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十五從軍徵》閱讀練習及答案參考

《十五從軍徵》閱讀練習及答案參考

《十五從軍徵》閱讀練習及答案參考

  十五從軍徵

  十五從軍徵,

  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

  “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

  “松柏冢壘壘。”

  兔從狗竇入,

  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雜樹,

  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

  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

  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

  淚落沾我衣。

  版本一:

  1.解釋加點的字

  ①八十始得歸:

  ②採葵持作羹:

  ③兔從狗竇入:

  ④不知貽阿誰:

  2.說說下列詩句的意思

  ①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②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3.詩中主人公離家歸家的年齡分別是多大?

  4.用詩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現在怎樣?

  5.全詩表達了一個怎樣的主題?

  參考答案:

  八.1.①才 ②菜湯 ③洞 ④給

  2.遠遠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邊松樹柏樹很多,墳墓一大堆。 走出門外向東望去,(心情極其悲痛),眼淚就流了下來。

  3.十五、八十 4. 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5.全詩透過對一個久別家鄉重歸故里的老兵回家時所見情景的描述,表現了他的孤獨和淒涼,反映了戰爭的殘酷無情,也體現了人民對戰爭的厭惡和憎恨之情。

  版本二

  《十五從軍徵》閱讀題:

  1.“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2.主人公歸家後,看到家中淒涼破敗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詩抒發了老翁怎樣的心情?透過哪句詩體現出來的?

  《十五從軍徵》閱讀答案:

  1.誇張暴露封建社會兵役制度的極端的不合理。

  2.兔從……葵。

  3.抒發了老翁孤獨淒涼的心情。“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在兵役嚴苛的封建社會,這首十五從軍徵裡道不盡的心酸與批判,

  《十五從軍徵》教案教學設計2(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

  一、激情匯入:

  同學們,從古到今,在人類歷史上可以說戰爭不計其數。就目前來說,全球關注的伊拉克戰爭已告一段落,但戰爭給伊拉克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還深深印在人們心中。我國古代戰爭的頻繁,同樣給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十五歲從軍到頭髮蒼白才拖著傷殘的身軀回到故鄉,這又是怎樣的悲劇,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戰爭題材的古詩《十五從軍徵》。

  二、誦讀體味:

  1、師範讀:正音

  2、生讀(反覆)

  3、片斷朗讀。 指導朗讀,重讀、停頓指導

  4、繼續朗讀

  三、探究討論:

  學生以四人小組進行討論探究。思考:

  1、《十五從軍徵》是一首什麼詩?

  2、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內容?用自己的話講成故事。

  3、“松柏冢壘壘”說明了什麼?“兔從狗竇入------井上生旅葵”幾句詩,帶給你的感受是什麼?

  4、為什麼老翁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5、說一說讀了這首詩你最深的感受是什麼?

  四、明析深化:

  1、《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樂府詩。(小資料)

  2、指導學生把詩的內容講成故事。(用自己的話)

  3、從“松柏冢壘壘,兔從狗竇入------井上生旅葵”說明老翁家人都已不在人世,原本溫馨的家已成為荒涼之地,這一切是殘酷的戰爭造成的。

  4、最深的感受:詩中的老翁實在太可憐了,然而現實就是如此悲慘,由此引導學生領悟出此詩主題,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殘酷,戰爭的殘酷。

  五、拓展引申:

  1、播放美伊戰爭後,伊拉克人民生活鏡頭。

  2、讓學生談一談對伊拉克戰爭的看法。

  3、教師小結: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對戰爭。

  六、課堂練筆:

  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寫一段話描寫老翁回家後的心理活動(字數不限)。

  教師適時點評。

  七、歸納總結:

  戰爭給人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對人類文明造成巨大的破壞,作為地球村的一分子,我們要反對戰爭,呼籲和平與發展,創造人類共同的進步。

  八、作業:

  俗話說詩畫不分家,拿起手中的筆,根據詩的內容畫一幅畫。

  《十五從軍徵》教案教學設計

  十五從軍徵

  【詩歌名稱】:十五從軍徵 【年代】:漢 【作者】:兩漢樂府

  【內容】: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譯文  十五歲就應徵去參軍,八十歲才退伍回到故鄉家中。   路上碰到一個鄉下的鄰居,問:“我家裡還有什麼人?”   “你家那個地方現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墓。”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裡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院子裡長著野生的穀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臺。   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煮湯算是菜。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贈送給誰吃。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注:“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原為“遙望是君家,松柏冢壘壘。”

  賞析

  這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情景,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這也可以說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它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開頭兩句,統攝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他從芳年稚齒,未諳世事的少年時代,就被迫應徵入伍,直到兩鬢蒼蒼,皤然衰顏,實在無法為統治階級賣命了,才得以歸來。在軍隊中竟然呆了整整六十五年。在這六十五年漫長的戎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銜枚疾走,沙場鏖戰,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詩人都沒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們凝結到一個“徵”字裡,讓讀者去聯想,這是高度的概括。接著,從“始得歸”的“始”字中,巧妙地傳達出主人公六十五年來裡思念家鄉,盼望與親人團聚的痛苦心情,給全詩籠罩上了一層悽然悲傷的感情色彩。

  尤其詩的最後兩句,對老兵的動作描繪中進一步抒發老兵心中的悲哀。這裡,突出老兵出門張望(“出門東向看”)與老淚縱橫(“淚落沾我衣”)這一細節,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將其悲痛欲絕的茫然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而其悲慘的遭遇是誰造成的,儘管詩中未明言直說,但我們只要聯絡到此詩產生的時代背景,則不難看出這一點。根據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說法,此詩晉時已譜入樂府,當可視之為漢魏戰亂之際的作品。正是當時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與無休無止的戰爭,造成了該老兵的悲慘遭遇。反映該老兵的悲慘遭遇,也就反映了當時在沉重的徭役壓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構,巧妙自然。

  其返鄉經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

  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這些又歸結為表現揭露黑暗社會現實的詩之主題。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特點。

  【寫法鑑賞】:這首詩以第一人稱語氣敘述,無法忍受的悲痛。在敘述上,結構嚴謹,並起伏有變化。這首完整的五言敘事詩,還保留著質樸的民歌的語言風格,它以深刻地思想內容,鮮明的藝術特色,在中國詩歌史上放射著光彩,並且給後世作家以無窮的啟發。杜甫的名詩《三吏》《三別》《羌村三首》等,都明顯看出受本詩的影響。

  【樂府】:他本是漢武帝時開始設立的一個掌管音樂的官署,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配樂演唱外,還擔負採集民歌的任務。這些樂章、歌辭後來統稱為“樂府詩”或“樂府”。今存兩漢樂府中的民歌僅四十多首,它們多出自於下層人民群眾之口,反映了當時某些社會矛盾,有較高的,值;同時,其風格直樸率真,不事雕琢,頗具獨特的審美意趣。

  《十五從軍徵》閱讀題:

  1.“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2.主人公歸家後,看到家中淒涼破敗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詩抒發了老翁怎樣的心情?透過哪句詩體現出來的?

  4全詩表達了一個怎樣的主題?

  《十五從軍徵》閱讀答案:

  1.誇張 暴露封建社會兵役制度的極端的不合理。

  2.兔從……葵。

  3.抒發了老翁孤獨淒涼的心情。“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在兵役嚴苛的封建社會,這首十五從軍徵裡道不盡的心酸與批判(閱讀答案,以供大家參考!)

  4.全詩透過對一個久別家鄉重歸故里的老兵回家時所見情景的描述,表現了他的孤獨和淒涼,反映了戰爭的殘酷無情,也體現了人民對戰爭的厭惡和憎恨之情。

  語文版八年級下《詩詞五首》(采薇,十五從軍徵,送別,清平樂·村居,朝天子·詠喇叭)課文全解

  24.《詩詞五首》

  《采薇》是一首描寫戍邊士卒生活的詩。詩中主要抒寫了兵士們戍邊作戰的艱苦生活及其思鄉之情。

  《十五從軍徵》敘述了一個老兵還鄉後才知道家人均已死盡,田園故宅成了廢墟,自己已無家可歸。暴露了封建社會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奴役和迫害,也反映了東漢末年長期戰亂帶給百姓的深重災難。

  《送別》是一首可以作不同理解的小詩。單從字面上看,這是首送別詩。詩人抓住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楊柳,透過描寫、渲染,抒發了離愁別緒。

  《清平樂·村居》是一首描寫江南農家生活情趣的小詞。主題是寫農家恬靜舒適的生活和怡然自樂的情趣。

  《朝天子·詠喇叭》這首散曲表面是吟詠喇叭,實際上是借物詠懷,諷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殘害百姓的罪惡行徑,表達了人民的痛恨情緒。

  一、基礎知識

  1、給紅色的字注音。

  霏霏(   )雨雪(   )冢(   )  雉 (   )   羹(   )

  貽 (   )著地(   )簷(   )  翁媼(   )  鎖哪(   )

