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演講稿> 以端午節為主的演講稿(通用11篇)

以端午節為主的演講稿

以端午節為主的演講稿(通用11篇)

  演講稿的寫法比較靈活,可以根據會議的內容、一件事事後的感想、需要等情況而有所區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來越多地方需要用到演講稿,演講稿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以端午節為主的演講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以端午節為主的演講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來自初二xx班的xx,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瞭解端午節來歷,弘揚傳統文化。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它是一個充滿人倫關懷的節日,我們的先民很早就將它過成充滿人間溫情的節日。“端陽節”“天中節”“天醫節”“龍舟節”“詩人節”“粽子節”“衛生節”“女兒節”,眾多節日名稱讓我們感受到端午的節日溫度。

  它是一個彰顯家國情懷的節日。一個民族需要有靈魂,端午正是追念與崇拜高尚靈魂的節日。“哀民生之多艱,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愛國詩人屈原,因其人格高潔,成為端午節中國人普遍追念的精神偶像。宋代蘇軾在三峽地區親見屈原家鄉人在端午水上競渡追念屈原的情景,寫下“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的詩句,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節日畫面。屈原等歷史先賢的精魂依然傳承於家鄉的江河大地。時至今日,每到端午,人們在江上拋粽子賽龍舟吟唱招魂與安魂曲。“有也回,無也回,莫待江邊冷風吹”的古老歌謠,依然迴盪在屈子家鄉人的心頭。秭歸人以粽子象徵屈原的經歷與人格,當地流傳著這樣的[粽子歌]:“有稜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半世熬煎。”原本是夏至時節象徵陰陽二氣互相包裹的時令食品粽子,成為屈原人格象徵的紀念物。節日的自然屬性向歷史人文屬性的昇華,在漢魏六朝時代已經發生,它賦予端午節日以靈魂,將其從一般節日提升為重大民族節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當代中國是開放的中國,端午節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面向未來的節日。端午節傳遞家庭溫情衛護個體生命追念歷史先賢激揚民族精神,是我們民族卓越的文化創新。作為中華兒女,我們要繼續傳承發展民族節俗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向世界奉獻我們優秀的節日文化遺產。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凝結和沉澱。宣揚偉大愛國精神,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從端午節開始。

  我的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以端午節為主的演講稿 篇2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000

多年的歷史。關於這個古老的節日,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恐怕最多的是屈原老師的故事。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的都城。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佔領,心如刀割,但又不忍一直放棄自己的祖國。無奈之下,農曆五月初五,他寫完自己最好的鋼筆《懷沙》後,縱身投入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寫出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愛國運動。

  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欲絕,紛紛湧向汨羅江向他致敬。人們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扔進河裡。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咬屈博士了。後來,為了防止飯糰被龍吃掉,人們想出了用印楝葉包裹米飯,並用彩色絲綢包裹的方法,這就是粽子的原型。

  是什麼樣的精神促使這位偉大的詩人跳入洶湧的河流?是關心國家和人民,熱愛祖國的心。

  祖國母親用身體為我們撐起了一片晴空,開闢了成長的`沃土。今天,我們不需要放棄生命來表達我們的愛國之情。我們只需要把熱愛祖國的信念融入到我們的日常行動中:努力學習,尊敬老師,遵守公德,全面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今天,當我們重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難道不是對祖國熱愛的一種表現嗎?

  棕樹葉香,又一個端午節來了。讓我們一邊品嚐美味的粽子,一邊重溫屈原的錚錚鐵骨,繼承屈原的愛國精神

  謝謝大家!

