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安樂居(節選) 汪曾祺》閱讀答案及解析

《安樂居(節選)汪曾祺》閱讀答案及解析

《安樂居(節選) 汪曾祺》閱讀答案及解析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我們會經常接觸並使用閱讀答案,閱讀答案可以給我們提供解題指導和解題思路。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是好閱讀答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安樂居(節選) 汪曾祺》閱讀答案及解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安樂居(節選)

  汪曾祺

  安樂居是一家小飯館,挨著安樂林。

  安樂林圍牆上開了個月亮門,門頭磚額上刻著三個經石峪體的大字,像那麼回事。走進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塊地方,有幾十棵楊樹。當中種了兩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這就是僅有的觀賞植物了。這個林是沒有什麼逛頭的,在林子裡走一圈,五分鐘就夠了。附近一帶養鳥的愛到這裡來掛鳥。他們養的都是小鳥,紅子居多,也有黃雀。大個的鳥,畫眉、百靈是極少的。他們不像那些以養鳥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們的說法是“瞎玩兒”。他們不養大鳥,覺得那太費事,“是它玩我,還是我玩它呀?”把鳥一掛,他們就蹲在地下說話兒,——也有自己帶個馬紮兒來坐著的。

  安樂居其實叫個小酒鋪更合適些。到這兒來的喝酒比吃飯的多。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兩的。一毛三他們喝“服”了,覺得喝起來“順”。

  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醃雞子。拌粉皮。豬頭肉,——單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豬蹄,偶有豬尾巴,一忽的工夫就賣完了。也有時賣燒雞、醬鴨,切塊。最受歡迎的是兔頭。一個醬兔頭,三四毛錢,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錢,喝二兩酒,夠了。——這還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現在如果還有兔頭也該漲價了。這些酒客們吃兔頭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兒,後掰哪兒,最後磕開腦繃骨,把兔腦掏出來吃掉。沒有抓起來亂啃的,吃得非常乾淨,連一絲肉都不剩。安樂居每年賣出的兔頭真不老少。這個小飯館大可另掛一塊招牌:“兔頭酒家”。

  酒客進門,都有準時候。

  頭一個進來的總是老呂。安樂居十點半開門。一開門,老呂就進來。他總是坐在靠窗戶一張桌子的東頭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這成了他的專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條腿盤著,一條腿曲著,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張方凳上,——脫了鞋。他不喝安樂居的一毛三,總是自己帶了酒來,用一個扁長的瓶子,一瓶子裝三兩。酒杯也是自備的。他是喝慢酒的,三兩酒從十點半一直喝到十二點差一刻:“我喝不來急酒。有人結婚,他們鬧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一邊喝酒,吃兔頭,一邊慢條斯理地抽關東煙。這人整個兒是個慢性子。說話也慢。他也愛說話,但是他說一個什麼事都只是客觀地敘述,不大參加自己的意見,不動感情。一塊喝酒的買了兔頭,常要發一點感慨:“那會兒,兔頭,五分錢一個,還帶倆耳朵!”老呂說:“那是多會兒?——說那個,沒用!有兔頭,就不錯。”西頭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渾愣,愛打架。屠老頭兒到永春飯館去喝酒,和服務員吵起來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領子。服務員一胳臂把他搡開了。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去跟兒子一說。他兒子二話沒說,撿了塊磚頭,到了永春,一磚頭就把服務員腦袋開了!結果:兒子抓進去了,屠老頭還得負責人家的醫藥費。這件事老呂目睹。一塊喝酒的問起,他詳詳細細敘述了全過程。坐在他對面的老聶聽了,說:“該!”

  坐在裡面犄角的老王說:“這是什麼買賣!”

  老呂只是很平靜地說:“這回大概得老實兩天。”

  老聶原是做小買賣的。現在退休在家。電話局看中他家所在的“點”,在他家安公用電話,每月貼給他三十塊錢。老聶的日子比過去“滋潤”了,但是他每頓還是隻喝一兩半酒,多一口也不喝。

  畫家來了。畫家風度翩翩,梳著長長的背發,永遠一絲不亂。衣著入時而且合體。春秋天人造革獵服,冬天羽絨服。——他從來不戴帽子。這樣的一表人才,安樂居少見。他在文化館工作,算個知識分子,但對人很客氣,彬彬有禮。他這喝酒真是別具一格:二兩酒,一揚脖子,一口氣,下去了。這種喝法,叫作“大車酒”,過去趕大車的這麼喝。西直門外還管這叫“駱駝酒”,趕駱駝的這麼喝。文墨人,這樣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過去是街坊。喝了酒,總要走過去說幾句話。“我給您添點兒?”老王擺擺手,畫家直起身來,向在座的酒友又都點了點頭,走了。

  他的畫怎麼樣?沒見過。

  這天,安樂居來了三個小夥子:長頭髮,小鬍子、大花襯衫、蘋果牌牛仔褲、尖頭高跟大蓋鞋,變色眼鏡。進門一看:“嗨,有兔頭!”——他們是衝著兔頭來了。這三位要了十個兔頭、三個豬蹄、一隻鴨子、三盤包子,自己帶來八瓶青島啤酒,一邊抽著“萬寶路”,一邊吃喝起來。安樂林喝酒的老酒座都瞟了他們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陣,把筷子一揮,走了。都騎的是亞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頭、咬了一口的包子皮,還有一盤沒動過的包子。

  老王看著那盤包子,撇了撇嘴:“這是什麼買賣!”

