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徵文> 以慈善為主題的徵文(通用14篇)

以慈善為主題的徵文

以慈善為主題的徵文(通用14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寫過徵文吧,徵文要求篇段合乎格式,字數合乎規定。那麼,怎麼去寫徵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以慈善為主題的徵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以慈善為主題的徵文 篇1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著你生活的崗位……

  每一次想起雷鋒,就想起這一段話。40多年過去了,社會生活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可雷鋒這個名字及其所代表的高尚精神內涵,不但唱響了時代的最強音,而且超越時空的力量,成為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財富?或許大家對於這個詞的第一反應就是擁有很多的錢和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在如今的現實世界裡到處充滿各種各樣的誘惑,如果沒有那份超越時空的力量,或許或許人們對錢極度追求,幹每一樣事情更是講錢了,怎麼可能願意無償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呢?。人類之所以能成為高等動物的原因是因為人類具有一份慈善之心!但是慈善之心不是錢,而心是有著恆定的溫度才能夠在胸膛裡跳動的!

  慈善之心不是用金錢就能衡量的,需要付出無微不至的關懷;

  慈善之心不是用金錢就能計量的,需要付出默默無聞的幫助;

  慈善之心不是用財寶就能計算的,需要付出樂於助人的援手。

  雖然在如此現實的世界裡,金錢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它早就滲透了人們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但是說到做好事呢?需要金錢嗎?不,不,不需要。而需要的是一顆向善的心,讓慈善是乘著清幽的風兒,送來濃濃的愛意。

  還記得年幼時,我看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在2007年2月16日,剛剛卸任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得克薩斯州的一個莊園裡舉行了一場慈善晚宴,旨在為非洲貧困兒童募捐。應邀參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會名流。在晚宴將要開始的時候,一位老婦人領著一個小女孩來到了莊園的入口處,保安攔住了這一老一小。小女孩露西說:“叔叔,慈善的不是錢,是心,對嗎?”巴菲特帶著露西進去,當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議者的安南,不是捐出300萬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萬美元的比爾蓋茨,而是僅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露西。晚宴的主題標語也變成了這樣一句話:“慈善的不是錢,是心。”

  是的,慈善的不是錢,是心。在慈善的天平上,我們都是等重的。金錢數目不代表也不能衡量我們的慈善之心。可惜,在誘惑的世界又有誰能做得到呢?要平庸的人們能懷著一顆慈善的心去做好事,或許是難之極難啊。中國有句古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或許平庸的人們都認為這是真諦,常常捐出成千上百萬的鉅額,就認為這是做好事。其實,他們也不是為了炒作而已吧,提提自己的身價,曬曬自己的身家呢。但在迷惑的世界裡,還有些人不會。他們都是懷著顆慈善的心。華人首富李嘉誠曾說過:“如果我們只是一味追求金錢和權力而置人類高尚情操於不顧的話,那麼,一切進步及財富進步都將變得毫無意義。”靠賣塑膠花起家的李嘉誠更能深刻地體會到金錢的價值,但在教育基金會、四川賑災會的捐款名單上,他的名字赫然在目,累計捐款總額逾140億港元,如此手筆可照丹青。對,想行善,首先得先懷有一顆善心,對“善”深入心靈的認同感,不奢求感恩。

  我更加希望當財富的種子播撒在享樂的土地時,那是令人厭惡唾棄的,而當它找對了自身的位置,長成了慈善的大樹,蔭庇烈日下的行人,那將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讓迷惑的人們將享受那道美麗的風景!

