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說課稿>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

  說教材:

  《第一次抱母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記敘了“我”去守護生病住院的母親,抱起母親讓護士換床單時,才察覺母親的身體是那麼輕,不由想起了母親以弱小的身體挑著重擔翻山越嶺的往事,心裡很難過,也很愧疚。於是,像小時候母親抱“我”一樣,“我”把母親抱在懷裡,哄母親入睡,結果卻發現母親的眼裡流出了淚水。文章字裡行間洋溢著母親對子女的愛,更表達了兒子對母親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是圍繞“奉獻愛”這一主題,就本課而言,能透過閱讀感受到課文中母親一生無私奉獻的高大形象、體會兒子得知母親“竟然這麼輕”後的愧疚心情,也不忘護士“又很小心地把邊邊角角拉平”這個細節動作裡所傳遞的關愛與敬意,就是學生透過學習全文後應收穫的知識點。本單元另外三篇課文是《永遠的白衣戰士》《“番茄太陽”》《我不是最弱小的》,分別闡述了對社會的關愛、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弱小者的疼愛,本文則從回報母愛的角度記錄了“烏鴉反哺”的感人體驗。歌頌了人間真情,教育學生要關愛母親,懂得回報。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單元編排意圖及本課特點,我擬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並積累重點詞語;

  2、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感悟母親胸懷的無畏、博大,加深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之情,並學會向母親表達愛。

  教學重點: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和重點句子,體會母親的艱辛、感悟母愛的偉大。

  教學難點:加深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之情,聯絡學生實際,激發學生報答母愛的渴望。

  教學時間:兩課時。

  說教法:

  由於本班的孩子都是進城務工子女或是留守兒童,家長平時忙於生計,和孩子的交流溝通較少,已使大部分孩子對父愛、母愛的認識不知不覺變得淡化,因而把握文字的情感有一定的難度,而本篇課文恰恰是幫助孩子反思母愛、對他們進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的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採用了以讀悟體驗為主的教學方法,即讀悟教學法:透過抓住重點詞句,反覆品讀,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在本文的朗讀方式上,採用個別讀,分角色讀和全班齊讀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情境,讀中悟情。

  此外,為了更好地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更有利於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體會,我還要採用了以下兩種教學法:一是情境教學法:使用圖畫來展示情境、用音樂來渲染情境、用語言來描述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語文。二是聯想感悟法:在文中幾處較難理解的地方,讓學生透過想象來理解母親的艱辛。如理解“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這句話,引導學生聯想到自己的母親。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讓學生在腦海中呈現出豐富的視像,將文字語言紮根在學生的內心世界中。

  說學法:

  《課標》提出:學生當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天天面對母親,卻不一定感受到母愛,也不一定體會到母親的辛苦,這就是我班學生的現狀,更讓人失望的是,根據平日觀察及家訪瞭解,有一位同學甚至對母親懷有排斥反感的態度。“語文以情作譜,以愛作詞。”作為語文教師不能只栽樹不育林;只教書,不育人。因此,我選用“朗讀—體驗—感悟—實踐”這種學法,即引導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加深對課文重難點的理解和體驗,並從中得到思考和感悟,最後能引申到用點滴行動回報自己的母親。也許一節課不能改變什麼,不能使學生對母親的認識上升到一個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學生能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感悟到“我要關心我的母親,我要回報我的母親”有這樣一種朦朧的思想意識也就達到目的了。

  說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是:匯入新課、初步感知課文、讀悟理解課文、昇華總結課文、作業安排,鞏固所學

  一、匯入新課

  播放歌曲《母親》。讓學生說說這首歌裡歌唱的是誰?並提出: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讚美媽媽,你會說什麼?如果讓你抱一抱媽媽,你會有什麼感覺?老師根據學生不同的回答進行提問,師生交流抱母親的不同感受。進而引入新課並板書課題:第一次抱母親

  【設計意圖】新課教學之初,用音樂作為師生對話、交流的背景,創設溫馨的情境氛圍,學生能夠較快地進入教學所需要的情景之中。談談抱母親的感受,迅速地喚起學生心目中母親的美好形象,同時也為引出課題做好鋪墊,為學習本文鋪設感情基礎。

  二、初步感知課文

  首先是學生自由讀課文勾畫出不會或者不懂的字詞,並提醒學生:眼到、心到、手到。學生讀、圈畫生字之後,同桌互相讀生字詞,初步交流釋疑解惑。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交流情況出示預設的生字詞進行檢測。學生輪讀生字詞,指導寫“摔”和“瘦”字,並認識“疚”字的讀音。

  接著是指名學生讀課文,檢查學生是否能把句子讀通讀順,並讓學生相互評價。

  最後是再次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圍繞著課題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引導學生讀後交流並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師根據具體情況予以點撥和提示。

  三、讀悟理解課文

  《課標》中關於第二學段閱讀教學有以下明確要求: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因此,讀悟理解課文環節主要的任務就是在充分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課文重點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本課重點句——“母親竟然這麼輕,我心裡很難過”為例。在反覆閱讀教材時我發現文中出現了三次“沒想到”,這三個“沒想到”正對應著重點句中的“竟然”。它們對學生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是有幫助的。於是用三個“沒想到”貫穿整節課的教學。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回答“作者第一次抱母親的感受是怎樣的?”,學生能夠很快找到“母親竟然這麼輕,我心裡很難過。”

  出示這個句子,再問:“竟然”是什麼意思?學生可以理解為“居然,沒想到”。教師再引導:“作者沒想到什麼呢?從文中找出句子來說明。”

  於是會找到這樣三個句子;

  A、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彎,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仰面摔倒。

  B、護士在後面扶了我一把,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幹什麼?”我說:“我沒想到我媽這麼輕。”

  C、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讓學生反覆讀這三個句子,透過朗讀把作者的當時心情表達出來,既訓練了朗讀,又促進了理解。接下來,藉助情境圖,引導學生透過字面展開想象,理解“重擔”一詞包含的外延;

  夏天,烈日炎炎,母親汗流浹背,她手裡(),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親頂著寒風,她手裡(),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長的日日月月,母親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她手裡(),背上( )肩上( )。

  此時,設計這樣一個情景:我們四年級同學平均體重是40斤,如果請你背一個同學從校門口上三樓到教室,你感覺會是怎樣?課文中母親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相當於兩個半同學的重量啊,再讀讀這句話,你體會到什麼?緊接著丟擲這樣一個問題:“母親肩上挑的僅僅是那100多斤重的東西嗎?母親的肩頭還承受著什麼?”

  我們家上有老,下有小,爺爺奶奶生病了,母親()。為了讓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吃得飽,上得起學,母親( )。我們長大了,要出遠門了,母親( )。

  這時老師引導朗讀:母親,一個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這副最沉重的擔子,這份艱辛,等到母親病倒了,病得不輕了,兒子才真正體會得到,愧對母親呀!讓我們再次深情地回憶。學生感情齊讀句子:在我的記憶中,……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緊接著,在理解母親說的話“提那些事幹什麼?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這番話的意思時,出示幾幅情境圖,如:清晨、中午、生病、學習等時候,引導學生聯想自己的母親,這樣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自然縮短與文字之間的距離。

  最後讓學生在分角色朗讀中加深理解,瘦弱的母親能承受那麼重的擔子,這並不是母親的力大無窮,而是母親對我們的關心,對我們的愛護,這就是母親,這就是母愛。

  四、昇華總結課文

  在《燭光裡的媽媽》的音樂聲中,用朗讀帶領學生走進“作者抱母親入睡”這一情景,啟發學生理解這淚水背後的含義,學生體會到這是幸福的淚水,感動的淚水,高興的淚水……透過“無數次”和“第一次”的比較,讓學生認識到母親給予我們的太多,而我們給予母親的太少,學生自然想到孟郊的一首詩:《遊子吟》,並板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最後透過朗讀,讓那種濃濃母子之情充溢在學生心中。

  五、作業安排,鞏固所學。

  1、讀一讀、寫一寫課後練習2、3。

  2、積累文中你認為優美的詞句或語段,或者蒐集有關讚美母愛的文章讀一讀。

  3、學唱一首給母親的歌;

  4、為媽媽做一件事,並將它記敘下來……

  在本課重難點的處理上——

  本課的重點是: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和重點句子,體會母親的艱辛、感悟母愛的偉大。

  因此教授重點時,我預備刪減瑣碎的分析理解,去除思維度不高的提問,緊緊抓住課後思考題:“母親竟然這麼輕”,“我”的心裡為什麼很難過?這一核心問題展開閱讀理解,以求達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第一課時,請學生交流初讀課題時產生的想法,提煉出“作者為什麼抱母親?”和“作者第一次抱母親是什麼感受?”這兩個有價值的問題,接下來的自讀自悟活動中理清課文條理,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母愛的無私和博大”。

