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1200字> 【熱門】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錦集七篇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熱門】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錦集七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時間似飛箭,一去不復返。現在回頭想想,爺爺逝世距今已有四年了。今天,當我跪在爺爺碑前燒紙時,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往事,或許正如胡歌所作“命運自認幽默,想法太多由不得我”,

  “我獨自走在寂寞的長街,回憶一幕幕重演……”當聽到這句歌詞時,我不由得想起了爺爺那清晰的臉,想起了他那純真的笑,想起了他那舊時的模樣,想起了他的好,想起了他的壞,想起了他……

  爺爺是一名懂醫術的人,是一名正宗的土醫生,爺爺醫治了很多的病人,可是他卻無法醫治我心中的傷疤。爺爺給我的印象一直不好,他始終在我心裡留下了陰影,我無法忘記他們的迂腐,無法放下心中堆積多年的怨,無法原諒他們所做的一切。

  事隔多年,回憶往事依然歷歷在目,我多想忘記曾經的事情,去勇敢的生活,可是它卻像噩夢一樣的時時纏著我。在我的記憶中,在我的腦海裡,爺爺一家人除了和媽媽爭吵與不和之外,沒有其他的。或許一直就是冤家吧!記得以前他們曾經爭論不休,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媽媽好幾次做了走的打算。與此同時,我想起父親,想起了他的迂腐,想起了他的殘忍,想起了他的絕情,想起了……這一件件事情,清清楚楚地烙在了我的心裡,腦海裡,從來不曾模糊過,現在回想起來就彷彿發生在昨天一般。往事一件接一件,一環扣一環,在我腦海中浮現出來。

  一陣冷風吹過,我不禁打了個哆嗦,頓時感覺好冷,好淒涼。一陣風把我吹出了回憶,吹回了現實,一陣風吹乾了我臉頰的心酸淚,卻無法吹走我心中堆積多年的怨,無法吹走那噩夢般的記憶。

  回憶往事是多麼令人心酸,回憶往事多麼令我心痛,我多麼希望爺爺的走能帶走所有噩夢,可是轉眼凝視著他的墓碑,他卻什麼也帶不走。最後只能高歌一句“命運自認幽默,想法太多由不得我”。

  對於我家鄉的人們來說,清明節是個僅次於春節的大節。家鄉的清明節有很多講究,今年的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一道回老家祭祖掃墓,深切地感受到家鄉清明節的與眾不同又節味十足。...

  清明節的前一天,爸爸到學校接我回老家做清明,我們一家人高高興興的開車回老家。清早我們到姑奶家,她家是小賣部,我們在她家買了清明用的紙錢人民幣彷彿像真的一樣。串錢是圓圓的如同一個個小卡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名詩一樣,每年的清明都是伴著濛濛細雨而至,它給人的感覺總是憂愁的。這不,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伴著濛濛細雨到來了。

  xx月5日,第一個成為法定假日的清明節到來了。呵呵,老天似乎很賞臉,清明節一改以往“雨紛紛”,變得晴朗,而路上行人呢,不再是“欲斷魂”,都懷著喜悅去踏青,懷著崇敬的心情去祭奠。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公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前夕,我們全校師生來到岱山公園門前,開展了“承傳民族精神,爭做車城主人”清明節主題大隊會活動。主題大隊會開始了,經過出旗後,一位大哥哥向我們講述了陳岱山同志的事蹟。

  [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清明節特有的雨絲欲斷還續,從那遙遠天邊悄無聲息地落在荒涼的山野裡。我的心也隨著這纏綿不斷的雨絲,在微風中飄蕩,居無定所。

  走在鄉間的田埂上,踏著深深的毛草,一路艱難地向父親的墳墓走去。今年的清明節與住年不一樣,沒有了父親的陪伴,而在身邊只有憔悴的母親相隨。終於來到了父親的墓前,我懷著虔誠哀思的心情,將他的墳前墳後打掃乾淨,在他的墓前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藉以表達我們對父親的思念和祝福,並在心裡默默地為他祈禱,祝福他在天堂的那一邊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快樂地生活著。此時,我就不禁會回憶起父親曾經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彷彿還歷歷在目。種下一棵思念樹,只為心中的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寄託哀思何處去,種下新報思念林。又到清明時,父親,您是否能在天堂聽到我內心深處的呼喚?是否能感應到我對您的思念?父親走了,在無限的思念中,我明白,燕子能再飛回來,楊柳有再青之時,父親卻再也回不來了,以後陪我度過的將是常常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節。