  2、形近字

  ┏冢:墳冢    ┏雉:雞雉    ┏貽:貽贈    ┏竇:狗竇

  ┗豕:犬豕    ┗稚:幼稚    ┗怡:神怡    ┗瀆:瀆職

  3、詞語解釋

  【依 依】形容柳絲輕柔、隨風搖曳(yè)的樣子。

  【雨 雪】下雪。雨(yù),下(雨或雪)。

  【霏(fēi)霏】雪花紛飛的樣子。

  【行道遲遲】慢慢地走在路上。遲遲,遲緩的樣子。

  【載(zài)渴載飢】又渴又飢。

  【傷 悲】傷感,悲傷。

  【始得歸】才能夠回鄉。

  【累 累】連續不斷的樣子。課文裡指荒墳一個挨著一個的情狀。

  【狗 竇】給狗出入的牆洞。竇(du),洞穴。

  【中 庭】院中。

  【旅 谷】野生的穀子。旅,旅生,植物未經播種而野生。

  【貽(yí)】送,贈送。

  【漫 漫】遍佈的樣子。

  【行 人】出征的人。

  【茅 簷】課文裡借指茅屋。

  【媚 好】聲音柔媚動聽。

  【翁 媼(ǎo)】老公公和婆婆。

  【無 賴】頑皮。

  【亂如麻】煩亂如理麻,理也理不清。

  4、文學(文體)常識

  (1)《采薇》選自《_____________》。這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編成於春秋時期,共______________篇。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類。

  (2)《十五從軍徵》選自《________________》。這是南朝宋郭茂倩所編,我們曾學過這本書裡的另一首詩《________________》。

  (3)《清平樂·村居》是一首______________,選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我們曾學過他的另一首《________________》。

  (4)《朝天子·詠喇叭》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選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散曲家。字________________,號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霏霏(fēi) 雨雪(yù)  冢(zhǒng)  雉(zhì)      羹(gēng)

  貽(yí)   著地(zhuó) 簷(yán)   翁媼(wēng’ǎo)  鎖哪(nà)

  4、

  (1)詩經   三百零五  風  雅  頌

  (2)樂府詩集   木蘭詩(或《陌上桑》)

  (3)詞 稼軒長短句 辛棄疾 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4)散曲   散曲叢刊·王西樓樂府 王磐  明代  鴻漸  西樓

  二、課文學習

  採  薇

  1、《詩經》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它編成於春秋時代,據說曾經孔子整理刪定。原本只稱《詩》,漢代以後,儒家把它奉為經典,始稱《詩經》。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國風,包括“二南”(周南、召南)和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共一百六十篇,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間歌謠。這些詩歌從各個方面反映了周代的社會現實,有勞動的艱辛,有生活的窘迫;有對剝削壓迫的不滿和反抗,有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嚮往;有的辛辣諷刺了統治者的荒淫無恥,有的大膽歌頌了真摯的愛情。“風”是《詩經》中最優秀的部分,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璀璨的瑰寶。“雅”是“小雅”和“大雅”的總稱,共一百零五篇。“大雅”多系西周王室貴族所作,內容大多記述周族歷史,歌頌祖先功德,客觀上為後人提供了一定的歷史資料。“小雅”多為貴族文人所作,也有小部分是民謠,內容多政治諷喻。“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四十篇,是周王室和魯國、宋國的統治者祭祀天地宗廟的祭禮歌辭。

  《詩經》在表現手法上,普遍運用了賦、比、興的方法。“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朱熹語)。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為《詩經》的“六義”。在語言上,《詩經》以四言為主,多為隔行用韻,但不拘泥,也有二言、三言、五言乃至六言、七言的句子,押韻方式靈活多變。許多詩篇章節反覆,多用疊字,富有音樂性和節奏感。

  《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它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它的比興手法在我國詩歌創作中也一直繼承著、發展著。

  西漢初,傳授《詩經》的有齊之轅固、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萇,共四家。自東漢儒學大師鄭玄為毛詩作箋,學習毛詩的人增多,其他三家詩逐漸失傳,獨毛詩大行於世。

  2、對文章結構的理解

  【明確】

  (1)文章結構圖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依依難捨的眷戀之情 回憶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遇雪冬歸路漫漫 ┓ ↓

  采薇                     ┣ 歸途

  ┃行道民遲遲,載渴載飢。→忍受艱辛與飢寒┛ ↓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狀寫徵人憂傷之情  抒情

  (2)詩文賞析

  《采薇》是一首描寫戍邊士卒生活的詩。詩中主要抒寫了兵士們戍邊作戰的艱苦生活及其思鄉之情。原詩共六段,本課選取的是最後一段。

  這一段堪稱全詩的最佳段,也是傳誦千古的名句,主要寫士卒歸鄉途中撫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傷。“楊柳依依”句回首往事,“依依”一詞既寫出柳枝隨風搖曳之狀,又表現出戍卒對家鄉依依難捨的眷戀之情。“雨雪霏霏”句則抒發了歸人濃烈的思鄉之情,陰霾的天氣、紛紛揚揚的雪花有力地烘托出人物沉重抑鬱的心境。這兩句詩寫景形象鮮明,特徵突出,對比強烈,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行道遲遲”句抒寫了戍卒歸程之艱難及其心力交瘁的境況。前三句既是寫景寫境,又是抒情,融情於景,寓情於境,情與景與境交融,相映成輝。最後一句“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直抒胸臆,感天動地,叩人心扉,戍卒痛定思痛時的無限悲傷頓時瀰漫紙上。語言上,重言的運用(如:依依、霏霏、遲遲)增強了節奏感,增加了詩的韻味和藝術感染力。

  3、寫法鑑賞

  此詩在藝術上第一個值得稱道的地方,是它創造出千古傳誦的佳句。在我們的文學鑑賞史上,人們剛剛知道摘句欣賞的時候,便一下子發現了《采薇》篇的名章迥句。千百年來,人們常用折柳表示送別時的不忍分別,又常用“依依”二字,表示惜別之情。“楊柳依依”的意象,一經創造出來,便有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雖經千載,也想不出更好的詞來代替它,正因為這個原因,“楊柳依依”數句,成了千古不朽的名句,它在我國的詩史上,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永葆藝術的生命力。

  《采薇》在藝術上的另一成功之處,在於它創造了“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的詩歌美學境界,試想當徵人離家踏上征途之時,正值桃紅柳綠的麗春,面對“春風楊柳萬千條”的麗春美景,徵人卻不得不與親人分別,也許一別之後永無相見之日,“楊柳依依”,正含著不忍與親人分別的依依之情,對於“楊柳依依”的美景,又哪有心思來欣賞它呢?良辰美景,並無賞心樂事,所以美景不過是情同虛設罷了。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離死別的哀愁,以樂景襯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鮮明,故能起到倍增其哀的藝術效果。

  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還比較好理解;以哀景寫樂,倍增其樂則比較難以理解。難道用花好月圓來映襯樂情不更好嗎?我國有句俗話,苦盡甜來,身在福中不知福,沒有苦就沒有樂,事物總是充滿矛盾的,不比不行。試想一個從軍出征的戰士能夠活著回來,而且已經踏上歸途,不久將和家人團聚,這豈不是天大的喜事,但在歸途中偏偏又遇上了“雨雪霏霏”的壞天氣,還要忍受途中的飢寒,真是好事多磨。以哀景寫樂,增強了哀樂的鮮明對比度,所以有倍增其樂的藝術效果。

  4、名句賞析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昔我”四句,以春風拂動的柳絲來渲染依依別情,用雨雪紛飛來表現歸途的艱難和心情的黯淡,以景寫情,含蓄深永,被後人譽為三百篇中最動人的詩句。我們可以聯想到:這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在歸途中憂傷地想起:“當年我離開家鄉時,正是春天,柳絲低拂;而今天我重返故鄉,卻是雨雪迷濛的冬天了。”在對家鄉的濃烈的思念之下,他冒著風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掙扎著走向畫面深處,走向雨雪更濃的遠方……。“楊柳依依”一詞既寫出了柳枝隨風搖曳之態,又表現出戍卒對家鄉依依難捨的眷戀之情。“雨雪霏霏”一句寫出陰霾的天氣、紛紛揚揚的雪花滿天飛舞,烘托出人物沉重壓抑的心情。這兩句寫景,形象鮮明,特徵突出,對比強烈,給人身臨其境之感。

  5、難點解析

  (1)對詩歌內容的深入理解。

  寫士卒在歸途中撫今追昔,充滿著痛定思痛的悲哀,同時對於生還,也不無喜悅的情緒,在六章之中,別構一體。詩人由回憶寫到歸途中的情景。回憶起昔日從軍時,正值美好的春天,萬條楊柳,迎風披拂;今日歸來,卻遇上雨雪霏霏的冬天,雖已踏上歸途,歸路漫漫,還要忍受“載渴載飢”的生活,撫今追昔,想到戰鬥中的出生入死和征途中的艱難險阻,誰能知道我的勞苦憂傷呢?詩人的憂傷還有一層,雖未明言,也是不言而喻的潛臺詞,那就是憂念家人的情況。常年從軍,與家人音訊阻隔,又誰知家人的情況如何呢?“莫知我哀”四字,狀寫徵人的憂傷之情,以少總多,真是累千百萬言所難表達。

  (2)語言上,重言的運用(如:依依、霏霏、遲遲)增強了節奏感,增加了詩的韻味和藝術感染力。

  6、課文翻譯

  採  薇

  想當初,我出征時,柳枝搖曳。

  看今朝,我歸來日,大雪紛飛。

  一路上,步履艱難,又渴又飢。

  內心裡,無限傷感,有誰理會!

