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教案>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我與地壇》教案(精選13篇)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我與地壇》教案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我與地壇》教案(精選13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我與地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我與地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抓住關鍵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綿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語言。

  二、熟讀課文,解讀作者對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養學生面對苦難的承受能力。

  三、透過學習,體味作者對親情的獨特感悟,體會母愛的偉大,培養學生養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擁有,學習體諒父母進而寬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觀。

  教學重點:

  地壇和母親對我生命求索的啟示,我、地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生與死”的思索。

  教學步驟:

  一、設定情境,激情匯入

  導語:

  有這樣一個人,從小生長在北京城,16歲時從清華大學附中初中畢業,18歲時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主動去陝北農村插隊落戶,21歲時因積勞成疾回北京住進醫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從此以後再也沒能站立起來。曾有的年少輕狂,所有的豪情壯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樓,他一度痛不欲生。後來,在母親的奔走下進了街道的一家小廠,每天在那裡畫彩蛋。再後來,他成了一名作家,當他第一次獲獎,他的健康的朋友們把他從輪椅上抬為他歡呼時,他一直倔強的昂著頭,但委屈的淚水卻忍不住流淌下來。這個人就是史鐵生,今天讓我們看看他是如何走出當時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

  二、抓住關鍵,整體把握

  問:本文標題是《我與地壇》,但是作者僅僅是寫了我和地壇嗎?還寫了母親。

  現在請同學們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絡在一起的句子。

  答:在第八自然段“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第一部分我與地壇

  1、問:他是“跑”到地壇去的嗎?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麼了?(用課文的原句來回答)

  “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2、問:“獨自”跑到地壇去。為什麼“獨自”去?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找出課文的句子來分析。

  “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寫出了作者那時的孤獨、頹廢憂鬱、痛苦自傷的心境。

  3、問:“總是”到地壇去。為什麼“總是”到地壇去?(用課文原句來回答)

  “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作者到那裡去是為了逃避,像個遇到傷害的鴕鳥一樣想把自己藏起來。

  4、問:那麼地壇的有什麼特點讓作者如此眷戀?

  5、問:哪些地方體現了地壇這一景物特點的?

  明確:第2、3、5自然段。

  6、聽錄音朗誦。考慮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是如何體現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這一特點的。?

  同學找出寫“荒蕪”的句子。並簡要分析此處作者的語言。

  剝蝕了浮誇的琉璃淡褪了炫耀的硃紅

  坍圮了一段段高牆散落了玉砌雕欄

  四周的老柏樹,到處的野草荒藤(幻燈片展示)

  同學找出寫“不衰敗”的句子;稍分析此處景物的特點。

  老柏樹愈見蒼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蕩

  蜂兒、螞蟻、瓢蟲自得其樂

  蟬蛻、露水、草木各顯其美(幻燈片展示)

  7、這些景物給了作者什麼啟示?

  啟示: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即生是一個不可辯駁的問題;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

  8、這個啟示使作者的命運起到了什麼樣的變化?

  “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變得不再那麼可怕”。決定面對所遭遇的苦難打擊,不再逃避、頹廢和自傷,就是他“決定”活下來了。

  9、聽這一段景物描寫的錄音,思考此段描寫對作者思考“怎樣活”的問題有何作用?

  石門中的落日將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燦爛

  一群雨燕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

  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

  蒼黑的古柏沒日沒夜地鎮靜地站在那兒

  草木和泥土的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氣味

  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

  滿園中播散著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幻燈片)

  ——或永恆或坦然面對或勇敢抗爭

  這些環境的永恆特點給作者思考“怎樣活”提供了一種氛圍和啟示。所以說我與地壇的關係十分密切,她讓我在那裡找回生存的勇氣和決心。用課文的詞語來說是有一種“宿命”的“緣分”。甚至可以說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總是”要跑到地壇去。在我狂妄時,地壇在無言的等待我,在我痛苦自傷時,地壇在寬容地接納了我,並毫無怨言的讓我在那裡思考了15年。

  (過渡)地壇的滄桑睿智、寬容接納在某種程度上像一個人,誰?我們的母親

  第二部分我與母親

  作者說他“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那麼就有幾個問題要問同學們:

  1、作者以前的行為給母親到底出了一個什麼“難題”?

  2、母親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難題”?

  3、可見他的“母親”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4、這樣的母親,母親這種對待“難題”的方式又給了作者什麼樣的啟示?(劃出回答前三個問題的關鍵語句。)

  答:

  (1)“難題”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矛盾,兒子的行為給母親出了一個什麼難以解決的矛盾?

  五個“知道”,“擔心”,不僅僅是“擔心”,還有“痛苦”、“驚恐”。

  (2)母親沒有退縮、沒有消極的對待、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母親希望直到兒子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母親是一位“疼愛”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註定“活得最苦”的母親,而且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4)(速讀課文,找出下文中寫出母親給我“影響”的一句。)

  “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要我格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光陰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鮮明深刻。”

  母親這種對待“苦難”的態度給了生存的啟示,母親的生命歷程也給了作者是“怎樣活”的一把心靈鑰匙:要堅強地承受苦難,要堅忍的生活下去,默默地毫不張揚地去愛自己的兒女,去愛這個世界。

  4、問:作者知道這一點是在什麼時候?又是怎樣知道的?他還有機會向母親回報嗎?

  “在她猝然去世之後”,是透過“設想”而知道的。

  沒有,“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其中蘊涵著對母親的深深的懷念,更有著對母親無盡的歉疚和抱憾終生的痛悔,可見,這裡不僅寫出了母親這一輩子給了我生存的啟示,同時也是一首獻給母親的讚歌。

  5、清讀最後一段,仔細品味最後一句話的深情和作用:“多少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僅僅是表現母親為擔心我而找尋我走了很多路嗎?

  這句形象地表現了母親伴隨了作者對生命思考,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

  更主要的是母親與地壇已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了。閱盡滄桑的地壇以寬闊的胸懷靜靜地接納包容了曾經痛不欲生的我。歷盡苦難的母親以聰慧堅忍的關愛默默地理解容忍著茫然失措的我。地壇像一個悲天憫人的智者,盪滌著我的靈魂的,母親是一個聰慧而堅忍的女子,指引著我的人生。沒有地壇我不知道該不該活下去,什麼是生命的意義;沒有母親我不知道該怎樣活下去,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地壇是曾經的母親,母親過世後融入地壇,母親是現在的地壇。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壇,在精神上仰賴地壇,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戀地壇,因作者對生存的全部理由都產生懷疑的時候是地壇給他提供了審視人生的空間,並給予他許多感悟,從而改變了作者的生死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地壇在不動聲色中拯救了作者。地壇的滄桑睿智、寬容接納在某種程度上像一個人172;——我們的母親,不斷包容、理解、支援著作者。

  我在此時的頓悟與這一部分的首段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遙相呼應,完成了作者對生命的解讀,對母愛的詮釋。

  三、吸收遷移

  1、閱讀《我與地壇》其他部分,體味作者語言風格,

  填空。

  (1)要是以園子裡的聲響來對應四季呢?那麼()

  A是古殿簷頭的風鈴響,

  B是祭壇上空漂浮著的鴿子的哨音,

  C是冗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嘩啦啦地對蟬歌的取笑,

  D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

  (2)以心緒對應四季?()

  A是臥病的季節,否則人們不易發現A的殘忍與渴望;

  B情人們應該在這個季節裡失戀,不然就似乎對不起愛情;

  C是從外面買一棵盆花回家的時候,把花擱在闊別了的家中,並且開啟窗戶把陽光也放進屋裡,慢慢回憶慢慢整理一些發過黴的東西;

  D伴著火爐和書,一遍遍堅定不死的決心,寫一些不發出的信;

  (3)以園中的景物對應四季?()

  A是一條條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陰涼而爬滿了青苔的石階,階下有果皮,階上有半張被坐皺的報紙;

