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1200字> 【熱門】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集錦10篇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熱門】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集錦10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拜月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Omicron;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威海人過中秋最講究兩個字團聚,無論平時怎樣的忙小輩們都會到長輩家裡團聚。一家人湊在一起你說說公司的發展,我說說將來的構想,這就是中秋節就是團聚。通常在晚餐結束之後一家人都會品嚐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兔爺兒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是家人團圓的好日子,全國統一放假慶祝這個傳統的節日。爸爸媽媽決定回老家看望年邁的姥姥。剛開始我有些不樂意,因為我想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但經不住媽媽的“深刻教育”,我同意了媽媽的決定,因為我也想知道老家的中秋節是怎麼過的。剛上車,我就開始盤算著到姥姥家幹什麼,後來忽發奇想:今年是豐收年,一定要回老家的田野裡看看豐收的景象。我不由自主的蹦了起來,可沒有想到剛一蹦起來,就“咣噹”一聲,我感覺腦袋發暈,我才想起了這是在車裡,真是樂極生悲呀!,

  雖然風和日麗,晴空萬里,但回老家的路途比較遙遠,枯燥的旅途仍然不能讓人興奮起來,媽媽看到我悶悶不樂,就說:“兒子,媽媽給你講講中秋的來歷吧!”於是我欣然同意,親愛的媽媽就娓娓動聽地講了起來:

  “傳說,天空中有十個太陽,后羿射掉了九個,黃帝知道了便勃然大怒,就把后羿與嫦娥一家貶下了人間。后羿夫婦過著人間最普通的生活,后羿每天出去打獵,突然有一天,后羿撿到一包成仙的藥,逢蒙知道了就起了歹心,就在一個月光明朗的夜裡去把仙藥偷出來,不料被嫦娥發現,於是二人便搏鬥起來,為了不讓仙藥落入壞人手裡,在萬般無奈之際,嫦娥就吞下仙藥,飛到了月球上,因為嫦娥飛月的那天是農曆的八月十五,所以人們把這天稱作中秋節”。

  不知不覺就到了姥姥家。姥姥家門前有一塊菜地,種著各種各樣的蔬菜,但是去我卻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姥姥耐心地告訴我菜地裡各種蔬菜的名字,我在很短的時間內認識了黃瓜、西紅柿、辣椒、豆角等許多蔬菜的名字,並且知道了它們是如何開花、結果的。我在聽姥姥講解蔬菜的生長時,就幫姥姥摘菜,就這樣半天時間一晃而過,太陽眼看就要落山了,我也戀戀不捨地同姥姥道別,同爸爸媽媽一起回家了。

  晚上,我和小夥伴們在院裡綠茸茸的草坪上一起邊玩邊觀看月亮,今晚的月亮真圓啊,真是美麗極了。仔細一看,似乎中間有身影在晃動,還有一棵小樹,我想:那應該是吳剛在砍桂花樹吧。

  我愛中秋節,更愛中秋的月亮,因為這天讓所有的親人像圓月一樣能夠團圓,讓遠在天邊的人更加思念家鄉。

  5難忘中秋

  一年不知有好多好多的節日。有那熱鬧的春節,有那肅穆的清明節,有那歡快的兒童節,也有那歡慶鼓舞的國慶節……而我最愛那象徵全家團圓的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因處於秋天的中間,故此名。在這一天天上的有一輪皎潔的明月,形如玉盤一樣非常圓,所以就有“中秋月正圓”之美稱。我國民間把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中秋節作為家人團聚的日子,所以中秋節也叫團圓節。

  農曆八月,天高氣爽,許多的莊稼都已經收穫了,中秋節也是人們慶賀豐收的節日。每當中秋之夜,人們一邊欣賞玉盤般皎潔的明月,一邊吃月餅、水果,家家戶戶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據說這月餅還有一段非凡的來歷了:

  月餅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唐代,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在中秋節不僅有吃月餅的習慣,還有賞月背詩的習俗。當人們吃過晚飯,大家都集聚在庭院活陽臺上,熱熱鬧鬧的享受天倫,欣賞著皎潔的明月,隨後背誦帶月的詩歌,一派人間聖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杜甫的“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更是千古絕唱。

  難忘中秋!