  以慈善為主題的徵文 篇2

  人世間最寶貴的是什麼?法國大作家雨果說,是善良。我想,這是每個人不可遺棄的東西。

  說起感恩,就會想起慈善,而隨之浮現在我的眼前的,是一件件橙紅色的志願服,一個個貼有愛心卡的愛心箱,一雙雙扶著老人過馬路的手,以及一個坐著輪椅的身影……

  記得那是陽光明媚的春日,我與朋友外出購物,路過一個公園門口的時候,見到一個約莫九歲女孩身著橙紅色志願服,坐著輪椅拿著愛心箱朝我們的方向過來。她一開始對我們甜甜一笑,於是女孩先指了指了一下身上的志願標誌,再指一下愛心箱,然後用手一直比劃,正當我迷茫之時,朋友輕聲對我低語:“她除了不能走路,似乎也不會說話,這是手語。”我恍然大悟。“她說他們在做慈善,希望我們能夠獻出一份愛心。”朋友又說。於是,我們也對她笑笑,伸手就放了50元下去。

  朋友問那女孩,這錢是往哪捐的?那女孩拿出紙和筆,寫了一行歪斜的字:這是捐往孤兒院的弟弟妹妹們的,我是殘疾學校的的學生。“就你一個人嗎?”我很好奇。她搖搖了搖頭又在紙上寫道:“還有我的同學們。”隨後還向我們做了個愛心的手勢,朝我揮手再見。

  陽光照在她坐著輪椅離去的身上,愛心徽章在胸前閃爍。猛然地,我彷彿看到了天使般的光輝。我很感動。

  以往總以為慈善離我們遙不可及,畢竟我們不是慈善家,偶爾也只是在學校捐款,但是如今,我才明白,慈善的不是錢,是心。為別人捐獻出的一分錢一角錢的普通人和捐贈成千上萬的人一樣值得尊敬,因為,在慈善的天平上,他們是等重的。只要我們對他人心懷善意,在別人需要時哪怕只能給予微不足道的幫助,我們也一樣慈善。慈善,就在我們身邊。

  當財富在人間的土地生根發芽供一些人享樂的時候,那是會令人厭惡唾棄的,但當它找對了自身的位置,長成了慈善的大樹,蔭庇烈日下的行人,那將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總會在不經意間想起春日的天空下,蒲公英的種子,藉著微風的力,就飄向田間的角角落落,落地就生根,生根就發芽,然後開出一片燦爛金黃的花。我是堅信的,那一顆顆善良感恩的心,也會像這種樸素的種子,藉助這一股東風,讓最真最美的花,開遍這人世間的每一個角落。

  心若在,夢就在。流年如逝水,不老的,便是這人間的溫暖與感恩,讓我們播灑一縷陽光,照亮一片明淨的心靈!

  以慈善為主題的徵文 篇3

  我常常在想,慈善是什麼?

  在城市裡生長的.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根本不知到慈善是什麼。學校裡組織捐款,我也只不過是湊個數而已。

  看了《慈善讀本》我知道了有數以萬計的人吃不飽,穿不暖,讀書上學只不過是一個奢侈的夢想。我還看到了,有許多慈善家,他們對貧困人民出手相助:比爾蓋茨、王健林、黃福榮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生活中,報紙裡,經常會出現慈善:小海棟得了白血病,大家紛紛解囊相助。我媽媽有一個朋友,她是慈善協會里的一員。大熱天,他在人流量很大的魯迅故里義賣飲料。家人勸說她放棄這份工作,再找一份待遇優厚的工作。可那位朋友卻執意不放棄這份慈善工作。

  以我的能力,只能幫助不多的人,但我會盡力去完成:把不多的零花錢50元捐獻給紅十字協會,再把一些帶拼音的用不著的七成新的課外書捐給山區裡的孩子。

  我不禁想起了早已離世的雷鋒叔叔。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雷鋒為素不相識的大媽買她不小心丟失的車票,送陌生婦女和他的兩個孩子回家。就連雷鋒犧牲的時候,也是在幫助戰友倒車。毛澤東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慈善,從字面的意思來看是幫助,但是,慈善更是人與人之間相連的心!