  B是一座青銅的大鐘,在園子的西北角上曾丟棄著一座很大的銅鐘,銅鐘與這園子一般年紀,渾身掛滿綠鏽,文字已不清晰;

  C是一徑時而蒼白時而黑潤的小路,時而明朗時而陰晦的天上搖盪著串串楊花;

  D是林中空地上幾隻羽毛蓬鬆的老麻雀;

  (4)還可以用藝術形式對應四季?這樣()

  A是一首短歌或詩,B是一群雕塑,C就是一幅畫,D是一部長篇小說。

  2、每個人都有母親,每個都有家庭,你的父母是如何以他們深沉情感面對你的呢,而你又感到了其中的幾成呢?(根據預習,自由發言,可配樂)

  總結:讓我們正視生命的客觀存在,從容面對生活中的苦難,愛我們的母親,珍愛我們的擁有,像地壇和母親那樣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寬容廣博的胸襟,堅強堅忍的耐力,毫不怨天尤人的心態。

  三、鞏固探究

  四、作業:

  1、抄寫第三部分這段文字,並在以後的寫作中仿寫。

  2、總結地壇與母親的異同,並從傳統文化中探究“地——母”之間聯絡的根源。

  3、推薦閱讀史鐵生另外的作品《秋天的懷念》加深學生對母親的理解。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我與地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欣賞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體味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明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熱愛生命,上課教案。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體味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明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熱愛生命。

  【教學設想】

  這是一片課內自讀文,教師引導學生透過速讀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透過細讀與反覆吟誦、討論與指導相結合,體味作者傳達的感受,明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熱愛生命。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仔細觀察紋川地震中圖片,體味感受並交流。

  二、整體感悟:閱讀第一部分,思考:

  1、“我”進入地壇時的心境?(身體殘缺而精神頹廢)

  2、地壇景物描寫有幾處?各有什麼特點?

  第一處描寫:古園歷盡滄桑露出生命本真的模樣,讓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而冷落寧靜為我提供了思考審視自我心靈的場所;古園的荒蕪衰敗與作者的失魂落魄不謀而合讓我有宿命的感覺。第二處描寫:向我們展示的是一個富有情趣的微觀自然世界,有著勃勃生機,讓作者感受到卑微纖細的生命主體在自然大生命的背景下並不在乎自己棲身地的荒蕪,在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著,享受著屬於自己的歡樂、悲傷及情趣,讓作者明白包括人在內的每個個體生命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第三處描寫:園子裡有冬雪,有暴雨,有秋風,有早霜,有坎坷,有落寞,象徵生命是充滿劫數的,但亦時時洋溢生命的律動:地壇不斷上演著季節的離去與來臨。但在不斷的變化中又顯示出永恆的一面:“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的,它們生命力頑強,歷久彌堅。這些激勵著“我”採取積極的人生態度勇敢面對不幸,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3、“我”在地壇悟出了什麼?我們又該悟出什麼?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是一個不再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我與地壇的關係: 地壇是我的精神家園,我在地壇獲得重生人應該成為命運的創造者。與其向命運屈服,不如意氣風發地在生活的田野上播種希望;與其空等命運的恩賜,不如透過奮鬥去摘取生活田野上的鮮花。人,如果能將個體生命放置與自然大生命的背景之下,往往能獲得心靈寧靜與歸屬感,並更深地認識自己的人生。

  三、練習:

  觀察圖片,寫一段文字,寫寫你的感悟。

  四、交流感悟。

  五、作業閱讀《我與地壇》的其餘部分,探究對“怎樣活”問題的思考與回答。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我與地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 明確作者所感悟到的自然景物帶給他的人生啟迪。

  二、理解感受深切的母愛。

  三、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課時:一課時

  一、課前放音樂,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二、導語:

  隨著鏗鏘有力的樂曲,我們走進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高亢的旋律激發我們對人生的探討,雄壯的樂章喚起我們對生命的感悟,貝多芬在雙耳失聰的情況下,奏響了人生的最強音;史鐵生在雙腿癱瘓後譜寫了生命的讚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走進史鐵生,去感受它對情感的衝擊,對心靈的敲打。

  三、教學過程:

  讀過課文,大家心中都會湧起一種感動,掀起一層波瀾,甚至於潸然淚下,是什麼使文章具有如此魅力?讓我們共同去感受,體味。史鐵生在雙腿癱瘓後,並沒有馬上在文學上取得成就,他是從地壇的景物中得到啟迪,從母親的關愛中獲取力量,從而走向了成功。

  史鐵生對自然景物的感受主要集中在課文的第一部分。

  1、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進入地壇之前和進入地壇之初心情怎麼樣?

  明確;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齡忽然殘廢了雙腿,作者是在21歲生日那天癱瘓的,青春韶華,其苦自不待言,他整天失魂落魄,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想關於死的問題,心情苦悶甚至絕望。

  2、後來作者的心情是否有了變化?是什麼使他有如此大的變化?

  明確:由苦悶絕望到後來充滿希望,坦然面對生死問題。是地壇中的景物。

  3、作者在文中三次寫到地壇中的景物,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這三次景物描寫,請一位同學朗讀,大家邊欣賞邊思考,這些景物有什麼特徵?它們是怎樣影響作者的?(配樂朗讀)

  大家可以討論一下,注意從原文中篩選資訊,找出關鍵詞,要集思廣益,暢所欲言,言之成理。

  明確:第一處景物可以說是滿目頹敗,二處是充滿生機,三處是多姿多彩。這三處景物的總體特徵是什麼?(荒蕪而不衰敗),這是景物描寫,由板書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景物的變化是漸進式的,為什麼?作者的思想是逐漸變化的,是怎樣逐漸變化的?剛開始作者的心情是苦悶的甚至是絕望的,所以他眼中的景物也是破舊的,頹敗的,後來他看到了地壇中到處呈現的生機勃勃的景象,那些小生靈都很卑微,可它們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則生存著,由此作者感到了地壇中看似沉寂荒涼之中孕育的歷史滄桑感和生命意識,這些使他對生命有了希望。後來,他進一步感受到地壇景物的坎坷中有燦爛,落寞中有高歌的多姿多彩,使他終於能豁達坦然的面對生命,面對人生的不幸與災難,同時也使他明白了一個樸素的道理: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一個人殘廢了,但不可頹廢,卑微的小生靈在荒蕪的場景中尚且能競相生長著,一個人,不論遭受怎樣的不幸與災難,不是都更該充滿希望的生活嗎?這就是作者由景物中悟到的哲理,抒發的情感,這也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這種變化也是漸進式的,逐漸進行的。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正因為作者的思想是逐漸變化的,所以他眼中的.景物也是逐漸變化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這也是本篇散文最突出的藝術特色。

  4、地壇中的景物給了作者生命的啟迪,使他堅強的活下來。除此之外還有一位偉大的母親,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母親對他默默地理解與支援,下面讓我們共同感受母愛,感受親情。

  ①人世間最偉大而又最無私的愛莫過於母受,本文作者的母愛有它的獨特之處,讀課文思考,母親為我做了哪些事來表現她那種獨特的愛?