  十 五 從 軍 徵

  1、關於樂府和樂府詩

  樂府最早是音樂機關的名稱,漢初即已出現,漢武帝時擴充為專司歌舞的機關,併兼有采詩的職能。這些採集來的民歌,後來就叫做“樂府詩”(或叫“漢樂府”),成為繼《詩經》《楚辭》後的又一種新詩體。兩漢樂府詩大多“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班固語),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廣泛反映了兩漢的社會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思想感情。漢樂府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敘事性,語言樸素自然。

  樂府詩自漢經魏晉六朝至隋唐,有一個發展、演化的過程。漢代樂府詩大都入樂,每個篇名各有傳統的內容。魏晉以後,文人擬作,或依舊曲填新詞,或用古題詠時事,有的入樂,有的不入樂。內容上突破原來傳統,音韻、節奏上漸趨整齊,推動了五言詩、七言詩的出現和發展。唐代文人進一步衝破古題、古調的藩籬,另立新意,抒寫新事,形成一種“新題樂府”。到中唐時,白居易、元稹等人大力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並創作了大量的“新樂府”詩,諷喻朝政,針砭時弊。

  宋朝人郭茂倩將自兩漢至唐代樂府詩彙編成《樂府詩集》,並分為十二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橫吹曲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漢樂府民歌則主要儲存在“相和、鼓吹、雜曲”三類中。

  2、對文章結構的理解

  【明確】

  (1)文章結構圖

  (2)詩文賞析

  《十五從軍徵》這首詩暴露了封建社會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奴役和迫害。

  篇首一句即寫出了封建兵役制度的極端不合理。從軍之時尚是風華少年,歸來之日卻已是皓首銀髮。幾十年沙場奔走,豈不悲哉!這裡,“十五”“八十”可理解為實數,也可理解為虛數,是一種誇張的手法,目的是極言從軍之久。詩的重點並不在為後人提供服役的確切時間,而是揭露兵役制度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服役年久已是一大災難,但更可悲的還在後面。主人公年邁力衰歸來,看到的家鄉是什麼樣子呢?“松柏冢累累”,這是遠望,近看則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一派淒涼破敗景象。家中空無一人,老翁舉目無親,其悽楚心情可以想象。繼而,透過“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一句,進一步表現出老翁孤獨淒涼的處境和心情。此情此景著實叫人痛苦至極,愴然淚下。

  3、寫法鑑賞

  這首詩以第一人稱語氣敘述,盡情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內心無法忍受的悲痛。在敘述上,結構嚴密,並起伏有變化。這首完整的五言敘事詩,還保留著質樸的民歌的語言風格,它以深刻的思想內容,鮮明的藝術特色,在中國詩歌史上放射著光彩,並且給後世作家以無窮的啟發。杜甫的名詩《三吏》《三別》《羌村三首》等,都明顯看出受本詩的影響。

  4、課文翻譯

  十 五 從 軍 徵

  十五少年參軍出征,八十老翁才得還鄉。

  路遇同鄉便把話問:“我的家中還有誰人?”

  “且看遠處那是您家,墳墓相連松柏混雜。”

  野兔亂竄出入狗洞,野雞亂撲飛上房梁。

  野生穀子長滿庭院,野生葵菜佈滿井沿。

  舂罷穀子拿來煮飯,採摘葵菜拿來做羹。

  羹飯全熟端將出來,舉目無親與誰共享?

  步出庭院向東張望,悲從中來淚滿衣裳。

  送  別

  1、作者簡介

  本詩為隋末人所作,作者已不可考。

  2.背景資料

  同隋代文人的詩作相比,這首來自民間的小詩在思想、藝術上都更為優秀。這說明齊、梁以來,在詩歌形式、技巧上,尤其在五、七言近體詩的發展上,做出了突出貢獻,但詩歌在思想內容上,日益遠離社會生活,因而使詩歌陷於困境。隋文帝用行政手段強制推行文風改革,違反文學規律,並未觸及根本。煬帝再掀惡浪,將宮體詩、“狎客”活動搬進宮廷,益發不可收拾。在這種情況下,從社會下層,從現實生活的深處,湧現出表現時代脈搏,反映人民思想情緒的優秀作品,往往代表著文學發展的健康有力的潮流,預示著一種新趨勢的萌芽。這首七言絕句《送別》歌的出現,正代表了這樣的趨勢。它的產生,預示著由齊、梁詩向唐詩轉變的廣闊前景。

  3、對

  文章結構的理解

  【明確】

  (1)文章結構圖

  ┏ 楊柳青青著地垂,寫景起興┓ 暮春已至┓

  ┃ 楊花漫漫攪天飛。    ┛  ↓  ┣行人無歸 心生怨恨

  送別 柳條折盡花飛盡,抒情雙關┓ 不見歸人┛

  ┗ 借問行人歸不歸     ┛

  (2)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可以作不同理解的小詩。

  單從字面上看,這是首送別詩。詩人抓住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楊柳,透過描寫、渲染,抒發了離愁別緒。古人向來有借楊柳抒離別情懷的傳統,如《詩經·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佳句。這首詩承襲了這一傳統並有所發展。頭兩句極力渲染楊柳、楊花鋪天蓋地之勢,藉此烘托出揮之不去、難以割捨的離別之情。後兩句寫楊花尚有飛盡之時,反襯出徵人歸期難料,從而更加重了離別的悲涼氣氛。

  也有人把它理解為影射、譏諷隋朝統治者的詩。聯絡到作者的生活年代(隋末)和詩中運用的諧音雙關手法,這樣理解也不無道理。隋煬帝楊廣荒淫無道、禍國殃民,民怨鼎沸。詩人以“楊柳”之“楊”諧“楊廣”之“楊”;以寫楊柳、楊花鋪天蓋地為名,行揭露統治者兇殘暴虐之實。最後,假借“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的問話,表達了百姓對統治者的詛咒:楊氏王朝終究要垮臺,看你橫行到幾時!

  4、寫法鑑賞

  (1)承襲古詩送別傳統。古人向來有借楊柳抒離別情懷的傳統,如《詩經·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佳句。這首詩承襲了這一傳統並有所發展。頭兩句極力渲染楊柳、楊花鋪天蓋地之勢,藉此烘托出揮之不去、難以割捨的離別之情。

  (2)它語言口語化,通俗流暢,聲調悠揚,宛然有似唐人絕句,是文學發展的必然現象。

  5、佳句欣賞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題為《送別》,開篇卻不言送別,而是先勾勒出一幅楊柳青青,楊花漫天的情景。這一情景的創設,不是無心之作。首先,折柳送別在古詩中早有表述,在後來的唐代折柳相送更成為一種生活的情趣。所以,開篇即寫楊柳,很吻合送別的情感。其次,作者創設的這種情景也烘托了送別的氣氛。楊樹和柳樹的枝條一片青翠,已經垂到了地上,楊花紛紛揚揚漫天飛舞。看似大好的春光,卻不得不面對離別,怎能不讓人更加傷感。楊花“攪天飛”,一個“攪”字,既寫出了楊花的鋪天蓋地,也表現了一種糾纏不清,難以割捨的狀態。這兩句詩,為下面作者昇華離別之情作了很好的鋪墊。

  6、課文翻譯

  送  別

  楊柳青青柳條垂地,楊花飛舞漫天柳絮。

  折柳相送楊花散盡,借問徵人何時歸期?