  以慈善為主題的徵文 篇4

  小時候的我不知道慈善是什麼,只是天真的認為捐錢就是慈善。所以那時的我只要看到什麼地方在募捐,就一定要向爸爸媽媽要錢,用自己的小手鄭重的放進募捐箱裡。每當我聽到讚揚的話語時,總會特別的高興和自豪,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回來後總要和大人和小朋友說起,讓他們為我豎起大拇指。

  到了上學後,每當我看到路邊的乞討者時,總會覺得他們很可憐,於是就會主動投幾個硬幣。當學校舉行義賣和捐款活動時,我會積極的參加,並且希望捐的錢比同學多,否則就會覺得被同學輕視,顯得沒有愛心。那時的我會用捐錢的數量來衡量慈善,不過我已經不向爸爸媽媽要錢了,而是從壓歲錢裡拿出來。

  慢慢的我的想法又有了改變。因為我看到了一篇文章。有一個小姑娘,她在一場慈善活動中捐出了儲蓄罐中所有的積蓄——30。25美元,而那一晚比爾·蓋茨捐了600萬美元,巴菲特也捐了300萬美元,可是他們一致認為小姑娘最有愛心 。因為小姑娘說:“慈善不在於錢的多少而在於一顆心。”說的多好啊!是的,我們首先要有一顆愛心,再去做我們有能力做的事,不管這善事是大還是小。漸漸的,我彷彿有些明白慈善的真正含義了。

  在我的心裡,做善事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所以當我看到媒體報道的那些愛心善舉時,心裡總是充滿敬佩。就像我們特別熟悉的化名“順其自然”的寧波愛心人士,自1999年起向慈善組織捐款,15年不間斷,數額累計已超過1000萬元!“順其自然”每次捐款所寫的地址都是虛構的,目的就是不讓人們找到他(她),更難得的是堅持了15年,而且還在繼續,這是一種多麼高的境界啊!每次我在電視或者報紙上看到有關“順其自然”的報道時,心中總會湧起莫名的激動,迫不及待要告訴身邊的人,“順其自然”又做好事了,真是太了不起了!

  還有“造橋女孩”嚴意娜。她志願到甘肅省的一個貧困山區去支教,當她看到學生們上學時要經過峽谷,孩子們要沿著山壁走到谷底,淌過谷底的河流,再從谷底沿著另一邊山壁爬到山上來時,便萌發了幫助當地孩子造座橋的願望。最後,在許許多多寧波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她募集善款117萬餘元,造了一座橋,並把它命名為“寧波市民愛心橋”。

  現在的我,已經明白了慈善在現實意義中就是用慈悲的心去做善事,而你可以去做的不僅僅是捐錢,也可以是其它方面。在去年“菲特”颱風帶來的水災中,寧波地區損失慘重。但是寧波人民眾志成城,團結互助,譜寫了一曲感人的壯歌。畫面中,有的人捐款捐物;有的人去災區做志願者;有的人大力宣傳…我想這才是慈善真正的意義吧。

  雖然我現在還只是一名初中生,但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為慈善事業獻出我的一份力!

  以慈善為主題的徵文 篇5

  慈善是把鑰匙,帶我們通往心靈的大門;慈善是位良師,教育我們最真的靈魂;慈善是個巨大的工程,需要我們共同去建築。這個以“博愛和諧”著稱的地方,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它的博愛團結。

  記得前不久,我聽到了一個噩耗。聽老師說,與我同班五年的同學得了骨肉癌,我們都感到很震驚。他要做手術,還要做很久的療程,這些雜七雜八的費用加起來差不多七十多萬,這對於一個普通的家庭來說,是怎樣一個天文數字!是何等的壓力!我們都不由自主的為他想做一些能幫到他的事情,但是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想到了籌款,對,這是一個減輕他家負擔的辦法。

  我們整個六年級都在熱火朝天的捐款,連續好久好久,終於籌得一些善款,但是這個力量是弱小的。正當我們沮喪時,老師又對我們宣佈了一個好訊息,我們整個學校都在為他捐款、籌款。這讓整個學校都參與進來這個愛心的典禮。雖然我們只籌了一萬元左右,但是這也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了,因為每個人都在幫他。

  當我們進行慰問活動的時候,我們看到他那脆弱的臉,戴著帽子的頭上掉光了頭髮,真是極其憔悴。當我們把錢交到他的家長的時候,他感動的哭了,我們也哭了。這是一場心靈與愛心互相交流,互相溝通的典禮。我們都對他懷著希望。

  現如今,整個鎮都在為他捐款,祈禱。這不是一個小瞧的力量,這是一個強大的力量!如今。他不再是一個人孤身面對病魔,他的身後,有他的家人,有我們這些同學,有許多慈善之人在陪伴著他,關心著他!