  中秋難忘!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每當我聽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首詩,我就會想到中秋節。中秋節代表著閤家團圓 ,月圓人團圓嘛,所以我比較喜歡中秋節。

  以前每當我過中秋節,我們全家總會聚在一起吃月餅,看電視。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中秋,我、媽媽和爸爸在游泳池裡一邊游泳一邊賞月。而那時已是秋天,所以總感受涼颼颼的。雖然一跳進水裡有些冷,但是那感覺特別值得回味。

  可今年的中秋跟以前的(就)有些不同了。

  中秋節到了,我和媽媽卻一直在逛家居廣場。太陽快下山了,我們才逛完。後來,我們準備去書城必勝客吃飯。在路上,我無意中透過車窗看見圓圓的月亮鑲嵌在空中。奇怪!怎麼今年的月亮不是那麼圓呢?哦,我知道了,可能是爸爸不在身邊陪同(陪伴)我們的緣故吧。那時,我又看了看媽媽,他(她)正在全神貫注的開車,一陣涼風吹過來,感到格外涼爽。

  不知不覺就到了必勝客。剛進餐廳,手機突然響了。我一看手機,原來是爸爸!我趕緊接通電話,和他聊了很久很久。說實話,我很想爸爸。

  我真希望下一次中秋節,除了爸爸,還有爺爺、奶奶都能聚在一起團圓。但我還是要感謝媽媽每年中秋都能陪著我。

  周圍的一切是那樣的寂靜,我和母親各自搬了一條睡椅來到了屋頂上,我環顧四周一片漆黑,小區裡的那幾盞路燈顯得搖搖欲熄。此時此刻,那一輪明月在這幽靜的環境裡顯得是那樣突出,那樣純潔,那樣光亮。然而我的心中似乎有無數話語要向這茫茫月色的傾訴。

  我不由想到了蘇軾的那一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的父親自我四歲那年便外出打工,直至今天已有九年整了。只有每年過年才回來半個月,他不正是為了這個家嗎?但我是多麼希望父親能夠和我們母子倆一起過中秋呀!我是多麼希望我們一家能共同欣賞這美好的月色啊!雖相隔千里但我想父親此時也一定正深情的望著這一輪圓月吧!父親一人在外,此時他一定也更思念我們母子倆吧!此時的明月如同一面相連的鏡子,我似乎從上面看到了父親賞月的情景,仔細地看著父親的眼角流出了淚水,正當我疑惑之餘卻發現自己的眼角其實早已流出了淚花。

  我愛太陽,但我更愛月亮,那種白玉盤似的月亮。在我眼裡,太陽是個豪放,熱情的男孩,而月亮則是個溫柔,恬靜的女孩。我愛這種恬靜也愛這種優雅。再望著那輪明月,我感覺她如同天空中鑲嵌著的一顆碩大的明珠,光澤豔麗,閃閃發光;她如同一塊無與倫比而又價值連城的玉盤,純潔高雅,討人喜愛。

  突然一個念頭傳入我心,我對媽媽說:“不如我們一起比賽,看誰知道含‘月’詩句的多。媽媽聽後滿口答應。我先打頭陣。”“立煜《相見歡》中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媽媽接“孟浩然《宿建德匯》中的‘野曠無低樹,江清月近人’。”“王昌齡《出塞》中的‘秦

  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維《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李白《月下獨酌》中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古郎月行》中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我和媽媽那時不時的歡聲笑語又時不時的打破了這黑暗中的寧靜。

  賽夠了,我的視線再一次轉移到了那輪明月上,這少女肌膚般的月光,牛乳汁一般,灑在我的面龐上,我感到十分愜意。忽然飄來了朵朵淡雲輕輕地遮住了月亮,只看見在雲層中穿行閃光。她擠啊,使勁想鑽出來。一陣陣涼爽的晚風吹來,雲散了,月亮重新露出了她清麗的臉蛋,像小女孩撩開了披在額上的烏髮向大地露出微笑。我卻覺得那穿於雲層的月亮似乎更蓬勃而又富有詩意。我又發現月姑娘正用月光鋪成一條小道,直延伸到我眼前,好像是在邀請我到她的家裡去做客呢!

