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幼兒園說課稿>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集合15篇)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集合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科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

  活動目標

  1.體驗玩色的樂趣,產生探索的欲塑;

  2.感知顏色的變化,進行三種顏色的分類。

  活動準備

  透明飲料瓶若干個,顏色標記,塑膠簍子三個。

  活動過程

  一、觀察、探索瓶子的秘密。

  1.導人:"小朋友,平時我們常常會喝飲料,飲料瓶有各種各樣的。今天我帶來的可是神奇的飲料瓶。(揭開遮布)這些瓶子怎麼神奇呢?這些瓶子呀都會變魔術!"

  2.觀察瓶子:"大家快來看看,神奇的瓶子是什麼樣的?"(都是透明的,身體是細細長長的……裝著沒有顏色的水。)教師要做準確概括。

  提問:你看到了什麼?你發現了什麼呢?

  二、發現秘密,激發探索慾望。

  過渡:"瓶子裡有秘密噢!下面一個人拿一個,我也拿一個。"(注意:站的位置不要太擠,不要背對大家。)

  1.晃瓶子

  (1)"拿好你的瓶子,音樂響起來,讓我們和瓶子一起跳個舞吧。"

  (2)"讓瓶子動起來,讓瓶子裡的水也跳動起來!"

  2.找變化

  (1)"看看你們的瓶子有沒有什麼變化啊?"(只有三位幼兒拿的瓶子裡的水變顏色了。注意讓孩子自己說出顏色。)

  (2)"咦,你瓶子裡的水變成了什麼顏色?他的也變了,變成了什麼顏色?我的怎麼沒有變啊?(感到很奇怪。)

  (3)收瓶子:"我們先把瓶子送回去,然後趕快坐到椅子上。"

  幼兒討論:想想會是什麼原因呢?"

  三、玩變色遊戲,進行顏色分類。

  過渡:"這兒還有好多神奇的瓶子呢(揭開遮布),一個人拿一個,我們再來試一次吧。"

  1.變顏色

  "準備好。(音樂開始)動起來吧,讓瓶子裡的水也跳動起來!"

  2.送瓶子

  (1)(音樂停止)"你們發現了什麼?變成了什麼顏色?這紅紅的像什麼?"

  (2)"下面我們來玩一個找朋友的遊戲:我數一,二,三,紅色和紅色站在一起,藍色站在一起,黃黃站在一起。我要開始數啦,一,二,三。"(檢查)

  (3)(神秘一點)"噓!我的瓶子在和我說話呢,他說瓶寶寶想要回家了。他們的家在哪兒呢?找找看,在這兒呢,(出示空簍)上面還貼著標記。下面請你們看著瓶子裡水的顏色,按標記把瓶子送回家吧。"

  (注意:節奏要慢一點,要讓孩子都能安靜下來才開始說,不要急。)

  四、再變顏色,揭示秘密。

  1.老師換瓶蓋變色。

  過渡:"瓶寶寶都回家了,我們也坐到椅子上休息休息吧。"

  (1)"剛才我瓶子裡的水變成了黃顏色,它說它還會變顏色!""這次能變出什麼顏色呢?我們仔細看看吧。"(邊說邊換瓶蓋,音樂起。如果有孩子說出我換瓶蓋了,"我是在換瓶蓋,老師為什麼要換瓶蓋呢,待會兒你就知道了。")

  (2)"看,顏色真的又變了,變成了?綠色啦!"

  (3)"你們也把瓶寶寶輕輕地請出來。看清楚你拿的瓶子,裡面的水是什麼顏色的。"

  幼兒拿瓶子,隨音樂的節奏舞動。

  (4)"瓶子裡的水變色了嗎?為什麼沒變色呢?"

  2.小朋友換瓶蓋變色。過渡:"原來這裡面有一個小秘密呢!想知道的人趕快找一張椅子坐下來。"(幼兒回位置)幼兒猜測。(如幼兒猜測不到,教師啟發:細心的小朋友就會發現,剛才魔法師換了一個瓶蓋,瓶子裡水的顏色就又變了,那麼,秘密到底在哪兒呢?)

  (1)"秘密真的在瓶蓋裡嗎?我們擰開瓶蓋看一看,你會發現什麼?"

  (2)"對了,蓋子裡有顏色。看看你瓶子裡水的顏色和瓶蓋裡的顏色是不是一樣的啊?"

  (3)"請你看看你旁邊的小朋友和你的顏色是不是一樣的。找一個和你顏色不一樣的,互相交換一下瓶蓋,換好後一定要用力把瓶蓋擰緊。"

  (4)幼兒換瓶蓋(音樂響起來)。

  (5)"原來是什麼顏色的?現在變成什麼顏色了?"兩三名幼兒說。

  (6)結束語:"噢,不同的顏色碰到一起,就會變成另外一種顏色。小朋友們請帶上你的瓶寶寶,跟老師來吧!我們再去換個瓶蓋,試試看吧!"

  說課材料

  1.活動來源

  "天空生氣的時候是黑色,大海溫柔的時候是藍色,冬天掉眼淚的時候是白色,我的心高興的時候是彩色。"當我讀到《整合教材》中的這首兒歌時,覺得好美——是顏色渲染了這個世界的微妙。顏色可以表達心情,顏色可以表達感受,顏色還可以表示季節,正是顏色讓這個世界變得豐富多彩。顏色時刻在我們眼前。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顏色作為主題。我也知道關於顏色的活動有很多。課題老,就要想辦法變花樣,換角度。我要給顏色找一個更有生命力的載體!那段時間班上在收集飲料瓶,有個孩子帶了一個裝著水的飲料瓶,瓶蓋上打了幾個洞,說是倒過來可以當水壺用。看著他擺弄瓶子,瓶裡的水晃來晃去的,也許上帝可憐我的冥思苦想吧,當時腦子裡就突然想到用透明的飲料瓶作引子,裝上沒有顏色的水,讓顏料躲在瓶蓋裡,設計成一個可以讓水變顏色的小魔術。於是,"神奇的瓶子"就這樣產生了。

  2.設計意圖

  幼兒天生的好奇心是進行科學教育的基礎。"科學始於好奇",好奇心是興趣的先導,興趣又是學習的動力,是幼兒獲得經驗的先決條件。從小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就要從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人手,從而使幼兒愛科學,主動學習科學。巧妙的設計、有效的組織,就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學科學的興趣。我想透過今天這樣的方法玩顏色,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好奇心,他們能在輕鬆快樂、好奇興奮的狀態下,產生探索慾望,感受顏色的變化,自然也可以進行顏色的分類。用幼兒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的廢舊飲料瓶,發生神奇的變化,讓幼兒體驗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科學就是我們每天做的事,使幼兒學會關注生活,真正理解科學的實際意義,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3.目標分析

  現代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情感、態度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及環境的積極交流、和諧相處。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從情感、態度、認知等方面將活動目標確定為:體驗玩色的樂趣,產生探索慾望;感知顏色的變化,進行三種顏色的分類。

  4.過程分析

  圍繞以上目標,我將活動分為四個部分:

  (1)觀察,探索瓶子的秘密;

  (2)發現秘密,激發探索慾望;

  (3)玩變色遊戲,進行顏色分類;

  (4)再變顏色,揭示秘密。

  正如杜威所說"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究是兒童的本能衝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

  在整個活動中,我給孩子創造了一個輕鬆快樂的活動環境,孩子是活動的主角,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愉快的情緒體驗和強烈的探索慾望正是本次活動的成功之處。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2

  一、活動目標

  1、認識紅色

  2、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3、初步培養幼兒觀察能力

  二、活動準備

  箱子、紅色實物若干、卡紙大兔子若干、足夠數量的小兔子、足夠數量多種顏色的花

  三、活動過程

  1、直接匯入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一個神秘的箱子,老師想請一起來看看這箱子裡有什麼呢?

  2、摸一摸

  教師示範:出示箱子,教師摸出第一樣紅色的實物,引導幼兒說出紅色。

  老師想請表現最棒的小朋友也來摸一摸(教師強調規則)

  幼兒遊戲::讓一幼兒摸出實物,並引導說出紅色。(遊戲重複四次)

  教師小結:今天我們從神秘的箱子裡摸出了好多紅色的東西哦!有紅色的??,紅色的??……

  3、變一變

  師:我們摸出了那麼紅色的東西,就是沒有紅兔媽媽,老師給小朋友變一個魔術,看能不能把紅兔媽媽變出來呢!你們準備好了嗎?魔術開始咯!(放音樂,出示兔子)

  1、拿出不是紅色的兔子。

  問:這是紅兔子嗎?(重複兩次)

  2、第三次變出紅色的兔子。

  小朋友們好,我是紅兔媽媽,我現在要回去看我的兔寶寶了。

  4、給紅兔寶寶找家

  師:我的紅兔寶寶不見了,怎麼辦?怎麼辦?(原來,紅兔寶寶迷路了,它們不懂路回家,小朋友們,我們一起幫助它,把他們送回家吧!

  幼兒遊戲(播放音樂)

  師:今天,我們幫助了紅兔寶寶,老師要獎勵小朋友一朵紅花,但是這紅花要小朋友們自己去找。找到以後馬上回到小凳子上坐好,不然紅花會跑掉的喲!

  幼兒遊戲

  四、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紅色寶寶,真開心,現在請小朋友們帶上我們的紅花,跟著老師出去外面找更多的紅色寶寶吧。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於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並使他們感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教師應成為幼兒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時刻關注幼兒的行為,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抓住教育的契機,為幼兒的探究活動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創造寬鬆的探究環境。

  中班幼兒會對水本身感興趣,但他們的興趣只是停留在玩水上,科學活動《水不見了》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透過實驗、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見了”的原因。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要求幼兒瞭解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東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東西在吸飽水後(飽和後)也就不能吸水了。一般來說,孩子對理論知識較難明白,但如果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比老師的講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1、透過動手操作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東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東西在吸飽水後(飽和後)也就不能吸水了。2、嘗試用獲得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3、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幼兒樂於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二、 教學準備

  在制定活動目標時,我們根據《綱要》對科學領域的要求,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和記錄科學的能力,注重面向全體幼兒,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為此,我們準備了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1、每位幼兒一個杯子,記錄表一張。2、每桌上有一盆水、餐巾紙、海棉、石頭、泡沫材料若干,兩個空籮筐讓幼兒分類用。3、大記錄表一張。

  三、教法學法

  這一活動的物件是中班的幼兒,他們的年齡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根據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同時還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穿插運用了講述法、啟發聯想法、參與法、討論法、讓幼兒與幼兒,幼兒與老師之間都可以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

  四、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我們主要分為以下個部分:

  以變魔術的形式引入——實驗、觀察、交流區分哪些東西能吸水,哪些東西不能吸水——發現能吸水的東西的飽和現象——用學到的東西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第一部分: 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首先創設了一個變魔術的情景,透過一個神奇的寶瓶,不僅吸引住了幼兒的注意力,更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慾望。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是幼兒探究和學習的原動力和內驅力,它不僅能提高幼兒認知活動的積極性和效果,還能使認知活動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幼兒在強烈探究慾望的趨使下,主動地去探索“水不見了”的原因。

  第二部分:幼兒實驗,區分哪些東西能吸水,哪些東西不能吸水。

  幼兒透過實驗操作發現有些東西能吸水,有些東西不能吸水,幼兒自主參與,探索新知識 這部分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注重培養他們的觀察、比較能力。

  第三部分:發現能吸水的東西的飽和現象

  在此我故意向幼兒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老師剛才在你們做實驗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你們說毛巾(海綿)能吸水嗎?(能)可是為什麼我發現這個杯子裡的水沒有被毛巾(海綿)吸掉呢?