  “我們與你同行,我們與你同行,我們與你同行。陽光下疊印成同一個身影,同一個身影……”

  我們與愛同行,我們與你同行!讓愛、讓慈善傳遍整個中山,傳遍全球,傳遍整個世界!

  以慈善為主題的徵文 篇6

  歲月如歌,年華如同指間滴漏的流沙,荏苒的青春像是夜空中轉瞬即逝的流星般一去不復返,等我們兩鬢風霜時再去回憶從前生活裡的每一天,靜觀這匆匆人生的旅途中,哪些過往的時光是幸福的,哪些又是讓我們終身難忘的,恐怕誰都理不清這一團亂麻。有些人想起的是任途坎坷、宦海沉浮;有些人想起的是商賈拼搏、命運蹉跎;有些人想起的是青澀初戀、舊夢紅顏;但更多人想起的還是自己這一生裡索取到的名和利的多與寡。

  記得清史稿中記載這樣的一則趣事:某年秋汛過後,乾隆皇帝南下至江蘇鎮江的金山寺,眼望著長江中百舸爭流、穿梭不息的各種官商客船問身邊的高僧法磐說:“船中所載的都是什麼物件?”法磐略思片刻便直說出兩個字:“名利。”正所謂問者無心、聽者有意,法磐高僧這一語就道破了千百年來隱藏於黎民眾生心底最深處的秘密。是啊,無論是現世安穩的年代裡,還是流離亂世的歲月中,名與利都是芸芸眾生們孜孜追尋、夢寐以求的東西,且為達此目的而不擇手段者又是前仆後繼、比比皆是的。可縱觀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能集齊集滿名與利的人又是寥寥無幾,這是因為君子求名利要名正言順、取之有道:小人求名利則利令智昏、喪盡天良,所以更多的古聖先賢們早就看透了命運的輪迴與人世間的繁華,將一切名利視如雲煙,將榮華富貴當作浮塵,淡泊處世且又不忘多行慈愛善意之舉,以助人即是助己為樂事,不求索取於世,只願施捨於人。

  我們當今稱為慈善事業的這些事兒,其實就是對古代那些慈愛善意之舉的繼承與延續,今天的慈善已經與古代的那種簡單的財物贈予不同了,當今的慈善事業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施與,是一種正能量的傳遞,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力,是一種對不同人生境遇豁達心態的調整力,更是一種對貧窮與富有的理解與包容力。所以,慈善不只是一種愛心的奉獻,更是一種社會良知的體現,不僅富人們要積極去參加各種施與的活動,窮人們也要能理解得到幫助的意義,這就是當你幫助了別人,又見到別人去幫助了想得到幫助的那些人時,你是不是也能從他們得到幫助的過程中感覺到自己也幸福和快樂呢?得到幸福其實是件很簡單的事,就在於你是否願意首先去幫助別人,只有懂得了施與,才能學會如何去施與,在施與別人的同時找到自己的快樂,這就是古人常說的助人即是助己的精神追求與人生哲學。

  慈善不是簡單的施與,它是人類社會中最偉大和最崇高的事業,當我們真心實意的去做關於慈善的任何事情的時候,總是能在其中找到讓我們幸福與快樂的真諦的。我們要懂得慈善的真實內涵,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會昌盛,我們的社會才會和諧,我們的人生才會璀璨昇華且不留下任何遺憾。

