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家庭教育> 淺談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精選5篇)

淺談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淺談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精選5篇)

  家庭教育是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一種教育,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其實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終與家庭小集體有密切的聯絡。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淺談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希望有所幫助!

  淺談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篇1

  第一、家庭環境影響孩子的成長。

  因為環境因素有廣泛性、經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點,所以,孩子會受到種種影響。尤其是自發性的特點,它有與教育相平行的影響,也有與教育相矛盾的影響,這時孩子的身心發展有時可能是有利的、積極的,有時可能是不良的、消極的。所以,不能低估環境因素的作用。有的孩子在家庭影響下,可以較早地顯示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環境對人影響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遷”,從“其舍近墓”到“遷居市旁”,最後徙居“學官之旁”,終於使孟軻在學官的影響下,成為學者。這說明人們很早就重視環境影響人的作用。

  第二、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榜樣的作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環境,孩子的真正“啟蒙教師”是自己的父母!教會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長的首要條件,在孩子們用詢問的眼光注視世界,同時,認識著世界的時候,在他的眼中最常見到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正表達著他們自己的人生態度。父母最先總是被孩子無條件認定的,於是並無意識的,但模仿物件就由此確定了。因此,作為家長事事必須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起良好的榜樣,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堂堂正正的人應該是一個正直的人、有責任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時惜時的人……那種貪婪、自私、斤斤計較、欺善怕惡、吹牛、違犯法紀、缺乏愛心的是最損害形象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難以磨滅,而且還是今後和父母產生情感障礙的潛在誘因。同時,又常是導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閉、自暴自棄等病態心理的原因之一。另外,還要敢於在孩子面前認錯,那種認為認錯就意味著降低威信,於是強詞奪理硬辯,甚至以打駕手段鎮住孩子的作法是最愚蠢的,最失誠信的,在孩子心理會刻下失望、傷心和輕視。因此,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啟蒙教師”。

  第三、父母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影響孩子的成長。

  現在的父母大多忙於掙錢,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會忽略了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有些父母可能簡單的認為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有最先進的學習工具就是對教育的投資。其實不然,父母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僅僅是一些物質的簡單投入,而更多的包括對孩子心理的關愛和呵護。首先必須瞭解孩子的心理,遵循孩子心理發展規律。其次,在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既不自輕自賤,也不自驕自傲,這樣才能正確地為人處事,否則孩子就會片面地認識別人,過高地估計自己,遇到事總感覺不順心,不是嫉妒別人,就是煩惱、憤恨,被一些不健康的情緒所籠罩,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快樂。要培養孩子的自信,這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自信的基本點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完成某項任務,即使這項任務帶有挑戰性,自信心來源於獲得成功的體驗和父母的教正方式,欣賞孩子,是每個父母對孩子都應該有的基本態度。最後,要教育孩子正確面對失敗與挫折。世界上,沒有一條綴滿鮮花的路鋪在孩子面前,只待他去收穫一個又一個的果子,去體會種種成功的歡樂,誰也躲不開那生活中必然會有的失敗和挫折。

  總之,孩子的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一個人能夠承擔的責任。家庭教育對孩子習慣的養成、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成績都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孩子的成長,不是隻靠學校制度的約束、老師教學的管理來完成的,還有家庭的環境和家長的教育。家庭要配合學校、配合老師,紮紮實實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當務之需。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和成長氛圍,是國家、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義不容辭的責任。家庭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堡壘,也是文化衝突的避風港。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緣的聯絡產生著潛移默化而又深根蒂固的影響。健全的人格不能缺少家園文化情感的內化及薰陶。家長應該在不斷的進行自我學習,更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思想觀念,提高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同時,家庭教育應該與學校教育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孩子更好地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質,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長和發展。

  淺談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篇2

  摘 要:家庭教育與支援在特殊教育領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透過介紹中國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及家庭支援的相關內容,瞭解中國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現狀,進而為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教育建議和方法。研究發現,家庭教育與支援是特殊教育中的必不可少的環節。

