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蒲松齡閱讀答案
《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的散文,寫的是一場精彩逼真的口技表演,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口技蒲松齡閱讀答案,歡迎閱讀參考。
口技
蒲松齡
村中來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攜一藥囊,售其醫。有問病者,女不能自為方,俟暮夜問諸神。晚潔斗室,閉置其中。眾繞門窗,傾耳寂聽,但竊竊語,莫敢欬(k4i,咳嗽)。內外動息俱冥。至夜許,忽聞簾聲。女在內日:“九姑來耶?”一女子答雲:“來矣。”又日:“臘梅從九姑來耶?”似一婢答雲:“來矣。”三人絮語間雜,刺刺不休。俄聞簾鉤復動,女日:“六姑至矣。”亂言日:“春梅亦抱小郎子來耶?”一女日:“拗哥子!嗚嗚不睡,定要從娘子來。身如百鈞重,負累煞人。”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二婢慰勞聲,小兒喜笑聲,一起嘈雜。即聞女子笑日:“小郎君亦大好耍,遠迢迢抱貓兒來。”
既而聲漸疏,簾又響,滿室俱譁,日:“四姑來何遲也?”有一小女子細聲答日:“路有千里且溢,與阿姑走爾許時始至。阿姑行且緩。”遂各各道溫涼聲,並移坐聲,喚添坐聲,參差並作,喧繁滿室,食頃始定。即聞女子問病。九姑以為宜得參(sh5n,人參),六姑以為宜得芪(q0,黃芪中藥名),四姑以為宜得術(白朮,中藥名)。參酌移時,即聞九姑喚筆硯。無何,摺紙戢(j0,擬聲詞,鋪紙的聲音)戢然,拔筆擲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筆觸幾,震震作響,便聞撮藥包裹蘇蘇然。頃之,女子推簾,呼病者授藥並方。
反身入室,即聞三姑作別,三婢作別,小兒啞啞,貓兒唔唔,又一時並起。九姑之聲清以越,六姑之聲緩以蒼,四姑之聲嬌以婉,以及三婢之聲,各有態響,聽之了了可辨。群訝以為真神。而試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謂口技,特借之以售其術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嘗言:在都偶過市廛,聞絃歌聲,觀者如堵。近窺之,則見一少年曼聲度曲。並無樂器,惟以一指捺頰際,且捺且謳,聽之鏗鏗,與絃索無異。亦口技之苗裔也。
(摘自《聊齋志異》第2卷總第267頁)
(1)
口技者“晚潔斗室,閉置其中”開藥方的情節跟課文中巫婆“密室垂簾”、“唇吻翕闢”有什麼異同?為什麼?
答:________
(2)
在斗室論醫問藥過程中,口技者模擬了哪些人的聲調?
答:________
(3)
除了人的聲音之外,文中還描寫了移坐聲、摺紙聲、拔筆擲帽聲、磨墨聲等,為什麼要描寫這些雜聲音?
答:________
(4)
有人評論上文說:“乃世之聽婦人女子言者,一聽而神昏,再聽而魂迷,三聽而手足失所,聽未及終而耳聾矣。得女子而失丈夫,古今同慨。松齡先生其有見於此,因託技於口,託口技於女子,託女子口技於暮夜,以垂戒後世歟!然百世後,女子終售其技,男兒終中其技,豈聊齋之不善言哉!然男兒有耳,固不能禁女子有口也。”你有什麼看法?
答:________
答案解析:
(1)口技者自己不會開藥方,所以不得不夜半密室假託仙姑論說來開藥方;而巫婆是“望空代祝”,她可以在眾目之下操持。
(2)有九姑、六姑、四姑;臘梅、春梅、小女子等三個婢女;一個小郎子;一隻貓。
(3)使細節真切生動,讓環境和氣氛烘托人物形象,使小說富有想象力。
(4)①這段評論流露了嚴重的男尊女卑的腐朽思想。
②蒲松齡對女子是極為同情和尊重的,評論者曲解了蒲松齡的思想觀念。
③說明同樣一篇作品,不同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
作品註釋
囊:一種口袋。
俟:等待。
諸:之於。
潔:清理。
竊竊:偷偷,悄悄。
絮語:連續重複的話。
負:背。
煞:表示極度。
寒暄:噓寒問暖。
溢:水漫出來。此指路特別遠。
戢(jí)戢:擬聲詞。
市廛(chán):集市。廛:古代一戶人家所佔的地方.
參:人參。多年生草木,根入藥。下文“芪(qí)”,為黃芪,也為多年生草,根入藥.“術(zhú)”,藥草名指白朮或蒼朮。
好:形容很不錯的樣子。形容詞。
漸:緩緩的
竊竊:偷偷。
既而:不久。
鏗鏗:聲音響亮。
了了:清清楚楚。
有:通“又”。
俱:都。
效:見效,有效。
寒暄:噓寒問暖。
喜:通“嘻”。
坐:通“座”。
反:通“返”,返回。
窺:偷偷地看。
俄:頃刻。
迢迢:千里迢迢。
曼:柔美。
苗裔(yì):後代。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傑出文學家,小說家,山東省淄川縣(今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9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裡,補博士弟子員。但後來卻屢應省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年近40年,直至7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世稱“聊齋先生”。
蒲松齡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中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