  本課的難點:加深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之情,聯絡學生實際,激發學生報答母愛的渴望。

  為了突破難點,第二課時著重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體會母親說的話“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以及思考“母親流下的是怎樣的淚水?”從而達到整體感悟,情感昇華。

  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本節課的板書按照教學思路,透過“輕、重”這兩個字,即母親身體之輕和肩上擔負的責任之重形成鮮明的落差,勾勒出勤勞母親的形象,感悟母愛;透過孟郊的一句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學生懂得回報母親,感恩母親。因此我用關鍵詞和主旨句來設計了板書。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爬山》的第二課時,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大方面進行展示。

  一、說教材

  本單元的課文重在說理,都是把樸素而深刻的道理寓於具體事例之中。本課主要講的是一對父子一同爬山時,父親教育兒子要努力征服自己,盡力做好每一件事,還啟發兒子怎樣欣賞大自然的景物。這篇課文具體體現了本單元的重點訓練目標:不僅要使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和技能,而且要讓他們從中學習做人的道理。

  針對學生及課文特點,我確定了第二課時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難點:

  1、我能講出父親說的話的含義,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重點)

  2、我能初步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難點:體會“青山的沉靜”和“父親的智慧”指什麼。(此條預設不呈現在學案的目標一欄中)

  二、說教法、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場。”這節課,我利用導學案的“漁場”功能,在每個環節中充分挖掘適合學生嘗試的學習方法,盡最大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合作、交流和反饋能力。藉助導學案採用了“三大導學方式”,即:目標導學、學法導學和問題導學,再加上穿插學習過程中教師的適時點撥,它們構成了我本節課的教學方法,統稱為“導學法”。那麼,新課改主張的“獨學、對學、群學”就必然成為了本節課的主要學法。

  在本節課的重點問題處理上,為了改進閱讀教學結構,我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體裁和寫作思路,準備嘗試運用列表助閱讀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對比中預習、講練和小結。

  三、說教學過程

  在“高效課堂”背景下,我將教學流程設計為:定向——導學——合作——點撥——檢測——評析六個環節。具體如下:

  第一步:定向(時間大約為5分鐘)

  課堂開始,我設計了“複習鋪墊”這個環節,主要有兩道習題。第一道是複習題“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用回憶法來統領全篇。第二道是填空題,考查的是課文第一句話“父親愛 ,愛 ,也愛 ,——尤其是 。”用來引出下文,順勢設問“作者為什麼這樣說呢?”引入新課,來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情感型課文。文章記敘了“我”去守護生病住院的母親,抱起母親讓護士換床單時,才察覺母親的身體是那麼輕,不由想起了母親以弱小的身體挑著重擔翻山越嶺的往事,心裡很難過,也很愧疚。於是,像小時候母親抱“我”一樣,“我”把母親抱在懷裡,讓母親入睡,結果卻發現母親的眼裡流出了淚水。文章字裡行間洋溢著母親對子女的愛,更表達了兒子對母親深深的感恩之情。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影響是深廣的,要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因此,“張揚個性,讓課堂噴湧真情”是教學追求的目標。

  全文共5個自然段,可分三個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敘述了“我”抱起母親讓護士換床單沒想到母親的身體是那麼輕。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訴護士,記憶中的母親總是挑著重擔翻山越嶺,“我”總以為母親“力大無窮”,卻不知母親只有80多斤的身體,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寫“我”突發奇想,想抱母親入睡,結果發現母親的眼裡流出了淚水。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透過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親胸懷的無畏、博大,激發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3、體會偉大的母愛,激發學生對母愛的報答。根據實際寫出一段與母親相處的精彩片斷。

  教學重難點:

  1、學生透過自主提問探究文章大意。

  2、透過練筆歌頌母親。

  教學準備:

  VCD歌碟,簡報

  教學時間:兩課時

  二、說教法、學法。

  閱讀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產生最佳化的效果。我透過抓重點語段,反覆品讀,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如抓住母親挑著重擔翻山越嶺的這段描寫,讓學生展開想象,透過語言文字呈現豐富的內心視像,將文字語言伴隨著感性的形象紮根到學生的心靈世界之中,在此基礎上多次朗讀,揭開文字深藏的內涵。再如為了理解母親的一句樸素話語,我透過畫面、音樂的渲染,讓學生對母愛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文章其實最感動的是最後一段,那是一顆對母親感恩的心在震撼著我們。所以在處理最後一段時,我讓學生深情地朗讀,將自己和文字融為一體,用朗讀,用思考,用言語抒發著感受。接下來拓展的小詩,又反哺了對文字的感悟,讓學生走進新文字,加深理解和體驗。

  在學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礎上,透過語言實踐——傾訴,讓學生表白內心,使他們的情感得到宣洩。

  1、巧抓興趣點,教師“循循善誘”

  新課開始前,教師將課下收集到的有關詩句,播放音樂讓學生朗讀,感受母愛的偉大。接著,以閱讀的方法入手,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並要求學生利用學到的方法,充分的用到本節課的學習中,這樣設計學生學習興趣高,容易接受,積極的投入學習當中。

  2、巧抓互動點,教師“穿針引線”。

  在教學中,我首先創設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自由且充分地閱讀,積極主動地感知文字,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調。

  朗讀的牽引。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是一篇難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會而不會言傳。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反覆地朗讀體驗,以讀促思,才能獲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讀方式上,,我們不僅採用了個別讀、小組分角色讀、全班齊讀等方式,而且還多次採用了師生接讀、合作朗讀。這樣的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朗讀的激情,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情境。

  三、說教學程式。

  教學設計:

  13〈〈第一次抱母親〉〉(第二課時)

  一、課前準備:小助手帶領朗讀上節課學習到的詩句。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幹就溼臥娘身。

  兒病恨不將身替,調理湯藥不離身。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二、匯入教學

  1、出示歌德的話1: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

  教師讀。

  你懂得這句話的意思嗎?這句話告訴我們,如果你要讀書,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還要讀出文章中暗含著的意思。這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想,不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這是上課前老師送給大家的讀書要則,希望今天上課時大家能夠照著這句話說的去做。

  2、同學們,歌頌母親一直是千百年以來傳誦不衰的主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歌頌母親的文章《第一次抱母親》。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三、指導朗讀,感悟深化

  1、輕輕開啟課本,請一名同學讀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是否讀出感情。(學生評價)

  2、出示課件1指導對話。

  3、自由練讀,分角色讀。

  4、過渡,母親最重的時候80 多斤,現在生病了,還那麼重嗎?(生齊答)母親這麼輕,作為兒子,“我”心裡是什麼感受?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第二自然段,用橫線畫出有關句子。

  四、評詞析句

  1、出示課件2讀出感覺,竟然是什麼意思?說明什麼?

  2、作者沒有想到母親這麼輕,心裡很難過,為什麼難過?答案就在書中,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課件。

  4、讀課件上的內容,透過圖片和文字,瘦弱的母親的肩頭挑著100多斤的擔子翻山越嶺,是怎樣的情景?,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想說點什麼?

  (1)指導學生說一說。(1,從腰和腿來說明擔子重不重2、從汗流浹背來說明累不累3、從挑著糧來說明難不難。)

  齊讀讀出母親身上擔子的重、身體的累和生活的難。

  (2)翻山越嶺是什麼意思?難道只是翻過一座座山,一道道嶺嗎?(是母親走過生活中的一次次坎坎坷坷,一個個難關)

  師說:現在你知道翻山越嶺背後的意思了嗎?

  (3)出示課件4讀重擔是什麼意思?母親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擔子還有別的擔子嗎?

