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1200字> 觀看支月英《榜樣》後有感1200字

觀看支月英《榜樣》後有感

觀看支月英《榜樣》後有感1200字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專題片裡那一個個真人真事和精彩的鏡頭像磁鐵一樣在我的內心深處受到了強烈感染和觸動,內心升騰起的不僅僅是感動和震撼,更多的是一種自豪、一種敬佩和一種感悟。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觀看支月英《榜樣》後有感的內容,歡迎大家檢視。

  篇一: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基礎在學,關鍵在做。按照部裡統一安排,認真觀看了電視專題片《榜樣》。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專題片裡那一個個真人真事和精彩的鏡頭像磁鐵一樣在我的內心深處受到了強烈感染和觸動,內心升騰起的不僅僅是感動和震撼,更多的是一種自豪、一種敬佩和一種感悟。

  在眾多榜樣當中,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山裡女教師支月英。她19歲從教,36年來她用一個女人最好的年華滋養著大山裡的孩子,用無私和奉獻撐起了兩代山裡人求知的天空,這36年不僅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的無限忠誠與熱愛,更體現了一名普通教師的堅持與堅守,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蠟燭精神,我深深的敬佩這樣的老師!

  最令我感動的是,她把愛都無私地奉獻給了山裡的孩子,而自己的孩子卻只能在失去母親的陪伴和守護下獨立長大、成人,就連孩子過生日母親陪著吹蠟燭都成了女兒永遠的奢望,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一個多麼大的遺憾。當自己的女兒說:“她是一個好老師,但她不是一個好媽媽”的時候,我想,每一個看過這個專題片的人,都會動容,都會落淚。但她為了村裡的孩子有學上,有飯吃,她寧願放棄了自己安逸的生活;她把自己更多的愛都獻給了山裡的孩子,而自己的孩子卻沒有得到她的守護和陪伴……她是為了什麼?她用36年的實際行動明明白白詮釋了這句話“我不是因為有希望才選擇堅守,而是因為只有堅守了才有希望”。

  我曾經也是一名農村教師,能深切的支老師對自己孩子的愧疚和無奈。農村教師工作的大部分時間,是一天兩頭不見太陽,早出晚歸是工作常態;大部分教師都有過有病不能離崗、掛吊瓶堅持上課的經歷。但我也感到慶幸,正是因為有了支月英這樣的老師,正是因為有了像她這樣的榜樣,正是因為在各行各業出現了有退休不回家、一心幫農致富的縣人大主任羅官章、獨具匠心的大國工匠李萬君、傳承父親心願、婁底最美女警花李貝......等犧牲小我、成全大我、舍小家顧大家,無私奉獻的榜樣,我們的國家才充滿了希望。

  榜樣們不忘初心、樂於奉獻,開拓進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也要像他們一樣,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勇創新,做先鋒。在今後工作中,努力做到:

  一是努力把幹好工作和提升自身素質統一起來。要在幹好本職工作的過程中,努力透過深化認識,思考歸納,概括昇華,使自己在工作中獲得的思想、等成為自身業務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推動自身素質不斷得到提高,為與時俱進,不斷適應新形勢、新情況、新工作。

  二是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善於學習。尤其是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同行學習,主動接受先進的知識和經驗。當前,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提高我們的工作能力,這是時代的要求,是黨對我們的要求。透過學習,才使我深刻認識到了共產黨員修養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明白了作為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一定要注重加強自己的黨性修養,永葆公僕本色,透過自我教育,自我鍛鍊,自我改進,使自己的黨性得到增強和完善,做到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慾所惑,不為人情所擾,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實實做事,既幹事,又幹淨,既要幹成事,又要幹實事,在學習中提升自己的執政能力,在提升的過程中更好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三是努力把堅守宗旨信念和開拓創新統一起來。黨章第一章第三條要求全體黨員還應履行以下義務:“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個人利益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克己奉公,多做貢獻。”從中可以看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也是每一個黨員所必須堅守的信念意識。但是我們為人民服務的手段,卻必須善於變化,根據形勢任務的發展需要做具體的改革,調整,變化和創新。我們必須把堅守宗旨信念和開拓創新統一起來,既要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更要有聯絡實際,開拓創新的具體行動。作為從事宣傳工作的黨員同志,目前主要工作是就是要不斷適應輿情工作的不斷變化,克服存在相關的困難,積極開拓工作新思路,及時向領導彙報,與相關部門做好溝通協調,全面提高宣傳工作水平和質量,為社會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篇二:

  支月英,她幾十年堅守在偏遠的山村講臺,從“支姐姐”到“支媽媽”,教育了大山深處的兩代人。

  她是大山的女兒,像一支燃燒的蠟燭,閃耀著燦爛的光輝,照亮了深山孩子的夢想,她和千千萬萬山村教師一道,努力實踐著中國山村的教育夢。36年來,支月英老師堅守崗位,把愛意播撒在這青山綠水,讓這份愛生根發芽,承載起貧瘠山村的綠色希望。  ——題記

  36年來,她走得最多的路,是崎嶇、坎坷的山村小路;36年來,她想得最多的人,是天真、可愛的山村孩子;36年來,她做得最多的事,是寂寞、艱苦的山村教學;36年來,她心中始終篤定的一個目標,那就是教好深山的每一個孩子,做一棵大樹,守望這片深山,為這片貧瘠帶來希望。她就是2010年度“感動奉新十佳人物”,2011年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13年宜春市最美勞動者、道德楷模,2014年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江西省奉新縣澡下鎮白洋教學點女教師支月英。

  山村講臺,用守望踐行承諾

  1980年,江西省奉新縣邊遠山村教師奇缺,時年只有十九歲的南昌市進賢縣姑娘支月英不顧家人反對,遠離家鄉,隻身來到離家兩百多公里,離鄉鎮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學,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師。