  以慈善為主題的徵文 篇7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愛,像鑰匙,開啟我們的心靈;愛,像書籍,陶冶我們的情操……

  看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彷彿禁受了一次次的“愛”的洗禮。它讓我感悟到原來愛是那麼神聖、高尚與深沉。這裡的愛有對國家、民族之愛,有父母朋友之愛,甚至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之間的愛,處處扣人心絃、感人肺腑。每一個愛的故事都能給人以啟發。都能告訴我們一個愛的哲理。

  卡羅西是主人公卡隆的同學。因為卡羅西是個殘疾,所以很多人欺負他。他們氣得卡羅西忍無可忍了,抓起一個墨水瓶朝他們扔去。結果墨水瓶恰好打在老師的胸口上。老師的臉色一下子變了。“是誰?”老師生氣的問。“是我。”卡隆回答。老師經過詢問同學,瞭解到事實的真相,表揚了卡隆。

  是啊,這就是愛!是同學之愛使卡羅西勇敢的承認了錯誤。如果沒有卡隆寬宏大量的品德,卡羅西是無論如何都不會站起來的。如果沒有老師對學生的愛,那幾個捉弄卡羅西的人就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於是我想起了自己,平時我已習慣了許許多多的理所當然:爸爸媽媽應該為我們準備一切,因為這是他們的責任;老師應該對我們循循教導,因為這是他們的工作;環衛工人應該為我們早出晚歸,因為這是他們的職責……現在,我明白了這一切都是“愛”。“愛”,讓我快樂;“愛”,讓我明理;“愛”,伴我成長……我也應愛周圍的人,愛學校,愛社群……愛的美就在於它不作選擇,去擁抱美好的一切。

  同學們,讓我們去愛吧﹗世界會因為我們變鎝更加絢麗無比!

  以慈善為主題的徵文 篇8

  穆尼爾·納素夫說過:一個寬宏大量的人,他的愛心往往多於怨恨,他樂觀愉快、豁達、忍讓而不悲傷、消沉、焦躁、惱怒;他對自己的伴侶和親友的不足處,以愛心勸慰,述之以理動之以情,使聽者動心,感佩、尊從,這樣他們之間就不會存在感情上的隔閡、行動上的對立、心理上的怨恨。 還記得08年的那次汶川大地震,造成我國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總傷亡人數最多的地震之一,在那一天,全國上下沒有一人不為此感到悲哀,感到痛心,因為那是我們的同胞遇難的一日。但是,也正是從這次地震中,我們感受到了全國各族人民對四川同胞的關心,愛護與支援。

  人們都拿出自己心愛的物品,毫不吝惜的獻給了別人。有些人捐衣服,有些人捐書,有些人捐錢…… 當老師告訴我們這個噩耗時,原本吵鬧的教室,頓時沉寂下來,大家都懷著沉重的心情,回到了自己的座位,此時,晴朗的天空彷彿一下子黯然失色,陽光不再明媚;花草不再芬芳;小溪、河水也不再在清澈。即使是樂觀的我們,也不禁潸然淚下。

  此時此刻,我們真正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與失去生命的痛楚...... 老師決定舉行一個遠端的追悼會,來追悼那些不幸遇難的人們,同時也歌頌那些在大地震中能夠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挺身而出救別人的人並希望我們能夠經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幫助那些遇難者。於是,我和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利用課餘時間,回寢室,找想捐獻的東西並在上課時會和,開追悼會。

  追悼會開始了,我和同學們紛紛捐出自己心愛的娃娃,書籍,玩具……對於這些,無不是我們心愛之物,但是我們為了那些遇難的人們寧願犧牲自己的一份珍愛,來盡一點綿薄之力,只求能夠撫慰他們那失去家,失去親人以至於失去生命的痛苦的心靈。 我想:雖然我們捐的只是一些並不起眼的小玩意兒,但是,這代表了我們對他們的關愛、鼓勵與真誠的的祝福。真心希望他們可以度過難關! 在那一天,我有的不僅僅是悲傷,更有因人們可以團結起來的快樂。