  師說:遇到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為什麼?(板書:母愛偉大)

  (4)母愛無處不在,母愛無處不有,出示課件配樂。

  (5)多麼偉大的母親呀!多麼感人的母愛呀!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請你有一句話來表達你的感受。(生說)

  (6)好吧,請同學們拿起書,就讓我們一起來讀這段話,讀出母親的累,讀出母親的偉大。讀句段“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過渡:母親的一生用80多斤的身體承受著這麼多的重擔,而我卻不知道此時作者是怎樣的心情。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畫出有關語句。(生答,師出示有關課件)

  (1)愧疚是什麼意思?我為什麼感到後悔?(母親躺在了病床上我才來關心,傷了母親的心)

  (2)而面對我的愧疚,母親卻母親笑了笑說:“提那些事幹什麼?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母親一生中為我們做過那麼多的事,她卻提都不讓提,這是一種不圖回報的愛,一種無私的母愛。板書。)

  (3)同學們,母親付出那麼多,護士誇她,她笑了笑說:“提那些事情幹什麼?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從母親的表情,從母親的話當中,你看出了什麼?(分析:1、提那些事情幹什麼2、哪個)

  (4)所有母親都是這樣做的。母愛是最無私的,是最偉大的,有人說,世界上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還大的是胸懷。其實不然,比天空還大的是母親的胸懷!這就是母親,這就是偉大的母愛!就連護士也為之動情。

  (5)出示6: 接讀:護士動情的說:大媽,你真了不起!指導大聲的讀三遍

  過渡語:同學們說的真好!老師聽到你們的心聲,也被感動了。

  (6)面對此情此境,你想為自己的母親做點啥?(生答,師評價)

  過渡語:多麼懂事的孩子呀!作者面對病床上的母親他最想幹什麼?他是怎樣做的?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畫出有關語句。

  生彙報。師相機,出示課件

  (7)指名讀圖中文字,其他同學邊聽邊觀察圖畫。

  師: 看到母親眼角流出的淚水嗎?為什麼流淚?(邊說邊板書:無數次)這是什麼樣的淚水?(生答)

  小結:母親的淚水是欣慰的淚水,是激動的淚水,是幸福的淚水,是又苦又甜的淚水。小時候母親曾經無數次抱我們,作者僅僅是第一次抱母親,母親就那麼激動,如此比較,把最想說的話寫一寫。以“媽媽,我想對您說——————”寫一段話。出示“媽媽,我想對您說——————”(學生展示)

  過渡語:太感人了。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體會母愛的偉大。

  (8)配樂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五、總結課文

  1、今天我們讀《第一次抱母親》一文,用一隻眼睛讀課文,用另一隻眼睛感受天下所有母親無畏、博大、無私的胸懷。我們正像哥德說的那樣,是用兩隻眼睛去讀書的,我們的母親是應該得到崇敬和愛戴,我們無論走到哪裡,都要深深記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作業超市

  一、以“媽媽我想對你說”寫一篇小練筆。

  二、為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三、蒐集有關母愛的資料,為“誇誇我的好媽媽”主題班會做準備。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4

  一、說教材

  這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情融於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

  課文按遊覽的是順序,依次寫了洲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寫了路上的景色明豔,溪流歡唱,外洞的寬敞,內外洞連線處孔隙的窄、小、險;內洞的黑、奇、大;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倫美奐令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慾望。全文結構嚴謹,內容安排渾然一體,井然有序,兩條線索(一是遊覽的順序,二是泉水流經的路線)有機交融,貫穿始終;觀察仔細,描寫形象生動,景物特點鮮明;敘述有詳有略,詳寫孔隙、內洞風貌突出了雙龍洞的特色。瞭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和落實“分清文章的主次”這一重點訓練專案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是教學的難點。選編本課的意圖在於讓學生學習作者觀察表達的方法,透過語言文字領略金華的雙龍洞的神奇之美,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說學習目標

  根據《新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學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編寫目的和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透過語言文字感受金華雙龍洞的神奇,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練習理清課文的條理。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說教法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的教材訓練重點,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促學的教學方法,注重看、聽、說、讀、寫、練的教學思想,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講讀課文,依照教材的編寫目的,並根據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一特點,我主要採用“引導探究、啟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能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四、說學法

  在學法上,我們教學的目的是教學生會學,教是為學服務的,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引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饒有興趣的說、議等方法,調動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代替我們教師單一的講、管形式,達到教是為了不教,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的主體精神被大大激發,其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目的。

  五、說教學程式

  思路縝密、條理清楚、安排合理的教學程式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匯入新課:

  導語設計

  恰當的導語設計很重要既有前後銜接的作用,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的前三段向我們介紹了作者遊覽的時間、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見聞和美麗景色!那麼除此之外作者還遊覽了哪些地方?這些地方又各有什麼特點?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透過導語把學生的思維拉到了本節課的位置,又使學生在腦海中起到了提示的作用,促使學生對上節課的內容進行短暫的回顧,並將思維定位到本節課的內容當中。

  (二)出示課件,總體感知課文:

  1、有了前面的匯入,學生的思維就還跟著老師回到本節課,這時候出示課件,讓學生跟著瀏覽課件圖片,然後開啟書,仔細讀讀課文4--7自然段,看看作者遊覽了哪些地方,圖文對照,初步感受這一部分的內容。透過交流使學生體會到遊覽的地方和順序:外洞孔隙內洞

  (三)精讀課文,自讀自悟:

  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逐段學習,體會各景點的不同特點

  1、學習第四自然段。

  ①出示外洞的景圖,對照圖片,讓學生閱讀課文內容,並提出問題:作者是如何介紹洞口的?外洞給人的感覺是怎樣的?作者運用了什麼樣的說明方法?體會外洞的特點;

  ②師生共同討論,初步瞭解學生自學情況。

  ③在討論的基礎上小結:讓學生了解到作者運用了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等說明方法;以及外洞的特點——寬敞。

  2、學習第五自然段

  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採用指導圈點、批註,落實讀書方法。抓住文中的重點句、重點詞指導學生研讀、比較、批註。如文中第5自然段的教學,我抓住“貼”、“稍微”、“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這些重點詞句採取換詞、換句及手勢示意的方式指導學生研讀,並出示進入內洞孔隙幻燈圖片,讓學生對照圖片,找出文中的重點詞語,然後互相探究討論,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小結。這樣,學生透過對照圖片從“行船方式、乘船姿勢、乘船感覺”體會出進入內洞孔隙的特點:窄小、低矮。

  3、學習第六、七自然段

  在教學“內洞”這一部分時,為理解石鐘乳和石筍的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先讓學生觀察內洞圖片,引導學生髮揮想象。有的說像孫悟空騎著白馬在飛奔,有的說像觀音在講經,有的說像白鬍子老者在砍柴,有的說像壽星老人捧著仙桃來祝壽……

  然後再在學生髮揮思維的基礎上,讓學生反覆閱讀課文,並提出問題:這兩段主要介紹了什麼內容?內洞有什麼特點?內洞的奇特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並畫出有關語句。

  透過圖文對照,學生對內洞的特點有了充分的瞭解,這時候再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小結,學生就很容易的得出結論:這一步分主要介紹內洞的景物;內洞的特點是:黑、奇特、大;主要體現在形態各異的石鐘乳上;並能畫出相關的語句。

  在瞭解了內洞特點之後,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說“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賞”?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倫美奐,創造了眼前美麗的自然景觀,很有觀賞價值。

  (四)讀寫指導:

  語文的教學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學習文章,還要指導學生學會寫作,所以讀寫的指導也很重要。

  1、設疑質疑:

  在全文內容學過之後,提出問題:游完了雙龍洞,回過頭來看,作者介紹最詳細的是哪個地方?那你說說作者的遊覽順序是怎樣的呢?並讓學生互相討論,得出結論:外洞、孔隙、內洞三個地方的景物寫的詳細;作者遊覽的順序是:外洞→孔隙→內洞

  2、小結寫作方法:

  有了前面的結論,再提出問題:今後我們應該怎樣來寫參觀遊記呢?除了寫作順序之外,要想吸引讀者,打動讀者的心,還應該抓住什麼去寫?然後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考論,得出自己的結論:有的會說“按照觀看的路線寫的,內洞寫的詳細”;有的會說“按照行走的路線寫的,外洞寫得詳細”;也有的會說“按照看的順序寫的,都寫得很詳細”……如此等等。

  最後老師在學生得出結論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

  第一、寫參觀遊記要按參觀遊覽的順序寫。

  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要把參觀的景物)特點寫清楚。

  第三、加入自己的親身感受表達思想感情。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5

  說教材

  《一碗水》是語文A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3單元的第3篇課文,該單元以"人與自然和諧"為主題展開。《一碗水》是軍旅作家吳然發表在《兒童文學》中的一篇抒情短文(文章體裁)。他講述了密林中有一眼小小的泉水,它一年到頭都不幹涸,總是滿滿的一碗,為人和動物提供了甘甜的泉水,帶來了生活的歡樂,(主要內容)表達了作者對“一碗水”的喜愛、讚美(中心思想)。寫作特點是:文章生動流暢,充滿情趣,特別是描寫小動物來泉水邊喝水的那段,寫得很有感染力。課文字裡行間洋溢著景色美,人情美,文字美。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一碗水”給人和動物帶來的方便和樂趣。

  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會用“雖然……可是……”、“那麼……那麼……那麼……”造句;

  能根據課文進行片段仿寫。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說教學重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依據這一理念,設計本課教學時,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尊重學生的主體,注重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潛能,讓他們在自主、探索的氛圍中學習課文內容,掌握技能,進行能力訓練,切實體現了“以學定教,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

  體會“一碗水”給人和動物帶來的樂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確定為:為什麼說“一碗水”是一眼靈泉。

  說教法和學法(教學重點、難點突破的設計)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很重要。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來突破本文的教學重點。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激發學生想象力的方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有這麼一個美麗的地方,那兒如一個神話般的世界。今天我就做一次導遊帶大家去看看。多美的大自然呀!密密的樹林裡,陽光透過樹葉,照亮了爬滿石壁的過山藤,照亮了石壁上潮溼的苔蘚。在密林深處的石壁下有一眼很小的泉水,人們給它取了一個獨特的名字叫“一碗水”。(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是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前提,這樣的設計使學生一開始就被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所吸引,再直奔主題,使學生的學習就有了明確的方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回顧課文,找準中心

  過渡:這一碗水人們不但名字獨特,老人們還給了它很高的讚譽呢!讀讀課文,看看人們是怎麼稱讚他的?用書中的一個詞來概括。

  【設計意圖】將教學的切入口放在此處,由它為起因創設一個個生動的解讀情境,抓住了脈絡清晰地教學主線,以便於講解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細讀研討,理解課文

  過渡:“靈泉”中的“靈”你是怎麼理解的?(靈性)一碗水靈性體現在哪?它有有什麼特點?