  清平樂·村居

  1、作者簡介

  辛棄疾(公元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現在山東省濟南市)人。南宋愛國詞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他力主抗金,屢受打擊,隱居上饒帶湖長達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視,抱恨而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軾並稱為“蘇辛”。其中,比較有名的有《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人鈔存》。

  2、背景資料

  辛棄疾曾歷官江西、湖南、湖北安撫使,任職期間,打擊貪官,救濟災民,頗有政績。淳熙八年被劾落職,退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隱居長達二十年。他退居鄉間,與山民野老打成一片,過著平凡質樸、恬淡安靜的生活。此時,他一改過去豪壯大場面的描述和豪傑人物的刻畫,轉而飽蘸色彩去繪製田園風景畫和俚俗鄉情圖。這首詞題為“村居”,是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打擊,壯志難酬,歸隱上饒地區農村時的作品。

  2、對文章結構的理解

  【明確】

  (1)文章結構圖

  ┏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江南農村的美景)     ┓

  白描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老夫婦融洽取樂) ┣ 栩栩如生

  手法┃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大兒二兒勤勞幹活)┃

  ┗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小兒臥剝蓮蓬頑皮) ┛

  3、詩詞賞析

  《清平樂·村居》是一首描寫江南農家生活情趣的小詞。主題是寫農家恬靜舒適的生活和怡然自樂的情趣。清平樂,詞調名。村居,詞目名,即詞的標題。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詩人開篇即描繪出江南的田園風光:農舍、溪流,綠草如茵。接下來的兩句“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引出人物。什麼樣的人物呢?說著輕柔細軟的南方話,白髮蒼蒼的一對老夫婦。詩人雖未對人物作具體刻畫,但我們從人物說話的語調、內容可以想象,這是一對慈眉善目、散淡安閒的老人。這裡特別要提到的是,怎樣理解詞中的“醉”字?對這個“醉”字,歷來有不同的解釋。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的解釋是“醉裡二句:謂不知是誰家的老公公、老婆婆,喝醉了酒,說著柔媚的南方話打趣”,而林庚、馮沅君主編的《中國曆代詩歌選》的解釋是“醉裡句:作者在醉中聽到有人用江南口音和悅地談心”。兩種解釋都有一定道理,也都解釋得通。只不過朱說意在強調農家老夫婦的悠閒、散淡,而林說意在點明詩人對農家田園生活的陶醉。自古“詩無定解”,我們不必過分拘泥於細節,強求一解,甚至理解為“輕柔嫵媚的吳音、輕鬆有趣的談話聽來叫人心醉”,也未嘗不可。如果說上半闋為我們展現的是田園情趣,那麼,下半闋則為我們勾勒出農家生活的畫面:有的在田間勞作,有的在家中忙碌,充滿生機,充滿希望。尤為令人叫絕的是結尾兩句:“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一個“臥”字,童真畢現,童趣盎然,平添無限情趣。

  整首詞語言通俗淺顯,卻如白描,有情有景有神韻,洋溢著清新、恬淡的氣息,流露出詩人閒適的心情和對田園生活的欣賞。

  4、寫法鑑賞

  這首詞是描寫農村生活的名作,風格清新淡雅,富於詩情畫意。在表現手法上,全詞不事雕琢而純用白描,繪出了農村一戶人家清新秀麗的環境以及老小五口充滿田園情趣的生活畫面,生動地勾畫了一家五口特別是翁媼二人“醉裡吳音相媚好”和“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形象,表現了農村和平安寧、自然樸素的生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詞中寫白髮翁媼,先聞其聲;寫大、中、小三兒,後見其人。寥寥幾筆,如實描摹,簡潔自然,寫出一家兩老三少的活動。構思方面,頭兩句寫景,茅屋、小溪、青草,本來是農村司空見慣的東西,但將它們組合成一個畫面,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後六句寫人,透過翁媼打趣閒談、大兒鋤草、中兒編織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描畫出一幅富於田園特色的生活景象。全詞只攝取了一個很平常的生活畫面,如同一幅素描,卻寫得生趣盎然。

  5、名句欣賞

  (1)對“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的理解。

  這兩句寫白髮翁媼二人操著帶有醉意的吳音在聊天兒,具有一種彼此“媚好”的親密無間的情態。這一平常細節,表現了一對農村老年夫妻和諧、溫暖、愜意的生活樂趣。

  (2)對“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理解。

  這句詩位於全詩的結尾,強化了全詩安詳、寧靜、喜悅的氣氛。從開篇的鄉村景貌、到說話柔聲細語的老夫婦,到在地裡幹活的大兒子、在編雞籠的二兒子,讀者能明顯的感覺到詩中表現的一派安詳寧靜的鄉村生活氣息。“最喜”,更是一下子吸引了讀者的視線,在這樣的生活中,最令人歡喜的場景是什麼呢?作者並沒有在“最喜”之後直接言明,而是賣了一個關子——“最喜小兒無賴”,小兒子是最頑皮,他正躺在溪邊剝蓮子呢。這個最小的孩子確實頑皮,即便是幹活時,也是躺在溪邊。一個“臥”字,寫出了小孩子的天真爛漫、自由自在的情景。同時,讀者在此也會不由得展開聯想:臥著剝蓮子的同時,它是不是在邊幹邊玩啊……把自己的工作和遊戲結合在一起,很符合孩子的天性,也更能顯出他的頑皮。

  6、課文翻譯

  清平樂·村居

  農家的茅屋簡樸矮小,溪水邊佈滿如茵綠草。

  醉意中吳語輕柔細軟,白髮老夫婦悠閒交談。

  大兒在田間鋤草勞動,二兒在院裡編織雞籠。

  最有趣小兒頑皮淘氣,趴臥在溪邊正剝蓮蓬。

  朝天子·詠喇叭

  1、作者簡介

  王磐(約1470——1530),字鴻漸,號西樓,江蘇高郵人,明代著名散曲家。他出身仕宦家庭,但不喜豪華,厭棄科舉,故未曾做官。他好讀書,精通琴、棋、詩、畫,在寄情山水、吟詩作畫中度過一生。其作品多以山水和閒適的生活為題材,間或有同情百姓疾苦之作,課文所選《朝天子·詠喇叭》即是其中之一。蔣一揆在《堯山堂外紀》中說:“正德間,閹寺當權,往來河下無虛日,每到輒吹號頭,齊丁夫,民不堪命,西樓乃作《詠喇叭》以嘲之。”王磐有《王西樓樂府》一卷,其藝術風格騷雅清俊、放逸詼諧,多用民間口語,妙趣橫生。

  2、背景資料

  朝天子,曲牌名。詠喇叭,是這首散曲的名字。

  明朝正德年間,宦官當權,欺壓百姓,行船時常吹起號來壯大聲勢,這支散曲就是為了諷刺宦官而作。詩中表面上是吟詠喇叭和嗩吶,實則借物抒懷,寫的都是宦官。“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們的仗勢欺人。“軍愁”“民怕”說明他們走到哪裡,就給哪裡帶來災難。“水盡鵝飛”則形容他們把百姓們欺壓得傾家蕩產。整首曲子雖然沒有正面提到一個宦官的字樣,但是卻活畫出了他們的醜態,在輕俏詼諧中充滿了對宦官的鄙視和憤慨。

  3、關於散曲

  散曲是曲的一種。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於元代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兩部分。小令是單個曲子,跟現代的歌詞大致相近,是按曲調創作的,每個曲調都有自己的名稱。各個曲調的字數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於寫景、抒情。散套又稱“套曲”“套數”,通常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子聯綴而成,長短不論,一韻到底,一般都有“尾聲”,適宜於敘述比較複雜的內容,如睢景臣的《高祖還鄉》。

  曲和詞體式相近,都是按調填詞,但詞的定格一般不變(一種詞牌可以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體式),而曲一般在字數定格外可加襯字,較為自由,又多使用口語,風格明快潑辣。

  4、對文章結構的理解

  【明確】

  (1)文章結構圖

  (2)詩文賞析

  《朝天子·詠喇叭》這首散曲表面是吟詠喇叭,實際上是借物詠懷,諷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殘害百姓的罪惡行徑,表達了人民的痛恨情緒。

  全曲以“吹”字貫穿始終。先寫“吹”之聲(“曲兒小腔兒大”),繼而寫“吹”之功用(“官船……全仗你抬聲價”),再寫“吹”之惡果,表達對“吹”的憎恨。表面上句句是在詠喇叭,實際上句句是在揭露宦官敲詐百姓的罪行,活脫脫勾畫出一群宦官趾高氣揚、專橫跋扈的醜惡嘴臉。全曲在戲謔中寄憎恨之情,於詼諧裡寓抨擊之意,題材新穎,寓意深刻。例如:透過“曲兒小腔兒大”的對比,使“喇叭,嗩吶”及所影射的物件——宦官窮盡其相,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宦官本是宮廷中供使喚的奴才,地位本來低下,卻倚仗皇帝的寵幸大擺威風,專權作惡。一個“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徵,把那些貪官汙吏的醜惡本質刻畫得入木三分。“亂如麻”三字則把宦官酷吏橫衝直撞的驕橫神態描摹殆盡。而在“全仗你抬聲價”中,一個“抬”字出神入化,與“喇叭、嗩吶”相呼應,諷刺格外尖刻辛辣。

  5、寫法鑑賞

  (1)這首散曲採用了借物詠懷的手法,表面是在詠喇叭,實際是在影射那些倚仗皇帝的寵幸大擺威風、專權作惡的宦官,揭露了他們的罪行,表達了對他們的憎惡。

  (2)語言詼諧,題材新穎,寓意深刻。

  6、對這首散曲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全曲在戲謔中寄憎恨之情,於詼諧裡寓抨擊之意,題材新穎,寓意深刻。例如:透過“曲兒小腔兒大”的對比,使“喇叭,鎖哪”及所影射的物件——宦官窮盡其相,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宦官本是宮廷中供使喚的奴才,地位本來低下,卻倚仗皇帝的寵幸大擺威風,專權作惡。一個“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徵,把那些貪官汙吏的醜惡本質刻畫得入木三分。“亂如麻”三字則把宦官酷吏橫衝直撞的驕橫神態描摹殆盡。而在“全仗你抬聲價”中,一個“抬”字出神人化,與“喇叭,鎖哪”相呼應,諷刺格外尖刻辛辣。

  7、課文翻譯

  朝天子·詠喇叭

  喇叭呀,嗩吶,

  別看你吹的曲子短,調門卻很大。

  來往的官船穿梭如織,雜亂如麻,

  全仰仗你這喇叭來抬高聲價。

  當兵的聽了愁眉不展,

  老百姓聽了擔驚受怕。

  哪還顧得分辨大官小官,是真是假?

