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精選16篇)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精選16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你知道的經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精選1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1

  (一)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10.用朱自清《春》中的句子描述加線句子所寫的景物。(1分)

  11.這段文字描寫的內容是什麼?蘊涵了作者怎樣的情感?(4分)

  (二)

  我輩作文,必幾經刪潤①,而後文成。聞歐陽文忠作《晝錦堂記》,原稿首兩句是:“仕宦②至將相,富貴歸故鄉。”再四改訂,最後乃添兩“而”字。作《醉翁亭記》,原稿處有數十字。粘之臥內,到後來又只得“環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聞吾鄉朱梅崖③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於壁,逐日熟視,輒④去十餘字。旬日以後,至萬無可去,而後脫稿⑤示人。此皆後學所當取法也。

  ①刪潤:刪改和潤色。②仕宦:指做官。③朱梅崖:清代進士。④輒:總是。⑤脫稿:(著作)寫完

  12.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而”與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例句:富貴而歸故鄉

  A.雜然而前陳者(《醉翁亭記》)

  B.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C.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D.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

  1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每一文成,必粘稿於壁,逐目熟視,輒去十餘字。

  14.“此皆後學所當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體指什麼?(3分)

  參考答案

  10.(1分)山朗潤起來了

  11.(4分)描寫滿井明媚的早春景色;蘊含了作者欣喜愉悅的感情。

  (每問2分,意思對即可)

  12.(2分)B

  13.(4分)每寫完一篇文章,一定把它貼上在牆壁上,天天仔細閱讀,每次總會刪除十多個字。(每句1分,意思對即可)

  14.(3分)作文,必幾經刪潤,而後成文。

  (可用自己的話表述,意思對即可得滿分)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2

  少年岳飛(10分)

  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世力農。父和,能節食以濟飢者。有耕侵其地,割而與之; 貰其財者不責償。飛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因以為名。未彌月,河決內黃,水暴至,母姚抱飛坐甕中,衝濤及岸得免,人異之。

  少負氣節,沈厚寡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 、孫吳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學射於周同,盡其術,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設祭於其冢。父義之,曰:汝為時用,其徇國死義乎!

  【註釋】:①貰:出租,出借。 ②彌:滿。 ③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 ④沈厚:性格深沉而敦厚。沈,通沉。⑤朔望:農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⑥義之:認為他很重義氣。

  2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1) 能節食以濟飢者少 ( ) (2) 因以為名( )

  (3) 衝濤及岸得免,人異之( ) (4) 學射於周同,盡其術 ( )

  2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少負氣節,沈厚寡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

  23.閱讀下面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片斷,結合選文內容,說說少年岳飛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動來闡釋下面有關語句的。(3分)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參考答案:

  21.⑴救濟 ⑵名字 ⑶認為奇異 ⑷本領(4分)

  22.(岳飛)從小就很有志氣,沉默寡言,性格深沉而敦厚,家境貧窮卻很愛學習,尤其愛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3分)

  23.示例:岳飛從小就有很遠大的志向,而且勤於學習,苦練本領,真正在踐行著苦其心志,勞其筋骨。(3分,意對即可。)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3

  何易於嘗為益昌①令,縣距刺史治所②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樸嘗乘春自上游,多從賓客歌酒,泛舟東下,直出益昌旁。至則索民挽舟。易於即自腰笏③,引舟上下。刺史驚問狀。易於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④不可奪。易於為屬令⑤,當其無事,可以充役。”刺史與賓客跳出舟,偕騎還去。

  【注】①益昌:今四川廣元一帶。②刺史治所:州郡長官的駐地。③腰笏(hù): 把手板插在腰帶上。④隙:空閒,這裡指時間。⑤屬令:屬於縣的縣令。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4分)

  (1)何易於嘗為益昌令 ( )

  (2)易於即自腰笏 ( )

  (3)方春,百姓不耕即蠶 ( )

  (4)偕騎還去 ( )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子。(3分)

  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

  小題3:請你結合文中何易於的言行說說他是個怎樣的人。(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曾經 就正 離開

  小題2:百姓不是在耕種就是在養蠶,一點點時間都不能剝奪。(意思符合即給分)

  小題3:何易於的“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的語言和“即自腰笏,引舟上下”的行動,都表明他敢於直言,關心愛護百姓。(3分,結合言行1分,能說出“關心愛護百姓”2分,意對即可)

  小題1:試題分析:“嘗、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較為固定,應譯為“曾經”、“離開”。“即、方”根據語境,應譯為“就”“正,正在”。

  小題2: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此句中的關鍵詞有 “耕、蠶、奪”等。“耕、蠶”都是名詞用作動詞,應譯為“耕種、養蠶”。“奪”在此句中應用“佔用、剝奪”代替。瞭解了關鍵字詞的意思,然後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小題3:試題分析:審題後從前向後讀選文,找出寫何易於的言行的句子,如語言“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行動“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從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他敢於直言,關心愛護百姓,能為百姓著想。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4

  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題。 (19分)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挽①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②,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勢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③,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夫山西饒材、竹、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錫、玳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裘、筋、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較也。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⑤,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闢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⑥,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勢益彰,失勢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②芻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澤出產的官,此指開發山林川澤的人。⑤三寶:食、事、財。絕:不流通。⑥潟鹵:鹽鹼地,不適宜耕種。

  (選自《史記 貨殖列傳》有刪改)

