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教案> 【熱門】語文教案模板錦集6篇

語文教案

【熱門】語文教案模板錦集6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案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積累疊詞和反義詞,並能正確運用。

  2.積累名人名言,並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3.舉辦故事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

  重難點

  培養學生收集、處理材料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樂學善思辦法

  以講故事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流程

  一、匯入

  1.又到了檢測大家對這一單元知識掌握情況的時候了,大家準備好了嗎?

  2.板書課題

  二、解決問題

  1.練

  疊詞訓練。生自由做,指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師指導。

  填反義詞。同桌合作填,指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2.日積月累。

  (1)小組內書讀。

  (2)引導學生感受名人名言的意思。

  (3)練習背誦

  3.知識窗。

  (1)自讀、互讀、,交流讀懂了什麼?

  (2)學生知道哪天是國際盲人節。

  4.大家一起來。

  (1)指生說自己蒐集的小笑話。

  (2)分組互評。

  (3)上臺講故事。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透過自學,大體理解詩意;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並能默寫。

  3.使學生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

  4.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應放在品位詩句,背誦、積累語言上。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設景激情:

  1.師導:同學們,課前老師做了一項小調查,發現我們班的同學真了不起,XX同學,現在已經能背?首古詩,能背幾首以上的同學有?個。古人曾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相信大家只要堅持下去,也會成為一個個小詩人的。

  2.(過渡)今天老師要同大家共同來學習一首新詩------《泊船瓜洲》。(板書課題)齊讀詩題。

  3.解題:誰能來說說“泊船瓜洲”是什麼意思?(注意:泊是什麼意思)。

  4.介紹作者:師問: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課前老師已經佈置大家收集有關資料,現在誰來簡單介紹一下王安石?

  (師過渡)看來同學們都準備得很充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詩,據說是詩人被罷官後回到故鄉鐘山,應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學士,途徑瓜洲泊船時而作。

  5.同桌互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讀給同桌聽,注意讀準多音字、詩句讀通順。

  6.指名讀:誰願意來讀一讀這首詩?

  (你預習得真充分。詩中的多音字,你都讀對了。第一句詩中“一水間”的“間”很容易讀錯,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多音字注音)

  7.真好,誰再來讀一讀《泊船瓜洲》。其他同學聽,特別注意聽詞句的中間,她是怎麼停頓的,讀得是不是有節奏聽清楚嗎?好,開始。(教師適當講評)

  8.!同學們,讀詩,我們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要儘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當然要讀得好,必須要先理解古詩的意思、蘊含的感情。

  二、合作彙報:

  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課文的註釋及你們查詢的有關的資料,小組內互相交流,說說詩句的意思。(生交流,師巡視、觀察學生的學習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學習一、二句

  1.師總結過渡:剛才同學們討論得都很熱烈,-----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仔細研讀這首詩。

  2.先請一個同學讀一、二句詩;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話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鐘山在什麼地方?教師板書:(師標畫瓜洲和鐘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燈片8、9、10)

  3.提問:王安石的故鄉是?

  4.看板書理解:瓜洲在長江的北岸,京口在長江的南岸,他們兩地相距遠嗎?何以見得?(一水)

  a.“一水間”一水指?間什麼意思?誰能用“間”組詞。(練習:用間組詞。)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鐘山又與京口隔著什麼?

  “數重山”什麼意思?表示路途近還是遠?從哪裡知道?(摳住“只”補充介紹。)

  一道長江水,數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遙遠。為什麼詩人覺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書:只隔。)

  5.感情朗讀指導:讀一讀,讀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讀。)

  (二)學習三、四句:

  (過渡:詩的第一二句寫詩人路經瓜洲,發現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這樣靜寂的夜晚,他輾轉難眠,獨自一人走出船艙,仰望夜空中的一輪圓月,那時作者有何感慨呢?)

  1.請讀第三、四句:提問:這兩句詩那句寫景?那個字寫出景物特點?“綠”什麼意思?

  師導:是啊!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閉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麼樣的美景?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用上“我彷彿看到……”

  (生說話訓練,教師激情點評)。

  2.體味“綠”字。說話訓練。

  師總結導: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綠了,田野綠了,綠滿了山崗,綠遍了江河兩岸,到處是綠的----?而詩人只用了一個字就表現出來了,那就是——?(“綠”),可見詩人用字之精妙。其實,詩人剛寫這首詩時,不是用綠字,曾用過十幾個字,經過反覆推敲,最終定為“綠”。看課文插圖,你能猜猜他用過那些字嗎?(激情研論)

  討論用那個字好?指名談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對你有什麼啟發?

