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理解> 《貞觀政要》閱讀理解6篇

《貞觀政要》閱讀理解

《貞觀政要》閱讀理解6篇

《貞觀政要》閱讀理解1

  是時,朝廷大開選舉①,或有詐偽階資②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於死。俄有詐偽者事洩③,胄④據法斷流⑤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斷從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賣獄乎?”胄曰:“陛下當即殺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⑦,臣不敢虧法⑧。”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所發耳!陛下發一朝之忿,而許殺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竊⑨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復何憂也?”(選自《貞觀政要》)

  【註釋】①選舉:檢舉。②詐偽階資:謊報官階與資歷。③事洩:乾的壞事敗露。④胄(zhu):戴胄,唐初大臣。⑤斷流:斷,判案;流,流放,充軍。⑥敕(chì):帝王的詔書、命令。⑦所司:主管司法的部門。⑧虧法:枉法。⑨竊:私下。⑩法:運用法律。

  小題1:用“/”線劃出下面句子在朗讀時的正確停頓(只劃一處)。(1分)

  此 乃 忍 小 忿 而 存 大 信

  小題2:解釋文中劃線的字。(3分)

  ①俄( ) ②獄( ) ③忿( )

  小題3: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所發耳!

  小題4:對於戴胄執法辦案一事,太宗前後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4分)

  參考答案:

  小題1: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小題2:①不久 ②案件 ③生氣,憤怒

  小題3:法令是國家用來將最大信用公諸天下的;帝王的言語,只不過是一時喜歡或者憤怒的發洩罷了。

  小題4:前:憤怒,疑惑不解;後:心悅誠服。

  小題1:試題分析:首先要理解語句的意思,看看句子中各個詞語的成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乃”,“是”的意思,後面的部分是它的賓語。這樣分析之後,根據語意停頓也就出來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點評:句子的斷句實際是對句子意思的理解的考查。畫停頓時,首先要看一下句子是什麼意思,根據句意把句子畫開。一般情況下,句子的主謂之間、動賓之間、長的修飾語與中心語之間、轉折詞語之前、發語詞之後、古二今一的詞之間要停頓。

  小題2:試題分析:“俄“根據語境可知,是表示時間的詞語,在課內文言文中也有接觸,即為不久。 “獄”也是課內文言文中出現過的重點的古今異義字,即為案件。“忿”在句中即為“怒,憤怒”。

  點評:文言詞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類。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據多。考查的詞語,一般為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當然仍以課文下面的註解為主。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並做到重點突破,對於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課外文言文考查一定想到課內,另外還要根據語境加以推斷。

  小題3:試題分析:“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所發耳”首先要根據前後文章內容讀一下,注意句子的停頓,會停頓就能基本理解句子的意思。具體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此句中的關鍵詞有“所以”“ 耳”等。“所以”是“用來”的意思,“耳”是句末的語氣詞,譯為“罷了”。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點評: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中考時常採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小題4:試題分析:理解文章中的兩處“太宗曰”的語句,先是“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斷從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賣獄乎?”後是“ “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復何憂也?”可知,一開始不理解,甚至有些震怒,後來不僅理解了,而且很贊同。

  點評:做題時,要先審題,再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確定答題範圍。文言文和現代文的做題道理是一樣的,只不過文言文理解起來更要根據句與句之間的關係來做推斷,要在文中找到關鍵語句並加以比較體會,即可得到正確的答案。

《貞觀政要》閱讀理解2

  貞觀六年,太宗謂尚書左僕射房玄齡曰:“比有山東崔、盧、李、鄭四姓,雖累葉陵遲①,猶恃其舊地,好自矜大,稱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廣索聘財,以多為貴,論數定約,同於市賈,甚損風俗,有紊禮經。既輕重失宜,理須改革。”乃詔吏部尚書高士廉、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字、禮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責天下譜牒,兼據憑史傳,剪其浮華,定其真偽,忠賢者褒進,悖逆者貶黜,撰為《氏族志》。