  以慈善為主題的徵文 篇9

  一顆真誠純淨的心,猶如一彎清泉能夠洗淨身邊的汙濁:一顆滿懷感恩的心,猶如一棵大樹能夠為困境中的人們提供綠蔭:一顆勇敢奉獻的心,猶如一隻海燕幫助危難中的人們直麵人生的狂風暴雨。慈善離我們並不遠,它並不只屬於大明星、大富翁,慈善不是大人物的特權,只要心懷善意,你我都是慈善家。

  慈善源於真誠之心

  2007年2月16日,剛剛卸任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德克薩斯州的一個莊園裡舉行了一場慈善晚會,應邀參加晚會的人都是富商巨賈和社會名流。在晚會即將開始時,一位老婦人領著一個小女孩露西來到莊園入口處,小露西手上捧著一個很精緻的瓷罐,保安攔住了她們。小露西不解地問:“叔叔,為什麼不讓我進去,這裡不是在辦慈善晚會嗎?我帶了存錢罐,裡面有我所有的錢,我要把它捐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慈善不是錢,是心。對嗎?”說這番話時,股神巴菲特剛好路過,他深受感動,將小露西領進了莊園。在那場慈善晚會上,主角不是倡議者安南,也不是捐出了300萬美元的巴菲特,而是捐出了總額30美元25美分的小露西。她那句真誠的“慈善不是錢,是心。”成為整場晚會的主題標語,人們被她的純真善良感動。

  慈善源於感恩之心

  2008年5月12日,是個讓中國人永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深深地刺痛了每個中國人的心。當大部分人還沉浸在悲慟中時,他們已經背起行囊,趕往汶川災區抗震救災。他們不是別人,正是20年前7.8級唐山大地震的倖存者。被問及為何千里迢迢前來救災,他們說:“20年前,有太多太多的人幫助過我們,現在,汶川人民遭受著同樣的災難,我們懂感恩,我們要奉獻。”懂感恩的唐山人民感動了億萬華夏兒女,多難興邦,全國人民積極行動,奉獻愛心,眾志成城,共同奪取了抗震救災的最後勝利。

  慈善源於勇敢之心

  每晚,當我開啟電視時總能看到一個名叫“勇往直前”的節目,這個節目邀請明星們接受冒險任務,只要嘉賓能夠完成挑戰,就可以為希望小學募集到善款,幫助孩子們實現上學夢想。平日裡,這些備受追捧的明星外表光鮮亮麗,讓人覺得他們養尊處優,弱不禁風。可在這個節目裡,我看到了他們的勇敢,看到了他們的奉獻。無論任務多麼危險,無論挑戰多麼巨大,無論心中多麼害怕,一想到那些失學的孩子,他們咬緊牙關,義無反顧,奮力完成任務。這顆勇往直前的心讓觀眾們深受感動。

  在慈善的天平上,衡量的標準不是“薪”,而是“心”。是的,每個人的能力大小不同,一分錢的慈善和一千萬的慈善同樣高貴,因為捐助者都有一顆赤誠的心,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慈善的締造者和傳播者。慈善不是錢,是心。

  以慈善為主題的徵文 篇10

  最近,聽聞這一則訊息:南京理工大學將每月在食堂吃飯超過60頓,一月總消費不足420元的學生作為資助物件,直接把補貼打進飯卡。誠然,學校的初衷是值得我們點讚的,但這張未經調查便直接打錢的“隱形慈善”也未免太不公平了吧。

  眾所周知,如今我們國家實行精準扶貧政策,南京理工大學響應國家號召,為在校的“貧困生”進行資助,悄悄供給補貼,但另一方面,學校認為的“貧困生”是否真正貧困,我們無從所知。那麼,是否應經過仔細調查,而不是單憑月消費和在校食堂用餐數來判斷呢?或許,“貧困生”真的需要的是“隱形慈善”嗎?這種“隱形慈善”對在校的大學生確實存在不公平的現象,而且,這種慈善也許會傷害到貧困生的自尊。