  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 已:通矣,了

  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道:通導,引導

  C.各勸其業,樂其事 勸:勉勵

  D.小人富,以適其力。 適:到,往

  2.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莫之奪予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C.農不出則乏其食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D.則桓公以霸 謹拜表以聞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老子的小國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為人們都追求舒適享樂;對人們的慾望,統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順其自然。

  B.各地物產豐富,但只有政府主動、大力協調各種經濟門類,農、虞、工、商才能各行其事,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C.姜太公在經濟基礎薄弱之時,管仲在齊國中衰時,都實行了發展經濟的政策。由於富強,齊國還實現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

  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財謀利,擔憂貧窮。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歡行仁義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禮儀。

  4.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5分)

  答: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5分)

  答:

  參考答案:

  1.D ( 適:適合,引申為用在適當的地方)

  2.C (其均為代詞,那。 A連詞,表修飾/表因果 B代詞,賓語前置的標誌;動詞,到。D介詞,因為/連詞,表目的。)

  3.B (原文第三段強調社會經濟的自動調節,人民自發地發展生產實現安居樂業。)

  4.(1)致使這種風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很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樣)微妙的言辭挨家挨戶去勸說,終究不能使他們的思想改變。(使、漸、雖、化、戶說以眇論狀語後置各1分)

  (2)這四種行業,是老百姓吃飯穿衣的本源。本源充實,就會衣食豐富;本源不足,就會衣食匱乏。(此四者、原、饒、鮮、補充省略成分各1分)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5

  王修字叔治,北海營陵人也。年七歲喪母。母以社日亡,來歲鄰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鄰里聞之,為之罷社。年二十,遊學南陽,止張奉舍。奉舉家得疾病,無相視者,修親隱恤之,病癒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為主簿,守高密令。頃之,郡中有反者。修聞融有難,夜往奔融。賊初發,融謂左右曰:“能冒難來,唯王修耳!”言終而修至。

  同袁譚在青州,闢修為治中從事,別駕劉獻數毀短修。後獻以事當死,修理之,得免。時人益以此多焉。譚、尚有隙。尚攻譚,譚軍敗,修率吏民往救譚。譚喜曰:“成吾軍者,王別駕也。”譚之敗,劉詢起兵漯陰,諸城皆應。譚嘆息曰:“今單州背叛,豈孤之不德邪!”修曰:“東萊太守管統雖在海表,此人不反,必來。”後十餘日,統果棄其妻子來赴譚。譚復欲攻尚,修諫曰:“兄弟還相攻擊,是敗亡之道也。”譚不聽,遂與尚相攻擊,請救予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譚又叛。太祖遂引軍攻譚於南皮。修時運糧在樂安,聞譚急,將所領兵及諸從事數十人往赴譚。至高密,聞譚死,下馬號哭曰:“無君焉歸?”遂詣太祖,乞收葬譚屍。太祖欲觀修意,默然不應。修復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斂譚屍,然後就戮,無所恨。”太祖嘉其義,聽之。

  魏國既建,為大司農郎中令。其後嚴才反,與其徒屬數十人攻掖門。修聞變,召車馬未至,便將官屬步至宮門。太祖在銅爵臺望見之,曰:“彼來者必王叔治也。”頃之,病卒官。初,修識高柔於弱冠,異王基於幼童,終皆遠至,世稱其知人。(節選自(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遊學南陽,止張奉舍止:住宿,落腳

  B、闢修為治中從事闢:徵召

  C、別駕劉獻數毀短修短:詆譭,指摘

  D、時人益以此多焉多:增多,增加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母以社日亡

  B、鄰里聞之,為之罷社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臣聞之胡齕曰

  C、無君焉歸

  D、其後嚴才反吾何辭焉則或咎其欲出者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表現王修“知人”的一組是()

  ①能冒難來,唯王修耳②東萊太守管統雖在海表,此人不反,必來③識高柔於弱冠④彼來者必王叔治也⑤成吾軍者,王別駕也⑥異王基於幼童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社日是王修母親的忌日,王修在這一天悼念母親極為哀痛。鄰里深為其孝心感動,為此罷免了組織社日歡慶活動的負責人。

  B、對於得疾病的張奉一家,王修暗中親自精心照顧他們,直到他們病好了才離開。這反映了他堅守道義的精神和不事張揚的性格。

  C、袁譚不聽王修之言,兄弟相殘以致眾叛親離。他向太祖求救,但太祖反而攻破了冀州去攻打袁譚,袁譚於是就背叛了太祖。

  D、王修能做到“受其恩,食其祿,赴其難”忠義之行深為其主讚譽和推崇。

  答案:

  1、D(多:推重,讚美)

  2、C(前者足疑問代詞,哪裡;後者是疑問語氣助詞,相當於“呢”。A都是介詞,表示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B都是代詞,代指這件事;D都是指示代詞,表指示,可譯為“那”“那個”CD相比選C)

  3、B(①④⑤分別是孔融、曹操、袁譚知王修,而非王修知人)

  4、D(A“罷社”足“停止了社日活動”,B“隱”是“同情、憐憫”之義,C太祖攻破冀州攻打的是袁尚

  語文閱讀答題模板——開頭作用

  文章開頭講求開頭精美,即常說的“鳳頭”。因此考查開頭語段的作用是現代文閱讀的重頭戲。

  ⑴設疑法(懸念法)

  好處(思維方向):①引起讀者的思考,吸引讀者。②引出下文的情節。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說的主題。

