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造句> 人道的解釋及造句

人道的解釋及造句

人道的解釋及造句

  人道,指做人的道理;仁愛的同情心;社會的倫理關係;尊重人類權利,生命的福利,愛護人以及其它的生命,反對殘暴不仁的對待其它生命,關心人性的道德理念。見元 施惠 《幽閨記·招商諧偶》:“一時見君子,匆匆遽成人道。”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道的解釋及造句,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道拼音:

  ren dao

  人道解釋:

  (1) [humanity]∶以愛護人的生命、關懷人的幸福、維護人的尊嚴、保障人的自由等為原則的人事或為人之道。

  ⑵ [human sympathy] : 不殘暴不仁的對待其它生命。

  (3) [humane]∶中國古代哲學中與“天道”相對的概念。一般指人事、為人之道或社會規範。

  人道造句:

  1、我不確定您想要我們做什麼,我們是不是應該透過,人道和個人生活價值觀,定義一個新的世界,一種新的價值觀來驅動工作呢?

  2、當醫生在問自己這種難題的時候,一些政客卻還在繼續辯論我們是否正面臨一次人道危機。

  3、人道實際上是由科技定義的。

  4、我還要感謝它們為人道主義援助提供了便利。

  5、他說,他想要親自評估這次地震造成的破壞以及人道需求的規模。

  6、利比亞政府與全世界各國的政府一樣,有責任避免使用暴力,有責任讓有需要的人獲得人道援助,有責任尊重本國人民的各項權利。

  7、他們為的是一個更偉大、更神聖、更人道、更值得他們奮鬥的理念。

  8、並且,關鍵的是,到底有沒有一種審問技巧可以被證明既有效又人道?

  9、我們感到自豪,因為我們是那些老得不行了的動物們的最後的避難所,我們給它們了一個人道的結局。

  10、儘管支援這樣的人道行動,但托馬斯不反對捕獵。但是他認為,這項活動需要嚴加控制,而且獵手也要受到約束而且專業。

  11、當中包括抵制海外的民主推銷和人道干涉,以保護中國及其盟國不受外來干預。

  12、一個新的聯合國網站將為私營部門援助海地以及全世界的其它人道危機提供機會。

  13、這種事情發生在人類身上是非常不利的,因為疼痛是人體的預警訊號。但是對於即將被宰殺的肉牛來說,這樣做也許是人道的。

  14、多明尼加共和國沒有遭到破壞,那裡可能成為我們一個重要的中轉站,把人道組織的救援物資送進去,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多明尼加共和國的資源。

  15、因此我們必須在這個世界建立起用以維和以及人道救援的機構,還有幫助那些危難中的國家重建和安全的機構。

  16、但在這裡,這些工作不需要由我們來做,因為日本當局把應對最緊迫的人道需要的工作做得非常好。

  17、最低工資不單是經濟問題,也是人道問題。

  18、或許最人道的`方式是對它安樂死。

  19、她說:“可持續的、人道的狩獵是我們幾千年來一直在做的、並將繼續做的事情。”

  20、這完全不是我們想要的,因為這給人們留下了一種印象,即人道主義援助參雜了一些政治因素。

  引證解釋

  1、為人之道。指一定社會中要求人們遵循的道德規範。

  《易·繫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不喜弔喪,而人道以此為重。” 唐 韓愈 《原人》:“故天道亂而日月星辰不得其形……人道亂而夷狄禽獸不得其情。”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當四圍之艱險,將士內訌,則為之調和,以己為楷模,教之人道。”

  2、猶言人倫。指社會的倫理等級關係。

  《禮記·喪服小記》:“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 宋 李如箎《東園叢說·瞽瞍底豫》:“夫夫婦婦,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各得其所,而人道極矣。”