  這這個部分我們運用了討論法、講述法來讓幼兒瞭解飽和現象。

  擴散經驗,這樣讓幼兒學習環境從課堂轉移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來,以達到讓幼兒主動去觀察瞭解自然物的目標。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4

  一、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我這次活動的選材就來源於生活。石頭是構成自然生態環境的一種無生命的物質,同時也是幼兒經常接觸的事物,比如在幾次戶外活動時,我看到有幾個孩子特別喜歡去撿石頭玩,用石頭在地面上、牆面上、花壇邊等各地方敲一敲,一邊玩一邊興奮地叫同伴一起過來聽石頭敲擊所發出的聲音。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成課程,於是就設計了這個小班的科學活動《奇妙的石頭碰碰響》,希望透過遊戲引起孩子們對探索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的興趣,引導他們在“玩中學”在“玩中求發展”,就如《綱要》中所說:“要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發現和感覺到周圍世界的神奇,體驗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自己身邊,保持永久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二、說目標

  從“新綱要”科學領域目標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綱要精神,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目標:1、感知石頭的基本特性,樂意參加玩石頭的遊戲,體驗玩石頭的樂趣。2、嘗試自由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並願意大膽表述。

  三、說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為“透過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在活動中我採用了探索比較法來解決難點,透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這一特性。

  四、說準備

  1、物質準備:幼兒人手兩塊石頭;若干件硬的物品(木頭積木,塑膠積木,金屬勺子);若干件軟的物品(海綿,毛絨玩具,毛線團);厚墊子,桌子等。

  2、經驗準備:已學習節奏樂《閃爍的小星星》。

  五、說過程

  我透過三個環節“感知特性--探索比較--拓展經驗”來達到活動的目標。1、感知特性一開始以“石頭展覽會”的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透過觀察發現石頭不同的顏色、形狀、質感,對石頭的基本特性有一定的瞭解,為後面的環節做好鋪墊。2、探索比較這個環節是活動的重難點所在。透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並願意大膽表述。第一次以集體共鑑的方式,初步感知軟硬物體與石頭碰撞產生的不同現象;第二次透過自主探索,幼兒運用已有經驗的判斷進行初步猜測,經過探索驗證進一步感知這一現象。3、拓展經驗這是活動的延伸環節,進一步增強幼兒對探索石頭的興趣。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隨著社會生活現代化程序的加快,現代生活給幼兒帶來的危險日益突出,像火災、溺水、拐騙、突發事件等一系列危險時刻威脅著年幼的孩子。幼兒生活經驗少,自我保護能力差,極易受到傷害,因此,對幼兒進行自我保護教育和學習處理一些突發事件十分必要。與其整天把幼兒看管得緊緊的,不如教會他們必要的安全知識。鑑於此,我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隨機教育外,覺得有必要組織一次專門的教育活動,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幼兒掌握正確的報警知識。

  二、說活動目標:

  小班幼兒缺乏生活經驗和自我保護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發生意外傷害,雖然知道了一些急用電話,但還不會正確使用,根據小班幼兒的這些特點,我為本活動定出了兩條教育目標:

  第一,瞭解警車、救護車、消防車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第二,知道電話110、120、119的作用,懂得在危急時撥打相應的電話號碼。

  孩子的安全是幼兒園的首要任務,但是我們也不可能整天跟著孩子轉,只有教給他們學會自我保護的能力,讓他們懂得在自己遇到危險時會用最快捷的方法來讓自己脫離危險,才能使幼兒更好地適應社會,學會更好地保護自己,於是把本活動的重點定為:瞭解警車、救護車、消防車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它們相應的報急電話;學會保護自己。整個活動都是圍繞著重點進行的,首先是讓幼兒透過圖片來了解這些車輛的作用,以及報急號碼的功能,接著是透過多媒體情境來體驗這些車輛與報急號碼對我們生活起到的作用,最後是透過遊戲把知識實踐到行為當中,使報警知識在遊戲中得到練習與鞏固。

  雖然幼兒知道了報急的電話號碼,但是由於他們缺乏撥打電話的經驗,對數字的認識也還不夠深刻,所以要讓幼兒根據突發事件的情境正確地撥打相應的電話,對於小班幼兒來說有一定的挑戰性。

  所以我把活動的難點定為:讓幼兒懂得在危急的時候正確撥打相應的報急電話。在活動中,我設計突發事件的情境,再透過“打電話”的遊戲,讓幼兒在與老師一問一答的對話中輕鬆自然地運用已掌握了的報警知識大膽地表現自己,使幼兒在整個學習過程,熱情高漲,興趣濃厚,積極參與整個遊戲活動,學具的提供也滿足了孩子動手的需要。幼兒在遊戲過程中真正體現是學習的主人,發揮主體作用,使報警知識得到強化、內化,從而突破難點。

  三、說活動準備:

  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知識經驗準備:

  初步讓幼兒認識警車、救護車、消防車的外觀形狀,知道他們相對應的報急號碼。

  材料準備:

  1、110、120、119號碼卡片;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圖片。

  2、多媒體課件(內容是一些突發事件的過程)

  3、三幅有關突發事件圖畫。

  4、一部電話。(供幼兒學習撥打報急電話)

  四、說教法

  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因此,本活動我將充當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根據小班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始終貫穿直觀性原則,結合多種教法進行活動。

  1、採用直觀法,以多媒體情境體驗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2、採用提問法,是因為在活動中適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啟發學習,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例如:教師鼓勵孩子大膽地想辦法,表達自己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是我們現在要倡導的,這也是解決活動重點的有效方法。

  3、採用遊戲法是因為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在幼兒身心略感疲憊時,遊戲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打電話遊戲中能充分地表現自我,大膽說話,鞏固報警知識,從而突破難點。

  五、說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改變過去“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的指導思想。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討論談話法、遊戲練習法等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觀察法是幼兒透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透過觀看多媒體情境表演直接獲得印象。

  討論談話法是幼兒在討論、談話中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充分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是幼兒獲得新知識的好機會。

  遊戲練習法是幼兒在玩打電話的遊戲中,邊遊戲邊練習如何正確打報急電話,讓幼兒在遊戲過程中真正體現是學習的主人,發揮主體作用,使報警知識得到強化、內化。充分體現《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知識是在運用的過程中昇華”的精神實質。

  六、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以新《綱要》為指導,從“認知—情感—行為”三大塊,由淺入深,從感知到體驗,使原有經驗與新經驗之間建立有機聯絡,讓幼兒在互動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性地學習。但是眾所周知,這些安全知識比較抽象,光靠枯燥無味的講解,幼兒是沒有興趣的,也更是不可能掌握的,只有把活動組織得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才能讓每個孩子都主動、積極地去記住這些報急電話,使幼兒遇到緊急問題時會使用這些號碼。在活動中,為了讓幼兒更好學習和了解每一個突發事件所相對應的正確報急方法,我設計此活動流程為:激發興趣——觀察探索——學習討論——遊戲體驗,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出示警車、救護車、消防車的圖片,引發幼兒學習興趣,引導幼兒說出警車、救護車、消防車的不同作用,再出示110、120、119的號碼卡片,讓幼兒瞭解電話110、120、119的作用,讓他們初步瞭解在什麼情況下可撥打這些電話,為下面環節做鋪墊。

  第二環節:觀察探索。播放多媒體課件:小明獨自在家,有陌生人來敲門,小明沒開門,陌生人就開始撬小明家的門。

  教師提問:“這個時候,小明該怎麼辦呢?”將幼兒注意力集中到活動中來。讓幼兒在觀看突發事件的過程中自己探索知識,形成對安全知識的興趣。

  第三環節:學習討論。在關鍵時採用中斷法,讓幼兒在的情景中,透過看、說、獲取相關經驗,巧妙設定疑問“小明這時該怎麼辦,我們幫他想想辦法”,讓幼兒運用自身已有的社會經驗大膽地發言討論,教師在幼兒討論的過程中,透過引導,讓幼兒瞭解遇到危急情況時應該緊急報警,並再次出示三個報急號碼卡片和三種車輛的圖片,讓幼兒討論與選擇:這時該請哪輛車來救援?該撥打哪個報急號碼?把幼兒討論選出的號碼卡片與車輛圖片貼在黑板上,透過下個環節確認幼兒選擇的結果是否正確。教師、幼兒在這個活動環節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形成合作學習的機制。

  第四環節:繼續播放多媒體課件,看看小明是怎麼做的。(幼兒看到小明撥打了110,說清事故情況與地點,警車出現,把陌生人抓走)這個環節既教給幼兒正確的報急方法,同時也驗證了幼兒討論的結果。(學習撥打120、119的過程也是透過這些環節來完成的)

  第五環節:遊戲體驗。幼兒獲得報警知識後,出示大掛圖,設計突發事件的情境,在遊戲“該打什麼電話”的活動中,請個別幼兒上來撥打電話,要求幼兒要說出相應的報急電話號碼,會正確撥打電話,在這個環節中老師充當電話中的工作人員,在遊戲中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引導幼兒說出什麼地方危險了。讓每個幼兒都能在遊戲中真正地動起來,使每個孩子都主動、積極地去記住這些報急電話,這樣不但能使幼兒真正掌握知識,而且還能真正掌握正確的報警的方法。

  第六環節:教師小結。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遇到危急事件時,要及時撥打相應的號碼求救。這樣才能讓自己很快地脫離危險,但我們不能隨便地撥打這些號碼,只能在發生緊急情況的時候才能撥打。

  七、說活動延伸:

  小班幼兒年齡較小,對這些報急電話號碼不一定全記住,只有透過反覆練習、強化,才能牢記。我在活動室擺放一個電話,供幼兒遊戲時練習撥打電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隨時提醒幼兒、教育幼兒,並爭取家長的配合和支援。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小班幼兒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透過日常觀察,時常看見孩子在點數仍然存在於唱數階段,沒有辦法進行手口一致地點數。《綱要》指出,"教材的選擇既要符合幼兒現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戰。"因此,認識數字5是符合小班下學期需要與發展水平的。

  本次活動中,首先複習點數4以內數量的物體,鞏固掌握手口一致點數的方法。在此環節鋪墊的基礎上,引導幼兒進行數量為5的手口一致點數的聯絡。這樣利於幼兒的學習,是幼兒的學習有一定的遞進性。本次活動中以幼兒生活中的常見植物、昆蟲來引導幼兒觀察生活中的數學,讓幼兒體驗發現生活中數學的樂趣。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

  根據《幼兒園指導綱要》、教材,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①認識數字5,學習手口一致的點數數量為5的物體,並能說出總數。

  ②複習點數1-4的物體數量,熟練的掌握手口一致點數的方法。

  ③培養良好的學習和操作習慣。

  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同時幼兒是透過環境、材料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活動準備:

  ①、每位幼兒一張圖片:上面有1-4數量不等的物體(如一個皮球、一個蘋果、兩隻小鳥等等。)②、數字5的字卡、帶有五朵花的點卡、帶有五隻蝴蝶的點卡各一張。

  ③、貼有數字1-4的盒子四個。

  ④、幼兒用書、教學掛圖。

  三、說教法、學法本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還挖掘此活動的活動價值,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①、情景表演法。②、演示法本活動此外我還運用了觀察法、談話法等,"變"以往教學的傳統模式--教師說教,為以幼兒為主體,教師以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並以"遊戲"貫穿活動始終,讓幼兒在玩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本活動採用的學法有:①操作法②、交流法。因為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創設了遊戲的情景,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並且在遊戲中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

