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總結> 初中化學研修總結

初中化學研修總結

初中化學研修總結

  總結是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的書面材料,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發揚成績,不如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總結吧。我們該怎麼去寫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學研修總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化學研修總結1

  在這一個多月的學習中,我聽了十多位專家、教授的十多場專題報告,對此我感受很深,我也對初中新課改有了更新的認識,也意識到新課改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研修總結化學。我感覺每天都是充實的,因為每天都要面對不同風格的講師,每天都能聽到不同型別的講座,每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在培訓中,我進一步認識了新課程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作為一名教師,我深知自己在教學上是不足的,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太多的問題,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相信我還是有收穫的。現將我學習的心得體會作一彙報。

  一、對化學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

  在以前的化學教學中,我並沒有認真領會新課改的意義和真正的內涵,在教學模式和對教材的處理上還是主要參照舊的教學方法和模式。透過這次學習後我認識到,新課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課程發展是人的發展,需要全員參與。認識到新一輪初中化學課程改革力圖體現“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基本理念,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尊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獲得未來發展所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並且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從化學視角看待物質世界,能應用化學知識和化學方法參與社會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的學習方式,重視化學學習方法的啟迪,提高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在現代社會的生存和競爭能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和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

  在對教材認識和處理方面,透過這次學習我發現初中化學新課程與原有老課程相比,在課程理念、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堂教學、課程和教學管理、考試評價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必須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新課程,要不斷的更新自己教育觀念和知識體系,及時補充新知識,並對原有知識進行整合,更需要調整自己原有教學思路和方法,使自己的教學節奏適應新的教育形式。新課程在教材的取材和功能發生了巨大變化,知識體系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二、深刻地理解了教學目標

  透過本次學習我全新的明白了學生要學什麼樣的化學。感受最全面的是,重新認識了課堂教學、三維目標,如何鑑定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為學生的科學素養服務。三維目標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價值目標,透過學習,我深刻認識到三維目標只有真正落實下來,才算真正完成二節課堂教學,在我的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只落實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價值觀目標基本略掉了。在學習中,學生實驗技能的學習是很重要的。比如,學習氧氣的知識,在學習了氧氣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及實驗室、工業製法後,學生對知識的形成只形成在理論表面上,認識不是很深刻,如果把氧氣的抽取實驗讓學生動手操作一下,在操作過程中,學生會進一步加強把氧氣的相關知識比較系統地呈現在實際操作中,換句話說,在書本中學習知識,在實驗操作中整合,強化知識體系,從而把能力和知識充分地體現出來。

  三、上課、評課的受訓方式,讓我們受益匪淺

  本次培訓的形式請了不少專家、教授給我們開展講座,這種學習方式,我認為非常好!對於上課的老師,我發自心底的由衷感謝。因為他們在繁雜的日常工作中還要給我們上課,真是要付出不少心思和精力的。給我們趁熱打鐵的機會,互相交流的機會。這種學習方式是最直接的,也最容易被我們一線老師接受和消化的東西。讓我感覺也是最有效率的。總之,透過這次培訓對我來說有了很大的收穫,給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這次培訓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透過學習使我對新教材教法有了更新的認識,在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上有了更新換代。透過這次培訓,讓我有機會嘗試全新的教學模式,實踐自己的教學理念。我要把這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教學模式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在學校的新課改教學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初中化學研修總結2

  20xx年10月6日至10月20日,我有幸作為威海市唯一一名初中化學骨幹教師代表參加了教育部舉辦的“20xx年國培計劃中小學骨幹教師研修”,在為期十五天的培訓學習中,我學到了很多,收穫了很多。

  首先,跟隨鄭長龍教授走進《義務教育化學新課程的實施及最新變化》,我懂得了教學“迴歸學科教育本原”的重要性;走進馮守華院士的專題講座《化學學科基本思想——21世紀化學所面臨的挑戰》,我知道了“化學是一門核心的科學,創造與實用的科學”,知道了“化學的核心是反應”,明白了“好奇心源於進取心,興趣源於知識格局”;聆聽周仕東博士有關“化學科學探究”以及“化學教學研究方法”的精彩講座,我知道了“探究”須是有意義的探究,“探究”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懂得了“Lessismore!”教育理念的意義,清楚了“小題大做”對教師教學研究的益處……

