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作文1500字(精選10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元宵節的作文1500字(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元宵節的作文1
民間意義上,只要沒過了元宵都算春節。百姓眼裡,這是春節最後的狂歡,也是民俗的盛大展示。在外的這些年,雖然多數年份都能回老家過春節,但能過元宵的幾乎沒有。早聽說故鄉今年元宵燈會規模空前,只可惜不能親見,進城後關於元宵的記憶就只剩城市燈會了。印象中關於老家元宵的印象侷限於小時候的記憶。
城裡的元宵最耀眼的是燈展,隨著聲光電科技的進步,燈的外觀,材質,動態,音響都與時俱進,高大上自不必說,觀者人潮湧動磨肩接踵,也熱鬧非凡。此前好幾回從住地進城區看燈,都因交通管制或因擁擠坐不上回程的車子,徒步走了老長的路才返回家裡,近年節慶外出都格外小心。記憶中鄉村元宵的燈是移動的,叫遊燈/遊枰,人們或抬或舉著燈沿街巷遊走,鑼鼓開路,大老遠就能聽到,多數人在家門口就能賞燈。相比起來,城裡是人隨燈轉,而鄉村是燈隨人轉,更親民一些。用一個比喻:城裡的元宵是超市裡冰鎮的包裝精緻的高檔元宵,鄉村的元宵是土灶上老媽煮著的自制元宵。
遊燈的主角自然是各色的花燈花籃,都是由老藝人純手工製做。我有個本族奶奶是做花籃的能手,以前村裡只要有辦元宵遊燈都會請她參加做燈,大多也是義務的,村裡會提供材料,或提供一點實物贈送。她們用竹蔑紮成花燈骨架,糊上雕刻著各色鏤空花紋的彩紙。造型各式各樣,有吉祥文字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恭賀元宵之類。有單字做一燈成一組,也有多字一起做成燈箱的,互相搭配成一套一套,用頂部向前彎的竹杆挑著。多數燈一人就可提得動,也有需多人抬的大花籃,還有機關精巧的走馬燈。記憶中老街上有個叫享耐的五金師傅心靈手巧,算是村裡最早把玩電器的人,他做的電動花燈曾是鄉親們每年的期待,記得有一年他做了個能轉動推磨的人物花燈,令鄉親們十分讚歎。如今許多原來做燈的老藝人都相繼去世,年輕人都忙於外出賺錢,許多手藝都瀕臨失傳,但科技進步也讓花燈有了新的花樣,走馬燈早就不稀奇了,原來的燭火也多數換了電瓶燈。韻味是淡了些,但也方便安全了。記憶中小時候還沒到遊燈結束,有些燈己被晃動的燭火燒了一個一個黑洞,也有燒得只剩個骨架的,提燈的人難免有愧,但鄉親們除了給他一個善意的笑沒人責怪他這也是一項高難度的技術活。
元宵遊燈是全村的一個集體大事,以前通常按舊時生產隊的組織東南西北四個連隊各組織一隊花燈,各隊間似乎有一定的榮譽競爭關係,大體以群眾的口碑為憑。每隊的標配大約是先頭鑼鼓隊開路,隨後是一隻舞獅,然後是花燈隊和神像香火,壓軸的是叫作鐵枝的民間技藝,我們土話叫枰為閩東地區獨有。枰的花色造型和寓意是鐵枝標誌性的水平展示。需要有文化修養和做枰實踐經驗的長輩作指導。師傅用木料搭起一個大約兩張床大小的方形移動平臺,檯面垂直方向裝上像枝叉一樣的鐵架子,高的能達到3米左右,上面安上軟墊,選身段纖巧聰穎又膽大的孩童化妝成各色戲劇人物牢牢固定在鐵架上,多的能承載七八個人,襯上各種花草樹木燈光等佈景。它的奧妙是經過服裝和道具的遮藏,讓人感覺不到有鐵架的存在。遠看過去,枰上的人物都像懸浮在空中一樣。每個枰就是一個栩栩如生的戲劇場景,比如牛郎織女八仙過海西遊記等。村民自家小孩能被選上枰也是一項榮光,雖濃妝豔抹,但不知為何,眾人還是能知道某個角色是誰家小孩,評頭品足一番。當然,也難免有人看走眼把張三家的男孩看成李四家的女孩的,爭論一番,最終恍然一笑。如此寵大的移動造景古時候全靠眾人接力抬著在卵石鋪就的村道上巡遊,現在路好了,大多改用動力牽引,省力不少。
遊神是遊燈活動的組成部分,前前後後都有許多和百姓互動的環節,比如鳴鞭迎神和交換香火。當遊燈隊伍快到自家門前時各戶都鳴鞭歡迎,雙手捧著香火在門前恭候,神像經過時就用手裡的香火和遊神的香火交換並插在自家門前和神案上,喻意接福接平安。
這些年鄉村大有民俗復興的態勢,結合旅遊的發展,許多漸被淡忘的傳統民俗重新煥發生機。老家今年的元宵遊燈規模空前,多年未見的雙溪古鎮香火龍和沉寂12載曾經作為乾源村特色的白蛇燈也作為重要的節目參加遊燈,加上交通便利,賓客雲集,熱鬧的程度與古時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只可惜我遠在外地,不能親身感受,好在資訊科技發達,讓我也能透過微信朋友圈飽了一回眼福。
元宵節的作文2
在朋友空間裡看到一篇《元宵節裡話傳統》的文章,說很多人都在感嘆現在的節日越過越沒味兒了,節日成為了浮在表層的暫時的歡愉,是因為節日的民俗漸行漸遠,節日裡所蘊涵著的文化與傳統幾乎被遺棄了。這日正是元宵節,耳邊響起幾聲稀稀落落的鞭炮響聲,鍋裡煮著湯圓,思緒不由回到了幼時的元宵節。
對於小孩子來說,最開心最盼望的莫過於元宵節晚上提著自己心愛的燈籠在街上走來走去了。正月十四的晚上就要試燈籠,鎮上掛著的花花綠綠的紙燈籠在風中搖擺,直鉤著孩子們眼饞的雙眼。只是家裡窮,很多時候是沒有額外的錢來用於買這些燈籠的。元宵節前幾日,在勺子裡放上些白麵,加了水,在火上打成漿糊,拿出過年剩下的五色紙,在廢舊的竹簾上取一些竹篾,撿來一起光滑些的棍子,對著事先畫好的各種圖案,興趣盎然地製作自己的燈籠。做好後,只等到了十四的晚上,穿上新衣提著燈籠到街上去小心的走來走去。
