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初一作文> 初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600字(通用11篇)

初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

初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600字(通用11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洩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600字(通用11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1

  為了收集傳統文化,我打算去文化用品市場三樓的“非遺”博物館。

  剛飛奔到三樓,就聽見讓人陶醉的“甌劇”的聲音。我隨著聲音找到了播放“甌劇”的地方,津津有味地欣賞起來。旁邊的簡介上說:“甌劇原名‘溫州亂彈’,1959年改為今名。”我原來從不知道,甌劇以前還叫“溫州亂彈”這麼搞笑的名字呀!看完甌劇,我又看見了一幅“畫”。我看看旁邊的簡介,上面寫著:“甌繡始於唐宋,盛於明清。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溫州成立甌繡廠,名畫家蘇味朔等相繼受聘為設計師後,使人物繡推進一步,把傳統的中國畫與民間工藝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形式與題材內容上開創了一代新風。”這麼說,這幅“畫”應該就是“甌繡”啦。“畫”上的人物和景物,真是栩栩如生呀!參觀完甌繡,我又看見了木偶戲。簡介上記載著:“木偶戲又稱傀儡戲,是由演員操作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傳統戲劇。”我還觀看了一段影片:那些演員一邊提著繩子,一邊擺著身子,木偶被他們操作地跟真人似的。最有趣的是,一個人操作者木偶,把木偶手上的帽子戴到了木偶頭上。最特別的,是樂清首飾龍。資料上說:“首飾龍起源於樂清沿海人民元宵節祈福用的龍船,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中國燈綵最具規模,最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藝術品之一。”這首飾龍,好像集中了所有民間工藝:有的在繡著甌繡,有的在雕著石雕,還有的在表演者木偶戲。首飾龍不但含有的民間工藝多,而且還非常美麗:它的“身體”上有許多金子做的掛件,有些做出來的蜻蜓,鳥兒“停留”在首飾龍上,補上了些留白。

  這些傳統的民間工藝,是多麼的有趣!

  初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2

  每一年的大年初一是春節,俗稱“過新年”,是我們國家最重要、最隆重的節日。關於春節的來歷,還有一個動聽的傳說呢!

  傳說,從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獸,它經常到村子裡危害人類,吃牛和羊。所以,人們一心想除掉它。可是,無論人們用什麼辦法,都無法趕走“年”。最終,一個小孩無意之中點燃了竹子,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音,“年”被嚇跑了。人們都很高興。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個高興的日子,就在每一年的這一天放鞭炮,每家每戶張燈結綵。以後,又逐漸演變成了“春節”這個節日。

  春節前,大家都忙得不亦樂乎。打掃衛生,買菜,買禮物,買食品等,到處熱鬧極了!大年三十,也叫除夕。每家每戶都貼上了春聯,貼上了“福”字。有的人心靈手巧,把自己剪的窗花貼在窗戶上,像降落的雪花。還有的人把燈籠掛在大門上,張燈結綵,很好看。我家也不例外,老爸和爺爺在貼春聯,舅舅在掛燈籠。我在貼“倒福”。不一會兒,家裡就煥然一新,顯得喜氣洋洋。

  除夕夜晚,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地吃著團年飯。吃完飯後,當然不能錯過那一年一度的春節晚會。我最愛的是風趣幽默的小品和相聲,常常使我笑得前俯後仰。“當!當!”新年的鐘聲敲響了,大人忙著放鞭炮,響聲震耳欲聾;我們小朋友忙著放花炮,把夜空打扮得五彩繽紛、千姿百態。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們穿著新衣服開開心心地去給長輩拜年。回來時,我口袋裡的紅包都裝不下啦!

  春節真是一個熱鬧,喜氣洋洋的節日,我期待下一個春節趕快來臨!

  初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3

  過大年是我們國家古老的傳統文化節日。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的除夕,人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家。他對一戶老奶奶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奶奶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家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渾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家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家是幫助大家都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髮老人家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一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新年”。

  每一年過新年前,從陰曆十二月二十三日起到三十日,人們把這段時間叫做“小年”。除夕夜晚,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北方地區有吃餃子的習俗,象徵團聚合歡;同時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南方吃年糕,象徵新一年的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夜晚12點,也就是新年剛剛來到,每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鞭炮。

  大年十五元宵節過後,過新年才算真正結束了。

  初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4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但我最喜歡過年。每到新年,家家戶戶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每一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悅。但你知道嗎,過年為什麼會有這些喜慶的活動呢?這裡面有著一個美妙的神話傳說故事,現在讓我來講給你們聽聽吧!