  眼見得這喇叭,

  吹得這家破產那家遭殃,

  只吹得河水乾枯鵝飛走,黎民百姓家破人亡!

  三、深入探究

  1、《采薇》和《十五從軍徵》寫的都是法有什麼不同?久經征戰計程車兵還鄉的感受,說說它們的表現方法

  【明確】

  區別主要是:《十五從軍徵》與《采薇》同是寫久經征戰計程車兵還鄉的感受,但表現手法各有不同。《采薇》主要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十五從軍徵》則以敘述為主,借老翁所見所為所感,盡情抒寫了他的悲涼悽楚之情。如果說《采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寫意水墨畫,那麼,《十五從軍徵》就好像是一部記實片,為我們展示了真實的場景,也正是在這寫實當中,字裡行間滲透著血和淚的控訴。

  2、有人說,《送別》和《朝天子·詠喇叭》都是諷刺統治者的,它們分別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明確】

  《送別》使用了諧音雙關的手法,含蓄隱晦,藏而不露。《朝天子·詠喇叭》則採用了借物詠懷的手法,在戲謔中寄憎恨之情,於詼諧裡寓抨擊之意。

  3、《清平樂·村居》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田園生活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

  《清平樂·村居》描繪了一幅清新、恬淡的田園生活畫面,表達了詩人輕鬆閒適的心情和對田園生活的欣賞。

  4、解釋下列詩句中標紅色字型的字詞。

  (1)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2)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3)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4)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明確】

  (1)載……載……:又……又……。

  (2)始:才。

  (3)漫漫:遍佈各處的樣子。

  (4)罷:完,盡。

  5、收集描寫楊柳的古代詩句,並和同學交流。

  【明確】

  例1  詠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解析】這是一首詠物詩,透過讚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例2  楊柳青青江水平。

  【解析】出自劉禹錫的《竹枝詞》。這是一個春風和煦的日子,江邊楊柳依依,柳條輕拂著水面;江中流水平緩,水平如鏡。

  例3 一溪煙柳萬絲垂,

  無因系得蘭舟住。

  【解析】出自周紫芝的詞《踏莎行》。其義:男女離別之情:溪邊如煙的綠柳雖然垂下千萬枝條,也無法系住畫船的帆篷。

  例4  東風靜,細柳垂金縷,望鳳闕非煙非霧。

  【解析】出自万俟詠的詞《三合》,這是一首奉旨而作的頌德詞。意思是,東風不起,柳樹上垂下萬條金縷。那龍樓鳳闕之上,一片祥雲漂浮。

  6、古今異義詞

  借問行人歸不歸(行人:出征的人。今常用於“在路上走的人”。句意是:借問出征的人何時歸期。)

  最喜小兒無賴(無賴:頑皮。今常指蠻橫不講道理或品行不端的人。句意是:最有趣的是小兒頑皮淘氣。)

  那裡去辨甚麼真共假,(那裡,現寫作“哪裡”;甚麼,現寫作“什麼”。共,連詞,“和”。今常用於“共同”、“總共”等義。句意是:哪還顧得分辨什麼真和假。)

  7、詞類活用

  雨雪霏霏(雨,名詞作動詞,“下”,讀“yù”。句意是:下雪,雪花紛飛。)

  四、遷移訓練

  課內閱讀

  (一)

  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 本詩選自《_____________》,是一首_____________詩。詩中押韻的.字是__________

  2、 從託物抒情的表現方法上看,“昔我往矣”,應是離別之悲傷,作者寫其景,為什麼用“楊柳依依”的關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雨雪霏霏”烘托了“我”歸來時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並簡述主人公回家時為什麼不喜反悲?

  4、 全詩採用了___________的結構,表達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二)十五從軍徵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1.用原文回答

  (1)揭示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寫歸鄉老兵家中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也是寫回鄉老兵的感受,但與《采薇》有很大的不同。請寫出。

  3.(探究題)如果這位老兵遇見了昔日的夥伴,兩人之間必然有一番對話。想一想他們對話的話題有哪些?

  (三)送別

  楊柳青青著地垂, 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 借問行人歸不歸。

  1.給“著”注音。

  2.前兩句詩有什麼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寫出含有“楊”或“柳”或“楊柳”的詩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______·村居

  茅簷低小,______。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_______,中兒______。最喜小兒無賴,______。

  1.將標題及內容補充完整。

  2.這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體裁),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描繪了怎樣的農村風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朝天子·詠喇叭

  喇叭,鎖哪,

  曲兒小腔兒大。

  官船來往亂如麻,

  全仗你抬聲價。

  軍聽了軍愁,

  民聽了民怕。

  那裡去辨甚麼真共假?

  眼見的吹翻了這家,

  吹傷了那家,

  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1.這是一首散曲,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朝代)。

  2.文中寫“喇叭,鎖哪”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甚麼真共假?”“軍愁”,“民怕”至不敢辨真假地步的果真是喇叭嗎?你是怎麼看的?

  【參考答案】

  (一)

  1、《詩經》 兵役

  2、“楊柳依依”有多種理解,既是以美景反襯悲情,使悲情更悲,又暗示了主人公出徵時正當青春年少。

  3、悽慘悲愴   主人公把一生中大部分美好光陰耗在殺來殺去的戰場上,如今回家,家裡一無所有,憶昔思今,不禁悲從中來。

  4、先寫景後抒情,頻繁的兵役給勞動人民帶來的災難和不幸。

  【解析】1題考查有關詩歌常識及文字賞識。2、3題考查以美景襯悲情及情與景的關係,4題考查對文章內容及主旨的理解,注意抓住抒情句品味。

  (二)

  1.(1)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2)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2.《采薇》運用寓情於景、借景抒情的寫法。《十五從軍徵》則以敘事為主來抒其悲涼悽楚之情。

  【解析】內容相同,則區別應在表現手法上。《采薇》有明顯的景物描寫,則考慮使用了借景抒情的寫法。《十五從軍徵》具體敘述了老兵的所見所為所感,則考慮以記敘為主,透過記敘來抒情。

  3. ①家鄉這幾十年的變化。②老兵家中的變故。③老兵的經歷。④兒時夥伴的生活。

  【解析】可結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年老,愛懷舊)及當時情況,合理想象,還可加上對老兵今後生活的關切、家鄉現實情況等內容。答出三點即可。

  (三)l.zhuó

  【解析】不讀“zhù”。

  2.烘托揮之不去、難以割捨的離別之情。

  3.楊花愁殺渡江人 楊柳青青江水平 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須怨楊柳

  (四)

  1.清平樂  溪上青青草  鋤豆溪東  正織雞籠  溪頭臥剝蓮蓬。

  2.詞  辛棄疾

  3.描繪了恬淡、安適、充滿生機的農村風光。

  【解析】從一家五口各自活動中可以看出。

  (五)

  1.王磐  明代

  【解析】注意“磐”的寫法。

  2.官船來往亂如麻 全仗你抬聲價

  3.不是。怕的是借“喇叭,鎖哪”開道,殘害百姓、魚肉鄉里的宦官。

  【解析】這裡屬借物抒懷。

  補充閱讀

  (一)閱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問題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1.題目中“之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之”即:__________________。

  2.詩的一二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句式。點出了送行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3.詩中千古傳誦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首詩前四句寫景敘事,後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這首詩押_________韻,押韻的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6.這首抒情詩描寫離別情緒有何特點?