到了晚上,天剛擦黑,幾隻小燈籠便晃晃悠悠地出了家門了。有幾家比較富裕的,會在鎮上買各種式樣的燈籠,外面畫著精美的圖案,蠟燭的光把燈籠對映的朦朦朧朧的,下面還有紅色的櫻子隨著走動晃動著,煞是好看,讓人真想上去摸一摸。那人走到我們跟前,便會驕傲地斜視一下,以顯得自己的燈籠是多麼洋氣。此時一群男孩子手裡舉著自制的蘿蔔燈籠鬨笑著跑來了,那根本就算不上燈籠,只不過是一個白蘿蔔,把根部用刀子掏空,使它變成一個小碗的形狀,放上線擰成的燈捻,倒上些煤油,用鐵絲擰個架子,插上木棍,到了晚上便點燃了,專門去嚇唬女孩子的燈籠。買來的燈籠材料很薄,輕飄飄的,這些男孩子一過來,嚇得女孩子們轉身就跑,可是風一卷,那些燈籠便轟然著火了,眼睜睜地看著它美麗的燃燒為灰燼,而我們自己做的卻結實得很,就這樣安然無恙的,從十四一直打到十六的晚上,甚至到了十七晚上還捨不得放過去,便又偷偷地點亮在家裡轉幾圈,這才把它掛在屋頂的大梁上,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還再戀戀不捨地看上幾眼,這才香甜如夢,待到第二年的元宵節,再興致盎然地取下來,燈籠裡搖曳著一個甜美的夢。
再大一些,上了初中,便渴望著元宵節晚上的猜燈謎了。這天吃過晚飯,便會早早的地來到鎮上,鎮上道路兩旁掛滿了燈籠,每個燈籠下面都會有張紙條,紙條上寫著燈謎。家距離鎮上還很遠,幾個朋友約好,還要找上一兩個男生,因為猜燈謎的時候,猜出來了還要去擠著排隊告訴答案,如果對了就可以領到獎品,一支鉛筆或者一個本子什麼的,女孩子排隊根本擠不到跟前,甚至還會被從隊裡擠出來,這些男孩子經常是不屑與猜那些燈謎的,但他們樂於幫忙排隊領獎品。再者回來的時候已經很晚,有幾個男孩子作伴,總是可以壯壯膽子的。去的時候還帶著關於燈謎的書,男孩子們便隨便出些考大家,猜一個再一起分析一下為什麼會是這個答案,從中尋找猜燈謎的方法,這樣說著到了鎮上燈謎活動基本上就要開始了。然後分開來,找到自己會的,便急忙喊那高個子的男生把燈謎扯下來,寫了答案,跑去排隊,如此也獲得了不少的獎品。過後,餘味未盡,幾個人挽著手臂擠在人群裡看燈,各式各樣的花燈,各式各樣的圖案,映照著每個人歡樂的笑臉。
當然除了晚上,白天也是安排的很滿的。從正月初七開始,各個小村落裡組成的村民表演都開始訓練了,有敲大鼓的,有舞龍、舞獅子的,有踩高蹺的、有抬花轎的,也有學校的學生們的節目,敲小腰鼓的、吹大號的、舞花環的,扭秧歌的等等,熱鬧非凡。記得我們曾經參與了一個舞花環的節目,每天彩排,十四到鄉里演出,十五十六到縣裡表演,天不亮就坐上大汽車,到了縣城,一個個節目從表演的舞臺上經過,大家就饒有興致地仰著脖子觀看,使勁地拍手鼓掌,拍的手都是紅腫的。現在想來,村民敲大鼓的勁頭,舞龍、舞獅子的.精彩,踩高蹺的得意、獅子搶球的驚險,扭秧歌的快樂,抬花轎的詼諧,無論男女,無論老少,無論大人,無論小孩,臉上都是一個表情,快樂。表演完畢,每個孩子發一塊錢,算是這些日子辛苦訓練的工錢,一串糖葫蘆,或是一截甘蔗,或是一個江米團,吃到嘴裡也甜到了心裡。
從回憶中走出來,覺得周圍顯得異常的安靜。正如朋友文章裡所說的那樣,一個本來很平常的日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延續數百上千年的一個節日,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裡面蘊涵著很多文化與傳統。於是,帶著女兒,走出門外,去尋找今年元宵節節日的氣息。
元宵節的作文3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該習俗始於宋朝。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從此,元宵節吃元宵便成了一種歷史。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吃元宵的習俗源於何時何地,民間說法不一。一說春秋未楚昭王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眾人不知此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因為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後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製此果,並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還有一種說法,元宵原來叫湯圓,到了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宮女叫元宵,做湯圓十分拿手,從此以後,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這兩個傳說不見史料記載,不足為信。