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說課稿> 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

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

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分析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學期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濃濃親情,動人心絃,親情是人世間最真摯的情感。《羚羊木雕》這篇課文說的是,“我”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後逼“我”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木雕還給“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作者向我們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裡,許多人卻重財輕義,他們也疼愛子女,但並不尊重子女的友誼,也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本文所寫的家庭故事貼近學生生活,結構精緻,佈局巧妙,情節發展曲折,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學習圈點勾畫的閱讀方法。

  2、提高朗讀能力,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3、 明辨是非,學會與他人溝通。

  2、提高朗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理解文章內容。

  2、透過辯論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綜合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文中所讚美的小朋友之間真誠無私的友情;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啟示。

  (三)教學重點 角色朗讀,理解矛盾衝突。

  (四)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明辨是非;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

  二、說學生

  1、學生由小學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兒童向青少年過渡時期,她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正是有待形成時期。本篇文章價值觀念傾向明顯,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

  2、學生在閱讀中還是為讀而讀,缺乏閱讀的技巧,對閱讀中的感受還是被動的接受。為此在教學中,應注重閱讀技巧的培養,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感悟。

  三、說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說明

  本節課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我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讓他們採取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同時以“辯論賽”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綜合歸納能力。

  (二)學法指導

  本節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學生將在我的引導和點撥下,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計劃地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ppt1、上課之前,播放無印良品的《朋友》,上課鈴響,切換出“課題幻燈片”

  2、匯入新課

  當我們告別如夢如煙的童年,迎來花季雨季的少年,感覺自己好像已悄悄長大,在心靈深處或許已經躍動起鮮活的思想,對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在家這個溫馨的港灣中,已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葉方舟,然而生活並不只是風平浪靜的海面,這不,鄰居小明拿自己的壓歲錢買手機,因此引起父母的強烈不滿,該買嗎?今天,我們先去欣賞一篇同樣的故事《羚羊木雕》。

  (ppt)

  板書:羚羊木雕

  [設計意圖]: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努力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感受真實的生活,獲得真實的體驗,形成真實的情感,讓課堂與生活不再分離,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課堂中。

  在學習之前,先來檢查一下同學們預習的情況。ppt出示幻燈片

  (一)檢查預習(個別提問後齊讀)

  怦怦樹杈 攥 逮 顫

  (二)初讀感知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聽讀要求:1、按照以往閱讀的習慣邊聽邊作標記.畫出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用不同符號畫出對人物的語言,神態描寫句

  2、聽完後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

  播放課文錄音,.

  學生概括內容。

  引導:課文圍繞羚羊木雕主要寫了什麼?涉及到哪些人物?

  板書:羚羊木雕 我 父母 送 逼要

  活動:各就各位學生上臺演示flash

  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衝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媽媽的神態語氣表現她固執生硬的性格,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爸爸雖平靜,但帶著不可抗拒的力量,態度與媽媽實質相同,我被逼無奈、委屈痛苦的心理與父母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舉例試讀。

  [設計意圖]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這個環節,我透過示範朗讀,讓學生注意朗讀時的語氣、語調和語速,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著重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並指導學習圈點勾畫的學習方法。

  (三)品讀理解

  分角色朗讀: 我、媽媽、爸爸、 奶奶、萬芳、萬芳媽、敘述者。

  要求朗讀者:

  ①把握好人物的神態語氣及對此事的態度。

  ② 處理好語速、語氣、語調的輕重、緩急。

  要求其他學生: 加深理解課文,準備對朗讀做評價.

  學生評價,說明理由。

  教師小結:面對同一只羚羊木雕,我和父母的做法為什麼截然不同呢?我和父母在羚羊木雕上看到的內容不同決定了做法的不同,我眼中的木雕是一個可以聯絡友情的禮物,看到萬芳喜歡時就毫不猶豫的送給她,而父母眼中是一件非常貴重的東西,不可以送人。

  板書:友誼 重 輕

  [設計意圖]: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在教學中,我重視讓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朗讀、體驗、交流中獲得知識,同時鼓勵學生各抒已見,暢所欲言,並適時加以引導和點撥,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這一環節既讓學生較好地理解了文章內容,又為下面即將進行的課堂辯論開啟了方便之門。

  (四)研讀探究

  在這場家庭矛盾中,誰是誰非,你是怎麼認為的?我們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故事中來,進行一場以“羚羊木雕是否應該要回來”為主題的辯論賽吧!(出示課件)

  辯論的規則、方法及要求。

  辯論要求:

  注意觀點明確,擺事實,講道理。

  根據自己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說話的分寸。

  教師小結:雙方同學都說得十分投入,真是精彩極了,連我也被大家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你們的見解令我吃驚,使我振奮!隨著歲月的流逝,你們漸漸長大了,做事情開始有了主見,有同學認為“父母重財輕義”,只知珍惜有價的木雕,不知珍惜孩子們的感情,嚴重傷害了孩子們的心靈。有同學認為不該把象徵父母親情的木雕轉送給別人,主要責任在“我”。正、反兩方都說得很有道理,不分勝負!

  矛盾出現了,“我”應該怎麼做呢?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予以鼓勵。

  Ppt,金點子。向萬芳解釋清楚整件事的過程,真正的友情是相互包容的,萬芳一定會原諒“我”的處事不當的。還可以跟爸爸媽媽好好溝通,一方面承認自己沒有事先跟他們商量是不對的,下次不會這樣了,另一方面也要請爸爸媽媽尊重孩子們之間的友情,要好好跟孩子講道理。

  [設計意圖]: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要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而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每個學生而言他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同時,我也清楚地意識到:一個理想的課堂應該聽到學生的聲音,尤其是不一樣的聲音。因此,我設計了“辯論賽”這個環節。我的目的是完全解放學生。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思考 ;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爭辯;給學生一個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這一環節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我的語文課堂成為充滿活力的現代課堂。

  (五)評讀思考

  作者的思想傾向是什麼?

  作者主要是歌頌友情。但只是責備父母嗎?結尾句析讀。

  板書:相互理解

  連線,完成板書。

  教師小結:生活如大海,一個小小的矛盾也會激起層層風波,使家的港灣不再寧靜。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呼籲父母理解的同時也應努力地去理解父母,唯有這樣,在風浪中漂泊的滿載著理想與希望的那葉方舟才能順利地到達溫馨的港灣。

  總結後把話題回到學生課前提出的矛盾上,發表你的看法。

  [設計意圖]:既在結構上呼應了匯入語,又使學生明白了生活的真諦,從而使文章主題得到昇華。

  (六)拓展延伸

  談收穫(背景音樂《相親相愛一家人》)

  (七)作業

  1、與父母一起欣賞文章並討論,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快樂生活。

  2、想象“我”要回羚羊木雕回到家後的情景,模仿課文續寫。

  [設計意圖]:第1題讓學生體會真摯友情的魅力,加深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讚美的真誠無私的友誼,第2題將辯論進一步引向深入,多角度地開拓學生的思維。

  板書設計 (略)

  [設計意圖]:將板書設計成新穎、獨特的帆船模樣,首先刺激了學生的感觀,讓學生眼前一亮,同時也照應了匯入語中的“一葉方舟”;其次讓學生清楚地對本文作了一個回顧,進一步理解文章主題。

  在整個的學習活動中,我力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與文字的交流,與老師的交流,以及他們之間的交流,體現他們的積極思維,透過合作探究,學生體會到了人物的內心感受,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能夠積極地思考問題,主動發表意見。這種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合作精神,使學生既學習了必要的語文知識,又提高了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了語文又運用了語文,實現了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的基本目標。

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七顆鑽石》是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奇思妙想”中的一篇略講課文。課時數一課時。本文以空水罐為線索,透過寫空水罐發生5次神奇變化的故事,表達了愛能創造奇蹟這一主題。《七顆鑽石》的體裁是童話,語言通俗易懂,情節曲折離奇,結尾新奇,耐人尋味,這對於初一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第六單元選有《天上的街市》、《七顆鑽石》、《皇帝的新裝》等共4篇文章,本單元中的四位作家從天上到人間,從事物到人物,從現實到未來,馳騁想象,奇妙無比。編者編排這一單元教材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結合本課內容及學生實際,我設計本文的教學思路是:

  (1)將語文的審美性和功能性相結合;

  (2)以啟發式教學法、講解歸納法為主要教學方法;

  (3)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主要學習方法;

  (4)引導學生感悟“愛”的偉大力量。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七年級學生對文體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我主要從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三方面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童話的特點及作者;瞭解文章愛的主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自主合作探究來感知主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靈,體會愛能創造奇蹟。

  (三)教學重難點:

  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

  (四)教具準備:多媒體教學裝置、PPT課件。

  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可以將形象生動的畫面和美妙動聽的音樂結合在一起,給學生以多種感官刺激,激發學生對所學課文的興趣。

  二、說學情:

  在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因此,瞭解學生心理特點、起點能力、學習風格、學習需求等對教學極為重要。

