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初一作文> 海絲文化徵文(精選5篇)

海絲文化徵文

海絲文化徵文(精選5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對徵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好的徵文一般具有句段文采飛揚的特點。為了讓您在寫徵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海絲文化徵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海絲文化徵文 篇1

  萬眾矚目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今天在泉州開幕。研討會將舉辦圓桌會議、高峰論壇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泉州特地為前來參加研討會的海內外賓客,精心準備了豐盛的文化大餐。

  “海絲文化”是泉州人解不開的情結。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千年以後,走過泉州的大街小巷,俯仰之間,“海絲”遺蹟依然隨處可見。出於保護、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泉州開始實施經濟、文化、城市建設一體發展戰略,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構建以“海絲文化”為重點的“泉州文化”。2001年,泉州市政府正式以“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泉州市委、市政府在新世紀作出的這一重大決策,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泉州除了對“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進行了整理、修繕和整治外,還先後舉辦了多個大型國際性、群眾性文化活動。

  “海絲文化”成為泉州燦爛的文化品牌。為進一步提高“海絲”知名度,從2002年起,泉州多次成功舉辦海絲文化節、國際木偶節、南音大會唱、中國泉州南少林武術節等。2003年秋冬,在文化部的組織下,由泉州市政府主辦的“中國文化周——海絲泉州文化節”還遠涉重洋,前往中東地區科威特等國,成功地進行了展示,引起了很大轟動。泉州的“海絲文化”絢麗多彩:東西雙塔、洛陽橋、安平橋等古建築,以其宏偉的外形和豐富的內涵展示了燦爛的文明;清淨寺、聖墓、老君造像等宗教勝蹟,用無聲而有形的語言述說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宋代古船、九日祈風石刻、鄭和下西洋碑刻等古文物,又見證泉州曾經有過的中外經貿文化交流的昌盛繁榮。所有這些,讓人沐唐律宋韻之遺風,發思古之幽情。還有泉州南音、木偶等傳統藝術,令人歎為觀止。“海絲文化”已成為泉州燦爛的城市名片,是世界瞭解泉州的重要視窗。

  保護和弘揚“海絲文化”成為泉州人共識。一座城市兼具文化名城、著名僑鄉、臺胞主要祖籍地等眾多特點,這在全國各地的城市中並不多見。泉州在中國的海外交通史、宗教史、對外文化交流史、藝術史、民俗文化史等方面有著重要地位,“海絲文化”是泉州人的寶貴資源。要凝聚、凸顯泉州的文化品位,深層次地揭示泉州的文化內涵,首先要有一種文化品牌意識,透過多種渠道打造、宣傳、保護自己的文化品牌。泉州市政府為“海上絲綢之路”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做了大量的工作。泉州要發展就必須不斷提升城市文化水平,而提煉和塑造富於個性特色的城市精神則是城市文化的關鍵。

  2013年,中央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戰略,2014年泉州列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泉州又贏得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新機遇。“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提出後,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泉州高度重視、快速響應,提出加快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一年多來,泉州市成功舉辦了“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開閉幕式及其系列活動,以及中國(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品牌博覽會、首屆“中國阿拉伯城市論壇”等。相信這次“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的舉行,海內外人士將更多地感受到泉州“海絲文化”的獨特魅力

  海絲文化徵文 篇2

  中國古港口眾多,像廣州、寧波等不但是古代知名港口,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對外通航的重鎮。泉州雖然在宋元時期輝煌一時,但之後便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國際“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興起,泉州以其歷史地位備受世人關注,並且在國際上佔盡無限風光。在眾古港中,泉州的成名是必然也是偶然,泉州海交館館長王連茂先生向記者講述了泉州“成名”背後的故事。

  大使作媒,泉州抓住歷史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了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分別走訪了那些在古代世界海上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的港口城市,泉州透過積極努力,成為本次考察活動的代表性港口,並從此成為國際上“海絲”研究的領跑者。

  據介紹,當年,聯合國在選擇考察地點時,廣州是中國惟一的港口,且被定為國際研討活動的主辦地。正是由於當時中國駐阿曼大使的熱心推薦,改變了考察團原來的計劃,使泉州一躍取代廣州成為此次重點考察的中國古港。

  在此次考察活動中,阿曼是重要的組織國,阿曼國王還借給聯合國一艘萬噸級豪華遊輪,以供考察使用。在1988年的國慶節,原中國駐阿曼大使袁魯林先生應邀出席阿曼民族文化遺產部舉行的宴會,阿部長告訴袁大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準備考察海上絲綢之路,行程是從義大利的威尼斯到日本的大阪,其中,中國的考察點定在廣州。

  袁大使聽了,隨口便問阿部長:“你們怎麼沒有想到泉州呢?那裡有你們阿拉伯民族的清淨寺、聖墓,還有阿拉伯後裔……”

  阿部長十分驚訝:“中國沿海還有這樣的地方?我們還沒聽說過呢!能不能給我們一些材料看看?”