  士廉等及進定氏族等第,遂以崔幹為第一等。太宗謂曰:“我與山東崔、盧、李、鄭,舊既無嫌,為其世代衰微,全無官宦,猶自雲士大夫,婚姻之際,則多索財物;或才識庸下,而偃仰自高,依託富貴,我不解人間何為重之?且士大夫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稱,或道義清素,學藝通博,此亦足為門戶,可謂天下士大夫。今崔、盧之屬,寧比當朝之貴?公卿已下,何暇多輸錢物,兼與他氣勢?向聲背實,以得為榮。我今定氏族者,誠欲崇樹今朝冠冕,何因崔幹猶為第一等,卿等不貴我官爵耶?不論數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級,宜一量定,用為永則。”遂以崔幹為第三等。

  至十二年,書成,凡百卷,頒天下。又詔曰:“氏族之美,實繫於冠冕,婚姻之道,莫先於仁義。自有魏失御,齊氏雲亡,市朝既遷,風俗陵替。燕、趙古姓,多失衣冠之緒,齊、韓舊族,或乖禮義之風。名不著於州閭,身未免於貧賤,自號高門之胄,不敦匹嫡之儀,問名②惟在於竊貲,結褵③必歸於富室。乃有新官之輩,豐財之家,慕其祖宗,競結婚姻,多納貨賄,有如販鬻。或自貶家門,受辱於姻婭;或矜其舊望,行無禮於舅姑。積習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倫,實虧名教。朕夙夜兢惕,憂勤政道,往代蠹害,鹹已懲革,唯此弊風,未能盡變。自今以後,明加告示,使識嫁娶之序,務合禮典,稱朕意焉。” (選自《貞觀政要·禮樂第二十九》,有刪節)

  【注】①累葉陵遲:指家世衰落。②問名:古代婚禮“六禮”之一。男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③結褵:成婚。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普責天下譜牒 責:責備 B.或乖禮義之風 乖:違背

  C.不敦匹嫡之儀 敦:勉勵 D.或矜其舊望 矜:同情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崔、盧、李、鄭四個家族在嫁女兒的時候大肆索取聘禮,並根據聘禮的數量決定婚約,唐太宗認為這樣做嚴重敗壞社會風俗。

  B.唐太宗命高士廉、韋挺、岑文字等人撰寫《氏族志》,校正姓氏等級,刪除其中的浮誇成分,考訂真假,褒獎忠賢,貶黜叛逆。

  C.唐太宗認為,士大夫如果能立下功勞,爵位崇高顯赫,忠孝兩全,或者道德高尚,學問技藝通達淵博,就能稱為真正計程車大夫。

  D.《氏族志》的頒行,並沒有能徹底革除燕、趙古姓和齊、韓舊族在嫁娶時貪圖錢財、攀附權貴的不良風氣,唐太宗對此很不滿意。

  8.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8分)

  ①不論數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級,宜一量定,用為永則。(4分)

  ②積習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倫,實虧名教。(4分)

  9.從本文看,唐太宗對士大夫的婚姻有怎樣的要求?(4分)

  6.B。A.責:尋求。C.敦:重視。D.矜:誇耀。

  7.D。燕、趙古姓和齊、韓舊族嫁娶時只是貪圖錢財,攀附權貴的是“新官之輩,豐財之家”;紊亂人倫、敗壞名聲和教化的風氣都沒有徹底革除。

  8.①不管幾代以前如何,只按照今天的官品、人才來確定士族的等級,並且應該統一量定等級的標準,作為永久的準則。

  ②這種習慣時間長了就成了風俗,到現在還沒有廢止,這既亂了人倫,也確實敗壞了名聲和教化。

  9.①婚姻的原則,首先要符合仁義。(婚姻之道,莫先於仁義。)②嫁娶的規矩,務必合乎禮法。(嫁娶之序,務合禮典。)