  以端午節為主的演講稿 篇3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端午節是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想賽龍舟,掛香包,包粽子。這一天,我和我的朋友們會自己包粽子,過一個不同的端午節。

  我們準備好了:浸泡糯米,粽子葉,線,填料和鍋。我們“全副武裝”來到同學家。

  我們要展示我們的才華。先看媽媽們的示範:先把宗葉的粗頭包成漏斗狀,放一半糯米在裡面,然後把自己喜歡的餡料放在中間,再用糯米把餡料蓋好,然後把上面的宗葉掖下按住,再把多餘的宗葉左右圈包起來,直到沒有宗葉,最後用線把粽子紮好。“哎,很簡單。”我們異口同聲地說,那就輪到我們了。我們趕緊去拿粽子葉。我用了很多糯米。看到周圍同學的糯米比我的少。我又甩了一些。我用閃電般的速度包好粽子。近距離看我像粽子,遠處看我像“手榴彈”。我又看了看同學。有的成了迷你粽子,有的成了長粽子。、同學們,看著我。唉,粽子的製作步驟很少,但我們真的很難做出來。

  我們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鍋裡蒸,耐心地等待粽子的香味。終於,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煎熬,粽子出來了,糯米和粽子葉的香氣迎面撲來。我們趕著品嚐美味的粽子,吃著自己勞動的果實。味道真的很獨特。

  快樂的時光總是那麼短暫,我又要和同學說再見了。經過這一次包粽子的經歷,我對如何包粽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這個端午節真的很開心,很不一樣。

  以端午節為主的演講稿 篇4

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迎接端午節。農曆五月的第五天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是x月x日。

  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其中紀念屈原這一說法最為廣泛。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生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他誠實、博學、才華橫溢,在楚國佔有重要地位。

  由於他主張反對秦的侵略,他遭到了攻擊和排斥,並被楚王趕出宮廷。屈原悲憤萬分,在流亡途中寫了許多愛國詩,其中最的是《離騷》。後來,秦軍佔領了楚國首都,看到國破家亡,屈原非常悲痛,在五月初五那天,他抱著石頭跳進了汨羅江。

  人民非常愛戴屈原,聽到他自殺的訊息,紛紛划船到江中搶救屈原的遺體,卻找不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壞屈原的遺體,於是把米飯轉進竹筒,扔到江裡,餵食魚蝦,從而保護屈原的遺體。

  從那時起,每年五月初五,人們會自發來到河邊哀悼屈原,還會把船劃入波濤洶湧的江中,象徵著人們爭先恐後搶救屈原的遺體,藉此寄託對屈原哀思。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南方形成了端午節龍舟賽習俗。因此,端午節已成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最後,給所有的同學送上一個句子:“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我們要珍惜今天的生命,互相鼓勵,互相報答。照顧好你的父母。最後,祝同學們期末考試成績理想,端午節愉快。

  謝謝大家!

  以端午節為主的演講稿 篇5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這個古老的節日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屈原先生的故事了。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目睹自己的祖國被侵佔,心如刀割,但他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無奈之下在農曆的五月初五,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他。人們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為了防止飯糰被蛟龍吃掉,人們便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粽子的原型。

  是怎樣的精神促使這位偉大詩人縱身躍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顆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心。

  祖國母親用她的身軀為我們支撐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開闢出了一片成長的沃土。今天的我們無需用捨棄生命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我們只需把熱愛祖國這一信念落實到自己日常的行動上:努力學習,尊敬師長,遵守公德,全面發展,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

  今天的我們重拾起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不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嗎?

  棕葉飄香,又一個端午節就要到了,讓我們在品嚐美味粽子的同時,重溫屈原先生的錚錚鐵骨,繼承屈原先生的愛國精神吧!

  以端午節為主的演講稿 篇6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你們好!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著“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

  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

  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著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謝謝大家!

  以端午節為主的演講稿 篇7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我是高一xx班xx。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我們馬上迎來的就是期末考和學考,在這之前我們還有傳統節日端午節。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它是紀念詩人屈原的節日。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端午節是也衛生節。端午前後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時插艾葉用以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為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端午節是美食節。早在晉代,粽子就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

  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厚,希望我們能懷著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過好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傳統佳節,成為古老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端午節適當的放鬆雖然會對後面的考試有所幫助,但是過度的鬆懈反而會起到反作用,所以希望同學們都能在接下來的考試中收穫自己所理想的成績。

  謝謝大家!

  以端午節為主的演講稿 篇8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一年之中,我最期盼的就要屬家鄉的端午節了!它在每年5月初5等著我們呢!