  這次看似無意的談話,袁大使一直記在心裡,回國後,他立即給當時的泉州市市委書記和海交館王館長寫了一封信。接到信後,市委市政府立即批示海交館在1個月內組織好相關材料,以便呈送給中央有關部門。

  遠在千里之外的中國大使,是如何知道泉州海交歷史的呢?原來,袁大使與泉州還有一段不解的緣分。解放初,袁大使曾在福建省委宣傳部任職,因為工作關係常來泉州,對泉州的“海絲”文化有一定了解。之後不久,袁大使便調離福建,沒想到幾十年後,袁大使遠在異國他鄉還情牽泉州。正是袁大使的這份熱情和細心,成就了今天的“海絲”泉州。要不然,泉州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還一直被掩蓋在歷史的長河裡,不為世人所知。

  海絲文化徵文 篇3

  泉州的地理位置是坐落於中國福建南部,在中國的東南沿海。歷史上,泉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的經濟開發始於周秦,西晉末年,由於戰亂,大量中原士族入泉,使得泉州的經濟和政治制度展露萌芽,並逐漸完善。泉州在歷史長河中的名稱、行政區域頻頻變更。這也使得泉州的文化豐富了起來。

  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泉州成了眾多文化在中國的彙集之地。於唐時,它是世界四大口岸之一;於宋時,它是東方第一大港。而這些,足以說明泉州作為海絲之路的起點的意義和優勢,足以說明泉州作為海絲之路起點的.貢獻。

  海上絲綢之路,其雛形在漢代形成,在宋元時期蓬勃發展,是中國和外國跨洋交流的通道。在這些海外國家中,阿拉伯國家頻頻透過泉州進入中國進行貿易等活動。可以說,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憑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建立一個“跳板”,使得泉州迅速發展。

  昔有張騫出西域,爾後便有了絲綢之路通往中東等地區。再有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使海內外的商人、使者跨洋交流。海上絲綢之路是海絲文化的象徵。透過海上絲綢之路,國外的藝術、文化傳入國內,與國內的藝術、文化相互交融,從而產生了新的藝術形式和文化特色。

  泉州的東西雙塔、洛陽橋、安平橋等古建築,以其宏偉的外形和豐富的內涵展示了一個時代的燦爛文明。海上絲綢之路給泉州帶來的,不只有於當時的蓬勃,還有一個絢麗的未來。宋代古船、九日祈風石刻、鄭和下西洋的碑刻等古文物,又見證泉州曾經有過的中外經貿文化交流的昌盛繁榮。所有這些,讓人沐唐律宋韻之遺風,發思古之幽情。以上的種種,能夠展現出來的,也只是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利端的冰山一角,可見海絲文化對泉的影響多麼巨大。

  如果說海絲文化是一段冗長的資料,那麼泉州就是一個加密的硬碟,現今呈現在世人面前的遺蹟、民間藝術不過是共享的、數量有限的資料資料。如果說海絲文化是條源遠流長的河流,那麼我們所看到的泉州名勝只是一條水量不多的支流。如果說海絲文化是本厚重的史冊,那麼我們所聽到看到的七子戲、高甲戲、白字戲、拍胸舞、歌仔戲等表演技藝也不過是記載著為數不多的文字的殘本。

  正所謂,“賞古殘韻,品古絕書,惜古遺文,踏古珍跡,尋古失物”。古人留下的美好事物,理應值得我們去探尋,去參觀,去欣賞,去品味,去珍惜。海絲文化就像一個未完全解開的謎,還深藏著許多尚未展露出來的秘辛。古人留給我們的是底蘊,是發展創新的底蘊。海絲文化留給我們的是未來,不是過去。