  1.學習第1、2自然段,瞭解一碗水的神奇。

  輕聲讀課文,畫出描寫一碗水特點的句子。交流、有感情讀。

  2.默讀學習3-6自然段,感受這一碗水給人們、小松鼠、山喜鵲帶來的快樂,並標畫出相關詞句。學生自讀標畫。

  3、品讀、感悟。

  (1)一碗水給小夥伴帶來那些快樂?(課文第3自然段)

  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品讀感悟。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悟。及時評價。

  (2)讀第5、6自然段,體會小松鼠、山喜鵲的快樂。

  抓住動作和叫聲體會一碗水給小松鼠、山喜鵲帶來的快樂。指導朗讀。

  (3)指導寫片段。

  4.還有誰會到這一碗水邊喝水?它又是怎樣表現自己的快樂的?

  5.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相處。

  看到這一幕,我們都不忍心去打擾他們,只好躲得遠遠的,和他們共同享受這美好的時光。

  6、探究:為什麼老人們說他是一眼靈泉?

  7、想想說,你喜歡的動物或植物喝了一碗水會怎麼樣?

  四、總結昇華,激發情感

  五、拓展訓練,解說文字

  一碗水出名了,許多的遊客都要到這兒來觀光。請你以小導遊的身份把這一碗水介紹給遊客吧!

  六、拓展延伸:

  1.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句。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2.有許多人也想前來看看一碗水,請你給他們介紹介紹!試著寫導遊詞。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6

  一、說教材: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這封信首先表達了“我”和媽媽對加利先生的問候和深深的謝意;接著深情回憶“我”爸爸出征前後的情景,在悲痛中懷著自豪和崇敬,並表示要向爸爸學習,用生命捍衛和平;最後,呼籲國際社會一致行動起來,維護和平,制止戰爭!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籲,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對和平的無比渴望。

  教學難點是認識“世界並不太平,不少地區還瀰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樹立維護和平的信念。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篇書信體文章。信中飽含著一個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摯情感,它用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機聯絡起來。語言樸實,情感強烈,讀之催人淚下。但長期生活在和平環境中的孩子,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我在教學時注重:

  (一)運用遠端教育資源,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

  首先,是利用下載的圖片資源,為學生創設情境。因為學生們均來自農村,資訊資源渠道狹窄、閉塞,對於世界局勢可謂是一無所知。我把收集到的圖片經過選擇、整合、加工後再現情景,讓學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勢,從內心深處喚起他們對戰爭的憤恨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在導課時運用和諧的音樂來襯托小作者的喪父之痛;在講解小作者手捧鮮花到機場迎接父親的靈柩回到祖國時,播放了《葬禮進行曲》,渲染了悲痛的場面和悲傷的情懷,以此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

  更易激發學生情感與作者達到共鳴,從而正確認識當今世界局勢,樹立維護和平的信念。

  再者,針對文中出現的和平之花,我專門用鮮豔的`紅色列印成鮮花的形狀,並寫上“和平”兩字,更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和平之花是那麼的鮮豔,可是也是那麼的易被摧殘,讓學生從中感受的戰爭的可惡和對和平的期盼。

  (二)引導學生多揣摩,從作者的喪父之痛中體會和平之可貴。

  教學中,學生透過讀課文思考:“爸爸是個怎樣的人?”“他的嘴張著,在呼籲什麼?”等問題,讓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特別是含義深刻的句子以及信中“我”的呼籲來重點理解體會、感悟交流。教學中還採用換位體驗:假如你是雷利,你會怎樣介紹爸爸?假如你是雷利,為這樣的爸爸感到自豪嗎?假如你是雷利,當看到爸爸的遺體躺在靈柩裡時,你的表現會怎樣?……這些方面引起學生與作者的共鳴。又從重點語句(如“喪父之痛”的句子、“世界並不太平”的語句以及“對渴望和平的情感”的句子等)的揣摩、情感體驗中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三)加強指導多讀,讓學生在反覆有感情地朗讀中體會情感。

  教學中,主要採用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透過學生自由讀、指讀、齊讀、品讀、比讀、引讀等多種方式,實現了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透過學生的自由讀、指讀、品讀,使學生讀中有所體會,讀中有所感悟;透過學生的品讀、比讀,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提高朗讀能力;透過教師引讀,渲染氣氛,使文中感人至深的場景得以再現。教學中,指導學生多讀,尤其是重點語句,讓學生讀出感悟,讀出體會,讀出感情,讀出渴望,特別是“他的嘴張著,他在呼喚”和“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以及“讓二十一世紀那已經能夠聽到的腳步聲為戰爭敲響喪鐘,讓明天的世界真正成為充滿陽光、鮮花和愛的人類家園!”等語句的朗讀,要達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三、說學法:

  這篇課文的重難點語句較多,作者的情感學生無從體驗,他們對此難以理解。因此我設計這樣讓學生去學習:

  (一)欣賞音樂,進入情境。

  要讓學生能體會作者情感,為他們創設一個催人淚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學生透過欣賞音樂,聽師解說,初步感受小作者的喪父之痛,也為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打下了情感基礎。

  (二)質疑解疑,理解感悟。

  透過學生讀文質疑,抓住含義深刻的重點語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畫、批註、體會、朗讀),並運用遠端教育資源補充大量的事實資料(圖片、資料等),讓學生從字裡行間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並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從而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進一步從內心深處強烈地樹立維護和平的信念。

  (三)昇華情感,拓展練筆。

  在深入感悟課文內容後,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除了從朗讀中傾吐自己的感情外,還有千言萬語要傾訴,看著戰爭中和你年紀相仿的孩子,為了制止戰爭、維護和平我們應該怎樣做呢?讓學生用一個詞、一句話、一個符號盡情抒發自己此刻的心情,讓學生的情感一瀉千里,一吐為快,從而維護和平的信念更為堅定,並將化為今後的行動:如努力學習,掌握本領,做好反侵略戰爭的.準備,或給戰亂地區的兒童獻愛心等。

  (四)說教學程式:

  在備課時,我認真鑽研教材,尋找了有關的遠端教育資源和教學資料,進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後,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書信的主要內容及重點詞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情感目標: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從而樹立維護和平的信念。

  (3)技能目標:讓學生結合遠端教育資源理解重點詞句和體會情感,以及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透過三個目標的確定,上課也就能有的放矢,較圓滿地完成了預期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上,環環相扣,步步深入(見教學步驟),儘量使課堂每一分鐘能得到合理運用,遠端教育資源的取捨、使用與教學內容相融合,使它們的配合使用盡量能達到天衣無縫,為教學過程服務,使課堂教學因此而生輝添彩,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第一:和諧的背景音樂帶領孩子入情入景,為本文的學習定下“基調”,使學生知道有一個孩子和我們不一樣,為學生體會思想感情做好鋪墊。

  第二:提出三個有利於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問題,便於學生對課文大意的瞭解。

  第三:環環相扣地提出問題:我的爸爸是個怎樣的人?他的嘴張著,彷彿在呼喚著什麼?可惡的戰爭奪去了爸爸的生命,那世界是否從此就太平了呢?作為新世紀的兒童,面對戰爭,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我們應該做些什麼?透過這些問題的提出,使學生對文章有了較深一步的瞭解。

  第四:進行重點段落和重點句子的指導朗讀,並利用“換位”的問題,“假如你是作者,當看到爸爸的遺體躺在靈柩裡時,你的表現會怎樣?”並配上音樂《葬禮進行曲》及孩子們對爸爸緬懷深情的朗讀,使課堂氣氛變得凝重、熱烈。