  1.學生情況和心理特點:我所教的七年級(初一)兩個班的學生共有119人,學生年齡為12或13歲,學生智力普遍良好。此階段的學生的語文興趣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偏重於形象思維,缺乏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課教學過程中,將注重啟發引導,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2.起點能力:此前已完成七年級上冊5個單元的學習,學生有了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實踐的能力。《七顆鑽石》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童話,文中並沒有太多生澀難懂的生字,學生容易讀通讀懂課文。

  3.學習風格:多數學生有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認真聽講、積極參與、記筆記等)和一定的課後自學能力,喜歡貼近生活的知識,喜歡課堂環節緊湊、有序,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

  三、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力求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特徵,讓學生更多地接觸文字,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根據該課文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採用的教法是:創設情境,閱讀文字,問題導引,研讀探究,合作交流,感悟提升。

  (二)、說學法:

  新課程改革要求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目前,被動的學習方式在初中生中間仍是主流,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迫在眉睫。進行本課教學時,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指導下,貫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著重營造一種開放性、互動性的課堂教學氛圍。

  1.圈點勾畫。讓學生勤動筆墨,養成良好習慣。

  2.朗讀感悟。抓住關鍵語句反覆朗讀,從中體會思想感情。

  3.合作探究。在語文活動中,透過合作探究來進一步感悟主題。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分為六個過程:

  匯入新課——整體感知——精讀品析——拓展延伸——小結歸納——佈置作業。

  (一)、匯入新課:3分鐘

  1、PPT展示大熊星座的圖片,匯出新課。

  (設計意圖:透過大熊星座的圖片直接匯出新課,圖片具有可視性,直覺性,用圖片匯入可使學生具體直觀地感受到所學課文的內容。作者在課文最後一段寫到“七顆鑽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大熊星座”,直接提到了“大熊星座”,由此引出課題,也算順理成章。)

  2、童話的體裁特點簡介。

  3、介紹作者。

  (二)、整體感知:5分鐘

  1、閱讀課文並思考:空水罐共發生了哪幾次變化?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將水罐發生變化的句子一一標註出來。

  (設計意圖:朱熹曾經說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讀的過程不僅是學生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的過程,更是學生對文字的認識的由表及裡,由淺到深的過程。《七顆鑽石》是一篇簡單易懂的童話,所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不僅要讀通文字,更要能夠讀懂文字。空水罐的5次變化就是對文章內容的梳理,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旨在培養學生尋找相關資訊和提煉關鍵資訊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精讀品析:15分鐘

  1、教師分析水罐第一次發生神奇變化的原因。

  (設計意圖:語文要品,細細品析,才能品出情味,品出神韻,感悟字裡行間蘊含的情感及深邃哲理。教師分析故事的背景,品析字詞,歸納第一次水罐變化的原因旨在引導學生形成一種思維方式,為主題——愛能創造奇蹟的品析做好鋪墊。)

  2、小組討論:水罐能發生第二、三、四、五次變化的原因並概括主題。

  (設計意圖:設計該環節旨在解決教學重難點。在小組討論中,學生精讀文字,仔細推敲詞句,剖析水罐發生變化的深層次原因,加深對主題的理解。)

  3、學生品讀水罐發生變化的句段。

  (設計意圖:古語有云:“口而誦,心而惟”,這強調的是誦讀對於讀書的重要性。透過學生齊讀、教師指導朗讀、學生範讀等環節,使學生和文字融為一體。學生在閱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提高語言素養和感悟能力。)

  (四)、拓展延伸:10分鐘

  主題:撒播愛的種子

  活動設計:下列二項活動,任選一項寫出你的設計方案,小組交流後推選代表在班上交流。

  (設計意圖:《七顆鑽石》是一篇充滿溫情的童話,它讓讀者感受到愛的力量是偉大的,神奇的。在感悟到這一主題後,圍繞主題進行拓展延伸,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更能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了愛的主題,用愛的行為傳播愛的信念,成為行善之人,有愛之人。)

  (1)關愛身邊夥伴

  點滴愛心,匯聚成海,五塊錢,十塊錢……龍華區全區中小學生的捐款,裝滿了整整三箱。11月25日下午,龍華區教育系統負責人來到醫院,將全區教育系統的愛心捐款20萬元,送到了不幸患上骨肉瘤的11歲女孩黃灩茹手中。請你和同學討論一下,大家還可以給予小灩茹哪些切實可行的幫助,讓她感受到愛的溫暖,與大家一起快樂地成長?

  (設計意圖:愛的力量很神奇,很偉大。在感悟到這一主題後,

  (2)百善孝為先

  報載,一對老夫婦育有一子一女。二老將一套公寓式組屋過名給兒媳後,兒子便翻臉不認人,硬將父母推給妹妹。女兒雖然心中有怨,但想到有父母照顧孩子,可省下請女傭的錢,便收下二老。可嘆,開雜貨店的女婿,竟將岳父當工人般頤指氣使,搬貨、排貨、點貨、送貨什麼粗活都得幹;女兒則將老母當女傭般呼來喝去,洗衣、煮飯、抹地、看孫什麼家務都得做。兩老雖然逆來順受,最終還是被女兒以“不衛生”為由請出家門。請你和同學討論一下,怎樣幫助這些被遺棄的老人家?

  (五)、小結歸納:3分鐘

  學習這篇課文後,你有什麼收穫呢?

  (設計意圖:由學生自主歸納學習該文後的感受。“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著重引導學生思考,歸納和概括,不追求刻意的模式和固定的答案,學生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讓課堂教學成為“學有所獲”的有效教學。)

  (六)、佈置作業:2分鐘

  要求:任選一項完成即可。

  1、請寫下你身邊曾經發生的或者正在發生的愛的故事。

  2、請給你的父親或者母親寫一封信,表達你濃濃的愛意。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種“實踐能力”,不僅應該包括課內知識向課外知識的延伸,還應該包括知識向能力的轉化。作業佈置遵循開放性的原則,著重培養和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強化對“愛”的主題的理解,不僅知道愛是什麼,更要明白怎樣去愛。)

  五、說板書

  為了抓住文章的脈絡,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揭示文章思路,體現教師的教路,激發學生的學路,我採用了圖形板書,而且圖形板書還具有易於啟用學生的思維,強化記憶的功效,有助於對學生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利於誘發學生聯想、想象、鍛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3

  一、說教材、話理念:

  廣東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以“成長中的我”為中心,以“認識自我”、“交往適應”、“學習適應”為主線,強調學生“道德和心理品質”形成,是一門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

  七年級教材以“成長中的我”為中心,以“認識自我”、“交往適應”、“學習適應”為主線,把相應的知識整合成一個有機的知識網路。第三單元“學會交往”主要講述了學生怎樣正確認識自己、瞭解別人,尤其是與父母、老師及與朋友的交往相處。而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和睦關係是成功教育的先導條件。老師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深遠,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利於學生更好地學習生活,也有利於學生人格的健全。因此,本框的學習對學生將來的學習影響較大,在教材中則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生:

  我認為,對學生的分析很重要,我們的教學應該“以學生及其成長過程中的困惑”為中心,我是這樣分析學生的:

  初中階段,初一的學生正處於“危機”的年齡階段,學生們逐漸產生了較明顯的逆反心理,他們的情緒呈現出豐富而強烈、波動性大、不穩定,不成熟的特點,且學生平時接觸的人較少,很多人具有我們通常所說的“小家子氣”,易與老師發生誤解、矛盾,甚至衝突,導致雙方關係疏遠或緊張。若不及時加以妥善的引導和解決,將不利於他們的成長。我們要告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很正常,一點也不可怕,而且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都是不良的。只是每個人的逆反心理表現得有強弱之分而已。

  另外,正在進行的新一輪課改強調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何況我們手頭上的這本新教材正是新課程改革的產物,更應該體現這一點。所以,我們還應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的重點、主題或切入點。

  以我校為例,我校屬於民辦學校,絕大部分學生家境較好,知識面較廣,思維也比較活躍,喜歡追求個性,因此學生往往有一種自視為“天之嬌子”的心理,有時候對老師的話不是一味的言聽計從,對老師的工作也不是非常尊重和理解,甚至個別學生會與老師起正面直接的衝突。

  於是,我準備依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這一課,更多地從“心存感激、學會互相理解”這個角度,讓學生對老師多一份理解、寬容和尊重。

  三、說教學目標:

  (一)目標處理

  透過指導學生自主探索地活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老師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

  正確處理師生關係。具體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瞭解教師工作的特點,認識教師工作的辛勞。

  2、能力目標: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懂得正確處理師生關係。

  能自覺地增進師生情誼,養成熱愛老師,尊敬老師的習慣,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

  (二)重難點處理

  本課重點與難點都在於如何講解“學生與老師”的新型師生關係,如何真正加強師生之間的互相瞭解,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