  周圍依舊是那樣的寂靜,那幾盞路燈也熄了,我也漸困了,上眼皮怎麼也撐不起來了,悄悄進入了夢鄉,唯獨只有那輪明月依舊散發著那優雅,溫柔的光,依舊是那樣純潔、恬靜。好美麗的月色,好令人難忘的中秋之夜。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十歲那年中秋,看到大人們張羅一桌子美食,我卻難過得要命,因為我的一隻雞的殉難。而今,又是一年中秋即將來臨。我感嘆時光。

  我的孩子喜歡養小雞,掐指算來,餵過好多茬了。

  但僅有兩隻長到成年,一隻因為生性好鬥,便趁孩子不在家時送到了姥姥家的雞舍裡,沒成想樹挪死雞挪活,去了之後便做起了領導,儼然一窩之主,好不風光;另一隻則身世悽慘,長到孩子奶奶衡量的標準(能吃得著)的時候,便趁我們不在,給秋後問斬了,做了香噴噴的菜餚,孩子找不到雞哥,急急得來詢問,便索性沉痛地說,給老鼠拖走了。

  大多數雞寶寶都沒有逃離夭折的命運,孩子小小的年紀目睹了死亡的無奈,於她,是幸事嗎?不得而知。

  前一陣子,我回家便聽得小雞的雀躍,知道又來了新成員了。我看不出小雞與小雞存在的外貌的區別,孩子卻已經給他們分別取了名字了。我質疑,小雞不可以帶到樓上養的,於人於雞都不是好事,還是放到奶奶家的小院裡更適宜,孩子這次卻堅決反對,大有“雞留我留,雞走我走”之勢。無奈,只好在早上出門前備好三隻小雞一天的口糧,下班回來的第一件事情是去探望他們,然後繼續為其加餐加飯。老公一日突發奇想,說這雞子最好放養,然後不顧我的反對,出門前把三隻雞子從籠子裡放了出來。看他們嘰嘰喳喳歡蹦亂跳,也只有默認了。下班回家,開啟房門的一刻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遍地雞屎如盛開在地上的墨綠色的花,滿屋子飛揚的是刺鼻的臭烘烘的味道。頓有五雷轟頂之感,繼而納悶:家裡怎麼這麼安靜?肇事的雞子呢?沒有來得及找尋,那三隻壞東西聽到動靜,雀躍著一下從視聽櫃底下跑了出來,在我腳底繞了一圈,接著又撒丫子狂歡了,我感染了他們的快樂,怒氣全消。沒有來得及打掃“雞舍”,我立刻旋進廚房,找來剩下的米粥,飛快地跑出來的時候,一隻小雞竟然扎著翅膀跟在我後面跑了起來,我便也進入了角色,來來回回跑了好幾圈,那小雞便也執著得跟隨著我的腳跟跑啊跑。老公圍觀,笑道:他把你當媽媽了。這陣勢,讓我想起小時候玩的老鷹捉小雞,媽媽在前領跑,“雞子兒們”躲在身後,不離不棄。真拿我家當雞舍了啊。以後沒再敢這樣放養,而是該做晚上回來給他們放放風。孩子要一隻只抱他們出來大練兵,這樣走了那樣走。看小人和小雞同樂,也真算作一景。

  最近幾天,孩子回家每看到她的小雞朋友都會驚呼:媽媽,小雞長大了。是啊,長在背上的翅痕日見明顯。這幾天翅膀已經威風凜凜得架起來了呢。腿兒也拉長了,尖尖的嘴巴也更加堅硬了。

  又一日,廚房裡的我卻聽到孩子的悲呼:媽媽,這隻小雞的眼睛掉出來了。我心裡一驚,跑去看時,卻看到那隻小雞眼睛下方突起了一個紅紅的疙瘩,有潰爛之勢,我不能確定,這只是不是前幾天跟在我身後飛跑的那隻。我心中難過,嘴上安慰孩子說,沒有關係,很快會好的。我又找來一個新的紙盒將生病的小可憐搬了進去。再之後,就發現小病雞形銷骨立,不再歡跳。直到一晚,習慣晚睡的老公拍醒我,說,那隻小雞死了。我睡意全消,心頭壓抑。第二日一早,我說孩子去看看你的小雞嗎?孩子看了,納悶的問我,我的貝貝呢?我說,貝貝昨天死了,爸爸把他埋到土裡了。她竟然沒有很吃驚,只是說,變成土了?我預設。看孩子神情黯然,我說,剩下的兩隻我們更要好好照顧他們,讓他們長大好嗎?然後,轉移話題,孩子知道三減去一等於幾嗎?孩子說,二。

  是啊,我們的人生就是在做減法,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的消減,童年的歲月,青春與面龐的榮光。。。。。。概莫能外。清清楚楚的記得那年中秋,我阻止大人們殺雞的執著以及失敗後決堤的眼淚。又是一年中秋了,卻覺得,這節分,既叫團圓又叫別離。