  第五:理解“世界並不太平……”一段的同時教師出示戰爭中的有關畫面幫助學生理解,進而引發孩子們呼籲的渴望,自然過渡到第八自然段的教學中。瞭解作者為什麼呼籲?呼籲什麼?將課文教學引到一個小高潮。這時孩子們對和平的渴望非常強烈,讓孩子在盡情抒發情感的同時,理解我們要呼籲什麼,我們可以為世界和平做些什麼?讓孩子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將全文教學推向高潮。

  最後:全體學生一齊表達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願,使本課教學達到高潮,並結束教學,留給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間,進一步使“和平”的理念在孩子的腦海中根深蒂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五)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比較簡單,只有三朵“和平之花”。這三朵“和平之花”,既是爸爸臨死前對和平的呼喚,也是小作者發自內心地對和平的呼喚,更是所有的孩子對和平強烈地呼喚。

  教學反思

  在我設計的這課堂中,我以孩子的讀做為導線,用不同形式的讀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以讀導悟,化繁為簡。使整個課堂有張有弛,環環相扣。而遠端教育資源在本課就猶如為學生插上了聯想的翅膀,讓學生不停地在戰爭與和平兩個不同的時空中穿梭,從而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渴求,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維護和平的信念。

  我的說課內容結束,請各位評委和老師們予以指點。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7

  【說教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課文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著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說預設】

  【教學要求】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麗富饒的大好河山的感情,體會作者透過記敘遊覽天山的見聞所流露出來的熱愛祖國、熱愛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按照一定的表達順序寫景狀物的方法。

  3、體會課文精當、華麗的語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襯托等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1、掌握組織材料的順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襯等表現手法為講析重點,學習運用貼切、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

  2、培養熱愛祖國邊疆的情感。

  【教學難點】

  1、學習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把材料組織得井井有條;

  2、體會並學習使用絢麗多彩的語言風格。

  【課前準備】

  1、學生藉助課前“閱讀提示”充分預習,藉助工具書正字正音和解詞,收集相關資料,初步瞭解課文的寫景狀物順序和特點。

  2、教師製作演示課件,附配樂課文朗誦。

  【課時安排】

  1~2課時。

  【說程式】

  一、用設境式教學導語引入新課

  同學們,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實奇妙無比,引人入勝,每當想到那奔騰咆哮、一瀉千里的長江黃河,那千姿百態、氣勢雄偉的三山五嶽,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國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云:“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清代詩人洪亮吉也有詩云:“地脈至此斷,天山已包天。日月何處棲,總掛青松巔。”現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發烏蘇望天山》一詩中讚道:“蒼蒼浮紫氣,天山真雄偉。陵谷分陰陽,不假皴擦美。初陽照積雪,色如胭脂水。”這些名詩人筆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寫天山綿亙數千裡,地域廣袤,景物豐美。那就讓我們隨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進天山裡去看一看、遊一遊吧!

  二、出示課題,明確學習任務

  1、讀課題,學生利用資料介紹天山,教師演示課件,小結:

  (演示)天山:亞洲中部的大山系,橫貫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全長2500千米,寬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約5000米,最高峰托木爾峰海拔為74353米,峰頂白雪皚皚。天山博格達峰上的積雪終年不化,人們叫它“雪海”。在博格達峰的山腰上,有一個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約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鏡子。潔白的雪峰,翠綠的雲杉倒映湖中,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相傳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來到這裡,王母娘娘就在這裡設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稱“瑤池”。現在這裡已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2、解題,瞭解作者,明確學習任務: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寫山川景物為主要內容的遊記散文,選自於《天山景物記》,作者碧野。(簡介作者)

  “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學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積累語言)。

  3、提出學習方法:

  三、根據“閱讀提示”速讀全

  理清全文所記敘的遊覽順序,引導理解內容

  1、學生根據提示自讀課文。

  2、引導閱讀:

  ⑴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觀察點的移動,由山外到山裡。)讓學生找出課文的脈絡句,即地點變換的句子。(“進入天山”“再往裡走”“走進天山深處”)這些句子表示空間的轉換,順序從山的外圍寫到山的深處。

  ⑵學生朗讀(或配樂朗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課文描寫了哪些景物?主要採用什麼方法寫的?(讓學生議論,然後交流)

  明確:寫了雪峰、雲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繪方法:

  ①襯托,如:以藍天和雲影襯托雪峰之高大、靜美;以溪流、游魚的活躍襯托天山的寂靜。

  ②比喻,如:說白雲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開的“白蓮”。

  ⑶第三段集中寫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明確:用“蜿蜒無盡”,寫森林之廣大。以馬蹄濺水,幾聲鳥鳴來襯它的幽靜。以林間“只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來襯它的稠密。以林外陽光燦爛和林中閃著菸頭的紅光來襯它的幽深。最後,以“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駱駝”來突出森林之富饒。

  ⑷朗讀四自然段(或放配樂朗誦):

  自讀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點進行描繪的?(學生用筆在書本上做出標記)

  學生邊交流,教師演示:

  “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描其色。

  “像……織綿……彩霞……長虹”──繪其豔。

  “賽八寸的瑪瑙盤”──狀其大。

  “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顯其多。

  “用不著離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誇其高。

  四、細品語言文字,小結學習內容

  1、課文主要是由外到裡,由高到低。表現方法主要運用襯托和比喻。

  2、引導學生從描寫景物形態、描繪聲音、描繪動態、描繪色彩、描繪感覺上去找比喻句、體會精妙之處。

  3、積累自己喜歡的字詞和句子。

  4、課外閱讀《天山景物記》。

  五、拓展訓練

  1、歸納寫作特點、然後進行小練筆:

  ⑴十分講究寫景的順序,全文從總體上說,以遊蹤為序,從山的外圍寫到山的深處,或由遠及近,或自上而下,寫出了景物的變化,顯得繁而不雜。

  ⑵抓住景物的特徵,展開細膩的描寫。作者抓住特徵,用簡練而又形象的筆觸加以描繪,使之活靈活現,躍然紙上,構成一幅幅生動、奇美的畫面。

  ⑶絢麗多彩的語言,飽含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邊疆風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運用了比喻、映襯、誇張、對偶、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把景物描繪得淋漓盡致,美不勝收。

  2、小練筆:

  練習寫景狀物作文,要求寫一段特定環境下的景色,如校園的早晨、公園的景物、節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徵,安排明確的線索,採用合理的順序和即景抒情。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8

  一、說教材

  《三顧茅廬》是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二、說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並能簡要複述課文。

  2、體會抓住人物言行,環境烘托以及透過人物間的彼此襯托來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

  3、初步學習根據範例合作編寫課本劇,並進行表演,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設計理念

  在傳統教學中,對於歷史故事我們一貫沿襲著“情節分析+人物特點”的教學模式,教師細膩入微的講解,學生有本有綱的分析作答,從而提示中心。這樣的學習過程,我們說學生只滯留在淺層的語文知識上,至於學生的語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合作探究的意識、創新精神等等,關注甚少。為此,就對於本課我的設計理念是:

  (一)過程開放,體現探究性。

  語文課程是開放的,有活力的課程,它的開放要向全體學生開放,向學生的思維開放,向學生的情感開放,向學生的未來開放。在開放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為此,為學生創設探究的情景,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創新精神。

  (1)情境的創設

  在課堂中,創設一定的情境,能啟發學生運用多維視角,去思考解決問題,拓展學生思維空間,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從而滿足他們的探究欲、表現欲。

  我在《三顧茅廬》中開門設疑:誰三顧茅廬?為什麼?結果怎麼樣?等等疑問,能使學生的心靈與文字產生撞擊,尋找到孩子心跳與教材心跳的合拍點,產生移情效應。

  (2)角色的轉換

  《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說:閱讀課堂是由這三者之間的互動形式的,在《三顧茅廬》的教學中,課始情境設計,教師是激發學生思維的引導者,當學生就“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教師則是一個能欣賞學生意見的傾聽者;能積極參加探究的參與者;當學生呈現探究成果時,教師又是判斷學生認識正誤的辨別者,這實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生成過程。

  (二)感悟運用,突出個性。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三)綜合訓練,注重實踐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所以不必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如,本文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生動,深受學生喜愛。因此,適於將課文編寫課本劇進行表演,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四、設計思路

  根據文字的特點,學生個性發展需求以及設計理念,本節課教學思路為:

  (1)創設情境,質疑探究。

  (2)編寫劇本,重組資訊。

  (3)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質疑探究。

  1、揭題質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體放錄影,學生思考提出問題,而後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誰三顧茅廬?為什麼三顧茅廬?結果怎麼樣?

  誰能用一句話說完整、具體?

