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療管理應急預案(通用6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有時會出現一些不在自己預料之中的事件,為了降低事故後果,很有必要提前準備一份具體、詳細、針對性強的應急預案。我們該怎麼去寫應急預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醫療管理應急預案(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醫療管理應急預案1
一、患者自殺的應急預案及程式
1、發現患者有自殺傾向時,立即報告護士長及主管醫生。
2、檢查患者病室內的環境,若發現私藏藥品、銳利器械等危險物品給予沒收;鎖好門窗,防止意外。
3、告知家屬24小時監護,不得離開。
4、詳細交接班,密切注意患者心理變化,準確掌握心理狀態。
5、查詢患者自殺原因,有針對性的做好心理護理,儘量減少不良刺激對患者的影響。
6、發現患者自殺,通知醫生立即赴現場,判斷患者是否有搶救價值,如有可能立即搶救。
7、保護現場,包括病室及自殺處。
8、通知醫務處或總值班,聽從安排處理。
9、做好家屬的安慰工作。
二、患者外出或外出不歸時的應急預案
1、患者入院時詳細交代住院須知,告知患者住院期間不允許私自外出,以免貽誤治療、突發病情變化等嚴重後果。
2、加強巡視,力所能及地幫助患者解決困難,儘量減少其外出機會。如必須外出,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經主管醫生批准,患者及家屬在護理單上簽字方可離開,並在規定時間內返回病房。
3、一旦發現患者私自外出,要立即報告護士長,通知主管醫生。
4、透過患者所留下的通訊方式,與家屬取得聯絡,共同尋找。
5、必要時通知醫務科、護理部或總值班。
6、患者的確外出不歸,需兩人共同清理患者物品,貴重物品交保衛科。
三、失竊的應急預案
1、維持好病房秩序,對可疑人員進行詢問。
2、加強巡視,做好安全工作,隨手帶門,經常檢查門窗。
3、介紹住院須知時向患者介紹安全知識,保管好貴重物品與現金。
4、一旦發生失竊,做好現場保護工作。
5、通知保衛科或總值班,協助做好偵破工作。
四、遭遇歹徒的應急預案
1、做好病房安全工作管理,夜間病房門上鎖。
2、遭遇歹徒後,沉著冷靜,採取果斷措施保護患者及公物,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3、注意觀察歹徒的特徵。
4、設法通知保衛處,夜間通知總值班,由總值班視情況撥打110。
5、歹徒逃走,注意方向,為破案提供線索。
五、消防緊急疏散患者應急預案
1、做好病房安全管理工作,經常檢查倉庫、電源及線路,發現隱患及時通知有關科室,消除隱患。
2、住院患者不允許私自用電器。
3、當病區內發生火災時,所有工作人員應遵循“高層先撤、患者先撤、重患者和老人先撤、醫務人員最後撤離”的原則,“避開火源,就近疏散,統一組織,有條不紊”,緊急疏散患者。
4、當班護士和主管醫生要立即組織好患者,不得在樓道內擁擠、圍觀,並立即通知保衛科或總值班,緊急報警。
5、集中現有的滅火器材和人員積極撲救,儘量消滅或控制火勢擴大。
6、所有人員立即用溼毛巾、溼口罩或溼紗布罩住口鼻,防止窒息。
7、在保證人員安全撤離的條件下,應儘快撤出易燃易爆物品,積極搶救貴重物品、裝置和科技資料。
8、發現某一房間發生火災,室內有易燃易爆物品,要立即搬出,如已不可能搬出,要以最快速度疏散鄰近人員。
9、如室內無人,也無易燃易爆物品,不要急於開門,以免火勢擴大、蔓延;要迅速集中現有的滅火器材,做好充分準備,開啟房門,積極滅火。
10、關閉鄰近房間的門窗,斷開燃火部位的電閘(由消防中心或電工室人員操作)。
11、發現火情無法撲救,要立即撥打“119”報警,並告知準確方位。
六、患者住院期間出現摔傷的應急預案
1、檢查病房設施,不斷改進完善,杜絕不安全隱患。
2、當患者突然摔倒時,護士立即到患者身邊,檢查患者摔傷情況:通知醫生判斷患者的神志、受傷部位,傷情程度,全身狀況等,並初步判斷摔傷原因或病因。
3、對疑有骨折或肌肉、韌帶損傷的患者,根據摔傷的部位和傷情采取相應的搬運患者方法,將患者抬至病床;請醫生對患者進行檢查,必要時遵醫囑行X光片檢查及其他治療。
4、對於摔傷頭部,出現意識障礙等危及生命的情況時,應立即將患者輕抬至病床,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注意瞳孔、神志、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徵的變化情況,迅速採取相應的急救措施。
