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總結> 把握新課程理念構建新學生觀教學總結

把握新課程理念構建新學生觀教學總結

把握新課程理念構建新學生觀教學總結

  光陰如水,忙碌而又充實的工作又將告一段落了,回顧過去這段教學工作,我們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何不趕緊對過去工作做一個總結,以往後的工作做參照。相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教學總結的開頭該怎麼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把握新課程理念構建新學生觀教學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把握開放的課程選擇權

  作為新課程實施的具體操作者,面對新課程賦予我們的更寬泛更具有彈性的選擇空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選擇權到底怎麼用?如何把握對課程內容的選擇、實施與合理安排呢?

  1、在共性的基礎上體現個性特點

  在實踐中,我確立了以學生的實際為基點,在實現共性基礎目標的前提下,突現本班個性化活動的指導思想。儘可能地依據本班學生最近發展水平和關注同學們的熱點與興趣點,儘可能推動本班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新課程的理念明確提出學生的發展應是富有個性的,那麼如何讓教師預設活動的內容與要求,更貼近更適合自己班級的同學呢?

  (1)、將近階段主題與本班學生現有認知能力、生活經驗互相銜接,選擇確定適合本班同學發展的內容與形式。在教學初一地理《地球自轉》時,太陽為什麼會東昇西落?為什麼會出現晝夜交替現象?這些事例本身就貼近生活,學生有濃厚的興趣,在讓學生利用手電筒、地球儀進行自轉演示去探究發現,結果氣氛高漲,既圓滿的完成了教學課題,又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注重個別引導,實施有差異的教育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特點和水平。因此,在活動中,我都盡最大可能為同學們提供豐富而有層次性的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促進學生有差異的發展。在教學《氣溫和氣溫的分佈》時,根據初一學生讀圖、識圖能力較低的特點,關於氣溫的年變化規律,提出問題,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交流、發現,老師進行巡視及個別引導,對於完成較快的小組,鼓勵他們自己繪製《氣溫曲線圖》,這樣,既給學生髮現探究的機會,又重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使他們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和發展,都沉浸在收穫的喜悅中。

  2、從學生出發,樹立整合的教育觀,努力打破學科界限,實現目標的整合。

  在整合教育觀的指導下,我們的活動都以主題的形式展開。在主題生成、開展、深入的過程中我努力做到:打破學科間界限,更多地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和認知需求,加深搭班老師之間的配合與銜接,從而實現課程內容、形式的有機整合。

  (1)、打破分科規律,實現人文關係的有效整合是關鍵。

  以往根深蒂固的學科教學體系,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新課程的實施和展開,因此,我和我的其他科任老師正努力從思想上和行動方式上改變這種局面。現在,我們經常交換意見,對班級中的每個同學進行全面細緻地分析,在主題活動的預設方面,互通相關資訊,共同商定、調整階段訓練目標,在內容安排上進行有效的銜接和統一,這樣對學生的`知識、情感、能力等諸方面的教育沿著預設目標邁進,搭建各科任教師協同育人的氛圍。

  (2)、將視野轉向同學,將同學的發展需求作為研究、選擇教材的依據,從而更全面地實現課程內容、形式的整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改中,學生是主體,教材僅是工具,可依據學生需要,根據各學科的階段性特點,協調配合,對教材的順序進行調整。

  二、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支援和推動學生學習要求

  1、從同學的角度去關注理解他們的活動,瞭解他們的需求

  以前,我總認為學生的學習要求太難把握了,簡直有種高不可攀的感覺,因此就只能儘量避免涉及這塊生地。而現在在研讀新課程理念,嘗試新課程的過程中,讓我深切地體驗到學生的生成活動,它無時不有,無所不在。這是因為,我開始深入地去研讀每一個同學,關注同學們發展的每一個尋常時刻,分析他們這些行為產生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誘因。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意願和需要,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才能真正地支援、提升生成活動這種富有生命力的活動,使同學真正成為活動的主動建構者。

  2、教師預設與學生學習活動更應相互交融、有效滲透

  學生自發生成的活動與教師的預設活動是不可分割的,兩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滲透的。學生學習的主題經過教師的支援、提升,可以以教師預設的活動形式進行展開,而在教師精心預設的活動中,學生受到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響,又會時時拓展生成出屬於他們的新的主題。

  因此可以說教師預設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遞進,週而復始的。而我們老師的作用則更多地是聆聽、篩選、建構、支援和拓展。在新課改中,認真領會課改理念,把學生擺在教育教學的中心地位,構建新的學生觀,是課改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