  (設計意圖)通過錄像展示學生對故事情節,人物個性有豐滿的瞭解,又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積累語言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為編寫劇本、表演埋下伏筆,提供給學生創作的素材。

  2、重點質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點: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

  (自由讀課文,用符號劃出表現“劉備”的詞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

  從語言方面探究

  從行動方面探究(抓重點詞句,指導朗讀。)

  從環境描寫方面(數九寒天)

  從張飛態度方面(訓斥張飛的魯莽)

  3、賞讀複述,內化語言。

  (1)自由組合,再次感受劉備邀請的誠意。

  (2)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複述故事。

  設計意圖:以問題引導探究,讓學生在資訊重組、比較分析、多向開放,自由質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為學生提供一個更開闊的、更活躍的探究平臺。問題的解決,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又能激起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不斷鑽研,在良性迴圈中最終形成積極探究的心理傾向,同時賞讀、複述,層層深入,讓學生積累語言,感悟語言,為今後的編寫、表演服務。

  (二)編寫劇本,重組資訊。

  (1)出示範文,瞭解寫法。

  教師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簡單課本劇流程發給學生,教師可以從場景的設計、語言的形式(獨白、對白、話外音)、人物的動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導。

  (2)分工合作,編寫劇本。

  以課文為素材,根據課堂探究所得,展開合理想象,編寫劇本。

  設計意圖:學生編寫劇本的過程,也就是學生琢磨課文、推敲語言、體會情感的過程,有意識地將課外資訊引入課內,將學生的學習引向課外,拓寬語文學習的內涵和渠道,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設計意圖:課本劇的表演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元號轉化為形象的表情姿態。它可以啟發學生潛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維發展,使他們對語文學習發生興趣,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XXX中心小學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9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中彩那天》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五組教材中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的是一名修理廠的技工,無意中抽中了大獎,但是抽中大獎的彩票卻是他幫同事代買的。經過思想鬥爭,他把大獎送給了同事。作者讚揚了這種誠實、守信的品質。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14個生字,理解課文內容。

  2、能力目標:

  ①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②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體會到課文中的父親、母親的人格魅力,做一個誠實、有信用的人。

  (三)教學重點:理解父親從不願意把大獎還給同事,到最後還給同事的矛盾經過。

  (四)教學難點:理解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

  二、說教法

  本課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和文字感染力,蘊含著一個做人的道理,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訓練的好文章。 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採用了對比朗讀、自由讀、嘗試性讀、帶著疑問去讀、比較讀、互問互讀、分角色表演讀等多種方法,讓生在反覆讀,反覆感受文中的人和事的過程當中,從而領悟課文,感知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尤其是本課的重點,要讓學生理解父親從不願意把大獎還給同事,到最後還給同事的矛盾經過。因此,我決定引導學生抓住描寫父親動作、神態的句子反覆讀、體會、交流,感受父親的高尚品質,在感悟語言的同時受到崇高人格的薰陶和感染。

  三、說學法

  識字教學仍然是中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但與低年級有所區別,要使學生能比較熟練地運用查字典自主識字,具有初步的識字能力。因此,在教學本課之前,我安排學生預習生字新詞,為讀好課文作好鋪墊。

  教師不再用自己對課文的分析講解去取代學生自身的主體感受,而是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都儘可能地讓學生自我活動,去讀書、去思考,參與議論,參與交流,使他們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觸課文,從而更好地去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只有讓他們多讀讀課文,透過多種形式的讀、從讀中理解內容,從讀中領悟父親前後兩次不同的心情。讓學生自己去發揮想象,自己去發現,自己去討論,在讀中不斷去體會。而且,我設計這節課主要採取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給學生相宜的課堂學習“自由度”,給學生“自主感受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塊”,給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時間,讓學生自由讀,讀中思,思中悟,體會課文中父親高尚的品格。使課堂真正成為一個學生思維浪花相互激趣、強烈碰撞的資訊交換場。

  四、說教學設計

  這篇課文所展示的社會和人生畫卷,能啟迪學生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入思考,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我將引導學生在讀、思、想、說的教學活動中受到思想教育,去體驗、去感受、去領悟人格美。具體的教學設計如下:

  1、啟疑,導新課,初讀感知

  一開課,教師便出示一個模型,透過識字比賽的方式獎勵給一位同學,並讓他談談得到這份獎品的心情。隨後,教師便引出“我們中獎了都會很高興。可是有一個人,他雖然中獎了,但是他神情嚴肅,沒有一絲喜悅,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從而揭示課題《中彩那天》。接下來,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讀課文,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在初讀中感知了課文內容。隨後再採用多種識字方法檢查學生預習的生字新詞的情況,使學生感到老師是尊重他們的勞動的。

  2、解疑,看插圖,細讀理解

  本文共有兩幅插圖,一幅畫的是父親中彩後卻神情嚴肅,看不出一點高興。另一幅畫的是父親打電話給庫伯,要把車子還給他,臉上洋溢著笑容。這兩幅圖其實也就是表現了父親中獎後的思想變化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兩幅圖,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句子讀一讀,邊讀邊想。重點引導學生抓住描寫父親動作、神態的句子反覆讀,並把自己讀後的體會、想法與周圍的小夥伴進行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實現了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學習。

  3、爭論,抓重點,精讀欣賞

  為了激發學習的參與興趣,我將安排一個“小小辯論會”,讓認為車子應該還給庫伯的同學作為正方坐在右邊,認為可以留下車子的同學作為反方坐在左邊。先讓他們在組內討論,準備充分的理由,可以在課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像。在爭辯過程中,當覺得對方言之有理時,可以改變選擇,變動座位。讓學生的情感、興趣、個性、思維、人格等在爭辯、交流中得以反映,在爭辯中進行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

  4、表演,看動畫,分角色讀

  學生在自由爭辯的過程中逐步感受到父親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此時,教師播放課文內容的動畫,讓學生為其中的人物配音。這樣,讓學生走進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去貼近人物的心靈,入境動情,獲得了思想啟迪,而且有助於創造力的培養。

  5、想象,解難點,暢談體會

  課文語言有一些未定點,教師應憑藉這些未定點,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拓展學生心靈的空間。如庫伯派人把汽車開走後,“我”和爸爸、媽媽是怎樣的心情,可能有些什麼對話。可以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摹擬對話,引導學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美,從而使思維動起來,體驗真起來,語言活起來。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0

  《雅魯藏布大峽谷》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工作室全體成員:

  大家好!

  今天是我們工作室新學期開展的第一次研討活動,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能安排好手頭工作與家庭事務來參加今天的活動。今天的活動主要有兩項,一是我執教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的聽課活動和研討交流,二是朱際紅老師的講座。下面我就《雅魯藏布大峽谷》一課,談談教學設計思路與反思:

  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峽谷,也是世界上最深、最長的峽谷,它是世界一大奇觀,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本課教學分兩課時,今天教學的是第一課時。課前,我播放了優美的歌曲《珠穆朗瑪》,營造出***的神秘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孩子們探索的興趣,很自然地匯入新課,併為後面課文的學習作好情感鋪墊。在研讀文字的過程中,我緊緊抓住“神奇”這條主線組織教學,從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地形、傳說、秘境等方面,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反覆品讀,感悟大峽谷獨特迷人之處,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時,透過播放雅魯藏布大峽谷迷人風光的短片,使學生對雅魯藏布大峽谷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認識,讓學生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情感得以昇華,真正感受到了作為中國人的自豪。並順勢提了一個問題:作為一名遊客,我們應該怎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這裡的環境永遠美好?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感想,課堂上掀起了一個小高潮。總結課文時,我對照板書,結合課後“金鑰匙”,傳授給學生“用一個詞語給課文主要部分列提綱”的方法。第二課時,主要學習“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另一奇觀——自然博物館;讀文、總結學習方法;學生當導遊介紹雅魯藏布大峽谷”等內容。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感覺課堂上學生的交流還不夠充分,朗讀指導也不夠到位,不足的地方還很多。懇請各位領導、老師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今天的研討課,我只是起了個頭,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後這樣的活動還要常開展,期盼我們在一次次的研討中,不斷地反思,共同地進步!

