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資訊科技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精選10篇)

資訊科技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

資訊科技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精選10篇)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資訊科技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資訊科技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1

  時光荏苒,光陰飛逝,研一的學習生活即將結束,和朱雲東老師每週一次的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課程也已畫上句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收穫不少,感慨頗多。

  在學習中,朱老師並沒有給我們指定固定的課程教材,也沒有像以往的專業課照本宣科講解很多理論知識,而是給我們推薦了一些教育技術專業的國內外領先人物和相關著作文獻,還有一些新奇實用的網站,真正讓我們大開眼界。在教授具體內容時,以具體學科軟體應用為主介紹學科課程與資訊科技的整合,如動態數學軟體GeoGebra、模擬天文實錄軟體Celestia、模擬模擬物理實驗的Algodoo等,不僅給我們帶來愉悅的身心體驗,更重要的是給我們學習這門課程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學習不能拘泥於書本而要另闢蹊徑。在此,我淺顯地談一下對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這門課程學習的心得體會。

  一、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意義

  在朱老師的每一節課中,相信每一位同學都是興趣蓬勃,充滿好奇,也永遠不會忘記那些軟體帶給我們奇妙的體驗。我想這就是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意義所在。

  (一)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資訊科技,透過多種感官刺激呈現課程內容,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手段。中小學生往往比較活潑好動,對新奇事物充滿好奇心,資訊科技能使教學內容符合中小學生心理特點,有效地促進其學習效率。比如歷史課的學習,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撲朔迷離的歷史事件、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如果這一切單純靠老師講解書本內容很容易引起學生疲勞和虛幻,畢竟歷史已經離我們很遠了。但如果配以相應題材的影片、音訊等輔助老師教學,將歷史事件、場景真實還原,觀看一些專家名人對歷史的解讀與評論,將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引發大家對歷史事件的思考與討論,文史學習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比任何單向灌輸都重要。濃厚的興趣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進而培養了學生的素質與能力各方面。

  (二)資訊科技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樣性有利於學生知識的獲取與保持。 多媒體技術是資訊科技最廣泛的應用之一,多媒體技術與傳統媒體相比,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提供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而不是單一的刺激。梅耶在《多媒體學習》一書中將其總結為多媒體效應:“當學生能夠對同一資訊的言語表徵和畫面表徵進行整合時,一種更深入的學習才能發生。”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曾作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一個是關於人類獲取資訊的來源,即人類獲取資訊主要透過哪些途徑。他透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資訊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利用資訊科技呈現課程內容,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動手操作,同時調動視覺、聽覺、觸覺三種感官刺激,這樣透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取的資訊量,遠遠大於單一地聽老師講課效果更佳。資訊和知識是密切相關的,獲取大量的資訊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赤瑞特拉還作了另一個實驗,關於知識保持即記憶永續性的實驗。結果是這樣的: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這個實驗表明: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透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於傳統教學的效果。以上充分說明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不僅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而且有利於知識的保持。

  (三)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有利於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態度和能力。有位大師曾說,21世紀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是資訊社會對公民的基本要求。當今“終身學習”已經由人們的單純的願望變成了具體的行動,尤其是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的廣泛應用為終身學習提供了可能。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迎合了時代的要求,在培養學生樹立終生學習的態度和能力上,有著無可替代的貢獻。這種整合,使得學生具有主動吸取知識的要求和願望,並能隨時付諸實踐,獨立自主地學習,自我組織、制定並實施學習計劃,調控學習過程,並能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估。線上互動也為學生們自主學習提供了疑難解答的平臺,使學生學習信心極大增強。可以說,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在學習方法上進行了一種革命式的變革。

  二、我對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思考

  和教學一樣,資訊科技是一種手段,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也是一種手段,使用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的優勢,促使教學任務的更好完成,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程序中,人們對教育公平問題的關注程度顯著提高。教育均衡發展,是關係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整體戰略問題。資訊科技的應用對實現教育均衡問題,到底起阻礙作用還是促進作用,是我們首先應當思考的問題。

  (一)資訊科技阻礙教育均衡?