  教師小結:是啊!一個“綠”字,使王安石煉字成了千古佳話。同時告訴我們寫文章要字斟句酌,反覆推敲的道理。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千古名句,讀。

  3.詩導:其實,這句詩精彩是“綠”字,重點卻是“又”字,大家想想,這句詩中的“又”字是什麼意思,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在草長鶯飛的春天,五十多歲的王安石又要再次離開家鄉,春天去了有再來的時候,而詩人赴京城再次為官,什麼時候能回來呢?)。

  請大家讀·: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句詩什麼意思,那個詞表現出作者的心情?什麼意思?表現出作者什麼思想感情?(板書:何時。)

  4.(師設景讀):詩人王安石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他主張變法,卻屢遭保守派的反對,被免除宰相職務後回到家鄉,第二年皇帝又啟用他,在赴京路上,思鄉情節更濃。想想我們應該怎麼讀這句詩?

  此時詩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遠離家鄉了,再讀:

  詩人想著:此去京城可能幾年都不能回家了,這是一種思鄉的期盼,再讀:

  詩人想著:此去京城可能幾十年都不能回家了,這是一種心靈的遺憾,再讀:

  詩人想著: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這是一種精神的痛苦,再讀:

  5.說說兩句詩的意思。

  6.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四、通讀全詩

  1.配樂朗讀:(過渡)同學們,透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詩人剛剛離開家鄉、就想著回來的那種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請大家一起隨著音樂有感情朗讀這首詩。

  此時你就是詩人,站立船頭,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詩來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感情再來讀一下這首詩。(生讀)

  2.背誦全詩。

  師:透過課堂的多次朗讀,同學們都會背誦了嗎?(會)誰願意背給大家聽呢?

  3.齊背古詩:配樂感情背誦。

  五、音樂欣賞:

  過渡:古詩是中華文明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它講究平仄押韻,言語精練,意境深遠。學習古詩,在理解詩歌意思的基礎上,還可以將古詩與音樂結合起來,用唱的辦法來學習。大家想試一試嗎?(課件)

  六、拓展延伸

  (過渡)同學們,其實從古至今,像王安石這樣身在異鄉,思家心切的詩人還有很多,也寫下了無數感人肺腑的思鄉詩。課前,老師收集了十首有關思鄉的古詩,送給同學們。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們學習《泊船瓜洲》的方法,讀讀、議議、背背、唱唱,以後有機會我們再一起來賞讀。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謝謝大家!

語文教案 篇3

  內容預覽:

  《故宮博物院》教案

  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文突出重點、有詳有略地說明事物的方法,體會課文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建築群的作用。

  二、瞭解故宮各部分主要建築的方位、特徵、用途,理解故宮在建築設計上處處反映以封建帝王為中心的特點。

  三、學習方位詞。

  教學設想

  一、運用已經學過的關於說明文的知識和本文的“預習提示”,理清本篇的結構層次和說明順序,可結合讓學生填寫示意圖的方式進行。

  二、重點研讀介紹太和殿和養心殿的有關段落,其他說明可一讀而過。在討論中,強調介紹建築群不可平均使用筆墨,要詳略得當,詳略的處理卻須根據建築物的特點而定。

  三、師生共同總結,當堂完成一定量的練習。

  四、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掃除文字障礙;

  1.給下列黑體的字注音:

  金鑾(luán)殿 蟠(pán)龍 鎏(liú)金 玉璽(xǐ) 妃嬪(pín) 湛(zhàn)藍 上諭(yù) 傀儡(kuǐlěi) 翊(yì)坤宮 修繕(shàn) 擊罄(qìng) 詔(zhào)書

  2.解釋黑體的字:

  舉世聞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濱(沿著)

  殘破不堪(忍受、能支援)

  禍國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閱讀“學習重點”和“自讀提示”,明確學習本課的重點。

  二、速讀,理清結構層次:

  1.教師發下示意圖(部分城門、宮殿名稱可預先填上),要求學生依照書上的導遊去遊覽故宮。按照課文介紹的順序把書上提到的城門、宮殿在圖上填全,並用線條和箭頭連結起來,讓學生對故宮的整體佈局有總的印象。

  2.提問:故宮的整體佈局分為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築有哪些?

  (學生根據課文第十一段的內容和所填示意圖作口述。)

  3.分析課文結構層次及各部分的說明中心:

  教師點撥,學生討論,歸納:

  第一部分(1):概括說明故宮稱屬、歷史及現狀。

  第二部分(2--21):介紹故宮的歷史、現狀、規模及佈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紹故宮的文物價值和興衰歷史。

  三、導讀,討論重點問題:

  1.全文說明的物件是什麼?