  安樂居已經沒有了。房子翻蓋過了。現在那兒是一個什麼貿易中心。

  一九八六年七月五日晨寫完

  7.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頭描寫的是安樂林,在文章開始前插入這段風景描寫,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場所,給全文也奠定了悠閒自在的抒情基調。

  B.在《安樂居》這個小說裡有太多的美好溫情,彌散著生活的溫情。汪曾祺用淡淡的筆調細說著老酒客們的閒適的日常,這些形形色色的老酒客體現了老北京升斗小民身上的傳統文化的印記和人情味兒。

  C.安樂居的老酒客喝酒都有一個度,喝得自在舒心。小說人物去中心化,透過人物在小酒館依次登場表演刻畫人物的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D.這篇小說呈現出“散文化”、“筆記小說”的特點,記錄民俗風情,敘寫市井人生,作者淡化矛盾淡化情節,不強調情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8.小說以“安樂居已經沒有了。房子翻蓋過了。現在那兒是一個什麼貿易中心”結尾,請探究小說結尾的表達效果。(6分)

  9.汪曾祺是一位語言大師,對於語言魅力,他是著力追求的。請舉例分析這篇小說的語言特色。(6分)

  答案:

  7.答案:A。

  解析:A項“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場所”錯誤,故事發生的地點和人物活動的主要場所都是安樂居酒館。“遛鳥”屬於社會環境環境描寫。

  8.答案:

  (1)首尾照應。結尾“安樂居的消失”和開頭照應,結構緊湊。

  (2)揭示主題。安樂居在第一段出現,在最後一段消失,這種淡淡的失落和前文淡淡的悠然的樂在其中的感覺形成反差,增添小說的張力,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安樂居的消失意味著傳統文明在現代文明衝擊下的退讓。

  (3)感傷式結尾。安樂居沒有了,這樣的令人傷感的結尾,令人回味,促人思考。

  (4)敘述語言平靜剋制,蘊含著淡淡的感傷。敘述者平淡的筆調,更加劇了傳統文化、傳統氣息消失的傷感。

  解析:本題考查關鍵句(段)的作用分析。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創作意圖和寫作技巧。能力層級為探究F。關鍵句段的作用可以從情節結構、形象塑造、主旨表達、語言特色和審美效果等方面回答,本文的人物是群像,所以主要從情節結構、主旨表達、語言特色、閱讀效果等方面作答。

  評分標準:答出3點並分析即可。每點2分,共6分。

  9.答案:

  ⑴人物語言的個性化。老呂的話“這回大概得老實兩天”緩緩地,和他的性格一致。

  ⑵口語化,京味濃,貼近生活。“很渾愣”“一磚頭就把服務員腦袋開了”等京味口語的運用很地道。

  ⑶語言幽默風趣。如“他們不養大鳥,覺得那太費事,‘是它玩我,還是我玩它呀?’”。再如提到畫家的畫,作者寫道“他的畫怎麼樣?沒見過。”。

  ⑷語言簡潔平淡自然素樸雅緻。多用短句,不加修飾,自然樸素而有韻味。

  評分標準:答出3點並舉例分析即可。每點2分,共6分。

  解析:本題考查語言特色。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文學類作品的語言考查可以從三個方面人物語言、文字敘述語言(以上兩者屬於區域性)和語言風格(整體)作答。

  內容拓展:汪曾祺《安樂居》中的文化意蘊

  “安樂居是一家小飯館,挨著安樂林。”這句話中存在著兩個空間地點,一個是安樂居,一個是安樂林。空間感知中包括三種感覺,視覺,聽覺,觸覺。很顯然這句話中體現的是視覺,看到的東西。這兩個空間又有著對立的關係,小飯館是封閉起來的空間。可看作是內部的空間,它可以是一個幽閉之所,而安樂林是一片小林子,是敞開的,開放的。可以看作一種外部的空間,象徵自由,它們作為空間都是靜態空間,是一個行動的地點,之後事件就在這空間內發生。這兩個空間是挨著的,是相鄰的。那麼,是誰在看呢,應該是一種視覺行為。敘述人處於回顧中的“看”,一開始就進入回憶,而且在回顧中首先想到的是整體的空間結構,表現出了整體性,安樂林似乎與安樂居合成為一個整體。安樂居是一家小飯館,那麼小飯館為何會挨著一片樹林呢,可見這個小飯館並不挨著市中心,不處在繁華地帶,而可能在郊區,比較偏僻的地方,在這偏僻的地方有小飯館,帶有悠閒之意,小林子本身就帶有遠離城市的喧囂、嘈雜,而在這裡能夠體會到些許寧靜、舒心的感覺,似乎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也過著世外桃源、閒雲野鶴般的生活。