  教育均衡,從宏觀層面說,指教育均衡發展;從微觀方面說,教育均衡指課程均衡發展。資訊科技的應用離不開相關軟硬體的支援,說到底就是資金的支援。發達地區的學生,享受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最優秀的老師,最先進的學習裝置,甚至上海已經出現了PAD班、電子書包這些新形式的教學媒體。但是在一些貧困山區,連一些最基本的教學設施都無法滿足,甚至沒有完好的教室。在貧困地區應用資訊科技,師資問題也是無可忽視的方面,貧困地區大部分教師專業功底不紮實,一人兼幾門課程的教學,更不用說利用資訊科技來授課。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均衡問題突顯,矛盾加劇,資訊科技的應用似乎會進一步加大宏觀層面的教育不公平。

  (二)資訊科技促進教育均衡?

  目前,國家投入了巨大財力與精力,孜孜以求的教育均衡,比如把教育投入的增加部分主要用於農村,以從根本上促進教育公平。除了經濟手段,有很多學者試圖用技術手段解決教育均衡問題。資訊科技的為其提供了主要途徑。如果在貧困地區安裝相應的資訊科技裝置,就可以利用一些模擬軟體如Algodoo模擬無法實現的實驗過程,組織學生觀看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影片圖片,擴大貧困地區學生的視野,即使他們身體不能走出大山,起碼讓心靈走出去。資訊科技對教育均衡更重要的貢獻在於優質資源共享。貧困地區的學生可以透過網際網路觀看一些優秀教師的上課實錄,使優質教育資源走進大山。還可以透過網上線上像優秀教師提問,向他們探討問題,學習知識。這無疑是解決教育均衡問題的一個可取方法。所以,資訊科技又可以促進教育均衡。

  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是教育教學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無論是從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資訊科技都對學習者本身的學習有積極影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引進和應用現代資訊科技,實現教學內容的資訊化、教學過程的策略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教學資源的網路化,以期能更好地提升育人質量,促成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此外,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更艱鉅的任務更應該在於解決教育均衡問題。“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這是前任總理溫家寶在學校黑板上寫下的一句話,面對日新月異的教學現代化浪潮,我們不應該使任何一個孩子落下,使任何一個地區丟下。

  或許是因為我來自於農村,曾深切的感受到農村教育的缺乏,體會到教育均衡問題的嚴峻性,所以在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發展如火如荼之勢,希望在資訊科技為發達地區的教育起到積極作用的同時,更能為貧困地區的教育帶來曙光,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從精神上擺脫貧困,走出貧窮,得到徹底的改變。這樣才是教育的目的,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真正意義。

  資訊科技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2

  秋天是個收穫的季節,在永濟實驗小學國培班學習一週了,這段時間的學習讓我獲益匪淺,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李嬌老師關於《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講座。

  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資訊科技,資訊資源,資訊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堂教學任務。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優勢是我印象最深的:第一,滿足學生的視、聽,激發學生的興趣,形成學習動機;第二,開拓學生視野,加深內容理解;第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第四,創設情境,體現學習的主體;第五,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六,培養學生的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等。

  教師必須是成功的學習者,教學是最高層次的學習。成功的教學是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對教學活動與過程的恰當安排;善於分析學習者的特徵;對媒體技術的掌握。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才能加快社會發展的步伐,才能使我們在知識經濟帶來之際贏得入場券。這一切,與我們教師的教學活動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後在教學活動中,我將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努力將課程與資訊科技進行整合。

  學生由於年齡特點活潑好動、接受能力強、對新生事物充滿好奇、並且具有旺盛的求知慾,對資訊科技這門新興學科產生強烈的興趣。我會因勢利導,帶領學生在學好課本知識的同時,更多的接觸資訊科技這塊芳草地。這樣做,一石二鳥,事半功倍,學生願意學,老師願意教,增強了課堂學習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二、加強自身學習,提高業務素質,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充分利用時間,在鑽研語文教材的基礎上,更多的學習有關資訊科技方面的知識,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為我們偉大的祖國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