  四、說教學過程1、複習4以內數量的點數和數與量的對應。

  ①、複習數字4。

  教師:今天老師送給每個小朋友一張卡片,小朋友們看一看你的卡片上有什麼啊?(請幼兒說一說自己卡片上的內容,注意引導幼兒正確地點數數量。教師在發拉片的時候,要注意儘量每組的內容與數量一樣,並根據幼兒的能力強弱,投放1-4的數量。)小朋友們,瞧,老師著還有數字寶寶呢,你們認識它們嗎?(請幼兒認讀數字1-4。)②、進行4以內數字與數量的對應練習。

  教師:數字寶寶要和它的好朋友做遊戲,小朋友看看自己的卡片,誰和數字1是好朋友啊?(數字與數量的對應,引導幼兒點數自己卡片上的數量,並因此進行數字2、3、4的提問。)現在就請小朋友們送自己的卡片去找數字寶寶做朋友吧。(請幼兒根據自己的卡片,找相應的數字。可以請幼兒分組進行遊戲,注意提示幼兒排隊,不擁擠。)二、學習手口一致的點數數量為5的物體,並能說出總數。

  教師:老師這裡還有幾張卡片沒有找到數字寶寶朋友呢!瞧,這張卡片上有什麼呀?(小花。)有幾朵花呢?小朋友們數一數吧!(教師點指,引導幼兒集體數數。)一共有幾朵小紅花呀?(如果能順利的答出,可以請幼兒分組來數一數,再次進行練習。如果沒有回答出總數,可以認識4那樣,引導幼兒再次集體點數,提問數到幾,幫助幼兒總結總數。)一共有五朵小花,真香啊!小蝴蝶聞到了香味,就來到花叢中做遊戲。飛來了幾隻小蝴蝶呢?(出示蝴蝶圖片,請個別幼兒到黑板前點數練習。)三、認識數字5,初步感知數字5的意義。

  教師:這兩張卡該和哪個數字寶寶做朋友呢?(引導幼兒回答為什麼和數字寶寶5做朋友,並出示數字5。)誰來說一說你覺得數字5長得像什麼啊?(鼓勵幼兒散發思維。)那小花的卡片和蝴蝶卡片就有好朋友了,小花有幾朵啊?(引導幼兒再次點數。)小蝴蝶有幾隻呢?(幼兒再次點數。)它們都是數字5的好朋友,現在他們可以一起做遊戲了。我們也出去做遊戲吧。

  五、活動延伸引導幼兒完成幼兒用書上的練習。家園共育,讓幼兒回家與家長一起玩手指遊戲,如家長說數字或出示字卡,請幼兒伸出手指頭;也可以反過來玩,幼兒說數字,家長身手指。如果3個人一起玩,更能增加遊戲的趣味性和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鬆、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分析

  瑞吉歐主張"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認識樹葉》這一活動是在平時到戶外散步的時候,小朋友對樹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樹葉身上怎麼會有花紋""為什麼樹葉會掉下來"等等,孩子們有問不完的問題。

  新《綱要》中科學領域也提出了: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目標。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擴充套件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經驗,葉子是我們生活中唾手可及的教育資源,它的內部構造也非常有趣,此我設計了此活動。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我細緻地觀察、傾聽幼兒的言行,及時捕捉他們的興趣點,層層深入開展活動。從不同角度出發引導幼兒透過各種手段來發現問題。

  二、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動目標為:

  1.能用觀察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2.瞭解葉子的構成葉肉、葉柄和葉脈,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3.發展幼兒的比較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的興趣

  重點: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難點:瞭解葉子的構成,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在活動中我先讓幼兒觀察樹葉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特徵,然後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葉子的不同,接著透過比較引導幼兒發現每一種不同的葉子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透過實驗讓幼兒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三、說教法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現、討論、尋找,讓孩子在觀察樹葉時享受探索的快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教學法

  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以撿落葉來引發活動、激發興趣。

  2.問題設定法

  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激發興趣的提問:這些樹葉是從那裡來的?激發情感的提問:

  請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並說一說它像什麼?摸上去有什麼感覺?是什麼顏色?你們還見過哪些葉子?它們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嗎?它們的葉肉、葉脈、葉柄在哪裡?使幼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進取。

  3.操作法

  讓幼兒透過動手操作,在與實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從而獲得感性經驗。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激發興趣(拾落葉)

  播放音樂,請幼兒想象自己是一片從樹上飄落的葉子,配合音樂模擬葉子飄蕩。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活動一開始幼兒小樹葉隨音樂做動作,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樹葉。

  第二部分:引導幼兒觀察樹葉(發現樹葉的特徵)

  透過讓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並說一說它像什麼?摸上去有什麼感覺?是什麼顏色的?這一啟發性合理想象,來引發出一片葉子有不同的想象。例如:"這片樹葉(楊樹葉)像什麼?""扇子""它還像什麼?"教師可以再次啟發幼兒的想象,讓他們深入思考,出現各種奇思妙想。

  第三部分:讓幼兒感知不同的葉子都有相同的結構

  讓幼兒觀察樹葉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主要運用小組交流--個別交流--結合掛圖展示葉子的各部分構成讓幼兒瞭解。再透過一系列的啟發性問題:你們還見過哪些葉子?它們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嗎?它們的葉肉、葉脈、葉柄在哪裡?來引導幼兒發現每一種不同的葉子都有葉肉、葉脈、葉柄。

  第四部分:是為幼兒創造實驗的機會,瞭解葉子的成份

  葉子除了這些葉肉、葉柄、葉脈,葉子還有什麼秘密呢?讓幼兒進行實驗,教師重點指導幼兒放適量的葉子,把葉子捶爛後,引導幼兒觀察和交流自己的發現。然後教師進行小結:葉子捶爛後會出現了一些綠綠的汁,是因為葉肉裡有許多的綠色素,它叫葉綠素,這些葉綠素能夠製造出氧氣,還可以幫助我們淨化環境。葉子如果沒有了葉綠素就不能吸收水份就會離開樹媽媽。

  本活動堅持以幼兒為主體,教師透過為幼兒創設寬鬆自由的探索空間,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使幼兒在直接觀察,直接操作,具體表現的活動中,能動地建構著知識經驗,發展幼兒的認知結構,而教師不再是教練式的指揮者,也不是混同於幼兒的玩伴,而是與幼兒協調著,合作著去探究發現問題。

  自由探索

  根據幼兒好奇的特點,請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歡的樹葉和自己做好朋友。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麼?是什麼顏色的?摸上去是什麼感覺?我們可以幫小樹葉做些什麼?它的媽媽是誰?

  (四)體會成功的喜悅(課間操)

  幫助小樹葉找到媽媽,並於它們一同跳舞。

  (五)知識拓展(知道樹的種類、作用)

  透過課件的演示讓幼兒瞭解其他樹的種類。組織幼兒互相交流並討論樹木有什麼作用,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樹木能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好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做個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六、延伸活動(製作葉子畫)

  這一環節是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性的創造製作,對孩子們來說,這種充滿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樣具有想象、創造性的成分,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操作可以使幼兒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嘗試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創造向前推進一步,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為科學活動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透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樂於參與科學實驗活動,能積極動手動腦主動探索。

  (2)感知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初步瞭解改變沉浮的方式。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和探索改變沉浮現象。

  4、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每組一份實驗材料:盛滿水的臉盆,小石頭、橡皮泥、小木塊、泡沫板、塑膠瓶、玻璃珠,擦手毛巾。(擺好後用蓋布蓋上避免分散孩子注意力)(2)記錄材料:每組一份彩色記錄卡、鉛筆。

  (3)教師示範材料:魚缸、小石頭、橡皮泥、小木塊、泡沫板、塑膠瓶、玻璃珠,教學課件

  二、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演示法:

  (1)大魚缸有助於幼兒清楚的觀察到教師演示的物體沉浮現象,PPT上也有相應的圖片展示。

  (2)對於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並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透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瞭解記錄卡的記錄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2、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透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沉浮的現象。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為後面的討論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匯入活動(展示PPT的實驗物品圖片,讓幼兒說出有哪些東西。出示魚缸,事先用蓋布蓋住,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沉,哪些會浮?)剛開始,教師為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透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演示活動:先示範兩種物體的沉浮,木塊和石頭。

  3、認識活動(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在這裡,教師透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表示“上浮”、“下沉”的箭頭號標誌,為接下來的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4、操作活動(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先要講解操作規則,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5、記錄活動(哪些東西會下沉,哪些東西會上浮,請你用沉與浮的標記記錄下來,並出示記錄表。)每組讓一個幼兒記錄。透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目瞭然,還為後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

  6、交流總結活動(展示每組的記錄表)7、探索活動:(讓幼兒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想一想怎麼改變沉浮,例如如何讓橡皮泥浮上來或讓水瓶沉下去)在此環節中幼兒主動動腦想象,大家一起探索改變沉浮的方法,老師按小朋友的方法進行實驗示範。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說活動目標

  愛玩水是幼兒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只要有機會接觸到水,就常常玩得很開心。有一次,幼兒園停水,保育老師用臉盆端來一盆水讓孩子們洗手,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把小手放在盆裡搓呀搓呀。“哎呀!老師,水裡有好多泡泡!”“老師,我在水裡看見我的小手好大呀!”“這水老把我的小手往上頂。”小朋友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不時又轉頭問問我,我看著孩子們專注的神情,不禁想到,既然孩子們對水這麼感興趣,我為什麼不組織一次有關水的活動呢?《綱要》不是說:“教育活動內容要選擇幼兒感興趣的,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嗎?於是我設計了《寶貴的水》這一科學活動。希望從幼兒感興趣的日常事物入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動手動腦,積極主動地去發現“水”的秘密,同時在認知的過程中逐步萌發幼兒珍惜水資源的積極情感。

  我班是中班上期,整體年齡偏小,只有6-7個幼兒滿了4歲。雖然他們有求知的慾望,喜歡說,喜歡動手。但他們依賴性強,主動探索的意識不夠,語言表述能力較差,知識經驗也較少。為此,我為本次活動設計了三個目標:

  1、初步瞭解水的基本特性,知道水的重要性。

  2、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活動。

  3、萌發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第一條目標意在豐富幼兒的基本認知。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第二、三條目標主要指向情感態度方面。這對於我班幼兒長遠的學習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說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裝有水,牛奶,醋的三個杯子。一盆水,圖片,幻燈片,玩水的玩具。這是完成教學活動所必備的條件。

  2、知識經驗:請家長給孩子講一講生活中有關水與人們關係的故事。以便在活動的經驗拓展上給予幼兒更多的資訊。

  三、說活動設計

  此次活動的內容線索為:探索活動——集體討論——提取經驗——聯絡生活實際——拓展生活經驗——獲得感悟。

  第一個環節:探索活動

  1)瞭解水是無色、無味的。

  我先透過語言引起孩子們對桌上三個瓶子裡的液體的關注,然後請他們自己選擇探索工具對桌上三杯物品進行觀察。幼兒有可能出現單一的行為如:只是攪拌,那麼我就要多透過言語提示鼓勵幼兒利用多種感官去嘗一嘗,聞一聞,看一看。儘量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並將發現的問題與同伴交流,最後教師小結。本環節是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開始,幼兒有可能比較被動,探索的興趣可能不是很濃厚,因此,我要精心設計好自己的提問“小釦子放到水裡能看見嗎?”充分調動起幼兒想了解事實真相的願望。