  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種心理因素,最佳化學生心理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增進文化的同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獲得滲透性心理教育,促進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基於這種新的教育理念,我在設計《師生情誼》這一課時,力求使教學活動成為一個充滿快樂的過程,使師生雙邊的積極性都受到激發,都有積極的情感投入,讓學生快樂中獲得知識,在“潤物細無聲”中不斷增強對老師的情感。

  四、說教法學法

  (一)教學方法

  ▲激趣——創設情感、激發興趣。透過語言、角色扮演、現場採訪及多媒體材料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

  ▲設疑——利用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思考並培養其分析問題能力。

  ▲引發——引發討論,圍繞問題,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精講——精講點撥,釋疑解難。

  以學生為主體並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

  (二)教學手段:電腦多媒體及課堂教學的整合

  (三)學法指導:

  (四)課前準備:

  將全班學生分為每組6——8人的幾個小組,每組設立一個小組長,負責組織小組討論,並組織進行小組成員的課堂表現評價;設立一個記錄員,整理小組成員的意見;設立一個代言人,代表小組成員發表意見。

  課前邀請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師到班。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興趣匯入

  匯入:播放FLASH《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

  出示課題:我愛我師(板書)

  設計意圖:以直觀的音像資料,創設課堂學習氣氛,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

  觀看四幅漫畫,提問:老師每天要完成哪些工作?(引導學生認識老師工作的特點。)並利用一分鐘的頭腦風暴法,讓學生說出教師的角色和作用(板書)。

  接著引用語文課本中剛剛學過的海倫凱勒的《我的老師》片段,讓學生換位思考,站在海倫凱勒角度體會老師的辛勞以及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從而對老師由衷地說出:“老師,謝謝您。”

  設計意圖:換位思考、感性體驗,加深對老師工作的認識,認識老師工作的辛勞,引導學生說出對老師的感謝。

  (三)角色轉換談衝突

  情景劇表演:《老師與學生的矛盾》

  假如你是那位遲到的學生,你會

  1、牴觸老師的批評?抱怨老師?

  2、遲到有因,向老師解釋清楚,受到老師的表揚?

  設計意圖:此處設定了一個小劇場,激發學生參與熱情,調動學習氣氛,同時讓學生在表演中進行角色體驗,在體驗中感知,在感知中明理。

  面對老師的批評,有些同學把事情的真相講出來了並得到老師的諒解;但是有些同學沒把真相講出來,把氣憋在肚子裡,這樣的學生會不會真正去理解和尊敬老師呢?

  (四)推心置腹,獲知明理(突破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觀看FLASH《老師我愛你》

  提問:看完剛才同學們的表演和FLASH後,大家有什麼感想?要什麼樣的老師大家才會去尊敬他呢?

  (學生小組討論)

  由小組代表回答,老師引導精煉出學生對老師的要求(板書)

  設計意圖:透過FLASH重新把學生從無意注意引導到有意注意上來,以較好的精神狀態學習本課的重難點;透過集體討論的形式,讓學生交流思想,加深認識,並且由小組代言人發表出學生的真實想法,讓參與聽課的班級科任老師聽聽學生心中真實的想法,讓老師來了解學生。

  我們都知道交往與溝通都是兩方面的,只有做到雙方的溝通跟交流才能很好地理解老師。

  活動:現場採訪

  現場採訪老師

  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採訪參考,自行設計問題現場採訪老師,並把採訪結果在班中分享。

  採訪參考

  老師眼中的學生

  老師對學生的要求

  設計意圖:突破難點,讓學生以採訪的形式去認識老師心中的他們,讓師生之間彼此更加了解,也可以乘機化解一些師生之間的矛盾衝突。做到課上不僅是授課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而且是所有任課老師與學生的互動,進而真正加深師生之間的情誼。

  師:從這兩方面要求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現在要建立的一中新型的師生關係就是:平等、民主、和諧、。(板書)

  (五)知識拓展

  觀看影片:《新中國的第一個教師節》(影片材料)

  欣賞對聯:

  上聯: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晴雨,加上五臟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誠滋桃李芳天下。

  下聯:十卷詩賦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緯地理,連同六藝五經四書三字兩雅一心,誨人不倦點點心血勤育英才澤神州。

  設計意圖:拓展視野,加深學生對老師的再認識。

  (六)知識鞏固:兩道習題(圍繞本課重難點設定)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學以致用

  (七)歸納小結(板書設計)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的角色和作用)

  本課結構學生對老師的要求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平等、民主、和諧

  六、說教學設想:

  我始終認為,真正的學生活動不能只是單純的身體動起來,更重要的是思維活起來,動起來。課堂上師生可以共同分析、思辨,研究如何解決問題。本堂課主要是透過多種方式、多種手段啟發學生感知、領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老師的辛勞,老師的愛,實現學生自我教育,從而提高對老師工作的認識,增進師生情誼。經過分析、討論、欣賞和現場採訪,讓學生進行總結,相信學生會有所領悟。

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第一次真好》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短文兩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略讀課文。教材透過兩個事例抒寫了人生的一種體驗:第一次真好!告訴人們第一次的感覺是生命中難得的寶貴經驗,並提醒人們思考怎樣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第一次真好》雖是略讀課文,但文章卻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次”不僅帶給我們新鮮刺激,更帶給我們生活的新領域和人生閱歷。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自己的生命。本文敘議結合的寫法也很典型,可以作為寫作的典範。

  2.教學要求:根據新大綱和本課的特點以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理論。我制定了以下教學要求: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意義;學習敘議結合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聯絡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深入思考,反覆咀嚼,領悟文章深長的意味。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3.教學重難點:重點是領悟“第一次真好”的內涵。難點是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二.說教法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就一定要體現略讀課文的特點,要放手讓學生自讀,在學習內容上以整體理解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新大綱》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以“點撥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圍繞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的情感。

  我首先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找出關鍵性的詞句。然後引導學生走出文字,進入廣闊的生活領域,聯絡自己的人生經驗,體會“第一次真好”的內涵,感悟豐富的人生哲理。將學生由課本遷移到課外,遷移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最後在教師適當的點撥、歸納中昇華對主旨的理解,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這節課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暢所欲言,使課堂充滿活力。大文學家巴爾扎克說過:“開啟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的是問號。”我充分尊重學生,讓每一

  位學生都能暢所欲言,成為課堂的主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具體的表現有兩點:(1)學生認真思考,自主置疑。學生對文章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此時學生往往會有許多疑問,那麼讓學生將心裡的問題說出來有助於鍛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提出問題後,我會在黑板上記下來,最後歸納他們的問題。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自己的提問又得到老師的認可,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進一步研讀的興趣。(2)老師學會傾聽,就勢引導。只要教師善於引導,充分相信學生,他們就會最大程度的展示自己的潛能。法國文學家法朗士說過:“教學的全部藝術,就是喚起年輕心靈的好奇心的藝術,它的目的是為了使這種好奇心得到滿足。”新課程要求教師有新的課堂行為,教師在課堂上很重要的一點是用一切有效的手段調動學生興趣,激勵學生髮展,想一切辦法讓學生愛說,會說,能說。在這節課上,我將建立一個對話平臺,讓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比如:當學生結合實際談自己的第一次經歷時,往往會侷限於“第一次做飯、第一次洗衣”等等,思路放不開。我會提示他們如:“我與老師——第一次受批評;我與父母——第一次撒謊、第一次欺騙;我與自然——第一次郊遊、第一次登山、第一次看日出;我與科學——第一次實驗;我與社會——第一次施捨……”我相信越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就越能發掘出亮點,學生只有在有話可說的前提下,才更容易理解“第一次”的內涵。我始終用心和學生、文字進行交流,尊重、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應,不斷刺激、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我努力營造一種開放的、自由的、融洽的氣氛,放飛學生個性,爭取給學生一個更為寬廣的空間。我認為,唯有讓學生暢所欲言,才能使課堂充滿活力。

  三.說學法

  根據新大鋼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指導學生先預習掃清字詞障礙,然後找出自己不理解的,或是有同感的地方,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思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讓他們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教學步驟: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反思拓展——歸納總結。”這五個步驟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以談話的方式引入新課。

  2.整體感知:我先對預習的作業進行抽查並明確生字詞答案,然後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文章寫的是什麼內容。《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要診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對學生閱讀後的提問,我會在黑板上做記號,然後歸納他們的問題。

  3.合作探究: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課文內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課堂上學生的提問可能是多角度的,那麼,就以學生為主體,提到什麼就討論學習什麼。在此,我預設了以下幾個問題:

  (1)文題命作“第一次真好”好在哪裡?抓住關鍵詞分析“好”的含義。

  (2)為什麼說“第一次經驗並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刺激,使人回味無窮?”試結合實際生活經驗舉例說說。

  (3)請結合你的實際生活經驗談談你對“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愈益多姿多彩。”這句話的理解?