  關鍵詞:家庭教育;家庭支援;特殊教育

  近年來,特殊教育工作者越來越發現傳統的學校教育在特殊教育領域出現了很多弊端與不足,家庭是社會的核心單位,同時家庭更是特殊需要兒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單位。同時特殊需要兒童的成長離不開家庭、離不開家庭教育。由於其獨特的身心發展特點,大部分特殊兒童大量的時間都是待在家裡與父母共同度過的,父母對其實施的補救措施和教育直接關係到他未來的康復情況及後續發展。相關的研究開始出現,特殊兒童家庭教育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家庭的和諧,影響特殊兒童的健康發展,瞭解目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社會支援情況能夠有效的反映目前社會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有效的投射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

  一、庭教育與及家庭支援

  (1)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是特殊教育的組成部分,三方面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對於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家庭教育更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中國歷史上,家庭教育早已存在,最有影響力的是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家庭教育發展至今已成為一門較為成熟的學科。而特殊需要兒童由於其身心的缺陷與障礙,他們比正常兒童更需要家庭教育。特殊需要兒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環境中對身心異常兒童進行的教育,包括兩種形式:由特殊教育教師或其他專業人員進行個別教學和輔導,物件是因某些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到校學習的學齡特殊需要兒童和學齡前特殊需要兒童,同時為家長提供諮詢服務;由家長或其他家庭成員對特殊需要兒童進行教育和訓練,其重點在於透過兒童日常生活,養成良好習慣,配合學校做好兒童的教育教學工作。

  (2)家庭支援是社會生態支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微觀支援系統。家庭支援包括多個方面的內容,其中包括家庭資源、家庭的關係、家庭功能、生命週期等內容。家庭資源方面設計到家庭的特徵、家庭背景、家庭規模、家庭的形式、家庭成員的個人特徵。家庭資源在家庭支援系統佔有重要的地位,因為它包括物質資源與精神方面的支援,涉及到特殊需要兒童的生存的各個方面和學習方面。家庭關係是指存在家庭中的各種關係,例如夫妻關係、親子系統、兄弟姐妹系統,不過還要包括家庭以外的親戚、社團、同事、社群人員、專業人員的系統。近年來,親子關係的協調已經成為普通家庭和諧的重要方面,對於特殊需要兒童來說,這是關係到他們的身心發展是否良好的重要方面。

  二、家庭教育及家庭支援的原因

  (1)家長越來越多的參與到學校教育中。家庭作為特殊兒童的生理發育和身心養護的主要場所,家長也是老師,也可以並且應該支援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長擁有自己的教養方式,同時有他們自己一套運用於校外學習情境的課程和教學風格,而且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家庭教育。因此,如果特殊需要兒童想要獲得校內外充分的潛在的學習體驗,就需要家長和教師之間緊密合作。

  (2)家長對兒童的學習情況投入了極大的關注和熱情:在專業人員試圖幫助兒童學習的時候,經常向家長傳遞這樣的資訊:教師比家長更關心兒童。

  (3)家庭可能是特殊需要兒童教育中唯一的一個成人團隊,在持續教育的所有程序中:在兒童教育生活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會遇到很多、不同的專業人員。我們應該樹立以一種持久的、以家庭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4)家庭比任何人都更好地瞭解兒童的某些方面,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清楚地意識到,每年與學生相處的時間有限,校外時間可能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資訊,促成他們興趣的培養、動機的形成、習慣的養成、紀律與規則的訓練。需求的產生以及健康狀態的保持甚至憂慮及壓力的出現等。

  三、中國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現狀

  要開展特殊兒童家庭教育,就必須考慮開展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制約因素和存在的客觀困難。開展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制約因素包括家長的自身素質、對子女的態度以及家庭的經濟狀況幾個方面。目前,我國在這幾方面都不容樂觀:

  (1)家長的素質及文化修養有待提高。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父母,他們是特殊需要兒童的啟蒙老師,是與兒童朝夕相處的人,瞭解兒童所有的習慣與愛好,為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可能。然而家長的素質及文化修養顯得尤為重要。家長自身素質的高低,是直接關係著家庭教育成敗的關鍵。目前,我們特殊需要兒童的家長無法接觸專業的特殊教育理論,沒有科學的、合適的教育方法,文化素質低等這些因素成為特殊需要兒童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2)家長的教育態度不積極、教養方式有待改變。在特殊需要兒童家庭中,親子關係成為重點。很多研究都表明,特殊兒童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於環境的剝奪而致使兒童早期經驗的缺乏,如缺乏母愛、缺乏社會性接觸、缺乏有益於智力發展的感官刺激等