5、受傷程度較輕者,可攙扶或用輪椅將患者送回病床,囑其臥床休息,安慰患者,並測量血壓、脈搏,根據病情做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
6、對於皮膚出現淤斑者進行區域性冷敷;皮膚擦傷滲血者用碘伏或0.1%新潔爾滅清洗傷口後,以無菌敷料包紮;出血較多或有傷口者先用無菌敷料壓迫止血,再由醫生酌情進行傷口清創縫合。創面較大,傷口較深者遵醫囑注射破傷風針。
7、加強巡視,及時觀察採取措施後的效果,直到病情穩定。
8、準確、及時書寫護理記錄,認真交班。
9、向患者瞭解當時摔倒的情景,幫助患者分析摔倒的原因,向患者做宣教指導,提高患者的自我防範意識,儘可能避免再次摔傷。
七、住院患者發生墜床的應急預案
1、對於有意識不清並躁動不安的患者,應加床檔,並有家屬陪伴。
2、對於極度躁動的患者,可應用約束帶實施保護性約束,但要注意動作輕柔,經常檢查區域性皮膚,避免對患者造成損傷。
3、在床上活動的患者,囑其活動時要小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有需要可以讓護士幫助。
4、對於有可能發生病情變化的患者,要認真做好健康宣教,告訴患者不做體位突然變化的動作,以免引起血壓快速變化,造成一過性腦供血不足,引起暈厥等症狀,易於發生危險。
5、教會患者一旦出現不適應狀,最好先不要活動,應用訊號燈告訴醫護人員,給以必要的處理措施。
6、一旦患者不慎墜床時,護士應立即到患者身邊,通知醫生檢查患者墜床時的著力點,迅速檢視全身狀況和區域性受傷情況,初步判斷有無危及生命的症狀、骨折或肌肉、韌帶損傷等情況。
7、配合醫生對患者進行檢查,根據傷情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8、加強巡視至病情穩定。巡視中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發現病情變化,及時向醫生彙報。
9、及時、準確記錄病情變化,認真做好交接班。
八、停水和突然停水的應急預案
1、接到停水通知後,告知患者停水的時間,做好停水準備。
2、做好應急準備,根據停水時間儘量儲備水源,以備使用和飲用。
3、突然停水時,白天與總務科聯絡,彙報情況,查詢原因;夜間通知總值班,彙報停水情況。
4、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儘量協助患者解決因停水帶來的不便。
九、停電和突然停電的應急預案
1、通知停電後,立即做好停電準備,備好應急燈、手電、蠟燭等;如有搶救患者使用動力電器時,需找替代的方法。
2、突然停電後,立即使用搶救患者機器運轉的動力方法,維持搶救工作,開啟應急燈或點燃蠟燭照明燈。
3、與電工班聯絡,查詢停電原因,儘量排除故障或開啟應急發電系統。
4、加強巡視病房,安撫患者,同時注意防火、防盜。
十、泛水的應急預案
1、立即查詢泛水的原因,通知其他人員,積極採取措施阻止繼續泛水。
2、不能自行解決者,立即通知總務科或總值班。
3、協助維修人員共同將水掃淨,保持環境清潔。
4、告戒患者,不可涉足泛水區或潮溼處,必要時放置醒目標識,防止跌倒。
醫療管理應急預案2
各醫療科室對醫療廢物應嚴格安全管理,一旦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洩漏、擴散和意外事故時,應當按照以下要求及時採取緊急處理措施:
1、確定流失、洩漏、擴散的醫療廢物的類別、數量、發生時間、影響範圍及嚴重程度;
2、醫療廢物管理小組應組織有關科室人員儘快按照應急方案,對發生醫療廢物洩漏、擴散的現場進行處理;
3、對被醫療廢物汙染的區域進行處理時,應儘可能減少對病人、醫務人員、其它現場人員及環境的影響;
4、採取適當的安全處置措施,對洩漏物及受汙染的區域、物品進行消毒或者其他無害化處置,必要時封瑣汙染區域,以防擴大汙染;
5、對感染性醫療廢物汙染區域進行消毒時,消毒工作從汙染最輕區域向汙染最嚴重區域進行,對可能被汙染的所有使用過的工具也應當進行消毒;
6、參加處理的工作人員應當做好衛生安全防護後進行工作。
7、處理工作結束後,醫務科和有關科室應當對事件的起因進行調查,並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預防類似事件發生。
醫療管理應急預案3
為明確醫療事故發生時,各部門的`職責和應採取的相應措施,我中心特制訂醫療事故處理預案。
一、建立醫療事故處理領導小組,加強協調管理職能
醫療事故處理領導小組:
處理醫療事故的主要職能科室為醫療康復部。主要職責:
1、向有關組織、人員調查取證,查閱相關資料;