  (二)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後面各題。

  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

  1.藉助字典、根據詩意解釋下列詞語。

  (1)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詩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第一、二句寫出了老朋友分別的地點及環境。

  B.第三、四句寫到詩人對朋友漂泊不定生活的關心。

  C.第五、六句是說浮雲像遊子的行蹤,來去不定,落日依戀山巒,不忍與大地告別,就像我對朋友的感情。

  D.第七、八兩句用馬的嘶鳴來催促朋友趕快上路,這是用了反襯的手法。

  3.對全詩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首詩首聯中的“青”、“白”分別寫出山水的色彩,“橫”寫出山的靜姿,“繞”寫出的水的動態。

  B.詩中的“孤蓬”、“浮雲”、“落日”都是比喻句中的喻體事物。

  C.這首詩採用對偶、比喻、排比、誇張等修辭手法,給人以鮮明、深刻的感受。

  D.這首詩將自然美和人性美結合起來,為讀者描繪出一幅生動感人的畫面。

  (三)閱讀曹植的《七步詩》完成詩後的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提示:作者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個兒子,曹丕的弟弟。相傳曹丕繼承了帝位,百般迫害曹植,曾命他七步中作詩,否則就要加害於他。曹植就吟成了這首《七步詩》。

  1.“豆在釜中泣”用了甲的修辭方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曹植受到曹丕迫害時的乙心情。在甲、乙處應填寫的正確一項是( )。

  A.擬人  悲痛  B.誇張  痛苦   C.誇張 悲傷   D.擬人  憤怒

  2.對“相煎何太急”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

  A.為什麼互相煎熬到這樣急不可待的地步呢?

  B.為什麼你要迫害我到這樣急不可待的地步呢?

  C.互相煎熬何必這麼急迫呢?

  D.你要迫害我何必這樣緊急呢?

  (四)閱讀南宋詩人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完成後面的題。

  新築場泥鏡面平,

  家家打稻真霜晴。

  笑歌聲裡輕雷動,

  一夜連枷響到明。

  注:連枷,打場用的一種農具。

  對四句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句用比喻修辭,意思是為了打稻而新築起來的稻場平坦得像鏡面一樣。

  B.第二句是寫家家戶戶的農民趁著霜後的晴天,抓緊時間在場上打稻。

  C.第三句是說在打稻的聲音中夾雜著人們的歡聲笑語,人們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遠處傳來的雷聲也彷彿顯得輕微了。

  D.第四句寫連枷的聲音從夜晚響到天亮,表現了人們勞動的緊張。

  (五)閱讀唐代詩人李益的《汴河曲》完成後面的題。

  汴水東流無限春,

  隋家宮闕已成塵。

  行人莫上長堤望,

  風起楊花愁殺人。

  注①汴河,指隋煬帝所開的通濟渠的東段。

  ②長堤,隋煬帝在通濟渠沿岸遍植楊柳,又稱隋堤。

  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不妥當的一項是(  )。

  A.這是一首懷古詩,意在提醒人們從驕奢淫逸終至覆亡的隋王朝統治中汲取教訓。

  B.一、二兩句以滿目春光與隋宮舊址作對比,熱鬧和冷寂形成對比和強烈的反差,更顯得無限淒涼。

  C.後兩句把興亡之感再上升一層:已作歷史陳跡的隋堤之上,紛紛揚揚的楊花,似乎是對隋煬帝的無情嘲弄,以美景襯哀情,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D.詩人走上長堤,想起隋煬帝的悲劇,不禁增添了無窮的憂愁和惋惜。

  【參考答案】

  (一)

  1.赴任  往

  2.對仗  地點  友人要去的地方

  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4.抒情

  5.in 秦、津、鄰、巾

  6.離情別緒是歷代詩人喜愛的主題,大多離不開一個“怨”字,但這首詩,不落窠臼,一掃哀怨惆悵的低迴情緒,以開闊的境界,豪放的筆觸寫下了這首送友人赴任的壯行詩。詩中表現了作者對好友的誠摯情誼,反映了當時有為青年的積極進取精神。這種重事功、輕離別的進取精神,曾給後人以很大的鼓舞。

  (二)

  1.(1)古代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2)清澈的水(3)分別  (4)這兒

  2.D

  3.C

  (三)

  1.A

  2.B

  (四)C

  (五)D

  課 外 拓 展

  古典詩詞鑑賞方法指津

  一、注意詩歌鑑賞知識的儲備

  詩歌鑑賞所涉及的內容較為龐雜,如作家的寫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習俗、風格流派、思想內容、常用的表達技巧等,再加上相當多的學生對一些詩詞的風格和表達技巧方面的術語並沒有清楚的認識,複習起來倍感艱難,所以最好的方法還是對其進行舉例歸類。

  1.語言風格:平淡、清新、絢麗、明快、含蓄、簡潔等。

  2.思想內容:寫景抒情、詠物言志、邊塞征戰、即事感懷、懷古詠史、羈旅生活、惜春傷春、閨怨詩、愛國詩、愛情詩、鄉愁詩等。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閒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3.表達技巧:表達方式有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考查的重點是抒情和描寫。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託物言志);描寫可分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景結(截)情,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明暗相襯、粗筆勾勒和工筆細描;描寫順序有:所見、所聞、所感;感覺、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的變化;遠景、近景、上下;現實和神話相結合等。表現方法有渲染、烘托、映襯、化用、虛實相生、正側面相結合、情與理的結合、欲抑先揚、欲揚先抑、鋪排、含蓄、幽默、象徵、聯想、想象。一些常用的辭格有比喻、諷喻、起興、借代、擬人、對偶、誇張、排比、反問、設問、襯托、反覆、反語、委婉、互文、用典、化用、疊詞等。

  4.詩歌的個人風格:大而言之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各詩家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又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形成各自的藝術風格。例如:陶淵明的樸素自然、杜甫的沉鬱頓挫、李白的豪邁飄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維的詩畫一體、王昌齡的雄健高昂、高適的悲壯蒼涼、李商隱的朦朧隱晦、溫庭筠的綺麗香豔、李清照的纏綿悱惻、(孟)郊寒(賈)島瘦、“韓孟詩派”的奇崛險怪、陸游的悲壯愛國等。此外詞還有婉約、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總的說來,詩詞曲的特徵分別是“詩莊”、“詞媚”、“曲俗”。

  5.篇章結構:常用的術語有層層深入、首尾呼應、有總有分、詳細得當、巧妙過渡、伏筆照應、鋪墊、卒章顯志、以小見大等。

  二、掌握詩歌鑑賞的方法

  1.明確寫了什麼內容。

  這裡內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種感情,如鄉情、傷離、懷古、吟邊、憂思;也可以是作者對生命、社會、生活的某種見解。

  如何確定寫了什麼內容?

  (1)注意詩歌的題目

  詩歌的題目往往告訴我們詩歌的內容,如《望洞庭》說明詩的內容是洞庭湖,《題李凝幽居》說明詩的內容是描寫李凝的僻靜居處。確定了詩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的主題以及作者的情感。

  (2)注意詩歌的關鍵詞句

  關鍵詞句往往透露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對社會的認識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詩歌中的走向,如“漠漠帆來重”句中的“重”,表面上是講帆因溼而重,其實是講朋友要離去,自己心情沉重。

  (3)注意詞語的隱含資訊

  詩歌表達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個意思,而實際講的是另一個意思。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句,表面上是講雨後葉子茂盛了,花兒凋零了,實際上表達的是作者對春光的留戀和惜別。

  (4)注意典故神話

  典故神話一般有比較固定的含義,瞭解這些內容對我們整體把握全詩是大有裨益的。

  2.弄清是怎樣寫的。

  (1)理解典型細節

  在細節描寫中往往透露詩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內容,在分析時要特別注意。如 “閒敲棋子落燈花”中的“閒敲”這一細節,表現了詩歌主人公因約客不來夜過半的煩躁。在分析細節時要注意前後聯絡。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約不來過夜半”和下文的“落燈花”,很可能把“閒敲”理解為表現詩歌主人公閒適恬談的心情。

  (2)注意全詩的結構

  結構的安排總是為了突出主題和作者的情感。結構有總分式、層進式、對照式等。

  (3)注意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4)注意表達的角度

  作者為了更好地表現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從多個角度表達,以渲染環境氣氛,加深讀者的印象。

  (5)注意分析詩歌的意境

  要特別注意詩歌中的景物描寫,弄清作者是透過哪一些景物來構成一個什麼樣的意境。

  (6)注意環境的渲染

  在詩歌中作者往往透過環境描寫來調動讀者的情緒,使讀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響,接受作者的觀點和情緒。

  (7)注意語句表達

  語言表達可從三個角度講:

  從整體上說我們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還是一波三折,其他如動靜結合、遠近結合等都要注意。

  從句子的角度我們注意一些修辭方法。修辭方法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主題,強化情感表達。常見的如比喻(“白銀盤裡一青螺”)、象徵、襯托、雙關。其他還有比擬、誇張、通感等都要注意。

  從詞語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賞用詞的明確、精當。

  三、文字表達的要求

  1.表達的過程要完整

  一種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達,一定有一個過程。我們在表達這種感悟、情感時,一定要把過程講清楚。如“請分析《鳥鳴澗》一詩春山月夜圖”這樣一個題目,我們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閒”、“花落”、到月出後“鳥鳴”這一過程來分析。