  【解析】主要圍繞“唐太宗對士大夫婚姻的要求”,“仁義”“禮法”為給分點,

  其他答案都是錯誤的現象,並非唐太宗的要求。

  【參考譯文】

  貞觀六年,唐太宗對尚書左僕射房玄齡說:“近來山東的崔、盧、李、鄭四大姓,雖然家世早已衰敗,但他們仍然依仗舊時的郡望,自高自大,號稱士大夫。每當把女兒嫁給其他家族,總要大肆索取聘禮財物,以財物數量多為貴,根據聘禮的數量決定婚約,和集市上的商販一樣,這樣做嚴重敗壞了風俗,也攪亂了《禮》的規定。既然他們的名望與事實不符,按道理禮儀制度必須改革了。”於是下詔書命令吏部尚書高士廉、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字、禮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校正姓氏等級,廣泛尋求全國記錄氏族宗族世系的家譜。並根據史書傳記,刪除其中的浮誇成分,考訂它們的真假,如果一個家族出了忠賢的人,就加以褒獎,提升等級;出了叛逆的人,就加以貶黜,他們依此標準撰寫了《氏族志》。

  高士廉等人到了上報校定的氏族等第時,仍然把崔幹列為第一等。太宗說:“我和山東的崔、盧、李、鄭四姓,過去並無嫌隙,只是因為他們世代衰微,現在已經沒有一個人做官,卻還自稱是士大夫,婚嫁的時候,就大量索取財物;有的人才能見識平庸低劣,卻還得意地自誇高門,託名富貴,我不明白世人為什麼還會看重他們?如果士大夫能建立功業,爵位崇高顯赫,善於侍奉君主和父親,忠孝都值得稱讚,或者道德仁義清正廉潔,學問技藝通達淵博,這樣的人也足以自立門戶,稱得上是天下真正計程車大夫。如今崔、盧這類人,難道能和當朝的顯貴相比嗎?公卿以下的人,哪裡有閒暇給他們多送財物,並助長他們的氣勢呢?這些人只圖聲譽不顧實際,以得到虛名作為自己的榮耀。我現在欽定氏族等級的原因,確實是想樹立當今朝臣的地位,為什麼崔幹還是第一等,你們不看重我朝的官爵嗎?所以,不管幾代以前如何,只按照今天的官品、人才來確定士族的等級,並且應該統一量定等級的標準,作為永久的準則。”於是把崔幹定為第三等。

  到了貞觀十二年,《氏族志》全書完成,總共一百卷,頒行天下。唐太宗又下詔書說:“氏族的美名,要與官爵相關聯;婚姻的原則,沒有比仁義更重要的。自從北魏、北齊滅亡,朝代變遷,風俗衰敗。燕、趙的古姓,後代中很多人失去官爵,齊、韓的舊族,有些人行為違背禮義。他們在鄉里沒有名聲,自身貧賤,卻自稱高門的後裔,而不重視嫁娶的禮儀,談婚論嫁的時候只為了撈取財物,成婚的物件一定要找富貴之家。又有些新做官的人和錢財多的人家,羨

  慕富貴人家的祖宗,搶著和人家攀親,多送財物,如同做買賣。有些人自願貶低家門,被親家羞辱,有些人誇耀過去的名望,在公婆面前行為無禮。這種習慣時間長了就成了風俗,到現在還沒有廢止,這既亂了人倫,也確實敗壞了名聲和教化。我日夜謹慎小心,操勞政事,歷代的弊端禍害,都已制止革除,唯有這種壞風氣,還沒有完全轉變。從今以後,要明白告知天下人,讓他們都要懂得嫁娶的規矩,務必合乎禮法,才符合我的心意。

《貞觀政要》閱讀理解3

  貞觀四年,突厥頡利為李靖所擊敗,其部落多來歸降。詔議安邊之策。中書令溫彥博議:“請於河南處之,得為捍蔽,又不離其土俗,因撫之,一則實空虛之地,二則示無猜之心。”太宗從之。

