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道德> 有關於道德綁架的作文

於道德綁架的作文

有關於道德綁架的作文

  道德綁架是以道德為砝碼,要挾個人或眾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用聖人的標準要求普通人,用美德來要求道德義務。分享了有關德綁架的,一起來看看吧!

  道德綁架的作文1

  還記得前幾天在微信上鬧得沸沸揚揚的羅一笑事件嗎?且不論該事件的真假,單就轉發該事件的朋友圈來看,就足以讓筆者感慨萬千。

  我是在上體育課的間隙玩手機刷朋友圈時看到眾朋友同學都在瘋狂轉發羅一笑的募捐文章的。說實話,我一直是不喜歡發朋友圈的,除了剛玩微信時興致勃勃地發了幾條朋友圈外,就一直處於潛水狀態,但每當我看到朋友圈大肆轉發同一條募捐資訊時,都會在指間猶豫,要不要跟風轉發,可是我真的不喜歡發朋友圈,而且覺得轉發的資訊也不一定是真實的,於是之前我一直堅持堅決不發朋友圈的原則,可是,這次我卻妥協了,也許是因為同為文人,對賣文章募捐這一新形式有種深深的同情,也許是因為這次太多人轉發,特別是微信裡的同學全都轉發了,自己如果不轉發,會不會給同學留下冷血的印象,我覺得是後者的原因為主,於是,我在道德綁架中無奈地點選了轉發,轉發後,覺得自己的良心得到了釋然,但又覺得自己像個被強權打倒計程車兵,狼狽不已,只不過,這次的強權變成了人們高尚的道德。

  道德綁架,是指以道德為砝碼,要挾個人或眾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我覺得道德綁架現如今已沴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連自由的微信,都受到了束縛。

  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道德綁架,或許就在公交車上,公車的讓座問題,本來是種自發的美德,現在卻成了年輕人的道德綁架,老年人一上車,年輕人就必須讓座,若有不讓座者,輕則被指責,重則被毆打,年輕人不讓座反被老人掌捆的事件已不少見,讓座本來是為了讓年老體弱者提供更舒服的條件,可現在有些老年人每天退休生活過得舒適,精神飽滿,有些身體素質比年輕人還好,站一會可能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相比之下,每天忙忙碌碌的年輕人疲於生活,勞累了一天,剛想在公車上眯一會,卻被不分青紅皂白的所謂道德給要求讓座,如果只是勞累還好,還能強撐下,讓就讓吧,站會也沒什麼,可若年輕人遇到身體不適時,是否也要強行站起給健壯的老年人讓座?我的朋友就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那天她正好身體不適,頭暈的很,本想去醫院看病,可就在公交車上,遇到一位老人,一上車看到她沒有主動讓座,就在她身邊喋喋不休地指責她,說她沒有禮貌,不懂得尊老,最後我朋友無法,只好撐著站起來給老人讓座,而她自己卻差點暈倒。我聽了她的講述後不禁唏噓,如果不讓座就被視為道德敗壞,那麼這種衡量實在是太偏頗了。

  而在虛擬生活中,如微信中的道德綁架,也讓人頭疼不已,就像前文中提到的,當朋友們都轉發了募捐資訊,或轉發尋物啟事,這時,你是不是也要必須轉發諸如此類的資訊,方能顯得你有愛心,不冷血,有人情?這樣或那樣的道德綁架,不管是在現實生活還是在虛擬網路中,都如蜘蛛絲般纏繞著我們,讓我們逃脫不得,感到厭惡的窒息。

  道德如法律般,本是起著促進規範作用,讓人們有更良好的行為,但美德的形成應是人人發自內心的實踐,從而傳播開來,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道德綁架卻讓這種美德成為了個人的作秀,人們做得不情不願,每每在道德的高壓下做出所謂的善行,都會感到一種噁心與反感,這樣的善行,在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會不會引起人們的逆反心理,從而索性不做了,如此這般,又怎麼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而善行,本來是人們發自內心做出的,人們之所以做善行,是為了獲得內心的愉悅,可是被道德綁架的人,是在不自願的情況下做出的,他們無法在踐行美德後獲得內心的愉悅,也就無法形成良性迴圈。這樣的美德,在下次沒有道德的監控下,會不會變成一種可怕的冷漠?