  (3)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同時,其他服務機構對家庭教育的支援不夠,而已有的支援也是散漫的、無組織的支援,缺乏指導或統一的指導。

  四、開展家庭教育與家庭支援的對策與建議

  (1)加強特殊需要兒童家長的特殊教育理論的學習。家長透過學習理論,可以瞭解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特點,就不會盲目的採取不當方法與措施教育兒童。同時家長多參加相關的培訓與活動,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可以制定合適的家庭教育計劃,傳授文化知識,幫助兒童更好的融入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中。

  (2)改變家長的不良態度。家庭教育中,家長的態度是一個重要的素。加大傳媒的宣傳,教育部門要向家長講授對特殊兒童進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家長明確家庭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從而能夠用正確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子女教育。

  (3)幫助解決特殊需要兒童家庭經濟能力低的情況,主要是指解這些家庭家長的就業問題,這樣提高他們的家庭收入,提供特殊需要兒童教育所需的費用。

  (4)相關教育部分積極配合。整合資源,發揮醫療衛生機構、社群服務機構、學校、幼兒園、福利企事業單位、殘疾人活動場所等現有機構、設施和人員的作用,將對特殊需要兒童家庭支援納入社群建設和基層衛生工作中。

  參考文獻:

  [1]左玉婷,盧珊,周芸芸,曹夢希.孤獨症兒童家長親職壓力及焦慮抑鬱狀況――融合教育與特殊教育機構的比較[J].首都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4)

  [2]李佰戰.制約殘障兒童學前教育的因素及其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13(06)

  [3]鮑娜娜.諾丁斯關懷教育理論對當前道德教育的啟示[J].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13(04)

  淺談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篇3

  一、影響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與家庭教育投資

  教育投資不僅來自於學校和社會,有一大部分來自於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資數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家庭教育的質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資數量又與家庭收入有關。例如,有資料表明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農村經濟發展落後,家庭經濟發展水平就相對低下。其結果就是城鎮家庭有能力對受教育者進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隨著城市與農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資的拉大,將會有更多的家庭因為缺乏購買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資認識而無法實現學生對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觀念

  (1)“全面發展觀——利用各種因素促進動態生成;與“成績至上觀”

  “全面發展觀”即德、智、體、美、勞動技能的全面發展。家庭教育不僅要進行智育,而且要對受教育者進行德育,培養受教育者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受教育者形成來那個好的思想道德素質;進行美育,培養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歷程本身以外別無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說過“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進一份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而農村的一些家長不從受教育者的實際出發,對受教者的期望過高,把考上大學作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標準和唯一出路,將分數教育、比較教育、擇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發揮自己的潛能。”

  (2)“教育無用觀”與“教育有用觀”

  “教育無用觀”是在大學擴招以後才逐漸流行,併為越來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幾年來的大學擴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習者就業困難,畢業論文答辯。大學生就業困難狀況確實存在,但也應該看到教育對於社會發展,民族素質和自身發展的深度影響,不能因噎廢食。

  (3)“女子無才便是德”與“教育平等觀”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一觀念在中國存在了數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會更被封建家長奉為聖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農村這一觀念仍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許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願意將太多的金錢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龔繼紅,鍾漲寶的“家庭子女性別結構對家庭教育直接投資的影響”調查資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項事務投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這種情況的發生與農村長期以來積澱的思想觀念是不無關係的,以男為重、重男輕女的行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發生的,寫作團體核心凝聚力的打造。“教育平等觀”與之相對立,許多城市家庭是獨生女,他們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觀,並且在教育中實踐了教育平等觀。

  3.家庭教育者自身狀況

  家庭教育需要透過家庭教育者來實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質,地位等因素也會對受教育者的教育質量產生影響。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對家庭教育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職業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職業背景對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上直接發生,而且職業習慣也影響他們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經驗不僅來源於前人的教育經驗和自身的生活體驗,還需要從大眾文化傳播媒介及各類刊物中汲取經驗教訓,論文範文素質拓展活動在高職學生幹部培訓中的運用例項,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行動。而很多農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養與文化程度相對較低,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現了一些問題,MPA,進而影響教育質量。

  (3)與學校合作態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合及合作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教育者對學校教育的合作態度。這種態度影響家庭教育者對學校教育的參與程度。家庭教育者與學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饋資訊,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家庭教育,進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透過改善農村家庭教育來提高中小學學校教育質量的建議

