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總結>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他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是時候寫一份總結了。那麼總結有什麼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1

  1、判斷依據: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範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型別,夏雨型(1500---20xx)

  2、位置:

  緯度位置:南北緯10度至南北迴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

  海陸位置:主要分佈在亞洲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3、氣候特點(特徵):終年高溫,一年有明顯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

  4、氣候形成原因: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影響(其中夏季風是由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移動,越過赤道後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風。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季雨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佈的植被型別:熱帶季雨林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佈的典型動物:象,孔雀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磚紅壤性紅壤

  6、該氣候區內分佈的城市: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港口城市和棉紡城孟買,城市和麻紡城加爾各答,新興工業中心班加羅爾,孟加拉國的首都達卡、斯里蘭卡的首都科倫坡、泰國首都曼谷,緬甸首都仰光、越南的首都河內、港口和工業中心胡志明市、寮國的首都永珍、柬埔寨首都金邊,我國海南省的海口、的

旅遊城三亞,臺灣港口高雄。歷史名城臺南,菲律賓首都馬尼拉

  7、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以水稻、茶葉、甘蔗、小麥為主。雨季播種,旱季收穫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2

  1、天體:

  概念: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

  型別: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星際物質

  2、天體系統

  概念:宇宙中的天體恆星、星雲,形成天體系統

  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宇宙

  太陽:

  1、太陽系中心天體:太陽質量佔太陽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體繞太陽運動

  2、太陽輻射:

  能量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

  對地球影響: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與變化,是人類活動和生產活動的能量源泉

  3、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結構:自內向外為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

  太陽活動型別:

  ①光球層:太陽黑子,活動週期為11年

  ②色球層:耀斑

  對地球影響:引起電離層擾動,使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產生“磁暴”現象,使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影響氣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徵:同向性、近圓性、共面性

  據結構特徵可以分為:類地行星、巨行星、遠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環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處於安全宇宙環境中,太陽光照穩定

  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使地表有適宜的溫度,使液態水能存在:有適中的體積和質量形成包圍地球的大氣層,自轉公轉週期適中,使地球表面溫度的日變化和季節幅度變化小,利於生物生長髮育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太陽地軸

  方向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週期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時15o(兩極除外)

  線速度平均30千米/小時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係: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

  (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1、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那個半球晝長,

  2、赤道全年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晝夜平分,

  3、春秋分日全球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迴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檢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3)確定地方時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透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係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範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鐘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1、天體:

  概念: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

  型別: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星際物質

  2、天體系統

  概念:宇宙中的天體恆星、星雲,形成天體系統

  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宇宙

  太陽:

  1、太陽系中心天體:太陽質量佔太陽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體繞太陽運動

  2、太陽輻射:

  能量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

  對地球影響: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與變化,是人類活動和生產活動的能量源泉

  3、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結構:自內向外為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

  太陽活動型別:

  ①光球層:太陽黑子,活動週期為11年

  ②色球層:耀斑

  對地球影響:引起電離層擾動,使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產生“磁暴”現象,使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影響氣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徵:同向性、近圓性、共面性

  據結構特徵可以分為:類地行星、巨行星、遠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環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處於安全宇宙環境中,太陽光照穩定

  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使地表有適宜的溫度,使液態水能存在:有適中的體積和質量形成包圍地球的大氣層,自轉公轉週期適中,使地球表面溫度的日變化和季節幅度變化小,利於生物生長髮育

  高中地理必背考點

  第一單元地圖專題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①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

  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

  ②五帶的劃分界線:南北迴歸線之間為熱帶、迴歸線極圈之間為溫帶、極圈極點之間為寒帶

  ③若黃赤夾角變大,熱帶和寒帶變大,溫帶變小;若黃赤夾角變小,熱帶和寒帶變小,溫帶變大

  若黃赤交角為零,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消失。

  7、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

  ①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③夏至日北迴歸線以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迴歸線以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迴歸線之間的地區——有兩次直射機會——兩次最大值

  ⑤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樓房間距越大。

  8、晝夜長短的時間分佈:

  ①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晝長夜短。

  ②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這個半球的晝就漸長,北半球6月22日晝最長,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迴歸線之間晝長最大值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現,如海口市。