  秘書監魏徵曰:“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破敗,此是上天剿絕。陛下以其為降,不之誅,即宜遣發河北,居其舊土。陛下以內地居之,且今降者幾至十萬,數年之後,滋息過倍,居我肘腋,將為後患,尤不可處以河南也。”溫彥博曰:“天子之於萬物也,有歸我者則必養之。今突厥破除,餘落歸附,陛下棄而不納,非天子之道,臣愚亦謂不可,宜處之河南。”魏徵曰:“晉代有魏時,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統勸逐出塞外,武帝不聽其言,數年之後,遂傾漉、洛,前車之鑑也。陛下必用彥博言,遣居河南,所謂養虎自遺患也。”彥博又曰:“臣聞聖人之道,無所不通。突厥餘魂,以命歸我,收居內地,教以禮法,選其酋首,遣居宿衛,畏威懷德,何患之有?”又曰:“隋文帝勞兵馬費倉庫樹立可汗令復其國後孤恩失信圍煬帝於雁門。今陛下仁厚,從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長,不相統屬,力散勢分,安能為害?”

  給事中杜楚客進曰:“北狄人面獸心,難以德懷,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處河南,逼近中華,久必為患。至如雁門之役,雖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無道。中國以之喪亂,豈得雲興復亡國以致此禍?夷不亂華,前哲明訓,存亡繼絕,列聖通規。臣恐事不師古,難以長久。”太宗嘉其言,方務懷柔,未之有也。卒用彥博策,自幽州至靈州,置順、佑、化、長四州都督府以處之,其人居長安者且萬家。

  (《貞觀政要·安邊》,有刪改)

  1. 下列對文言文中有關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一則實空虛之地 實:充實

  B. 文中的“河北”“河南”是指黃河以北,黃河以南,大致等同於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省。

  C. 江統勸逐出塞外 勸:勸說

  D. “者”作為文言虛詞,主要用作代詞、助詞和語氣詞,在本文中的“者”都是用作代詞。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①突厥頡利為李靖所擊敗 ②今陛下仁厚,從其所欲

  B.①且今降者幾至十萬 ②其人居長安者且萬家

  C.①陛下以內地居之 ②突厥餘魂,以命歸我

  D.①天子之於萬物也 ②何患之有

  3.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隋文帝∕勞兵馬費倉庫∕樹立可汗令∕復其國後∕孤恩失信∕圍煬帝於雁門

  B. 隋文帝勞兵馬∕費倉庫∕樹立可汗∕令復其國∕後孤恩失信∕圍煬帝於雁門

  C. 隋文帝∕勞兵馬費倉庫∕樹立可汗∕令復其國後∕孤恩失信∕圍煬帝於雁門

  D. 隋文帝勞兵馬∕費倉庫∕樹立可汗令∕復其國∕後孤恩失信∕圍煬帝於雁門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對於如何安置受降的突厥部落,朝中大臣溫彥博和魏徵針鋒相對,各抒己見,莫衷一是。

  B.魏徵認為匈奴能夠主動投降是因為匈奴自古以來從未這樣慘敗過,把匈奴安置在內地,不如把他們發配到黃河以北地區,讓他們原地居住以絕後患。

  C. 溫彥博認為把突厥人安置在內地,傳授給他們禮教法令,選拔他們的首領,派遣他們守衛京師,他們就會畏懼大唐的威嚴,感激大唐的恩德。

  D. 隋煬帝被困雁門關,杜楚客認為不僅因為突厥背信棄義,隋煬帝昏庸無道也是重要的原因。

  答案:

  1.C 解析:“勸”是“勸說”的意思。注意在這裡不是“勸學”之“勸”。

  2.C 解析:A項前一個“所”為助詞,與“為”構成“為……所”結構,共同表示被動;後一個“所”助詞,置於動詞之前,表示……的人、……事物(情況)、……的地方,這裡是指……事物(情況)。B項前者是連詞,“並且”;後者是副詞,“將要”。C項都是介詞,“把”;D項前者是結構助詞,置於主語和介賓片語(後置狀語)之間,表示強調介賓片語,不譯;後者標誌性助詞,作為提賓標誌,不譯。

  3.B

  4. C 詳解:本題考查對文言文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的把握能力。C項涉及的相關句子為“蒼既罷,……為衛士令。”是“(朝廷)派衛兵駐守那裡”,而不是“派遣他們守衛京師”。