  ⑵寫景法

  好處(思維方向):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②暗示社會環境,揭示社會本質特徵。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現人物性格。④渲染氣氛。⑤推動情節的發展,為刻畫人物作鋪墊,打基礎。

  (3)其它還有:開篇點題,統領全文;引出下文,或為下文作鋪墊;渲染氣氛,奠定基調。這些僅是術語,答題時需根據文章內容、結構、效果等方面作答。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先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或思想品質,再結合具體事例分析。

  答題技巧:主要事件中表現的品質、文中對人物的評價性詞語、人物語言、心理、神態、對人物的稱呼、隱喻的事物。

  2、不同人物在文中的作用主人公:(判定誰是主人公)答題技巧:對錶現中心的作用。

  配角:對主人公起到什麼作用、對情節發展起到什麼作用、對錶現中心起到什麼作用。

  3、根據文章內容簡介某一人物答題技巧:基本情況、主要事件、簡評人物性格、品格或自己對人物的感情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6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

  【小題1】解釋文中劃線的詞。(3分)

  ⑴會天大雨( ) ⑵楚人憐之( ) ⑶為天下唱( )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子。(2分)

  【小題3】從選文看,陳涉是一個怎樣的人?(1分)

  答案

  【小題1】(1)適逢,恰巧遇到(2)愛戴(3)通“倡”,首發。

  【小題1】如今逃跑也是死,起來造反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家而死,這樣好吧?

  【小題1】洞察時局的能力

  解析【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理解詞語意思的時候,除了根據具體的語境之外,還要注意一些特殊用法的詞語,比如“會”的古今義以及“唱”為通假字。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句子時,除了注意“亡、等、死”等重點字,還要補充出省略的成份,同時還要保證整個句子翻譯句子的正確性、完整性。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據“起義前的政治分析”來分析其是一個怎樣的人即可。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7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張去華,字信臣,開封襄邑人。幼勵學,敏於屬辭。召試,授御史臺主簿,屬三院議事,不得預坐。謂所親曰:簿領①之職,非壯夫所為。即棄官歸鄭州,杜門不出者三載。

  建隆初,始攜文遊京師,大為李昉所稱。明年,舉進士甲科,即拜秘書郎、直史館。以歲滿不遷,上章自訴,因言制誥張澹、盧多遜、殿中侍御史師頌文學膚淺,願得校其優劣。太祖立召澹輩與去華臨軒策試,命陶谷等考之。澹以所對不應問,降秩,即擢去華為右補闕,賜襲衣、銀帶、鞍勒馬。朝議②薄其躁進,以是不遷秩者十六年。荊湖平,命通判道州。去華上言:桂管為五嶺衝要,令劉鋹保境固守,賴之為捍蔽,若大軍先克其城,以趣番禺,如踐無人之境。有詔嘉獎。

  從太宗徵太原,監隨駕左藏庫,就命為京東轉運使。雍熙中,王師討幽州,去華督宋州饋運至拒馬河,就命掌河北轉運事。三年,知陝州,未行,著《大政要錄》三十篇以獻,上覽而嘉之,因留不遣。會許王尹京,命為開封府判官。未幾,有廬州尼道安訟弟婦不實,府不為治,械繫送本州島。弟婦即徐鉉妻之甥。道安伐登聞鼓③,言鉉以尺牘求請,去華故不為治。上怒,去華坐削一任,貶安州司馬。

  真宗嗣位,遷給事中、知杭州。兩浙自錢氏賦民丁錢,有死而不免者,去華建議請除之,有司以經費所仰,固執不許。在洛葺園廬,作中隱亭以見志。景德元年,改工部侍郎致仕。三年,卒,年六十九。

  去華美姿貌,善談論,有蘊藉,頗尚氣節。然不飾邊幅,頗為清議所貶,以是不登顯用。

  【注】:

  ①簿領:謂官府記事的簿冊或文書。

  ②朝議:包括有皇帝在的廷議或皇帝不在只有九卿、王大臣的集議。

  ③登聞鼓,是懸掛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

  4.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不得預坐 預:預先,提前

  B.願得校其優劣 校:較量、比較

  C.澹以所對不應問 應:回應,回答

  D.以是不登顯用 顯用:重用

  5. 以下各句中,全都表明張去華敏於屬辭尚氣節的一項是: ( )(3分)

  ①上章自訴願得校其優劣 ②有死而不免者,去華建議請除之

  ③在洛葺園廬,作中隱亭以見志 ④簿領之職,非壯夫所為

  ⑤以趣番禺,如踐無人之境 ⑥著《大政要錄》三十篇以獻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張去華從小就努力學習,在文章言辭上有一定的長處。後來被授予御史臺主簿,但他覺得大丈夫不應久居人下,於是棄官回家鄉,三載杜門不出。B.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張去華中了進士並被授予官職。任職滿一年沒被提拔,他就上奏章指張澹、史師頌等文學膚淺,願意與他們一較高低。

  C.雍熙三年,張去華知陝州,未出發時,寫下三十篇《大政要錄》獻給皇上,皇上因此留下了他。後任開封府判官被尼姑控告而削官,貶為安州司馬。D.宋真宗時,張去華任杭州知府。建議免除已死去那些人的人丁賦稅,有關部門藉口經費所仰,固執不許。後來在洛修建園廬,作中隱亭以表現心志。

  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文。(10分)