  作為教師,面對如此重大的改革,我們肩上的擔子很重。怎麼辦?正視現實,勇於挑戰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向黨和人民上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儘管任重而道遠,但是,我有信心。有能力穩步前進。

  資訊科技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3

  資訊即資源,它是教材內容的一部分,對教師而言,資訊科技應是像黑板、粉筆、三角尺和圓規一樣使用得心應手的工具;對學生而言,資訊科技是像圖書館、資料室一樣理想有效的學習環境;有時還是答疑解惑的“老師”,也是學生自主探究、學會學習、創新的有力工具。“整合”應是看得見、實實在在的教學過程。

  透過實踐,使我認識到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是在課程教學中把資訊科技、資訊資源、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教學意味著在已有課程的學習活動中結合使用資訊科技,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我的體會有以下幾點:

  一、現代資訊科技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意義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方式較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和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然而資訊科技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之後的教學過程卻是:學生的學習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互動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改革現行的學科教學方法,使其適應資訊環境下的學習要求,看來是刻不容緩。

  二、透過整合,讓數學更貼近生活。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要貼近生活”、“數學問題生活化”,事實上,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們有一定生活基礎的數學知識,並且對此更感興趣。因此,數學學習材料的選擇應注意聯絡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實效性。我們可以利用網路資訊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資訊科技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資訊資源,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同時也讓教師能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讓數學學習更貼近生活。

  三、透過整合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堂課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具有聲情並茂、視聽交融、動靜交錯、感染力強的特點,集文字、聲音、圖象、圖形於一體,它在處理圖文、動畫、視音訊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視聽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如在教學二年級“平移與旋轉”時,運用資訊媒體播放遊樂場的情景錄影,讓學生在逼真的情境中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在已有認識發展水平上產生了自主探究的願望,因而在學習活動中更加積極主動,能說出、區別身邊的平移與旋轉現象。例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教學中如何畫角是本節課一個重要內容。以往教師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在黑板上畫,學生看,這樣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二,畫圖時,教師的身體會遮擋部分學生的視線等等。如果利用多媒體來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樣。首先利用電腦演示畫角的步驟和方法。演示前,教師提出“注意觀察畫角時先畫什麼,再畫什麼,最後畫什麼?”的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電腦演示步驟。由於是電腦畫,學生注意力集中,給學生留下的表象非常深刻。然後教師再在黑板上畫角,進一步明確畫角的步驟,滲透角的形成,最後讓學生獨立畫角。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主動參與,瞭解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生不僅掌握了畫角的方法,而且數學課堂也是動靜交融,充滿了勃勃生機。

  透過資訊科技與教學內容整合,利用網路資訊環境,創設教學情境,開展課堂智力激勵,能使學生對問題情境,積極動腦筋思考,並透過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發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索和發現新知識的認知過程。

  四、資訊科技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應該注意的問題

  教學資源的合理設計與應用,是實現資訊科技與數學課程有效整合的必要前提,但部分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應用存在錯誤的認識,例如:

  (1)關注課件,過多的展示多媒體,忽視教學過程,很多教師認為要把資訊科技整合的學科教學中,必須把課件做得非常完美,所用色彩比較亮麗、鮮豔,這往往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干擾學生的觀察,不利於看清問題的本質。還有的教師認為,多媒體課件是萬能的授課式從頭到尾都要使用課件,割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直接聯絡,忽視教學過程。

  (2)唯技術主義,過度依賴資訊科技支援。很多人認為,如果一堂課沒有用到多媒體課件、網路等就不是一堂好課。也有的人認為技術越先進越好。這就再很大程度上導致一些教師自覺或不自覺地認為,編寫和製作好了多媒體課件就等於把一堂課備好了,而沒有進行細節設計。於是,上課就變成了幻燈片放映,受課件的編制形式所累,課堂教學被課件材料牽著鼻子走。學生學習也按照整個課件的結構和一些問題的“標準答案”進行,按照預先設定的模式、思路、線索進行人機互動,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深入地思考,只能順應設計者的思維方式做一些簡單的應答。這種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學生思維能力尤其是求異思維的發展,不利於鼓勵創新,也與素質教育的原則背道而馳。