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貴,姜白石有詩“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詩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現代亦有與元宵節有關的故事。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之後心猶未甘,還想當皇帝,因美夢不能成真,終日煩惱。一日他的姨太太說要吃元宵,話剛一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一個耳光,因“元宵”與“袁消”諧音,從此袁世就給手下的人下了個命令,以後不許再說“元宵”,而只能說“湯圓”。後來有人就此事寫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元宵節的作文4
我喜歡吃元宵。輕嗅香甜,入口絲滑、軟糯,唇齒留香。由此愛上了元宵節。在中國眾多的傳統節日裡,元宵節閃耀著獨有的魅力。
春節是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節日,慶豐、團圓、祈福、祝願,被賦予了太多的內容,所以熱烈、忙碌,一點也不輕鬆;還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臘八、除夕,無一例外,也都承載著特定的寓意。所以,中國人總是忙忙碌碌,好像永不停歇一樣;總是前思後量,凝重端莊,好像有無盡的要事忖度。
想來,這大約是中華民族“勤勞”、“遠慮”特質的真切體現吧。
唯獨元宵節,沒有被賦予多少特定的內容和框框,就是男女老少同歡共慶的節日。放下手頭的事項,走出家門,湧向街巷,張燈結綵,萬千扮相,打情罵俏,亦莊亦諧,恣意張揚!
下一個節日就是二月二的“青龍節”了,那意味著鍁钁上肩、重回田間地頭,意味著年年勞作的又一個輪迴的開始!就連學子們也要在元宵節後收心斂興,重回日復一日的伏案苦讀了。
所以,元宵節的華麗,有時竟讓我莫名地產生一種奢侈感!似乎唯有這一刻,我們可以放鬆身心,盡情地享受這個節日,把平日裡的忙碌和凝重,都拋到九霄雲外。
元宵節是傳統節日裡最浪漫的節日。是中國的狂歡節、情人節。即使在理學規矩最繁多,對女子禁錮最苛重的宋明朝代,年輕女子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此時此刻也可以上街遛巷,拋頭露面、顧盼巧笑,無需縮肩斂襟。
從中國曆代詩詞歌賦中不難看出元宵節的浪漫和唯美。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我國自古就有鬧元宵的習俗,一個“鬧”字凸顯了元宵節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可以和西方的狂歡節相媲美。
兒時,元宵夜是一定要到街上觀花燈、看“扮玩”的。人們將花燈紮成萬千模樣,有樓臺仙閣,有動物花卉,有昆蟲游魚,還有身姿嫋嫋、裙袂飄飄的雲端仙子……;“扮玩”的隊伍像長龍,一撥一撥走過,甚是壯觀。隊伍裡各色人物粉墨登場,詼諧幽默。尤為活躍的是各類丑角兒,扮相怪誕,表演滑稽誇張,好像唯一目的就是逗你開懷大笑,肆無忌憚地把笑聲和歡樂拋灑到空中;小商販們也早早地在路邊支起貨架,豎起招牌,賣各色小吃和各種玩具。每一個攤位都人頭攢動,生意紅火。
但印象最深的還是從各個角落裡不斷如潮湧出的人。那嘈雜的人流如轟鳴的巨浪,黑壓壓望不到邊。我騎在姥爺肩膀上,在人潮中隨波逐流,任意東西,享受那份“擠”的快樂!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好像“擠”本身就是快樂,就好像要有“撐”的感覺才算吃飽了一樣。人們的歡呼和驚叫聲此起彼伏,似乎比鞭炮聲、夜空裡不斷綻放的煙花還要歡快和燦爛。我就這樣和姥爺隨人群而動,觀花燈、看焰火,聽人們方言十足的嬉笑對罵。好不愜意!
現在的元宵節,失去了往日的擁擠,增加了過去不可比及的華麗。體育場、大街小巷的電子LED燈更加瑰麗、璀璨和奇幻,就像一曲永不停歇的《卡門》序曲一般,氣勢恢宏,熱烈奔放。
不過,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元宵節的焰火燃放總是狂歡節的高潮,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讓人們引頸張望。
隨著一聲聲爆響,黑天鵝絨般的天幕上,不時綻開簇簇朵朵、流放溢彩、奼紫嫣紅的煙花,或絢麗如鑽石、如繁星,或明亮如朗月、如紅日。剎那間,一個童話般迷人的世界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焰火像寫意的畫家,在城市的上空肆意揮灑濃墨重彩,次第暈染出一幅幅梅香、菊韻、富貴牡丹畫卷;焰火彷彿寂寞的舞者,水袖輕揚,瀟灑升騰,凝目間在雲端展露驚世絕俗的笑靨;焰火又是詩意的歌者,引吭高歌,淺吟低唱,讓萬千心願綻放成生命的輝煌爛漫!