  與來自全國各地的骨幹教師同學共勉,讓我大開眼見。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學到了很多的切實可行的妙招;懂得了教師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專業成長之路越走越寬;知道了知識儲備、文化積蓄、道德修養是教師成功的基石……

  隨著國培研修的不斷深入,專家、學者和名師們給了我越來越多的教育啟迪和先進教學理念,使我這個在發展道路上處處有遺憾的教師明確了前進的方向,找到了開啟迷茫心結的鑰匙。

  其次,十幾天的大學校園學習,讓我彷彿回到大學時代,使我重新體會那充滿激情與浪漫的大學生活。白天聽講座,夜晚寫感悟、讀書,這種有規律的學習生活使我能夠精心在學習中領悟,在領悟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讓我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學習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成長的快樂。

  再次,十幾天的學習研修,我被許許多多的人和事感動著。感動的熱浪時刻包圍我,衝擊著我。一方面,每一位專家教授讓我感動,他們的大智大慧讓我感動,他們的遠見卓識讓我感動,他們的嚴謹認真讓我感動,他們的熱情好客讓我感動,他們的平易近人讓我感動。另一方面,每一位學員老師讓我感動,他們的聰明才智讓我感動,他們的勤勉好學讓我感動,他們的銳意進取讓我感動。總之,感動伴我一路學習,一路前行。這些感動化作內心的激情,催我奮進,促我成長。

  現將所學精彩要點整理出來,與各位共勉。

  1.教學要“迴歸學科教育的本原”

  東北師範大學化學學院院長鄭長龍教授說:化學教學要向生活迴歸,使學生體會到化學就是身邊的那些熟悉的問題和事物。教師要從學科的本原上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引導學生走進化學,引導學會運用化學特有的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化學,研究化學。要從學科高度看待所教內容;從整體上把握所教內容;要注意初高中知識的銜接

  迴歸化學學科本原就是立足於學生,一切為了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使化學教育貼近生活,迴歸社會。

  2.“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說到啟發式教學,相信每位老師都有很多要說的話,也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樣,認為所謂的“啟發”就是“教師啟,學生髮”,因此當我們遇到學生面對我們的問題沒有反應時,常抱怨學生“啟而不發”。

  然而這次的國培研修,聽了路海東教授的講座,我這個從教二十年的老教師如夢初醒,原來所謂的啟發不是“教師啟,學生髮”,而是“教師啟,教師發。”教學中教師的“啟”和“發”要適時適度,正如孔子所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的教學就是要設定有效的“憤”與“悱”的情境,當學生進入了學習的“憤”與“悱”的狀態時,教師適時地進行“啟”與“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大聲思維

  即學生將自己的思考講出來。學生在講的過程中就會發現自己的思維是否完善,是否符合邏輯,因此“大聲思維”既可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又有助於學生完善自己體系。

  4.化學是一門核心、創新與實用的科學。化學的核心是反應

  中國科學院院士馮守華指出:科學改變了人的認知,技術改變了生活生產方式,工程改變了世界。他認為學科是以“教學與積累”來傳承、以“人與團隊”來支撐、以“實驗室與裝置”為基礎的知識體系。人們透過創造性的勞動,必將產生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而這些技術發明只有轉化為生產力,透過產業化形成資本,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發展。

  他說:化學是一門核心、創新和實用的科學,化學最重要的是創造新物質。化學不僅研究自然界的本質,而且創造出新分子、新催化劑以及具有特殊反應性的`新化合物。化學科學透過合成優美而對稱的分子,賦予人們創造的藝術。化學以新方式重排原子,賦予人們創造勞動的機會,而這正是其他學科所不能媲美的。他還指出了21世紀化學所面臨的挑戰,強調了化學與生物學、藥物學、新功能材料設計與開發、環境保護、新能源開發、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重要關係。所以說化學學科即可促進社會的發展,又可為社會創造財富,是一門“核心”、“創新”、“實用”的學科。