  傳說中,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長著鋒利的牙,尖尖的角,兇猛無比。“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獸就會爬上岸,去襲擊山角下的一個小村莊,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村裡人知道會來怪獸,把門鎖的緊緊,可是不管怎樣,“年”就會進來,偷吃村民的東西,傷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極了,但又無能為力。

  這一年的除夕,人們正準備扶老攜幼去避難。這時,一位仙翁走過來,他告訴村民“年”怕紅色和響聲,人們聽了連忙準備了紅對聯貼在門上。晚上,“年”又來了,它一見紅色,聽到鑼鼓聲陣陣,嚇得趕緊逃跑了。從此,村裡太平了。以後每逢過新年家家戶戶都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還越傳越廣,逐漸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不止有傳說,還有許多習俗呢!比如貼窗花、貼春聯、貼年畫、吃餃子,發壓歲錢、穿新衣、放爆竹……其中,我最喜歡發壓歲錢。因為,每到發完壓歲錢,我都會跑到文具店,買新的文具,學新的知識。我還可以用壓歲錢買很多的書籍和好玩的玩具。壓歲錢還代表著長輩對我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我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吉利。

  我最喜歡熱鬧的春節了,你最喜歡什麼呢?

  初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5

  在南方,有香甜可口的湯圓;在北方有香脆多餡的餃子,不管是南方湯圓還是北方餃子,我都鍾愛。

  媽媽告訴我餃子和湯圓有區別,但是我看不出有多大的區別,因為我的饞嘴都很喜歡吃,我的眼裡只有吃,哪還能看出他們的區別。

  湯圓我喜歡在元宵的時候吃,代表團團圓圓,畢竟一家子在一起才是幸福美滿嘛。每逢元宵時節,媽媽總會煮好一大鍋湯圓,我在一旁看著那白白胖胖的湯圓,忍不住想要往前去掐一口或者直接吞掉。湯圓們在鍋裡面沸騰,彷彿在裡面狂歡似的,真令人喜歡。

  “開動啦,小饞嘴。”媽媽親切地說。我已經等候多時啦,終於來了,我都要等不及了。我立刻拿起筷子往下面夾起來,可是頑皮的湯圓們不讓我夾,油膩油膩的,一夾起來,就會滑下去。所以媽媽讓我用勺子來吃,這樣以來,他們就掏不出你的手掌心了。

  我們一家人,都團聚在一起,都一起團團圓圓地吃著圓圓的湯圓。我喜愛白白胖胖的湯圓,因為,他讓我和家人在一起,幸福地在一起。

  到了冬天,唯有餃子令人喜愛,可口又多餡。有玉米餡兒的',有肉餡的,也有玉米火腿餡的,真是趣味多多。冬至的時候,雖然我們在南方,但是我也喜愛吃餃子,餃子給了我們溫暖,讓我們家庭溫暖如初。

  當然了,餃子什麼時候都能吃,因為隨便去街上逛一逛,都能看見沙縣等小吃餐廳,都把餃子列為特色小吃。我每次去都會來幾份。每逢晚上我肚子餓了,就會去買幾份餃子充充飢,順便也讓家人們飽滿。我喜愛多餡的餃子,因為餃子解決了我們的溫飽,讓家庭美滿。

  南湯圓,北餃子,我都愛,我都要;每吃幾口口水流,家庭吃了幸福留,肚子餓了就找它。

  中國傳統文化,我真的超愛呢。

  初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6

  每當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喝雄黃酒,有一些地區還會有划龍舟的活動。

  我最愛在端午節吃粽子了。外婆把飯糰包在芭蕉葉裡,飯糰裡還有各種各樣的餡兒,有蛋黃、醬肉、香腸等。粽子燒好了,我邊大口大口吃著粽子,邊問媽媽:“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媽媽說:“因為在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自殺了。”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體。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說是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咬屈原的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一個老醫生還拿來了雄黃酒灑進江裡,說藥暈了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所以有了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划龍舟的習俗。

  端午節,我的收穫真不小,既吃到了美味的粽子,又瞭解了端午節習俗的來歷。

  多彩的對聯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對聯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始於五代,盛於明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對聯的種類有很多,如用於春節的春聯,用於祝壽的壽聯,張貼在名勝古蹟的名勝聯以及好玩的趣巧聯等。

  對聯還可以對於別人進行諷刺,還可以表達感想等。比如北宋呂蒙正的這副對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橫批“南北”,表達的意思是缺衣(一)少食(十),沒有“東西”。