  我們尊重道德,但拒絕道德綁架,讓道德在空氣中自由的呼吸,比將它強行加壓到人的身上,會更讓人喜愛。

  道德綁架的作文2

  子貢贖人而不取其金,在多數人眼中看來這是聖人之舉,是行善的標杆。可孔子卻不加讚賞反而批評他的所作所為。誠然,子貢的行善本意十分純粹,但他的一個自以為更加高尚的舉動卻無形中提升了道德的準則,縱然人人都渴望向子貢學習,但是世人對於行善之後是否該領取獎金的態度已然悄悄發生了轉變。

  一筆贖金對於子貢這樣的大戶人家來說或許並不算什麼,然而對於辛苦躬耕一輩子的農戶人家來說將是不菲的鉅款。未聽聞子貢之事時,他們遇見魯人會毫不猶豫的贖回,而後坦然接受應得的嘉獎。如若魯國君主將子貢事蹟大肆宣揚,人盡皆知之後,我們不妨假設,普通農戶再次遇到魯人時定會有所猶豫,他們會想到,從國家拿回先墊付下的贖金可能都會遭到世人的非議,甚至糾結之下他們選擇了漠視需要幫助的人。子貢一舉,已為當時之人造成了無形的道德綁架。

  如今,世界的經濟巨頭頗多,他們在為個人謀取利益的背後仍然保有一顆行善濟世之心,實在值得我們的稱讚。比爾蓋茨宣佈過世之後捐出全部敵國的財富,巴菲特拍賣個人午餐所獲金額如數捐出,索羅斯、戈登摩爾也都捐獻了過半的資產。然而巨頭行善的背後卻無形中帶來了道德綁架,在大多數普通人眼中捐款似乎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尤其是對於那些富可敵國的商業大亨來說。天津爆炸案之後,千萬網友竟在馬雲微博評論中紛紛留言逼捐。“你這麼有錢,為什麼不捐一個億?”“你不捐款,我們就抵制淘寶!”......這樣的言論一番番地攻擊著馬雲,萬千網友躲在電腦螢幕之後握緊了腰包,暗喜自己的“高尚”。

  行善本為一件好事,然而在太多人潛意識之中卻還只是一個標榜自己的工具。他們在有意無意之中,炫耀著自己的高尚之舉,他們將向善的道德起點一步步哄抬著,漸漸“取不取”“捐不捐”並不再可以由一個個體所能決定了,平凡的百姓開始選擇漠視,佔據較高社會地位的人們被推上了道德的.邢臺。無形的道德綁架就此形成,道德觀發生了質的偏差,行善不再來自於我們一顆崇高的濟世之心,開始成為了社會人物維護個人形象的無奈之舉、被迫之舉。

  這樣的綁架實在可怕,麻痺了普通人的善良之心,挾持著社會人物的選擇權利,這樣的行善早已成為壓在心中的負擔。如若當打破無形的道德綁架,每一位行善之人實屬關鍵,他們應當有一顆純粹之心,應當低調而行之,更應當時刻注意而非肆意抬高著行善的門檻。

  道德綁架的作文3

  11月13日,巴黎發生恐怖襲擊事件,第二天,全世界都在為遇難者哀悼的時候,范瑋琪在微博上曬出孩子的照片,網友惡語相向:“自己的‘小確幸’不能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事後,范瑋琪發表了另一條微博,意在為遇難者祈禱,卻仍然難以平息網友的憤怒。

  這已經不是范瑋琪第一次因為“曬娃”被網友橫眉怒指。“9·3”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大閱兵吸引了千千萬萬人的關注。在關注閱兵時,一些人還同時關注了明星有沒有關注閱兵。他們透過微博發現,趙薇、林志玲、大S、SHE、蔡康永、何潤東、范瑋琪等對大閱兵沒有任何表示;范瑋琪不但沒有表示,還在自己的微博裡曬出雙胞胎兒子的照片。於是在這些明星的微博下面,“不愛國”“不配當中國人”“取消關注”“你令人失望”等罵聲響成一片。尤其在范瑋琪的微博裡,數以萬計的評論如潮湧來,其中相當部分是謾罵:“你不發閱兵的照片,居然發你兒子的照片!你不愛國!”“你不感動嗎?你還是中國人嗎?”“你不愛國,你滾出中國!”。而在我看來,那些嘴裡沒說過半句“愛國”字眼的人,只要做好本職工作,遵守國家法律,維護權利,承擔義務,也都算愛國。

  有人認為,作為公眾人物,明星不應當把自己的微博簡單地視為私人領地,他們在微博上的發聲也跟其在公共場合的一言一行一樣,具有特殊的傳播和示範效應,因此,范瑋琪的言行是不對的。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在網友們激烈的言論中不難看出,對范瑋琪“曬娃”

