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_750字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朝詩人劉禹錫寫下了在石頭城的感慨。這個六朝古都自古以來便是遷客騷人吟誦的物件。如今,它帶著濃重的文化氣息,開始走向另一個屬於它的世界。

  沒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惆悵。沒有“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的悲涼;也缺少“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美景。現在的南京只帶著一個“石頭城”的名號,少了幾許古色古香,多的卻是與其美名並不相稱的商業氣息。我是喝著秦淮水長大的,也許兒時所感受到的韻味也丟失了吧,我始終找不到一個可以形容那種微妙感覺的詞藻,或許它過於平淡,根本不需要華麗的修飾,又或者是什麼東西已經抹去了我心中的那份記憶。

  忽然記起兒時曾經住過的一個小巷,斑駁的樹影折射出一片幽深的.綠,古城牆嚴肅莊重的面容也因此變得柔和了,記憶中的小巷是親切的。每天一早陽光吻過大地,工作的人們開始忙碌,沒事的小孩和老人閒情逸致地享受這個六朝古都所留下的美麗……

  面對眼前林立的高樓,心中萌起了一種衝動,兒時那個可愛的小巷是否依舊存在?那深綠的青石路上是否仍有匆匆而過的身影?我不相信時間會沖淡一切,但是我害怕當我再次踏足那片熟悉的土地時留給我的只有遺憾和那個空蕩蕩的心。

  問了附近的老人,他們告訴我那個小巷早在幾年前因政府調濟就拆遷了。忽然心中像是失去了很多東西,空蕩蕩的似乎連憂傷也沒有。人並不是健忘的,記憶不會隨著那個深巷一起灰飛煙滅,或許這未嘗不是件好事,我怕當我找到那個小巷,而它又頹然地對著我。詩意的悲傷是悽美的,何況這個粉黛的城市早就是文人心靈的寄託,只不過性質不同罷了。

  我感受不到石城心臟的跳動,但是它血液的流動我卻感受得到。霓虹燈下的南京城閃著現在屬於它的光芒。是的,它有自己的選擇,可是這個選擇是它自願的嗎?

  記憶中的石城充滿著古典的美,這裡的土地不知有多少我敬仰的偉人踏足過。不管它現在怎樣,它都無法洗淨它往日所具有的神聖。我仍然愛這片土地,因為我的記憶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