  1.轉變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

  農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這些錯誤觀念不轉變,家庭教育將難以有大的發展。“成績至上觀”、“女子無才便是德”、“教育無用觀”等觀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質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須使家庭教育者轉變這些錯誤的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2.適當增加家庭教育投資

  農村經濟相對於城市來說還處於較低水平,但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很多農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經趕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農村家庭教育者還沒有家庭教育的投資意識。農村家庭教育者應當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投資的意義,量力對家庭教育增加投資。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農村家庭教育方式多為嚴厲型或放縱型兩個極端。在這樣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質量難以提高。農村家庭教育者應當積極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家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積極引導但不可過於干預,包容其個性發展但不可過於放任,促使農村中小學學生的獨立、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個有效的家庭教育長效機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長效機制,利用各種社會資源為家庭教育服務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現在的農村家庭教育多是處於自發的、比較隨意的狀態,還沒有科學、規範化的教育引導機制,特別是實施這種教育的保障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無論是在領導、人力、資源、管理還是經濟方面的保障上都還存在薄弱環節。長效機制能幫助家庭教育者瞭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導家庭教育者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及促進家庭教育方式的轉變,為家庭教育者多途徑獲得教育資訊和進行經驗交流提供一個平臺,使家庭教育向科學化規範化邁進。

  淺談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篇4

  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的進步和發展,讓孩子可以全面地發展,需要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起來。以下是“我的家庭教育論文”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中存在的問題

  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之中只是單獨地接受兩種教育模式的一種,都會讓自身的發展產生侷限性,個人能力並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相互聯絡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

  1.家長把教育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

  當今,家長的想法比較簡單,他們認為學校有義務將孩子培養成為全面的人才,孩子接受教育的唯一方式就是透過學校;還有部分家長認為,老師懂得如何與孩子交流和溝通,省去了自己對孩子教育的環節,把教育孩子的任務全部推給了別人,錯誤地以為教學程度的好壞才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因素;部分家長只是對孩子起到生養的作用,而並不會關注孩子之後在成長之中的性格養成,成為“衣食父母”,最後孩子養成錯誤價值觀,自己才後悔莫及。

  2.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延伸

  很多家長錯誤地以為家庭教育應該和學校教育具有一致性,學生在學校學習知識,回到家中更應該讓孩子接受更多的知識,給孩子增加了許多的學習任務,無形之中給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學習壓力,對孩子性格養成以及價值觀形成或是情商培養,都沒有進行關注。

  3.家長沒有主見

  “唯老師是從”兩種教育模式有著巧妙的聯絡,也有著明顯的區分,並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大多數家長極端地認為老師的想法是最正確的,卻忘記了老師也會出現錯誤。正是因為對老師的過分支援,經常根據老師的想法,就給自己的孩子定了性,對孩子進行一些不被提倡的處罰方法。單純從家庭教育的這方面講,當孩子在學生受到老師的否定和批評時,應該靈活的從側面對孩子進行安撫,用正確的方式為自己的孩子加油打氣,並且在過程中也要讓孩子有所思考,讓他們真正瞭解到自身缺點。問題的產生是因為兩種環境對於孩子的評判標準不盡相同,學校更傾向於學生最後取得怎麼樣的分數。作為家長應該和學校進行溝通,與老師之間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到共同推進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效結合的具體措施

  1.家長應正確認識家庭教育

  作為父母不應該把教育重心完全放在學校和老師的身上,更不能把家庭和學校教育進行重複,應該為孩子提供那些在學校無法學習或是疏於學習的知識。學校教育主要是為了給學生儲備知識,家庭教育要著手於孩子的性格發展,要培養孩子特有的個性,讓孩子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以及提高孩子面對困難的心態,把學校教育體現在實際生活之中,教育過程之中要注意不要對孩子進行過分對比,要看重孩子的能力提高和性格良性發展。

