如今,也再回不去。曾經的我,年少輕狂,目空一切,那麼放肆,那麼張揚。可悲的是,我沒能在成長的道路上繼續那條光明大道,而是一步步走向陰暗無人的角落。那些我們經歷過的事情,留下一道道鮮明的傷口,我們都無法迴歸光明的彼岸,無法做回乖張的小孩。我不會在拼搏,努力想要追求什麼,那個孩子迷失了路途,再也不會愛了。她的心是冰冷的山川,像百年不融的川流,容不得別人靠近,也不能打高興扉與人相處。並不是我太驕傲,驕傲的不可一世,只是太怕世俗,怕再次被觸碰那些冰冷的傷口。它流血,結痂,一碰就碎,並且很疼很疼。我已經脆弱的不堪一擊。抬頭再也看不到候鳥飛過,灰色的天空連綿無盡頭。

  這一路走來,沉澱了傷痛,變得既脆弱又堅強。有時一個憂鬱的眼神便可以刺痛我。更多時候,麻木的思想不做正常運轉,對外界的刺激毫無反應。

  這一路走來,路途太黑,看不到希望的光。背上的行囊已漸漸失去意義,我已經忘記來時的路,也找不到夢想的出口。只能在黑暗中掙扎著逃生,被銅牆鐵壁碰得滿身是傷,鮮血淋漓。

  曾認為這個世界太虛偽,每個人只為利益而活,為了想要得到的東西,不惜背叛自己的意志與初衷。現在想來,不是世界太虛偽,只是當時的自己太無知,人本該為什麼而奮鬥。

  內心被疼痛抽離了,容易變得焦躁不安,而更多的時候,是一個人沉默,不容別人打破的寂靜與沉默。習慣想到那些曾經時難過的因子在身體裡潛行,不動聲色的。而那時,會用筆記錄那些難過與辛酸,也只是寫些悲傷的文字,而讀的人也未必能懂,停筆間,更顯落寞。不想與人談及那些過往,無力訴說那些令我心痛的始無終結的過往。

  人不該活在記憶裡,無論是快樂的回憶,還是痛苦的經歷,忘記那些過往,好在我沒有沉溺在過去。

  漸漸地,我愛上黑夜,像郭某人說的:“黑夜可以包容一切疼痛和隱忍,即使流下眼淚也沒人看見……”只有當我埋在黑夜裡,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不用絲毫掩飾的自己。只有在黑夜裡,才可以將所有悲傷釋放。

  用微笑來掩飾一切。他曾說喜歡看我笑,不想看我偽裝起來的笑。但是是,對不起,我再也做不到,笑容有了雜質,它成為我的掩飾品。我早已逃出無憂的年代,忘記了微笑的模樣。

  我失落的那段日子,我們三個相依為伴,視彼此和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那一種疼愛,到現在都心有餘溫。一個會給我講好多道理,告訴我這個不行,那個不許,告訴我不準談戀愛,不許變壞;另一個,總在細微之處照顧我,炎日下,在我家門口遞上一支雪糕,放學時先把我的揹包放在自己肩上,下雨時先為我撐傘……他們的疼愛,曾讓我想努力改變,努力成為更好的人,只因不想讓他們失望。現在的我,失去意志,沒有墮落,只因為他們時刻在鞭策我。因為我答應過他一個不變壞的承諾。

  上了高中,本想要一個新的開始,可除了每天按部就班,班級,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別無他擇。我不清楚,這樣被安排的自己是不是被束縛的鳥。可仔細想,學生時代好像就是這樣一種模式。

  看著自己曾經寫下的文字,那麼頹廢,那麼絕望,好像那些疼痛可以在真真實實的疼上一遍。

  也許,給心留一點縫隙,讓陽光照進來就不會那麼累了。

  我不悲傷,不難過,誰都不是誰的誰,幸福是要自己爭取的,是別人給不起的。我沒有力氣尋找幸福,只是別讓自己變壞就好,因為這是我答應過的承諾,是我僅剩的最後的尊嚴。

  我不再相信會有無償的愛,那些青春無心犯的錯,留到以後慢慢償還吧!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9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要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菸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揹著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於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絡,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遊。”

  《荊楚歲時記》:“(寒食)鬥雞,鏤雞子(雞蛋),鬥雞子。”可見南朝時就有鬥雞與鬥雞蛋之戲了。鬥雞今多見,鬥雞蛋多是鄉間小兒互相撞碰雞蛋作為遊戲。在古代,用作碰撞爭鬥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1ou,雕刻)過的,十分精美。畫蛋。鏤蛋之俗,源於《管子》中所記的“雕卵”。無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術發展而來,成了寒食的節俗。今天民間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寒食打秋幹,據《藝文類聚》中記,北方山戎於寒食日打鞦韆。但這恐怕只是傳說而已。劉向《別錄》記打鞦韆是在春時,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宮詞》:“寒食宮人步打毯。”牽鉤與打毯等戲,也不一定在寒食舉行。

  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