  站在父親的墳前,我陷入了無限的哀思:從我出生那一天起,父親把我當寶一樣疼著。在我記事起,父親對我嚴厲中摻著無盡的慈愛,如果我犯了錯,一定會受到嚴厲的批評。但生活中,他又是慈愛甚至“護短”的父親。由於經濟條件不好,我平時的零食很少,在外面別人送給父親一隻梨、一牙西瓜、哪怕是一把瓜子,他都會帶回家來,自己從不捨得吃。父親是一位搞房屋內裝的師傅,他在徒弟們面前十分威嚴,但回到家裡卻是我們無比慈祥的父親,雖然姐姐有點怕他,可我眼中的父親很好,因為我是他最小的兒子。記得我上小學二年級時患中耳炎發高燒,父親一路把我背到醫院,就連排隊拿藥都沒有把我放下,惹來許多詫異的眼光,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很幸福。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可就在去年暑假,父親突然得了急病,最終在華西醫院診斷為晚期肝硬化,醫院下了最後通知,父親的時日不多了,而我卻一直被矇在鼓裡,認為父親只是普通的肝炎,治療一段時間就會痊癒。在父親的最後幾個月裡,他每天都會拖著病痛的身體關心我的學習,還像以前一樣,把我捧在手心疼著,但是父親最終還是敗給了病魔。我永遠也忘記不了那一天,忘不了父親臨別時的手。那時他已被病魔折磨得憔悴萬分了,整日沉浸在無盡的痛苦和呻吟中。他握住了我的手,說不出話來,只能對著我流淚。我明白他的意思,那是他對自己沒有盡到父親的全部責任而表示歉意的方式。

  父親最終還是與我永遠的離別了,在被病魔折磨的煎熬中與我離別了。在他手垂下的一剎那,我忽然意識到:父親真的走了,陪伴我十一年,與我朝夕相處,總是把我捧在手心的父親,真的走了……永遠離開了我們。空蕩蕩的家裡只剩下我和媽媽了。

  “男兒有淚不輕彈”此時此刻,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在你的墳前灑下所有的淚水,父親,你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人,你給兒子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父愛是山,為我們撐起人生的重負,在我們心中,你是天下最好的父親,藍天為我們做證,如果有來生,我還做你的兒子;青山為我們做證,如果有來生,你還做我的父親。父親,這個世界上為什麼要有這麼多的生離死別!為什麼要有這麼多的思念和痛苦!你真的走了嗎?兒子睜著淚眼問蒼天,我總覺得恍然如夢。父親,你知道我們有多想你嗎?你是天下最好的父親,能做你的兒子,今生無悔,讓我們擊掌起誓,來世你、媽媽、姐姐咱們還是一家人,我們還做你和媽媽的兒子。

  又一年清明至,父親你的靈魂是否還因為擔心你的兒子仍在附近徘徊?放心吧,父親大人,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將努力學習。考上大學,用優異的的成績回報你對我的厚愛!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今天是清明節,天氣非常好,秋風陣陣,晴朗的天空瓢潑般下著牛毛細雨,我們全校師生懷著興高采烈的沉痛心情,沿著坑坑窪窪的平坦馬路,仨一群倆一夥地排著整齊的隊伍,向著超女紀念碑走去。 早晨臨出門的時候,奶奶對我說:“乖孫兒,聽說你今天要去拜神,現在又出新神兒了?在哪裡,奶奶也要去拜拜。”我含沙射影循循善誘地說:“奶奶,我們是去紀念超女,哪裡是拜什麼神?你不懂得。”奶奶不高興了:“我哪裡不懂,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嘛,你小小年紀知道個啥……”我沒時間給奶奶解釋,只好說:“奶奶,我要遲到了,不和你說了。”說完,我就三步並作兩步、顫顫巍巍地跑出了家門。 我走在隊伍裡,猛地抬頭一看,只見高大巍峨、搖搖欲墜的超女紀念碑已經矗立在了我的面前。碑頂上是春春和筆筆那高大的形象,碑身是用花崗岩腦袋砌成的,四周是漢奸白玉的欄杆。在碑身上有八個草書的鎏金大字:“超女英雄永垂不朽。”

  我隨著隊伍走到紀念碑的後面,只見後面刻著幾行字,是這樣寫的:

  “半年以來,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勇敢參賽,不幸PK犧牲的超女英雄永垂不朽!”

  “兩年以來,為實現自己和全家的夢想而勇敢參賽,不幸PK犧牲的超女英雄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兩千零四年,從那時起,為了實現七大姑八大姨整個家族輝煌夢想而勇敢參賽,不幸PK犧牲的超女英雄永垂不朽!”