  明確:(打出圖片),寫盡母親的悲苦與操勞,讓我們感受到深深的母愛。

  ②母愛是深沉的,偉大的,思考理解課文的兩句話,讓我們更深的理解那默默的毫不張揚的母愛。(打圖片)

  明確:由大家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①母親只是以她“艱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在暗中默默的鼓勵我勇敢活下去,找到一條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②表面上看,呼應了母親“找”我,體現了母親的關受,作者意識到處處時時都有母親的牽掛與關愛,實際上暗示了我的成長時時處處離不開母親的啟發,我走出生命的誤區,是母親心血的凝注,母親是我人生成長的摯愛,母子相依相憐,共度患難,母親與地壇已經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也早已與我融為一體。這是一曲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愛的讚歌。

  四、作者從地壇的景物中得到啟迪,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地壇是他精神的歸宿;從母親身上汲取力量,感悟親情,母親是他靈魂的守護神,從而走出自殘的陰影戰勝自我,完成了生命中一次質的飛躍。(完成板書)

  這篇文章對人生的探討感悟還有很多,不是我們本節課就能解決的了的,希望大家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繼續深入領會理解。

  五、學習每篇文章,我們都要或多或少的有所收穫,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我與地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明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感受深切的母愛

  2、增強學生直面挫折、戰勝挫折的能力,體驗探究式學習的樂趣

  3、學習作者的預言

  教學重點:

  地壇、母親給我的生命啟示

  教學方法:

  師生討論,領悟、鑑賞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匯入新課

  今天同學們穿的衣服好漂亮,請穿紅衣服的女同學談談,今天為什麼穿這樣的衣服?(以衣服的選擇和心情的關係,讓學生思考史鐵生與地壇)

  二、檢查預習:

  指名學生解釋詞語:宿命 心魂

  (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解釋)

  三、課文研讀:

  1、閱讀第一部分,回答問題。

  ⑴史鐵生為什麼選擇了地壇?

  明確:史鐵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殘廢了雙腿”---生命荒蕪

  地壇的特點: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剝蝕……淡褪……坍圮……散落).

  史鐵生選擇地壇是因為他們相似,還因為地壇“是一個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⑵地壇有什麼特點,用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荒蕪但並不衰敗”。

  ⑶不衰敗的表現?

  明確:“蜂兒”、“螞蟻”、“瓢蟲”、“露珠”的活動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的響動.(處處有生命的律動)

  2、我與地壇有著怎樣的聯絡?(第2節寫我與地壇的緣分——“這古園彷彿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園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園能夠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並給他以生命的啟示,可以說,自他殘疾以後再來到這裡,古園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荒園的破敗烘托了落魄頹唐的精神狀態和悲苦的命運,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蕩卻讓“我”感到萬物盛衰皆自然。

  3、地壇是如何幫助作者走出困境的?從課文的景物描寫中體會地壇對作者的影響。

  (1)“四百多年裡,它一面剝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

  地壇在等待我來臨的四百多年裡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讓生命顯露出本真的模樣,以便讓‘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園的時候, 讓‘我’看見那亙古不變的夕陽,讓我在滿園沉靜中看到時間、認識自己。古圓就像一個智者能夠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感受並給他以生命的啟迪。

  (2)“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鬚,……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

  這段描寫細緻而深刻,寫了園中的幾中小昆蟲,如蜂兒、螞蟻、瓢蟲、蟬等向‘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讓‘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於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

  (3)“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地壇在不斷地變化中顯現出永恆的一面,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恆。儘管十五年來地壇不斷地被不懂其價值的人雕琢、破壞,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個細微處滲透出來,直達人內心的深處。無論是石門中的落日,還是一群高歌的雨燕;無論是孩子的腳印,還是默默佇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風忽至時落葉的歌舞與氣息都深深地打動 ‘我’,最博大與最纖細,最沉靜與最輕盈,最古老與最年輕,都在地壇上留下了只屬於自己的身影。地壇上不斷上演著季節的 離去與來,處處洋溢著生命的律動。

  三處景物描寫襯托了作者情感思想的變化、引發了作者對生命的思索,本身也是對生命的感悟。

  4、作者從荒蕪的地壇得到了生命的啟示,這個啟示是什麼?能說說你的看法嗎?

  (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可以辯論的問題……)生不該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人活著應順從自然。我雖殘疾了,但不能一味消極地想到死,應豁達地面對死亡,以平靜的心態看待死亡,從而獲得頑強活下去的信心,

  地壇這座歷經400年滄桑的古園,饋贈作者的是如此豐厚,使他從不幸中走了出來,所以作者“常常要到那園子裡去”“去窺看自己的心魂”去尋找生命的感悟,吸取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作者從心底發出這樣的感激:“哦,地壇,我的古園,你是我的精神家園。”地壇——精神家園。

  5、怎樣面對殘酷的不公平的命運,這個問題的解答,也不是史鐵生一個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親的伴行,是母親的愛和理解幫他解決了怎樣活的問題。

  學生朗讀第二部分有關文字

  討論:

  (1)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是什麼樣的難題呢?(指名朗讀第3節開頭一段文字)明確:兒子殘疾,又沉默寡言,獨自上地壇,情緒變化無常,使本已痛苦的母親更增了悲傷和恐懼,卻又不知道為兒子做些什麼。

  (2)母親對“我”的關愛有什麼特點?(默默的愛,痛苦忍耐)

  (3)史鐵生表達了對母親怎樣的一種情感?

  範讀第8節(多媒體顯示答案“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痛悔自己的倔強、羞澀)

  母親的“活法”,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母親對待兒子的愛,讓作者明白了面對苦難應該怎樣活下去,所以母親是史鐵生生命的航標。

  4、為什麼寫母親寫得這麼感人?設想母親的心理,“空落的,不眠的”等語句形象的突出了母親的焦慮、空虛和痛苦,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憂慮之中,因此,“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他回去”,“上帝的考慮也許是對的”,這樣沉痛的文字,敘議結合,自然滲透深沉的感情,寫得既飽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對母親的最深切的理解。

  四、母愛感言

  1、《懂你》(多媒體播放),

  2、聯絡課文、歌詞,談談自己對母親的理解,對母愛的認識。

  3、(多媒體顯示)歌頌母愛的名人名言。

  示例:

  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裡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紀伯倫)

  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英國)

  母愛是多麼強烈、自私、狂熱地佔據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鄧肯)

  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作家劉墉告誡中學生說,中學時期是孝順父母的最好時期,等你功成名就再來孝順父母時,已經來不及了。

  五、總結課文(多媒體顯示)

  《我與地壇》第一部分寫我與地壇的故事,地壇——精神家園,第二部分寫在地壇這個大背景下我與母親的故事,母親——生命的航標。母親與地壇合二為一。因此,題目只能是“我與地壇”。

  讓我們在史鐵生對生命感悟的昭示下,用我們的辛勤努力,碰撞開一條通向幸福的人生之路,讓我們的母親都為我們感到驕傲。(下課)

  教後感: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一課時教完是完全可能的。本教案考慮兩點:一,帶領學生走進文字,體會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二,營造一種感受親情的氣氛,讓學生情感得到一次陶冶。因此,第一部分著重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從母愛與愛母的層面上引導學生體會生存的意義。這樣設計容易操作,從教學實踐來看,基本達到了預想的目標。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我與地壇》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透過學生自讀和老師指導,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我與地壇教案。並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評價,借鑑吸收。

  1、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以及其苦難的感悟。

  2、學會感受母愛、理解母愛。

  3、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係。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

  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

  2:作者傳達怎樣的複雜感受。

  3:反覆誦讀文章、討論與指導相結合。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放音樂《命運交想曲》

  同學們一定知道這首音樂——貝多芬的《命運交想曲》。這當中洋溢著一種抗爭命運的激情。我們今天就來學一篇也是抗爭命運的文章。打課題和作者幻燈片。本文標題是《我與地壇》,但是作者僅僅是寫了我和地壇嗎?