  每到端午節,不得不提的應該算吃粽子了吧!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有三角形的,有菱形的,有直筒形的……去年的那天中午,我和爸媽開車去接爺爺奶奶去酒店。我總是第一個跑到包廂,服務員端上粽子到桌上,那粽香也已四處飄溢,粽米中摻雜著豬肉,板栗、紅棗、赤豆等,真令人垂涎千尺!我餓虎撲羊般抓起一個就咬,哇!人間美味呀!不一會兒,我的小肚子就變得圓鼓鼓起來。

  從酒店回家後,我迫不及待地開啟電視,正在現場直播賽龍舟。周圍的人川流不息,穿著節日盛裝,屋頂上彩旗飄揚。只聽“砰,砰,砰”,三發訊號彈升上天空,所有龍舟按一字排開,“龍頭”上長著龍鬚,“龍身”上有一片片鱗片,真像一條真龍潛入水!“啪”,禮炮響了,十幾條“龍”在水上像離弦的弓箭一樣飛弛,水波碰撞著兩岸的岩石,發出嘩嘩巨響。行人紛紛給“龍”加油,指揮官在“龍頭”上敲鑼打鼓,給身穿紅衣的船員加油鼓勁,終於,一條“小白龍”逐漸脫穎而出,奪得冠軍,兩岸掌聲轟鳴。

  我家鄉的端午節有意思吧!希望你來到我的家鄉來作客!

  謝謝大家!

  以端午節為主的演講稿 篇9

同學們,老師:

  大家好!我是木瑾瑾。馬上我們迎來的就是端午節,聽到這個節日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但我還是要為大家介紹介紹!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也是六月十二日,端午節也被稱為端陽節,午日節等。

  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吧!歸納起來,大概有幾點吧:

  1、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詩人,他在這天汩羅江殉國。

  2、迎接伍子胥,當時人們把伍子胥視為河神。

  3、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她只有十四歲,每日每夜沿江痛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她父親的屍體。

  4、迎濤神,伍子胥含冤死後,化為濤神,後來人們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江。

  在端午節我們會吃粽子,都是用艾葉包的,家人在一起吃,其樂融融,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粽子的品種很多,有蛋黃粽,有肉粽,還有蜜棗粽等。我們還會在端午節這一天划龍舟,划龍舟是為了祭祀屈原,曹娥。划龍舟不是一個人在劃,而是十幾個人一起劃,有一個人在前面擊鼓。龍舟的樣子更是美輪美奐,非常精緻,都是用木雕成,雕刻家們都是精雕細琢。我們還會看到街上的婦女都帶著艾虎,人們認為艾虎可以驅邪,小孩子們還會戴著香囊,可以驅避毒蟲。

  今天就講到這裡了,端午節大家也知道了不少吧,我就不介紹嘍!

  以端午節為主的演講稿 篇10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訊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絡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吃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餘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以端午節為主的演講稿 篇11

  同學們,你能列舉出我國的傳統節日嗎?

  也許,你能早已經習慣了聖誕節的狂歡,習慣了在“父親節”送給爸爸小禮物,習慣了在“母親節”向媽媽表達感激之情。其實,一年365天,還有許多印有“中國”標籤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折射著古老的中國文化,象徵著豐富的華夏文明,閃耀著龍的傳人無窮的智慧。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的代表,它的歷史可追溯到端陽,午日節,重五節,女兒節,天中節,龍日等。民間紀念端午節的習俗很豐富,較普遍的慶祝形式有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還有懸鐘道像以驅邪,掛艾草以避邪驅瘴,佩香包驅瘟等。每一項端午習俗背後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留存著獨特的文化記憶。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首出自當代詩人文秀筆下的《端午》,道出了端午節與屈原的淵源。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和文化標籤。然而今天,當我們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時,人們也多多少少冷落了傳統節日,丟失了對文化傳統的記憶。

  同學們,下一週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了。你們想用什麼方式紀念這個綿延兩千年的傳統節日呢?讓我們從今年端午節開始,重新拾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關注,賦予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傳統節日習俗,讓中國文化逐漸被世界上更多的人認識和接受,畢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