  (1)朝議薄其躁進,以是不遷秩者十六年。

  (2)道安伐登聞鼓,言鉉以尺牘求請,去華故不為治。

  參考答案:

  4. A.(預:參與、參加)

  5. C.(②表明張去華體恤民情,關愛百姓。⑤表明他有見識,有戰略眼光。可能稍有爭議的是:③張去華的主張沒有被採納,憤而在洛陽建園居住以見志,應該也是尚氣節的體現;⑥寫下洋洋灑灑的三十篇《大政要錄》,應該是屬文綴辭的表現,但內容卻是施政方略,有點與題若即若離,所以正確選項裡沒選它)

  6. A.(大丈夫不應久居人下錯,壯夫,意思是大丈夫,但久字沒有依據,應是他認為這職位沒有決定權,不得預坐,就無法盡展其才,所以才說:簿領①之職,非壯夫所為。)

  7.【參考譯文】

  (1)朝臣們在集中評議(張去華)時鄙薄他的急於進取(熱衷於仕進),因此(張去華)有十六年都沒有得到升遷。(句意2分,薄 躁進和 不遷秩者十六年的句式)

  (2)道安敲響登聞鼓,說徐鉉用書信向張去華求情請託,(所以)張去華故意不懲治。(句意2分,伐 尺牘 治)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8

  孟嘗君有舍人①而弗悅,欲逐之。魯連②謂孟嘗君曰:“猿獮猴錯木據水,則不若魚鱉;歷險乘危,則騏驥③不如狐狸。曹沫④奮三盡之劍,一軍不能當;使曹沫釋其三尺之劍,而操銚鎒⑤與農夫居壠畝之中,則不若農夫。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而謂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則謂之拙。拙則罷之,不肖則棄之,使人有棄逐,不相與處,而來害相報者,豈用世立教之道哉!”孟嘗君曰:“善!”乃弗逐。

  【註釋】 ①舍人 ②魯連:姓魯名仲連,也稱魯連。齊人,遊俠義士。 ③ 騏驥:千里馬。 ④曹沫:魯莊公時的武士。⑤銚鎒:農具

  小題1:下列四組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2分)( )

  A.不若魚鱉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B.故物舍其所長食之不能盡其材

  C.而來害相報者時時而間進

  D.乃弗逐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小題2:翻譯句子。(2分)

  曹沫奮三盡之劍,一軍不能當。

  小題3:說說本文蘊含了一個怎樣的道理?(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B

  小題1:曹沫舉起三尺長劍,全軍(整個軍隊)也不能抵擋。

  小題1: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不必因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點而完全否定這個人。

  小題1:B中“其’是代詞,代物。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關鍵詞“奮“”一軍“的理解。

  小題1:只要觀點正確,說法不要求統一。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9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①絕編,迨②能倍③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註釋:①下帷:原指漢代董仲舒下帷講學,三年不看窗外這件事。這裡藉此指讀書專心。

  ②迨:等到。③倍:同“背”,背誦。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患記問不若人/未若柳絮因風起 B.獨下帷絕編/以為妙絕

  C.迨能倍誦乃止/蒙乃始就學 D.或在馬上/或以錢幣乞之

  10、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3分)

  書 不 可 不 成 誦 或 在 馬 上 或 中 夜 不 寢 時 詠 其 文

  1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則短文的主要內容,並談一談你的體會。(3分)

  【答案】

  9、(3分)A

  10、(3分) 書 不 可 不 成 誦/ 或 在 馬 上 /或 中 夜 不 寢 時/ 詠 其 文

  11、(3分) 本文記敘了司馬光勤奮苦學的故事。啟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的態度要勤奮,讀書的方法要背誦

  【解析】

  9、試題分析:A中二者都是“比得上”;B:斷/消失;C:才/於是;D:有時/有人。

  10、略

  11、試題分析:學生亮出的觀點要明確,最好能圍繞原文觀點,理解作者的感情,從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調入手,細細品味詞句所包含、表達的思想感情。因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統領全文的“神”,要品味詞句所包含、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從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調入手,分析品位的結果就很有可能會與原文情感相悖。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10

  文言文閱讀(共8分)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小題1:解釋下列語句中劃線詞的意思。(2分)

  (1)錄畢,走送之 走:

  (2)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4分)

  (1)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2)俯身傾耳以請

  小題3:作者對同舍生優越的條件“略無慕豔意”的原因是什麼?(用原文回答)(2分)參考答案:

  小題1:(1)跑 (2)通“披”,穿。

  小題1:(1)因此,人們大多把書借給我。

  (2)低下身子,側著耳朵(去)請教。

  答案

  小題1:(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小題1:學生對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如:“假、俯、傾”等。

  小題1:學生提高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學會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內容。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11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1—4題。

  【甲】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乙】及長,愛花成癖,喜剪盆樹。識張蘭坡,始精剪枝養節之法,繼悟接花疊石之法。花以蘭為最取其幽香韻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譜者不可多得。蘭坡臨終時,贈餘荷瓣素心春蘭①一盆,皆肩平心闊,莖細瓣淨,可以入譜者,餘珍如拱璧。

  花葉頗茂。不二年,一旦忽萎死,起根視之,皆白如玉,且蘭芽勃然②。初不可解,以為無福消受,浩嘆而已。事後始悉有人慾分不允,故用滾湯③灌殺也。從此誓不植蘭。

  (沈復《浮生六記.閒情記趣》)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語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A.能張目對日/誠宜開張聖聽