  學生討論後明確:第一次不僅帶給我們新鮮刺激,更帶給我們新的生活領域和人生閱歷。第一次的感覺是生命中難得的寶貴經驗,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你的生命。

  4.反思拓展

  我將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圍繞以下幾個問題思考:說課/

  (1)既然第一次真好,為什麼有的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

  (2)怎樣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3)什麼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麼?透過這個環節的討論學習,學生會明白:只有隨時留心,尋找機會,大膽嘗試,創造出越來越多的有益於身心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有害身心的第一次是不能嘗試的。

  5.總結歸納

  我在最後鼓勵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我認為隨時總結學習中的收穫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如果能在學習中養成自評的習慣,那麼,他們收穫的將不僅僅是知識,而是終生受益的學習方法。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在教學過程中完成的。這裡不做詳細介紹。總之,要突出重點、難點。整個板書設計要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5

  分析教材

  1、課文的地位及作用。

  這兩篇寓言都選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從明代傳入我國,影響深遠。透過這兩篇文章, 我們可以瞭解《伊索寓言》一些相關的知識。對今後學習寓言大有裨益。況且,這兩篇則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節性強,語言生動,所刻畫的主要形象鮮明突出。能 夠激發學生聯想與想象,並能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積極地思考與表達自己的觀點。透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也可以讓學生嘗試續編或自編寓言,以及怎樣透過對多種描 寫手法的分析,體會形象特點、感受故事寓意。根據教學大綱、教材編排意圖、課文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特做如下設計:

  2、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共同發展的三維教學理念,結合寓言的特徵,本文教學目標設定為:

  ⑴研究語言文字,感受赫耳墨斯和蚊子的形象特點。

  ⑵透過多種描寫形式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點。

  ⑶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學會準確地概括寓意以及自編、續編寓言的方法。

  3、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本課的學習重點。

  4、教學難點。

  讓學生體會、感悟並樹立正確的人生處事態度。

  分析教法。

  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坎上。如果不研究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需求,對語文能力訓練的需求,課往往只教在課堂上,在學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跡,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於漪)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只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方法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變厭學為樂學。本課突出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儘量讓學生多說,教師少說的原則,以激起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的情趣。

  ⑴故事匯入,創設氛圍。一節課,匯入尤為重要。如果匯入好,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的主動性,師生配合會收到最佳的效果。

  ⑵描寫方法分析,感受形象。故事很短小,但語言比較生動。透過典型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的描寫,可以一步一步地感受體會到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特點。

  ⑶激發想象,體會寓意。由於語言是依靠一個假託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假託的故事,並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而是虛構出來的。所以,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要調動自己的思維,充分運用聯想與想象,走進寓言,體會寓言的寓意。

  ⑷親身實踐,掌握方法。第一篇寓言,我設計了續寫故事的環節,並告訴學生續寫的要求與方法,並在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後,針對遇到的問題及時總結強調。第二篇寓言,我又安排了改寫寓言的環節,這樣讓學生課堂上再次及時地鞏固、加深自己對所學方法的認識。

  ⑸合理延伸,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利用最後設定的一個思考問題,讓學生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想法,教師合理歸納引導。希望透過本課的學生,同學們能認識到人生路上的一些正確處事的態度。

  學法指導

  誦讀課文,找出生動傳神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手法,具體體會文章的寓意。透過兩次練習,鞏固、掌握編寫寓言的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本課具體針對初一學生求知慾強,個體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特點設計方法。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大致是:創設情緒——質疑解難——拓展延伸——深入思考——總結

  1、創設情緒。

  以學生熟悉的一則《伊索寓言》故事匯入。激發學生探究《伊索寓言》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2、質疑解難。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先請學生品讀課文,思考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並找出相關語句。再體會都表現了赫耳墨斯怎樣的性格特點。(重點體會 赫耳墨斯“笑”的含義。)然後,結合著赫耳墨斯的遭遇,共同探討讀出的道理。最後,設計一問題“赫爾墨斯聽了之後,會是怎樣的心情。如果讓你順著這個故事 合理地往下編的話,你會怎麼寫?”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處事態度。

  《蚊子和獅子》首先,請同學們帶著問題“本文都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去朗讀課文。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瞭解後,一起分析蚊子的語言及動作描寫,思考蚊子的性格特點。之後,再強化文字失敗的教訓,故設計一題“分析探討蚊子為什麼會被蜘蛛網粘住。體會從中得到的啟示。”

  最後,檢驗學生剛剛學會的編寫寓言的方法。所以,又設計了一個問題“改編故事情節。如果給蚊子一次機會,當蚊子戰勝了獅子後,你希望它有一個怎樣的結局。請同學從“蚊子戰勝了獅子”後改寫,並說說改寫後表達了什麼道理。”

  3、拓展延伸

  4、總結。

  5、作業佈置:

  教育學要求作業要少而精,有啟發性。

  板書:力爭新、實、精

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6

  一、說教材

  (一)本課地位

  《小巷深處》是語文七年級上冊(語文版)第二單元中的第二篇回憶性的抒情散文。抒寫了養母對“我”深切的愛和“我”對養母的感情,文章富有感染力。由於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本課的教學既要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又要把握好本單元及本文的教學特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為體現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深廣的這一特點,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寫人物致力於表現人物感情世界的變化特點;

  (2)把握人物形象的刻畫對突出中心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教師恰當的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具有開放性。

  3、情感與態度目標

  從課文到生活,加深對親情的理解,培養學生“愛”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這些教學目標,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從文章的欣賞,分析過程中,體會母愛的偉大與無私,增強對親情的理解。

  難點:學習如何選取生活瑣事來表達情感,突出重點。

  【以上是對教學內容的簡要分析,教學必須面對學生,要了解學習的知識範圍,接受能力,於是,在教學之前要對學情進行了解。】

  二、說學情

  這篇文章的教學物件是初一學生,由於他們絕大多數來自獨生子女家庭,以自我為中心,往往忽略了身邊的人文關愛,但他們並不是沒有情感。鑑於此種情況,教師應在他們每一個幼小的心靈裡,點燃情感的“火焰”,進行美的薰陶和情感的教育,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從關注身邊的愛開始,培養博愛的情懷。

  三、說教法與學法

  作為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應該“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思維迥異、個性紛呈的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趣等參與課堂學習,併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與教師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平等對話,情感碰撞,生命溝通。在這樣的課堂裡,我們的學生才會激情之流四溢,思維之花閃耀,睿智之言流淌;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以生為本”,才是新課程改革所需要的理想課堂。

  根據這一教學理念,藉助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我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等指導學生去朗讀、去討論、去探究。

  【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課程是基本框架,教材是基本依託,課堂是主渠道。成功的課堂必須最佳化教學過程】

  我這堂課總的程式是這樣的:

  創設情境—在閱讀中感悟—在體驗中感悟—在訓練中感悟

  四、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新課

  (創設情境,誘發情感)

  投影欣賞:《搭錯車》的畫面、主題曲。

  這部電視劇的主人公在金鷹藝術節中,分別獲得了最受觀眾喜愛的男、女演員獎。

  設問:為什麼他們會如此深受觀眾喜愛?

  這裡運用的是“情境教學法”,透過選取緊扣主題的電視劇《搭錯車》匯入,渲染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第二個環節——在閱讀中感悟。

  (二)在閱讀中感悟

  閱讀是語文教學之本,因此,我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

  1、粗讀課文,談感受。

  大部分學生可能只是泛泛幾句,確實,現在的孩子在家中“寵”慣了,對“盲母親”的“愛”沒有從心底理解。於是,我說:“老師在讀第二段的時候流了淚,被盲母親感動了,大家再讀一遍。”

  2、細讀課文,說說母親對“我”的愛的具體事例。

  讓學生在生活瑣事中進一步理解母愛,表達情感。

  3、品讀課文,賞析母親形象。

  設計學生活動一:

  抓住描寫母親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的詞和句子,反覆朗讀,去品味、體會,理解所蘊含的感情。

  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感悟到母親撫養“我”的欣喜,撫育“我”的艱辛,才能理解“我”的虛榮和無知。

  學生因感悟而形成的情感體驗比因老師程式化的解讀而形成的標準答案要深刻得多。讀完之後,學生與學生互相交流。這是一次個體“感悟”成果的展示,學生因有“法”可循而有話可講了。

  (三)在體驗中感悟

  “盲母親”對撿來的女兒的愛,可謂侵透紙背,但學生缺少生活的體驗,很難悟出此中真情。所以,學生需要——在體驗中感悟。

  為此,我設計了一個角色互換,引導學生如何去看待“我”的感情變化。

  設計學生活動二:

  如果你是“莉”,盲母是你的“母親”。當她出現在我們教室門口,沒有悔悟的“莉”會怎麼說?怎麼做呢?