  還寫了母親。現在請同學們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絡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開頭一句: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二、朗讀、分析、評價

  (一)第一部分

  1. 他是“跑”到地壇去的嗎?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麼了?(用課文的原句來回答)

  “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

  2. “獨自”跑到地壇去。為什麼“獨自”去?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找出課文的句子來分析。

  “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寫出了作者那時的孤獨、頹廢、殘廢自傷的心境。

  3.“總是”到地壇去。為什麼“總是”到地壇去?這是一個環境怎樣的地壇?它是不是與作者有什麼靈犀相通之處?這樣的環境特點使作者的思想有了什麼樣的啟示?(用課文原句來回答)

  特點:荒蕪但並不衰敗。

  朗讀寫“荒蕪”的句子;稍分析作者對這種環境的情感。朗讀寫“不衰敗”的句子;稍分析此處景物的特點。

  啟示:生是一個不可辯駁的問題;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我與地壇教案》。(配樂朗讀此句。)

  這個啟示使作者的命運起到了什麼樣的變化? 擺脫了那頹廢、消極、殘廢自傷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眼前的一切變得不再那麼可怕了”。他“決定活”下來了。(古園的形體“辛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的。譬如``````”這些環境的永恆特點又給作者思考“怎樣活” 提供了一種氛圍。

  所以說我與地壇的關係十分密切,用課文的詞語來說是有一種“宿命”的“緣分”。甚至可以說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總是”要跑到地壇去。

  (二)第二部分

  導:作者說他“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那麼就有幾個問題要問同學們:

  1.是作者以前的行為給母親到底出了一個什麼“難題”?

  2.母親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難題”?

  3.可見他的“母親”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4.這樣的母親,母親這種對待“難題”的方式又給了作者什麼樣的啟示?

  (個別學生朗讀1-3段,配上音樂。其他同學劃出回答前三個問題的關鍵語句。)

  (1)“難題”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矛盾,兒子的行為給母親出了一個什麼難以解決的矛盾?五個“知道”,“擔心”,不僅僅是“擔心”,還有“痛苦”、“驚恐”。

  (2)母親沒有退縮、沒有消極的對待、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母親希望直到兒子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母親是一位“疼愛”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註定”“活得最苦”

  的母親。而且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4)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給了生存的啟示:要堅強地承受苦難,要堅忍的生活下去。而這正給作者“怎樣活”遞了一把鑰匙。(速讀課文,找出下文中寫出母親給我“影響”的一句。)“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光陰的流逝轉,在我的印象中愈鮮明深刻。”

  5.作者知道這一點是在什麼時候?又是怎樣知道的?

  “在她猝然去世之後”。是透過“設想”而知道的。其中蘊涵著深深的對母親的懷念。可見,這裡不僅寫出了母親這一輩子給了我生存的啟示,同時也是一首獻給母親的讚歌。

  (個別學生朗讀,評點,老師範讀,再學生齊讀。)

  三、分析、評價,借鑑、吸收。

  導:地壇的特殊環境給了作者這樣的生死觀的啟示。母親的生命歷程也給了作者那樣的生存啟示,那麼我想問同學們:你對生死觀有無別的看法?

  為理想而活,為愛我的人而活,也為母親的驕傲而活等等。作者經歷了深重的苦難,經歷了這般近乎致命的打擊後,才悟出這樣一個非常深刻的對待生命的道理。所以我又想問同學們:你又如何看待“苦難”?有句話這麼說“只有經歷痛苦,人才能變得深刻;只有經歷痛苦,人生才變得輝煌;只有經歷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我想每個人不希望自己災難降臨,所以我又想問同學們:你是如何看待“苦難”的?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歌詞“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我與地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欣賞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體味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

  2.體味母愛的深沉偉大,理解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

  3.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欣賞作者筆下地壇的美。

  2.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3.領會作家對“生命”的感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匯入——作家簡介

  2.朗讀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3.欣賞文章第一部分

  進入古園

  下面我們一起走進古園,古園是怎樣的古園呢?

  (師生共同誦讀:“四百多年裡,它一面剝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

  “我”又是怎樣的“我”呢?

  (師生共同誦讀:“兩條腿殘廢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去……”)

  “我”眼中“荒蕪並不衰敗”的古園

  (師生共同誦讀:“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著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

  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我”在古園中的沉思

  (師生共同誦讀:“一個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夠一次性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

  “沉思”時的古園

  (師生共同誦讀:“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鬱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4.欣賞文章第二部分

  (放背景樂——洞簫曲《憶故人》)

  母親是怎樣的母親呢?

  ……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我與地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評價史鐵生對“生命”、“苦難”以及“慾望”的哲理性感悟;

  2.體會課文景物描寫的特點,領會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理解史鐵生對“生命”和“慾望”的哲理性感悟;

  2.體會課文景物描寫的特點,賞析作者語言。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史鐵生對“生命”、“苦難”以及“慾望”的感悟。

  教學方法:教授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型:教讀課

  課時:2課時

  教具:自作powerpoint課件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1.理解課文對“生命”和“苦難”的感悟的內容。

  2.把握課文景物描寫的特點,領會語言特色。

  二、匯入:

  (電腦顯示“貝多芬”的圖片)

  同學們一定知道這是世界著名音樂家——貝多芬,他不幸耳聾後,喊出“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的誓言,作出不朽的偉大樂曲《命運交想曲》,當中洋溢著一種抗爭命運的激情。我們今天學的文章同樣洋溢著一種抗爭命運的激情,這就是——《我與地壇》(板書)。

  三、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生於北京,18歲赴陝西插隊。20歲時,因腿疾住進了醫院,那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他在做了七年臨時工之後,轉向寫作。1983年他發表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現為專業作家。作品以關注人生的獨特主題和風格引人注目。代表作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歡樹》《我與地壇》等。

  (電腦顯示作者簡介和照片)

  四、介紹地壇:

  地壇,又稱方澤壇。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帝祭地的場所,也是我國最大且是唯一現存的祭地之壇始建時,壇外闢有護壇一千四百七十六畝,壇內總面積六百四十畝。曾經一度荒蕪,後來政府修葺整理為地壇公園,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壇的整個建築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端莊、雄偉、別具一格。從整體到區域性都遵照我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統觀念和象徵傳說夠思設計的。地壇現存方澤壇、皇祗室、宰生亭、齋宮、神庫等古建築。

  (電腦顯示地壇公園的圖片。)

  五、閱讀第一部分回答

  1.閱讀課文,說說作者如何把他和地壇聯絡起來的?

  ①作者是怎樣去地壇的?(用原文回答)

  明確:“搖著輪椅”。

  ②作者為什麼“總是”去?(用原文回答)

  明確:“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③他到底怎麼了?他在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他想要逃避?(用原文回答)

  明確:“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殘廢了雙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

  ④作者認為自己和地壇之間有“緣分”,有“宿命的味道”,如何理解?

  明確:一是“我家離地壇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離它越近”;二是園子荒蕪冷落,而“我”也因殘廢而被社會遺棄,同病相憐。

  閱讀課文第一節與第五節第一句話,說說作者與地壇的遭遇有何相似之處?

  (電腦顯示)地壇 作者

  荒↓ ↓雙腿

  蕪↓ ↓殘廢

  同病相憐

  被人冷落←←→→被社會遺棄

  2.第一部分有幾處關於地壇的景物描寫?

  明確:三處。

  (全班誦讀第三段、第五段的景物描寫部分)

  這兩段的地壇的景物有什麼特點?(用主謂短語概括)

  (電腦顯示)琉璃剝蝕 硃紅淡褪 柏樹蒼幽 草藤茂盛

  高牆坍圮 雕欄散落

  殘陽 正紅

  廢園 沉靜

  蜂飛 蟻動 瓢蟲升空 蟬脫

  露珠滾動 草木競相生長

  ↓ ↓

  古舊 荒蕪 →→→特點←←← 生生不息

  ↓

  荒蕪但並不衰敗

  明確:園子無人看管,大部分都沉寂,猶如無人煙的原野。但地壇裡的卑微的草木昆蟲,並不介意所居之地的荒蕪,仍然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順其自然地活著,正因為有他們的存在,地壇擁有了豐富的生命意蘊,因此荒蕪但並不衰敗。

  3.作者在園中思考了哪些問題,得出了什麼結論?

  明確:關於死的事;為什麼要出生;怎樣活。

  結論:一個人,出生了,這就是一個不再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概括為:生是一個不可以辯論的問題,而死也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

  (既然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所以,我雖然雙腿殘廢了,但不應該消極,而要順其自然地活下去。)

  4.作者解決了生和死的問題,可是他還有一個問題,那是什麼問題?