看煙花在夜空中綻放,我已經忘記了腳下的大地,心事如花隨焰火飛昇至九霄雲端一同綻放。
是幸福?是滿足?是憧憬?是期望?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只覺得就是心花怒放,好像幾個世紀的憋屈在這一刻轟然揚灑,消逝殆盡,淋漓酣暢!
燃吧!放吧!這一刻,就讓華夏兒女的心花、夢想在九霄雲端綻放!
元宵節的作文5
今天是元宵節。
早晨七點,被一陣陣鞭炮聲將我吵醒,睡眼惺忪的我,感覺有些莫名的煩躁。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記憶中小時候的元宵節應該是全家人坐在一起包湯圓,煮湯圓,吃湯圓,然後一起放焰火的節日。但人越成長,對節日就越感到莫名的恐慌和憂傷。或許是因為年齡和環境的原因,現在再也找不到以前過節的感覺和興奮感。站在陽臺上透過窗戶往下望,小區裡嬉戲的孩童不時燃放的鞭炮聲和嬉笑聲不由得將我帶入了兒時的記憶。
兒時的家鄉,元宵節,除了全家一起包湯圓、煮湯圓和吃湯圓以外,農村的小孩子們白天會到自己家地裡去收集柴禾。收集起來的柴禾堆積在一起,等到晚上吃完湯圓之後,大人們就會領著小孩們到地裡一起點燃白天收集起來的禾堆,然後圍著火堆,點燃火把,唱著童謠:“蟲蟲螞蟻趕下河,趕到村前河……。”整個山坡和田地裡,全是柴禾燃燒照亮的景象,孩童們放著鞭炮,燃著焰火,唱著童謠,流連在元宵夜晚的狂歡童稚之中……
經過很多年,離開家鄉在外闖蕩,才知道外面的湯圓是圓形的,與我們家鄉自己手工製作的湯圓不管從形狀或是感覺上都有很大的區別。“一群鵝,飛下河,漂的漂,落的落。”這首童謠裡所唱的應該就是家鄉湯圓的真實形狀寫照。小肚如鼓的“三角體”湯圓撒入滾水鍋中,沉沉浮浮,的確像一群淘氣的小鵝在河塘裡自由嬉戲。家鄉的湯圓是有菱角的,看上去下圓上尖,感覺有點端午節包的粽子的外形,但它沒有粽子的方角,它要比粽子圓和看上去更加精緻。家鄉湯圓的做法很複雜且餡料種類很多。
一般來說,糯米在做成面的工序就很複雜和費力氣,家鄉人一旦到了臘月十五過後,每家每戶都會在一種石頭雕鑿出來的“硯鐓”裡槌研糯米麵。糯米麵做的湯圓,餡是用豬板油、花生、核桃、芝麻、白糖、冰糖、陳皮或紅糖酥麻等多種東西混合製成的。高粱面做的湯圓,餡是酥麻紅糖舂細混合在一起做成的。童年的記憶裡,後者當然沒有前者香,沒有前者爽口。由於那時生活條件和經濟的原因,前者主要是招待來拜年的客人吃的,後者大多是主人自己吃。但不管是什麼材質和餡料製作的湯圓,包制時候難度都很大,稍有不慎,將會導致包製出來的湯圓很難看和漏糖。小時候一直很不能理解為何家鄉人要這樣做湯圓的外形和不厭其煩的教我們學會如何製作。老人們也沒法說清楚為何要將湯圓包製成有菱角的外形,也沒法解釋究竟這種外形的湯圓傳承了多少代。
湯圓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主要吃食,但在我的家鄉,吃湯圓,是從正月初一早上開始的。這一天,幾乎家家戶戶包湯圓,吃湯圓。年初一這一天,男男女女,一家老小全都團聚在一起,包括已近出嫁了的女兒一大早領著丈夫和兒女們回來拜年,全家特別的高興。新的一年開始的第一天,那些油膩的、酸的,辣的,麻的,鹹的……都會暫時放到一邊,最佳的選擇,當屬湯圓。因為湯圓的餡是甜的,暗喻著生活是甜美的,暗喻著大家在新的一年裡,生活像湯圓一樣甜甜美美。當然,在包湯圓的時候,如果哪家有調皮的小妹,包制湯圓時,就會偷偷故意包上幾個鹹辣味道(鹽巴辣子餡)的湯圓,專門盛給她姐夫們,讓他們出出不傷大雅的洋相,逗樂一家人。在笑聲中,全家老少親情融融,其樂融融。春節過年,有了這樣的歡聲笑語才算是喜慶多多。
現在猜想,家鄉的老人之所以將湯圓包成有菱角的形狀,估計跟祖輩的遷徙有關。家鄉大多人都非本地土著居民,祖輩大多都是從江浙一帶隨軍徵遷而來,戰爭結束了或所處的王朝被推翻後,就地解甲歸農,入住鄉里。但家人和親戚都還在征戰前的家鄉,帶著對家鄉的思念和無法回去與家人團圓的遺憾,家鄉人的祖祖輩輩才將湯圓包製出了有菱角的形狀,以寄託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將湯圓包製成有菱角的形狀,是為了寄託對祖輩所曾經生活的地方的一種記掛,是一種思鄉的情懷,是一種無法迴歸的遺憾……