  這是我讓學生體驗的中心問題,學生在充分醞釀自己的情緒之後發表自己的看法。這些感悟使學生產生了思想的震撼,心靈的責問,這種在體驗中形成的感悟直接觸及學生的內心。最後,引導學生進入——在訓練中感悟。

  (四)在訓練中感悟

  當發現不守承諾的母親來校給我送雞蛋和錢,而不肯讓我看見時,我衝出校門,在偏僻的小巷裡赫然看見“凌亂而花白的頭髮在蒼老的臉旁飄揚”的母親,我的心受到了極大衝擊。這一節的敘述及細節描寫觸及了“我”的心靈,形成了全文的高潮。

  此時,教師配樂《燭光裡的媽媽》,增強感染力。全班朗誦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

  思考討論:文中對小巷和竹棒的描寫,起到了什麼作用?

  “我”的情感得到了迴歸,在以後的日子裡又會怎樣呢?在這裡,我要求學生設計一個想象性的結尾。

  設計學生活動三:

  “我”悔悟以後與母親的日子裡……

  使文章的高潮再推進一步,使課堂也掀起一個高潮,讓學生們的心靈在想象訓練中得到一次洗禮。

  五、小結

  “感悟”能產生新思維,新境界,但需要等待,需要寬容,需要教師給學生以時間和機會,更需要教師的心胸和智慧。

  附:板書設計

  這是我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遵循簡明精煉,突出重點,形象美觀的原則。

  (出示課件)

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7

  一、說教材:

  《在山的那一邊》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首詩歌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範之作。

  二、說目標: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

  2、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意在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及審美情趣。)

  3、聯絡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導學生在薰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2同時又是本課的難點。

  以上目標的確定依據了新課標、單元學習目標、詩歌特點及學生實際。

  第一:《新課標》對詩歌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第二:本課所在單元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人生,還要提高朗讀能力。”

  第三:豐富的想象、濃烈的感情、簡約的語言是詩歌的基本特點。本文語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點也決定了教學的重難點。

  第四:對於剛踏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對於詩歌的知識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整體感知形象,初步體會作者情感即可。

  三、說教法:

  為達成目標,我準備採用的方法有:創設情境法、朗讀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1、創設情境法,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一種利於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設情境,匯入新課;範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美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採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

  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境界,但對初一學生來說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透過示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誘導點撥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四、說學法

  1、朗讀法:透過反覆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鍊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透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五、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我們從小聆聽著黃河雄壯的濤聲長大,看慣了滔滔河水奔湧向前的氣勢,卻對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滿了嚮往。如果我們生活在大山裡,每天抬頭看到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綿延不斷,你會想些什麼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

  (此環節意在設定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

  學生暢所欲言,師適時匯出課題:

  詩人王家新從小生活在山裡,他的童年,從未走出過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座無言的群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面對大山,他又想了些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翻閱《在山的那一邊》,去探尋人生的哲理。(師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師生合作,制定目標:

  學生根據自己瞭解的詩歌方面的知識,討論制定出學習目標,師作簡要板書:

  1、有感情朗讀;

  2、品味語言;

  3、感悟人生。

  (三)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此步驟共分三大環節:初讀,求流利;再讀,顯技巧;三讀,含感情。

  第一環節以學生為主,透過反覆朗讀達到正確、流利的要求;第二環節以教師指導為主,透過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第三環節需要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達到要求。

  1、自讀詩文,整體感知:

  此環節要求掃除障礙,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初步感知詩歌感情。

  2、檢查朗讀:

  指生朗讀,其餘學生從語速、語調、停頓等方面進行評價,師做及時點撥。在評價過程中,找同學進行區域性示範朗讀。

  3、教師範讀:教師配樂朗讀詩文(課件顯示重重高山、碧藍的大海及詩文內容,並配有較舒緩的音樂),幫助學生確立本課的感情基調,進一步體會重音、停頓等技巧。學生對比初讀情況查詢不足,並總結出朗讀要領:

  ①停頓要合理②重音要突出③感情要飽滿。(師作簡要板書)

  4、學生再讀,思考:

  ①詩中的“山”與“海”各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②作者藉助“山”與“海”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義及文章的主旨,師作及時板書。

  (四)品味語言,探究賞析:

  感情是以文字為載體的,在學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礎上,自然過渡到對語言的品味。學生嘗試從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或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細細品味,並隨時標記遇到的疑問。

  (此環節的設計意在透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體會語言的魅力。)

  學生可能涉及的問題有:

  1、“鐵青著臉”怎樣理解?

  2、“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如何理解?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輕的,怎麼會紮下深根?

  4、為什麼說“枯乾的心靈”?

  5、“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感情?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透過語言體會內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確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詩句的同時,穿插朗讀,使理解與朗讀互相促進,融為一體。如:當學生理解了“鐵青著臉”是運用擬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心情的難過時,讓學生試著讀出難過的感情。

  (一邊賞析,一邊將詩句要體現的情感補充在螢幕上的詩文中)

  探討完以上問題後,學生帶著對詩歌的深層理解再次齊讀課文。

  (五)聯絡生活,體味人生:

  對海的嚮往使詩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嶺,相信他最終一定會看到心中嚮往的海。在同學們的生活與學習中,遇到過山嗎?你們又是怎樣面對的呢?請同學們開啟記憶的閘門,談談類似的生活經歷。

  (以上環節的設定,意在引導學生聯絡自身的生活實際,進一步體會詩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激發學生面對困難、勇於進取的精神。)

  (六)小結:

  在學生暢所欲言後師作小結:

  翻越重重高山的過程是艱難的,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藍的大海就會展現在你們眼前。最後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感情的齊聲誦讀最後八句詩。

  (在朗朗的讀書聲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說家鄉》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出版社)》七年級(上)語文第三單元,從內容的設定,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更好關注家鄉的名勝古蹟、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發展變化等,引發更多的思考,更好發揚主人翁的意識,並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上。也要引導學生的交流學習,好東西也要懂得分享。

  從能力的訓練層面,要求學生在介紹情況時,要做到具體而有層次,還要力求生動。(此前,平時的課堂教學要給學生更多的鍛鍊機會,在實踐中多鍛鍊。)

  (二)教學目標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及七年級(上)語文的要求,結合本課的重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更好了解家鄉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特色小吃、家鄉的經濟發展,以及家鄉習俗的優劣等,增強愛鄉愛國之情。

  能力目標

  1、透過查詢、訪問、親身體驗,提高蒐集、篩選、整理資訊的能力。

  2、培養學生語言概括和表達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

  1、採用小組活動的方法,激發興趣讓每個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問題導引法輔予多媒體進行教學(播放關於家鄉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等幻燈片)

  2、學生採用小組討論法、反饋小結法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在交流協作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2、 引導學生關注家鄉變化,培養學生的愛鄉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本課為口語交際課,讓學生敢說、會說,進而指導寫作是難點。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滲透愛國愛鄉教育。

  二、學情分析及學法指導

  (一)學情分析

  我班是共有學生45名,其中新晉江人20人,來自四川、重慶、湖北、貴州、江西、以及福建漳州、莆田等地方,可以較好體現多元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可利用資源較多,但學生可調動的生活積累不多,需要從父輩那裡多瞭解,也可以促進親情的溝通。另外,學生來自農村小學,基礎和能力參差不齊,這對口語教學的開展有一定的阻力。學生經過兩個月多的融合,學習語文的習慣、方法有很大的進步,這又為教學的開展提供了一定的保證。

  (二)學法指導

  新課程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口語交際簡潔易懂,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準備。完成預定的準備,再與同學合作探究問題。因此,對學法的指導,主要採用小組討論法及練習法。

  教師指導時,引導學生做好充分準備,調動學生小組討論與課堂參與的熱情,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收集資料、合作地討論、探究問題,感受成功的喜悅,並在課堂上大膽表達,學會與他人分享。

  三、教學方法

  (一)、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我主要採用激發興趣法、指導歸納法

  根據本課的目標和內容,藉助多媒體資源,運用鼓勵性評價、激勵性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以目標導引法讓學生帶著問題準備材料,明確方向進行有效研究;遵循“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以目標激勵法讓學生在自主分析、合作探究的基礎上來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使學生對家鄉有更深入的瞭解。

  (二)、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運用多媒體教學裝置,展示品牌之都---晉江的魅力,展示食品之都—羅山的魅力,既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熱情,又促進學生對家鄉的直觀感受,增加課堂容量,符合教育學中的直觀性原則。

  四、教學程式

  (一)課前準備指導

  課前佈置學生利用多種途徑對家鄉的名勝古蹟、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發展變化等做好一手資料的準備,並進行收集、整理、初步確定要講的內容。既可提高學生處理資訊能力,拓寬學生視野,又拉近學生與家鄉的距離。

  (二)第一課時課堂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利用學生的生活積累設計開場白;利用形象片展示羅山的發展變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本課的內容。

  2、教師示範---介紹我的家鄉安海

  要點:文化古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特色小吃:土筍凍、桔紅糕

  名勝古蹟:五里橋、龍山寺。教育品牌:安海幼兒園、養正小學、安海中學、養正中學。知名企業:恆安公司、親親食品、盼盼食品、晉工機械

  非物質文化:端午捉鴨、嗦囉蓮

  3、各小組發言(15分鐘)