  B. 私擬作群鶴舞空/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C.又留蚊於素帳中/贈餘荷瓣素心春蘭一盆

  D. 蘭坡臨終時/未果,尋病終

  2.用斜線(/)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只限兩處。

  花以蘭為最取其幽香韻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譜者不可多得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後始悉有人慾分不允,故用滾湯灌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甲乙文段中,你看出沈復具有怎樣的生活情趣?請結合乙文中蘭花的遭遇,談談應怎樣對待美的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 花以蘭為最/取其幽香韻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譜者不可多得

  3.(1) 果然就像鶴在雲頭上高亢地鳴叫,令人高興得連聲叫好。

  (2)事後才知道(因為)有人想要分植蘭花而沒被允許,所以用開水澆灌燙死了它。

  4.滿懷童真童趣,善於觀察生活,有濃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愛花成癖,對美好事物珍愛有加。對於美的事物,擁有時,應珍惜愛護;不能擁有,則應心懷美好之念,共同呵護,萬不可辣手毀之。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12

  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選自《禮記·禮運》)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2分)

  (1)故人不獨親其親 (2)力惡其不出於身也

  【小題2】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思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2分)

  例句:貨惡其棄於地也A.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B.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C.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D.所惡有甚於死者E

  【小題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小題4】選文構想的理想社會具有哪些特點?(2分)

  答案

  【小題1】(1)以……為親(贍養) (2)憎惡(2分,每小題1分)

  【小題2】B

  【小題3】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選拔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2分,“行”與“修”各0.5分)

  【小題4】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③貨盡其用,人盡其力(2分,答出兩點即可得滿分)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親”活用詞,此處應譯為“把……當作親人, 以……為親”。“ 惡”與現代漢語的意思一致。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字詞的意思的能力。

  點評:文言詞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類。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據多。考查的詞語,一般為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當然仍以課文下面的註解為主。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並做到重點突破,對於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

  【小題2】試題分析:例句中的“於”為介詞,譯為“在”,選項B中的“於”是“在”的意思。A“同,和”,C可不譯,D譯為“比”。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的辨析能力。

  點評:平時學習中,對於文言虛詞、多義詞要多加比較,知道它有幾個意思,並分別舉出例句,積累下來。遇到多義的文言虛詞、實詞後一定要加以聯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該詞是什麼意思,這樣熟能生巧。考試時再遇到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區別開了。

  【小題3】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兩個句子中的的關鍵詞有“與”“講信修睦”,“與”是通假字,應譯為“選舉”,“講信修睦”每個字都有自己的意思,應譯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瞭解了關鍵字詞的意思,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

  點評: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中考時常採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小題4】試題分析:第一句中一個概括說明,後面分項介紹,分別構想了理想社會的特點,即:“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人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愛,“男有分,女有歸”人人都能安居樂業。“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人盡其力,貨盡其用,實現大同。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資訊的提取及理解能力。

  點評:審題後要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礎上,找到相關的語句,進一步精讀,確定哪些語句與題幹要求相符,把這些語句提取出來並在理解後得出切題的詞語或句子,概括作答。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13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撫使馬千乘。萬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從徵播州,良玉別統精卒五百裹糧自隨。明年正月二日,賊乘客官軍宴,夜襲。良玉夫婦首擊敗之,追入賊境,連破七寨,大敗賊眾,為南川路線功第一。賊平,良玉不言功。其後,千乘為部民所訟,瘐死雲陽獄,良玉代領其職。

  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

  崇禎三年,永平四城失守。良玉奉詔勤王,出家財濟餉。莊烈帝優詔褒美,召見平臺,賜良玉彩幣羊酒,賦四詩旌其功。會四城復,乃命良玉歸。七年二月,賊陷夔州,圍太平,良玉至乃走。十三年,羅汝才犯夔州。良玉邀之馬家寨,斬首六百,追敗之,奪汝才大旗,擒其渠副。賊勢漸衰。

  當是時,督師楊嗣昌盡驅賊入川。川撫邵捷春提弱卒二萬守重慶,所倚惟良玉及張令二軍。綿州知州陸遜之罷官歸,捷春使按營壘,見良玉軍整,心異之。良玉為置酒,語遜之曰:“邵公不知兵。吾一婦人,受國恩,誼應死,獨恨與邵公同死耳。”遜之問故,良玉曰: “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駐重慶僅三四十里,而遣張令守黃泥窪,殊失地利。賊據山巔,俯瞅吾營。鐵騎建瓴下,張令必破。令破及我,我敗尚能救重慶急乎?且督師以蜀為壑,無愚智知之。,邵公不以此時爭山奪險,令賊無敢即我,而坐以設防,此敗道也。”遜之深然之。巳而捷春移營大昌,監軍萬元吉亦進屯巫山,與相應援。

  其年十月,張獻忠連破官軍,良玉偕張令急扼之,挫其鋒。會令為賊所殪,良玉趨救不克,轉鬥覆敗,所部三萬人略盡。乃單騎見捷春,請曰:“事急矣,盡發吾卒,可得二萬。我自廩其半,半餼之官,猶足辦賊。”捷春見嗣昌與已左,而倉無見糧,謝其計不用。良玉乃嘆息歸。