  2.課文重點介紹的物件是什麼?

  3.(前朝──太和殿;內廷──養心殿)

  4. 研讀5--8段重點介紹太和殿的部分,

  5. 討論: (1)各段說明的重點是什麼?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麼特點來介紹的?劃出表現這些特點的主要詞語。

  (3)太和殿是故宮建築的中心,從對太和殿的介紹中你能看出故宮建築設計的主要特色嗎?

  (4)這部分採用了什麼說明順序?

  師生討論後明確:

  寫太和殿:

  5段:寫外觀特徵,抓住色彩特點。如:湛藍、金黃色、青藍點金、紅色、金鎖窗、朱漆門。

  6段:寫內部裝飾,抓住龍的姿態特點。如:蟠龍、金龍、雙龍戲珠、單龍飛舞、行龍、坐龍、升龍、降龍。

  7段:寫建築位置,抓住象徵皇權的特點。如: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軸線、皇帝寶座在這條線的中心點上。

  8段:寫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嚴氣氛的特點。如:跪滿百官、排列儀仗、皇帝端坐、鳴鐘擊罄、煙霧繚繞。

  太和殿是故宮建築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體現了故宮的本質特徵,即處處反映出以皇帝為中心、皇權至上的建築設計特點。所以建殿於中軸線上;因皇帝自詡為真龍天子,因而處處飾以龍形。

  這部分採用了從外向內的說明順序,從殿外寫到殿內;寫殿內設定又按照方位順序寫:正中、上面、背後、兩旁、殿頂、中央、周圍等。請注意方位詞語用其在表意上的準確性。

  4.研讀17--18段,重點介紹養心殿的部分,討論:

  (1)這兩段重點介紹了什麼內容?

  (2)採用了什麼說明順序?

  3)主要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明確:這兩段重點介紹了養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統治活動的中心。是按時間順序進行說明的,採用了舉例說明的方法。

  四、總結,完成課堂練習:

  1.在眾多的宮殿中,作者為什麼要選擇太和殿和養心殿作為重點來介紹?

  明確:從全文看,重點說明前朝和內廷;就區域性而言,重點介紹太和殿和養心殿。因為太和殿是故宮建築的主體,最能體現故宮建築設計的特色──處處體現封建帝王“唯我獨尊”、皇權至上的思想。重點介紹此殿,就能使讀者窺一斑而知全貌。養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動中心,文章較詳細地介紹封建帝王的罪惡歷史,說明它在歷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體現出“故宮”的特徵,所以文章也作重點說明。

  2.在介紹建築群中,重點介紹主要建築,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在介紹建築群時,分清主次,採用有詳有略的寫法,這樣才能突出重點,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寫出來,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重點與詳略的安排,卻要根據建築物的特徵而定。

  3.課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體部分各起什麼作用?

  明確:2、21段都是對故宮全貌的總寫,而且前後呼應。這兩段之間的部分則是對故宮建築的分寫,這樣顯得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4. 4、11段分別是對“三大殿”和“內廷”的總寫,這兩段後面的部分又是對“三大殿”和“內廷”的分層。11段在全文中還起著分界、過渡的作用。

  5.至此,明確本文采用的說明順序:

  本文是按照先總後分再總的順序寫的。分說以方位為序,由南到北、從外入內寫去。這樣,有利於說明建築物的特徵,使文章有條有理,結構嚴謹,給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本文是一篇富於詩情畫意的優美散文,文章運用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了鶴群飛行於空中的優美姿態,記錄了鶴鷹之戰的激烈場面,讚頌鶴的群體精神。如何體會鶴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鶴群精神,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對文中"鶴鷹之戰"開始時鶴群的驚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學重難點:

  文章描寫細緻傳神,語言貼切富有表現力,可以藉此訓練學生的描寫能力以及語言領悟能力,在教學中宜注意加以引導。

  教學過程:

  一、激發情趣,匯入新課。

  二、介紹學習重點,交代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有方向。

  三、指導學生學習全文。

  (一)初步瞭解文章內容。

  1、快速閱讀全文,感受文章要點。

  要求:給自然段標上序號。大致瞭解文章內容,如果有不理解的問題可以在書上標誌出來,也可以寫出來。

  2、排除閱讀障礙,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詞句標出來,必要時查查工具書。

  ①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佇(Zh)立 綺 q )麗湮(y n)沒剽悍(p )盤旋(X n)

  ②結合課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義:

  佇立:長時間的站立。 綺麗:鮮豔美麗。

  輕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條,動作輕快。 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敵眾:人數少的抵擋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隻鷹抵擋不住眾多鶴的攻擊。

  無濟於事:濟,幫助。對事情沒有幫助,指解決不了問題。

  盤旋:環繞著飛或走。本文指鶴群環繞著飛。

  (二)仔細閱讀文章,思考以下問題。

  1、這篇文章是用第幾人稱寫的?