  “隱形慈善”在社會上也時有發生:鄰居悄悄幫助鄰里老人,慈善機構悄悄幫助隻身老人和孤兒……本質上是相同的,但於學校中,大學生普遍成年,有賺錢養活自己,幫助家庭的能力,就應當以勞動換取報酬。這並不是意味著學校“隱形慈善”的做法是錯誤的,但應當的採取更能使人信服的方式——“天平慈善”。

  “天平慈善”意味著告別不平等,採取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式去進行善意幫助,學校可以經過更精準的調查和研究,去獲取在校大學生的生活背景等,著手去幫助更多貧困生,同時也維護了他們的尊嚴,避免了直接進行補貼的傷害和不公平慈善。

  在進行慈善的過程中,“暗箱操作”、員工“中跑私囊”等不公平的行為應給予學校的重視。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學校的利益,而且傷害到貧困生的利益和個人尊嚴,給當今倡導真正精準扶貧的社會帶來了不好的影響,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秩序。

  “天平慈善”的公平、公正的慈善方式,比那種悄悄乾的“隱形慈善”更容易使人接受,更能促進國家精準扶貧的策略和倡導公平公正公開的國家的形成。

  往天平兩端放同等重量的東西,使天平平衡,這種“天平慈善”,正是如今社會的需要,“隱形慈善”不如“天平慈善”。

  以慈善為主題的徵文 篇11

  福耀集團的曹德旺被網友稱為“中國首善”,去年他股捐35億元,成立河仁慈善基金會。

  有人問曹德旺,一個人該如何才能走向“慈善”?曹德旺說了一個故事:1983年,他處在創業階段,口袋裡沒有多少錢。但一天,他十分敬重的一位老師找到他,希望他能為學校捐點錢,購置一些課桌椅。曹德旺一口應承下來,向朋友借了2000元捐給了學校。

  曹德旺說,這是他第一次做慈善,是情義上的“不得不做”,也是老師對孩子的關愛讓他“感同身受”,讓他“沒法不做”。他說,慈善這件事,最初是人的一種本性,但真正投身慈善,靠本性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習”,從受益人身上學習,從別人身上學習,從做慈善這件事本身上學習,“學習”可以讓自己擁有堅定的慈善之心。

  香港影星成龍曾說過他最初的“慈善之路”。成龍在香港剛紅的時候,有人請他參加公益慈善活動,成龍當時拍片多,應酬多,根本無暇顧及做慈善。成龍總是說,他沒有時間去。 於是助手便遊說他:“你不需要做什麼,一切都安排好了,你出席一下,這樣對你和你的電影都有好處。”

  成龍於是答應了,抽出時間去看望殘障兒童,助理們把禮物分發給孩子,然後說:“成龍非常忙,但他今天還是抽出時間看望你們,還帶來了禮物。”事實上,成龍並不是自願來看望殘障兒童的,也不知道這些禮物是什麼。於是,成龍就感到很不安,覺得自己騙了這些可憐的孩子。

  後來成龍就不允許自己再這樣做,成龍對於“慈善”的理解,就是從這樣的小事中,一步步地被教育著,一步步從“被動的慈善”中學習,最終成為自覺的“慈善”,成為一位公益慈善大使。

  慈善需要學習,學習可以開啟慈善。

  以慈善為主題的徵文 篇12

  我認為,慈善沒有年齡界限,沒有貧富隔閡,只要有一顆慈善的心就夠了。

  在最近的四川雅安地震中,我看到了許多志願者不怕危險的故事。如:4位彝良農民志願者用平凡的行動支援著災區的抗震救災工作;長風社群統戰人士章桃旭第一時間透過上海華僑基金會捐贈了20萬元到四川雅安地震災區,並且發動了親戚、朋友、同事,籌集了價值100多萬元的大米、油、泡麵等生活必需品,透過朋友于4月23日前送到了雅安。

  這些事例都說明慈善是人人皆可做的。所以我們在以後的生活中應該時時刻刻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在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裡,您可以加入志願者隊伍,去養老院看望年事已高的老人,為他們打掃房間;去孤兒院為小嬰兒們講故事,幫他們整理床鋪,給他們帶去玩具……

  善行只有開始,沒有終止。我們要不斷修煉內心,不斷踐行善念。“五一節”快要到了,讓我們的善行快樂出發吧!