  張獻忠盡陷楚地,將復入蜀。良玉圖全蜀形勢,上之巡撫陳士奇,請益兵守十三隘,士奇不能用。覆上之巡按劉之勃,之勃許之,而無兵可發。十七年春,獻忠遂長驅犯夔州。良玉馳援,眾寡不敵,漬。及全蜀盡陷,良玉慷慨語其眾曰:“吾以一孱婦蒙國思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餘年事逆賊哉!”悉召所部約曰:“有從賊者,族無赦!”乃分兵守四境。賊遍招土司,獨無敢至石砫者。後獻忠死,良玉竟以奉終。

  贊曰:秦良玉一土舍婦人,提兵裹糧,崎嶇轉鬥,其急公赴義有足多者。彼賬鉞臨戎,縮朒觀望者,視此能無愧乎! (節選自《明史·秦良玉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良玉別統精卒五百裹糧正隨 裹:攜帶

  B.獨恨與邵公同死耳 恨:遺憾

  C.良玉圖全蜀形勢 圖:謀劃

  D.其急公赴義有足多者 多:稱讚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乃單騎見捷春 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B.良玉為置酒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C.邵公不以此時爭山奪險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

  D.之勃許之,而無兵可發 以先國之急而後私仇也

  3.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秦良玉“饒膽智”的一組是( )

  ①良玉奉詔勤王,出家財濟餉 ②良玉邀之馬家寨,暫首六百,追敗之

  ③令破及我,我敗尚能救重慶急乎 ④良玉圖全蜀形勢,上之巡扶陳士奇

  ⑤悉召所部約曰:“有從賊者,族無赦!”⑥所獻忠死,良玉竟以壽終。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②③④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秦良玉曾和丈夫並肩作戰,立下戰功。丈夫死後,她繼承了丈夫的職位。因勤王有功,她受到崇禎皇帝的召見和嘉獎。

  B.巡撫邵捷春不懂用兵,喪失地利。秦良玉向陸遜之懇切進言,分析利弊,陸深為贊同。不久邵捷春改變了軍隊的佈置。

  C.面對張獻忠的攻勢,秦良玉多次向上司進獻破敵之策,均被拒絕。張獻忠攻陷四川,秦良玉號召部下把守四境,決不投降。

  D.秦良玉作為一個女子,尚且能夠輾轉戰鬥,為國效力,那些手握軍權卻臨陣觀望的人,同她相比實在應該羞愧。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捷春使按營壘,見良玉軍整,心異之。

  (2)捷春見嗣昌與已左,而倉無見糧,謝其計不用。

  (3)吾以一孱婦蒙國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餘年事逆賊哉!

  參考答案:

  1.C 圖,名詞作動詞,繪圖。

  2.A 兩個“乃”均為副詞,就。B為,前者介詞,替、給;後者介詞,被。C以,前者介詞,在;後者連詞,表修飾關係。D而,均為連詞,前者錶轉折關係,後者表並列關係。

  3.D ①⑥與“膽智”無關,⑤主要彰顯了大義、“嚴峻”。

  4.C “均被拒絕”誤,巡按劉之勃“許之”,但無法實施。

  5.(1)邵捷春讓他巡察各軍營,陸遜之看到秦良玉軍隊嚴整,心中讚歎。(關鍵點:使 (之)、按、異等,譯句要通順)(2)邵捷春看到楊嗣昌與自己不合,官倉中又沒有現糧,謝絕了她的計策沒有采納。(關鍵點:左、見、謝等,譯句要通順)(3)我憑著一個弱女子的身份,承受國家恩典二十多年,現在不幸到了這種地步,怎敢拿餘生事奉逆賊呢!關鍵點:以、孱、其、事等,譯句要通順)

  【參考譯文】

  秦良玉,四川忠州人,嫁給石砫宣撫使馬千乘。明萬曆二十七年,馬千乘帶領三千人馬跟隨明朝官軍征伐播州,秦良玉另外帶領五百精兵攜帶軍糧跟隨出征。第二年的正月二日,賊軍乘明朝官軍舉行宴會時,夜襲明軍。秦良玉夫婦首先打敗賊軍的偷襲,並且追擊到賊軍老巢,連續攻破七座寨子,將賊軍打得大敗。他們的戰功位居南川路首位。平息賊亂後,秦良玉沒有向朝廷請功。後來,馬千乘被轄區內的民眾誣告,病死在雲陽監獄中,秦良玉繼任了丈夫的職務。

  秦良玉為人富有膽略和智謀,擅長騎馬射箭,並且通曉詩文,風度沉靜文雅。但是她管制部下卻十分嚴格,每當行軍發令,全軍肅靜嚴整。她所率領的軍隊號稱“白桿兵”,令遠近的敵軍都十分忌憚。

  崇禎三年,永平等四座城池失守。秦良玉奉詔率軍救援皇上,拿出家財作為軍餉。崇禎皇帝為他頒發褒獎的詔書,在紫禁城平臺召見她,賞賜她彩幣羊酒,並寫了四首詩來表彰她的功績。當時恰逢四城收復,皇上就讓秦良玉回川。崇禎七年二月,賊兵攻破夔州,包圍了太平,秦良玉軍隊一到,賊兵就撤圍了。崇禎十三年,羅汝才進犯夔州。秦良玉將羅汝才邀到馬家寨,殺掉羅軍六百人,追擊打敗了羅軍,奪下羅汝才軍中大旗,活捉了他的副首領。至此賊軍的勢力逐漸衰微。