  9、晝夜長短的緯度分佈: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廣州

  北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廣州>上海,

  10、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晝長=24小時—夜長

  日出時間=12:00-晝長/2(或0: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出時間是6:00

  日落時間=12:00+晝長/2(或24: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落時間是18:00

  11、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球體——晝夜現象出現

  地球自轉的球體——晝夜更替(自轉速度週期影響晝夜溫差變化)

  地球傾斜的公轉的球體——直射點的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五帶

  12、典型的季節現象

  地理現象時間季節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轉七月初,遠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快

  正午太陽高度6月22日左右,北迴歸線以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南半球達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迴歸線以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北半球達最小

  晝夜長短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

  等溫線陸地等溫線均向北凸出陸地等溫線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北移隨太陽直射點南移

  雪線雪線上升雪線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流動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流動

  我國的降水夏李風影響,降水多冬李風影響,降水少

  我國的河流內流河因高溫導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風影響,大部分河流進入汛期,東北地區分春汛、夏汛大部分進入枯水期,秦嶺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結冰期,部分河流有斷流現象

  我國的季風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大陸的冬季風影響,寒冷少雨

  我國的農業生產全國普遍高溫,農作物進入生長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漸過渡到兩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區農作物處於越冬期,南方熱帶地區水熱充足,可生產反季節蔬菜、瓜果

  氣象災害旱澇(華北春旱、長江伏旱)、暴雨、颱風(表現:強風、暴雨、風暴潮)寒潮、沙塵暴、乾旱、暴雪

  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較多較少

  第三單元大氣專題

  1、對流層的特點:

  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

  ②大氣對流運動(12km)顯著;

  ③天氣複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

  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

  ②大氣平穩,以水準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係: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

  我國太陽能的分佈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並透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

  7、氣溫與天氣:白天多雲,氣溫不高(雲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雲,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8、氣溫的垂直分佈: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9、氣溫的水準分佈:

  ①緯度分佈: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

  ②海陸分佈:夏季陸地>海洋,冬季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10、氣溫年較差:

  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雲雨多少。

  ②變化規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1、熱力環流的性質特點

  (1)水準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準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佈: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溼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幹

  (6)來自海洋的氣流——溼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陸風)——幹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12、水準方向氣壓與氣溫:近地面,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地面形成低壓;反之,氣溫低,近地面的空氣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壓。

  13、風的形成:大氣的水準運動叫風,水準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等壓線愈密風速愈大。

  4、風向:

  (1)風向——風的來向;

  (2)根據等壓線的分佈確定風向:以右圖為例畫A點的風向及其受力

  ①確定水準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壓線並且由高壓指向低壓

  ②確定地轉偏向力方向: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與風向相反)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5、高空大氣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近地面的風,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

  6、鋒面與天氣(冷暖不同氣團作水準運動並相遇)

  ①冷鋒過境雨區在鋒後,出現雨雪、降溫天氣。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溫驟降,天氣轉晴;

  ②暖鋒過境雨區在鋒前,多為連續性降水。過境後,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7、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鋒面是冷鋒: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國的寒潮、冬春季節出現的沙塵暴。

  8、氣壓系統與天氣(同一氣團作垂直運動):

  ①氣旋(低氣壓)垂直氣流上升,天氣陰雨。

  ②反氣旋(高氣壓)垂直氣流下沉,天氣晴朗;

  9、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①三圈環流(垂直分佈)

  畫出右面三圈環流回圈圖

  ②氣壓帶、風帶(水準分佈)

  畫出右面氣壓帶、風帶分佈圖(“北撇南捺”)

  ③長城考察站紅旗向西北飄,視窗要避開東南方向;

  黃河考察站紅旗向西南飄,視窗要避開東北方向。

  10、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

  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1、季風環流:海陸熱力差異使亞洲、太平洋中心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情況:

  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

  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

  12、東亞、南亞季風環流:(如右圖)

  東亞:夏季東南風,冬季西北風;主要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

  南亞:夏季西南風,冬季東北風,由風帶和氣壓帶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共同作用形成。

  13、我國的旱澇災害、雨帶的移動與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密切關係。

  ①雨帶的移動

  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華北春旱,東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準靜止鋒)

  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長江中下游進入“伏旱”(反氣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

  ②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③旱澇災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強),造成北澇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弱),造成北旱南澇。