  要求:要用普通話準確地講,描寫要具體,要有層次。語言力求淺顯生動。

  評價:紅旗小組和班級形象代表單項獎(最具親和力,最流利的等)

  4、課堂小結(5分鐘)

  5、課外拓展延伸:

  學以致用:利用收集到的資料,就家鄉今後的發展變化做出合理的想象,以《-----年之後的家鄉》為題,形成500字左右的文章。(目的是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加深學生對家鄉的瞭解與將來對家鄉的建設出力)

  附:板書設計

  熱愛家鄉-------瞭解家鄉-------介紹家鄉------建設家鄉

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9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淮上與友人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朝兩首著名的送別詩,是語文版七年級(上)第6單元第25課《詩五首》裡面的兩首詩歌。第6單元與第7單元都是文言文詩歌單元。本單元入選的五首唐詩的內容或感慨,或識別,或傾訴,或思念,情感極為真摯。《淮上與友人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兩首送別詩,一首融情於景,淒涼哀怨,一首直抒胸臆,壯闊豪爽,放到一起,行成鮮明的對比,在此對比中,王勃豪爽開朗的胸襟凸現明顯。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和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侷限。

  我們學習《淮上與友人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兩首唐朝送別詩,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和了解我國古代送別詩文化,吸收我們祖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反覆誦讀與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學會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根據以上分析及課程標準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1、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透過學習《淮上與友人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兩首送別詩,體會傳統送別詩哀怨悽苦的情感、委婉纏綿的詩風,以及王勃開闊的胸襟、豪壯的詩風。

  (2)過程與方法:在反覆誦讀與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學會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在送別主題古詩的對比學習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明瞭詩與詩之間的內在聯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歌表達的深厚的友情,感受王勃豁達的氣質胸襟,受到情緒的感染和心靈的薰陶。

  (三)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根據以上的教學目標,考慮到年代久遠,初一的學生自身文化積累不夠,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我就確立了本文的教學重點為: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提高古詩的欣賞能力。確立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為:1、透過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2、初步掌握反襯等一些古詩常見的表現手法,並體悟其表達效果。

  二、說教法: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基於以上理念,我嘗試在這一節課中,激發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實現教師、學生與文字的生命對話。

  據此,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標:

  1、探究法。分析詩歌關鍵字詞,探究作者情感,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

  2、在反覆誦讀與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反覆朗讀,吟誦,透過想像與聯想,把握詩的景與情。

  3、對比法。在送別主題古詩的對比學習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明瞭詩與詩之間的內在聯絡。

  三、說學法:

  1、瞭解相關歷史文化背景,進入情境。

  2、反覆誦讀,達到熟讀百遍,其意自現的境界,想象體悟詩歌的思想感情,並接受古代優美的文化薰陶。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於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用以下的教學步驟來表達教學目的。

  (一)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透過李叔同的《送別》進行情境匯入,渲染氣氛,引導學生送說曲中蘊涵的情感,為理解古代送別詩的情感作準備。幻燈片展示兩首詩中所指的瀟湘、秦(三秦)五津等地點,讓學生對路途的險阻、交通不便有感性認識。

  (二)對比參讀,品悟詩情:

  1、學習第一首《淮上與友人別》。

  首先朗讀《淮上與友人別》,感受一下詩人的情懷。接著用詩中的片語“愁殺”來概括詩人的情感。反覆讀“楊花愁殺渡江人”,理解憂愁痛苦的情感。那麼詩人又是怎樣來渲染這種濃濃的憂傷的呢?引導學生體會楊柳、楊花的反襯作用,以及笛曲和離亭這兩種送別的象徵,對抒發離愁別緒的情感的作用,反覆朗讀“君向瀟湘我向秦”,感受到了鄭谷對友人的深情。

  2、對比參讀第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從城闕和風煙這兩種景物的對比中體會到作者的傷感,再從“同是宦遊人”中的“同”字讀出安慰之意,再最後反覆引導學生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話,體會詩句中的昂揚奮發。體會王勃豪放灑脫的情懷,從而與第一首形成對比,並體會兩首詩風哀婉與昂揚的不同。

  (三)聯絡生活,感悟昇華:

  聯絡生活,學習王勃的樂觀的人生態度,理智處理情感。最後欣賞美國民歌《友誼地久天長》,使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氛圍中,接受情感上的感染與薰陶。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把兩首詩歌內容與風格的差異透過對比的形式簡要直觀形象地反映了出來,體現古詩情與境的密切聯絡,體現了教學思路。整個板書設計構成統一的一個整體,讓學生在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結合中,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0

各位老師:

  早上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濟南的冬天》。

  【教材簡析】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作者是老舍。本文描繪了濟南的山、水、城、人等,作者抓住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以山水為主要描寫物件,從不同角度描繪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本文角度獨特,語言準確生動,多使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徵,首尾呼應,渾然天成。學習這篇課文對學生的寫景類的習作有很大的幫助。

  【教學目標】

  根據本文的具體內容和主要特點,考慮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語文新課改的主要精神,我確定了這樣的三維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等生詞,感知濟南冬天的特點。

  2.透過反覆朗讀與品詞析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在寫景中的表達作用。

  3.透過品味濟南的冬天的'美,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本課教學的重點:朗讀欣賞文章生動形象的語言,瞭解濟南冬天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特徵進行描寫景物的方法。

  2.難點:學會作者情境交融的表現手法。

  【教法學法】

  1.主要教法是朗讀感悟和“以學定教”。

  2.主要的學法是:“找-讀-議-品-寫”的五步學習法。

  【教學過程】

  老師們,因為時間關係,下面重點說說第一課時的教學。基於上述的教材簡析、目標設定、重難點的把握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過程: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2.預習檢測,整體感知;3.自主質疑,以學定教;4.合作探究,深化要點;5.檢測反饋,訓練提升;6.總結全課,指導預習。下面我分步來講講: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老師說:良好的情境,有益於學生的感受,有益於學生的想象,有益於學生的學習。課的開始,我將用課件展示濟南冬天的一組風景圖片,引導學生走進美麗的濟南,感受冬天的風景。

  二、預習檢測,整體感知

  1.我將設計一組有關重點字詞的基礎題,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重點字詞有——)

  2.透過自由讀和指名讀的方式組織學生通讀整篇課文。在通讀課文之後,我組織學生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3.圈畫有關濟南的冬天的景物詞語來理清課文的脈絡。

  三、自主質疑,以學定教

  我打算利用學生個人自主質疑的方式,定向本課學習的要點,實現“以學定教”的理念。學生可能有以下幾個問題:

  1.作者是從那幾個方面展開對濟南冬天的描寫的?

  2.作者在描寫時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好處?

  3.為什麼說……

  這些問題將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四、合作探究,深化要點

  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環節。以教學第一自然段為例,我打算透過“找-讀-議-品-寫”這五步來和學生一起學習。

  1.找,就是找找文中描寫濟南冬天山、水等生動語句,把它們圈畫出來。

  2.讀,就是透過指名讀、比賽讀、齊讀等方式反覆朗讀課文。“閱讀教學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例如,讀好——)

  3.議,就是透過分小組的形式分析這些詞句好在哪裡、妙在何處,分析作者的表現手法,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讓學生合作探究,“生教生,兵帶兵”,深入地感悟課文內容。

  4.品,就是品語言,品意蘊,學習作者的方法。抓住文中的“……”進行深入品讀。

  5.寫,就是請學生在最有感觸的文字旁寫下自己的感受。

  接下來幾個部分,我也會按同樣的方法和學生一起探討學習。

  五、拓展延伸,檢測反饋

  1.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我適時補充一則閱讀教材《冬之韻》,讓學生在閱讀之後,談談作者筆下的冬天與老舍筆下的冬天的異同點。

  2.我將從《當堂反饋》中選擇一組檢測題,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當堂檢測。

  3.根據情況,對典型問題進行集中反饋。

  六、總結全課,指導預習

  在簡單的課堂總結後,提出下一課預習的要點。

  老師們,我想透過上述六個環節的課堂教學,初步能夠達成我所預設的三維目標。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1

  我今天所說課的篇目是《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它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童話。

  一、新教材對教學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以新的教學理念為出發點,為童話科幻作品一類的教學提出了新的具體的目標。即:① 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②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學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二、教材內容的分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麗的童話,主人公是個寂寞的盲孩子,"影子"的陪伴使他快樂,給他帶來溫暖,並讓他重見光明。本文不僅富有文化內涵,而且文筆優美,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絡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內很好的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該課的教學目標應確定為:

  1、感受、體味文章優美的語言。

  2、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養多向思維的習慣。

  3、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愛弱者的良好品質。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朗讀、詞段點評、討論、質疑等方式使學生獨立思考,並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題。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曾經讀過很多美麗的童話故事,結識了很多的好朋友,如……(學生舉例),還想不想再認識一位好朋友?好,就讓我們再次步入美麗的童話世界,結識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去感受那裡飄蕩的濃濃的愛。