  3、指男女交合。

  《詩·大雅·生民》“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 漢 鄭玄 箋:“心體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 孔穎達 疏:“謂如人夫妻交接之道。” 元 施惠 《幽閨記·招商諧偶》:“一時見君子,匆匆遽成人道。”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十四:“黃門,謂天閹不能行人道者。”《醒世姻緣傳》第四四回:“古人男子三十而取,女子二十而嫁,使其氣血充足,然後行其人道。”

  4、指男性生殖器。

  明 馮夢龍 《智囊補·明智·唐六如》:“ 唐六如 知其必反,遂佯狂以處。 宸濠 遣人饋物,則倮形箕踞,以手弄其人道,譏呵使者。”

  5、指愛護人的生命,關心人的命運,尊重人的人格和權利的道德。

  《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蘇州河橋頭的戰爭》:“有些先生為了制止屠殺、劫掠、毀壞,進行了很人道的干涉。” 胡適 《讀雜記》:“這個制度雖是慘酷不人道,然而其中涵義正是懼怕女後權大。”參見“ 人道主義 ”。

  6、佛教語。猶言人界。佛教謂眾生根據生前善惡行為,因果報應,在天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等六道中輪迴。《業報差別經》:“由先造增上下品身語妙意妙行,故生人道。”[2]

  哲學含義

  華夏人道

  人道中華古老的人道核心是“尚中”。中字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核心名詞。最早記載為在4600年前堯傳給舜的四字心法“允執厥中”,其意義為真誠的保持中道,不偏離中道,北京故宮中和殿上方匾就是乾隆皇帝御書的允執厥中。

  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道即為“義”道,孟子:“仁,人之心也,義,人之道也” 此人道之傳統即為義道。《孟子.離婁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宋襄公不擊敵半渡,以之無義也。楚國臣子意圖弒君,因為楚王意圖侵周有亡楚之危即為不義也。豫讓報恩以智氏遇其國士不報無義也。此義道可謂超越身份等級國家民族等一切羈絆,而將人的尊嚴和價值放在首位,所以人之為人也。

  其後,各家論為人之道多歧義。孔子主推己及人以行“仁”;孟子主張物德“君子遠庖廚也”;墨子主“兼相愛,交相利”;老、莊主“恬淡寂寞”,法天道之無為;荀子重要,以“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所以道也”,主張“制天命而用之”。《禮記》提出“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 有道之在者也”。

  經過儒家的不斷髮揮,人道一詞被賦予了更高的人文含義。人道,成為一種對做人基本價值的追求,成為一種是否還稱得起為人的底線。如當代學者聶文濤博文:“今天,我救助糖尿病患兒,不是為了仁道。孔子說的仁道,那是講給君子的。而我,曾經放棄了很多次救助孩子的機會,因此不能再談什麼仁道。我今天所要做的,是人道,是追求做人的基本價值。換句話說,面對這些孩子,我能否捫心自問:我還是一個人嗎?”

  文化影響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以人道為核心的優秀文化,不僅影響了(著)中華民族,也影響了整個世界。據美國前東方學會主席顧立雅考證,古代中國一部分思想、制度,“透過阿拉伯人在12世紀傳到西西里的羅傑二世與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的朝廷”[3],進而影響了西方的整個文藝復興運動。《童子問易》說:十七、十八世紀儒家、新儒家封建思想的西進,在法國,反對神學的理性思想家們,從中發現了無神論、唯物論;在德國,反對神學的理性思想家們從中發現了辯證法、觀念論。儒家的人道主義、民重君輕思想,儒家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自然觀,在歐洲島國引起了政治革命,進而完善了現代民主政治;在大陸德國,則引起了哲學革命並催生了當代數碼科技。強調指出:“《易經》絕對是世界共同的人文原點”[4]。

  人道主義深入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是基於另一個名詞:革命的人道主義。這是相對於西方人道主義而提出的具有特定時代感的概念。毛澤東主席語錄:“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曾經激勵了無數衛生工作者奮不顧身,投身於捍衛人民健康的事業中去。人道,也就成為了一代中國人心中普遍存在的價值觀。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