  2、複述文章主要內容。

  3、梳理文章寫作思路,劃分結構層次。

  提示:

  這篇文章是運用第一人稱來寫的。"我"是鶴群翔空全過程的目擊者,又是文中情感抒發者。運用第一人稱,可以使"我"的所見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沒有半點雕琢的痕跡。作者從南側群山上空浮現一排小斑點寫起,一直寫到鶴群向北飛去為止,敘述了自己觀察到的鶴群翔空的全過程。其中鶴鷹之戰是重點,戰前,戰鬥,戰後,是三個大層次。戰前又有兩個小的層次,前一層寫"一"字形模隊的飛翔貌,後一層寫變換方向。戰後,也分兩層,一層是護送,一層是遠飛。

  (三)深人閱讀,完成以下閱讀任務。

  1.找出文章表現鶴群飛翔於空中的細節。

  2.找出文章表現鶴群搏擊蒼鷹的細節。

  3.找出表現鶴群救護同伴的細節。

  (四)通讀,進一步思索以下問題,並從總體上體會全文的寫作風格和思想內涵。

  1.作者描寫鶴悠然飛翔於空中的意圖是什麼?

  2.在鶴鷹之戰中,一開始寫鶴群"立即崩潰""驚恐萬分""陷入一片混亂",這些描寫是否破壞了鶴的形象?

  3.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見到因車禍倒於血泊中的人,或看見寒風中沿路乞討的乞丐,或看見老人顫巍巍立於公共汽車中,人們~般作何反應。與鶴群比較,體會鶴群的可貴之處在什麼地方?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辭方法是什麼?

  5.討論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課文學習小結。

  注意結合所學內容的主要點小結即可,突出學習收穫即可。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S版二年級上冊《徵友啟事》。

  教學目標:

  1. 會認“徵、啟”等12個生字。會寫“言、者”等8個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知道小牛的兩張徵友啟事的內容有什麼不同。

  4. 懂得與人交往時,既考慮自己的需要,也要考慮別人的實際情況。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朗讀課文,正確認讀“會認”的字和正確書寫會“寫”的字。

  2.難點:領悟“徵友啟事”內容的不同,所引起不同的結果。

  教具準備:字詞卡片

  教學過程:

  一、檢測生字,匯入新課

  1.出示字詞卡片,創設情境,開火車,即認讀生字。

  2.小朋友們注意了,火車開到了家,我們一起去看看小牛的“徵友啟事”吧!板書課題:徵友課題,並齊讀課題。

  二、精讀全文,邊讀邊悟

  1.自由讀文,邊讀邊思考:小牛寫了幾張徵友啟事,每張啟事的徵友結果又是怎樣的了?

  2.學生彙報。

  3.小牛為什麼要找朋友呢?理解“孤單”,平時你也在什麼時候感到孤單?現在你就是孤單的小牛,讀讀文中的第一句。

  4.比較兩則啟事。

  出示兩則啟事,先讀一讀,再用筆標出不同的地方。為什麼兩次徵友會有不同的結果呢?

  5.出示第一則“徵友啟事”

  請你扮演文中的一種小動物來觀看“徵友啟事”,你現在懷著怎樣的心情來看?請你讀,你願意和他做朋友嗎,為什麼?文中是怎樣描寫小動物們來看“徵友啟事”?理解“垂頭喪氣”。

  小動物們都走了,沒有交到朋友的小牛會是什麼心情呢?理解“悶悶不樂”,他是怎樣向老牛訴苦的?指導朗讀。

  6.出示第二則“徵友啟事”

  齊讀,讀了第二則啟示,你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指出“或者”,為什麼牛棚前會這麼熱鬧?小組內分角色讀讀動物們對小牛說的話,讀出高興的語氣,熱鬧的場面。師生合作讀。

  除了這些小動物之外,還有哪些小動物願意和小牛做朋友,願意陪他幹什麼呢?