  謝謝大家!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1

  一、說教學資源

  (一)、說教材

  《鄉村四月》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組中第二十三課《古詩詞三首》中第一首,這首詩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裡波光粼粼,天空中雲霧濛濛,杜鵑歡唱,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啟示,整首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和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依據教材特點和課標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

  2、背誦、默寫古詩。

  3、在誦讀中想象畫面,並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容,抓住詩的特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熱愛,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誦讀古詩並默寫。

  2、在誦讀中想象畫面,並能夠用自己的話描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在誦讀中想象畫面,並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小黑板、掛圖。

  教學時間:一課時

  (二)、說學情

  四年級孩子已經掌握了一些讀詩的方法,但因為是借班上課,對學生不熟悉,所以設計教學時我著重考慮如何激趣、激情。

  (三)、說理念

  《鄉村四月》是一首古詩,依據課標,第二學段古詩詞教學目標是“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讓學生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有感情,帶著表情的朗讀。在本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主題,“憑藉課文的例子,選找教學突破口,引導學生學習用語文,”指導下,我的設計理念是以讀為本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畫面,體驗詩人的情感。這裡的讀,是聲情並茂地讀出詩文的情和意,表達自己的情和感,促進感悟的內化與昇華。讀出個情味,給予學生嘗試的空間與時間,暢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體悟,在互動評價中掌握情感的基調,最後進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讀。詩歌與記敘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更要把握朗讀的節奏及其輕重音。

  二、激發興趣,說教法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聯絡生活法: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經驗是最感受性的學習材料。《鄉村四月》寫的是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而現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課堂中在課前3分鐘與學生輕鬆談話聊聊自己眼裡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識遷移法。四年級的孩子已學過一些詩,也懂得古詩學習的一般方法“讀通——讀懂——感悟——背誦默寫”,在匯入課題後讓學生回憶學詩方法,起到複習鞏固作用,同時也可利用這一方法來學習本首詩。

  3、品讀感悟法。課標中提出二段詩詞教學目標是“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語文教學,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是學生的語文能力形成的關鍵因素。品出詩歌的韻味,必須扣住重點詞句,在比較、玩味、體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語言背後的情味、意味、韻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漸走進詩文意境場景,走進角色,與人物共鳴,與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與情感震撼。

  4、引導想象法。利用插圖引導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三、培養能力,說學法

  1、收集資料法。課前讓孩子收集詩人翁卷的資料,培養孩子收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2、朗讀教學法。朗讀有助於感知語言,感悟者作者抒發的情感。課堂中透過個別讀、齊讀來正音,看圖引導學生想象,熟讀成誦等方法讓學生把詩讀通、讀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山原的欣欣向榮,鄉村人的勤勞忙碌,感悟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和讚美。

  四、師生互動,說程式

  (一)、談話匯入析課題

  課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與文字對話的願望。因此,利用課前3分鐘與學生聊天,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讓學生背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如《詠柳》《早春》《春曉》……匯入新課教學。這樣既聯絡生活,又複習了舊知,為學生理解詩的含義墊定感情基礎。

  (二)、回憶學法,指導自學

  四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學詩方法,讓學生回憶學詩的方法——先讀通,後悟詩意和詩情,再背詩。透過這一方法來指導學生自學。

  (三)、讀通詩文

  在這裡我緊扣“讀通”這個環節,先讓學生自讀後檢查指導學習生字“蠶”“桑”。

  1、瞭解翁卷的資料和詩題意思。

  2、學生自由讀詩。

  3、透過個別讀、範讀、齊讀等方式讀通詩文,相機學習生字“蠶”“桑”,從生字的音、形、義三方面指導。

  (四)、讀懂詩文,感悟詩情。

  俗話說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依據課標和詩詞教學的特點,這環節我採取自讀自悟,想象感悟,教師引導,品出詩味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詩意。而教師的“導”,就是教學的預設,而“味”,就是咀嚼語言,品味出情感。由於孩子們的認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徵有別於成人,他們處在啟蒙階段,於是,課堂教學必須高度關注童心、童趣,深入淺出為他們的喜聞樂見。一般而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知識能力點,設計整體感知要點,突破重難點的方法,領悟情感的方式,從而悟出詩歌味兒來。“導味”,教學過程必須簡單,只能是個粗線條,感悟的方式與方法應明瞭易於感悟,並且能運用操作,這樣,教師才能靈活駕馭課堂,放飛學生個性,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具體做法是:

  1、師生回憶小結了解詩文的方法,指導學生自讀自悟詩意。

  2、師生互動交流感受。古詩詞的教學境界是“顯像得意”,即先將文字轉換為畫面和場景,變抽象為具象,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讓學生從形象中感受,領悟詩句的情感意蘊。具體到我這節課……

  (1)我是這樣處理的,“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這兩句寫景的詩句領悟詩意有一 定的難度,我採用看圖引導想象,體會山原的“綠”引讀感悟。結合學生的自悟讓學生看圖和註解感悟“白滿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裡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輝映,給人一種什麼感覺?(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詩人說“白滿川”。春天的雨又輕又小像霧又像煙,這樣的雨又可以說是(煙雨濛濛)這時我抓住一個“綠”字,引導學生想象:四月的鄉村,原野是綠的,山陵是綠的,還有綠的———綠的———綠的———。學生透過看、說明白詩人眼裡是個綠色主宰的世界,此時我引用《詠柳》中的兩句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讓學生感悟綠給人感覺是——生機勃勃,順勢指導學生朗讀,讀出綠。

  (2)“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這兩句寫鄉村的人勤勞的詩句比前兩句更好理解,我讓學生先說然後點拔。採集桑葉養蠶,耕田插秧這是鄉村四月繁忙的勞動生活,從哪裡可以看出勞動繁忙、緊張?引出:才了蠶桑又插田。引導學生想象:讀著這句我彷彿看到鄉親們————,聽到鄉親們在田間說————。接著我引用詩句“一年之計在於春”讓學生感受鄉下人家此時的心情,累並快樂著但對末來充滿希望。詩人就是這樣飽含讚美之情寫下了這充滿活力的鄉村美景,讀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詩意。

  (五)、熟讀成誦

  (六)、默寫古詩

  (七)、課後延伸

  1、自讀第二首詩《四時田園雜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第二首詩的整體印象。學生肯定能說出第二首詩主要寫人們很忙,教師再相機說“其實第二首詩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詩中就有體現了”,學生再背“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從而對課進行小結。

  2、背誦默寫《鄉村四月》

  3、課後收集並積累其它田園風光的詩詞。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下午好!

  首先,說說我對都教材的理解。

  《我們愛祖國》是西師版四年級(下)的一首現代詩。全詩共有8小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1—4節,圍繞“什麼是祖國”這個問題,詩人以行去流水般的文字,展現了祖國各個方面的風貌,視野開闊一氣呵成;第二部分為5—8節,圍繞“什麼是對祖國的愛”這個問題引導我們在生活和學習的各個細節中去捕捉,實現自己對祖國的愛。全詩語言優美,節奏明快,朗朗上口,極富感染力,易激起學生的愛國之情。

  其次,談談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本課教學分為兩課時,我根據本單元訓練重點和中年級學生的學段目標,結合新教育有效課堂教學框架,我為第二課時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A類:熟讀詩歌,理清詩歌的結構。

  B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作者生動的語言所展示的詩情畫意,仿寫詩句。

  C類:感受祖國悠久的歷史文明和蓬勃的發展,激發孩子們愛祖國,為祖國驕傲、自豪之情。

  教學學重點:

  透過誦讀、瞭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所展示的詩情畫意,並有意識地學著仿寫詩句。

  教學難點:

  將優美的詩句透過積極的體會、想象轉化為對祖國的全新認識,激發學生對祖國澎湃的愛。理解詩歌詞句、體會詞句的美,詩歌的美。

  第三、說說教法學法

  德國教育學蒂惠斯說過教育的藝術是激勵、喚醒和鼓舞。《語文課標》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本課我採用情境教學法、語言描迷法、質疑引探等教學法,學生採用讀中感悟,自主創造的學習方式來提高自己寫作能力。發展創新思維。

  第四、說說教學程式

  《語文課標》指出: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教學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我以學生為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重誦讀,重感悟、重探究、重創新。整個教學,以“愛”為基調進行著。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3

  1、教材的地位

  《將心比心》一文,屬於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課文,我想編者之所以將它放在這個位置,是因為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識字能力、課文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能夠較為輕鬆地體驗文章的情感和態度,並能學以致用。課文分三個自然段,條理簡明而清晰。主要用兩個簡單的故事來講述將心比心這一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做事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社會才會更和諧。

  2、教學目標

  首先透過讓學生預習課文解決生字詞的問題,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熟練運用。其次,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要學生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理解將心比心的真正含義,同時贊同這種價值取向,並且使學生有見賢思齊的傾向,為這種價值觀所同化。能將文中所學順利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3、教學重難點

  在對教材有了很到位的瞭解後,我確定瞭如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體會文中關鍵的詞語以及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如:輕輕地,溫暖;一直等);理解並做到將心比心。

  教學難點是:去實踐將心比心。畢竟作為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心、智等方面都不夠成熟,對是非的辨別能力不強,雖然能夠認識和理解,但並不一定能夠做到。這就需要教師多做引導,即時糾正,重複多次展現積極的價值觀。

  教法與學法

  首先可以透過對將心比心這一詞的理解,引申出與之相應的故事,並且做一定的總結,讓學生切實體驗什麼是將心比心。在此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討論,交流。這樣既有利於在學生心中形成基本的框架,同時又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在理解文章中體現人物情感的句子時,教師可以範讀,帶領學生一起體會。最後,和學生再次討論,在學習了這篇課文後有和感受或者收穫。學生如何學是一個關鍵問題。首先透過預習,讓學生了解相關的事蹟和知識;其次,在課堂的一開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自己的看法,說說自己的親身經歷,這在增強表達能力,增進彼此情感的同時,學生了解了更多與課文主題切合的知識。也更有利於運用。最後,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體會文章內涵。

  教學過程說法與演示

  課前談話(自由)

  一、討論匯入,揭示課題你對“人”字的理解是什麼樣子的?能舉例具體說說嗎?(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生活中,我們用理解、寬容與關愛對待一個個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輕輕的問候,一次緊緊地依偎,一聲深深的安慰。都是“將心比心”的表現)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今天的課文,也講述了兩個感人的故事(板書:將心比心)

  2、自由讀文三分鐘,讀完後告訴老師和同學你知道了什麼?(先讓學生自由練讀難讀的地點,然後隨機重點引導:故事主要寫了哪兩件事?經歷了這兩件事的“我”,心裡有什麼感受?)