  的批判已經不只停留在這個層面,而是升級為人們宣洩負面情緒的一個出口。在這種看似熱血、實則非理性的責備中,批判的因果和邏輯是不需要深究的:只要你沒做大家正在做的事,你就是不道德;只要你沒說大家正在說的話,你就是不道德。在這樣的道德批判中,轉型期社會的種種壓力,輕而易舉就轉變成荒腔走板的情緒表達,輿論貌似佔領了道德倫理的高地,實則卻是對尋常生活和情感施以了道德綁架。而事實上,真正的道德是對每一個個體的尊重,道德綁架對人的傷害則絲毫不遜於真正的綁架。 正如知乎一位作者所說的,每個階層每個群體都有他們的道德觀,正如戰爭是因為雙方都有正義,道德綁架則是因為一方覺得另外一方達不到他們的道德標準。

  在你譴責他人這個方面的缺失之時,你在另一方面可能還不如他做的好。這種只存在於部分人心中的“不道德”行為是不足以將一個人的品性定義的。這裡舉個例子:一個年輕人工作一天回家睡在公交車上,突然被一位老人敲醒,並被要求讓出位置,然而老人也就50出頭並無身體大礙,本著已經累垮的身體外加被打擾的煩心不願意理會卻被冠以漠視老人,不尊老愛幼的壞品性,可是,這年輕人真的有錯麼?

  “道德高於法律”的本質就是人治思維。但是道德絕對不能高於法律,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免受道德的綁架,避免“多數人的暴政”。道德綁架則正是因為一方覺得另外一方達不到他們的道德標準。

  道德綁架的作文4

  中華民族亙有華夏民族、禮儀之邦的美稱,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源遠流長。在千百年前,《世說新語箋疏》中就早有記載:“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於是在中國幾千年來的發展過程中,謙讓的意識也漸入人心,仿若每一個人必須遵守的規範,但是如今,謙讓似乎成為了我們的一種負擔。

  在兒時的記憶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景:“媽媽,表弟翻我的玩具,弄壞了小汽車,我搶回來它還打我!”面對弟弟的胡鬧,滿地的狼藉,心中難免充斥著委屈。我們渴望著公平的對待,期待著有個人能站出來說出我們作為長者的心聲。而等來的卻是家長口中“你比他大…他弄壞就弄壞…你應該讓著他”這樣類似的言語,於是,“謙讓”便衍生成為我們肩上不得不擔負起的使命。其實,在我們在嚴格死守道德底線的同時,已然被安排在了不同的起跑線上,我們做了正確的事情,卻遭到了那些以道德為名的約束或阻擋,最後被顛倒了黑白。於是我們大膽發問,何錯之有?真相便是我們都盲目於“道德”的旗號,而被進行了行為上的“綁架”!

  像是去年的天津塘沽爆炸事件,在各界人士伸出援助之手組織天津重建之時,馬雲的微博卻被清一色的“逼捐款”留言所覆蓋。不少網友指責馬雲“你不捐款,我也不淘寶了”“首富就應該捐1個億”……好在逼捐的網友聲勢浩大,反對逼捐的人也不在少數,“你有錢就得多捐”,在邏輯上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慈善的首要原則就是自願,哪怕他是中國的首富,他也有權力決定捐與不捐、捐多少,無人可以強迫,更沒必要揮舞道德的“兇器”,去脅迫其他人要怎麼樣去做。就像韓愈在《原毀》中言:“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聖人望於人,吾未見其尊也。”道德是一種修養,不是一種義務,我們應該去呼籲人們去做,而不是由此化為了利器,去責備他們為什麼不做;我們做好事,也不應該勉強別人也照著我們的樣子去做。道德最適合來約束自己,而不適合拿來壓制別人。

  人們推崇道德大抵也是因為它的無害,能夠逐漸增進社會的安寧和諧,平息糾紛與風波。可如果道德成為人人手中強制他人的利器,就必然會成為每個人氈上的針、背上的刺,設法拔去。

  毋庸諱言,在五千年地域文化的光輝下,道德已然深入人心。現實中我們最愛拿道德說事,道德是砝碼,道德是武器,揮舞道德的“利器”,習慣於道德綁架,這種做法顯然不合適,反而會煽起群眾的躁動,輿論下的風波;反而違背了遵守道德的初衷。莫不如理性的面對,去還原事情的本真,也是時候將道德放回它原本的位置,在運用中以事論事,這樣在許多問題上也會少些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