  我國水旱災害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風的強弱和進退的早晚。

  14、氣候形成因數: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15、判斷氣候型別的步驟:①判斷南北半球,②判斷熱量帶,③判斷雨型。

  ①熱帶的四種氣候型別:各月均溫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氣候型別差異較大

  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壓影響,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

  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地區,冬季盛行東北風,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風,6—9月為雨季)

  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移來時,是溼季,信風移來時為旱季,農業活動在雨季播種,旱季收割)

  ②亞熱帶氣候型別: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兩種氣候型別:

  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佈,在南北緯30o—40o大陸的西岸,位置在西風帶和副高之間,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偏北風——低溫少雨,夏季——夏季風——高溫多雨。

  ③溫帶氣候型別:除海洋性氣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溫以0℃以下。

  溫帶海洋性氣候:分佈在南北緯40o—60o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高緯一側),終年受西風控制,終年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分佈在北緯35o—55o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的高緯一側),受冬季風影響,寒冷乾燥,受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日較差大、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16、大陸性與海洋性氣候的不同特點(以北半球為例分析):

  大陸性氣候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大,氣溫最高月在7月,最低氣溫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氣候日較差、年較差小,最熱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較多。

  17、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乾旱、颱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颱風旱澇災害寒潮

  發生的時間夏秋季節春夏秋秋末、冬季、初春

  發源地熱帶洋麵或副熱帶洋麵蒙古、西伯利亞

  影響地區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區外的全國範圍除青藏、雲貴、海南外的廣大地區

  天氣變化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大風、雨雪、凍雨

  18、主要的大氣環境問題:全球變暖(溫室效應CO2)、臭氧層破壞(氟氯烴消耗O3)、酸雨(SO2、NO2)

  19、溫室效應

  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氣中CO2增加——大氣逆輻射增強

  ②濫砍濫伐森林——光合作用減弱——CO2相對增多——大氣逆輻射增強

  ③大氣逆輻射增強——溫室效應——氣溫升高——全球熱量帶分佈發生變化——經濟結構發生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緯受損,高緯受益,使適宜種植業生產地域縮小,糧食減產。)

  ④極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區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地下水水質變壞。

  20、綠化的環境效益:

  ①透過光合作用保持大氣中O2和CO2的平衡,淨化空氣;

  ②綠化植物和防護林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③城市綠地的作用是吸菸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汙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3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範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

  3、岩石成因分類:岩漿岩(噴出巖和侵入岩)、沉積岩(層理構造、有化石)、變質岩。

  4、地殼物質迴圈:岩漿冷卻凝固→岩漿岩—外力→沉積岩—變質→變質岩—熔化→岩漿

  5、地質作用:

  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6、地質構造的型別: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巖塊—地壘、下沉巖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4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層大氣組成:穩定比例的幹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氣溫隨高度變化氣流狀況其它特徵與人類關係

  對流層越高越低對流佔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天氣現象

  平流層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範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例項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瞭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

  (圖示及例項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1、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絡、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境要素都體現出乾旱特徵。

  2、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有:

  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①山地所處的緯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陽坡、陰坡;

  ④迎風、背風坡。

  4、影響雪

  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

  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

  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佈、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6、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兩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②地質災害的防禦:提高建築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5

  一、重點內容分析: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

  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天體(會舉例:恆星等;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

  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河外星系——總星系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陽系圖:八大行星按結構特徵的分類及各自的成員(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帶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環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太陽光照穩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適宜的日地距;適宜的體積與質量

  太陽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重大的影響

  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

  影響:是自然界水、大氣、生物迴圈的主要動力;生產和生活的能量(太陽能和化石燃料)

  太陽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大氣分層太陽活動型別太陽活動比較對地球影響

  光球層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誌對氣候:降水與黑子數的相關性干擾電離層,影響短波通訊干擾地球磁場,引起磁暴

  色球層耀斑烈的太陽活動顯示;但兩者常相伴出現,活動週期為11年

  地球自轉的方向及週期

  自轉方向:自東向西;北極逆時針;南極順時針

  週期:1個恆星日

  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一、二

  晝夜更替

  晨昏線的含義、位置

  太陽高度的概念: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陽高度?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0

  晝夜更替的週期及意義:1個太陽日(24小時)