  5.化學習慣於從結構的觀點看問題

  馮院士從化學鍵到軌道雜化理論、價鍵理論、量子糾纏論等方面,介紹了合成化學的發展,例舉了美日三位科學家共獲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例項,指出“分子聚集體的科學是化學發展的方向”。

  6.好奇心源於進取心,興趣源於知識格局。

  馮院士以Jamesparsons發明固體燃料、NikolaTesla兩手握電擊的火花、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等精彩的事例闡述了“好奇心”源於進取心,“興趣”源於知識格局的道理,啟迪我們要有進取心,要有深厚的知識基礎。

  7.物質的基本形態

  通常我們認為物質有三種存在狀態,即:氣態、液態、固態。其實物質的存在形態遠不止這三種。馮院士告訴我們設計新概念材料的基礎就是發現和研製新的物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發現物質的基本形態除氣態、液態、固態之外,還有等離子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費米子凝聚態、激子凝聚態。其中第四、第五態已經被證實是存在的,第六、第七態還在論證中。

  8.“Lessismore”的教育理念

  “Lessismore。”是日本教育學家佐藤學在華東師大講學時所說的一句話,即:“學習內容越少,學習的成果越多。”

  回想我們的教學,為什麼“講了好多遍學生還是出錯”?歸結原因,就是我們“太熱心”,說的太多,不懂得“Lessismore”的魅力。

  教訓是慘痛的。在提倡生命化教學的今天,我們教師不能在獨霸課堂,而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消化、鞏固知識;要讓學生“大聲思維”,展示自我,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

  9.“探究”可能有多種結果,而發現只有一種結果

  “科學探究”既是課標的內容之一,也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學習方式。我曾經認為自己教學中的探究活動還算是搞得有模有樣,然而聽了周仕東博士的講座後我方明白,原來自己所謂的“探究”充其量不過是發現學習,即學生按照老師預設的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獲得結論、交流討論等等一系列的步驟,完成有關的任務,這看似很熱鬧,其實也只是驗證了課本上或老師設計好的結論。這種“步調一致的結果”,完全沒有學生自己創造的空間,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就可想而知了。如何真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我們真應該好好想想。

  10.今天的不方便是為了明天的更方便

  “探究活動”費時費事,這是很多老師的同感,在暑期的遠端研修中專家們也為我們做了詳細的分析和解釋,告訴我們“探究”的意義,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這次的國培研修,專家再次強調了“探究”的重要性。確實,從一節課、一個課題來看,“探究”確實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並且從短時間的效果來看,“探究”不一定能馬上收到有效的成績,但是從長遠來看,“探究”絕對有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在探究中,教師不要包辦一切,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去盡情地想,盡情地問,盡情地去探索,要讓他們在探索中獲得知識和能力。學生有了這樣的探究活動訓練,日後遇到問題一定會知道該怎樣處理,所以說:“今天的不方便是為了明天的更方便。”

  11.中考成績一定是動手寫出來的

  學生進行動腦思考只是會做,但不一定能做對,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動手寫以加深印象。當然動手寫不是搞題海戰術。

  當然從專家那裡所學到的遠不止幾段文字就能表達的,不過以上幾點對我的觸動最大,希望也能對各位有所幫助。

  初中化學研修總結3

  在這一段時間, 在上級主管部門的組織下開展了全市初中教師遠端研修活動,在這炎熱的夏天,老師們懷著滿腔的熱情積極投入到了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中,有幸我也成為其中的一員。十天的研修學習即將告一段落,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初中化學教師學習了

  1、初中化學新課程的整體分析;

  2、指導學生從化學視角認識“身邊的物質”;

  3、引導學生探索物質構成的奧秘;

  4、發展學生對化學變化的科學認識;

  5、概念原理典型課例的教學設計;

  6、STS教育與基於真實情境的教學;

  7、科學探究與探究式教學;

  8、化學習題研討與習題教學;

  9、初中化學總複習教學;

