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教案>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範文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範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內容:

  這篇課文不但語言優美,而且畫面生動,教師引導學生首先掌握本課生字;然後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三個動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並學會運用;最後教師引導學生弄清蝌蚪變成青蛙的生長過程,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教育學生從小保護有益動物。

  教學目標:

  一、基礎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讀寫生字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透過學習瞭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3、透過學生課文增強學生對科學童話的學習興趣。

  二、發展目標:

  1、透過學習使學生明白從小就要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2、體驗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語感。

  3、樹立環保意識,教育學生要保護有益的動物。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

  2、瞭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3、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教師指導學生區別“迎上去”、“追上去”和“游過去”的不同,體會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語感。

  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練習法讀書指導法

  教學準備:

  蝌蚪、青蛙頭飾

  教學過程:

  一、趣味導課

  1、猜謎語:身子像個小逗點,搖著一根小尾巴,長大吃蟲叫“呱呱”。(蝌蚪)(教師出示幻燈片1-2張)

  2、談話引入

  小蝌蚪的媽媽是誰?為什麼它要去找媽媽呢?今天我們就一起隨著小蝌蚪去找它的媽媽吧!

  3、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同學們知道小蝌蚪去哪找媽媽嗎?怎麼找的?找到了沒有?請你們帶著這些問題自由讀課文。

  溫馨提示:

  (1)自讀課文,發現不認識的生字圈起來。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8個生字。

  2.指導學生識記重點字和難點字(教師在巡視時發現各組同學普遍識記有困難的字)

  3.教師課件出現本課要認的“灰、迎、阿、姨、追、頂、披、鼓”8個生字,檢查識字效果。(教師出示幻燈片第3張)

  三、精讀領悟

  1、瞭解小蝌蚪的外形特點:

  (1)看課件,提問:小蝌蚪是什麼樣的?他們遊的怎麼樣?(教師出示幻燈片第4張)

  (2)朗讀第一自然段。(指導讀出“快活”的語氣)(教師出示幻燈片第5張)

  過渡:小蝌蚪雖然生活的很快活,但是沒有媽媽,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了什麼。它們多麼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媽媽生活在一起呀!瞧,它們正商量著一起去找媽媽呢。它們找啊找,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原來就是一隻可愛的大青蛙。教師出示閱讀提示:(1)小蝌蚪為了找媽媽,向誰去打聽的?(2)最後小蝌蚪在哪兒找到媽媽?它們的媽媽是什麼樣兒的?(教師出示幻燈片第6張)

  2、瞭解青蛙的外形特點

  (1)看課件,提問:青蛙媽媽是什麼樣的?(教師出示幻燈片第7-8張)

  (2)引導學生歸納青蛙的外形特點。

  師:假如你現在是青蛙媽媽,你想來介紹一下自己嗎?(生帶頭飾上臺彙報)

  3、瞭解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

  ①教師提問: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幾次變化,是怎樣變的呢?請你們自由地小聲朗讀課文2~5自然段。讀完後,找出小蝌蚪身體發生變化的句子,用“~~~~”勾劃出來,並標上序號。

  ②小組交流

  ③集體彙報,教師把學生學習的情況用相機拍出來展示討論情況。

  ④演一演:請生扮演小蝌蚪,講講自己是怎麼樣長大的(帶頭飾上臺彙報)

  4、學習課文2~5段(教師出示幻燈片第9-12張)

  過渡:小蝌蚪歷盡艱辛找到了媽媽,其中多虧了誰的幫助?(鯉魚和烏龜)

  ①學習第2段

  (1)引讀:小蝌蚪遊哇遊,正好看見……這時,他們會有什麼想法?

  於是,就——迎上去,問……

  (2)為什麼要“迎上去”?看課件(教師出示幻燈片第9張)理解,再說一說。請生上臺表演。

  (3)指導朗讀,讀出小蝌蚪主動熱情、有禮貌的語氣。(同桌互問互答,師生讀等)

  (4)小蝌蚪從鯉魚媽媽那打聽到自己的媽媽長得有什麼特點?