  以慈善為主題的徵文 篇13

  應該怎麼做慈善?

  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有人認為慈善事業應該大力宣傳,有人認為應該保密。最近南京理工大學對每個月在食堂消費一定金額的學生實行補貼,引起了很多討論。

  作為一個貧困生,出於自尊,他不想以公開高調的方式成為資助物件。南京大學的做法妥善維護了貧困生的人格尊嚴,在這方面確實很厲害。

  然而,這種做法也有其弊端。這樣無形的慈善會讓自私的小人有所收穫。如果你聚集一群人使用同一個飯卡,也可以刷到一定的額度,就可以成為一個受資助的貧困生,獲得資助。太公開透明,直接賺錢。

  在我看來,我們不僅要保護貧困學生的人格尊嚴,還要使資助公開透明。

  以南京理工大學為例,學校的初衷是幫助貧困生。學校除了以食堂消費作為補貼標準外,還可以公開向學生表明可以提交補貼申請,結合學生家庭資訊和食堂消費構成標準,可以減少作弊補貼和暗箱操作的行為。為維護個人尊嚴,學校不得洩露學生資料檔案,並設立郵箱提交申請撰寫方案,最大限度保證慈善事業的公平正義。

  另外,這種慈善氛圍要在氛圍中發揚光大,號召社會一起做慈善。正能量是大家傳播的。如果僅限於默默做慈善,很難形成健康的社會風氣。

  這些做法都必須以保護貧困生的人格尊嚴和隱私為前提,發揚慈善行為,才會導致社會的共同發展和進步。

  做慈善是一件積極的事情,全社會應該共同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全社會的力量幫助困難群眾,幫助形成積極、和諧、友好的社會氛圍。但是關注度不要太高調,這已經成為一些人作秀的一種方式。

  全社會的人一起行動,拿出自己的力量互相監督,讓慈善事業發揮自己的巨大作用!

  以慈善為主題的徵文 篇14

  每個人的字典裡都會有自己青昧的詞語,媽媽青昧“氣質”二字,她說一個高貴的女人之所以高貴,不是因為美貌,而是因為氣質,氣質是女人的靈丹妙藥。爸爸青昧“責任”二字,他說一個男人成功的基礎就是“責任”二字,有承擔一切後果的責任感,並且去承擔一切責任。他們問我青昧什麼?我脫口而出“慈善”。

  《魏書·崔光傳》裡記載“光寬和慈善,不忤於物,進退沉浮,自得而已。”慈善便是和善仁慈,不分男女老幼,不論身份,慈善就住在每個人心裡。

  我青昧慈善,是因為它從內到外地塑造我,而我理解慈善便是樂於助人:幫助流浪的小貓小狗,勸導那些破壞花草樹木的頑皮小孩:節約每一滴水、一張紙:一點一滴的小事都是慈善,我青昧慈善,因為它不分大小,平等相待。

  我青昧慈善,因為它告訴我寬恕很簡單,當妹妹撕掉了我的畫後我沒有向阿姨告狀讓妹妹免遭一打,這就是慈善:當貓咪咬壞我最喜歡的拖鞋時,我沒有打它而是給它一個貓抓球讓它磨牙和爪子,這也是一種慈善:我青昧慈善,因為它事事平等。

  慈善是力所能及的幫助,慈善是力所能及的忍耐,慈善是力所能及的寬恕,慈善就在我們心中。

  我青昧慈善,因為它幫助了無數貧困的人:我青昧慈善,因為它有時使我得到他人的寬恕,我青昧慈善,因為這是人人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