  10、初中化學教學他論;共十個專題的內容。培訓過程中專家與老師實時互動,我們學員認真收看專家影片講座,閱讀專題講座的電子文字,詳細的做好筆記,仔細參詳課程簡報,同時我們在完成並提交各專題的作業和問卷調查之後,積極參與線上交流,學習其他老師的作業並發表評論,還有兩個下午可以參與與專家們的線上研討。這次培訓雖然時間短,但是每天都有收穫,一天一個進步,過得很充實。作為一名化學教師,我這段時間的培訓生活,感受良多,感激滿懷。

  在全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現在的初中化學新課程與原有課程相比,在課程理念、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堂教學、課程和教學管理、考試評價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必須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新課程,要不斷的更新自己教育觀念和知識體系,及時補充新知識,並對原有知識進行整合,更需要調整自己原有教學思路和方法,使自己的教學節奏適應新的教育形式。化學新課程教學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這就要求老師必須有效地選取和組織素材,進行整體的教學設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知識的獲得過程和方法,要注意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和落實,體現知識的基礎性、時代性、多樣性和選擇性,要從生活走向化學,再從化學回歸社會,以高視點、大視野、多角度、多層次地傳授知識和方法,將化學溶解於實際生產生活中,再結晶出來。

  教學中要注意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應用,要遵循學生認知上的發展規律,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思維方式方法的形成,重點要落在學生能力的培養上。

  以後的教學中要充分理解新課標“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基本理念,並在教學中加以落實。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尊重和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幫助學生獲得未來發展所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和諧發展,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並且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從化學視角看待物質世界,形成應用化學知識和化學方法參與社會實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的學習方式,重視化學學習方法的啟迪,提高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在現代社會的生存和競爭能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關注自然環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和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

  這一段時間的培訓,即將過去,但他卻像一場及時雨,給我們這些渴望先進教學理論的老師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讓我們每位一線的初中化學教師都有所收穫,有所提高。但學無止境,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決心以這次培訓為契機,在教學中實踐這次培訓中學到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積極參加各種教學研討活動和專業知識培訓,並不斷總結經驗,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為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和學生的全面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初中化學研修總結4

  進過這段時間的研修,雖然我們老師都很忙碌、勞累,但也讓我收穫較多、充實了很多。同行們的經典文章、評論......這種遠端學習、交流讓我明白知識需要積累,經驗需要總結,學習+反思=提高。也使我進一步感受到“化學”這一門學科所蘊含的魅力,它的內在的實踐探索之美能使學數學的人變得更加聰明與深邃。

  這種新形式的遠端研修,形式新穎、範圍廣泛。同行之間沒有了距離,大家都在暢所欲言,毫無顧慮,發表著自己的見解。從中我得到了專家們線上研討的指點,看到了許多優秀的案例。在新課改中就非常強調集體備課,充分做到資源共享。而在遠端研修平臺上,我得到了廣泛的教育資源,同時也吸取到了許多優秀老師的教學經驗。現將我研修的情況總結如下:

  從本次《以易錯題為載體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專題研修來講讓我學習到了如何來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首先老師本身要做表率,作為老師來講要做到:

  1。平時需要不斷充電。在這個學習化的社會里,不學習就會被淘汰。作為老師,尤其是化學老師,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不斷調整,才能進步和成長,用深厚的博學來適應自己的工作。

  2。業務需要不斷拓展。通過幾天的研修學習,我找到自己的差距,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給自己在各方面有一個教為清晰明確的定位。對自己不足之處有正對性的加以充實、調整、提高。

  3。理論必須落實實踐。透過研修學習,接觸到許多新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內心無比震撼。同時感到自己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重大,必須將這些新的、先進的理念落實到實踐中,充分發揮先進理念的價值與意義。

  其次,在老師的指導下分步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1、指導學生建立自己的糾錯本。糾錯本的建立有助於學生平時發現錯題及時積累。

  2、學生把易錯題給收集起來。易錯題的收集積累可以讓學生平時再出現錯題或少現錯題

  3、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何去防止出現錯題或者少現錯題。

  4、老師再如何組織指導易錯題的教學。

  5、最終達到培養好學生嚴謹的學習習慣。同時,在日常工作中不忘把實踐中的一些作法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及時總結,及時與同伴一起進步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