  明確:怎樣活。

  ①全班同學朗誦六個“譬如”句,概括景物特點。

  (電腦顯示)落日燦爛 雨燕高歌 孩子的腳印、蒼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氣味、落葉的味道

  ②你們從這些景物中體會到什麼?

  明確:六個“譬如”,調動了味覺、視覺、嗅覺和聽覺,從落日的燦爛、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腳印、蒼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氣味、秋風裡落葉的味道中,有一種生命的激情,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生命的熱愛。

  ③問:這幾句解釋了古園形體被肆意雕琢,有些東西卻不能改變,請聯絡作者經歷、遭遇說說文句的含義是什麼?

  (電腦顯示)地壇 肆意雕琢 不能改變

  身殘志堅

  我 身體殘疾 精神不變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繼續賞析課文,理解作者對“慾望”的體會。

  一、閱讀第二部分回答。

  1.寫作給作者帶來哪些快樂與痛苦?他又想到什麼?(用原文回答)

  (電腦顯示)高興 整整一宿高興得沒閤眼

  中魔 想寫得更多 想得到別人的肯定 →→ 慾望

  恐慌 擔心文思枯竭

  悟出道理:人真正的名字:慾望。

  2.作者如何看待慾望?

  明確:人性的本質就是慾望。消滅慾望,也就消滅了人性。歷史上,人類的進步是很多欲望推動的,但災禍不少也是慾望造成的。因此,它既是“罪孽”,又是“福祉”。

  二、討論思考:

  (學生的答案可能豐富多彩,讓他們暢所欲言,然後教師總結。)

  1.學完這篇課文後,同學們對人生、苦難有沒有新的感受?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生活、苦難之間的理解。

  明確:有句話這麼說“只有經歷痛苦,人才能變得深刻;只有經歷痛苦,人生才變得輝煌;只有經歷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史鐵生歷經苦難,對痛苦有刻苦銘心的體驗,但經過一番深刻的思索後,明白麵對苦難,不能逃避,不言放棄,要勇於向命運挑戰,讓生命重新充滿生機。

  2.《我與地壇》包含著作者對生、死非常深刻的思考:“一個人,出生了,這就是一個不再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你們對於生和死有過自己的思考嗎?結合親身的經歷、體會,試簡述你的感受。

  明確:生,如果只為等死,人其實早已死去。

  3.史鐵生說:“人真正的名字是:慾望。”人一生中總是充滿著各種慾望。請聯絡生活,談談你對慾望的理解。

  明確:慾望本身沒有好與壞的問題,關鍵是你對待它的方式和內容。

  三、佈置作業:

  1.人生如戲,其中的演員便是我們自己。這場戲,變化莫測,難以預料。但是,只要我們對人生的信念堅定執著,那麼,就算打擊再大,痛苦再多,也能化悲劇為喜劇。

  請你以“感悟人生”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內容不限,不少於800字。

  四、下課。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我與地壇》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理解地壇、母親對“我”的影響,即三者間的關係。

  2、情感薰陶,深入體會作者關於生死、親情等複雜難言的感受。

  教學設想:

  緊扣教材,以分析景物描寫和母親的人物形象為主線,以情感薰陶為載體,積極調動學生生活中的情感積累和感性認識,引領學生進入作者的心靈世界。

  教學重難點:

  1、地壇裡的景物給作者生存的啟發(該怎樣活下去?)

  2、作者讀懂了母親的活法(面對苦難人生的態度)

  課前準備:

  1、閱讀《讀本》中其餘五部分

  2、播放電視散文

  3、印發講義:人生就是與困境周旋(《讀者》2001年第21期)

  4、網上查閱關於作者的資料、作品及評價文章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創設氛圍,多媒體播放《命運》交響曲(CD、VCD、磁帶均可)。由“扼住命運咽喉”的貝多芬引出同樣與厄運抗爭併成為生活強者的本文作者——史鐵生。

  二、簡介作者

  生平、作品及餘秋雨的評價(我必須仰望史鐵生這樣的作家,還有那些真正在沙漠中以自己的生命去冒險探索的旅行者。)

  三、展示學習目標

  四、研習課文第一部分

  (一)、作者對生死的感悟是和一個特殊的環境連在一起的,這就是地壇(板書)。分析開頭關於地壇的景物描寫部分。明確特點:荒蕪冷落(板書),抓住“剝蝕”、“淡褪”、“坍圮”、“散落”等特殊語序在朗讀中品味語言。繼而把握作者此時的精神狀態:失魂落魄(板書)。

  (二)、作者為什麼“一天到晚耗在這園子裡”?對園子有了新的認識即意外的收穫,找關鍵句。朗讀、分析第五節的景物描寫,其中的小動物及露水草木雖然生命卑微,但仍按自己的方式生存著。這充滿生機(板書)的環境給作者啟示:要活下去,要珍愛生命(板書)。

  (三)、生存還是毀滅,作者“終於弄明白了”(朗讀:一個人,……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那怎樣活,地壇繼續充當著作者的精神導師。分析第七節的景物描寫,落日、雨燕等給作者的啟示:熱烈勇敢有希望的活下去。

  (四)、小結:精神家園(板書)

  五、研習課文第二部分

  (一)、史鐵生在地壇作了長期的呆想,最終參悟了人生的意義,完成了思想上的涅磐。然而,這結果,可不是他一個人完成的,作者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他母親(板書)的伴行。

  思考討論作者寫了怎樣一位母親。

  圍繞理解兒子(毫不張揚的愛)、不幸(艱難的命運)、堅強(堅忍的意志)等幾方面分析。

  找出母親最讓你感動的一個舉止或作法。(3、8節)

  (二)、寫母親為表達感激懺悔之情,更重要的是作者讀懂了母親對苦難人生(板書)的態度:勇於承擔(板書)。母親面對人生苦難的這種活法給作者(板書)的影響和啟發至關重要:生命航標(板書)

  多媒體播放滿文軍演唱的《懂你》

  (三)、明確母親、地壇與我的關係。作者成功時,母親卻去世了。有感情地誦讀第七節,四個“又是”表達了物是人非的至痛。

  (四)、以畢淑敏《提醒幸福》中的一段話做結。

  五、課餘練筆

  圍繞生命或母愛談自己的認識感受,文體不限,700字左右。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我與地壇》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抓住文中的關鍵句,理解作者對生命的認識及母愛的偉大;

  2、鑑賞精彩語段,體味作者對生命的珍愛以及對親情的感悟。

  教學重點:

  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頑強求索中的作用;解開“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係。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作為殘疾人對生命的感悟及對生與死的思考,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珍愛。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簡介作者。

  課前我們先聽一段音樂,(播放音樂)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首雄渾凝重激越而有昂揚的《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在完全喪失了聽力的情況下創作的,歷史上象貝多芬這樣勇敢抗爭不公平命運的人很多,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張海迪、海倫·凱勒等等,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就是其中一個。(史鐵生圖片)

  面對殘疾,史鐵生也曾一度彷徨苦悶,甚至想到了自殺,但最後還是面對困難,勇敢的活了下來,並拿起筆走上了中國文壇,他現為專業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並在國外出版。從殘疾到成為一名專業作家,史鐵生經歷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他的散文《我與地壇》,理解他對生命、對人生意義的感悟。對生命展開思考,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有時我們需要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在課堂上能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二、講析第一部分

  1、史鐵生對生死的感悟,是和一個特殊的環境聯絡在一起的,那就是得無獨厚的地壇。(出示地壇圖片)

  地壇是明清時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神聖而莊嚴,有四百多年的輝煌與榮耀,然而現在的地壇是一幅什麼模樣呢?課文第一部分的第三段進行了描寫,請同學們聽讀後回答:對地壇特徵的描寫要抓住哪幾個關鍵詞?

  2、(聽讀)學生回答,出示板書:、剝蝕、淡褪 坍圮 散落

  3、這樣的地壇給了你什麼感覺?