  (創設情境,匯入教學,激發同學們閱讀的慾望。)

  (二)分角色朗誦課文(整體感知故事)

  角色分配:一人讀敘述語言,一人讀"盲孩子"的話,一人讀"影子"的話,齊讀眾多"螢火蟲"的話。背景音樂選擇輕柔、舒緩的輕音樂。

  (三)整體感知

  讀完課文後,同學們各抒己見,結合課文中的句子談談自己的認識和感受,理解童話的主題。

  (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談自己的理解,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情況:①從"影子""螢火蟲"對盲孩子的關愛、幫助中,概括出大家都應該關愛弱者,只有"愛"才能使他們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②"影子"最後也獲得生命,從中概括出給別人幸福,自己也能獲得幸福。③盲孩子的執著追求。④不管自己曾遭遇什麼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樣熱愛生活,追求光明未來……等等)

  這些說法都應該肯定是正確的。讓學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題,得出不同答案。當然,從文章整體內容理解,關愛像盲孩子一樣的弱者,使他們感受生活的美好,則更貼切一點。

  (四)師生互動,討論課文內容:

  1、盲孩子是怎樣生活的?

  2、影子如何陪伴他,給他帶來快樂?

  3、盲孩子怎樣走出了黑暗,看到了光明?

  4、本文營造了一種純真溫馨的氛圍,有著詩情畫意般的境界。劃出文中你認為寫得好的語句,體會一下這些語言有什麼好處?

  (同學們可以邊看書邊找出答案)

  (設計說明:前三個題實際上是這篇童話的脈絡結構,學生透過獨立閱讀就能找出答案,即: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給盲孩子帶來快樂,帶來溫暖→影子、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盲孩子得到光明,也能對文章的主旨理解的更深透。第四個問題是讓學生學著欣賞、品味作品中美的語言,可四人小組討論,爭取讓每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都受到美的感悟薰陶。學生的答案會五彩紛呈,老師就要對他們的答案及時做出點評, 學生可以從個人角度舉例分析美的語言,不強求一律。例如:

  ①讓學生理解意境美,可從盲孩子熱愛生活,渴望光明,情調輕鬆歡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 "採摘野花野果","聽潺潺的流水聲",螢火蟲"幽藍""翠綠"的光,以及太陽、月亮、"彎彎的彩虹"、"各色花朵"、"綠草"、"露珠"等,這一些就構成了一種絢麗的、詩情畫意般的境界。

  ②全篇幾乎都由短句構成,好讀,不拗口,如"他還看見了天上出現了彎彎的彩虹。""他還看見了各種顏色的花朵。""還有綠草。還有草葉上明亮的露珠。"

  ③疊音詞很多,不僅形象感強,描寫情態逼真,還可以舒緩語氣。如"輕輕"、"咩咩"、"哞哞"、"潺潺"、"陣陣、""飄飄忽忽"、"幽幽"、"緩緩"等。

  ④節奏感強。如"話音剛落,一聲霹靂炸響,風夾著雨,雨帶著風來了。""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⑤含蓄,有象徵意義。如"我從陽光裡來,也從月光裡來,還從燈光裡來。""光明是我的母親。是她讓我來到你身邊陪伴著你的。""他倆說,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

  ⑥按句排列,短小、活潑、跳躍,像小溪流水,自然流暢,適合孩子閱讀。如"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裡,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裡的孩子。" )

  (五)拓展延伸課文內容:

  其實,同學們也發現了,盲孩子之所以能重見光明,是因為有了影子的愛、螢火蟲的愛、月光的愛。同學們,你身邊肯定也有許多充滿愛心的人,許多充滿愛心的事,請把你知道的和"愛"有關的故事講給我們大家聽,好嗎?

  (同學們互相交流,自由發言)

  (六)聽唱歌曲《愛的奉獻》

  老師發出倡導:生活中我們不僅要愛自己的父母、家人,還要愛周圍的人,愛每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和動物。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好。

  (七)佈置作業

  ①以"愛"為中心,寫一篇短文,體裁不限。

  ② 摘抄優美的詞句,寫到練習本上。

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2

  綜合性學習是課程標準中的新內容,是語文教學中一個新課題,沒有多少經驗可供借鑑,作業一個嘗試,下面我就這節課做簡要說明。

  首先談談教材內容及特點,是新課程標準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這次綜合性學習圍繞感受自然展開,沒有現成的教材。教材來自學生收集、整理、加工的材料,來自於教師的知識準備,資料的準備。大自然是富饒、美麗、慷慨的,它給予人類取之不盡的食物,飲之不盡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氣;自然又是多情可愛的,它所擁有的山川草木,風花雪月、藍天、黑土、大漠、綠洲,激發了一代又一代風格各異的人們,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偉大!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一本美學教科書,一本哲學教科書,一本優秀的文學畫卷。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因而,藉助這次綜合性學習,讓學生上一堂美學課,上一堂文學課,意義重大。學生在蒐集材料中涉獵了大自然的許多方面,與大自然進行溝通對話,與同學實現了合作。在這種教材的指導下,聽說讀寫,尤其是口語交際滲透於綜合性學習中,在綜合性學習中提高寫作與口語交際能力,提高審美能力。

  從教法看,本節課著重從以下幾方面貫穿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1、解放學生的手,解放學生的眼,解放學生的嘴,解放學生時間、空間,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動手收集材料:優美多姿的山川,五彩斑斕的大自然,讓學生一飽眼福;讓學生表演、七嘴八舌表達情感;讓學生大膽想像、聯想,豐富自己。從材料蒐集、整理到成果展現,學生經過許多酸甜苦辣,但每一種滋味都是寶貴的。

  2、注重創設情境。在鋼筋水泥房裡感受大自然,不免有些遺憾。但大量自然風光圖景彌補了不足,使學生能身臨其境感受大自然。

  3、把聽說讀寫特別是口語表達融匯課堂中,注重學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更注重全部學生能力的提高。

  從學法上看,本節課力求使學生鞏固一些學習要求,改變不好的學習習慣:

  1、動手、動腦習慣。這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課前收集、整理材料,準備解說詞,讓學生養成好思考好動手的習慣。

  2、敢於表現,顯示風度。在對學生口語交際評價中一直提到“現場風度”,因為它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素質,不可忽視的能力。在不斷練習實踐中,提高個人的應變能力。

  3、協作精神。本節課涉及小組活動,要求他們團體合作,也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好作品。

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3

  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內容,教學思路,教法、學法,課時安排,教學過程等方面說一說《狼》這篇文章的教課內容。

  學生情況:經過小學和七年級上半年的文言文接觸與學習,目前,學生已初步瞭解並掌握了一定的淺易文言文閱讀能力。但不紮實,不牢靠。需要教師大力培養其各方面能力。

  教材情況:

  《狼》,它是七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

  《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初中階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如下:

  誦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解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

  河北省中考要求文言文內容及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⒈作家作品知識。(識記能力)

  ⒉理解實詞。(理解能力)

  ⒊把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理解能力)

  ⒋歸納文章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能力)

  ⒌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分析概括能力)

  ⒍概括作者或人物的觀點,態度;文章給人的啟示和道理。(分析概括能力)

  ⒎斷句。

  ⒏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進行評價,對文章某一方面提出看法和疑問。(鑑賞和評價能力)

  根據新課標和中考要點的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⒈熟讀背誦。

  ⒉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彙。

  ⒊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⒋認識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勇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及難點。據此原則,我確立本文重點和難點如下:

  重點: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彙。

  難點:認識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勇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

  教學內容:

  ⒈朗讀:能準確、流暢、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複述並達到背誦全文。

  ⒉識記:識記、積累課文中的重點實詞。

  ⒊理解:把握課文“遇狼”“懼狼”“御狼”“殺狼”四個情節,以及狼和人在較量中的不同表現。

  ⒋探究:人狼搏鬥主客觀因素及課文寓意,提高分析問題能力。

  ⒌拓展:積累與狼有關的成語,進行課文寫作上的評價。

  關於教法: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以啟發式教學指導思想貫穿課堂教學,結合討論法、講授法、演示法、練習法,透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式學習來完成教學任務。

  關於教具:投影、幻燈片等多媒體。

  教學思路:新課改注重課文教學的整體性。首先,設想透過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瞭解故事情節的發展,整體感知課文。其次,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透過自主學習和教師點拔,落實小局的字詞。最後,透過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課文的內涵,這個作為重點安排。

  課時安排:二課時

  針對突破重點難點,根據新課標和中考的要求和學生學情,我遵循兩個原則:

  一、以誦讀為主線貫穿本課的教學,掌握主要實詞,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二、在誦讀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分析,重在點撥。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匯入。