  一到那,她發現這裡條件比想象中還要艱苦。學校地處江西省奉新縣和靖安縣兩縣交界的泥洋山深處,交通不便,離最近的車站都要20多里地,師生上學全靠兩條腿在崇山峻嶺間爬行。山村生活條件異常艱苦,食品稀缺。支月英像當地人一樣,自己動手種菜。

  當地老百姓十分疑慮:這外地姑娘能堅持下來嗎?是不是想過渡一下,過不久就溜掉?這話不假,山旮旯太偏太窮,前些年,教師如同走馬燈似的來了又走。但過了一年又一年,鄉親們不但看到支月英堅持了下來,還看到無論颳風下雨、結冰打霜,她都一個個送孩子回家,像自己親人一般對待。於是鄉親們議論開了:“這位老師靠得住,肯定會用心思教好我們的孩子!”但也有不同聲音,“莫想啊,頂多再過兩年就會走掉,我們這地方哪能留住這般好老師啊!”冬去春來,寒來暑往。這位外鄉的女教師,用自己35年的傾心守望,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成為深山鄉村人人尊敬的人民教師。

  孱弱身軀,為貧瘠山村撐起綠色希望

  在白洋山村,支月英與一雙雙渴望知識眼睛相伴。她教孩子們讀書識字,唱歌跳舞,認識大千世界。但貧窮的山村並不是世外桃源,山村的教育更顯落後。但艱苦的條件並沒有難倒支月英。剛參加工作時,她的工資只有幾十塊錢,有些孩子交不起學費,家長不讓孩子上學,支月英經常為學生墊付學費,墊著墊著,有時買米買菜的錢都不夠,她只得去借,家人不理解,勸她趕緊離開,她總是笑著說:“日子會好起來的'!”後來,支月英被任命為校長,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工作也更忙了。她既要承擔教育教學任務,還要做好教學點的管理服務工作。

  窮山村的學校破爛不堪,她買了材料,把教室修好,把冬日刺骨的寒風拒之窗外,學生在教室裡暖洋洋的。學校不通班車,每逢開學,孩子們的課本、粉筆等都是支老師和其他幾位同事步行二十多里的山路肩挑手提運上山的,一趟下來,腰痠腿疼,筋疲力盡,渾身酥軟。山村的家長重男輕女,不讓女孩讀書,支老師走門串戶,與家長促膝談心,動員家長把孩子送來學校,沒讓一個山村孩子輟學在家。

  母親從老家來學校看她,看到女兒步行二十多里到山下接自己,心疼不已。支月英對母親說:“這裡山好,水好,村民樸實善良”。母親心疼地說:“你就淨說好!”她只是望著母親笑。其實她心裡裝滿了對親人深深的愧疚,她何嘗不想盡享天倫之樂,但她更願意把愛意播撒在這青山綠水,讓這份愛生根發芽,承載起貧瘠山村的綠色希望。

  忘記自我,彰顯教師本色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支月英除了自學外,每年都積極參加各類教育培訓,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水平。她努力創新教學方法,不斷學生學習效率,總結出適合鄉村教學點的動靜搭配教學法。她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把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在她眼裡沒有差生概念,只是愛好和特長不同。她循循善誘的教誨,像甘泉、像雨露,滋潤著每年一個深山孩子的心田。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一個又一個學生走出大山,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

  一人一校的工作特別辛苦,支月英老師經常累得頭暈眼花。她血壓偏高,導致視網膜出血,只有一隻眼睛正常。更讓人揪心的是,2003年10月18日上午,正在講課的她身體劇烈疼痛,幾位家長迅速把她送往醫院,醫生診斷她身患膽總管膽囊結石,並馬上進行了手術。住院的幾天,她心裡一直惦記著她的學生。剛剛出院,就立刻回到了學校。

  2012年暑假,為了解決白洋村教學點校舍破舊問題,上級教育部門決定新建校舍。支月英就起早摸黑,一邊教學,一邊照料施工,幫工人做飯,將丈夫也拉來幫忙。整個暑假,支月英都是在校建工地度過的。如今嶄新的校舍寬敞明亮。鄉親們看到嶄新的校舍,感動不已。

  既是校長、老師,又是保姆,上課教書、下課照應學生玩耍。家裡人擔心他的身體,總是說:“你也年過半百了,身體又不好,別的老師都往山外調,而你還往更遠的深山裡鑽。”她樂呵呵地說:“如果人人都向往山外,大山裡、山旮旯裡的孩子誰來教育,山區教育誰來支撐。”各級領導關心她,幾次要給她調換工作,但她每次都婉言拒絕。

  紮根山村,從“支姐姐”到“支媽媽”

  支月英現已年過半百,當鄉親們問她:“支老師,你退休後我們還請你繼續到這任教”。她感動地回答:“我是大山的女兒,如果身體允許,我就一直教下去。”從“支姐姐”到“支媽媽”,支月英整整教育了大山深處的兩代人。

  支月英常說:自己雖然沒有別墅,沒有汽車,但她感到自己心底比千萬富翁還舒坦。當在千里之外創業的學子來看望她,親切擁抱她的時候,這種幸福感才是人生最美的享受,才是青春奉獻的美好報償!

  “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支老師雖然因身體狀況有時力不從心,但她還是堅守自己崗位。她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奇蹟,只是在山旮旯的小學平凡工作了35個春秋。支月英老師的事蹟感動著大家,她先後獲得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中國好人,省師德標兵、“三八紅旗手”標兵等榮譽稱號。

  她是大山的女兒,像一支燃燒的蠟燭,閃耀著燦爛的光輝,照亮了深山娃兒的夢想,她和千千萬萬山村教師一道,正努力實踐著中國山村的教育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