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摘抄> 關於野火集的讀書筆記摘抄

野火集的讀書筆記摘抄

關於野火集的讀書筆記摘抄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野火集的讀書筆記摘抄,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野火集的讀書筆記摘抄 篇1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從專制到民主,從禁閉到開放,都凝聚著一些人的鬥爭和汗水,甚至是犧牲。對於那些奉獻了自己,改變了社會的鬥士來說,我們應需奉上真誠的讚美。

  過去的臺灣,是一個專制的地區;現在的臺灣,是一個自由民主、受人尊敬、人民素質普遍比較高的地方。這個巨大的改變,離不開一位拒絕沉默的教授――龍應臺。

  在龍教授尖銳的筆下,《野火集》誕生了。

  這本書正如他的書名一樣,野火般地銷售起來:學校大批大批地訂購;一位醫生買了300本,四處寄發;走進書店的人們都買兩本,一本送人,一本給自己,就怕看的人不夠多……

  這本書,就如拒絕對社會不良現象採取容忍做法的火種,將爭取自己權利的火種撒到每個人的心田。當時,有人把龍應臺當作“縱火犯”來看待,而大部分人,卻看到了自己全部的心裡話。

  毫無疑問,正是在當時政府的壓迫下,才有那些指責政府不公平的言詞。而政府隨之的改革,也意味著那些為爭取自由的鬥士做出的努力沒有白費。

  改變社會的,是那些拒絕沉默的人,拒絕容忍的人,是他們,奉獻了自己,為下一代爭取來了更好的生活環境。

  我為那些勇於奉獻,勇於面對貪官汙吏的自由鬥士無比敬佩,而對於那些沉默的大多數,更多的是同情。

  別人的囂張很多時候來自你的軟弱和縱容。那些民主鬥士為了更美好的社會奉獻鬥爭,甚至犧牲,我們什麼也沒做卻享受著他們的成果,作為沉默的大多數,是不是應該感到羞恥?

  社會的改變不是等來的,也不是個人創造的,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推動社會前進。

  野火集的讀書筆記摘抄 篇2

  1、在臺灣,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蟬螂,而是“壞人”,因為中國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殺到他床上去,他寧可閉著眼假寐。

  2、如果要維持一點基本的人的`尊嚴,我們就不得不仰靠一個合理的社會秩序。這個社會秩序不僅要求我們自己不去做害人利己的事,還要求我們制止別人做害人利己的事。你自己不做惡事只盡了一半責任,另一半的責任是,你不能姑息,容忍別人來破壞這個社會秩序。

  3、所謂政府,是為我這個小市民做事的;他凡做一件事,我要用監督的眼光衡量它的效率與成果,作得好,是應該的;做得不好,就得換人。事情做得好,不是我必須涕淚感激的“德政”,是他“分內”的責任。“政府”,通常是個很嚇人的名詞。

  4、我們要的是敢於面對現實、接受挑戰,勇於負責的政府,但是要促成這樣的政府,我們更需要有批判能力、有主動精神、有理性的人民。歸根究底,實在是一句老生常談:幾流的人民就配幾流的政府。

  5、人瘦並不可恥,可恥的是把自己的臉打腫了來冒充胖子。

  6、很長時間後的我才完全明白,常常不是善與惡之間的力量在戰鬥,而僅僅是兩個不同的惡,在為了控制世界而相互爭鬥。

  7、當我站在十字路口,看見紅燈未滅就在烏煙瘴氣中衝過街去的一張張殺氣騰騰的臉,我覺得驚駭:是什麼,使這個城市充滿著暴戾與怨氣?

  8、現代日本的身強體壯、腦清目明,分析起來,乃是以古典大陸哲學、東方宗教文化強身,再以西洋文化固腦,將東洋跟西洋文化融合,提煉出的一種東瀛經驗。只是,相較於日本人重視長時間積累,凸顯本質性的文化模仿與創造,當代臺灣社會所呈現的,往往是一種渴望立即見效的,建構式速成拼貼文化。追究起來,我們得勇於承認,混血與變異恐怕才是臺灣文化的本質。

  9、沉默不是美德,是恥辱、

  10、我是個浪跡天涯的人,但是深切地知道,即使穿著涼鞋的腳踏在土耳其的石板路上,別人問“客從哪裡來”時,我只有一個答案:不是湖南,不是紐約,不是慕尼黑。家,可以暫時揮別,可以離棄,可以忘懷,但家,永遠還是那麼一個。四十年後的臺灣,有想走而走不掉的人,有可以走而不走的人,也有一心一意在這今生今世的人。不管哪一種,只要他把這裡當“家”,——心甘情願的也罷,迫不得已也罷——只要他把這裡當家,這個地方就會受到關愛、耕耘、培養。

  11、我的人生裡沒有那麼多時間與精力去揣測別人對我的看法與評價;該做的事太多了。

  12、真正有信心的人不怕暴露自己的缺點,試圖掩蓋粉飾才是沒有信心的表現。

  13、我的夢想是:希望中國的下一代,可以在任何一個晚上,站在任何一個地方,說出心裡想說的話而心中沒有任何恐懼。我們這一代人所作的種種努力,也不過是寄望我們的下一代將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14、可是,在你沒有親身試過以前,你不能說“不可能”!在你沒有努力奮鬥過以前,你也不能談“無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