  對聯還可以用來勵志,比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對聯要求對仗工整、押韻意近。對聯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

  初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7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意思是:沒有文明禮儀,是不能在社會及家庭立足的。文明禮儀是人們在生活中養成的一種習慣。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知識水平的外表;可對祖國來說,禮儀卻是生活習慣,品德的反映。

  文明禮儀是中國人傳統的高尚品德,古代也有很多故事講述著文明,禮儀的高尚。古代東漢末年的時候,有一家的父親買了一些梨子,到家後,父親特地選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可孔融卻搖搖頭說:“我是最小的,所以應該吃最小的梨,大的梨子應該給哥哥吃。”父親聽到後感到非常驚訝,小小年紀的孔融竟然懂得謙讓。這個“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應該懂得謙讓別人,文明禮儀應從小做起。尊重別人,等於尊重自己,誰又不想尊重自己呢?所以要先尊重別人。要學會在學校尊重班主任、在家中尊重長輩、在工作中尊重上司、在社會中尊重人民、就一定會成功的。

  在日常生活中,禮儀也是無處不在的,有很多的榜樣值得我們學習。文明禮儀不僅僅指的是行為,還有儀態、語言、神態,這都是表現個人禮貌的一部分。在生活中,有許多舉手之勞都是養成文明的習慣:撿起一張不起眼的紙屑、隨手關燈、不踐踏草地、遵守交通規則、見到班主任,熟人說聲好或給個微笑……都是文明禮儀的表現。也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語言,在請別人幫忙的時候加個“請”字,事後說聲“謝謝”,都會讓別人覺得很有禮貌和文明,別人就會覺得是個值得交的好朋友,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就給別人留了好印象,難道不好嗎?

  初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8

  平安小虎隊又出發啦!上一站我們舉行了垃圾分類活動,這一站,我們要去工藝美術博物館尋找身邊的傳統文化。

  博物館裡最吸引我的就要數木雕了,因為它想雕什麼就能雕什麼,而且還含有一種深刻的含義呢!

  我走進木雕展廳時,看見一位叔叔正一心一意地雕刻著一個柱著柺杖的老爺爺,老爺爺已經刻了一大半。我仔細地看著叔叔的作品,當看到老爺爺的頭部時大吃了一驚:老爺爺的每根頭根都是飄著的,而且只有一兩根碰在一起。“叔叔,您真厲害,一整片頭髮已經很難刻了,您竟然能刻出一根一根的頭髮!”看著木頭雕的老爺爺的頭髮,我情不自禁地稱讚起了叔叔。叔叔聽了我的這番話,笑了。他摸了摸我的小腦袋,說:“小朋友,你真逗!不過,叔叔告訴你呀,其實這頭髮是天然的樹根做的。”說著你拿起身旁的一段還沒雕刻的原木說:“你看,這樹根是不是很像一根一根的頭髮?”“是的!”我一本正經地對叔叔說,“樹根確實很像頭髮。”“那我們就可以用樹根當頭發呀!”“對呀,我怎麼沒想到呢?好笨,好笨,好笨!”我一邊說一邊敲自己的頭。“還有,我們用木頭雕東西時,要看這個木頭適合雕什麼我們就用來雕什麼。像這塊木頭本來頭上有根,我就用它來雕了老爺爺,根可以當老爺爺的頭髮,反正他的頭髮少。”叔叔說。“哦”我高興地說。

  你們明白木雕的含義了嗎?它就是——因材施教。

  對呀,人也應該是這樣:你擅長什麼,你就去幹什麼,難怪木雕會成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呢!

  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如:剪紙、繡花、國畫、中秋賞月做月餅、扎風箏……好多傳統文化等著你來找呢!

  初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9

  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不同的節日都有不同的美食和活動。比如:元宵節吃湯圓、鬧花燈;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其中我最喜歡冬至,因為在這天可以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

  去年冬至,我就和外婆包了一回餃子。外婆拿來一大碗麵粉,把它倒在盆子裡,然後一邊用勺子加水,一邊使勁揉搓。我已經迫不及待啦,於是我對外婆說:“我來我來!”外婆只好手把手教我。沒過一會兒,散麵粉就變成了一個大面團啦。可是,我卻變成了“白臉貓”。

  外婆的手就像神奇的魔術師,一會兒把麵糰變成長條,一會兒把長條切成了“象棋”。接下來,就要開始做餡啦。外婆把芹菜切成丁,把肉餡切成泥,然後放在一起攪拌還要加入料酒、生薑、鹽,最後,餡就做好啦。