  很多東西,熱熱鬧鬧的來了,輕輕悄悄地走了。我們的日子嗎?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6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回家與家人團聚,吃月餅、賞月。再過幾天就是今年的中秋節了,為了迎接這個傳統節日,我們學校各個班級將在教室裡舉辦“海上生明月,中華家園情”活動。

  下午一來到教室,大家都開始忙碌起來:有的掛彩帶,有的畫板報,還有的擺桌椅。……羅老師則開啟電子白板,白板上投影出幾塊月餅的圖片,以及“海上生明月,中華家園情”這句話。

  經過一番準備,3點鐘,活動正式開始。首先,我們的班主任羅老師上臺致辭。她說:

  “同學們,馬上就要到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了,那麼今天呢,我們就在我們教室裡舉辦一個“海上生明月,中華家園情”活動吧,大家說好不好?”

  “好!”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到。

  “好的,下面就有請我們兩位小主持人上臺!”

  兩位女主持人走上了講臺。

  “同學們,中秋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那麼,有誰知道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呢?”

  同學們紛紛舉手。主持人選了一名女同學。她拿著昨晚查詢到的中秋節來源上臺與大家分享。

  “關於中秋節的來源,有這麼一個叫做《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是帝嚳的女兒,也稱姮娥。美貌非凡。后羿的妻子,相傳后羿是堯帝手下的神射手。,后羿從西王母處請來不死之藥,嫦娥在強盜的逼迫偷吃了這顆靈藥,成仙了,身不由主飄飄然地飛往月宮之中。她飄走後,后羿很想念她,於是便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嫦娥奔月的日子祭拜她。久而久之,這種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哦!原來中秋節是這樣來的。接著,主持人又問有誰知道中秋節的習俗。於是便有一位同學上來介紹。經過他的介紹,我知道了中秋節的習俗主要有吃月餅、玩花燈、賞月等等。說到月餅,我口水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這除了月餅的美味非常吸引我,更重要的是我是中秋節出生的!媽媽說我是為了吃月餅才跑出來,呵呵。

  終於到了大家最期待的環節——“擺月餅”了!所謂“擺月餅”,就是每組同學用自己帶來的月餅擺一個有創意的圖案,擺在桌子上,最後再由大家評出哪個組擺得最好。

  羅老師一聲下令,各組的同學們便忙碌了起來。我們組的材料實在太少了?怎麼辦呢?我們想了好久,終於設計出來一個方案——“嫦娥登月”。

  我們的“嫦娥登月”是這樣的:把一塊塊月餅按樓梯的樣子搭起來,下面拿一些東西支撐住,再在頂端放些東西。這個方案很快得到了所有組員的認可。於是我們便行動起來。我們把“樓梯”支撐好後,在頂端後面放了一個堅強後盾——水瓶。最後,我們在最上層的月餅盒放了一碗蘋果塊。我戲稱這個作品叫做“為美食而前進”!

  開始評比了,是由每一個小組派一個代表上去介紹本組的作品。當看見其它組的作品後,我們有點失望了——其它組的作品個個都是有很多精美的材料,如果汁、水果,甚至還有西瓜!我突然覺得我們組的作品好寒酸!

  同學們開始講解了,其它組的作品有“祭月樓”、“虎虎生威”。……我們小組的講解員介紹我們的作品叫“嫦娥登月”,寓意除了表示嫦娥登月外,一層一層的樓梯還代表我們要在學業上一層層、一步步的走踏實,走好。頂端的水果則代表堅持就會有累累碩果。

  經過大家的評比,“更上一層樓”獲得了最佳拼圖獎,“祭月樓”得了最佳解說獎。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今天的中秋節活動就這麼結束了,雖然我們足沒有獲得獎項,但是我從這次活動中懂得了很多關於中秋節的知識,受益匪淺。再說了,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7

  我不想在這個夜晚合上我已經不能睜開的雙眼,因為我真的很累了;我需要休息,因為夜已經深了,街道上沒有隆隆的汽車聲,只有空調水的滴水聲在空曠的夜中迴響;但是我依然沒有睡意;因為中秋的今晚,對於我來說註定是一個不眠的夜晚,其實我是需要睡覺的,因為明天我依舊要上班,我依舊需要去重複我的工作,雖然工作可以給我激情,可以給我成就感,其實我只是想和我的妻子和孩子以及父母過一個不算時間長的中秋而已,可是對於我來說依舊是奢望和祈求;依舊只能遙看星空;