  在碑身上,還有八幅巨大的浮雕,栩栩如生炯炯有神地刻畫了春春和筆筆的漫長人生經歷,以及她們的奮鬥過程。這些浮雕有“堵門抽菸”、“今天起膩”、“心駭歌名”……等等等等。

  我們全校師生莊嚴肅穆地站在紀念碑前,耳邊響起了悲傷感人的樂曲聲,那樂曲唱道:“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告訴你我的情誼並不假,我的眉毛為了你畫……”聽著這哀婉的曲調,我們全校師生人人都禁不住熱淚盈眶、眉飛色舞。

  這時,一男一女兩名同學走到前面,開始朗誦我們漫不精心創作的詩歌:《春春筆筆啊,你在哪裡?》

  只聽他們聲情並茂、勾心鬥角地朗誦道:

  我對著藍天呼喚,春春啊,你到底在哪裡?

  我對著大海呼喚,筆筆啊,你到底在哪裡?

  我對著太陽呼喚,春春啊,你在不在這裡?

  我對著月亮呼喚,筆筆啊,你在不在這裡?

  我對著火星呼喚,春文秘版權所有春啊,你究竟在不在這裡呀?

  我對著木衛四呼喚,筆筆啊,你究竟在不在這裡?

  我對著冥王星呼喚,春春筆筆啊,你倆到底有沒有來到這裡……

  緊接著,就是獻花儀式,一個凝結著我們全校師生無情無義的大花籃被敬獻到了紀念碑前,花籃的.緞帶上寫著:得成玉米何辭死,願做筆迷不羨仙。

  最後,是隆重的玉米幫新成員入幫儀式。我和其他十幾位同學光榮地成為了玉米幫的新成員,我和這些同學們面對著春春和筆筆的塑像站立著,莊嚴地舉起右手宣誓:

  我志願加入中國玉米幫,服從春春的領導,遵守春春的決議,保守春春的秘密,時刻準備著為春春貢獻出我的一切。從今以後,生是玉米幫的人,死是玉米幫的鬼,海枯石爛,永不叛幫,如有違反,三刀六洞,願受懲罰,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

  瞻仰超女紀念碑的儀式終於結束了,我的心情澎湃起伏、七上八下,遙望著春春和筆筆的塑像,我在心中暗暗發下毒誓:春春姐姐和筆筆姐姐,長大後,我一定要成為像你們一樣的人,也站到石碑頂上去。

  回到家裡,奶奶正在給菩薩上香。她問我:“拜神回來了?廟裡熱鬧不熱鬧?”我不耐煩地說:“跟你說過多少遍了,我們這不是拜神。真是的,怎麼就是搞不明白?”奶奶受了我的搶白,有些不高興,轉過身去,一邊點香,一邊嘮嘮叨叨地說:“不明白,不明白,我只明白呀,從古至今,凡是人,都要找個神來拜的。”說著,把一束香敬獻到文秘版權所有了菩薩面前,而我,則把一幅春春的最新寫真貼到了牆上。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夜裡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裡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溼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髮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於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餘幽幽的哀嘆和無邊的自責,揹負一團心冷在風裡哀號盤旋。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傳統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傳統清明節。

  傳統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要談傳統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菸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揹著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於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絡,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傳統清明節中了。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遊。”

  《荊楚歲時記》:“(寒食)鬥雞,鏤雞子(雞蛋),鬥雞子。”可見南朝時就有鬥雞與鬥雞蛋之戲了。鬥雞今多見,鬥雞蛋多是鄉間小兒互相撞碰雞蛋作為遊戲。在古代,用作碰撞爭鬥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1ou,雕刻)過的,十分精美。畫蛋。鏤蛋之俗,源於《管子》中所記的“雕卵”。無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術發展而來,成了寒食的節俗。今天民間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寒食打秋幹,據《藝文類聚》中記,北方山戎於寒食日打鞦韆。但這恐怕只是傳說而已。劉向《別錄》記打鞦韆是在春時,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宮詞》:“寒食宮人步打毯。”牽鉤與打毯等戲,也不一定在寒食舉行。

  由於傳統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傳統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傳統清明節中。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6

  深刻於它的字中涵義——清淡明智;深刻於那首流傳千年的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傷懷意境;更深刻於,這是一個緬懷紀念親人的特殊日子。