  過渡:於是,小蝌蚪告別了鯉魚媽媽和小鯉魚,繼續尋找自己的媽媽。

  ②學習第3段

  引讀:它們遊哇遊,看見了一隻……連忙……叫……

  (1)為什麼小蝌蚪會把烏龜誤認成他們的媽媽?表現出怎樣的心情?(急切)

  (2)你從哪些詞看出很急切?(連忙、追上去)

  (3)為什麼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生自由說。

  (4)看課件(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0張)理解,再說一說。請生上臺表演。

  指導朗讀,讀出急切的語氣。(分組輪讀,師生接讀等)

  這一次,小蝌蚪可認錯了。不過他們不灰心,因為他們又從烏龜那知道了媽媽樣子的更多特點,除了“四條腿,寬嘴巴”,還有……

  過渡:於是,他們充滿了信心,繼續找媽媽,他們相信這一次一定能找著自己的媽媽。

  ③學習第4段(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1-12張)

  (1)引讀:小蝌蚪遊啊遊,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隻……

  嘿,這一次可要仔細看看,是不是像鯉魚媽媽和烏龜說的那樣,可別再認錯了。他們仔細一看,那隻大青蛙披著……

  (2)教師引讀課件12中的句子一定是自己的媽媽,於是就不慌不忙地游過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3)這時,小蝌蚪的心情怎樣?再有感情地讀一讀。

  (4)這一次,不用“迎上去”、“追上去”,而用“游過去”呢?生自由說。

  ④小青蛙都在幹什麼呢?從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3-14張)

  教師小結:

  (1)它們可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是莊稼的保護神,讓我們帶著讚賞的語氣再去讀一讀吧。

  (2)作者用詞準確,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也要向他學習,這樣才能把句子寫得準確形象又生動。我們也要向小蝌蚪學習,只有不斷去發現,不斷去探究,堅持到底,終會有成功的一天。

  (3)教師引讀:青蛙媽媽見到了自己的小寶寶也非常高興,笑著說……

  小青蛙聽到媽媽的召喚是怎樣做的?齊讀第4段最後一句話(指導讀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動作的敏捷),做動作讀一讀。

  四、演演畫面(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5-20張)

  教師請學生上臺看課件表演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其他同學讀課件中的句子配音。

  (1)教師播放課件學生讀指名學生演小蝌蚪的的樣子?(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5-張)

  (2)同學們讀得不錯,小朋友表演不錯,下面誰能到前面,把小蝌蚪遇到鯉魚阿姨的情景表演給大家看?(選出角色演員,配戴好頭飾,提醒演員“迎上去”的蝌蚪和鯉魚阿姨各自該站在什麼位置,該向什麼方向遊)(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6張)

  (3)教師引導:小蝌蚪的身體在漸漸長大,它又去找媽媽,我們來看一看,烏龜是怎樣說的?(過程同上,情景表演時提示演員“追上去”的蝌蚪和烏龜該站在什麼位置,各自向什麼方向遊。)(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7張)

  (4)教師引語:在鯉魚阿姨和烏龜的幫助下,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下面來看第四自然段,聽老師讀這一自然段,請同學根據老師的朗讀上臺表演。(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8-20張範讀)

  教師小結:小蝌蚪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媽媽,該多高興啊!如果你是小蝌蚪,你會對媽媽說些什麼?把它找到媽媽後高興的心情表達出來。

  五、分角色朗讀:老師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小蝌蚪和媽媽的對話。

  六、拓展延伸

  教師指導學生用“首先……接著……然後……最後……”說話。(教師出示幻燈片第21張引導)

  七、總結全文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麼?為了讓我們的青蛙朋友生活地更舒適安全,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教師出示幻燈片第22張)

  八、課後作業(教師出示幻燈片第23張)

  1、回家有感情地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給爸爸媽媽講演故事。

  板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變→青蛙

  大腦袋→長了兩→長了兩→尾巴→不見

  黑灰的身子條後腿條前腿變短尾巴

  長尾巴↓↓↓

  找媽媽→鯉魚→烏龜→大青蛙→捉害蟲

  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課後,反思自己的教學,當然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覺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以讀為本,課堂上充滿了朗朗書聲。

  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於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以興趣為前提,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孩子們透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發現的`同時,孩子們往往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二、以讀悟情。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必須先悟出情,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在朗讀指導中,我不拿自已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著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孩子們在讀時出現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孩子認為應讀得慢一點,因為他認為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認為烏龜是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有的孩子認為這兒烏龜是笑著說的,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己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這些讀書體驗都反映了孩子們對文字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麼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寶貴的呢!

  三、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在教師課件的引導下帶著頭飾表演讀

  教師正視孩子們水平的差異,採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教師讓學生在個性展示讀中表演情景故事。

  四、同座分角色朗讀,教師為全班學生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孩子興致盎然.

  總之,教師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藉教材的優勢,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孩子們一定會喜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