  在這時,督師楊嗣昌把賊軍都趕進四川。四川巡撫邵捷春率令二萬弱軍駐守重慶,所依靠的只有秦良玉和張令的兩支軍隊。當時綿州知州陸遜之被罷官在家,邵捷春讓他巡察各軍營,他看到秦良玉軍隊嚴整,心中讚歎。良玉為陸遜之設宴,對他說:“邵公不懂用兵。我一向受國家恩典,按道義應該為國而死,只是遺憾要跟邵公一起死了。”陸遜之詢問緣故,秦良玉說:“邵公把我軍調至近旁,距離他所駐的重慶只有三四十里,卻派張令駐守在黃泥窪,太不佔地利。賊軍佔據山頂,俯視我軍營。如果賊軍鐵騎自上而下進擊,張令必敗。張令失敗就會波及到我,我再敗了,還能解救重慶的危急嗎?況且楊督師是在嫁禍四川,不論笨人還是智者都是知道的。邵公不在這時候搶佔山高險要之處,讓賊軍不敢靠近我們,卻被動地設定防務,這是自取失敗的策略啊。”陸遜之非常贊同。不久,邵捷春將駐地轉移到大昌,監軍萬元吉也進駐巫山,兩地互相聲援。

  這一年十月,張獻忠接連打敗官軍,秦良玉會同張令緊急迎擊,挫敗了張軍的銳氣。不幸張令被賊軍殺死,秦良玉趕赴救助沒有成功,輾轉戰鬥又被打敗,所率三萬人幾乎覆滅。秦良玉於是單槍匹馬去見邵捷春,請求說:“局勢危急了,把我計程車兵全徵調起來,可以得到二萬人。我自己出一半的軍餉,另一半請官府提供,這樣的話還能夠對付賊軍。”邵捷春看到楊嗣昌與自己不合,官倉中又沒有現糧,謝絕了秦良玉的計策沒有采納。秦良玉只能嘆息而回。

  張獻忠完全佔有了楚地,將要再進四川。秦良玉繪製了全四川的地理形勢圖,呈給巡撫陳士奇,請求增兵把守十三座關隘,陳士奇沒有采納。她又把地圖呈給巡按劉之勃,劉之勃贊同她,但沒有軍隊可以調撥。崇禎十七年春天,張獻忠長途進軍攻打夔州。秦良玉趕往救援,寡不敵眾,軍隊潰敗。等到整個四川都被攻佔,秦良玉慷慨激昂地對大家說:“我憑著一個弱女子的身份,承受國家恩典二十多年,現在不幸到了這種地步,怎敢在晚年事奉逆賊呢!”她把部下全都召集起來,規定說:“有誰敢降順賊人,滿門抄斬,絕不寬恕!”於是分派士兵把守四邊。賊軍招撫所有的土司,唯獨沒有敢到石砫去的。後來張獻忠死去,秦良玉最後壽終正寢。

  贊評說:秦良玉只是一個鄉村女人,卻能夠率領士兵,自帶軍糧,輾轉戰鬥,她紓解國難、奔赴道義的精神值得讚揚。那些手握軍權的將軍大人們,卻臨陣觀望,畏縮不前,跟秦良玉相比,能不感到羞愧嗎!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14

  害群之馬

  黃帝將見①大(taì)隗(wěi)②乎具茨③之山,適遇牧馬童子,問塗④焉,曰:若⑤知具茨之山乎?曰:然⑥。若知大隗之所存⑦乎?曰:然。黃帝曰:異哉⑧小童!非徒⑨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⑩。小童辭⑾。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⑿?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黃帝再拜稽(qǐ)首⒀,稱天師而退。

  ——(選自《莊子·徐無鬼》)

  【註釋】

  ①見:拜訪。②大隗:傳說中的神名。③具茨:山名,在滎陽密縣(今河南省密縣)。④塗:同 途。即路。⑤若:你。⑥然:是的。表應答。⑦所存:所在的地方。⑧異哉:了不起啊。異:不尋常。⑨非徒:不但,不只。⑩為天下:治理天下。⑾辭:謝絕。⑿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這與牧馬還有什麼兩樣嗎?奚,何。以,因。異,不同。乎,於,相當於與、跟。 ⒀稽首:叩頭。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 ) (2)問塗焉( )

  (3)亦去其害馬者而已( ) (4)黃帝再拜稽首(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

  3.用簡煉的語言概述這個故事的內容。(2分)

  4.牧童認為如何治理天下?(2分)

  5.源於這個故事的成語是害群之馬,這個成語的比喻義是

  (2分)

  6.在現實生活中哪些人是害群之馬?請舉1~2個例子。我們應怎樣對待這些害群之馬?(3分)

  參考答案:

  1.(1)拜見(2)同途。(3)罷了 (4)叩頭

  2.治理天下的人與放馬的人有什麼不同嗎?