  不同經度地方時不同

  自西向東自轉:地方時東早西晚;每15經度地方時差1小時

  地轉偏向力對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影響——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處不偏

  影響:風向;洋流;河流兩岸沖刷和泥沙堆積狀況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週期、黃赤交角

  公轉方向:同自轉相同

  公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近日點和遠日點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週期:1個恆星年

  速度的變化:近日點最快;遠日點最慢

  黃赤交角(體現自轉和公轉的關係)

  重視黃赤交角的立體圖和平面圖:

  理解圖上重要的點、線、面、角及其關係,並要求會畫、會描述

  地軸、晨昏線、赤道面、黃道面、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太陽直射光線(點)

  黃赤交角與地軸的軌道傾角的關係

  黃赤交角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地表位置的移動——地表太陽輻射量的時間分配變化

  明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及週期:——以1迴歸年為週期,在南北迴歸

  線間往返移動(線上有一次直射;線間有兩次直射)

  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導致五帶範圍的什麼變化?

  “二分二至圖”

  地球位置及相應的日期和節氣、公轉方向、地軸指向、近遠日點的大致位置、公轉速度的變化

  10、四季與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週年變化:

  同日不同緯度的分佈規律:由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緯度不同季節的變化:近大遠小(6月22日前後-12月22日前後)

  晝夜長短的週年變化:

  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於夜,緯度越高晝越長

  直射點移向的半球晝漸長

  6月22日前後,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內有極晝

  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及以內有極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赤道——全年晝夜平分

  四季的劃分:(中緯度明顯)

  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太陽、白晝最長的時間為天文夏季

  太陽最低、白晝最短的時間為天文冬季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6

  1、氣候要素:氣溫、降水

  2、以溫定帶——月均溫在15度以上,為熱帶氣候

  3、月均溫最低在0-15度,為亞熱帶氣候

  4、月均溫最低在0以下,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5、以水定型——熱帶氣候分為四種: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乾旱

  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兩季

  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

  6、亞熱帶氣候分為兩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幹

  7、溫帶氣候分為三種:

  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溼潤

  8、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

  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

  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

  9、氣候分佈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陸內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10、森林資源現狀

  ⑴屬性: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環境資源。

  ⑵作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吸菸除塵、淨化空氣、美化環境等。

  ⑶森林分佈: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儲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11、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

  (1)、能量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氦原子核,並放出大量能量);

  (2)、特點: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

  (3)、意義:維持地表溫度,地球上大氣運動、水迴圈和生命活動等運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陽常數:表示太陽輻射能到達大氣層上界的能量指標,大小為8.24焦/cm2.分。

  12、熱帶雨林

  ⑴分佈:熱帶雨林主要分佈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集中分佈在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迴圈、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儲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⑶雨林生態

  ①優越性:全年高溫多雨,光合作用強烈,生物迴圈旺盛,生物生長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⑷熱帶雨林破壞

  ①根本原因:當地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貧困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類開發。

  ⑸熱帶雨林的開發(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佈了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移民亞馬孫平原、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⑹雨林的保護: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①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

  ②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

  ③森林選擇性採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

  ④加強森林緩衝區建設。

  高一地理的做題方法

  1、“簡明扼要、條理分明、切中要點”是規範答題的宗旨。有條理,分點答題,形成“知識鏈”,做問答題首先要了解答題的步驟,問什麼就回答什麼,問幾個問題就分幾節寫。根據題目的給分來組織答案。

  2、答題一定要規範化、序號化、段落化,字跡工整,反映思維的邏輯性,卷面整潔,從形式上達到卷面的完美,因為清晰的卷面能贏得閱卷者好感。

  3、看清圖示: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很大一部分是與圖相關的。因此,學生應該對各類地理影象、圖表的特點和作用認真掌握。在答題時認真看清影象、圖表中所表現的內容,準確、全面而有效地從圖示材料中提取顯性的和隱性的資訊。並要注意將影象、圖表資料與文字資料有機結合起來,加以靈活運用。

  4、準確表述:對試題進行邏輯分析後,要進行答案的構思,並能夠用準確的語言將答案表述清楚,這也是考試中的重要環節。

  5、注意聯絡:各種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因此,在答題時應該注意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絡,同時還要關注跨學科之間的聯絡,以及與生活實際的聯絡等。