  7.讓學生講一講,還有那些小動物願意和小牛做朋友。

  8.讓我們來演一演吧。

  三、拓展延伸,加深感悟

  小牛降低了對朋友的要求,交上了許多新朋友,你們有朋友嗎?說說你是怎樣交上朋友的。

  四、課堂小結

  透過小牛徵友這件事,我們懂得了人與人交往時,除了考慮自己的需要,也要考慮別人的實際情況,對朋友的要求不能太多,多替別人著想,就一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板書設計:

  徵友啟事

  結果?不能自私

  多想別人

  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篇童話故事,學生樂於學習。教學本課時,我首先讓學生抓住兩次“徵友啟事”的內容讓學生朗讀,並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白了“或者”的意思,同時也明白了兩則啟事的不同,最後使學生進一步明白了與人交往時,除了考慮自己的需要,也要考慮別人的實際情況,對朋友的要求不能太多,多替別人著想,就一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的道理。此設計使我體會到“問題”設計的重要性。要想讓學生學得快,學得好,就要熟讀教材,精心設計問題。只有這樣,既能讓學生很快地抓住課文的重點,又讓學生很快感悟課文內容。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積累文言詞彙,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故事情節,理解文章的主旨。

  3.能聯絡生活,多角度理解本文主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誦讀,更好地理解文意。

  2.能借助註釋自行疏通文意,積累詞彙。

  3.透過語言的揣摩,認識本文狼和屠戶的形象以及描寫方法。

  4.透過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議論,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敢於和善於同壞人壞事作鬥爭的正義和勇氣。

  【重點、難點】

  一、重點

  1.疏通文意,瞭解故事情節和內容。

  2.分析狼和屠戶的形象,理解主旨。

  二、難點:透過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議論,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方法】

  誦讀,教師點撥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最近有部動漫叫《喜洋洋與灰太狼》非常受到歡迎,裡面不僅有善良、聰慧的小羊們,還有一個讓人討厭的大灰狼。說到狼,人們就把它和貪婪兇狠聯絡在一起;帶“狼”字的成語也往往帶有貶義,如狼子野心、狼狽為奸等;而“東郭先生與狼”、“狼來了”等故事更是家喻戶曉,現在還有一心想吃喜羊羊的“灰太狼”。但如果狼與人鬥爭,結果又會怎麼樣呢?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在他的名著《聊齋志異》中為我們做了一個精彩的描述和精闢的見解,讓我們共同欣賞。

  二、作者簡介

  學生簡介,教師適當補充。

  三、誦讀(檢查預習)

  1.請一位學生背誦。

  2.請學生讀下列字音

  綴行甚遠 屠大窘 苫蔽成丘 奔倚其下 弛擔持刀 眈眈相向 少時

  目似瞑 止露尻尾 假寐 狼亦黠矣

  3.請學生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兩狼之並驅如故 其一犬坐於前 目似瞑 意暇甚

  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屠自後斷其股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4.全體學生誦讀一遍。

  四、疏通文意

  1.請學生就預習中遇到的不能疏通的詞句提問,師生共同解答。

  2.教師點撥重點詞句。

  3.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分五組,每組一段。教師點評。

  五、把握故事情節和內容

  1.本文可明顯分為幾個部分?

  (兩個部分:敘事部分和作者的議論)(板書)

  2.學生概括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

  (遇狼——懼狼——御狼——殺狼)(板書)

  六、分析狼和屠戶的形象,感悟主旨。

  1.你認為故事中的狼給你什麼樣的印象?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狡猾)

  2.你認為故事中的屠戶給你什麼樣的印象?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機智) 3.文中主要透過什麼描寫來刻畫狼和屠戶的形象的?試舉例說明。(動作、神態)

  4.作者是怎樣議論這件事的?《聊齋志異》一書的“誌異”二字,是“記述奇異的故事”之意,本文的故事奇異在哪兒?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的主旨是什麼?

  教師明確:無論狼多麼狡詐,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為人的勇敢智慧所戰勝。

  5.當然,我們還可以根據這個主旨,聯絡生活,多角度地去感悟這個故事給人的啟發。你有怎樣的啟發呢?

  教師明確:①諷喻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論怎樣的狡詐,終歸要失敗的;②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協讓步,必須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

  七、表演感知

  教師可安排學生按照角色不同,把這篇短文排成小話劇,學生在參與其中之後,能夠更加深刻的體會到狼的狡猾,屠戶的機智,對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八、拓展遷移

  狼是這樣的兇狠狡詐,令人討厭甚至恐懼,那麼,我們是不是要將它們趕盡殺絕呢?

  教師明確:狼的名聲是不太好,但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文藝作品將它過分渲染的。作為一種自然的生物,它也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食物鏈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我們不能夠將它們趕盡殺絕。如今,這種生物的數量也在急劇減少,我們還是有必要加以保護的。

  八、作業(ppt)

  1.課後背誦這篇課文。

  2.展開聯想,把本文改寫成一篇白話故事。

  九、板書設計

  《狼》

  蒲松齡

  遇狼——懼狼——御狼——殺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