  學生回答後板書:荒蕪

  4、那麼此時“我”的精神狀態是怎樣的?為什麼?請用文中的語句來回答。

  學生回答後出示板書:失魂落魄 殘廢

  5、提問:現在,請同學來說“我”為什麼喜歡去地壇?

  學生回答,提示小結,曾經莊嚴神聖的地壇被人們遺忘了,雙腿殘廢的“我”似乎也被世間遺棄了,史鐵生看著這同樣命運的地壇,似乎找到了一個可以排遣鬱悶的地方,很快地,他消極頹喪的精神狀態和荒園融為一體。

  6、當史鐵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地壇中時,他開始專注於這裡的一草一木,昆蟲雨露,下面請聽我朗讀第五段中的景物描寫後回答:此時在地壇裡除了荒蕪冷落,他還看到了什麼?

  (範讀,回答後板書)不衰敗

  7、荒蕪但並不衰敗的地壇給了史鐵生怎樣的啟示?請同學們討論後回答。

  8、評價學生回答後小結:地壇裡的小昆蟲和構成昆蟲生長背景的草木,他們全都很卑微,可它們不都是在按照自已的方式和自然法則生存著嗎?它們並不在意自已棲息地的“荒蕪”,正是有了它們的存在,反而使這裡不再“衰敗”,毫無疑問,正是它們讓作者發現了原先不曾想過的樸素道理: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有權決定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則。即使我已經殘廢了,我也要直面現實,珍愛生命。這也是作者從中感悟的人生真諦。

  板書:直面現實,珍愛生命

  9、解讀自然,由此解讀了生命,文中象這樣蘊含對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寫還有,請同學們齊讀這部分的最後一段,然後,把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句子勾畫出來,進行品讀。

  10、請一位同學讀出你喜歡的句子。

  11、汪國真曾說:“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那麼從這些句子中我們能看出作者的心情如何以及他對生活的態度發生了什麼變化?

  12、學生回答後小結:夕陽的燦爛,雨燕的高歌,蒼黑的古柏,還有不期而至的暴雨、靜美的落葉,所有這些,都讓我們感受到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應該有所作為的信念。此時,地壇,已不再是一般的人文景觀,它已經進入了史鐵生的生活或者反過來說,史鐵生在他的精神家園裡完成了他對人生的第一次思索:直面現實,珍愛生命。

  三、講析第二部分:

  1、在課文的第二部分,地壇從我們的眼前退卻,漸漸淡化為一個背景,成為人物活動的場所,而我們眼前更加清晰地浮現一個偉大的形象,——母親。請同學們跳讀第二部分,概括母親的形象。

  學生回答後板書:苦難 頑強

  2、母親的苦難何在?

  (1)兒子殘疾“母以子貴”不幸。

  (2)兒子不理解母親,發脾氣,她得默默承受。

  (3)他得以自己的微笑來化解兒子的痛苦。

  3 苦難而頑強的母親給了我什麼生活的啟示?

  學生回答後板書:直面痛苦 追求幸福

  4、可是史鐵生並不是一開始就理解母親,從這段《秋天的懷念》我們也可以看出,(出示圖片)逐漸的,隨著思考的深入,精神閱歷的廣泛,史鐵生終於理解了母親,讀懂了母親,母親完全是在苦難的折磨中度完了自已的一生。母親以他的的活法,無言地告訴了我應該以堅韌的意志直面艱難的命運,以深沉的愛關注痛苦的人生。可惜“我”直到母親因病去世後才隱隱感覺到了心裡的失落。下面請聽一段史鐵生的內心獨白。

  (範讀相關文字)

  母親已經走了,再也不會回來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留給作者的只是無盡的追悔與哀怨。

  5、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滿文軍的《懂你》。

  6、你們喜歡這首歌嗎? 為什麼?(歌詞、旋律、鏡頭)

  7、如果你是導演,你要為史鐵生和他母親拍這首歌的MTV,你會選取他們生活中的哪些鏡頭來祭奠這位偉大而苦難的母親?請同學們討論後回答。

  8、小結:“我”去地壇,母親送,“我”在地壇,母親憂,我久在地壇,母親找,這一組組感人至深的鏡頭,讓我們真切地感悟到了母親深沉的愛以及在“我”終於讀懂了母親後痛徹心肺的悔恨和無法彌補的遺憾。所以我希望在你們今後的生活中,千萬別再留這種遺憾。

  四、全文小結:

  其實,生命就是這樣,一個不斷超越自身侷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侷限,從而感受幸福。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我與地壇》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概括課文前後兩部分的要點。

  2、學習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二、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品味文章沉靜、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學習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思維發展與提升:瞭解作者殘疾後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審美鑑賞與創造:從把握文章的線索入手,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文化傳承與理解: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複雜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觀。體驗“母愛”的崇高與偉大,形成正確的親情觀。

  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複雜情感。

  2、感悟母愛的崇高偉大,形成正確的親情觀。

  本篇課文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學過一些散文,掌握了一定的散文知識,但本文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學生要在課前預習中反覆誦讀,提高閱讀能力。

  一、匯入

  播放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簡介貝多芬失聰而作此曲,並能扼住命運的喉嚨,奏響人生的最強音。

  請大家看看這個“人”字,你們知道它為什麼會穩穩地站著嗎?因為它有一撇一捺,因為它有兩條“腿”,正是這兩條腿撐起了每一個人,每一個健康的人。而著名作家史鐵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屬於他的世界轟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終勇敢地站了起來。那麼,到底是什麼給了他人生的支點,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史鐵生,走進他的代表作——《我與地壇》,用心靈去丈量他從痛苦之中掙扎而出的腳步。

  二、學生誦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結構

  1、第一部分:我與地壇的關係

  2、第二部分:對母親的追思,對母愛的理解。(過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

  三、師生互動,解讀課文

  1、“我”是以怎樣的精神狀態進入地壇的?地壇呢?

  提示:“我”——頹廢、迷惘。(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地壇——廢棄、荒蕪、冷落。(我……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荒蕪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我”被社會遺棄,地壇被人們遺棄,所以我對地壇產生了一種同病相憐,惺惺相惜的感情。

  2、“我”與地壇有怎樣的宿命?

  (1)我家與地壇很近。

  (2)我與地壇有著相同的命運。(“園子”荒蕪,“我”殘疾)

  (3)地壇頑強的生命力給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氣,讓“我”領悟到生命的內涵。

  3、為什麼說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這給作者以什麼啟示?用自己的話概括。

  提示:古園的荒蕪冷落正烘托著作者的悲苦命運,也正是這荒蕪但並不衰敗的景象給予了作者對生活的新的感悟。陽光燦爛,昆蟲活躍,露珠晶瑩,草木叢生,這是生命力的展現;使我感受到即便在無情的命運之中,生命依然是一種頑強的存在,其前景照樣會繽紛多彩。

  二十歲時突至的殘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轉直下,他為了排解內心的苦悶與困惑,來到地壇,又在地壇的啟示下完成了他對生命的新認識,樹立起自己的生命觀、世界觀,從而得到了獲得全新的生命。此時,地壇已經成為他精神的家園,靈魂棲息的所在。

  4、我在地壇裡思考了什麼問題?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了嗎?

  我該不該去死?(死,應該順其自然)

  我為什麼要出生?(無須思考)

  我應該怎麼去活?(地壇的述說)

  體驗:生和死都是自然規律,對死不必急於求成

  5、是什麼給了”我“堅強活下去的勇氣,它們有怎樣的特點呢?

  景物的特點:破敗、荒蕪、古舊。寧靜,充滿活力、生氣,體現這古老的園子生命依然頑強,洋溢著生命的律動。

  作者的思想感情經歷了一個從苦悶、絕望到充滿希望的過程。正是地壇這種難以言傳的包孕著永恆與瞬間、古老與新鮮、沉寂與湧動、博大與纖細的雙重境界給了作家的心靈以強烈的震動。文章中的地壇概括地說,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壇在看似沉寂、荒涼、蕭瑟、幽深之中的那種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歷史滄桑和喧囂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用文中的話即為:荒蕪但並不衰敗。

  .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與文中對“蜂兒”“螞蟻”“瓢蟲”“蟬蛻”的描寫比較語言的異同。

  提示:均比較細膩,本文更深沉綿密。

  6.“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作者的結論是什麼?