  【參考譯文】

  貞觀四年,突厥頡利(可汗)被李靖打敗,頡利統屬的部落很多都歸順了大唐,於是,唐太宗下詔討論安定邊境的政策。中書令溫彥博建議說:“請在黃河以南地區安置突厥人,(這樣做),既能夠把他們當作中原的屏障,同時又不讓他們遠離本土、不改變他們的習俗,(以便)趁機安撫他們。一來可充實空虛的邊塞,二來可體現朝廷對他們沒有猜疑之心。”太宗對溫彥博的建議很是贊同。

  秘書監魏徵卻堅決反對說:“匈奴自古以來從來沒有像這樣慘敗過,這是上天要誅殺他們。陛下鑑於他們乃主動受降,因此沒有將他們處死。依臣之見,應當把他們發配到黃河以北地區,讓他們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陛下如今讓他們在中原內地居住,並且降兵達幾萬,乃至十萬之眾,幾年以後,他們的人數還會成倍增長,讓他們生活在我們身邊,將來可能會成為心腹之患,所以千萬不可把他們安置在黃河以南。”溫彥博反駁說:“天子對於萬事萬物,只要歸順,都應該收養。如今突厥兵敗,餘部前來歸降,如果陛下對他們棄置一邊不接納他們,這不是天子的做法。我雖愚鈍也認為陛下不應採取抑制少數民族的政策,而應把他們安置在黃河以南地區。”魏徵據理力爭地說:“晉朝取代魏國的時候,胡部落常常在周邊地區活動,江統勸說晉武帝把他們逐出塞外,晉武帝不聽,幾年之後,胡部落勢力大增,將很多地方據為己有,前車之鑑不遠。陛下如果採納溫彥博的意見,讓他們在黃河以南地區居住,就是所說的養虎給自己留下禍患。”溫彥博又說:“我聽說,聖人之道無不通達。突厥的殘餘部落,把性命交付給我們(歸順我們)。(我們)把他們安置在中原內地,並傳授給他們禮教法令,選拔他們的首領,派衛兵駐守那裡,讓他們畏懼大唐的威嚴,感激大唐的恩德,這有什麼可擔憂的呢?稍停片刻,他繼續說道:“隋文帝興師動眾,耗盡了國庫,扶持突厥可汗,讓他回到舊地,後來可汗背信棄義,把隋煬帝圍困在雁門。現在,陛下仁慈寬厚,聽憑他們的意願,無論是河南、河北,任由他們選擇居住的地方,突厥部落眾多,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酋長,他們內部不統一,力量分散,怎麼會對我們中原政府危害呢?”給事中杜楚客與溫彥博同一陣線,說:“北方異族人面獸心,難以感化,用武力容易使他們臣服。現在讓他們的部落散居在黃河以南,靠近中原政府,長此以往,必有禍患。至於隋煬帝在雁門關被困一事,雖是因為突厥背信棄義所致,隋煬帝昏庸無道也是重要的原因。中原因為這件事衰敗滅亡,怎能歸咎於中原政府對少數民族的扶持政策?少數民族不會擾亂華夏民族,這是先哲們總結的經驗。讓快要死亡的人活下去,讓行將滅絕的東西延續下去,這是古代聖賢通行的原則。臣恐怕如果不遵照古訓,大唐將難以長久啊!”唐太宗聽後,唐太宗贊同他的意見,(於是對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這在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後來唐太宗採納溫彥博的政策,從幽州至靈州,設定了順、佑、化、長四州安置歸順的突厥部落,從這以後,到長安定居的突厥人達萬家之多。

《貞觀政要》閱讀理解4

  魏徵,鉅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臨黃。武德末,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①陰相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

  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徵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徵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為之斂容,厚加禮異,擢②拜諫議大夫。數引之臥內,訪以政術。徵雅③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徵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④之曰:“卿⑤所諫前後二百餘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

  貞觀三年,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⑥。太宗嘗謂曰:“卿罪重於中鉤⑦,我任卿逾於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於卿者乎?”