  2)玩水探索水的其它特徵。

  怎樣讓幼兒來進一步感知水的基本特性呢?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如何突破?我主要想透過幼兒在自己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水有浮力,水是流動的。這是一個玩中學,學中玩的過程。我請幼兒選擇自己帶的各種玩水材料玩水。玩之前,我就提出問題“水有很多秘密,小朋友要動腦想一想,看誰最先發現的秘密最多讓幼兒帶著問題去玩。玩後,我請小朋友互相交流自己獲得的經驗。這一環節,幼兒依然是在自主探索發現,即使個別幼兒獲得的經驗有限,但透過小朋友大膽講述,互相補充,互相啟發,再經過老師的提取引導,幼兒一定會對水的物理特性有進一步的認識。

  第二個環節

  交流分享。利用圖片和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討論:水是從哪裡來的?水有什麼用途?。讓幼兒瞭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人們喝的水叫淡水,淡水資源在地球上是很有限的,只有幼兒認識了水,知道了水的形成過程,才能知道節約用水。該環節我先提問“水是從哪裡來的?”,讓幼兒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回答,然後,我再利用圖片進行講述,讓幼兒獲得正確的知識來完成。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因為,我班幼兒年齡偏小,前期積累的知識經驗不夠,要讓他們一開始就說出飲用水形成的全過程,他們肯定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先透過幼兒的經驗講述,教師小結。讓孩子有了一定的認知以後,再讓孩子們小組討論,這樣效果就會好一些。

  第三個環節

  拓展經驗,讓幼兒進一步認識水對於人們生活的重要性,知道人類沒有水就會面臨巨大的危險。此環節是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網上下載的圖片“土地沒有水乾裂,蓮偶沒有了水,排隊接水,到很遠的地方抬水,廢水汙染了小河,廢垃圾汙染了河水。”來引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產生認知認同。

  第四個環節

  談話活動,也是本次活動的結束環節:教師提出問題“如何做節約水的好娃娃”。鼓勵幼兒大膽發言。表揚能將自己的節約水的方法介紹給別人的好娃娃。該環節可以很好地鍛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對幼兒節約水的思想情感再次進行提升。我想: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應該從孩子抓起,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喚起全社會的人都來自覺地節約用水。透過這個活動,我想孩子們對於生活中熟悉的水一定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延伸活動:

  設計一個主題牆“節約水的好娃娃”,用小花來展現在每個幼兒的表格裡。以此鼓勵幼兒都來做節約水的好娃娃。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0

  設計意圖

  在這次優質課評比中,我抽到的題目是《物體的轉動》,因為這個課中班已上過,再加上自己的教學水平的限制,對中大班幼兒的發展水平不是瞭解得很透徹,自從上次家長半日活動後發覺中班幼兒對科學領域很感興趣,因此我降低了難度,在制訂活動目標時淺些,選擇了中班進行教學。轉動這個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也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綱要》中指出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慾望。幼兒是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要儘量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從而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並培養幼兒一種運用科學的態度、方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目標、重難點

  1、在操作活動中,讓幼兒獲得物體轉動的感性經驗,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2、培養幼兒對“轉動”這一科學現象的興趣,並在操作、引導幼兒獲得物體轉動的相關經驗。

  3、體驗物體轉動的樂趣,初步感受現代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方便。

  這是一堂科學課,主要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感興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見的物體讓幼兒進行探索,設計了課件讓幼兒能直觀的欣賞,這樣可以加深幼兒的印象,因此整堂課重點就在於讓幼兒對物體的轉動有初步的瞭解並獲得物體轉動的相關經驗,而作為難點,是讓幼兒自己去動手發現物體是怎樣在轉動的原理。

  活動準備:

  製作多媒體課件、傘、鍾、腳踏車、電動玩具、風車等

  教法和學法

  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以幼兒嘗試教學法為主,同時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還穿插運用講述法、操作法、啟發聯想法等教學方法。在科學教育活動中,他們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明者,而教師是幼兒的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在幼兒探索的過程中,要放手讓他們透過親生經歷並帶著問題去進行實際操作,這樣他們才能真正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活動過程:

  一、我首先設計情節來引出轉動並揭示課題:

  1、老師想喝水了,誰能幫我把瓶蓋開啟?剛才你是怎樣把蓋子開啟的?

  2、教師再次演示幾樣能轉動的物體,(傘、鍾、按摩器)讓幼兒找找他們的共同點,在讓幼兒找的同時引出“轉動”。

  二.設計第二個環節,是讓幼兒透過操作法,直接感性地獲得經驗。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幾個要求,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操作,培養幼兒邊操作邊思考問題的習慣。我設計的題問是

  (1)哪些東西能夠轉動?

  (2)它們又是怎樣轉動的?

  1、在給幼兒分組探索、操作時,教師適時介入,觀察引導。

  2、等幼兒操作完後進行交流,請部分幼兒上來說說你是怎麼在玩的,把幼兒的玩法呈現出來,初步讓幼兒瞭解轉動原理。

  3、最後教師進行小結:這些物體的轉動都是圍著一個轉動軸作圓周運動。但考慮到小班幼兒對轉動軸不是很理解,於是我再次演示傘的轉動,讓幼兒找找轉動軸在哪裡,以加深印象。

  三、討論轉動帶給我們的好處,首先我先對幼兒進行提問,讓他們找找生活中有哪些轉動的現象。引導幼兒說出電風扇、鍾、腳踏車、門等。然後我製作了課件,讓幼兒從圖片中更直觀地得到啟發。

  四、運用轉動的原理,享受現代科技帶給我們的好處。我出示榨汁機,並進行演示,讓幼兒品嚐果汁。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1

  《美麗的公雞》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透過“公雞”與“啄木鳥”“蜜蜂”“青蛙”三個小動物比美遭到拒絕,最後在“老馬”的幫助下懂得“美不美不光開外表,還要看能不能幫人們做事”的道理。塑造了三個愛勞動的小動物和一個愛比美無事可幹的公雞以及語重心長的長者老馬的形象。故事中角色對話簡潔明快,並且結構和語言多次重複,是與幼兒理解和記憶,從而使幼兒產生模仿的慾望。

  為了更好的同幼兒一起進入角色,我採用了互動式教學模式,在教師與幼兒的問答中想象,猜測故事的發展,從而達到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下面我從以下三方面具體說說我的設計思路:

  一、出示角色形象,吸引幼兒進入故事。

  教學伊始,我和幼兒一起做手指操《大公雞》並問幼兒:今天大公雞來我們班做客,你們歡迎嗎?(出示公雞圖片)小朋友大家好!你們看我美麗嗎?哪美麗?你能用語言誇誇我嗎?從而引導幼兒從“冠子”“羽毛”“腳”等方面來形容公雞的美麗。

  有的幼兒說“冠子紅紅的,大大的”有的說“身上的羽毛五顏六色的”有的說“腳是黃顏色的”等孩子描述完大公雞,我有模仿公雞說:“我還為自己編了首兒歌,你們想聽嗎?”孩子們高息的說:“想聽。”“公雞公雞真美麗,大紅冠子花外衣,油亮的脖子金黃的腳,要比漂亮我第一。”讓幼兒對故事中的公雞有一個整體印象,為下文的猜測故事打下基礎。

  二、逐一出示圖片,引導幼兒預測故事的發展,和幼兒一同講故事。

  待幼兒對故事中的公雞有了感性認知後,我開始講述故事的開頭,當講到公雞得意洋洋地唱完歌,問孩子:“請你猜想一下這隻公雞要幹什麼去?”由於幼兒聽了兩遍兒歌很容易回答出“比美去”“比漂亮去”。接著出示“樹林”讓幼兒自由觀察思考:公雞來到了哪?看見了誰在幹什麼?它會說什麼?“啄木鳥”會和它比美嗎?讓幼兒真正進入到故事情境中來,猜測它們會說些什麼。

  因為幼兒知道公雞要和別人比美所以很容易猜出:“啄木鳥,咱們比比誰美?”“啄木鳥正忙著給大樹捉蟲子,會和它比美嗎?”我又把問題拋給了孩子,他們一直認為不會,從而猜出啄木鳥的話。在此引導幼兒用得意洋洋的語氣說公雞的話,用冷冷的語氣說啄木鳥的話,師幼共同分角色進行對話。放手讓幼兒根據第一幅圖講述“果園”和“稻田”中比美的圖片,幼兒能按原有經驗進行講述。

  最後引導幼兒思考:為什麼它們不和公雞比美?有的幼兒說“它們不願意和公雞比美”,

  有的說“它們正忙著呢”在回家的路上公雞遇到了誰?老馬會給它滿意的答案嗎?聽了老馬的話公雞會怎麼做?幼兒很輕鬆的猜出了故事的結尾,整篇故事都給幼兒留下了廣闊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間。

  三、完整的觀看故事,進一步理解故事中蘊含的道理。

  幼兒邊看圖邊講述故事內容後,讓幼兒觀看碟片,在頭腦中進一步建立表象,為下節課的複述故事和表演故事做好準備。同時故事中優美的語言,對於豐富幼兒詞彙,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幫助。看完故事後引導幼兒明白:美不美比光看外表,還要看能不能為人們做事。進而建立從小愛勞動的美德。本來在教學中還設計了談話“你能為別人做什麼事?”讓幼兒懂得勞動是一件光榮的事,進而師幼共同演唱《勞動最光榮》可由於時間關係沒完成預設任務,有一點遺憾。

  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們只有不斷的總結,不斷的思考,才能不斷地進步。

  在此遊戲活動中,我始終要體現的是,幼兒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活動的支持者與引導者,是環境的創設者,我們要做的僅僅是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充分、更有利的條件。

  一、說教材

  1.設計思路:託班上學期的(2歲半)幼兒正是自我意識萌芽期,已經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能區別自己和他人,對於自己的身體有著很大的興趣,並對五官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認識,手部動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手指的精細動作還不是很協調,因此,針對這一情況,我設計了這一個跟老師念兒歌並跟著老師一起做動作、從而加深對手指的認識的遊戲活動。這個遊戲活動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透過這個活動能使幼兒的語言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得到發展,體驗活動的快樂。

  2.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一個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最終的結果,對活動和教師的教學起著引導的作用。以託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為依據,確立了認知、技能、情感等方面的目標:

  訓練手部肌肉群,手指的協調能力,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

  雙手能很靈活的做各種動作。

  培養幼兒喜歡遊戲,積極的運用想象力,去創編手指動作。

  3.活動準備:a、空間準備:一個寬敞、明亮、乾淨的教室裡。b、幼兒經驗的準備:對手部的各個手指的名稱已有了初步的認識。

  4.說重點和難點

  重點:訓練手部肌肉群,手指的協調能力。

  難點:雙手能靈活的做各種手指的動作。

  二、說教法學法

  整個遊戲活動結合了各類教育功能,把語言、科學、音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幼兒認識自己的小手、發展手部的協調能力、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體驗遊戲活動的快樂。