  其實我是怕思鄉的夢襲來,因為我又一次不能和我的妻子和孩子團員在中秋之夜;因為我今天又在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完成一次孤獨和寂寞。完成一次沒有煙花,沒有爆竹,沒有歌聲,沒有笑語的中秋,我的中秋的夜晚依舊很漫長,因為一個人的時間總是在分秒中慢慢度過;一個人的時間總是那麼悠長和悽聊;一個人的時間總是那麼的空曠和無助;

  我的心似乎在滴血,因為家庭,因為生活,我在這深秋的夜晚,我只能寄生在異鄉;我不能在團員的餐桌上看著我的孩子,我不能給我的妻子一個笑臉,一個吻,一個擁抱;我也不能給我的父母請一聲安;我只能望著家鄉的方向,默默的遙祝,因為我在千里之外的他鄉,因為我在遙遠的香蕉樹下,我在陌生的壯鄉,我聽不懂這裡的人在說什麼。我只能附和著微笑,其實這種微笑有多少真實的成分,我自己都覺得這是傻笑,是卑賤的,是無趣的,是寂寞的,是空洞的,是人世間最為可笑的微笑;

  我的中秋夜沒有喧譁聲,沒有鞭炮聲,沒有歡哥,沒有笑語,只有秋風在樹葉之間輕輕的飛過;我的節日依舊是沒有美酒佳餚的日子,因為我們是生活中的棄兒,是這個社會的邊緣人,是屬於最底層的農民工,所以我們的節日註定是沒有喧鬧聲的,其實我們就是一群沒有節日的人,我們的節日是在我們倒下的時候,因為只有這個時候,我們才沒有了對節日親人的思念,沒有了對社會不公的抗爭,沒有了芸芸眾生的日子和生活,因為到那個時候我們才可以安靜的休息,我們才沒有了對於社會的無望;

  秋夜總是那麼深沉和零靜,總能帶走的是我的思緒,是我對妻子的思念,對孩子的思念,對父母的愧疚;對家鄉明月的無限的思緒;對家鄉一土一木的無限情思;秋夜是漫長的,尤其是中秋的夜晚更顯得漫長,我能感受到家鄉的白楊樹落葉的聲兒,我能感受到家鄉松樹林的松葉兒的歡快而又落寞的`松濤聲;我能感受到家鄉夜晚的鳥兒,對於夏季的消失的悽凌的吶喊聲在空切的夜晚迴盪;鳥兒飛行時,空氣中的氣流都顯得落寞而無力。

  為什麼我的中秋總是在他人的歡聲笑語中落寞的度過;為什麼我的情思總是在曲終人散之後才得以宣洩;因為我們需要在這個社會掙扎,需要養育我們的兒女,我們不能給他們貧寒的生活,所以我們哪怕能掙到一分錢,我們都不能放棄,其實生活總是這樣的給我們這樣的失落或者說無趣;

  我的中秋沒有月餅,沒有葡萄酒,更沒有美味佳餚,有的只是一腔的情愁,一杯的苦酒;一潭的無助;幾倍的清涼,就如同這秋的夜,和夜的秋風;我的妻子可能在流淚,我的兒子可能在責怪我,我的女兒可能在怨恨我,為什麼沒有回家,我的父母可能在埋怨我,為什麼在節日也不能回來看看,我的親友可能在說我,難道就不可以少攢點錢,可是我們能嗎?不是錢的問題,如果我們回家了,更多的時候可能就是要放棄這份工作,放棄不是等於從頭再來嗎?

  我的中秋其實是淒涼的,我的心事落寞的,人到中年,我依舊在為了孩子們的生活奔波,所以有時候也是溫暖的,因為我還可以為我的孩子,我的家庭盡上我自己的努力,因為我還可以走得動,所以我還是有點快樂的。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8

  今年的中秋節又來到了,不禁想起了前年的中秋節。

  記得前年的那天(一號)早晨看了國慶大閱兵,我最喜歡欣賞這種場面的軍人風姿;接著中午去了鄉友處吃壽酒,當然貴客僅此我一人而已,我的賀禮就是我的墨寶,一幅四、二尺見方的草書,這也是之前鄉友電話反覆叮囑的。