  【注】

  ①【隱太子】唐高祖李淵長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追封他為息王,諡“隱”,史稱“隱太子”。

  ②【擢】提拔,提升。

  ③【雅】一向,向來。

  ④【勞】撫慰。

  ⑤【卿】對人表示親熱的稱呼。

  ⑥【多所弘益】意思是對治理國家有很多重大的幫助。

  ⑦【中鉤】春秋時,齊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管仲輔佐公子糾。一次,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帶鉤。後公子小白獲勝,即住,這就是齊桓公,他以管仲為相。

  【小題1】

  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2分)

  (1)太宗既誅隱太子。( )

  (2)數引之臥內,訪以政術。()

  【小題2】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

  (2)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

  【小題3】

  閱讀文字,從太宗對魏徵的態度來看,你認為太宗具有怎樣的品質?(4分)

  答案

  【小題1】

  (1)已經

  (2)屢次、多次

  【小題2】

  (1)皇太子如果聽從我的話,肯定不會有今天的殺身之禍。(2)太宗每次與他交談,從來沒有不高興的。

  【小題3】

  任人唯賢;胸襟寬廣。

《貞觀政要》閱讀理解5

  魏徵,鉅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內黃。武德末,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相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徵責之日:“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徵慷慨自若,從容對日:“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為之斂容,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數引之臥內,訪以政術。

  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徵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日:“卿所諫前後二百餘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

  七年,代王璉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於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治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於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徵乃止。

  十二年,太宗以誕皇孫,詔宴公卿。帝極歡,謂侍臣曰:“貞觀以前,從我平定天下,周旋艱險,玄齡之功無所與讓。貞觀之後,盡·心於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於是親解佩刀以賜二人。

  尋遇疾。徵宅內先無正堂,太宗時欲營小殿,乃輟其材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賜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後數日,薨。太宗親臨慟哭,贈司空,諡日文貞。太宗親為制碑文,復自書於石。特賜其家食實封九百戶。太宗後嘗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因泣下久之。乃詔曰:“昔惟魏徵,每顯予過。自其逝也雖過莫彰朕豈獨有非於往時而皆是於茲日故亦庶僚苟順,難觸龍鱗者歟!所以虛己外求,披迷肉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周而不言,誰之責也?自斯已後,各悉乃誠。若有是非,直言無隱。”

  (節選自((貞觀政要·任賢》)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徵雅有經國之才 雅:一向。

  B.皆稱朕意 稱:符合。

  C.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加:超過。

  D.遂其所尚 遂:於是。

  1.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現魏徵“坦率耿直”的一組是 ( )

  ①見太宗與隱太子陰相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

  ②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

  ③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

  ④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

  ⑤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

  ⑥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⑤⑥ D.④⑨⑥

  3.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唐太宗一開始就對魏徵禮遇有加,每次與魏徵交談都令太宗非常高興。

  B.貞觀七年,魏徵假託生病請求辭去侍中一職,而遭到了唐太宗的反對。

  C.太宗認為貞觀以前玄齡之功無人可比,貞觀之後以魏徵的功勞最大。

  D.太宗放棄了自己建造一座小殿的打算,把材料用來替魏徵建造正堂。

  4.用斜線(/)給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並把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用斜線(/)斷句

  自 其 逝也雖過莫彰 朕 豈 獨 有 非 於 往 時 而 皆 是 於 茲 日 故 亦 庶 僚 苟順,難觸龍 鱗者歟。

  (2)將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

  譯文:

  ②自斯已後,各悉乃誠。若有是非,直言無隱。

  譯文:

  答案:

  1.【解析】選D項,“遂”這裡是動詞,解釋為“成全”。

  2.【解析】選A項。

  3.【解析】選C項。A項“一開始”不正確;B項“假託生病”錯誤;D項“放棄自己建造小殿”錯誤,文中只是說“輟其材為造”。

  4.【答案】(1)自其逝也,雖過莫彰。朕豈獨有非於往時,而皆是於茲日?故亦庶僚苟順,難觸龍鱗者歟!