  海絲文化,留下的是不滅的記憶,失去的是寶貴的財富,傳承的是永恆的瑰寶,托起的是舉世矚目的新天地。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海絲文化最大的受益者。正因如此,泉州成了首批公佈的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簡而言之,泉州傳承了海絲,海絲興盛了泉州。僅此而已。

  海絲文化徵文 篇4

  泉州的特色產業已成長為輻射福建全省、全國的專業化、區域性優勢產業,獲得中國鞋都、中國紡織產業基地、中國休閒服裝名城、中國建材之鄉、中國建築之鄉、中國石雕之都、中國工藝陶瓷之鄉、中國瓷都、中國茶都、中國傘都等國家級和區域性品牌。

  泉州民營企業依託縣域特色產業集聚,積極探索培育、建設專業市場,泉州經濟已初步形成石獅服裝城、晉江鞋都、南安石材城、安溪茶都、德化陶瓷工藝城等一批輻射面廣的區域性、全國性專業市場,形成了“以大市場促大流通,以大流通促大發展”的格局。

  得益於民營經濟的發展,泉州經濟總量連續15年保持福建省首位,佔全省1/4。

  不僅本土,泉州經濟還輻射全國。如今,在全國各地拼搏的泉州人有100多萬泉州海絲文化高中作文泉州海絲文化高中作文。他們在鞋服、建材、水暖等領域達到新的高度,建立異地泉州商會180多個,每年創造的財富在4000億元以上。

  泉商也邁開向世界發展的步伐。去年,泉州外貿出口158億美元,同比增長27%泉州海絲文化。其中,民企出口佔比近60%,增幅高達52.5%。

  一組數字直觀體現泉州經濟的影響力:

  產業DD紡織服裝產量佔全國10%,旅遊運動鞋產量佔全國40%、世界20%,糖果產量佔全國20%,石材、工藝陶瓷出口量分別佔全國的35%、65%

  品牌DD中國馳名商標數量持續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共有111件,佔全省比例超過1/3,甚至超過部分中西部省份。

  市場DD目前,該市共建設各類商品市場200多個,年成交額超500億元泉州海絲文化高中作文高三作文。其中,石獅服裝城、晉江鞋都、南安石材城、安溪茶都、德化陶瓷工藝城等已成為區域性、全國性專業市場。

  資本DD目前,該市累計上市企業近80家,數量居福建省首位、全國地級市前列,在資本市場形成頗具特色的“泉州板塊”。

  泉州經濟奇蹟

  泉州民營經濟的超常規快速發展,除了得益於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以及地方政府對發展民營經濟不遺餘力的支援外,還有多個很重要的與其他原因。

  海絲文化徵文 篇5

  憑欄遠眺,只能看見那繁華都市的一角,但這已足矣。在這小小的一角中,我已看盡世間的繁華:那車與車之間的和諧相處,到處聳立著高樓大廈,每個人臉上洋溢著幸福和那一艘艘英姿颯爽的大船都更加堅定了我在這裡尋找它的信念。

  “它”是什麼?“它”便是那海絲起點和東亞文化之都泉州。

  縱觀海絲之路,一路蜿蜒向前,雖受到阻撓,但仍不屈地向前方飛騰,從未改變過自己的初衷。

  一聲汽笛把我的絲路從九霄雲外給拽了回來,只見一艘輪船從港灣緩駛離,投向大海熱情的擁抱,此情此景又將我引入沉思中……

  而後,我走下樓,因此樓適與海近,故我飛身撲向大海亦很快,我撫摸岸上的一艘艘小船,想從它們身上找到一些海絲的記憶,但前幾艘船顯然已經忘記了或是閱歷太淺,直至我走到最後一艘船前,它緩緩開口說道:“海絲是一條非常重要的航道,但是有一段時間並不為人所重視,到後面才得到保護。海上絲綢之路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我當年也隨船隊出國還,走過海上絲綢之路,那一帶的景象甚為繁華,尤其是起點泉州,那裡經濟的發達早已超過了人們的想象,能夠造出裝置齊全的大型船艦,還開辦了許多學堂,培育出許多國家棟梁,那裡十分開放故得此繁榮之景,令人讚歎”。

  我的眼前浮現出一幕又一幕開拓著開創海絲之路艱辛的畫面,想到它的出現給兩岸人民帶來巨大收益,促進了泉州的發展。

  這時幾個泉州婦女走過,挑著擔子談笑風生。泉州的發展也缺不了她們呀!泉州不正是賢惠和繁榮的代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