  然後外婆把“象棋”一邊擀,一邊轉動,這樣一張餃子皮就做好了。我在一旁喊道:“讓我試試吧!”我本以為是件很容易的事,後來一試,我不是把皮做成了正方形,就是一邊凹進一邊凸出。我再做幾張吧!呀,成功啦!這樣皮就完工了。

  接下來就是包了,外婆先把一張皮放在手上,再放進餡,把中間合起來,然後,一邊把旁邊也合上,一邊做出波浪形的花紋,一個餃子就做好啦。我也試了試,哎呀!餡放的太多了,可是中間已經合起來了,我靈機一動,把餡從旁邊挖了出來,還好,餃子並沒有破。後來我和外婆又包了一百個,可好看了。

  外婆燒了一鍋,我輕輕的咬上了一口,菜和肉的濃香立刻在舌尖漫舞,久久環繞,真是皮薄餡多。於是,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要在冬至這天吃餃子!

  初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10

  糖畫,我們小朋友再熟悉不過了,以糖為材料,以勺子為畫筆,以糖稀為墨,“大筆一揮”只一會兒工夫,各種生動的圖案造型就在藝人手中活靈活現。這可是我們中華文明古國悠久的一門藝術呢!

  我曾經就見過一個“糖畫陳”,他做的糖畫,吃了一口就停不下來,你可別不信!沒吃過的不會信,吃過的恐怕魂兒都勾去了呢!

  我每次路過小街,就要買“糖畫陳”的糖畫。我走上前轉動木盤上的竹籤,停——“哦!是鳳凰!”,我興奮不已,這可是我第一次抽到鳳凰呢!糖畫陳笑著誇道:“小姑娘,運氣不錯啊!”話音剛落,糖畫陳將糖漿舀起一勺,畫出了鳳凰的動態。

  他神色泰然,目不轉睛地盯著緩緩流下的糖稀,手起起落落,一會左,一會右,一會兒輕,一會兒重,滴、點、戳、壓,這些技法是如此熟練。我看呆了,手也不由自主地跟著他上下左右地揮動起來。風頭、鳳爪、鳳身,“刷刷”兩下就完成了,那可真是不費吹灰之力。鳳凰的身子完成了,接下來就輪到重頭戲了——鳳尾。他揮毫潑墨地畫了幾十條線,它們互相交錯著。糖畫陳的臉上流露出享受的神情,手上下起伏,揮灑自如,如同一位隱居的藝術家,情趣橫生。不經意間金燦燦的鳳凰羽毛豐滿了,展翅欲飛。這“鳳凰”如此活靈活現,真擔心他會從我手上飛走,忍不住緊緊攥住竹籤,一手還擋在上方。抿了抿,真甜!

  我心裡甜甜的,它不止是一種食品,還是人們智慧的結晶,是一件耐人尋味的藝術品。糖畫陳那神乎奇蹟的手法真令我拍手叫絕。那位糖畫陳見著我快樂的神情,也露出了微笑……

  初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11

  漢字的演變豐富而生動。我們越多地瞭解她,就能越深地感受到延續在我們血脈中文化的分量。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只有感知到自己身上的這種分量,才能真正擁有一份自信和氣魄。

  漢字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最燦爛的瑰寶。漢字不是一種僵化的符號,她有生命,有溫度,有情有義。大學問家陳寅恪先生曾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讓孩子透過漢字瞭解其背後的文化內涵,進而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認為這是一條比較有效的途徑。

  以漢字“王”字為例進行說明。“王”,一個非常簡單但是器宇軒昂、霸氣十足的字。我們常說的“王侯將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擒賊先擒王”。那為什麼“王”會有這麼霸氣、這麼厲害的含義呢?甲骨文的“王”字像是一把大斧子的樣子,上面是斧柄,下面是寬刃,所以,“王”字的原義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開路的工具,也是征戰殺戮的兵器,誰掌握大斧,誰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誰就是“王”,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為權力象徵的原因。

  到了漢代,大儒董仲舒這樣解釋“王”字,三橫代表天地人,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中間是人,一豎代表貫通,參通天地才能稱之為“王”,也就是王是一個把天地人的關係想得特別透徹的人。王的所做所為就是天意。所以,你看歷史的更替、文明的演進都藏在文字的變化裡。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因。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並不需要刻意去背誦多少多少中國文化的訓條。只要真正掌握了漢字,這個文化也就在你心裡紮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