  (2)①你難道沒有看見黃金(金屬)在礦石中,怎麼值得珍貴呢?好工匠鍛冶做成器具,就被人們當做(視為)寶貝。

  ②從這以後,各自盡獻你們的忠誠。如果有不對的地方(錯誤),就直接說出,不要隱瞞。

  譯文:

  魏徵,是河北鉅鹿人。不久前搬家至河北相州內黃。武德末年,他擔任太子洗馬,看見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傾軋奪權,常常勸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已經殺了隱太子,召見魏徵責備他說:“你離間我們兄弟,為什麼?”旁人都為他的處境擔心,魏徵鎮定自如,緩緩回答說:“皇太子如果聽從我的話,必定沒有現在的災,太宗昕後肅然起敬,給他優厚禮遇,提升他為,諫議大夫。多次讓他進入臥室,請教為政之道。

  魏徵平素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剛強正直,不屈不撓。太宗每次與他談論,沒有不高興的。魏徵也很高興遇到賞識自己的明主,用盡全力為太宗謀劃。太宗又慰勞他說:“你所諫諍的事情前後有兩百多件,都很稱合我的心意。若不是你忠誠為國,哪裡能夠這樣?”貞觀三年,一直升為秘書監,參與朝政,看深遠,對朝廷有很大幫助。

  貞觀七年,魏徵代替王琺做侍中,加封為鄭國公,不久因為生病請求解除職努,只掛一個散官的頭銜。太宗說:“我把你從囚虜之中選拔出來,委任你中央樞要之職。你見我的過錯,沒有不諫諍的。你難道不知道黃金在礦石中,怎麼值得珍貴呢?經過良匠錘鍊為寶器,就被人看做寶貝。我把自己比作金,把你當做好的工匠。你雖然有病,還不衰老,怎能讓你就這樣辭職暱?”魏徵才停止辭職申請。

  貞觀十二年,太宗因為皂孫誕生而設宴招待公卿。太宗非常高興,對侍從的大臣說:“貞觀之前,跟隨我掃平天下,歷盡艱辛,房玄齡的功勞最大。貞觀之後,對我竭盡心力,提出忠正的意見,安定國家造福人民,成就我今天的豐功偉業而被天下人所一直稱道的,那就只有魏徵了。古代的名臣,又有什麼地方超過他們呢?”於是親自解下佩刀來賜給二人。

  不久魏徵生病了。魏徵家裡本來沒有正廳,唐太宗當時原想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留下自己的材料來替魏徵建造正廳,’五天就完工了。又派使者送去布被和白色的褲子,成全他樸素節儉的風範。過了幾天,魏徵病逝。太宗親自到他家哭掉,追贈魏徵為司空,諡號文貞。

  太宗親自撰寫碑文,又親手寫在碑石上,還特別賜給魏徵家享受的租戶為九百戶。太宗經常對左右說:“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事作鏡子,可以知道興衰;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得失。我過去常常注意保持這三面鏡子,來謹防自己犯錯誤。如今魏徵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啊!”因而傷心地哭了很久。於是下詔說:“過去只有魏徵能經常指出我的過錯。自從他去世以後,我即使有什麼過錯也沒有誰指出了。我難道只在過去會犯錯誤,而到了今天就變得都是正確了嗎?恐怕還是群臣只求順從我的心意,不敢冒險觸犯我!所以我一方面虛心聽取群臣意見,一方面排除假象反省過失。如果臣予提出的意見我沒有采納,那是我咎由自取。如果我準備採納意見卻沒人提出,是誰的責任呢r獻今以後,各自’藎獻你們的忠誠;如果我有不對的地方,就直接說出來不要隱瞞。”

《貞觀政要》閱讀理解6

  太宗初即位,中書令房玄齡奏言:秦府①舊左右未得官者,並怨前宮及齊府左右處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稱至公者,蓋謂平恕無私。丹朱、商均,子也,堯、舜廢之;管叔、蔡叔,兄弟也,周公誅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為公,無私於物。昔諸葛孔明,小國之相,猶曰吾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況我今理大國乎?朕與公等衣食出於百姓,此則人力已奉於上,而上恩未被於下。今擇賢才者,蓋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問堪否,豈以新故異情?凡一面尚且相親,況舊人而頓忘也!才若不堪,亦豈以舊人而先用?今不論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豈是至公之道耶?

