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詩人的孤獨感》閱讀答案

《詩人的孤獨感》閱讀答案

《詩人的孤獨感》閱讀答案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我們寫閱讀題就會用到閱讀答案,透過對照閱讀答案可以發現自己的知識盲區。你所瞭解的閱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人的孤獨感》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空間和時間的擴大使原本定位在穩定的農業田園文化的漢文學,忽然被放置到與遊牧民族關係較為密切的流浪文化當中。我們從李白身上看到很大的流浪感,不止是李白,唐代詩人最大的特徵幾乎都是流浪。在流浪的過程中,生命的狀態與家、農業家族的牽連性被切斷了,孤獨感有一部分就來源於不再跟親屬直接聯絡在一起的狀態。

  在“安史之亂”之前,李白與王維都有很大的孤獨感,都在面對絕對的自我。在整個漢語文學史上,面對自我的機會非常少,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的環境,要面對父親、母親、哥哥、姐姐、太太、孩子,其實是生活在一個充滿人的情感聯絡的狀態裡。我們不要忘記人情越豐富,自我就越少。我們讀唐詩時,能感受到那種快樂,是因為這一次自我真正跑了出來。李白是徹頭徹尾地面對自我。在他的詩裡面讀不到孩子、太太,甚至連朋友都很少,他描述他跟宇宙的對話:“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就是為了要成為仙人,在五個最有名的山裡跑來跑去。李白的詩裡面一直講他在找“仙”,“仙”是什麼?其實非常抽象,我覺得這個“仙”,是他一個完美的自我。只有走到山裡去,他才比較接近那個完美的自我。到最後他也沒有找到,依舊茫然,可是他不要再回到人間。因為回到人間,他覺得離他想要尋找的完美自我更遙遠。他寧可是孤獨的,因為在孤獨裡他還有自負;如果他回來,他沒有了孤獨,他的自負也就會消失。李白一直在天上和人間之間遊離。他是從人間出走的一個角色,先是感受到巨大的孤獨感;然後去尋找一個屬於“仙人”的完美性,可是他並沒有說他找到了,大部分時候他有一種茫然。

  初唐時期,就是在為李白這種詩人的出現做著準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邊塞詩的發展。

  “邊塞詩”非常重要。 中國文人很少有機會到塞外去,很少有機會把生命放到曠野上去冒險,去試探自己生命的極限。宋朝以後,文人寫詩都是在書房裡。我覺得唐詩當中有一個精神是出走和流浪,是以個人去面對自己的孤獨感。當時的詩人到塞外是非常特殊的經驗,因為有很多危險,可是在危險當中,詩人們同時也激發出自己生命的巨大潛能。今天也是一樣。一個在溫室般的環境中長大,一直受到很好保護的孩子,跟一個不斷被帶到高山上去行走的孩子,寫出來的詩絕對不一樣。初唐詩的'內在本質,很大一部分是詩人與邊塞之間的精神關係。唐朝開國的李家的有鮮卑血統,他們透過婚姻促使漢族跟遊牧民族不斷融合,產生了與農業社會不同的生命情調。

  農業社會是將種子放到土裡,等著它發芽。只要是農業的個性,一定是穩定的個性,穩定同時可能是保守,也可能是封閉,會使人有很多東西無法割除。在農村,人們的道德觀念一般是很保守的,因為必須穩定,所以對新事物的接受非常難。只有開始冒險,才能打破農業的固定性與封閉性。唐代很有趣的一點是開國的皇族有意識地去接納外族,尤其是遊牧民族,皇族的母系當中就有少數民族血統。大家回顧一下唐代美術史裡面的女性造型,肉體本身那麼飽滿,可以暴露出來,放到其他朝代都令人側目。在漢族的文化倫理占主導地位的時候,大概從來沒有那樣大膽的服裝。武則天、楊貴妃,她們身體的飽滿性根本就是“胡風”。

  (選自《蔣勳說唐詩》)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一生都處在充滿人的情感聯絡的狀態裡,在整個漢語文學史上,面對自我的機會其實非常少。

  B、找“仙”的李白一直在天上和人間遊離,當他追求完美自我未果後,如果再回到人間,距離目標更加遙遠,還將失去孤獨和自負。

  C、唐朝詩人到塞外去是非常特殊的體驗,需要面對自己的孤獨,雖然有很多危險,但同時也能在危險中激發出自己生命的巨大潛能。

  D、唐代開國皇族有意識地接納外族,尤其是遊牧民族,漢族文化倫理已不佔主導地位,因此唐代美術史中女性造型帶有明顯“胡風”。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整篇文章圍繞唐朝詩人的孤獨感,從孤獨感的表現及孤獨感產生的原因展開分析。

  B、全文采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引用論證等方法,說理透徹。

  C、對李白的分析,意在說明“安史之亂”前的詩人有孤獨感,選例典型,具有說服力。

  D、論述中既融入對歷史的解析,又聯絡生活,使文章有厚重感的同時又不會有艱澀感。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大部分唐代詩人在流浪過程中,不再跟親屬產生直接聯絡,於是就產生了孤獨感。

  B、在唐朝初期,隨著邊塞詩的發展,面對絕對的自我、擁有孤獨感的詩人就出現了。

  C、詩人與邊塞之間的精神關係很大一部分是初唐詩的內在氣質,說明邊塞詩很重要。

  D、在穩定、保守、封閉的農業社會被打破後,唐代文學逐漸體現出流浪文化的特點。

  答案:

  1、(3分)D(第四段中“武則天、楊貴妃,她們身體的飽滿性根本就是胡風”,並非“女性造型帶有明顯的胡風”。)

  2、(3分)C(對李白的分析,意在說明詩人的孤獨感是面對絕對的自我。)

  3、(3分)D(A、說法絕對,原文“孤獨感有一部分就來源於不再跟親屬直接聯絡在一起的狀態”。B、從第三段“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邊塞詩的發展”可以看出,邊塞詩的發展只是“準備”的要素之一。 C、第四段原文是“初唐詩的內在本質,很大一部分是詩人與邊塞之間的精神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