  2.按要求回答,重點明確。

  題目要求你回答什麼,你就回答什麼,要求你分析意境、環境描寫、語言特點、修辭運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達才能有的放矢,重點明確。

  3.表達要流暢

  表達流暢,一是指文句通暢,二是指先後有序,三是指用語準確、表達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達流暢就容易了。

  語文版八年級下《詩詞五首》(采薇,十五從軍徵,送別,清平樂·村居,朝天子·詠喇叭)導學案2

  第1課時

  課題《詩詞五首》

  教師寄語:讀書不知其意,等於啃樹皮。

  【學習目標】

  1、 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韻律和節奏,品味詩歌的語言。

  2、 理解前三首詩詞的內容,體會作者在詩詞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並能背誦、默寫。

  【學習重點】

  1、 瞭解詩詞內容,感受詩詞的意境。

  2、 背誦,默寫五首詩詞。

  【學習過程】

  一、 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 介紹《詩經》,樂府和樂府詩。

  2、 積累生字詞,給下列劃線字注音。

  雨雪霏霏( ) 載渴載飢( ) 冢( ) 狗竇( ) 雉( ) 舂穀( ) 羹( ) 貽 ( ) 著地垂( )

  二、 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 學習《采薇》

  (1)介紹寫作背景。

  (2)聽老師範讀,聽準字音和節奏,找出易讀錯的字,難理解的詞。學生朗讀。

  (3)研讀賞析。

  a.請同學們找一找,詩中哪些句子是寫景的,給人們描繪的是怎樣的景?

  b.這樣的景表現了怎樣的情呢?c.行道遲遲,載渴載飢句抒寫了戍卒怎樣一種境況?

  d.前三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詩的最後一句,你又讀到了什麼?

  (4)背誦全詩。

  2、學習《十五從軍徵》

  (1)誦讀詩歌

  (2)探討賞析

  a.詩中哪一句極言從軍之久?

  b.服役年久憶是一大災難,但更可悲的還在後面,主人公年邁力衰歸來,看到的家鄉是什麼樣子?

  如此情況,請大家想象一到此為止人公些是該是如何心情?

  c.《十五從軍徵》和《采薇》同是寫久經征戰計程車兵還鄉的感受,比較一下,它們在表現手法上的不同?

  (《采薇》 主要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十五從軍徵》則以敘述為主,借老翁所見所為所感,盡情抒寫了他的悲涼悽楚之情。

  (3)背誦全詩。

  3、學習《送別》

  (1)誦讀詩歌。

  (2)探究賞析。

  a.詩人運用什麼手法表現出了送別時的依依不捨和思念之情?

  b.請用語言描繪出全詩的畫面。

  (3)背誦詩歌。

  四、課內小結。

  五、作業,抄寫並背誦這三首詩。

  第2課時

  課題《詩詞五首 》

  教師寄語: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

  【學習目標】

  1、 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韻律和節奏,品味詩歌的語言。

  2、 理解後兩首詩詞的內容,體會作者在詩詞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並能背誦、默寫。

  3、培養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

  1、 瞭解詩詞內容,感受詩詞的意境。

  2、 背誦,默寫五首詩詞。

  【學習過程】

  4、複習前三首詩詞,匯入《清平樂村居》,朝天子詠喇叭》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學習《清平樂村居》

  1、 聽老師介紹寫作背景,範讀,然後學生齊讀,思考 :

  《清平樂村居》上下片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2、 請同學們細細品味下片,然後說說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些句子,為什麼?

  3、 背誦這首詞。

  (二) 學習《朝天子詠喇叭》

  4、 這首散曲以一個什麼這了貫穿始終,分別寫了哪些內容?

  5、 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詠喇叭,實際上作者要表達是什麼?你能作簡要分析嗎?

  6、 背誦這首散曲。這兩首詞分別寫了什麼內容?各自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總結:(《清平樂村居》這首詞刻畫了一幅清新奇妙的鄉村農家素描圖,表現了農家恬靜舒適的生活和怡然自樂的生活畫面,表達了詞人輕鬆閒適的心情和對田園生活的欣賞。《朝天子詠喇叭》實際上是借物詠懷,諷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殘害百姓的罪惡行徑,表達了人民的痛恨情緒)

  三、課堂小結

  四、佈置作業,背誦並默寫這五首詩詞

  教學反思:

  《十五從軍徵》原文和譯文(翻譯)

  十五從軍徵

  (漢)《樂府詩集》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十五從軍徵

  “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上錄《十五從軍徵》,《古今樂錄》、《古詩源》等均作古詩。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五將它列入“梁鼓角橫吹曲”,題為《紫騮馬歌辭》,在“十五從軍徵”前多出“燒火燒野田”等八句。這裡,我們認同《樂府詩集》,將此詩視為漢樂府,並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從軍徵”以下的詩句。

  註釋

  始:才。

  歸: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a):在文章中是一個語音詞

  君:你,表示尊敬的稱呼。

  遙看:遠遠的看

  柏(bǎi):松樹。

  十五從軍徵

  冢(zhǒng):墳墓。

  累累:與“壘壘”通,形容丘墳一個連一個的樣子。

  狗竇(gǒu du):給狗出入的牆洞,竇,洞穴。

  雉(zhì):野雞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長

  旅谷:植物未經播種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 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裡搗掉皮殼或搗碎。

  持:用。

  作:當作

  羹(gēng):菜。糊狀的

  一時:一會兒就

  貽(yí):送,贈送

  沾:滲入

  譯文

  十五歲就應徵去參軍,八十歲才退伍回到故鄉家中。

  路上碰到一個鄉下的鄰居,問:“我家裡還有什麼人?”

  “你家那個地方現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墓。”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裡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院子裡長著野生的穀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臺。

  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煮湯算是菜。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贈送給誰吃。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改寫《十五從軍徵》教案設計4

  《十五從軍徵》改寫

  教學目標:1.符合原作:要認真研讀原作,掌握基本內容、中心思想和基本情節。

  2. 想象發揮:由於詩歌的精練性和感情跳躍很大,需要發揮想象、生動描述。

  3.補充細節:注意運用人物的描寫方法,將人物具體化。

  4.語言生動:注意描寫語言的生動形象,要比原作的描寫更細膩、形象。

  第一課時

  [寫作知識]

  1.改寫是對原文從形式到內容進行某種改動的一種寫法。從形式上看,有文體的改變、敘述順序的改變、敘述人稱的改變、語言形式的改變。從內容上看,可以對原文的中心從一個方面加以強調,可以對人物、情節進行必要的增刪。

  2.要注意的幾條原則:首先,要明確改寫的要求;其次,在對原文理解的基礎上重新進行構思:想想先寫什麼,略寫什麼;補充什麼,刪削什麼。把這些想清楚了,才可以作文。其三,在動筆改寫的過程中,不要受原文語言的束縛,儘量要用自己的語言來寫。

  [訓練目標]

  將詩歌改寫成故事。

  [寫作指導]

  1.改寫的關鍵在於“豐富詩歌已知的形象,填補詩歌的藝術空白”,改寫的步驟是:“確定故事、確定場面、再現情境、表達旨趣”。每個步驟的的操作方法是:(一)確定故事的操作方法便是根據詩歌提供的資訊,結合作者的創作背景,確定記敘文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二)確定場面的方法是找出地點、主要活動。(三)再現情境的關鍵是根據已確定的場面,豐富詩歌的形象,填補詩歌的藝術空白。具體方法如下:(1)、豐富並填補還原此時此地意象的方位、形狀、色彩、聲音、氣味等。(2)、豐富並填補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四)表達旨趣的方法主要有(1)、直抒胸臆(2)、借景抒情。

  2.詩歌是詩人形象思維的產物,無論是摹景狀物,還是敘事抒情,詩人總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緒,藉助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傾吐在詩歌的字裡行間。同時由於詩歌語言簡約跳躍,講究煉字煉句煉意,注重凝鍊、含蓄、形象、生動,使詩歌在意象和詩句、章節上呈現出明顯的跳躍現象,其間有意省略的過渡和關聯的字句,便成了留給讀者思索、補充的“空白”。因此在詩歌改寫時要做到:(1)運用聯想和想象把詩句濃縮的意義擴充套件開來;(2)把減少的成分補充出來;(3)把省略的過程焊接起來;(4)把跳躍的情感連綴起來;(5)把詩中行與行、節與節之間的內在情愫彌補起來,再現詩歌的形象和畫面。

  3.什麼是聯想呢?我們先來看《世說新語》中一個故事:東晉著名的政治家謝安有一次和他的家人一起吃午飯,窗外紛紛揚揚下起了雪,這麼大的雪,南國還是少見的,孩子們都瞪著眼睛向外看著。謝安乘機問道:“你們看這飄飄的雪花像什麼?”他的侄子謝朗說:“撒鹽空中差可擬。”他的侄女謝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