  這種回憶是過去一個視覺行為。但是作為一個行為,卻又置於回憶的現在,將主要的空間地點放在首句提出,那麼之後的回憶中的前後連置的故事或者成分就可以進入,可以直接言說,回憶本來應是時間與空間的結合點,但在首句中並沒有提到時間,時間屬於缺失狀態,空間的提出表明了之後的事件發生的地點,並且與題目有所照應,開頭點題。用安樂居來命名,似乎有著較為深遠的意義。作者採用的是講述的方式,在第一句中,採用的是非藝術的講述,而不是顯示,安樂的`意思應是舒心,悠閒,舒適的意思,可以形容生活狀態,也可形容人的心情、心境,在這裡連續重複了兩個安樂,加強了這種世外桃源的效果,使讀者受到很強的衝擊效果。安樂居是一家小飯館,這又與消費文化聯絡起來,之後具體寫到了這些消費符碼。這與現在,後現代或物質時代,所有一切都商品化,有很強烈的對比,日常生活的意義已在於其消費性和個體慾望的滿足性,在現代社會,對商品物質方面的需求,已不是人們消費的目的和動機了。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社會價值判斷的標準從實體轉為符號,而人們也開始了符號性的消費,於此相比,反襯出了安樂居的閒適、恬淡的生活,人們沒有追求太多精神上的消費,沒有涉及複雜的社會人生。

  “當中種了兩棵丁香花,一顆白丁香,一棵紫丁香,這就是僅有的觀察植物了。”丁香,花色淡雅、芳香,與楊樹搭配在一起,別有一番風味,帶有鄉土感、風俗畫的感覺,有樹有花顏色豐富,也算是個小公園了。這句的寫法與魯迅的《秋夜》第一句很相似,“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魯迅表達出來的較多的是憂鬱的寂寞的感情,而本文作者表達出的更多的是一種悠遊閒適的生活,生活的樂趣融入其中,而且在這裡也用到了顏色的修飾,增強了色彩感。後面寫的是人物行為活動,他們在安樂林中掛鳥,來這裡聊天,這麼小的一個林子成了他們悠閒談天的地方,突出了這裡的意境美,從植物到動物,這段描寫的是自然中的事物,更加顯示出了世外桃源的感覺,這塊地方不需要太大,人們很容易滿足,現在隨著物質商品化,經濟市場化,像這樣一塊寶地已不再存在了,作者在寫的時候,可能也含著淡淡的憂鬱,文章要寫的是安樂居,但在開頭描寫的是安樂林,在文章開始前插入一段風景描寫,作為背景來闡釋,給全文也奠定了一個悠閒自在的抒情基調。

  敘述者是喜愛安樂林的,而這樣一個小林子,卻有那麼大的名聲。引導著周圍的環境,可見它確實有一定的歷史,有一定的地位。並且在人們心目中也是很重要的。也許這一片簡單的小林子並不僅僅是一個符號,一個環境或一個場所。它更多的是帶有象徵符碼的意義,象徵著人們精神的家園,精神的棲息地。而林子的小與名聲的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然它小,但是人們卻是離不開它。

  “安樂居已經沒有了。房子翻蓋過了。現在那兒是一個什麼貿易中心。”敘述者的回憶已經結束,回到了當下,充滿無限的感傷。其實在文字後半部分那三個闖入者的到來就已經預示著商品文化的侵入,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衝突碰撞。“房子翻蓋過了。”這表示著對傳統文化傳統氣息的一種解構,傳統文明面臨著解體。貿易中心代表著商品的物質文化,後現代終於取代了傳統,商品文化佔據了一切,人們悠然閒適的棲身之地沒有了,這也意味著過去那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也結束了,這是何等的淒涼悲痛,敘述者卻透過平淡的筆調將其平靜的描述出來,更加劇了悲涼之感,安樂居已經沒有了,而安樂林卻沒有提到。那麼安樂林會發生變化嗎,這裡是一個缺失,讓人們去想象、猜測,也是留給我們一片淨土,讓我們去思考對精神家園的安置。在第一段提到安樂居出現,在最後一段安樂居消失,首尾呼應。再看題目安樂居,隱含著對消失自身的思考,安樂居或許只是一個嚮往,一個精神家園,使心靈得到安寧、和諧,而如今安樂居不在了,喧囂的一切都充斥著生活,現在生活或許滿足了,物質生活提高了,但心靈再難回到悠然的生活中去,也許這就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吧。安樂居不只是真實的安樂居,同時也是每個人心靈的安樂居,精神的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