  3.短文記敘了一個牧童回答皇帝如何治理天下的故事。

  4.牧童認為治理天下如同放牧,除掉害群之馬即可。

  5.這個成語比喻是危害大眾集體的人。

  6.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舉例只要是危害人民、危害國家利益的壞人即可。我們的態度應該是與之作堅決的鬥爭。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15

  閱讀書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題。(19分)

  石雄,徐州人,系寒,不知其先所來。少為牙校,敢毅善戰,氣蓋軍中。王智興討李同捷,收棣州,使雄先驅度河,鼓行無不前。初,徐軍惡智興苛酷,謀逐之而立雄。智興懼變,因立功奏除州刺史,詔以為壁州刺史。智興由是殺雄素所善百餘人,誣雄陰結士搖亂,請以軍法論。文宗素知其能,不殺,流白州。徙為陳州長史。党項擾河西,召雄隸振武劉沔軍,破羌有勞,帝難智興,久不擢。

  會昌初,回鶻入寇,連年掠雲、朔,牙①五原塞下。詔雄為天德防禦副使,兼朔州刺史,佐劉沔屯雲州。沔召雄謀曰:虜離散,當掃除久矣。國家以公主故,不欲亟攻。我若徑趨其牙,彼不及備,必棄公主走,我當迎主歸。有如不捷,吾則死之。雄曰:諾。即選沙陀李國昌及契菇、拓拔雜虜三千騎,夜發馬邑,旦登振武城望之,見廁車十餘乘,從者朱碧衣,諜者曰:公主帳也。雄潛使喻之曰:天子取公主,兵合,第無動。雄穴城夜出縱牛馬鼓譟直搗烏介帳可汗大駭單騎走追至殺胡山斬首萬級獲馬牛羊不貲迎公主還進豐州防禦使。

  武寧李彥佐討劉稹,逗留,以雄為晉絳行營諸軍副使,助彥佐。是時,王宰屯萬善,劉沔屯石會關,顧望莫先進。雄受命,即勒兵越烏嶺,破賊五壁,斬獲千計,賊大震。雄臨財廉,每朝廷賜與,輒置軍門,自取一匹縑,餘悉分士伍,由是眾感發無不奮。武宗喜日:今將帥義而勇罕雄比者。就拜行營節度使,代彥佐。徙河中。稹危蹙,其大將郭誼密獻款,請斬稹首自歸。眾疑其詐,雄大言曰:稹之叛,誼為謀主。今欲殺稹,乃誼自謀,又何疑?雄以七千人徑薄潞,受誼降。進檢校兵部尚書,徙河陽。初,雄討稹,水次見白鷺,謂眾曰:使吾射中其目,當成功。一發如言。帝聞,下詔褒美。

  宣宗立,徙鎮鳳翔。雄素為李德裕識拔。王宰者,智興子,於雄故有隙。潞之役,雄功最多,宰惡久,數欲沮陷。會德裕罷宰相,因代歸。白敏中猥曰:黑山、天井功,所酬已厭。拜神武統軍。失勢,怏怏卒。 (《新唐書·列傳第九十六》)

  【注】①牙:牙帳。

  16.對下列各句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會昌初,回鶻入寇 寇:侵犯

  B.雄穴城夜出 穴:打洞

  C.雄以七千人徑薄潞 薄:逼近

  D.黑山、天井功,所酬已厭 厭:厭倦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今將帥義而勇罕雄比者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B.使吾射中其目,當成功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有如不捷,吾則死之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雄素為李德裕識拔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為打敗入侵的回鶻,石雄挑選了三千騎兵從馬邑出發到達振武城。趁夜晚出兵襲擊敵人,取得了重大勝利。

  B.石雄廉潔不貪,把自己所得財物絕大部分分給士兵,增強了士兵打仗的勇氣,為他打勝仗奠定了基礎。

  C.在王智興父子手下當差打仗時,石雄在戰爭中多次立大功,但都遭到他們父子的壓制和誣陷,未得到升遷。

  D.郭誼想殺掉劉稹而向石雄投降這件事只有石雄相信,可以看出石雄是一個善分析、有主見的出色將領。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雄穴城夜出縱牛馬鼓譟直搗烏介帳可汗大駭單騎走追至殺胡山斬首萬級獲馬牛羊

  不貲迎公主還進豐州防禦使

  20.將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7分)

  ⑴智興由是殺雄素所善百餘人,誣雄陰結士搖亂,請以軍法論。(3分)

  譯文:

  ⑵雄潛使喻之曰:天子取公主,兵合,第無動。(4分)

  譯文: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16

  【甲】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 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②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③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裡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節選自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注】①鄙:邊境。 ②缽:佛教徒盛飯的器具。 ③買舟:僱船。

  10.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貧者語於富者曰 (語:對……說)

  B.豈他人之過哉 (過:過錯)

  C.子何恃而往 (子:兒子)

  D.吾欲之南海,何如 (之:到……去)

  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A.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

  B.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C.捨生而取義者也

  D.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12.下列對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個文段都強調了一個道理:學習的成功與否在於個人天資的高低與客觀學習條件的優劣。

  B.決定事物成敗的是人的內在因素。【甲】文段摒棄了天賦決定論的成見,勸人以學。

  C.正所謂“人窮志不短”。【乙】文段中蜀之鄙的窮僧能夠隻身去到南海,憑的就是“志”。

  D.兩個文段都運用了對比的手法。

  13.請把“文言文閱讀”【甲】【乙】兩個文段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

  (2)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參考答案:

  10.C(應是“你”)

  11.B(卻,錶轉折)

  12.A(兩文段都強調學習的成功與否不在於個人天資的高低與客觀學習條件的優劣)

  13.①父母每年給(他們)冬夏的衣服,沒有受凍捱餓的擔心。(譯對歲、患各1分,語句通順1分)

  ②到了第二年,窮僧從南海回來,把這件事告訴給富僧,富僧面露慚色。(譯對自、以各1分,語句通順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