  6、選擇題解題常用排除法,如果正確答案不能一眼看出,應首先排除明顯是荒誕、拙劣或不正確的答案,高考題中這樣的選項一般不多見,只有仔細分析,逐個排除。分析選項本身敘述的正確性。對選項敘述的正確性判斷是做好選擇題的核心任務。

  7、雙項選擇題,對於難以取捨的選項,適當運用“量化法”“提高標準法”和“降低標準法”來確定最終的答案。“量化法”就是對選項的準確率作綜合的評估,“提高標準法”和“降低標準法”需要考生根據對題意的符合程度設立一個較高或較低的指標,最終篩選出所需要的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7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地球內部的結構的研究:由於地球內部的知識主要來自對地震波的研究。

  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岩石受到強烈衝擊,產生彈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P波)和橫波(S波)之分。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透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透過固體傳播。

  以莫霍介面和古登堡介面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1)由於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經過不同介質的介面時就會發生反射和折射現象,科學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質,透過對地震波的精確測量,了地球內部的結構。

  (2)從地球內部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速度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

  (3)地球內部有兩個不連續面。一個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在這個不連續面以下,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這個不連續面是奧地利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首先發現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深處,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這個不連續面是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介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所以地球的內部圈層是依據地震波傳播的突然變化的兩個不連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來劃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各外部圈層的概況比較

  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8

  一、氣候變化

  1、氣候變化

  是指一個特定地點、區域或全球的長時間的氣候改變,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徵,如溫度、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

  2、氣候變化史

  (1)地質時期:全球氣候一直處於波動變化中,冷暖乾溼相互交替,變化週期長短不一。

  (2)歷史時期:期間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

  (3)近現代::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呈上升趨勢;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1、全球氣候變化本身就是資源條件的變化。

  2、加劇了自然災害。

  3、將導致原有生態系統的變化。

  4、對主要生產領域,如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影響更為顯著。

  5、透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如厄爾尼諾、乾旱、洪澇、熱浪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9

  1、地球運動規律

  (1)注意從繞轉中心、方向、週期、速度和地理意義等方面比較自轉與公轉的差異,側重理解太陽日與恆星日的差異、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等難點內容。

  (2)地軸北端指向北極星附近,因此能看到北極星的地點必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極星的仰角等於當地緯度。

  (3)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雖然從南、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時針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東。

  (4)注意地球公轉軌道上近日點(1月初)與冬至日(12月22日)、遠日點(7月初)與夏至日(6月22日)的區別。

  2、正午太陽高度

  (5)注意區別正午太陽高度和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是特殊時刻(地方時為12時)的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與物影長度的關係:太陽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長。

  (6)任意一天,與太陽直射點緯度差相等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相等;正午太陽高度數值相同的兩條緯線關於直射點所在緯線對稱。

  (7)注意極晝區極點的太陽高度的日變化特徵:太陽高度無日變化,其數值等於當日太陽直射點緯度。

  (8)判讀光照圖和統計圖時,要注意利用圖中的各種資訊進行綜合分析,如光照圖中的晨線和昏線、太陽直射的緯線、晝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經線,統計圖中的橫座標名稱和縱座標名稱、數值的正負、線條的升降等。

  3、時間計算

  (9)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時刻、日落時刻、正午時刻、晝長、夜長等則為地方時的計算;凡沒有特別說明的都為計算區時。

  (10)北京所在的時區(東八區)、倫敦所在的時區(零時區或中時區)要當常數記憶。

  (11)北京時間是我國全國通用的時間標準。北京時間=東八區的區時=120°E的地方時,所以北京時間不等於北京(116°E)的地方時。

  (12)地方時計算中的時間早晚要和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時間早晚區分開。日常生活中的時間早晚往往是針對同一地點來說的,因而時刻數值越小時間越早;而地方時計算中的時間早晚是針對不同的地點來說的,一般來說是根據同一緯線上看到日出的早晚來區分的,因而時刻數值越大地方時越早。

  (13)在進行新舊一天的計算時,新舊一天可結合地方時的早晚來判斷,建議畫出極點俯檢視來輔助計算,以避免混亂。在計算區時時,直接按照區時計算公式進行計算即可,不需要考慮日界線。

  4、晝夜長短與時間判斷

  (14)要明確季節與節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南北半球的季節永遠相反,但是節氣是相同的,審題和答題時一定要特別注意。