  國慶且不談,閒話中秋罷。10月1日回的鄉,3日中秋節,感覺到中秋節好象熱鬧些,一是恰逢60年國慶,二是8天長假供人消遣,所以大家、小家一齊團聚,很有些過年的味道來了。中午姐姐一家三代來看節,八十開外老母親忙了一大桌,多少個菜我沒數,後來桌子放不下了。晚上草草地解決晚餐,打算獨步賞月。這時母親也和幾個老太散步去了,有趣的是她散步前用一次性環保杯盛上點飯菜,說帶給一條流浪貓吃,據她說這條貓極有靈性,每天傍晚都會準時在路旁等侯呢,呵呵,這也是拯救小小生靈的行動嘛。

  傍晚,天色暗了下來,我點上支菸慢慢步出樓宅來順著右邊一條小道漫步而去。這條路邊新建了不少簡屋,顯然是附近村民為了拆遷增加補償而建的,所以住的人很少,路上走的人也少,不多遠就到了一片田地,稻田水稻快成熟了,散發著陣陣稻香,這熟悉的稻香令我想起了少年時參加田間勞動,收割稻子的場景來,我割稻擔稻就是在那時學會的這田野東面是溝渠,揚柳兩岸,這柳濤夜間渾然如霧中山峰,月大如輪,就懸在這峰巒之顛上方,這月初上,不皎,徽紅,淡淡雲層襯托著,如待估的嬌娘;向北一條田疇小徑,順徑悠然小步,再看那月時,又如待嫁新娘,滿面桃花,如銀如盤,皓光照人;徜徉著橫在眼前的已是一池清荷,荷香伴著水土清香裹著那稻香迎面而來,此時沒一絲風,小草間吟唱著幾調蟲歌,細聽這蟲唱是多聲部,兼重唱,又兼輪唱,應和巧妙,和諧自然,歌唱中似乎那月光更明瞭,更亮了。仰望那月,邊緣沒一點殘缺,銀色光藹灑滿蒼穹瀉向大地,猶出嫁新娘,明眸皓齒,端莊豔麗,自然美呼應裝飾美,不由想起了沉魚落雁與閉月羞花。回走又是一般景緻,皓光中的近山逶迤,山腳處那滬寧線上的和諧號高速列車往來穿梭,迅急賓士著。走近民屋時,抬頭看看天,大月當空,又懸於屋頂山牆之上,好一派農家月色圖。

  這不禁令我想起兒時鄉間的中秋之月,那確是充滿了詩情畫意。

  兒時那一次的中秋夜晚,母親燒了好菜要我與三哥一起送點給外婆去,那靜靜的夜令人陶醉,路上一個行人也沒有,我倆一前一後走在高高的江堤上,明明的月光靜靜地瀉下來,大地猶如浸潤在淡淡的牛乳中,這月光把我們倆那小小移動的身影清晰地投映在堤邊的田野裡。不一刻就到了外婆家,交了差,就回返了,臨走時外婆拿了吃的給我們,現在可記不清吃什麼好吃的了。

  另一次中秋之夜,無月無光,說是天狗吃月亮,全村響起了敲打器皿的聲音,母親對我們笑著說,你們也敲呀!把天狗嚇跑月亮不就出來了嘛。這一下哥敲起了大臉盆、我敲起了小瓷盆了,和著全村的響聲,此起彼伏,敲累了,看看月亮連影子也沒有,全村的敲打聲也稀疏了,乾脆回去睡覺,夢中捉月罷。那時鄉村的中秋節,家家都要做月餅,用沙糖和芝麻粉做餡,用糯米麵做餅,芝麻粉是用芝麻放在大石皿里人工搗就的,不過這個活有點技術,也要有點力氣,一般人是舉不動那石搗子的,即使舉得動不會用巧力也不行,我卻會做,因為我磨練的多,當時我家就有這石臼,左鄰右里都來借用呢!

  每到中秋這個季節,鄉間裡都充滿著節日氣氛,那種濃濃的鄉俗、鄉音、鄉情、鄉間之月讓土生土長的鄉娃終身難忘著呢!