窗外的風很大,陽光很強烈,風聲將我的思緒重新帶回到了現實。樓下小區裡年前被霜雪凍壞的景觀樹,在春風吹喚中慢慢正抽枝發芽,散發出勃勃的生機,一切都看上去是那麼和諧和有希望。我想,人生和生活也應這樣。
元宵節的作文6
晚上7點多鐘我們打的到了水街附近,那兒人山人海,還沒到水街站臺,交警就不給往前開了,我們只好下車步行。走了好遠才到了售票處,一看傻了眼,那排了五、六條長長的隊,都在等著買票,還好老爸機靈三下五除二就買到了3張票,我激動地抱住了老爸的臉親了又親。
進了水街,我好像身處燈的海洋裡,水街處處都是喜洋洋的燈籠和彩燈,讓人們提前感受到了元宵節的熱鬧氣氛。我們首先看到了代表鹽城的各個景區――丹頂鶴、麋鹿的燈組,我們繼續向前走又看到了一組龍鳳花燈。隨著人流我們來到了一組代表著地方戲的淮劇燈組面前,看著淮劇燈裡栩栩如生的人物,讓我們立刻有一種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就這樣我們邊走邊看,忘情地徜徉於燈火輝煌之中,不知不覺我們開到了最後一組燈面前:這組燈生動形象描繪了我們鹽城人過去曬鹽、賣鹽的場面,我立刻為有這樣勤勞勇敢的祖先而感到無比自豪。爸爸說:“現在我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也都在追求更高的精神文明生活。”
今晚雖然沒吃到元宵,但是我已經提前過了元宵節。
春節就快過去了,元宵又悄悄地來到了。雖然已開學,老師卻出人意料地放一晚上假,沒佈置任何作業,讓我們盡情地去看花燈。我當然是求之不得了,吃完晚飯就興致勃勃地來到了大街上。可街上並不像我想象的那樣熱鬧,除了川流不息的車輛就是那三三兩兩匆匆路過的行人,與往日那種人山人海、張燈結綵的場面相比,遜色多了。從那一扇扇亮著燈光的窗戶我找到了答案,如今的人們白天上班,晚全多是宅在家裡與電視電腦為伴,哪裡還會有興致出來看花燈呢?我失望透了。
隨著瀏覽器上跳出的一行行文字,我的思緒被牽到了遙遠的大唐。
我漫步在長安街,街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猜燈謎的、搖花船的、唱大戲的、踩高蹺的、舞龍舞獅的……人們走在大街上,相互抱拳,樂呵呵地互道祝福,就連那賣棒棒的小販也不甘示落,大聲地吆喝著。
最搶眼的是一簇簇正在猜燈謎的的人,他們一個個搖晃著腦袋,眉頭緊鎖著,有的已急得滿頭大汗,好像勝利就要被別人搶走了一樣。
一艘花船迎面搖了過來,一位“仙子”一樣打扮的姑娘,站在一艘滿是鮮花圍起來的船中央,雙手抬著花船在搖來搖去,旁邊還有一個小丑一樣打扮的人,手中拿著一根竹竿來回跑著,似乎在撐船前進呢。
聽,前面什麼聲音?哦,原來是一群唱大戲的。臺上的演員一個個畫著濃濃的臉譜,留著一大把長長的鬍子,一邊唱還一邊摸著自己的鬍子,吸引了不少戲迷,我也跑去湊熱鬧,可惜不句也聽不懂,只得無奈地走開了。
看,對面來了一群巨人。我瞪大了眼睛,原來是“八仙過海”中的八仙踩著高蹺來了。曹國舅、呂洞賓、韓湘子、何仙姑……他們帶著各自的法寶,在高高的竿上來去自如地表演著絕技,有跳躍、有空轉、始終讓人懸著一顆心,生怕他們一失手摔下來。最有趣地就是張果老了,他懸空坐著,還退著走路,穩得就像坐在毛驢上一樣。他們一邊走,一邊向路過的行人點頭、微笑、打招呼,一點兒也不顯得自己高人一頭。
走著走著,前面傳來了一陣熱烈的掌聲,我擠進人群一看,原來裡面有一紅一黃兩頭獅子為了掙搶一個繡球而鬧得不可開交。兩頭獅子兩雙大眼睛撲閃撲閃盯著對方,他們隨著一旁的鑼鼓聲一會兒高高地直立著,一會兒趴著轉來轉去,他們忽上忽下,跳躍著,打鬥著,誰也不相讓。經過一番激烈的爭鬥,終於,紅獅子率先搶到了繡球,他高高地昂起了獅頭,慶祝自己的勝利。場下又響起了一陣雷鳴般的掌聲。
一聲巨響將我招回了現實,透過窗戶望去,原來遠處有人燃放一了顆煙花,可街上仍然空無一人,我回憶著剛才夢境般的經歷,心中感到有點可惜,好想再回到那條充滿活力的大街。忙碌的人們啊,為什麼不在這普天同慶的日子裡,放一放手中的工作,從那緊張的生活節奏中解脫出來,釋放一下自己,將古代人那種充滿激情、沌樸的風俗延續下去,那該有多好啊!