2、受理醫療投訴及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
3、協調有關事項;
4、提出處理方案;
5、反饋處理意見;
6、按規定上報事件情況及處理結果。
二、建立中心內部報告制度
1、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發生或發現醫療事故、重大醫療過失行為後,應立即向科室負責人報告,科室負責人應立即向醫療康復部報告,同時應立即採取積極、有效措施避免或減輕患者身體健康的損害。
2、醫療康復部在接到科室報告並指導科室採取有關措施後,應立即組織對事件發生經過、原因、性質、後果等情況調查,並將調查結果、患者目前情況報告中心主任;同時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其配套檔案的規定內容和時間向區衛生局醫政科報告。
三、做好患者及家屬工作,防止矛盾激化
1、發生醫療事故爭議後,中心在對事件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耐心、細緻做好患方的接待安撫工作,如實向患者陳述在院期間的醫療搶救以及院方對該事件的初步調查分析結果,並認真聽取患方對此事件的具體意見和要求,同時應向患方宣傳《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和醫療事故及其爭議處理程式,動員患方依法解決醫療事故爭議。
2、醫患雙方對醫療事故產生原因、事件性質意見一致,並願意協商解決的,醫患雙方應制定醫療事件終結協議書。協議書應寫明雙方當事人的基本情況和醫療事件產生的原因、事件性質或雙方當事人共同認定的醫療事故等級以及協商確定的賠償數額等。雙方當事人在協議書上簽名,並在規定時間向區衛生局報告。
3、醫患雙方對醫療事件產生的原因、事件性質意見不一致,並導致醫療糾紛或產生重大醫療糾紛時,按下列程式處理:
(1)在醫患雙方在場情況下,對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或引發醫療糾紛的病歷資料及相關現場實物資料進行封存,由中心負責保管。
(2)中心應在醫療事件進一步調查的基礎上,採取積極態度,主動與患方進行溝通,必要時應和患方單位取得聯絡,或在區衛生局、街道有關領導的調解下,共同協商解決爭議的途徑和方法。
(3)醫療事故爭議如能協商解決,醫患雙方應制定醫療事件終結協議書,並在規定時間內向區衛生局報告。
(4)如醫患雙方對醫療事件的性質意見不一致,且患方不願意透過醫療事故鑑定或透過司法程式來確定性質時,中心應主動向區衛生局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
(5)當醫療事故爭議或重大醫療糾紛引起矛盾激化並影響醫療正常工作秩序時,中心應立即同派出所取得聯絡,並向衛生局報告,同時採取有效措施確保中心工作秩序正常,財務不受損害,人員不受損傷。
(6)當醫療事故爭議或重大醫療糾紛引起矛盾激化並影響醫療正常工作秩序時,中心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7)醫療事故、醫療事故爭議、重大醫療過失行為或重大醫療糾紛發生後中心將病歷(影印件)及時送區衛生局醫政科。
(8)醫療事故、醫療事故爭議、重大醫療過失行為或重大醫療糾紛等事件處理終結後,中心應組織醫務人員對醫療事故爭議進行認真分析,並將事件的性質、產生原因、應吸取的教訓、處理的結果、對當事人及當事科室的處理意見一併上報區衛生局醫政科。
(9)在處理醫療事故過程中應及時向醫療保險部門彙報及聯絡,處理基本結束後,應及時整理好有關書面材料上報保險部門,積極爭取得到相應的保險補償,減少經濟損失。
醫療管理應急預案4
為使一旦發生的醫療技術損害得到迅速、有序、妥善的處理,最大限度降低損害程度,保護患者生命健康,減輕醫患雙方損失,防止嚴重後果發生,制定本預案。
一、立即消除致害因素。 技術損害一旦發生,首先發現者應當立即設法終止致害因素;當致害因素的識別和判定有困難時,應當立即呼叫上級醫護人員指導處理,不可遲疑拖延。
二、迅速採取補救措施。密切注意患者生命體徵和病情變化,千方百計採取有效補救措施,降低技術損害後果,保護患者生命健康。
三、儘快報告有關領導。技術損害一旦發生,都必須立即如實報告。首先報告上級醫師和科主任,情節嚴重者應當同時報告醫務科、主管院領導或者總值班,重大技術損害必須同時報告院長,任何人不得隱瞞或瞞報。
四、組織會診協同搶救。
患者損害較輕、不致造成嚴重後果時,立即暫停原醫療技術操作,當事科室要酌情組織科內會診,妥善處理(由科主任或首 席醫師或現場 高年資醫師主持)並根據當時具體情況採取適宜應急補救措施。