  走進四月,暖暖的春意、淡淡的惆悵便在心中騰昇,輕煙般縈繞心頭。這是每年都要經歷的清明情結。於是,寧靜地把情緒安放於傷感與思念當中,卻也不想走出。

  記憶中的清明,總能看見雨,心想,是否因為悲傷,天也陪著落淚?今年有點例外,沒有雨,但仍是輕霧迷濛。一大早,家中的男丁已在通往陵園的路上,陵園的一處就是安葬先人的所在。幾年前,父輩們也把我爺爺奶奶的墳遷到了陵園。那裡,依山傍水,算是一塊風水之地吧。很遺憾,由於當地風俗,嫁出去的女兒或嫁進的媳婦是不能拜祭夫家與孃家的先人的。此刻,我只能在老家等待他們的歸來,只能將哀思寄託不太遙遠的那邊,我的先人們,我那已經長眠多年的爺爺奶奶。靜靜地佇立陽臺,任由清涼的春風撫著臉龐,掠過髮絲、衣衫,帶著讓人心碎的溫柔。滿目的黃花,如泉的思緒,就在悵然與懷念中濃濃地氾濫開來……

  小的時候,爺爺奶奶並沒怎樣帶過我。父親年輕時就離家參軍了,部隊轉業後到了另外一個地方,接著與我母親建立家庭,再後來有了我和弟弟。在我讀小學的時候,才真正回到現在的家鄉。也許因為多年不在他們身邊的緣故,總覺感受的親情是那樣醇厚深切。是一種無法割捨的祖孫情,更是一種相互隬補的愛。

  當時,我們住在鎮上,爺爺奶奶則住在村裡。每逢週末,就是我們的相聚日。到了那天,奶奶總會早早地到村裡的集市給我們買最喜歡吃的鹹鴨蛋和雞翅膀(當時已經是挺奢侈的了),逢人便喜滋滋地說,我孫子回來了,他們最喜歡吃這個。回家後,便不停手腳地忙碌開來。吃完豐盛的午飯,爺爺會帶我們去菜地摘菜去河邊釣魚去生產隊看蠶寶寶……還有好多好玩的地方。傍晚時分,要離開了,爺爺奶奶又會把我們送到村口,揮著手直至看不見彼此的身影。那時的週末,是我最嚮往最開心的,是我從星期一就開始盼望的日子。還清楚地記得,奶奶最喜歡我的頭髮,每次用佈滿繭子的手撫摸著,叨唸著,我們妞妞的頭髮好柔好順,快點長呀,奶奶要給扎漂亮的蝴蝶結呢。歲月恍如昨日,諄諄話語猶在耳旁,美好的回憶至今仍深藏我心,不沾一絲的灰塵。

  後來,我到外面讀書了,再後來,我遠離家鄉當兵了。部隊四年,是我人生中的豐盈,卻也讓我生命中有了一個不可隬補的遺憾。在一個熱得讓人心煩意躁的夜晚,我接到了奶奶的病危通知書。離家幾千裡之外,等我請得假來,等我風塵僕僕地奔回家時,奶奶已駕鶴西去,我竟見不著她老人家的最後一面!跪倒靈前,我淚如雨下,哭喊著,我聲嘶力竭。守靈時,老媽拿出一罐未開封的餅乾,對我說:女兒,這是奶奶留給你的,前段日子,還念著這是你最喜歡吃的餅,不捨得吃,特意要在你年末探親時再給你,但如今……老媽哽咽著無法成語。顫顫地接過罐子,撫摸著,我分明觸控到了奶奶的氣息,那樣的溫暖與熟悉呀。顫顫地開啟它,和著迸流的淚水,我吞嚥著,吞嚥著奶奶的惦念與愛護。我,再也沒有機會對奶奶盡孝了!我,再也無法承歡於奶奶的膝下了!

  後來,老媽告訴我,奶奶病得很突然,但去得挺安詳,唯一的牽掛是沒能見著心愛的孫女。永遠的殤啊,十多年了,遺憾一直伴我至今,每每念起,心仍感刺痛。在那之後過了幾年,爺爺也走了,隬留之際,還說著,奶奶在那邊很寂寞,我要陪她去……如今,他們已經在天的那頭重聚,繼續著他們的相濡以沫……

  天空,依然無淚,是否,不想再添感傷;清風,依然沁人心脾,鼓起了衣衫,潤滑了面容。仰起頭,我竭力把盈眸的淚珠隱忍。我要告訴爺爺奶奶,孫女生活得安然、快樂,並會一如既往……

  此刻,一束黃花、一行垂柳、一懷清風,我面對陵園的方向,深深鞠躬。抬頭仰望,目光撥開雲霧,遠遠的天邊,爺爺奶奶慈祥的笑容在綻放……於是,我也努力綻開了笑臉,幸福的帶淚的笑臉……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7

  夜裡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裡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

  夜裡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裡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溼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髮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於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餘幽幽的哀嘆和無邊的自責,揹負一團心冷在風裡哀號盤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