  示範法:此遊戲活動的示範為教師完整的示範一次,然後再和幼兒一起作。

  遊戲法: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使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是遊戲法。“有趣的小手”遊戲,動作示範、重點練習、難點解決全部放在遊戲中進行,讓幼兒在自由自在的、愉快的、充滿幻想的、充滿創造的遊戲中去掌握知識、感知快樂的情緒,從而實現教育目標。

  三、遊戲活動過程

  1.引起動機,激發幼兒興趣(歡迎訪問零二七範文網,範文大全)。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的關鍵。首先叫幼兒伸出小手,並提問“你們知道你們自己的小手的每個手指叫什麼名字嗎?那小手可以做遊戲嗎?”一開始以遊戲方式來激發幼兒的興趣,為下面要展開的遊戲做準備。

  2.老師先做一次完整的示範。

  3.教師面向全體幼兒坐好,把兩隻手放在胸前五指張開,手心面向幼兒。教師問:誰的小手最乾淨?幼兒同樣把兩隻小手在胸前五指張開一邊念著兒歌一邊做動作,教師問:誰的小手最乾淨?幼兒同樣把兩隻小手在胸前五指張開,說:我的小手最乾淨。然後,幼兒和教師一起邊說兒歌,邊做動作:

  十個巧寶寶,(幼兒兩隻小手伸出在胸前,五指張開,手心向前,然後轉向後。)

  團結又友好;(兩手相握。)

  生活在一起,(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指尖依次相對。)

  誰都離不了。(兩手交叉相握。)

  白天做事情,(兩手五指伸開,手心相對。)

  晚上休息好。(雙手交叉放在肩上。)

  大拇指睡了,(雙手手心向外,大拇指彎曲。)

  食指睡了,(食指彎曲。)

  中指睡了,(中指彎曲。)

  無名指睡了,(無名指彎曲。)

  你睡了,我也睡了。(小指彎曲,兩拳相對。)大家都睡了。(兩拳互相有節奏地對擊二次。接著,幼兒兩拳相對,放在臉的一側,幼兒閉上雙眼作睡覺狀。)

  叮鈴鈴,叮鈴鈴,天亮了,起床了。(幼兒睜開眼睛,兩拳相對的放在胸前。)

  小指醒了,(小指伸開。)

  無名指醒了,(無名指伸開。)

  中指醒了,(中指伸開。)

  食指醒了,(食指伸開。)

  你醒了,我也醒了,大家都醒了。(拇指伸開。伸伸手,做剛睡醒的樣子)

  十個好兄弟,(兩手心相對。)

  團結一條心。(有節奏的拍手三下。)

  4.結束。讓幼兒自己再做一次,然後叫幼兒回家記得做給家人看,並和家人一起做此遊戲。

  在此遊戲活動中,我始終要體現的是,幼兒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活動的支持者與引導者,是環境的創設者,我們要做的僅僅是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充分、更有利的條件。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2

  分析與思考:

  所謂工具,指的是人類在生產勞動時所使用的器具。它具有針對性使用物件或範圍的特點,是人類在勞動實踐中的智慧結晶。工具廣泛存在於生活及各行各業中。人的一生都離不開工具的使用。對於大班幼兒來說,他的生活周圍也充滿各種各樣的工具。他見過也已經使用過不同的工具併成功地完成各種任務。但是,所有這一切經驗都含糊地存在他的頭腦中。正因為工具太常見,反而容易讓人熟視無睹了。如何把這些經驗從他的腦海中喚醒,進行概念上的明晰並激起他再一次的興趣和好奇就是成功開展學習活動的關鍵。

  再者,《勞動者的工具》這個內容非常廣泛,大到人類發明的交通工具、通訊工具,小到一根秀花針。工具不僅代表著一件具體的器具物品,更凸顯住深層的精神內涵。如何從這個浩瀚的工具海洋裡汲取適合大班幼兒認知和探索的學習內容併產生情感上的觸動和共鳴是本次活動的根本。

  大班幼兒所擁有的經驗和技能使他樂於自我發現和探索,他們不滿足於知識的傳授而更願意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更多的經驗和知識。同時,他也能夠透過同伴間的合作完成更艱難和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享受成功的滿足。《勞動者的工具》所顯現的內容是完全靜態的成品。大班幼兒會滿足於這樣的學習方式嗎?怎樣讓靜態的東西動起來,成為孩子樂於探索,能夠發現的新材料呢?正確選擇跟學習材料適合和匹配的教學方法,讓枯燥的認知活動成為快樂的事,是成功開展本次活動的精髓。

  思路定位:

  1.選擇幼兒熟知的、同時具有安全操作性日常生活工具作為本次科學活動的探索和認知物件。引導幼兒用“陌生”的眼光去重新審視熟悉的材料,激發好奇心和活動的興趣,

  2.讓靜態的材料“動”起來。將認知的重點從被動接受轉移到主動發現探索上。透過幼兒的親歷親為去發現工具的特點,並透過與同伴的交流探討建構成新的內需的知識。

  3.在與同伴的合作中常識使用工具並獲得成功的體驗。透過操作和實踐來驗證自身的發現,同時也進一步瞭解工具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具體教案與環節分析: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秘密,積極探討交流自己的發現和見解。

  2.嘗試和同伴合作使用某一工具完成任務,體驗合作的快樂和嘗試的成功。

  3.初步瞭解工具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激發自豪感。

  活動準備:

  1.安全工具:小刀、小鏟、螺絲刀、剪刀、夾子、小推車等若干。

  2.輔助材料:水果、大積木塊、黃豆、布袋、布、玩具點心、大嘴娃娃

  活動流程:

  引題激發興趣→自由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秘密→拓展經驗→小組合作嘗試使用工具

  活動環節:

  (一)引題,激發興趣

  1.教師講述故事《小熊造房子》,引發幼兒思考。

  輔助問題:“有了木頭、釘子,小熊就能造房子了嗎?”

  “它還需要什麼可以幫它又快又方便地造房子?”

  2.談話理解工具的概念

  講解:工具就是一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更快、更順利地做好一件事情的物品。

  (簡單的提問,有懸念的小故事,將枯燥的內容巧妙地隱身其中。透過小朋友自己的思考和探討,將日常的常見工具呼喚出來,在喚起生活經驗的同時,言簡意賅的講解幫助幼兒迅速明晰和梳理已有的模糊概念。全新的審視目光激發了內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

  (二)自由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秘密

  1.明確探索目的

  輔助語:“工具為什麼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做事情呢?”

  “它的秘密在哪裡?”

  2.自由挑選工具,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用途及秘密

  3.集體交流探討

  圍繞中心話題:“我發現XX是用來幹XX的。”

  “它的秘密是XXX。”

  “使用它的好處是XXXXX。”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發現工具的秘密”這一充滿挑戰性的任務強烈地激發了幼兒無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他們簡直迫不及待要大展身手。原來已熟悉的操作材料重新變得陌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正好為他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他們會想盡辦法運用各種可以運用調動的器官,去探索、去發現,並樂此不疲。每一個細小的成功和發現可以激勵他更深入再一次的探索。認知在過程中慢慢得以積累和形成。充分的嘗試達到經驗的概括。

  因地制宜的工具材料,讓孩子真切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工具就是人自己發明創造的。透過幼兒的操作,材料揭示出的有關特性和事物間的關係,正是我們所期望幼兒獲得的,也為下一個環節做了很好的知識積累。

  讓孩子自由選擇工具是根據大班幼兒的特點決定的。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選擇探索的材料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不僅有利於幼兒運用原有經驗,澄清自己想法,按自己的方式方法獲得有益的經驗,還有利於他們產生一種想法進行發現的要求,一種前進的動力,這種熱情會讓他們專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集體的探討交流促進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幼兒在與同伴的觀點交融、碰撞中豐富和建構新的知識經驗,完善自己的想法,獲得成功體驗。)

  (三)拓展經驗

  1.引導思考:工具從哪裡來?

  瞭解工具是人類的智慧結晶。

  2.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還見過或用過什麼工具?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的啟蒙教具,他的知識主要是經驗性的知識。透過自身的探索,幼兒獲得了大量的豐富具體的實際經驗,在這裡,透過老師巧妙的鋪路搭橋,用幾個小小的問題就幫他們歸納、概括最終理解、內化對工具的認知。引導幼兒從眼前的幾件具體工具拓展到整個工具海洋,逐步將經驗遷移和拓展,透過回憶、思考在脫離實物的狀況下驗證自己的知識使經驗真正得以內化。)

  (四)小組合作嘗試使用工具。

  1.提供材料,明確任務目標

  工具任務:

  小刀水果拼盤

  小推車運送大積木塊(上下坡)

  小鏟將黃豆裝袋

  螺絲刀組裝小木盒

  剪刀剪布片

  夾子喂娃娃吃點心

  2.小組成員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任務

  3.集體探討,說說自己是怎樣完成任務的,工具幫了什麼忙?

  總結:工具的用處真大呀!工具是在勞動時發明的,我們只要會動腦筋,也可以發明有用的工具!

  (透過剛才的探索、討論,幼兒發現了許多工具的優點。但這只是表面上的發現,要驗證工具的真正本領,讓孩子心服口服,真正認識工具為勞動帶來的便利,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事實說話。”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親身的體驗才能使經驗真正的內化。

  孩子是主動學習者。他們要主動讀探索、研究和發現才能主動建構知識經驗。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他們實際參加探究活動,引導幼兒在多的過程中真實感受,才能真正體驗發現的樂趣,成功的快樂!

  活動內容的生活化,讓孩子體驗和感受到這就是我想要知道、想要解決的問題,更能激發起自豪感和成功感。

  小組合作探究共同的主題和內容,不僅有助於他們的合作能力發展,也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流和協作機會。在這過程中,他們會在過程中不斷思考,會控制自身,會主動協商,會發現和認識別人的長處和價值,獲得更多的新資訊、新經驗。每一個孩子都會透過集體的、成功的探索獲得新的經驗,都在自身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進步和提高!)

  教材分析:

  勞動者的工具在小朋友的周圍無處不在,有食堂工作人員的飯勺,保育員阿姨的拖把,花園裡花匠的修花剪刀,有農民的鋤頭,還有工人的榔頭等等,多得不能再多,而大班孩子已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此內容完全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透過此課時的學習,定會讓孩子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有新的提升。

  說目標

  根據綱要的目標、教材本身的特點以及大班孩子的特點,我將目標設定如下:

  1.知識目標:初步感知不同的勞動者都有一套自己特有的工具,認識一些常用的工具。

  2.技能目標:學習常用工具的一些簡單使用方法。

  3.情感目標:引導幼兒珍惜勞動成果,初步培養對勞動者的崇敬之情。

  根據孩子已有的經驗水平,我將目標1設定為重點,目標2設定為難點。

  說準備:

  (一)知識準備:

  1.事先豐富概念:勞動者(知道勞動者不單單是農民,工人、醫生、科學家等都是勞動者)

  2.幼兒事先進行一些觀察部分勞動者的工作情況。

  (二)物質準備:

  1.實物工具人手一份以上,部分大件的工具用圖片代替。

  2.錄影帶一份,攝像機等多媒體的工具。

  3.幼兒自帶一些常用的小工具。

  說教學法:

  《綱要》裡提出:創設寬鬆的環境,讓每一幼兒都能參與實際探究活動,感受嘗試的樂趣,感受發現的喜悅。我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中自主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而我始終只是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結合自主探索法、觀察法、討論法等進行教學。克服傳統的說教形式,幼兒始終是活動的主體,在具體的操作中學習知識和技能,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參與法、討論法、觀察法等等進行學習。

  說活動過程:

  (一)帶孩子到食堂、花園裡、教室裡、附近的模具廠觀察。(教師將過程攝下來)

  引導孩子帶著問題去觀察,食堂的工作人員,花匠,保育員阿姨、模具廠的叔叔他們都是用哪些工具進行勞動的?