  提示:寫出了一個充滿生機、活力永存的景象。這實際是在回答前文怎樣活的問題——外在的環境是惡劣的,但生命是無法遭到破壞而發生改變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著,頑強的活著,你就能坦然地體會到人生的味道。

  7、景物描寫的作用

  (1)說明地壇是破敗、荒蕪、古舊的,同時又寧靜,充滿活力、生氣。

  (2)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

  (3)地壇是對“生命”和“世界”的解讀,也是作者的解讀,讓作者獲得新生。

  8、為什麼作者說“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親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於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隨時準備接受兒子自殺的噩耗,還要想兒子今後的人生道路該怎樣走。因此,作者說“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9、母親為“我”做了什麼?她對“我”的關愛有什麼特點?兒子在母親身上讀懂了什麼?

  送我上地壇無言目送艱難的命運

  在家擔憂我坐臥難安堅忍的意志

  到地壇找我悄悄緩緩毫不張揚的愛

  要堅強的承受苦難,要堅韌的活下去,生存的意義、價值、在逆境中更加堅強

  10、母親離去後,“我”搖著輪椅在園中度過一天,作者為什麼要這麼寫?

  從清晨到白晝,從午後到傍晚,從日升到月升,“我”走遍了這院子的每一個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樣,但是母親卻已經離開了“我”,一切都不曾改變,但母親卻永遠不會再來找“我”了。“我”的內心充滿了失落與惆悵,正如當初母親尋找“我”時的焦灼與茫然。到此時“我”已經真正懂得母親那份真摯、深沉、毫不張揚的愛對“我”來說有多麼重要。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作者反覆講“母親已不在了”充滿了痛惜悔恨之情。

  ——物是人非

  11、品味“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有過母親的腳印”一句的含義?

  作者回到園子中認識到園中處處都有過“母親的腳印”,處處都有母親的牽掛與關愛。這樣的總結,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進步中都凝聚著母親的心血。母親與地壇已經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也早與“我”融為一體。

  四、課堂討論[自選一個話題]

  1、我們的生命完美無缺嗎?我們應該怎樣活著?

  2、面對父母,我最痛悔的……

  設計的話題均能和學生自身實際緊密結合,使學生有話可說;允許自選話題,又能尊重學生的個人情感愛好與偏向,在說話訓練中體現教學民主思想;而口語交際訓練更是引導學生對生命和親情感悟進行內化與昇華,在口語能力訓練中體現人文的關懷。

  五、課堂總結

  地壇向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讓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於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

  結束語

  人為什麼活著?史鐵生沒有把自己悟得的答案昭告於世人。其實,離開了每個人特定的生活軌跡,離開了每個人獨具的人生感悟,這樣的答案近於廢話。他只是說了,園神告訴他,孩子,這不是別的,這是你的罪孽與福祉。而我想說,生與死之間有段距離,這就叫人生;怎樣走過這段距離,這就叫生活。僅此而已!史鐵生在文章的最後說:“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我說:要是有話我沒說,史鐵生,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話只適合收藏。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我與地壇》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品味散文語言,學習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重點:

  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對散文語言的品味。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人的生命是異常的脆弱,人生路上又不可能始終豔陽高照。所以,當病痛、甚至是殘疾等不幸猝不及防地降臨,命運之神對你極盡捉弄時,你將作出何種選擇?因為我們還沒有這樣的經歷,所以還很難作出抉擇。那麼,就讓經歷了風雨的史鐵生來告訴我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內心世界,用心靈去丈量他從痛苦中掙扎而出的腳步吧。(板書課題)

  二、解題:“我與地壇”,根據我們的閱讀經驗,可能寫“我”與地壇的一段經歷、一種關係、或由此而來的一種感悟。因此,我們對本文的研習大致可以由此而展開。

  三、初讀感悟:(學生帶以下問題快速閱讀文章)

  1、“我”去地壇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讓我殘廢了雙腿。”“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教師補充關於史鐵生的經歷: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1967年在清華大學附中初中畢業,1969年赴陝西延安插隊,三年後21歲時因病雙腿癱瘓轉回北京,後到街道工廠當工人。黃金年華,正是生命力旺盛之時,卻不幸殘疾了,這打擊有多大啊!在最初的那些日子裡,他的精神幾乎完全崩潰,是否生存下去成了他不能迴避的嚴峻問題。

  因此,他當時的心態應該是痛苦、消極、頹廢。去地壇的目的就是逃避。

  2、作者看到了怎麼樣的地壇?

  明確:①“四百多年裡,它一面剝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蕩。”(荒蕪、破落)②“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著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悉悉碎碎片刻不息。”地壇向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讓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於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③“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鬱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3、作者對地壇總的感受:(學生總結)“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

  4、這種感受顯示了作者怎樣的心態?

  明確:同一景物在同一人眼中有不同的感受,其主要的原因是他看景物時的心態不同。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荒蕪”是因為當時作者正遭受沉重的打擊,一下子還難以接受這一殘酷的現實,心情極為悲觀失落,用作者的話就是“失魂落魄”的狀態,“他在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這樣無論如何眼前都不可能有美景、有生機。正像杜甫的“感時花濺淚”。

  後來,隨著時間的過去,思考的深入,同時由於園中景物對他心靈的啟發:地壇也有創傷,地壇昔日有何等的榮華,連皇帝每年都去祭拜!現在無人關注,而且還有一些肆意雕琢它的人,可它仍然沉靜、安詳的呆在那裡。這能讓作者聯想到自己,他並不是唯一的受苦者。他終於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剩下的問題是怎樣活的問題”從此,他擺脫了自殺的念頭,走出了死亡的陰影。這樣他於園子中的“荒蕪”重新看到了生機。他的生命也重新迎來了新的春天。(補充)他成了2002年“感動中國”的侯選人。原因在於他在過去一年發表的一組散文《病隙碎筆》。作者說“我的職業是生病,業餘時間寫點文字。”這組散文寫於作者在患了腎衰竭後生活於一個又一個的手術之間。而在兩個手術間的那一段空隙,是作者清醒的,真正能控制自己大腦的時段,於是他寫下了一些文字,關於生活,關於命運。這就是史鐵生,一個敢於與命運不屈抗爭的史鐵生。

  四、課外拓展:透過回顧已經學習過的海子和川端康成,由學生自由闡發對生命的認識,尤其是對生命意識和生命價值的認識和重新定位。

  五、精讀品味語言:

  1、地壇對作者的影響無疑是巨大而深刻的。目前,作者顯然已經感受到了,那如果你是作者,面對此景,你能感受到什麼?請你找出文中有關描寫地壇的你最感興趣的一個句子,談談你的感受。(示例如下)

  ①“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像小霧一樣,給人以一種美感,給人以希望。

  ②“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馬上去做。這對作者啟發很大,今後他也要去做了。

  ③“樹幹上留著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蟬脫皮的時刻是十分痛苦的,但它仍然堅持住,於是它完成了再生,於是它得以飛翔,這會對作者擺脫舊我走向新生有啟示。蟬蛻皮的過程雖然是痛苦的,有紀念意義的,但它並不留戀過去,而是勇敢地飛向新的高度。

  ④“露水在草葉上流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露珠這樣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斷積蓄自己的能量,然後在合適的時間展現自己的美。(其它內容略)

  2總結品味語言的原則:結合作者的心境和描寫物件的特徵,展開自己的聯想和想象,作出合理的解釋。當然,我們自己寫文章,尤其是借景抒情的文章,也同樣如此。

  六、作業佈置:預習本文第二章節,注意對語言的品味。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我與地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殘疾後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

  教學難點

  咀嚼母愛對我的影響,體悟母親與地壇之間的同構性。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貝多芬,28歲開始耳朵有病,聽力逐漸衰退,到32歲基本上已喪失聽力,《命運》交響曲是在他完全喪失聽力的情況下創作的。面對不幸,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喉嚨”,譜下了音樂史上光輝的樂章,也奏響了人生的最強音。

  歷史上象貝多芬這樣勇敢與厄運抗爭的人很多,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就是其中一個。

  二、品讀探究

  (一)品析第一部分:我與地壇的故事

  “這古園彷彿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作者認為自己和地壇之間有“緣分”,有“宿命的味道”,如何理解他和地壇之間的關係?