膽子大一些,你在街上看見李白了嗎?看見皇帝和貴妃了麼?看見你的老同學了嗎?每一個活動都寫得很具體,這很好,但一定要寫場面,寫觀燈的人群,熱鬧才能表現出來。
元宵節的作文7
去年元月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元宵節古時稱為上元節,中國民俗傳統,說的是一元復始、大地春回的節日夜晚,天高月懸,彩燈盞盞,老人孩子觀燈猜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夜幕降臨,燈市裡人流如潮,佳人執扇遮面,才子作畫賦詩。一路燈謎誰解,煙花誰讀,甚為遐意。天公作美,連日來陰雨綿綿,可到今天,麗日普照,是夜定為萬里無雲的好時光。
考史知,元宵節源於漢代,說是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惠帝劉盈死,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而後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而元宵的起源據民間相傳,春秋楚昭王在某個正月十五日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昭王請教孔子,孔子道“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令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是寄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浮萍果這一說法很有意思。
燃燈觀燈起源於中國三大教其一的道教“三元說”。其內容是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而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是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燃燈觀燈,漢時已有此事。到唐時,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風靡習俗。詩人盧照齡曾在《十五夜觀燈》中描述元宵節燃燈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何等壯觀啊。經歷朝歷代傳承,節日燈式漸漸繁多,燈的名目內容也目不暇接,鏡燈、鳳燈、琉璃燈等,大家如果有印象的話,前些年上過央視的“恐龍之鄉”的四川省自貢市,燈節更為曠世。其採用各式材料製作各式精巧花燈並舉辦“恐龍燈會”而聞名遐邇。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燃放煙花爆竹助興。
再說說“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新增活動,首現於宋時。南宋臨安每至元宵節制迷,猜謎。初始為把謎語寫於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天各一方的有情人會將思戀寫於紙箋折成船形,上著點燃的蠟燭,臨波放逐,寄託情愫。天各一方的有情人會將思戀寫於紙箋折成船形,上著點燃的蠟燭,臨波放逐,寄託情愫。不少地方節慶時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上元節,吃“五穀飯”、喝“聰耳酒”,以期五穀豐登,耳聰目明。上元節的主要活動是賞月,伴有各種遊戲,過去有“火炬戰”,比火炬亮的時間長短;“車戰”,兩臺車相撞,比哪輛結實;“石戰”,兩夥人互相扔石頭,看誰能抵得住。搞這些活動時,全村男女齊出動,或參加比賽,或敲鼓助威,或吹簫鼓勁。晚上進行“迎月”、“踏橋”等娛樂活動。迎月,大家紛紛舉火炬上山。山高處迎圓月,據說誰先登山望見初升的圓月,誰當年就最有福。迎月之後,男女老少伴著歡快的歌舞,在月光下踏橋。傳說,在上元月光下來回踏橋,可以康寧無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國對家的概念非常講究,雖然新年才過,很多人已奔赴異鄉打拼,在這節日裡,都會遙望故鄉祝願親人安康如意。家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忙碌人世,為的就是一個安穩和睦的家庭,老人孩子以及相伴終生的愛妻。
元宵節的作文8
元宵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的日子,它象徵著團團圓圓,和睦美好。可還有一些人卻遠離自己的家鄉、親人,如武警戰士,他們為了國家的安寧,默默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元宵節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一些鮮為人知已經失傳的民間活動。
元宵節雖然有很多習俗,但我只喜歡其中的一種——猜燈謎。
記得元宵節那天,我吃過晚飯,就迫不及待地跑下樓去。小區的花壇邊,人群早已聚在一塊兒,我高興極了。
放過鞭炮之後,燈謎會正式開始了,人群早已把花壇圍得慢慢的,那是我真的知道什麼叫做人山人海了。一片大紅燈籠所包圍,一個個紅燈籠上掛著一張張紙條,一張張紙條上有一個個謎語,看得我是眼花繚亂。突然,我和一個謎語撞來了,我想:既然會撞上,那就是有緣,那就想這個吧。這個謎語是“雙木非林心相連”(打一字)。我心裡暗暗喜,幸虧我早有準備,老媽讓我前幾天在網上看到許多謎語,我也剛剛還留意了這一條,現在派上了用場,兩個目再加一個心,不就是想字。
我便接下紙條,拿到了主持人面前:“這是想?”主持人反問我:“你為什麼會認為是想?”我說:“你看,兩個木,就是木目,心相連就是下面那個心”主持人問:“你確定?”我有點心慌了,雖然我在網上看到的是想,可以不一定對啊!我慢慢吞吞的回答“我,確定。”主持人大叫“答對了!讓我們來恭喜這位幸運的小朋友”“哦耶!”我歡呼起來,一蹦三尺高。主持人送給我一個孔明燈,我手裡拿著它十分高興,心裡就像吃了蜜一樣甜,因為這是我自己透過我的努力和勇氣得到的!”(雖然有點碰巧哈)。
回到家後,我趕緊跑到樓上拿了一個記號筆,在上面寫了我的願望和名字,希望它能成真。
猜燈謎真的有意思,明年的正月十五我和大家一起來這裡猜燈謎,獲得更多的孔明燈!