立即上報科室負責人、技師或業務院長及院醫療技術主管部門,同時做好患者的保護性醫療措施,防止再次或繼續發生醫療技術損害。
科室負責人或院醫療技術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後在十五分鐘內組織相關技術專家會診討論,研究進一步的補救處理對策和是否繼續進行原醫療技術操作。醫院和科室選派技術骨幹根據補救對策及時處理患者,操作中應儘量避免或減少其他併發症。操作後,必須嚴密觀察患者病情,防止發生其他意外情況。及時按規定整理材料,保留標本報業務院長和院醫療技術主管部門。
患者當時有生命危險時, 醫療技術操作立即以搶救患者生命為主。 在搶救患者生命的同時立即上報科室負責人和院醫療技術主管部門及業務院長。科室上級醫師、技師或院醫療技術主管部門及業務院長接到報告後,應立即在事發地點組織相關技術專家搶救患者生命,同時討論和採取補救處理對策;必要時由醫務科邀請上級醫院專家會診指導(醫務科或主管院長主持)。
待患者生命危險解除後,在進一步會診討論、研究詳細補救處理對策。補救對策應防止發生患者的進一步損害,儘量減少損害和避免發生其他損害後果。技術操作完畢後,必須派專人嚴密監護患者病情,防止發生其他意外情況。及時按規定整理材料、保留標本報業務院長及院醫療技術主管部門。
五、迅速收集並妥善保管有關原始證據,包括實物、標本、手術切除組織器官、剩餘藥品、材料、試劑、攝像和錄音資料、各種原始記錄等。
六、妥善溝通,穩定患方情緒,爭取患方配合,防止干擾搶救和發生衝突。
七、如患者已經死亡,必要時應在規定時限內向其親屬正式提出並送達書面屍檢建議,併力爭得到患方書面答覆。
八、全面檢查、總結教訓,找出技術損害發生的原因,制定改進措施,修訂制度及時完善相關記錄。
九、如屬醫療過失,應當區分直接責任和間接責任,依照法律法規和相關規章制度對責任者做出合理處理。
十、隨時做好醫療事故技術鑑定或應訴準備。
十一、因技術損害構成醫療事故者,按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程式進行處理。患方以不正當手段過度維權、聚眾滋事、擾亂醫療秩序時,在耐心勸導和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公安部門報警的同時,組織力量維護醫療秩序,保護醫院設施。
十二、當發現技術損害與技術或藥品器材本身缺陷有關,或同類損害重複出現或反覆出現時,暫停使用該項技術或有關藥品器材,並對其認真地進行研討和重新評估,必要時報告縣衛生行政部門。
醫療管理應急預案5
為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發生的醫療廢物流失、洩漏、擴散及其他突發事件導致不良事件的發生,指導和規範醫療廢物流失、洩漏、擴散後的應急處理工作,提高應對能力,建立統一指揮、職責明確、運轉有序、反應迅速、處置有力、依法規範、依靠科學的應急處置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醫療廢物流失、洩漏、擴散對公眾健康和國家財產造成的危害,保障公眾身心健康與生命財產安全,維護正常秩序,特制訂本預案。
1、工作原則
預防為主,規範管理;科學應對,分級負責。
2、成立醫療廢物處置領導小組,
負責本單位發生醫療廢物處置突發事件的緊急處理。
3、建立、健全醫療廢物管理責任制,法定代表人為第一責任人,切實履行職責,確保醫療廢物的安全管理。
4、根據醫療廢物
分類收集、運送、暫時貯存及機構內處置過程中所需要的專業技術、職業衛生安全防護和緊急處理知識等,制定工作人員的培訓計劃並組織實施;採取有
效措施,防止醫療廢物流失、洩漏、擴散。
5、發現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洩漏、擴散和意外事故時,應當立即向縣衛生局、環保局報告,並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居民通報。
6、應急處置
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洩漏、擴散和意外事故時,應當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規定採取相應緊急處理措施,對致
病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求援;同時向縣衛生局、環保局報告,並向可能受
到危害的單位和居民通報。應當按照以下要求及時採取緊急處理措施:
(1)、確定流失、洩漏、擴散的醫療廢物的類別、數量、發生時間、影響範圍及嚴重程度;