  三、感悟課文,品味語言

  如果你也親身經歷著這兩件事,你的心裡也會感到暖暖的對嗎?事情的哪些地方溫暖了你的心?請在這些地方做上記號。

  (一)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讓你有了溫暖的感覺?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鬆手”(感悟措辭:沉重、一直)。

  2、句子:“阿姨對老奶奶說的話。 ”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讓你有了溫暖的感覺?

  1、 “一天……湧到嘴邊的話”

  (1)如果你遇到了這樣被紮了兩針的情況,你會怎麼樣?

  (2)感悟“平靜”中的母親當時心裡怎麼想?

  2、 “只見……果然成功了”

  (1)感悟“不要緊,再來一次”的豐富內涵。

  (2)品讀

  (3)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3、 “母親拉著……這段最後”

  (1)感悟第二次的“平靜”

  (2)現在我的心情是溫暖的是幸福的,一開始我的心情就這樣嗎?

  四、體會文中的真實情感

  1、朗讀品情

  (1)、阿姨對奶奶的話。“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

  (2)媽媽對護士的話。“這是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

  2、再讀激情:我們應該這樣想著:是啊,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3、教師範讀

  五、昇華、總結

  1、教師提問: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應該在你的心中裝入一個份量最重的什麼詞?

  2、學生回答,逐一板書。(幫助、關心、寬容、理解、信任、鼓勵、支援、尊重……)

  3、結課:同學們,讓我們彼此接納、將心比心,享受愛與被愛的快樂與幸福吧。

  板書說明與演示

  一、課題:將心比心

  二、理解關鍵字詞:一直沉重輕輕地平靜地溫暖等

  三、理解關鍵句子:她正在注視著護士額頭上細細的汗珠,等

  四、品味含義深刻、情感真摯的句子:

  1“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

  2“這是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

  五、我的收穫:……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4

  【教材簡析】

  語文園地二圍繞“觀察與發現”安排了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現、日積月累、成語故事等五塊內容。口語交際趣味性較強,透過比眼力,交流觀察感受,學生可以充分體驗到觀察帶來的樂趣。

  本組習作的內容和要求與剛剛學過的課文密切相關,要求學生寫下平時觀察中新的發現,或是觀察中發生的事。有兩種習作的形式供學生選擇,一是自己擬題目,寫一篇記敘文;二是用《觀察日記×則》為題,把自己對某一事物進行連續觀察的情況以日記的形式整理出來。

  【教學目標】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觀察到的內容,並敢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請教,與人商討。

  2、能把自己的所觀所感不拘形式地寫下來。注意表現出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自己發現和運用識字方法,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4、能發現細心、長期觀察的樂趣所在。

  5、能背誦“日積月累”部分。

  【教學建議】

  1、口語交際的教學目標是: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觀察到的內容,並敢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請教,與人商討。

  教學時,可以按照教材提示的步驟安排交際活動,重點放在交流“想到的內容”和“觀察的感受”。教材中的左圖,可以從樹上找到隱藏著的10個頭像。右上圖,從黑白兩色中可以分辨出,中間白色的部分是一個杯子,兩邊黑色的部分是兩個側面頭像。右下圖,透過對畫面進行不同的組合,可以看出兩個頭像:一個是小女孩,另一個是老婦人。

  可以採取在小組內開展競賽的方法進行教學,看誰發現得快,發現得多,然後在班上交流各自的發現。在交流時,要引導學生說一說:一開始看到的是什麼?後來又發現了什麼?是怎樣發現的?並由此說出觀察的感受。最後,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觀察的方法和習慣:觀察要仔細,要反覆地看,多個角度看。

  2、習作對學生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所觀所感不拘形式地寫下來。注意表現出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對本次習作的指導,可以按以下的步驟進行。

  (1)圍繞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最近你觀察過什麼事物?是在哪裡觀察,怎麼觀察的?觀察的時候你發現了哪些新奇的事情?哪些地方讓你感到有興趣?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談話中,捕捉習作的內容,激起習作的慾望。

  (2)教師交代本次習作的具體要求,學生交流各自打算寫的內容,教師作適當的點評,引導全班學生相互啟發。

  (3)教師對觀察日記的寫法和格式稍作指點。

  (4)學生試寫。

  (5)?選典型的習作進行作中講解。

  (6)繼續修改完稿。

  教師對習作進行批改後,要認真進行講評,透過多種形式展示學生的作品,還可讓學生談談這次習作的體會。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5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第21課《鄉下人家》。本次的說課我設計了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各方面。

  一、說教材:

  《鄉下人家》編排在第六組,本組主題是"走進田園,熱愛鄉村”,旨在讓學生透過學習,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鄉下人家》是本組第一篇精讀課文,起到初步實現並輻射這一主題的作用.文章語言質樸,採用白描和勾畫的寫法,按照房前屋後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叉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讚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組美畫,讀之,正如作者所言“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根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學習特點,我把本課的三維目標確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認知目標:學習作者抓住鄉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場面,描寫鄉村生活的方法。

  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想象能力,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情感,發揮想象,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由衷的熱愛之情。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物件的特點,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隨文想象畫面,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

  教學難點:從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面體會鄉村生活的美。

  二、說教法:

  朱熹《孟子集註》中說,事必有法,然後可成,教學方法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因此我選擇了導讀法、圖示法、情景教學法等來組織教學,指導學生充分體會鄉下人家自然、質樸的美,從而激發他們對鄉村生活的熱愛。

  三、說學法

  終身教育的理念並非要求教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而是讓學習者更多的掌握學習的方法和途徑,真正使他們學會學習。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學生掌握以下方法:自讀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對比法、讀說結合法、讀寫結合法。

  四、教學過程:

  語文教育界前輩劉國正老師提出語文訓練要講求“實”與“活”。所謂“實”指教學體現務實態度,紮實教風,學生在不同階段學有所得,從而使課程目標落到實處。所為“活”,指教學要目中有“人”,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從而使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創設情境,順勢導學。

  學習寫景的文章,直觀的視覺感受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加深對文字的感受。上課伊始,我創設了一個鄉下游的情境,用多媒體展示鄉村生活畫面,使學生再次感受到鄉下美景,為後面想象畫面做好了鋪墊。

  (二)默讀課文,整體把握。

  本課分為兩課時,經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對本文的內容有了初步的瞭解,因此我圍繞“課文向我們描繪了哪些鄉村美景?”這一問題提出閱讀期待,引導學生潛入文字,默讀課文。

  (三)品讀課文,感悟美景。

  1、讀文想像畫面

  “讀一讀,說一說”,感受文中的畫面美。

  (1)採取多形式朗讀,如學生自由讀、教師示範讀、個別展示讀、小組比賽讀、配樂朗讀等,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在讀中品味,從讀中感悟。

  (2)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用語言描述出來,做到讀說結合。

  2、凝練概括畫面

  (1)教師進行學法指導,示範為畫面取名。

  (2)生生互動,合作取畫名。

  3、動情欣賞畫面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欣賞畫面。

  幾場春雨過後,到那裡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裡探出頭來。

  出示句子,讓學生讀一讀,體會句中哪個字用的好,為什麼?學生透過讀,可以體會到“探”字用的好,因為“探”字讓人感到嫩筍的長勢之迅速,展示出了勃勃的生機。

  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法進行體會。

  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杆,可愛多了。

  引導學生將鄉下人家房前屋後的瓜藤與高樓門前的石獅子作對比,透過具體事物的想象,一動一靜,鄉下人家瓜藤的可愛與獨特便留在了學生的腦海裡。

  引導學生用已掌握的“情境體驗法”進行體會。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會瞧見鄉下人吃晚飯的情景。他們把桌椅飯菜搬到門前,天高地闊地吃起來。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頭上飛過歸巢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友,他們和鄉下人家一起,繪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田園風景畫。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