  (15)在利用晝弧和夜弧所跨經度計算晝夜長短時,一定要注意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間隔是多少,不能習慣性地以為是30°或者45°。

  (16)掌握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北半球,夏半年時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附近出現極晝,夏至日時晝最長夜最短,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冬半年時相反。南半球反之。兩分日時全球晝夜平分;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17)晝夜長短與太陽直射點所在半球位置及其移動密切相關,所以,要理解太陽直射點移動的基本規律以及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空間分佈規律。

  (18)任意地點,其一年中的最長晝長與最短晝長之和恆為24小時;任意一天,分別位於南北半球且緯度相同的甲、乙兩地,甲地晝長=乙地夜長。

  (19)由於地球自轉和公轉而帶來的季節變化是地球最重要的變化規律,許多自然現象以及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也因此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所以要注意總結具有季節變化規律的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及其形成原因。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10

  【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性的大氣問題:

  全球變暖、臭氧層的破壞、酸雨

  2.溫室氣體:能夠吸收和釋放熱紅外輻射的氣體成分。

  地球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

  人類活動排放:氯氟甲烷(HFCs)、氫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3.全球氣候變暖

  自然原因:太陽活動、大氣環流、火山活動、地殼運動等

  人為原因:燃燒礦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毀林

  技巧1:全球變暖帶來問題:對全球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生重大影響。

  (1)全球變暖會引起海平面上升,從而對沿海低地國家及地區構成直接威脅

  (2)全球變暖會引起世界各地區降水和乾溼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技巧2:緩解全球變暖的措施

  (1)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

  (2)採用新能源

  (3)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4)植樹造林,保護植被

  4.平流層臭氧量減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受太陽活動等自然因子的影響

  人為原因:主要表現為對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消費和排放

  5.平流層臭氧量減少的危害:

  (1)直接危害人體健康(近年來皮膚癌、白內障患者增多);(2)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技巧3:保護臭氧層的措施

  (1)全球合作保護臭氧層

  (2)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

  (3)積極研製新的製冷系統

  6.酸雨:一般把pH小於5.6的雨水

  產生原因:燃燒礦物燃料和汽車尾氣的排放,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氣體增多

  技巧4:我國酸雨型別: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國酸雨分佈:《2004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04年我國酸雨汙染略呈加重趨勢。酸雨區域分佈範圍基本穩定,城市主要分佈在華中、西南、華東和華南地區。華中酸雨區汙染最為嚴重,湖南和江西是華中酸雨區酸雨最嚴重的。

  我國酸雨主要分佈區是長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貴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廣東等省,佔我國國土面積的30%

  我國的重酸雨區主要分佈在南方,特別是浙江,江西,湖南,貴州,重慶等地。

  7.酸雨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生長繁殖甚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

  (3)腐蝕建築物和文化古蹟

  (4)危及人體健康。

  【鹽度和洋流】

  (1)鹽度的是紅海,原因:

  ①地處副熱帶海區,降水稀少,蒸發旺盛。

  ②周圍是熱帶沙漠地區,缺少大河注入。

  (2)鹽度最低的是波羅的海,原因:

  ①地處較高緯度,氣溫低,蒸發弱。

  ②周圍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有淡水注入。

  (3)巴爾喀什湖東鹹西淡的原因:

  ①東部:地處內陸,降水稀少,蒸發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釋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於兩邊水體交換,造成兩側鹽度差異較大。

  (4)世界表層海水鹽度的水平分佈規律: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度和高緯度遞減。

  ⑸判斷某洋流性質為寒(暖)流,判斷理由是:

  溫度方面:洋流流經海區溫度較同緯度其他海區低(高),

  方向方面:由較高(低)緯度流向較低(高)緯度。

  高一必修一地理總複習:氣候與自然帶

  (1)拉丁美洲氣候溼熱的原因:位於赤道兩側,周圍海洋廣闊。

  (2)安第斯山南段東西兩側景觀差異原因:受安第斯山影響,山地東、西兩側降水差異較大。

  (3)非洲缺失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原因:非洲同緯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帶的原因:南半球同緯度是海洋。