元宵節的作文9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又是一年元宵節,一陣緊似一陣的鞭炮聲響徹雲霄,一簇一簇的煙花似流星般流竄,油城的夜晚已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此時的我卻在回味著兒時那難忘的元宵節。
生在豫東和山東交界的農村,童年的元宵節給我留下的印象大都是放鞭炮、看煙花、瞧新娘……最最有趣的當屬小閨女們喜愛的遊戲——七人扎。七人扎,顧名思義由七個20歲左右的小閨女組成,我在12歲本命年時破例參加過一次。記得剛過破五就由年齡稍大點的“招兵買馬”,一旦確定人選,就馬不停蹄地借道具——老太太的扎腿帶。
等待批准加入後,我忙不迭地跑回家,拽著奶奶的腿就解奶奶那雙新買的扎腿帶,由拿出自己為數不多的壓歲錢,交給組織的頭兒,買些紙箔、香火,還從家偷偷拿來了包子、棗糕、花生、糖等做一部分做供品,一部分當夜宵。
晚飯後,七個人相約一起上街看煙花,那個年代的煙花不像現在這麼時尚,都是些二踢腳、啞巴便、竄天猴什麼的,記得那時五六歲的孩童都要等穿上哥哥、姐姐的褲子才敢上街瞧煙花,唯恐哪個啞巴便“滋溜”一下竄到褲襠裡。瞧新娘,也是我們這幫小妮子的最愛,我們喜歡站在村口的路邊上,等本村的新娘剛跳下腳踏車,我們就會蜂擁而上,揪著新娘的包袱看人家從孃家帶來的棗糕盤,比劃著、訴說著、分享著,那滋味完全不亞於自己吃棗糕的那份驚喜和甜蜜。
等夜深人靜,眾人散去後,我們七個小閨女會躲在一個安靜的屋子裡,由“頭兒”請出找老人紮好的“灶王奶奶”,各自擺出自認為最好的東東做供品,一切準備就緒,七個人依次掏出自己借來的扎腿帶,“頭兒”第一個上陣,微閉眼睛,一邊嘴裡振振有詞地念叨著“正月十五有靈聖,有福的繫個大囤套小囤,沒福的繫個打水罐子單線繩”,一邊將七副扎腿帶依次打結。做完這一切,“頭兒”由眾姐妹陪同、雙手虔誠地拖著繫好的帶子走進庭院用力甩出,根據地上的圖案推斷此人是否有福氣,將來嫁個什麼樣的婆家,還可根據圖案密集的方向推斷出婆家的大致方向。
輪到我係帶子時,我緊閉雙眼,嘴裡唸唸有詞,使勁地繫著每一個結,然後虔誠地、一步一挪地來到庭院,只聽“頭兒”一聲“甩”,我使出了吃奶得勁使勁往高、往外甩,“快來看,快來看,新英系的圖案最方正,看來她還真的是‘粗夫人’(因皮膚粗糙而得此雅號),瞧!她一準得嫁個遠地方……”這個遊戲只給我留下了這些個印象。
80年中期,我技校畢業分配到油田工作,當時的同伴大都嫁到了附近的村莊相繼生子育女,偶爾相聚也都羨慕我有個穩定的工作。
90年代,聽說她們大都是兩個、三個孩子的母親,不過她們憑著自己有文化在家承包了稻田地、養起了雞和豬,丈夫外出打工做積蓄,自己在家賺點零花銷,小日子過的甜甜美美。春節遇到時,她們都催我趕快把自己嫁了吧,千萬別嫁太遠,還說小時的遊戲不靈驗。
二十世紀,她們有的當了婆婆、丈母孃,孩子大了,她們也不再滿足於家裡的二畝三分地了,她們有的承包了村裡的飯店,有的做起了生意,還有的夫妻二人合開了化工廠,做的最大的當屬當年的“頭兒”,她跟著丈夫跑到了攀枝花做起了“選鐵”的生意,前不久還送給弟弟一輛奧迪車,成了我們村裡的首富。年前回來電話邀我們相聚,她們笑我面嫩,說我閒著沒事弄出個13歲的孩子玩,當我說這是我的唯一的兒子時,她們都笑我“太笨了”,當初只會學習,笨到了嫁不出去,還調侃當年的“粗夫人”也沒見享多少榮華富貴,反倒是她們經過這二三十年的摔打到了“啥也不想、享清福”的年齡了。
因都是姐妹,她們的取笑我也沒往心裡去,可細細琢磨還真是那個理:遊戲總歸是遊戲,命運掌最終還是要握在自己手中。無論個人“基礎”如何,只要你肯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即便是我們“頭兒”的奧迪車也不是靠當年的“大囤套小囤”換來的。
望著街邊的排排花燈,我彷彿又回到了兒時的那個元宵節,美麗的場景,年少的情懷,甜蜜的回憶……這些元素都與“難忘”緊緊相連,讓我每每想起,便幸福如昨,陶醉其間。
元宵節的作文10
元宵節是我國的四大節日之一,元宵節一過,春節也就算過完了,所以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熱鬧的。以前,人們主要是看花燈與舞龍,現在燃放煙花,人們觀看煙花也就成為慶祝節日的方式之一了。
晚上七點多一點,我就著急地叫爸爸媽媽帶我上工人體育館去,聽說那八點整要放煙花的。走在街上,看到路上有很多與我一樣想看煙花的人,大家老老小小一家人,顯得十分的高興。人真是多呀,擠得水洩不通。
八點鐘到了,只聽見幾聲沉悶的聲音,一個個煙花帶著紅紅的火星竄上了天空,幾聲脆響,夜空綻放出幾朵美麗的花朵。它們的形狀和顏色各不相同,有五顏六色的滿天星,金黃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牽牛花,火紅的玫瑰花,粉紅的月季、銀色的百合……,絢麗多彩。
隨著一聲聲的炮響,人們在驚呼,在讚歎,夜色中,人們微微揚起的臉上也變幻著多姿的色彩,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們不也像一朵朵美麗的煙花嗎!