(2)、組織有關人員儘快對發生醫療廢物洩漏、擴散的現場進行處理;
(3)、對被醫療廢物汙染的區域進行處理時,應當儘可能減少對病人、醫務人員、其它現場人員及環境的影響;
(4)、採取適當的安全處置措施,對洩漏物及受汙染的區域、物品進行消毒或者其他無害化處置,必要時封鎖汙染區域,以防擴大汙染;
(5)、對感染性廢物汙染區域進行消毒時,消毒工作從汙染最輕區域向汙染最嚴重區域進行,對可能被汙染的所有使用過的工具也應當進行消毒;
(6)、工作人員應當做好衛生安全防護後進行工作。處理工作結束後,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對事件的起因進行調查,並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預防類似事件的發生。(7)、水源汙染如發生水源汙染,立即向環保局報告,組織有關人員儘快對發生醫療廢物洩漏、擴散的現場進行處理。
(8)、加強檢查,確保措施落實要依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規定,定期、不定期組織人員對本單位醫療廢物管理各項工作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9)、要對所轄區域的村衛生室醫療廢物管理情況進行定期、不定期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並同時上報。接受縣衛生監督所對本轄區醫療機構醫療廢
物處置、消毒、疫情報告及預防控制等工作的衛生監督和執法稽查。
(10)、做好物質儲備,保障經費要合理安排應急工作經費,做好各類應急物資儲備,包括防護用品、消殺藥械等物資。
靖安中心衛生院
醫療管理應急預案6
為有效地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醫療廢物流失、洩漏、擴散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醫療秩序,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制定本方案。
一、組織管理:成立醫院醫療廢物管理組織
領導:主管業務副院長、主管後勤副院長
成員:醫院感染管理科、護理部、總務科、醫務科,藥劑科、放射科、檢驗科、病理科等部門主任及醫療廢物收集管理員。
二、報告
(一)全院全體工作人員均有義務監督醫療廢物的管理,當發現醫療廢物流失、洩漏、擴散時應立即上報醫院感染管理科或分管院長,下班時間報行政總值班。醫院應在48小時內上報市衛生局及市環保局等有關上級主管部門。
(二)醫療衛生機構發生醫療廢物管理不當導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損害,需要對患病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的重大事故時,應當在24小時內向市衛生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告。並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規定,採取相應緊急處理措施,並逐級上報。
(三)發生醫療廢物導致傳染及傳播或者有證據證明傳染病傳播的事故有可能發生時,應當按照《傳染病防治法》及有關規定報告,並採取相應措施。
三、當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洩漏、擴散和意外事故時,應按照以下要求及時採取緊急處理措施。
(一) 確定流失、洩漏、擴散的醫療廢物的類別、數量、發生時間,影響範圍及嚴重程度;
(二) 組織有關人員對發生醫療廢物洩漏、擴散的現場處理;
(三)對被醫療廢物汙染的區域進行處理時,應當儘可能減少對病人、醫務人員、其它現場人員及環境的影響。
(四)採取適當的安全處置措施,對洩漏及受汙染的區域、物品進行消毒或者其他無害化處理,必要時封鎖汙染區域,以防擴大汙染。
(五)對感染性廢物汙染區域進行消毒時,消毒工作從汙染最輕區域向汙染最嚴重區域進行,對可能被汙染的所有使用過的工具也應當進行消毒。
(六)工作人員應當做好衛生安全防護後進行工作。處理工作結束後,應對事件的起因進行調查,並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預防類似事件發生。
(七)一旦發生有人員感染,立即採取措施積極搶救。
四、責任追究:對引起事件的責任人應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