  2.透過多種形式加強家校之間的聯絡和溝通

  要掌握多種溝通的技巧。一般學校和家庭進行聯絡,分為集體聯絡和個體聯絡。集體聯絡在規定時間內和所有家長進行交流會談,個體聯絡則是教師與個別家長進行單獨溝通,透過打電話或是面對面等多種方式。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是為了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對孩子的全面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家長在平時生活當中要注重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對孩子有細緻的瞭解,因為和學校有了聯絡,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對孩子都會有一個更加全面的關注,教師著重發現學生和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可以更加有效的進行教學程序。現在學校和家長之間透過網際網路進行溝通,成為學校和家庭聯絡的主流模式,透過多媒體的形式,家長們掌握正確的教育方式,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透過網際網路,學校一方也可以瞭解不同家長的教育風格,家長透過網路手段學習正確的教育理念,分析自己在家庭教育當中存在的問題,可以聽取網路教育專家的建議,完善自己對於孩子的家庭教育,告別以往乏味的教育方式,增強自己的責任心,還可以和別人進行溝通討論,把自己的教育方式做到最大化的完善。而且家長在網路平臺上學習時也可以取長補短,懂得根據孩子的不同發展制定相應的家庭教育的策略,讓孩子可以在一個良好的氛圍當中積極成長。家庭教育要配合學校教育,兩種教育方式要密切聯絡。孩子系統的接受知識,構建完善的學習體系必須要有老師的帶領和指導,家長和老師都要關注學生的發展,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聯絡起來,為孩子構建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全方位改善孩子的成長環境,對孩子有細緻的理解,兩種教育方式相互配合,能夠讓孩子有全面的發展和知識儲備,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淺談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篇5

  一、流動兒童家庭狀況

  1.家庭經濟條件流動兒童家長外出務工,經濟收入基本令人滿意,有半數家庭月收入達到3000元以上。但百戶家庭中也有47%的屬於經濟“困難型”,月收入千元以內的6人,1000-2000元的17人,2000-3000元的24人。家庭住房條件相對擁擠,29%的家庭孩子沒有獨立的房間,家庭成員多人一起居住的達15%。另外,他們中有一半以上家庭育有兩個孩子,13%的家庭有三個及以上孩子。

  2.家庭教育情況

  (1)家長育兒觀念相對落後。從孩子入學看,超過6週歲入小學的共34人,其中5人9週歲以上才入學。從學生轉學看“,隨親就讀”是流動兒童的就讀的主要形式,32%的學生有過兩次及以上的轉學經歷,就讀學校成為孩子一次一次被動適應的“託兒所”。

  (2)家長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有97%的家長認為孩子必須要上學,96%的家長認為在人生的成功中學歷起很大作用,希望孩子獲得大專或大學以上學歷,有42%的家長還期望孩子上到研究生及以上,這與自身學歷實際形成鮮明對比。另外,83%家長把孩子帶在身邊,而且60%的家長能抽時間關注甚至輔導孩子的作業。

  (3)家長教育理念不斷更新。讓孩子從小樹立理想的達92%,而當孩子學習成績退步,能和老師、孩子一起分析原因,鼓勵孩子,增強其自信心的達72%,能與學校老師經常聯絡或偶爾聯絡的佔84%,27%的家長也經常和孩子一起活動。

  (4)親子關係一般較為和諧。每天和孩子交流的達到57%,幾天一次的也有21%,孩子對家長管教能積極聽取,心服口服的達56%,85%的家長認為自家型別屬於民主型和隨意型,能在雙休日帶孩子去少年宮、博物館、圖書館的達74%;孩子能主動與家長說心裡話或當遇到煩惱時,最喜歡找父母訴說的佔54%。

  二、流動兒童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及歸因

  (一)流動兒童家庭教育存在問題

  1.家長家教知識貧乏。從流動兒童家長的學歷與職業看,他們在教育孩子的知識和能力上都存在不足。百戶家庭中,有45%的家長覺得自己的家教知識一般水平,33%的家長覺得自己家教知識貧乏,另外,有44%的家長覺得“不知道教育方法”是教育孩子方面最大的煩惱。

  2.家庭教育時間不足。調查中發現,有17%的流動兒童不和父母住一起,有31%的家長感覺“沒時間教育孩子”,日常幾乎沒有時間和孩子交流的佔14%,從不會在雙休日帶孩子去少年宮、博物館、圖書館的佔26%。

  3.家庭教育品次不高。

  (1)少部分家長的一些“陋習”對孩子影響是消極的。例如:有26%的家長會當著孩子的面吵架,64%的家長很少、有時、甚至經常會在孩子面前吸菸、喝酒、打牌,而面對孩子學習成績退步,有4%的家長會選擇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頓。