  漫步之中,不知不覺回到了宅樓下,樓上的燈光已熄了。

  一晃今年的中秋節又來到了眼前。剛巧,我快完成這文章時二姐的電話來了,問了:“過幾天中秋節了,三天假呀,回來轉轉吧!帶點醃胡椒回去”。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9

  歲月如梭,又到了充滿思鄉情懷的中秋佳節。每逢此時,我總想起鄉下的母親,心中充滿了愧疚。

  我的老家在蘇北偏僻的鄉下,母親是位普通的農家婦女。小時候,家裡很窮,但一家人苦中作樂,日子卻過得有滋有味,充滿了親情和溫馨。平時,母親很少買吃魚肉給我們吃,不是母親不心疼我們,而是我和哥兩人上學,開銷大,而家裡收入卻很少。但在每年的中秋這一天,母親會毫不吝嗇,早早地準備好魚和肉,讓我們開一次葷,好好地飽餐一頓。到了晚上,月上樹梢,母親就會從家中搬出一張桌椅,把買好的月餅、水果放在桌上,再準備幾杯白酒和幾副筷子,按我們老家的風俗,這是祭月,母親不准我們吃桌上的貢品,可我們一點不買她的“賬”,趁母親不注意的時候,不是偷吃月餅上薄而脆的外層吃,就是拿一些水果遛到麥場上去和小夥伴們一起吃,因而每次祭月的貢品,都在我們調皮中不能完整無缺。這難忘的童年中秋節,就象親情一樣,讓我們過了一年,又想過下一年。

  母親的生活是很艱辛的。父親見家裡開銷大,收入少,很早就外出打工了,逢年過節才回家和我們相聚。母親為了我們,衣食住行、田間地頭,無不灑下她那辛勤的汗水。當我們兄弟倆還在清早朦朧的睡夢中時,母親就早早地起床,擔水、洗衣、做飯忙個不停,有時還到田間地頭忙一會農活。待我們起床後,母親招呼我們吃飯上學。當太陽露出晨曦的笑臉時,母親便帶著農具,下田幹活了。白天,母親忙個不停,夜晚,她還拖著疲憊的身體,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為我們納製鞋底、縫補衣服。在母親辛勤的養育下,我們漸漸地長大了。

  那年的夏天,我和哥相繼考取了嚮往已久的大學。中秋前夕,我們離開了母親,各自到外地上學去了,留下了母親一人在鄉下。因為家裡窮,為了我們的學雜費和生活費,父親在外奔波更是很少回家,而母親比以前更加辛苦了。

  上學的幾年裡,中秋節都不在放假時間裡,我們不能回去和母親團圓。每次這個時候,我都會寫信回去。母親也很想念我們,她不識字,常託人寫信叫我們好好讀書,要經常寫信回家。我每次收到母親的來信,都能感覺到母親思兒的心切。就象我們放寒暑假回家一樣,平常不善言笑的母親,再苦再累仍有一臉的愜意。

  畢業後那年中秋,我和哥在城裡有了工作,都寫信叫母親到我們工作的城市來住住,可母親擔心我們剛到單位,怕影響我們的工作,又說家裡沒人照料,一直沒有同意,仍在鄉下餵雞養豬、耕田種菜,獨守那一份寂寞。

  第二年的中秋,我因為工作,沒能回去。那年的冬季,我參軍入伍,成了一名海防戰士,遠在異地他鄉。而每年的中秋,都因為部隊搞戰備訓練,我都不能請假與您共度中秋佳節]回家。也許分別太久,母親對我的思念與日聚增。父親偶爾在家時,母親就催促他寫信給我,父親外出打工時,母親又定期託人寫信來。她的來信,沒有華麗的詞語,還常常伴隨著不少的錯別字,內容不外乎問我訓練苦不苦,部隊首長親不親,海防前哨的生活習不習慣……嘮嘮叨叨一大堆,總之要我在部隊好好工作,安心服役,不要掛念家中。那字字句句都是真情流露,漾滿了母親那無私的牽掛。儘管那時我已是被部隊評為優秀士兵的軍營男子漢,但在母親的眼裡,我仍是一個不諳世面、不太懂事、還沒長大的孩子。

  在我當兵後第二年,哥哥結婚在城裡買了房子,家裡經濟一時拮据起來。母親覺得在農村種田,收入少,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在那年的中秋,她在一位家鄉人的帶領下,去了上海給人家當保姆,我曾寫信勸阻母親不要去,可她不聽的勸阻。母親從小生活在鄉下,既聽不懂上海方言,就連城市的東南西北有時也辯不清,可母親一直堅強著,操勞著,酸甜苦辣從來不對我說。經常是勞累一天的她,在休息之餘,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10