  這裡謝朗把飄飄而落的雪花比作鹽粒,謝道韞則把它比作柳絮。無論是鹽粒還是柳絮,都是他們因看到眼前的雪花而想到的。

  這就是聯想。所謂聯想,是人們在觀察的基礎上,由當前的某一事物回憶起或想到另一有關事物的思維活動。

  那麼,謝朗與謝道韞的聯想哪一個更好一些呢?相信很多同學都感覺到了,沉甸甸的鹽粒除了形狀顏色與雪花相似以外,再無共同之處,謝朗的聯想非常之一般。而“柳絮因風起”則傳神地描繪出了雪花輕柔飛旋之狀,輕靈而美麗,謝道韞的聯想的確深刻獨到。

  什麼是想象呢?想象就是人們在感知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對過去經驗進行改造和重新組合成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

  例:圓是蘋果,蘋果落下,牛頓發現第一定律。

  圓是落日,下面是黃沙長河,“長河落日圓”。

  圓是足球,球門線前特寫,進球的精彩一瞬。

  圓是氣球,兒童正在放飛理想。

  圓是殞石,飛速地衝向地球,“天地大沖撞”。

  [例 文]

  將《刻舟求劍》改寫成故事。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ù,急忙)挈(qiè刻)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挈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翻譯:楚國有個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水裡。他急忙在船邊掉劍的地方刻上記號,並說:“我的劍是從這裡掉下去的。”等船一停下,他便從刻有記號的船邊下水去找劍。船已經向前走了,而劍並沒有跟著走,用這種方法去找劍,豈不是太糊塗了嗎?

  改寫: 滔滔的江面上,有一隻渡船橫划過來。船剛一靠岸,就見一個衣冠楚楚的楚國人急匆匆“撲通”一聲跳進了水裡,在齊腰身的水裡亂摸起來。

  岸上等著上船的人看了都感到莫名其妙,好奇地紛紛向船老大詢問這是怎麼回事。“是這樣的,”船老大說,“船到江心時,這位老先生不知怎麼的把劍掉到水裡去了。他一把沒撈著,就慌忙在船幫上刻了個記號,連聲說:‘我的劍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我的劍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我問他這是幹什麼,他說待會兒船靠了岸,好從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我就說:‘你這樣怎能找著劍呢?’他卻不滿意地斜了我一眼說:‘你是個搖船的,懂得啥?’接著就是之乎者也一大套。我沒法給他講道理,只好等著看他怎麼撈法,你們看,他這不是正按著記號在撈他的劍嗎”

  大家聽了,不由得哈哈大笑。這時,忽聽得水聲嘩嘩,那個楚國人從水裡抬起了頭。船老大問:“怎麼樣?老先生,劍找著了嗎?”楚國人連連搖著溼淋淋的頭,仰面長嘆道:“唉——,老天呀!我明明做了記號,卻為何尋不著呢?”他搖頭晃腦地感嘆一番,便無可奈何地爬上了船,活像一隻落湯雞!眾人一看,哈!只見他渾身上下水淋淋,一隻高底鞋子也不知飛往何處去了。

  “怎麼樣,老先生,我說這樣找不著劍吧!”船老大帶著嘲諷的口氣說。楚國人茫然地問:“這是為什麼?”“因為你的腦瓜太呆板,我的船走了,你的劍呢,難道能跟著船一塊兒走嗎?你的記號是死的,船是活的。只按照固定不變的記號,不管船的位置變化,你這樣找劍,不是太愚笨了嗎?”船老大說完,只見那個楚國人抱著頭,蹲在船上,呆呆地看著他做作聰明在船上刻下的那個記號。滾滾奔騰的江水拍打著記號,發出嘩嘩的響聲,彷彿也在嘲笑他的愚蠢似的……

  第二課時

  作文

  將《十五從軍徵》改寫成一篇故事,有關戲曲、動畫片等改編的作品可以作為參考。題目自擬,500字以上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例文1

  生 日

  (改寫《十五從軍徵》)

  我只不過是一隻兵卒,社會大棋盤上的一個小小的棋子,被棋手擺佈一生。

  ——題記

  前言

  已亥年四月初,戰爭依然繼續,老兵李軒寧實在走不動了。將軍允許他告老還鄉。

  李軒寧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今年我已經八十歲了。再過三天就是我八十歲生日,能在我有生之年回家和家裡人過八十歲的生日,是我此生最後的夢想。

  六十五年一個輪迴。這麼多年以來,南征北戰,隨著軍隊展轉流離,風餐露宿;看花開花謝,冬去春來;在刀山劍海里衝過,在戰火硝煙裡走過,在死人堆裡爬過,我根本記不清已經過了多少個年頭。我的記憶中盡是戰爭和鮮血;多少神勇威武的將領死在煙火裡,多少朝暮相處的戰友倒在血泊中,我卻一次次地死裡逃生。看慣了硝煙,看慣了戰爭,看慣了撕殺,看慣了血泊,看慣了生死,也看透了我的一生。

  我不知道是怎樣回到大黃坡村的,更不知道是怎樣回到闊別了六十五年的家中。父親、母親、大哥、大姐、三弟他們全在這裡,但是沒有人能告訴我,他們誰是誰?他們都躺在泥土下面了,再也看不到他們的面容,再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壘起來的墳墓荒草叢生。家裡的院牆已經坍塌,野兔從家裡探出頭來,睜著發紅的眼睛疑惑地盯著我的舉動。推開搖搖欲墜的屋門,房樑上幾隻野雞驚叫一聲,煽動翅膀,噗噗地飛串出去,掀起滾滾塵埃。陽光斜照進來,投下了一道光柱。光柱下躺著幾段斷掉的凳腳,散了一地的發黴的稻草,幾件扔在地上的破衣。一股陳腐的腥臭撲鼻而來……在這一剎那,我幾乎要暈掉,這就是我的家?!

  在院子裡弄來些野谷和野菜,架起爐火,煮飯充飢。獵獵篝火燃起,煙火中,往事歷歷在目:父親、母親、大哥、大姐、三弟……如今,一切都無可挽回地走向了毀滅。夕陽西下,晚霞像一塊巨大的血塊在天地間凝結。整個村莊死了一樣的寧靜,聽不到母親的呼喚,也聽不到戰馬的喧囂。

  人,要用一生的代價來明白生死之道:一生,只不過是社會大棋盤上的一個小小的棋子,註定被棋手擺佈一生。

  後記已亥年五月十七,也就是李軒寧生日那天,戰爭依然繼續,村莊依然寧靜。有人從彌駝河裡把李軒寧撈上來,撈上來的時候,他已經死了。溼淋淋的屍體,肚子漲得老高。但是需要宣告的是:沒有人知道這天是他的生日,人們只知道今天是他的死祭

  例文2

  改寫《十五從軍徵》

  我倚在雜草叢生的墳墓邊,孤寂的風在我的泉思裡奔突和飛揚,我的目光落在孤獨的地平線上,喝一口烈酒,天邊映出了親人的笑臉……

  ——題記

  風華青年

  我正值風華之年的時候,形貌昳麗,文質彬彬,風度翩翩,不知有多少女子拜在我的長袍之下。但是,俗話說:男兒志在四方。我身為男子漢大丈夫,心懷一腔熱血,為祖國獻身,於是毅然決定參伍從軍,放棄了我的春秋美夢。

  戰場風雲

  黃沙滾滾,馬蹄踏歌,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負傷累累。隨著軍隊的東征西戰,環境艱苦,與親人失去聯絡,在多少個黃昏之夜,我吹響了那哀鳴的號角,兩行渾濁的淚拌著悲歌,簌簌地流了下來。我開始後悔了這樣的從軍生活,幾欲當回逃兵。但是,忠肝義膽的將軍的話給了我前進的勇氣——男兒決不當縮頭龜,要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老境頹唐

  八十歲了,人老了,背駝了,錢又沒了,女人也沒了,真後悔那時聽了那死鬼將軍的屁話。我拄了柺杖,嘴裡喃喃道。回想我在沙場打滾幾十年,內心的確充滿自豪,但是老境頹唐,令我情鬱其中。碰了鄉里人,鄉語問一番,“遙望是君家”;乍眼一看,“松柏冢累累”。我踉踉蹌蹌地走到酒家,用僅存的一點錢討了一壺最烈的酒。我一邊向“家”的方向走一邊喝著酒,哼著幾調酒麴……我一屁股坐在墳墓邊,不禁失聲痛哭,想起了當年的老爹老孃,早已各處一方。我順手抓了一把野菜,拌著酒一起喝。我突然想起了風華青年的瀟灑,戰爭風雲的烈火,我又把酒瓶放在嘴邊。一仰頭,一滴酒也沒了。地平線上出現了久違的親人的慈祥笑臉,我彷彿又回到意氣風發的年代……

  幸福的暖泉流遍了我的身體,我輕輕地閉上了眼,“老爹爹,老孃……”

  酒醒之後,卻發現自己淚滿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