  (2)少部分孩子在家裡屬於“散養式”。家作輔導靠爺爺、奶奶、家教班老師或無人輔導的佔39%,而晚上大部分時間是自娛自樂的,包括看電視、與同伴玩耍、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的佔33%。

  (3)一部分流動兒童家庭經濟確實比較貧困,再加“兒多女多”,因而對孩子的成長環境的最佳化也就“顧不許多”了。

  4.教育子女依賴性強有些家長思想上存在“學校依賴症”,在教育孩子問題上過於依賴老師,認為“家長只要保證孩子吃好穿暖就行,教育則是老師的事”,有15%的家長“從不”主動與學校老師交流溝通,他們期待學校給予其“順向”的引導幫助和實際的可操作性的指導。

  (二)流動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歸因

  1.家庭經濟條件。家庭經濟條件是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根本制約因素。流動兒童家庭月收入大多低於本地居住戶的平均水平,改善家庭經濟現狀成為廣大家長迫切而現實的目標,因而,他們在快節奏的城鎮生活中“沒時間陪孩子學習、沒時間找孩子談心、沒時間帶孩子去圖書館……”就可以理解了。

  2.家長個人素質。流動兒童家長的自身素質也影響了流動兒童的家庭教育質量。首先,由於家長文化程度低,自身綜合素質不高,所以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影響品次不高,有時甚至是消極的。其次,由於他們缺乏一定的教育孩子的知識,因而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上簡單化、機械化,有時是“粗糙”甚至是“粗魯”。

  3.兒童自身發展。家庭經濟條件的差距,地區教育質量的懸殊,新舊生活環境的對比,讓大多數流動兒童感到自信心不足、交往有壓力,時常會表現出“擔心別人看不起”,遇有煩惱“不告訴任何人”。另外,流動兒童家庭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大多都比較“野”,性格倔強、不聽話。對家長管教“置之不理“”一時管用“”懷有敵意或對立情緒”有近一半的孩子。

  4.學校老師責任。面對家長教育孩子的“一籌莫展”“、束手無策”,而此時老師卻不太理解家長的“苦衷”,總認為家長管教孩子“不配合”,顯得無力又無能,因而對流動兒童及其家長的幫助引導也就“怠慢”了。

  三、解決流動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對策

  1.成立“家長學校”為加強家校聯絡,我校建立了“流動兒童家長學校”,邀請家庭教育專家和校內的德育名師組成“講師團”,利用雙休日召開家長會,有針對性地為流動家長和兒童上課。內容有“家長言傳身教“”學生習慣養成“”親子交流溝通“”兒童適應環境”等多方面的知識。向流動兒童家長推介一些優秀的家庭教育讀物,下發由我校課題組編撰的《家庭教育讀本》。

  2.舉辦“家教沙龍”家教沙龍,以家長為主體,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教師及專家備諮詢。家長們的“共同語言”很多,經驗也好,困惑也罷,這些都是鮮活的教育資源。而和專家、老師的“對話”更能讓家長們找到成功教育的理論支點。

  3.開設“親子課堂”為解決流動兒童家庭中一些“溝通難”的問題,我們組織了一些親子活動。流動兒童家長應邀走進課堂,瞭解孩子在新環境裡的精神狀態、心理負擔和學習情況,感受新學習方式對孩子的影響,體驗孩子在學習與交往中的喜悅與失落。我們還創設一定的“互動情境”,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面對困難,共同想方設法,攜手解決問題。親子課堂拉近了親子距離,增進了親子感情。

  4.搭建“交流平臺”傳統家長會及家訪有其不可替代的優越性,老師、學生、家長一起面對面地交流,非常有針對性和感染力,但資訊社會一些新的交流平臺也以其便捷高效、形象生動、互動性強的特點正成為家校溝通的“橋樑”,如:、家校通、班級部落格、家長交流的群等,正受到廣大師生及家長的青睞。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要相輔相成,緊密配合。作為家長,要多學習家教知識,多樹立榜樣,多陪陪孩子,多與學校溝通;作為學校,對流動兒童要多一些關注、關心、關愛,而對家長也要有一份理解與寬容,並主動擔當起家校溝通的義務,多渠道、多形式地給予幫助與指導。這樣,流動兒童———這朵家校合育之花才會越開越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