  近幾天,看了一個故事。一天傍晚,有個殺豬的賣肉回家。忽然來了一隻狼,跟著他走了好幾裡。殺豬的害怕了,拿出刀,狼一見刀,稍稍退了一點,等殺豬的一跑,就又跟著他。殺豬的想啊:狼想吃的是肉,不如先把肉掛在樹上,明天早上再來拿。他用鐵鉤把肉掛在樹林間,然後把空擔給狼看,狼這才停下來了。殺豬的回到家,第二天清早去取肉,遠遠望見樹上好像有人上吊的樣子,心裡非常害怕。他試探著走近一看,是一隻死狼,那狼口裡含著肉,鐵鉤刺進上顎,像魚吞著釣餌似的。(學生應大笑)這個故事,就是《聊齋志異》中《狼》三則的一則。同學們說說,這隻狼什麼樣啊?(貪婪,愚蠢)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三則中的另外一則。看看,這隻狼又是什麼樣的。

  放幻燈“狼”圖片,根據圖片判斷狼的性格。

  (圖片②:兇殘、貪婪;圖片④:兇殘;圖片⑤:狡詐)

  ①用故事引出新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②故事中的問題,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分析。

  ③故事中的狼和課本中的狼聯絡較緊,潛意識中進行比較閱讀,有助於學生分析、理解課文內容。

  ④放幻燈“狼”圖片,直觀,印象深。

  二、新知識的學習。

  ㈠明確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幻燈圖片),讓學生學起來有的放矢。

  ㈡作者簡介:(幻燈圖片)

  “名,時,地,作,評”,加上文章出處,是常被考試的內容。五字簡介法清晰明瞭,便於學生記憶。

  ㈢本文體裁:

  短篇小說,因為本文最後一段揭示了文章的寓意,所以本文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寓言。

  ㈣齊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1、難句舉釋(面上展開)

  學生結合註釋分組翻譯,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並用。

  2、掌握重要實詞(點上突破)

  學生結合註釋和教師集中加以講解的內容,明確文中重點實詞並加以積累。可分組,提高課堂效率。

  3、故事小段(整體把握)

  疏通文意後,學生代表來個故事小段,在知道情節的基礎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把握字詞,印象較深。

  4、重點詞語大總結,翻譯整理、大顯身手。

  自讀,討論,彙總,整理。既培養了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又促進其積極主動性,還能把所學知識系統化,一舉三得。詞語、句子用不同顏色標出,便於學生抓住重點。

  5、簡單一練。

  第二課時:

  設想透過各種不形方式(如朗讀、自讀、個別朗讀、講故事等)的朗讀,瞭解故事情節的發展,整體感知課文。透過合作探究,深入學習課文的內涵,使學生的理解達到更高的層次,同時培養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一)、整體感知,瞭解情節

  1、集體朗讀,同時教師出示相關圖片增強形象感。

  2 、自讀,再次體會故事情節。

  4、個別朗讀,讀出情景。

  5、歸納故事情節。出示簡介圖片,明瞭情節。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結合圖片,按情節發展,設計四個問題,分別圍繞:故事發生的客觀條件;人狼搏鬥的主觀行為;人狼各自機智的體現;以及瞭解課文的中心。學生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總結,教師指導明確。

  2、簡圖板書,總結文章內容、主題。直觀,有條理,便於學生把握。

  3、結合情節高潮,編講故事。

  4、根據展示圖片朗讀、背誦,總結主題。

  (三)、延伸拓展

  1、請結合圖片適當想象,將此文改編成一篇白話故事,單口相聲,小品等。注意環境、神態、動作、心理描寫。(既活躍了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又培養了其寫作的能力。)

  2、拓展能力,評價式閱讀。讓學生各抒己見,用“……寫得好,寫出了……表現了……”的句式談談感想。(培養其鑑賞和評價能力)

  3、拓展知識面,檢閱學生蒐集有關“狼”的成語的情況,並造出相關的句子。

  4、結合生態平衡等方面請以“我要為狼辯護”為話題,寫一篇富有新意的短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4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在山的那邊》。

  這篇課文是整個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因此對今後的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實現新課改理念的開端,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著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引導與組織下使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主要內容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達到理想境界,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

  因此在教學中,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朗讀課文,品味語言。注重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詩句,在朗讀中品味,感受詩歌的內涵。

  2.注重理解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句意,結合自身實際瞭解作者的思想。

  3.把握詩中山與海的象徵意義,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敢於拼搏,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匯入課文:

  聯絡我們登雞冠山的情形提問:當我們站在山頂,都看到了什麼景象,那時那地你有何感想?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初讀課文,解決字詞障礙。

  教學生學會預習,掌握常用字的書寫。

  四、整體感知課文: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麼分為兩節?

  學生自由讀課文,與小組合作朗讀,探究。

  學生朗讀感悟,老師指導朗讀。

  五、研讀賞析:

  學生朗讀,教師引導品味揣摩語言,共同探究賞析。

  六、體驗反思: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這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獲得自己的人生體驗,從而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作業: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

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5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市實驗初級中學的語文教師,。下面我將對《羚羊木雕》這節課進行解說。我主要從以下的七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分別是教材、學習物件、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策略、教學準備和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第五單元第二課,本單元的文章採用散文、詩歌、小故事等多種寫作形式,描繪了母女情、同學情、母子情、兄弟情等,從而謳歌人世間最真摯的情感——親情。本單元要求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把握要點,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感受字裡行間洋溢的親情。同時掌握朗讀和圈點勾畫的讀書技巧。本課《羚羊木雕》較之前一課《風箏》顯得比較淺顯,本篇所寫家庭故事貼近學生生活,便於學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對話,更適合於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但圍繞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學情發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感受文章豐富的情感。從而欣賞課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

  二、學習物件的分析

  1、學生由小學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兒童向青少年過渡時期,她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正是有待形成時期。本篇文章價值觀念傾向明顯,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

  2、學生在閱讀中還是為讀而讀,缺乏閱讀的技巧,對閱讀中的感受還是被動的接受。為此在教學中,應注重閱讀技巧的培養,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感悟。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揣摩文章的語言,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掌握朗讀和圈點勾畫等讀書方法。

  2、能力目標

  (1)在整體閱讀文章的基礎上,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傾向。

  (2)在整體把握要點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情感目標

  透過感悟文章聯絡生活,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在整體閱讀文章的基礎上把握要點,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傾向。

  2、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聯絡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教學策略

  1、透過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2、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說讀課文→品讀課文→探究課文→課後作業

  (一)匯入新課

  關於同齡人對長大的一段話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說一個人的歷史要用筆來寫的話,那麼現在應該是我們從父母手裡接過筆自己寫的時候了。

  在不知不覺中,我長大了。不再是那個只會聽話的小朋友了。在我腦海的深處,有一顆叛逆的種子在萌動。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

  透過引用同齡人的一段話,激起同學的同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說讀課文

  瀏覽課文,學生就“一個——的木雕”、“一個——的爸爸”、“一個——的媽媽”、“一個——的奶奶”、“一個——的萬芳”、“一個——的故事”進行自選話題,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說話活動。當同學說完的時候,請其他同學進行評價。

  1、訓練了學生“說”的能力,並在此過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內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貴,爸爸媽媽的逼迫,奶奶的無能為力,萬芳的仗義。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注意到了語文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過程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

  (三)品讀課文

  1、默讀課文1—15段默讀課文,標劃出體現爸爸、媽媽、我三個人物形象的神態描寫。

  (1)培養了學生圈點勾畫等讀書的習慣。

  (2)使學生在標話中感受到了爸爸媽媽不同的人物語言體現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時瞭解了爸爸媽媽對我的逼迫,描寫了我的委屈,使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爸爸媽媽的批評。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1——15段,學生進行評價

  (1)由默讀到有感情的讀,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體會到爸爸媽媽對我的傷害。

  (2)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3、速讀文章26段至結尾,標化心理描寫和景物描寫的句子,體會“我”的內心世界。

  既加強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又使學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無奈、委屈、痛苦。爸爸媽媽對我的傷害。

  4、指名讀、學生齊讀

  加強學生“讀”的能力的培養,同時使學生在讀中感受作者的傾向。

  (四)探究課文

  1、這件事究竟應該怪誰?展開辯論。

  (1)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文中來。

  (2)使學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父母非常的重財輕義,而我和萬芳之間非常重視友誼。

  (3)培養了學生在合作中的團結協作的能力。

  2、討論: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給了萬芳,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1)不限制學生的答案,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2)交給學生處理問題的方法,學會與人溝通。

  小結:

  本文圍繞羚羊木雕,寫了一場家庭矛盾,讚美真誠無私的友愛,批評重財輕義的思想,呼籲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純真的感情;同時也說明我們做事應與人商量,考慮周全些。

  (五)課後作業:

  1、與父母一起欣賞這篇小說,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快樂生活。

  2、與父母一起探討後,合理地改編某一部分的故事情節,並工整地寫到小作文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