生活是多麼的美好呀!
今年的元宵節,比以往元宵節都不太一樣,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富裕起來,燈也隨之好看了起來。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媽媽到街上去看燈。雖然北方的天氣寒冷無比,但寒冷擋不住人們的熱情
剛到馬路上,只見馬路上人山人海,整條馬路都已變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見人流的末尾。
我和爸爸媽媽也隨著人流匯入了燈區德勝街。只見那德勝街的大牌樓,五光十色,“千萬”條金黃色閃光燈從六七米的“高空”懸下,如瀑布一般,真是“疑是金河落德勝”啊。哎呀,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麼繁多,這麼出奇的燈。看都看不過來。瞧,那一盞盞五彩繽紛千姿百態的花燈真是令人大飽眼福。有紅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雞",活潑可愛的"小猴子"……你看那隻神氣活現的鳳凰!。兩隻寶珠般的圓眼,放射出白光。美麗極了。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我們繼續往前走,只聽見不知道是從哪裡傳來的歌聲“在我的地盤你就得聽我的……”那肯定就是行動通訊公司的宣傳了。果然,前面有一個舞臺。上面雖然空空如也,但旁邊是一個手機,(還挺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做手機廣告)手機的螢幕上還有動畫。哦,怪不得聽見歌聲,只見螢幕裡的周杰倫正賣力地拿著話筒,唱著呢!看來,元宵節不僅燈好看,還處處充滿商機。
這邊剛剛送走了周杰倫,那邊的刀郎又來了。因為那熟悉的旋律“20xx年的第一場雪,比以往的時候來的更晚一些”真悠閒啊。原來是為九曲黃河陣做廣告啊。看那九曲黃河陣,左拐右拐,精妙無比,正如人生道路上,雖然左拐右拐,但最後還是會出去,獲得勝利。
月亮漸漸西落,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但觀燈的人還是絡繹不絕,各種彩色的燈像天上的繁星一樣,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燈醉,只緣春意濃。"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過大年。”一年一度的元宵節來臨啦,家家戶戶都在用笑臉迎接元宵節的到來。
元宵節家家戶戶都趕著做“元宵”我認為元宵其實是和湯圓一樣的。都是那麼園,那麼白,像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小娃娃。我覺得包元宵好好玩,在元宵裡放入各種餡兒:芝麻,豆沙,桂圓,果仁等等,然後再包好。我想“元宵”這個“元”和團圓這個“園”是諧音,大概就是要把元宵搓得很圓才行,包好的元宵再放入鍋裡煮。這樣元宵就做好了,家家戶戶就圍在一起吃元宵了。就像這句話“鬧元宵,煮元宵,骨肉團聚,滿心喜。”
元宵節還可以觀花燈。大街上處處張燈結綵,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熱鬧而美麗。在這一天還可以猜燈謎,在燈籠下貼上一張張燈謎紙,既可以動腦筋,又可以觀燈,還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禮物,真是一舉多得啊!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聽媽媽講元宵節還是中國的“情人節”。這一天,情侶們手拉著手一起去觀燈、看錶演。笑聲洋溢著整條街,幸福灑滿每個人的心。
元宵節那一天最熱鬧的無過於放禮花了。街上人很多,每個人都站在了最佳觀賞煙花的位置。放煙花的人來了,他點燃了煙花,“呯呯”開始放了。看,一隻像老鼠一樣的煙花衝上天了,一炸五顏六色的花點兒就在天上飛舞,過了一會兒又不見了。緊接著,又飛上了一朵花像流星雨一樣從天而降,就像天女散花……人越來越多了,笑聲越來越響了,一朵朵“花”也越來越好看了……大夥兒沉浸在歡聲笑語的元宵夜之中。
元宵節家家戶戶聚在一起,累了,困了,一會兒就進入了美妙的夢鄉,我想,人們也一定會笑得很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