  十歲那年中秋,看到大人們張羅一桌子美食,我卻難過得要命,因為我的一隻雞的殉難。而今,又是一年中秋即將來臨。我感嘆時光。

  我的孩子喜歡養小雞,掐指算來,餵過好多茬了。

  但僅有兩隻長到成年,一隻因為生性好鬥,便趁孩子不在家時送到了姥姥家的雞舍裡,沒成想樹挪死雞挪活,去了之後便做起了領導,儼然一窩之主,好不風光;另一隻則身世悽慘,長到孩子奶奶衡量的標準(能吃得著)的時候,便趁我們不在,給秋後問斬了,做了香噴噴的菜餚,孩子找不到雞哥,急急得來詢問,便索性沉痛地說,給老鼠拖走了。

  大多數雞寶寶都沒有逃離夭折的命運,孩子小小的年紀目睹了死亡的無奈,於她,是幸事嗎?不得而知。

  前一陣子,我回家便聽得小雞的雀躍,知道又來了新成員了。我看不出小雞與小雞存在的外貌的區別,孩子卻已經給他們分別取了名字了。我質疑,小雞不可以帶到樓上養的,於人於雞都不是好事,還是放到奶奶家的小院裡更適宜,孩子這次卻堅決反對,大有“雞留我留,雞走我走”之勢。無奈,只好在早上出門前備好三隻小雞一天的口糧,下班回來的第一件事情是去探望他們,然後繼續為其加餐加飯。老公一日突發奇想,說這雞子最好放養,然後不顧我的反對,出門前把三隻雞子從籠子裡放了出來。看他們嘰嘰喳喳歡蹦亂跳,也只有默認了。下班回家,開啟房門的一刻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遍地雞屎如盛開在地上的墨綠色的花,滿屋子飛揚的是刺鼻的臭烘烘的味道。頓有五雷轟頂之感,繼而納悶:家裡怎麼這麼安靜?肇事的雞子呢?沒有來得及找尋,那三隻壞東西聽到動靜,雀躍著一下從視聽櫃底下跑了出來,在我腳底繞了一圈,接著又撒丫子狂歡了,我感染了他們的快樂,怒氣全消。沒有來得及打掃“雞舍”,我立刻旋進廚房,找來剩下的米粥,飛快的跑出來的時候,一隻小雞竟然扎著翅膀跟在我後面跑了起來,我便也進入了角色,來來回回跑了好幾圈,那小雞便也執著得跟隨著我的腳跟跑啊跑。老公圍觀,笑道:他把你當做雞媽媽了。這陣勢,讓我想起小時候玩的老鷹捉小雞,媽媽在前領跑,“雞子兒們”躲在身後,不離不棄。真拿我家當雞舍了啊。以後沒再敢這樣放養,而是該做晚上回來給他們放放風。孩子要一隻只抱他們出來大練兵,這樣走了那樣走。看小人和小雞同樂,也真算作一景。

  最近幾天,孩子回家每看到她的小雞朋友都會驚呼:媽媽,小雞長大了。是啊,長在背上的翅痕日見明顯。這幾天翅膀已經威風凜凜得架起來了呢。腿兒也拉長了,尖尖的嘴巴也更加堅硬了。

  又一日,廚房裡的我卻聽到孩子的悲呼:媽媽,這隻小雞的眼睛掉出來了。我心裡一驚,跑去看時,卻看到那隻小雞眼睛下方突起了一個紅紅的疙瘩,有潰爛之勢,我不能確定,這只是不是前幾天跟在我身後飛跑的那隻。我心中難過,嘴上安慰孩子說,沒有關係,很快會好的。我又找來一個新的紙盒將生病的小可憐搬了進去。再之後,就發現小病雞形銷骨立,不再歡跳。直到一晚,習慣晚睡的老公拍醒我,說,那隻小雞死了。我睡意全消,心頭壓抑。第二日一早,我說孩子去看看你的小雞嗎?孩子看了,納悶的問我,我的貝貝呢?我說,貝貝昨天死了,爸爸把他埋到土裡了。她竟然沒有很吃驚,只是說,變成土了?我預設。看孩子神情黯然,我說,剩下的兩隻我們更要好好照顧他們,讓他們長大好嗎?然後,轉移話題,孩子知道三減去一等於幾嗎?孩子說,二。

  是啊,我們的人生就是在做減法,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的消減,童年的歲月,青春與面龐的榮光。。。。。。概莫能外。清清楚楚的記得那年中秋,我阻止大人們殺雞的執著以及失敗後決堤的眼淚。又是一年中秋了,卻覺得,這節分,既叫團圓又叫別離。

  很多東西,熱熱鬧鬧的來了,輕輕悄悄地走了。我們的日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