  (幼兒的思維是直觀形象的,由於受思維的限制,幼兒是透過自身的感知、積累一定的感性經驗,才能進行科學活動,因此我選擇的內容都是圍繞在幼兒周圍,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是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所以幼兒很快就進入了課題,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為以下的重難點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二)透過談話、觀看錄影,認識一些常用的工具。

  (這個環節主要目的是落實重點,為難點的突破奠定基礎)

  1.你剛才看見誰在使用什麼工具?(提問具有針對性,目的非常明確)

  2.幼兒每說出一種工具,就出示相應的鏡頭,學習相關的詞語,認識相關的工具。

  3.我們小朋友也帶來了一些工具,請你說說,你帶來的工具叫什麼,幹什麼用的?是誰用的?

  (充分利用家庭這一重要的資源,讓幼兒從家中攜帶各類工具,一方面是幼兒熟悉感興趣的,另一方面涉及的面會更廣)

  4.這些工具是誰用的?給工具進行一些簡單的分類。

  (在這個過程中,我鼓勵幼兒用完整的句子大膽講述,大膽地與同伴交流經驗,分享快樂,分享彼此的經驗,在說中學,聽中學,以幼兒為主體,幼兒才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落實了目標1即活動的重點。)

  (三)學習使用常用工具的一些簡單方法。

  1.我們認識了這麼多的工具,那這些工具是怎麼使用的呢?幼兒自主探索。

  (幼兒是透過自身與物質世界的相互作用建構知識,學習科學的,我為孩子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體現了《綱要》中的精神:儘可能創造條件,讓每一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的機會,感受參與的過程和結果,體驗發現的樂趣。)

  2.探索以後進行交流,對於較難的、不常見的工具,教師在集體面前示範、講解。

  3.播放錄影,播放其他勞工者使用工具的情況,如:科學家、醫生、清潔工人等等。

  (一方面可以拓寬幼兒的視野,另一方面能給孩子更直觀更真實的體驗,使孩子潛在地知道每個勞動者都有自己特有的勞動工具,知道他們的使用方法是怎樣的?從而昇華了重點和難點。)

  (四)感受勞動者的不容易,知道珍惜勞動成果。

  剛才我們在參觀、和看錄影的時候,那些工作的人都是怎麼樣的?那我們平時應該怎麼做呢?

  (具體聯絡到了幼兒的實際生活,如要愛護桌椅,珍惜飯粒等等,透過層層的提問,讓幼兒知道勞動者的不易,應該珍惜勞動成果,從而達到了目標3。最後的提問,幼兒又迴歸到了生活,所謂科學來源於幼兒的生活,也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延伸活動:

  (延伸活動不是一個活動的結束而是另一個活動的開始)

  1.這些工具是誰發明的呢?如果你是科學家,你想發明怎麼樣的工具呢?

  2.農民為什麼要用到這些工具,而廚師為什麼要用這些工具,他們能交換嗎?為什麼?

  (如此開放性的提問,促進幼兒擴散性思維的發展,引發了幼兒的創造的慾望,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

  以上的活動設計環環想扣,循序漸進,即關注了幼兒原有的`生活經驗,又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關注新經驗的獲得,整個設計體現了以下幾個特色:

  1.幼兒園的課程是全面的、啟蒙的,各領域的內容要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在孩子的心裡是沒有學科的界限,因此在整個活動中,我融入了語言,如讓孩子用完整的句子講述,在講述的過程中提高了傾聽能力等,又融入了分類等內容,全面的促進孩子的發展。

  2.利用了現代化的工具及媒體的介入,給予孩子更直觀、更科學的經驗,即驗證了幼兒操作的結果,又能給孩子科學的知識。

  3.教師引導的關鍵是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所有問題的提出,我都是根據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重難點的突破而展開。教師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孩子才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

  (二)冬天的動物

  一、說教材

  動物是孩子們樂於觀察的物件,各種動物的不同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常會引發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冬天到了,人們穿上了厚厚的冬裝,動物們不怕冷嗎?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呢?在進行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幼兒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我以"動物過冬"為切入點,激發幼兒對動物的探索慾望,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大班幼兒對動物的特徵、生活習性等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根據大班幼兒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瞭解動物不同於人類的過冬方式,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2.激發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滿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根據《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教育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是"讓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以及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及啟發性提問,讓幼兒主動探究,從而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結合本次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準備:

  1.幼兒已有過冬的經驗。

  2.和家長一起收集動物過冬的圖書、資料。

  3.動物過冬的課件。

  4.操作卡四張,動物圖片若干,自制拼圖四份。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了電教法、討論法、觀察法、啟發提問法、操作法等,這些方法的應用,克服了教師傳統的說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兒,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讓幼兒在快樂中習得經驗,同時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和樂於探索的習慣。

  三、說活動過程

  1. 激發幼兒興趣,談話匯入活動。

  小朋友們,"現在是什麼季節?你感覺怎樣?"(冬季,天氣很冷)

  冬天到了,人們是怎樣過冬的?(穿上厚厚的棉衣、棉鞋)還有呢?(安裝取暖裝置、開空調)除了剛才說的,我們還可以怎樣就不覺得冷呢?(跳繩、跑步、拍球、)。小朋友們想出了這麼多的過冬方法,真聰明。

  我們可以透過做運動等方式抵禦寒冷,那麼動物朋友是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天呢?

  2.運用多種策略,瞭解動物過冬的方式。

  透過"猜一猜""看一看""記一記"的方法,讓幼兒自主學習,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慾,達成第一個教育目標。

  (1)"猜一猜"。根據幼兒的猜測,出示ppt兩種動物,總結講述動物的過冬方式。

  (2)"看一看"。播放課件,教師講述故事,讓幼兒瞭解動物們其他的過冬方式。

  (3)"記一記"。幼兒合作完成"動物怎樣過冬"的記錄表。

  幼兒思維離不開具體的事物形象,藉助多媒體的形、色、景等多種優勢,直觀形象的幫助了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激發了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從而也瞭解了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3. 分享記錄

  看"動物怎樣過冬"記錄表,教師和幼兒共同回顧小動物過冬的方式。正如新《綱要》所指出:"語言教育應該滲透在所有的活動中"。本環節透過操作卡的出現,不僅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而且加深對動物不同過冬方式的瞭解,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目標。

  比如:冬眠過冬:蛇、烏龜、青蛙、熊(刺蝟);遷移過冬:大雁、小燕子(丹頂鶴);加厚皮毛或羽毛過冬:鹿、老虎、兔子、(雞、鴨、貓、狗、小兔子、狐狸);儲存食物過冬:螞蟻、蜜蜂、(松鼠);躲藏過冬的有:蒼蠅、蚊子;讓卵過冬的有:螳螂、蝗蟲

  四、遊戲互動:我來演演小動物

  1.學一學:教師出示操作卡,幼兒自主創編動作來表現其過冬的方式。

  2.幼兒手持動物圖片,找到動物過冬方式相似的夥伴後,送他們到過冬的地方。

  這樣的遊戲,不但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也體現了幼兒合作的精神,而且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

  五、活動延伸

  1.益智遊戲《拼圖》:幼兒自由結伴拼出動物圖片後,送其到相應的過冬地方,透過這一環節拓展幼兒思維。

  2.在圖書角投放動物過冬的圖書,供幼兒查閱,支援並推動幼兒繼續探索動物的過冬方式。

  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三)會跳舞的罐寶寶

  說課內容

  一、設計意圖

  我班幼兒年齡普遍在3―4歲左右,思維呈現出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發展,由於小手肌肉組織發育還不夠完善,因此,活動性較弱。利用幼兒對周圍的聲音感到新鮮好玩的現象,設計此活動,發展幼兒的聽覺、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二、說教材

  1.本活動的目標是啟蒙教育,主要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2.活動過程有趣、形象,利用擬人的方法,抓住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充分調動幼兒主動參與和操作的積極性。

  3.分組活動、綜合活動使每個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而難易適中、動靜交替促使不同水平的幼兒在上自信心的發展,獲得成就感。

  三、說教法

  1.操作法:為了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我採用了操作法,在適當的要求下,發展幼兒動手能力與觀察力,體會探究的樂趣。

  2.遊戲法:“遊戲”是低齡幼兒活動的最佳方法,教師在遊戲中輔以形象生動的教具、有趣活潑的語言,會使幼兒興致勃勃,從而寓教寓樂。

  活動準備:前期知識經驗的準備──幼兒會聽一些獨特的聲音。教具遊戲的準備──沙子、小石子、小鐵片、黃豆、卡通空八寶粥罐若干;舞曲音樂。幼兒活動準備──按人數將幼兒分成3―4組。

  四、說學法

  1.透過可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讓幼兒大膽放手操作,以此體會操作的快樂。

  2.在有趣的遊戲情景中,讓幼兒去探索,從而發展幼兒的聽覺力、注意力、觀察力。

  五、說教學程式

  首先,透過認識新朋友──漂亮可愛的罐寶寶,引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其次,透過操作活動“喂寶寶”嘗試自己製作響罐。這樣的設計,幼兒沒有心理壓力和負擔,使每位幼兒都有了動手機會和表現,在猜想活動中,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去猜測、去思考,激發他們探究的熱情;最後,在戶外活動中,深化主題,愉快的結束活動,使幼兒意猶未盡的渴望再次的活動。

  活動內容

  活動目的:

  1.辨別幾種不同的聲音,使幼兒對聲音產生探究的慾望。

  2.培養幼兒的操作興趣、發展觀察力、注意力以及對科學活動的喜愛。

  活動重點: 知道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

  活動難點:將相同聲音的響罐配對。

  活動準備:

  1.裝飾成各種卡通娃娃的空八寶粥罐子、盤裝沙子、黃豆、小石子、小鐵片等若干。

  2.按人數將幼兒分成3―4組。

  3.錄音機、舞曲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直觀教具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1.出示罐寶寶──介紹給幼兒的新朋友。

  2.出示並認識罐寶寶的“食物”──沙子、黃豆、小石子、小鐵片。

  二、基本部分:操作活動引發幼兒探究。

  1.喂一喂──指導幼兒隨意給每個罐寶寶喂一樣食物並提醒幼兒蓋嚴蓋子。

  2.跳一跳──引導幼兒上下左右搖一搖罐寶寶,讓他們自由地跳起來。

  3.找一找──啟發幼兒相互猜測罐寶寶吃的是什麼,並將相同聲音的罐寶寶配對成舞伴,在舞曲中快樂地舞蹈。(幼兒亦可共同跳舞)

  三、結束部分:幫罐寶寶到戶外去找更多的食物,找更多的朋友。

  延伸活動:將幼兒製作的罐寶寶擺放到“科學操作區”,讓幼兒自由擺弄、玩耍。

  四、活動後的反思:

  在教學中,幼兒對操作、探究很感興趣,透過操作──遊戲的形式讓幼兒體會了探究的過程和快樂。在活動中,孩子在製作的同時,提高了幼兒的觀察力,動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聽覺。他們特別喜歡玩遊戲,因為在遊戲中可以使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沒有絲毫的壓力。對於個別能力弱的孩子,我採用集體與個別輔導的形式,並在日常生活中給他們提供機會,讓能力弱的孩子不會為此而產生畏懼的心理;對於幼兒的新觀點新發現,我總是鼓勵和尊重幼兒的觀點,並共同分享。如:有的幼兒認為罐寶寶吃飽了可以喝水,我肯定了幼兒的想法,並引導幼兒聽一聽罐寶寶肚裡的水聲,拓展了幼兒的視野與經驗。

  這次活動的不足是:師幼互動少了一些,在活動中可以在遊戲中穿插一些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這樣效果會更好。

  (四)猜猜它是誰

  我們都知道,動物是孩子們的好朋友,不管是可愛的小兔子、小雞、小鴨;善良的小馬、小羊;兇猛的老虎、獅子……孩子們都非常喜歡。特別是小班幼兒對動物更是充滿了好奇,因為那裡有他們認識的和不認識的動物朋友。為了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愛動物的情感,讓幼兒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這些動物,我班進行了主題活動《動物王國》。在活動中,發生了一件事情:

  有一天,孩子們在玩抓尾巴的遊戲。這時,劉其昕小朋友抓到一條尾巴說:“老師,看我抓到一條大灰狼的尾巴。”聽到劉其昕的話,有幾個小朋友也參與到其中,紛紛說:“不對,這是小猴子的尾巴。”“這是小兔子的尾巴。”這是孩子對事物的想象,是其創造性的表現,也充分體現出幼兒對動物的喜愛。見他們對尾巴這麼感興趣,我特意找來了一張他們認識的動物尾巴圖片,請他們說說這是誰的尾巴,說什麼的都有,其實這是他們都認識的小馬的尾巴。可是,一旦尾巴和身體分開後,他們就不認識了。

  以前在認識動物時都是透過整體進行認識,他們看到一張完整的動物圖片時,能很快說出是什麼動物,但是將動物分割開來變成一小部分時,就不認識了。這說明幼兒對動物的觀察只是整體觀察,並沒有觀察到部分,對動物的整體形象和細節考慮不全面。那麼,如何讓幼兒更細緻、深入地觀察和了解動物的外型特徵,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呢?針對這個問題產生了本次活動。

  (一)、教育目標

  如今,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注重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的好奇心、求知慾、探索欲和熱愛科學的情感。所以,根據這一要求,我將本次活動目標指定如下:

  1、鼓勵幼兒參與科學活動,激發幼兒求知慾及對科學活動的探索精神。

  2、能從動物的區域性判斷出是哪種動物,並能合作將動物完整的拼出來。

  3、透過活動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初步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二)、教材內容方面

  根據制定的目標,選擇相應的內容也是置關重要的。確定了活動《猜猜它是誰》,還要結合我班幼兒的具體情況。我根據主題活動《動物王國》裡的內容,結合本次活動,收集相關的遊戲材料,巧妙地將一些幼兒認識的動物設計在遊戲轉盤中,並將這些動物分割成二至四塊成為孩子們喜歡的拼圖,讓幼兒透過這些分割圖推斷出是哪個動物,及在拼圖遊戲中讓幼兒掌握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使幼兒在遊戲中能積極參與科學探索活動,增強求知慾,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提高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本次活動重點是:鼓勵幼兒參與科學活動,激發幼兒求知慾及對科學活動的探索精神。

  難點是:理解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三)教學方法:

  我在設計本次活動中,採用了以下方法:運用觀察法,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觀察法也是幼兒探索科學的基本方法,能使幼兒運用多種感官直觀、生動、具體地認識事物,提高幼兒感官的綜合活動能力。利用拼圖遊戲,將動物的整體圖片拆開,分成若干片,再讓幼兒拼完整。操作法,提供給幼兒合適的材料,讓幼兒在自己的活動實踐過程中進行探索。教師運用幼兒喜愛的遊戲形式,使幼兒在遊戲中進行科學探索活動。

  (四)教學過程

  1、開始部分

  教師帶領幼兒走進大森林的場景中。引導幼兒觀察大森林的場景:“小朋友,我們現在來到了大森林,大家看看大森林裡漂亮嗎?裡面有什麼?”讓幼兒透過觀察,增強幼兒對本次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的好奇心。透過提問:大森林是誰的家呢?直接匯入課題,給孩子一個已有經驗的回憶,引導幼兒說出自己已經認識的動物名字,加深幼兒對動物的印象,激發幼兒對動物的喜愛之情。並使幼兒瞭解大森林是小動物的家,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感。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下面內容奠定基礎。

  2、遊戲部分

  ①遊戲:《玩轉盤》

  轉盤上是一些幼兒認識的動物的頭部圖片,教師出示大轉盤,請幼兒自己將轉盤的指標轉起來,指標指到哪個動物,並說出動物的名字。該遊戲的難度不大,動物的特徵明顯,易於每一位幼兒的獨立操作,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能針對動物的頭部進行推斷動物名字,初步學習推斷的方法,瞭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同時,幫助老師瞭解幼兒對動物的認識程度。將枯燥的認知活動轉變成幼兒喜愛的遊戲活動,在遊戲中掌握知識。

  ②遊戲:《找動物》

  請幼兒將老師藏在大森林裡的動物部分圖片找到,這些動物並不是完整的,有的是動物的身體、有的是動物的腳、有的是動物的頭。在找到後,還要推斷出它是誰,然後告訴大家自己找到了什麼動物。透過幼兒的尋找活動,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以及喜愛科學活動的情感。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一位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透過講述自己找到的動物,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③將動物的部分卡片送到小動物的家裡。

  教師將動物的完整圖片展示出來,讓幼兒透過自己手中的部分動物卡片找出相應的動物圖片,進行對應擺放,瞭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動物的認識和了解。

  3、結束部分——《拼圖遊戲》:

  請找出相同動物圖片的小朋友,合作將動物的部分拼成一個整體的動物。透過操作活動,能觀察到動物的分割部分的特徵,並能相互配合進行拼圖,將動物圖片拼完整。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嘗試培養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合作能力。

  延伸活動:《玩拼圖》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人手一份動物拼圖,能獨立將拼圖完成。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獨立操作能力,提高幼兒對動物的瞭解。

  (五)小樹葉找媽媽

  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

  一、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中班科學課《小樹葉找媽媽》。

  1.教材分析:

  新《綱要》中科學領域提出了: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目標。《小樹葉找媽媽》這一活動是在平時到戶外散步的時候,小朋友對樹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結合本季節開展的主題:金色的秋天,我設計了一系列關於樹葉的活動,本次活動就是其中之一。

  “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是瑞吉歐教育理念之一,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細緻地觀察、傾聽幼兒的言行,及時捕捉他們的興趣點,以及他們的日常生活為基礎,貼近幼兒自身的經驗進行自然而然的引發,層層深入開展活動。我們鼓勵他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從不同角度出發,透過各種手段來發現問題。在擺擺說說的活動中,他們的想象力發展了,會用自己的話語描述對家的認識。

  二、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動目標為:

  1.引導幼兒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發展幼兒的比較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的興趣。

  2.教師對幼兒進行保護樹木教育,知道樹木對人類的重要性。

  3.激發對周圍事物的關心,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讓幼兒獲得幫助他人的情感體驗。

  難點: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在活動中我先讓幼兒觀察樹葉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特徵,然後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比較、對應的方法幫小樹葉找媽媽,最後透過送小樹葉回家,鞏固對樹葉特徵及名稱的認識。

  三、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製作電腦多媒體課件;

  2.磁帶一盒;

  3.物質準備:葉標本三種;楊樹、柳樹、楓樹的掛圖;彩紙若干張。

  四、說教法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現、討論、尋找,讓孩子在觀察樹葉時享受探索的快樂、在幫樹葉找媽媽時,享受助人為樂得樂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教學法: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以幼兒喜歡的幫助小樹葉找媽媽為線索,貫穿整個活動。

  2.問題設定法:

  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激發興趣的提問:這些樹葉是從那裡來得?激發情感的提問:小樹葉離開了媽媽會怎樣呢?我們可以幫它做些什麼?使幼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進取。

  3.操作法:讓幼兒透過動手操作,在與實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用小樹葉拼貼出美麗的圖畫。

  五、說教學程式

  (一)激發興趣(拾落葉)

  播放音樂,請幼兒想象自己是一片從樹上飄落的葉子,配合音樂模擬葉子飄蕩。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活動一開始幼兒小樹葉隨音樂做動作,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樹葉。

  (二)幼兒觀察樹葉(發現樹葉的特徵)

  請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並說一說它像什麼。(幼兒自己尋找、想象)

  〔在這一環節中是啟發幼兒合理想象。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想象,我們能看到他們大智若愚的稚嫩童趣,一片樹葉可以引發他們不同的想象。例如:“這片樹葉(楊樹葉)像什麼?”“扇子”“它還像什麼?”教師可以再次啟發幼兒的想象,讓他們深入思考,出現各種奇思妙想。〕

  (三)自由探索

  根據幼兒好奇的特點,請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歡的樹葉和自己做好朋友。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麼?是什麼顏色的?摸上去是什麼感覺?我們可以幫小樹葉做些什麼?它的媽媽是誰?

  (四)體會成功的喜悅(課間操)

  幫助小樹葉找到媽媽,並於它們一同跳舞。

  (五)知識拓展(知道樹的種類、作用)

  透過課件的演示讓幼兒瞭解其他樹的種類。組織幼兒互相交流並討論樹木有什麼作用,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樹木能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好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做個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六、延伸活動(製作葉子畫)

  這一環節是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性的創造製作,對孩子們來說,這種充滿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樣具有想象、創造性的成分,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操作可以使幼兒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嘗試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創造向前推進一步,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

  (六)風的秘密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滿著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就拿“風”這一自然現象來說,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們會面,是孩子們從能來到戶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現象。現在正值春天,是孩子們探索風的好季節。我們江南春天的天氣,就如娃娃的臉說變就變。白天的氣溫很高,到了晚上卻會突然颳起大風來,氣溫也驟降。在幼兒園,會聽到大班孩子們在議論:我看見迎春花的花瓣被風吹到了地上;大風把垃圾吹得到處都是,清潔工人又要重新打掃了;今天有點冷,媽媽又給我多穿了衣服 ……從孩子的話中,發現“風”是孩子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就讓大班孩子圍繞“風”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風的奧秘”的活動。

  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且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培養幼兒對現象能進行客觀描述,以事實為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於客觀事實,而不是教師的頭腦之中。

  說目標:考慮幼兒對風的已有經驗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制訂了以下幼兒最近發展區的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發現風的大小、探究和判斷風的方向,並嘗試製造風。

  2、初步瞭解風的利與弊,引導幼兒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3、在活動中能和同伴能協調配合,會在合作中互相學習。

  活動準備:

  1、 知識經驗準備:

  ( 1 )幼兒每日記錄天氣預報,並著重關注風的內容;

  ( 2 )根據風力的不同,讓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和體驗用圖畫的形式進行記錄;

  ( 3 )請家長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關於“風”的資料和知識,。

  2、 物質材料的準備:

  ( 1 )每組一塊分類板

  ( 2 )吹風機、扇子、墊板、打氣筒、紙板、書、氣球、風車、雞毛、棉花、小紙船等

  ( 3 )“笑”與“生氣”的臉譜圖各一張。

  3、 環境資源的準備:選擇有微風的天氣。

  設計思路:

  教師在幼兒探索活動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關於風,幼兒無法真正瞭解它的形成,但是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來證明風的存在,透過實驗來證明風的大小、判斷風的方向,甚至可以嘗試著用常見的工具製造風,使孩子真正接觸自然,發現自然界的奇妙。在這個活動中,遵循幼兒自主探索的原則,設定開放性的問題,透過幼兒自主地收集資訊(書、網路、實驗或詢問家長),讓幼兒在動眼看、動嘴說、、動耳聽、動手做、動腦想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擴充套件有關“風”的經驗,並自己想辦法來解決一些問題,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習得方法。

  活動過程:

  一、自然匯入,激發興趣( 5 分鐘)

  師:過幾天我們就要去出遊了,我知道大家都和關心天氣情況。那麼,誰來向大家來介紹一下這兩天的天氣情況呢?