  貞觀元年,文德皇后兄長孫無忌嘗被召,不解佩刀入東上閣門。出閣門後,監門校尉始覺。尚書右僕射封德彝議,以監門校尉不覺,罪當死,無忌誤帶刀入,徒二年,罰銅二十斤。太宗從之。大理少卿戴胄駁曰:校尉不覺,無忌帶刀入內,同為誤耳。夫臣子之於尊極,不得稱誤,準律雲:供御湯藥、飲食、舟船,誤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錄其功,非憲司所決;若當據法,罰銅未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無忌國之親戚,便欲撓法耶?更令定議。德彝執議如初,太宗將從其議。胄又駁奏曰:校尉緣無忌以致罪,於法當輕;若論其過誤,則為情一也,而生死頓殊,敢以固請。太宗乃免校尉之死。

  長樂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貞觀六年將出降,敕所司資送倍於長公主。魏徵奏言:昔漢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豈得同於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陽王。前史以為美談。天子姊妹為長公主,天子之女為公主,既加長字,良以尊於公主也,情雖有殊,義無等別。令公主之禮有過長公主,理恐不可。實願陛下思之。太宗稱善。乃以其言告後,後嘆曰:嘗聞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聞其諫,乃能以義制人主之情,真社稷臣矣!妾與陛下結髮為夫妻,曲蒙禮敬,情義深重,每將有言,必俟顏色,尚不敢輕犯威嚴,況在臣下,情疏禮隔?故韓非謂之說難東方朔稱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耳而利於行有國有家者深所要急納之則世治杜之則政亂誠願陛下詳之則天下幸甚。因請遣中使齎帛五百匹,詣徵宅以賜之。

  (取材於吳兢《貞觀政要·公平第十六》)

  註釋:①秦府: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前被封為秦王時所在的府邸。後文的前宮和齊府分別指李世民的哥哥前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的府邸。

  8.用斜線(/)給上面文言文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4分)

  9.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用人但問堪否 堪否:是否能夠勝任

  B.陛下若錄其功 錄其功:考慮他的功勞

  C.便欲撓法耶 撓法:破壞法律

  D.必俟顏色 俟顏色:梳妝打扮

  10.下列語句的括號中是補出的詞語,補出後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丹朱、商均,子也,(而)堯、舜廢之

  B.今(所以)擇賢才者,蓋為求安百姓也

  C.校尉不覺,(則)無忌帶刀入內,同為誤耳

  D.令公主之禮有過(於)長公主,理恐不可

  11.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秦府舊左右未得官者,並怨前宮及齊府左右處分之先己

  秦府沒得到官職的老部下,都抱怨前太子宮和齊王府的人先於他們被安排了官職

  B.今不論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

  如今無論他們能不能做到,卻都讓他們說出抱怨的話

  C.夫臣子之於尊極,不得稱誤

  臣子對尊貴的帝王,犯了錯不能辯稱是失誤

  D.而今聞其諫,乃能以義制人主之情

  現在聽了他的諫言,竟然能夠用道義來抑制帝王的私情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太宗認為,國君和臣子靠百姓供養,百姓的財力已奉獻給了朝廷,要讓朝廷的恩澤遍及民間。

  B.長孫無忌誤帶刀入東上閣門,監門校尉失察,封德彝認為應嚴懲二人,戴胄則主張從寬處理。

  C.按禮儀,皇帝的兄弟姐妹比皇帝的子女地位尊貴,皇帝給子女的封賞不能超過給兄弟姐妹的。

  D.魏徵對太宗敢於直言進諫,皇后非常讚賞他,特意請求太宗派人送五百匹帛到他家賞賜給他。

  13.本文取材於《貞觀政要》公平篇。文中哪些事表現了太宗處事公平?請簡要概括並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