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現代詩的“有”與“無”閱讀理解附答案

現代詩的“有”與“無”閱讀理解附答案

現代詩的“有”與“無”閱讀理解附答案

  現代詩的“有”與“無”

  《貞一齋詩說》概括詩歌技巧時說:“詩求文理能通者,為初學言之也;詩貴修飾能工者,為未成家言之也。其實詩到高妙處,何止於通?到神化處,何嘗求工?”清人的這個觀點還是有科學性的,新詩的情況其實也相去不遠。縱向來看,《貞一齋詩說》說的三種情形,其實也是不少詩人走過的藝術之路的三個階段。用散文方式寫詩——注意表現技巧,從這個視角,一切優秀現代詩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無”二字加以解說。

  一是有詩意,無語言。詩美體驗的產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詩人的主觀心靈與客觀世界邂逅了,靈感爆發,於是詩人“有”了心上的詩。要表現這個“有”,詩人又面臨困窘。所謂“口閉則詩在,口開則詩亡”,至言無言,詩關一經點破,就會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達無限的言外之意。詩的無言的特性帶給詩人無限的難題和無限的'機會。以言表現無言,詩人只能從“有”到“無”。司空圖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劉禹錫說:“情到深處,每說不出。”白居易說:“此時無聲勝有聲。”從獲得詩美體驗的“有”到傳達詩美體驗的“無”,是詩歌創作的一般過程。“無”才是真“有”——詩篇之未言,恰是詩人之慾言。“書形於無象,造響於無聲”的精髓是將讀者引向詩的世界,從言外、意外、筆外、象外去尋找那無言的詩美。從“有”到“無”,詩人的智慧是以“不說出”代替“說不出”,以象盡意。詩人注重“隱”。從“有”到“無”,詩人注重“中聲所止”。這樣,詩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無痕跡。陶淵明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美體驗是“忘言”的。既然是詩人,就得從“忘言”走向“尋言”。從古至今,沒有一位真正的詩人不慨嘆“尋言”之苦,現代詩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們對詩總是反覆推敲,非搞得形銷骨立而後已。詩人的這番苦功夫,卻又以隱形化為上。詩人“至苦”,詩篇裡卻“無跡”,這才是優秀的詩篇。詩人難寫,讀者易讀。讀者的“易”並不是詩人的“淺”,而是詩人技巧能力的顯示。《老子》說:“大巧若拙。”詩雖有用巧而見工者,但總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謂“拙”,是巧後之拙。花開草長,鳥語蟲聲,雲因行而生變,水因動而生紋,言近旨遠,言淺意深,詞平意寄,詞微意顯,這種“拙”實在不是隨意“玩”得出來的。

  成熟詩人的作品,都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這裡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險後之平,濃後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處神化處的詩,運用的是從“有”到“無”的技巧。對詩來說,最高的技巧是無語言、無痕跡的無技巧。

  《現代詩的“有”與“無”》閱讀練習題

  1.下列選項中關於“有詩意,無語言”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至言無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達無限的言外之意。

  B.從獲得詩美體驗的“有”到傳達詩美體驗的“無”,是詩歌創作的一般過程。

  C.“無”才是真“有”——詩篇之未言,恰是詩人之慾言,“此時無聲勝有聲”。

  D.詩人的智慧是以象盡意,用“說不出”來代替“不說出”,也就是“有詩意,無語言”。

  2.下列選項中關於“有功夫,無痕跡”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3.A.詩人“至苦”,詩篇裡卻“無跡”,這才是優秀的詩篇。

  B.詩人難寫,讀者易讀。讀者的“易”並不是詩人的“淺”,而是詩人技巧能力的顯示。

  C.詩人對詩反覆推敲的艱難過程就是“尋言”的過程,只要善於“尋言”就能寫出好詩。

  D.《老子》說:“大巧苦拙。”詩雖有用巧而見工者,但總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

  4.A.《貞一齋詩說》認為寫詩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飾能工,這個觀點有一定科學性。

  B.詩美的本質是沉默,所謂“口閉則詩在,口開則詩亡”,這裡說出了詩人面臨的困窘。

  C.陶淵明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是對詩美體驗的精闢概述。

  D.成熟詩人的作品能夠達到“絢爛之極,歸於平淡”,這裡的“平淡”其實是一種極高的技巧。

  《現代詩的“有”與“無”》閱讀答案

  1.D

  2.C

  3.A答案解析:1.試題分析:詩人的智慧是以“不說出”代替“說不出”。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2.試題分析:“只要善於‘尋言’就能寫出好詩”不妥,“尋言”應該是“能夠寫出好詩”的必要條件,可改為“只有善於‘尋言’才能寫出好詩”。

  3.試題分析:“文理能通、修飾能工”不是寫詩的最高境界。應該是第一、二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