  (5)同在北迴歸線附近,卻出現了非洲的熱帶沙漠氣候、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我國東南部帶季風氣候等氣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熱帶高壓及來自大陸內部的信風影響,全年炎熱乾燥。南亞受熱帶季風影響,我國東南部受帶季風影響。

  歸納:北迴歸線附近大陸東西岸的氣候差異及成因:--海陸位置與大氣環流形勢不同。

  (6)我國旱澇災害主要分佈於:東部季風區原因:副高強弱不穩定,夏季風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

  (7)我國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來得早,去的晚,雨季時間長;北方雨季較短。

  (8)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氣是:伏旱(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現象,因此梅雨不是答案)

  (9)為什麼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熱帶山地環境與北半球其它地區相比,向北推進了5--6個緯度?

  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擋,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溼氣流通道;②夏半年,強大的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大量暖溼氣流,深入大峽谷內部,使峽谷底部等溫線與同緯度相比明顯向北推進。

  (10)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有:我國緯度跨度大,冬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我國越往南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晝越長,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陽輻射越多,加之冬季風的頻頻南下,對我國北方的影響大。

  (11)我國夏季普遍高溫的原因有: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方雖比南方正午太陽高度小一些,但白晝時間卻比南方長,得到的太陽光熱並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國冬季比同緯度其它地區溫度低的原因是:受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或受冬季風的影響)。

  (13)印度比同緯度我國氣溫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下的冷氣流)。

  (14)歐洲海洋性氣候比北美洲面積大的原因為:歐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來自海洋的西風能深入大陸內部。受陸地形狀及洋流勢力的影響歐洲西岸受暖流影響較大。

  (15)巴西東南沿海、澳大利亞東北、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響,在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經過。

  (16)氣溫的年較差緯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越大,晝夜長短的年變化越大,因而氣溫的年較差越大;低緯相反。

  離海越遠氣溫年較差越大,原因是:陸地比海洋的熱容量小,夏季升溫快,溫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溫快,溫度比海洋低,因而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響較大,比內陸年較差小。

  (17)氣溫的日較差:緯度越高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小。氣溫日較差與天氣的關係為:陰天比晴天日較差小。氣溫日較差與海陸的關係為:內陸比沿海日較差大,

  山頂的氣溫日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較差也小。

  (18)青藏高原比我國同緯平原、盆地比較:氣溫年較差小,原因: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較涼;冬季因緯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氣溫不太低;

  日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氣密度小,大氣的保溫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

  (19)天山南坡有無林帶無,原因為:背風坡,降水量少。

  (20)亞寒帶針葉林在大陸東岸南緣偏南的原因:主要是東岸為寒流,西岸為暖流;其次東岸受來自大陸內部風的影響,西岸相反。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11

  世界各大區域經濟狀況:

  一、東亞:

  1、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快,人口稠密區,四個新興工業區(韓國,中國東南沿海,香港,臺灣)

  2、西部內陸:畜產品加工業;

  二、東南亞:

  1、世界上的熱帶經濟作物區: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第一);

  2、糧食作物:水稻(泰國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國);

  3、礦產:錫(馬來西亞),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汶萊);

  4、工業發展迅速;

  三、中亞:

  1、灌溉農業,畜牧業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積大;

  b.光照充足;

  c.溫差大;

  (2)不利因素:水資源缺乏;

  2、小麥,棉花,畜產品——主要出口物資;

  3、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

  4、工業:採礦業,冶金業,軍事工業(重工業為主);

  四、西亞和北非:

  1、出口石油為主,主要向西歐,美國,日本;

  2、特產: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欖油;

  (3)阿富汗:紫蓋皮羊毛;

  (4)伊拉克椰棗;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熱帶經濟作物;

  2、採礦業;

  注:二者為單一初級產品出口;

  原因:由於移民經濟長期侵略,經濟大國操縱;

  出路:振興民族經濟、開展多種經濟;

  六、西歐:

  1、資本主義革命最早,大多數為發達國家;

  2、工業中心多,形成工業密集帶;

  3、旅遊業發達;

  4、農業發達:荷蘭,乳蓄業佔65%,挪威:石油業;瑞典:森林業;

  七、北美:

  1、農業-高度機械

  2、工業-現代化程度高,部門齊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

  2、單一產品出口為主,一些熱帶經濟作物產量巨大;

  3、糧食以玉米為主,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