  1、“我”是在什麼情況下來到古園的?

  明確: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地時候。

  2、“最狂妄年齡”指什麼?

  明確:“最狂妄年齡”指對未來充滿自信,滿懷幻想,對幸福充滿渴望的年齡。

  3、“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這時候”指什麼時候,為什麼說這時候才是我該來的時候?

  明確:“這時候”指“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地壇“剝蝕——淡褪——坍圮——老柏樹——野草荒藤”的時候,也就是說地壇以已褪去昔日的榮華顯耀,略顯滄桑,但這種滄桑恰恰是某種生命力的顯示,“老柏樹、野草荒藤”正是暗示這種生命力的具體意象。失魂落魄的作者這時來到地壇必然會得到某種慰藉。這正是作者“看到時間、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運的起點。如果不是一個“沉靜的”而是一個“炫耀、浮誇”的地壇在等待作者,那對於處在“最狂妄年齡”的作者意味著什麼?

  4、“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圖”,這“意圖”指什麼?

  明確:生命的暗示

  5、“理解了地壇的意圖”的作者眼中的地壇有什麼樣的特點?有幾處關於地壇的景物描寫?

  明確:荒蕪但並不衰敗。三處。(第一處第3段,第二處第5段,第三處第7段)

  這顯然也給了作者以啟示,為了逃避來到這園子的作者是真真實實感受到了生命的湧動的。

  6、課文中象這樣蘊涵著對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寫還有什麼地方?如何理解?

  明確:文中的“六個譬如”。語言特點:新鮮、奇崛而別緻。

  7、閱讀課文第1自然段與第5自然段第一句話,說一說作者與地壇的遭遇有何相似之處?

  地壇:“我……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荒蕪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作者:“我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

  地壇:被人遺棄;作者:被社會遺棄。同病相憐

  8、作者對生與死的新的看法是什麼?

  明確:“一個人,出生了,這就是一個不再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過渡銜接:也就是人總歸要死的,有生之年是有限的,我們應該診視生命,頑強生活。生命感悟:死是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頑強的活著是一種幸福。

  面對苦難,頑強地活下去的例子,在生活中舉不勝舉。

  (二)品析第二部分:我與母親的故事

  1、文中的母親是一位什麼樣的母親?

  明確:她是一位疼愛兒子,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她是一位註定活得最苦的母親;她又是一位聰慧和意志堅忍的母親。

  2、文中寫了母親哪些行動?

  明確:“我”上地壇,母親“送”;“我”在地壇,母親“憂”、“找”。“送”、“憂”、“找”,寫盡母親的悲苦與操勞。

  3、文章是如何來寫母親的形象的,文中幾次出現“現在我才想到”、“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聽出”之類的話,表現的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並不是直接表現,而是透過自己心靈的對話,自問自思從我理解母親對我的愛展開。反覆寫表明對母親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徹心肺的悔恨與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4、作者讀懂了母愛,理解了母親的痛苦,也理解了母親的命運,體會到了強烈的愛與痛交織的情感,母親的命運給了作者什麼啟發?

  明確:母親的愛、母親的意志、母親的命運、母親的苦難,讓我明白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價值,也讓我在逆境中更堅強。

  5、母親伴隨著作者對生命思考,母親給了我怎樣的生存啟示?

  明確: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這句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進步中都凝聚著母親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裡,都走不出母親的心。母親的關愛像一顆會發芽的種子,不知不覺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後潛滋暗長。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靈才突然發現,母親的愛原來已經長成了一棵蒼翠的松柏,一直為我遮風擋雨。我在此時的頓悟與這一部分的首段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遙相呼應,完成了作者對母愛的詮釋。

  母親的愛、母親的意志、母親的命運、母親的苦難,讓我明白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價值,也讓我在逆境中更堅強。

  三、小結昇華

  第一部分寫我與地壇的故事,第二部分寫了在地壇這個大背景下,我與母親的故事;地壇是史鐵生獲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愛最深的地方。這兩部分從內容是緊密聯絡的。文章結尾說:“這園中不單是處處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告訴我們:母親與地壇已經合二為一了,是融為一體的。從主題思想上看,兩部分也是渾然一體的。地壇使我平和豁達地對待生死,解決了為什麼生的問題;母親使我看到了生存的意義,解決了怎樣活的問題。

  從總體上看,一、二部分作者所寫的物件的特點如下:

  四、佈置作業

  1、閱讀《我與地壇》原文的其餘部分。

  2、讀完《我與地壇》原文後試回答:經常來地壇的都有哪些人,他們為什麼來地壇?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我與地壇》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殘疾後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

  2、咀嚼母愛對我的影響,體悟母親與地壇之間的同構性。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設想】

  這是一片課內自讀文,教師引導學生透過速讀把握文章概要,透過細讀與反覆吟誦重要語段體味語言的深沉綿密和領會思想的深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由史鐵生照片及地壇圖片匯入新課。

  二、學生速讀——帶問題迅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篩選資訊,並歸納。

  三、指導自讀:

  1、“我”進入地壇時的精神狀態如何?

  頹廢、迷惘

  2、當時作者在地壇裡思考著什麼問題?結果如何?

  他在想人為什麼要出生,現在是否應該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著的問題。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給人的一個事實,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會死亡,不必著急。從此,他擺脫了自殺的念頭,走出了死亡的陰影。

  四、詳讀——地壇是如何幫助作者走出困境的?從課文的景物描寫中體會地壇對作者的影響。

  1、地壇在等待“我”來臨的四百多年裡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讓生命顯露出本真的模樣,以便讓“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園的時候,讓“我”看見那亙古不變的夕陽,讓我在滿園沉靜中看到時間、認識自己。

  2、地壇向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讓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於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

  3、地壇在不斷地變化中顯現出永恆的一面,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恆。儘管十五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地壇不斷地被不懂其價值的人雕琢、破壞,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個細微處滲透出來,直達人內心的深處。無論的賦予萬物生機的太陽,還是一群高歌的雨燕;無論是孩子的腳印,還是默默佇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風忽至時落葉的歌舞與氣息都深深地打動“我”;最博大與最纖細,最沉靜與最輕盈,最古老與最年輕,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屬於自己的身影;地壇上不斷上演著季節的離去與來臨;所有這一切都鑑證了生命本身的律動的真實。

  五、研讀——作者說“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兩句話有什麼區別?

  地壇離我家很近:以“我家”為中心,向外輻射,延及地壇。

  我家離地壇很近:以“地壇”為中心,向外輻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變化實質上表現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態進行,自然是以家為中心。二十歲時突至的殘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轉直下,他為了排解內心的苦悶與困惑,來到地壇,又在地壇的啟示下完成了他對生命的新認識,樹立起自己的生命觀、世界觀,從而得到了獲得全新的生命。此時,地壇已經成為他精神的家園,靈魂棲息的所在。

  六、自由輕讀文中景物描寫部分,想象當時的情境,感受地壇在沉寂、荒涼、蕭瑟的表面下蘊藏著的那種醇厚、沉靜、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七、作業

  1、抄寫文中景物描寫部分和作者對生死看法部分。

  2、預習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關於母親心理活動的語句。

  ⑵作者對母親的態度經歷了哪幾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