  師:“偏北風 2 ― 3 級”,我們從哪兒可以看出?你怎麼知道有風?(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感受)

  我的提問可能會使孩子回憶以往的經驗會說“國旗、樹葉……”這時孩子的討論中對風的感受肯定還不充分,適時地帶孩子到戶外去感受風的存在,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風來的時候自然界有著各種奇妙的變化:花瓣迎風飛舞,池中的水會泛起波紋,彩旗會迎風招展。

  二、感受發現風力( 6 分鐘)

  師:你們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讓幼兒用圖畫形式記錄下來,並向大家說說)

  (出示分類板)請幼兒將自己的圖畫記錄進行歸類,要求幼兒之間互相討論後再分類。 幼兒歸類、集體檢查。

  在對微風進行探索的基礎上,激發了孩子關注風力變化的積極性。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後的探索活動,在中級風、大風到來時,讓他們自發地到戶外去感受,然後將自己的體驗與發現用圖畫、表格的形式記錄並分類。

  師:風有風級,不同的風級表示風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斷風向( 10 分鐘)

  師:天氣預報說今天是北風,這是什麼意思?(北風就是從北邊來)(是風向)

  “用什麼方法判斷?” 用這樣的話題引發孩子的小組討論,然後到戶外活動,引導孩子用他們的方法證明風來的方向。如:觀察旗杆上的國旗飄動;讓孩子將羽毛、塑膠球放在操場中間,讓它們隨風滾動……讓孩子透過活動,真正明白“風真的從北邊來”。瞭解風是有方向的這一特徵後,鼓勵孩子想辦法把“風向”記錄下來。就方法讓孩子展開討論:可以標漢字,也可以標箭頭,記錄不求精確,只要初步學習使用科學的記錄方式。

  四、嘗試製造風的方法( 10 分鐘)

  師:(拿出風車)這些風車在活動室能玩嗎?

  孩子們肯定會疑惑地說“怎麼玩,沒有風!”我就一句話燃燒孩子製造風的熱情:“沒有風不可以製造點兒風啊?”怎樣製造風呢?帶著這個問題,讓孩子自己尋找材料,如吹風機、電風扇、扇子、氣球打氣筒……孩子們可以用紙板、扇子扇,把氣球吹鼓後撒氣……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嘗試製造風。雖然他們沒有真正看到風的形成過程,但是我想這些生動有趣的探索活動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將具有深遠意義。

  活動延伸:( 3 分鐘)

  師:小朋友想了很多辦法制造了風,那你們喜歡風嗎?為什麼?(幼兒討論)

  課後透過孩子自己不斷地收集資訊與資料,讓孩子逐步發現風能幫人類做許多事情,利用風可以發電、傳播種子等等,但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我想,瞭解風的利與弊有助於孩子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3

  一、設計思路

  本活動是五月主題探索活動“水”的一個幼兒生成活動。源自幼兒對沖劑類藥物放入水中後會發生溶解現象的好奇。

  根據大班幼兒的興趣所在以及他們在認知活動方面,無論是觀察、注意、記憶過程或是思維和想象過程,都有了自己的觀點和方法這一年齡特點。我主張讓幼兒透過自己動手嘗試、實驗,從中發現有些物質能溶解於水,有些物質不能溶解於水。重點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和細緻的觀察力。

  二、活動流程和教學方法

  首先把活動室佈置成實驗室,投放大量的實驗材料。以幼兒到實驗室做實驗的形式展開活動。

  嘗試1:幼兒自行實驗→記錄結果並進行比較→交流討論

  教師巡迴觀察指導幼兒,傾聽幼兒的想法,但並不真正加入實驗,旨在培養幼兒的獨立操作能力。

  得出結論:

  1、一些物質放進水中會不見,這種現象叫溶解。

  2、有些物質能溶解於水,有些物質不能溶解於水。

  嘗試2:教師提出操作要求→幼兒自行實驗→交流討論

  教師以平行者的身份參與

  幼兒實驗,進行個別輔導。

  得出結論:容器內水位升高,投放的物品卻不再溶解於水,這種現象叫飽和。

  三、活動分析

  在活動中,幼兒對顏色鮮豔、常見的實驗材料興趣較濃,使用頻繁。同時,幼兒獲得多次嘗試機會,運用一定的觀察操作方法,能將所獲取的經驗用記錄的方法表述。

  四、延伸活動

  在嘗試2中,幼兒發現飽和現象,提出許多解除飽和現象的方法,鼓勵幼兒進行嘗試,看看是否會解決飽和現象。

  教學反思:

  採用個別引導和間接指導的方法。透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透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溶解的過程一目瞭然。這樣有效的幫助幼兒掌握理解溶解的有關知識。增強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興趣。活動中教師透過兩個問題情景的創設,把模式貫穿其中。透過孩子的猜想,驗證,發現溶解的秘密, 培養孩子嚴謹的科學態度,懂得只有透過實驗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4

  說設計思路:

  幼兒對知識的掌握是在自我探索、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的,《綱要》中也指出要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所以我選擇認識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民幣,讓孩子透過看一看、說一說、用一用的方式去認識1元、5元、10元三種錢幣的特徵,採用遊戲的形式,使幼兒在玩中認識人民幣的面值。

  說活動目標: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目標從兩方面設定。

  1、知識與技能---------認識三種面值人民幣,能正確辨認三種面值人民幣,能用錢幣購買相應價格商品。

  2、方法與過程---------運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們體會人民幣在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說教材:

  人民幣是我國法定貨幣,它在人們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認識人民幣》是大班數學中重點章節內容,學習認識人民幣,使幼兒初步知道人民幣的知識和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幼兒動手"做"數學,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幼兒創設實踐機會,這節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幼兒已有的經驗,把這一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幼兒透過遊戲認識錢幣。

  教學重點:

  認識三種面值人民幣教學難點:

  能正確使用人民幣購買相應價格商品教學方法:

  幼兒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在數學活動中完成,幼兒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

  經過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才是最有價值的,獲得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所以透過用錢幣進行商品交換的遊戲,讓孩子們體會到認識人民幣的樂趣,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活動過程:

  這節課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認一認,我準備了1元、5元、10元三種錢幣(選擇這三種是因為他在我們的生活中比較常見),

  帶小朋友認識後,請小朋友透過觀察想辦法快速分辨錢幣,這一個環節主要是認識錢幣,讓小朋友對這三種錢幣有初步印象,

  第二個環節是個小遊戲,透過這個小遊戲孩子們可以進一步熟悉錢幣,

  第三個環節我準備了很多分別貼有1元、5元、10元價格的玩具,

  另外還為每個孩子準備了三種面值的錢幣,讓孩子們在前面兩個環節學習的基礎上運用錢幣,

  請小朋友利用自己手裡的錢幣買自己喜歡的玩具,這個環節要求小朋友要會分辨錢幣面值才能買到自己喜歡的玩具,

  這主要是鞏固的過程,孩子們在這個環節可以體驗到運用錢幣交換商品的樂趣,也是一個實踐的過程,

  最後一個環節是小結,讓小朋友知道人民幣有很多面值,而且還有其他種類,錢幣在我們生活中很重要,

  整節課都是以遊戲的形式進行,做到了讓孩子們"玩"中學,"做"中學。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

  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

  孩子們在輕鬆、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5

  一.設計意圖

  2--3歲的幼兒由於大腦神經發育得還不完全,手腳協調能力較差,所以我們應該注重對幼兒這方面能力的培養。經觀察,我發現我班幼兒對爬比較感興趣 ,在平時的活動中,他們也很喜歡爬.根據幼兒的這些年齡特點,結合本階段的"可愛的小動物"主題活動,運用螞蟻爬著行走的特點,讓幼兒學習螞蟻爬的動作,我選用了"螞蟻運糧"的遊戲活動.透過螞蟻學"找食"的本領,練習幼兒的手膝著地爬和跨的動作."螞蟻"這一形象,幼兒比較熟悉,也非常的喜歡,在活動設計中,我以"螞蟻"爸爸的身份參與活動,並創設一種螞蟻爸爸和寶寶一起找食物的情景,這非常符合託班幼兒對母親的依戀情感,師生間能更好的進行情感交流和溝通,也更有利於活動的順利開展.在這個活動中鍛鍊幼兒的四肢協調動作,激發幼兒積極嘗試活動的興趣,體驗體育遊戲的快樂。

  二.教學目標:

  1.發展幼兒雙手雙膝著地爬,跨的能力.

  2.激發幼兒積極嘗試活動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練習幼兒雙手雙膝著地爬的能力.

  教學難點:能跨過10釐米的障礙物.

  四:設計亮點

  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直觀法、提問法、遊戲法等教學方法。

  為什麼要採用以上方法呢?

  採用直觀法是因為託班幼兒的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於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以看老師示範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而採用提問法是因為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啟發幼 兒積極思維。採用遊戲法是因為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遊戲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幼兒在輕鬆、愉快的遊戲中很容易就能掌握所學技能。

  2.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幼兒在看看、聽聽、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透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透過觀看教師示範直接獲得印象。讓幼兒在遊戲中,練習雙手,雙膝著地爬和跨的技能,體現了活動的趣味性.

  五.教學過程

  (一)準備部分:

  1.教學準備:螞蟻頭飾若干.糖果若干.輪胎若干.磁帶.

  2.做操

  小螞蟻們你們好,今天的天氣真好,和爸爸一起來做做操,出來鍛鍊一下身體好嗎?我們出來的時候要先跨過家門檻,跨的時候要把腳抬高點,小心別摔交.

  3.引出主題

  我的寶寶們真能幹,做的可真好,現在我們的肚子都餓了,媽媽帶你們去找東西吃好嗎?

  (二)基本部分

  1.講解示範

  我們到那邊的地上去找好嗎?爸爸要爬著到那邊去,先看爸爸是怎麼做的,把2個膝蓋著地,然後2個手也按在地上,爬啊爬的去找東西吃,找到好吃的東西后再爬回來,爬到家門口,然後再跨過門檻,帶著糖在家裡休息會.看懂媽媽是怎麼找東西了嗎?

  2.幼兒操作

  1.講解示範

  A請個別幼兒遊戲

  下面媽媽請一個能幹的寶寶來找找看,爸爸看他學會了沒有.教師在旁指導

  B請全體幼兒遊戲

  下面媽媽請寶寶們跟著爸爸一起去找東西,寶寶們要跟著爸爸爬,不能爬遠了,懂了嗎?

  (三).結束部分 寶寶們找東西找的全身都是泥.現在我們來洗洗澡吧.爸爸請寶寶們帶著糖到那邊去曬曬太陽,休息下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