  從數學學科的角度需求出發來使用計算機,而不是盲目的使用,要強調教師的心理現代教育技術學和學科教學基礎,在充分了解傳統教學、準備好教學設計的基礎上有選擇地使用計算機。

  總之,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我一定紮實工作,努力學習,把用所學到的教育技術知識更好地應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對學生負責,對學校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優秀教師。

  資訊科技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4

  資訊科技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成果,已經走進了社會的各個領域。語文教學作為社會的一個領域,當然也不例外地享受著這一成果帶來的喜悅。它那聲情並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創設了優美的課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實踐證明,資訊科技是現在以及將來的教育教學中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並且越來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領域引入這種輔助教學後,不但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而且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拓寬了學生的時空觀。同時透過知識形成過程的充分展示,促進了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內在因素,發揮了主體作用,從而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聽、說、讀、寫、做的能力。

  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把資訊科技引入課堂有利於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渴求知識,探索事物的心理傾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會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甚至達到樂此不疲的地步,學生對教師所教授的內容感興趣才能有激情。一直以來,小學語文教學只是停留在“說教”這一層次,手段單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難培養學生興趣的穩定性、永續性,更難使學生真正產生一種學習的內驅力。然而,利用計算機圖、文、聲、像、動並茂的特點,激發學習興趣。透過資訊科技將資料、文字、影象、動畫、聲音等有機整合在一起,進而展示事物的本質特徵與內在聯絡,使抽象的圖形、數字,呆板的文字,變成賞心悅目的畫面,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於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利用計算機形象、直觀,化靜為動的特點,有利於突破教學難點。

  語文教學內容豐富多彩,但有難易之分。現代資訊科技以直觀、形象、具體等特點彌補言傳之不足,成為突破難點的“爆破筒”,增強學生的興趣。由於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介入,在閱讀教學中改變了逐段講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訓練點”為中心忽視語言學習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化靜為動的特點,為課堂教學排疑解難。

  三、不當利用現代資訊科技,無助於小學評語文教學。

  現代資訊科技以其巨大的容量、更豐富的表現形式、更直觀的感受迅速得到人們的青睞。傳統教學下的語文教師在備受指責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特別是在一些公開課、觀摩課的應用中,效果極佳,無可挑剔。但是,也有個別語文教師走向了極端,不能恰當地使用現代技術。

  1、過分依賴現代資訊科技,將一些淺顯易懂的內容複雜化。我們看到不少老師,在課件中集中了大量聲音影象資訊,把一堂公開課,用圖文聲像幾乎武裝到了牙齒,恨不得課堂的每一步驟、每一環節,一舉手、一投足,都有聲像、圖文來配合,本來用幾句話、幾張圖片或簡單的手勢語就能讓學生清楚、明白的地方,卻不分青紅皂白,非要用多媒體替之,好像沒有了這些現代化手段就不能稱之為一堂課了,只是一味追求直觀性,追求繽紛華麗的效果,由於過於花哨,實際的效果卻是干擾學生注意力。當每播放一首曲子,每閃現一幅圖畫,學生都會新奇好幾十秒,甚至半分鐘、一分鐘。而學生本應放在課文內容本身的注意力卻被轉移了、耗散了,電腦成了插足的“第三者”。學生除看到了幾個好看的畫面,記住了某個事物個別的、零散的特徵外,一無所獲,根本沒有思考活動的參與,容易造成學生思維上的“依賴性”“惰性”,從而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

  2、沒有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歸納,盲目的拿來主義。

  現在市場上、網際網路上的資源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來。於是,很多教師在網路環境下進行教學時,只是把透過搜尋引擎找到的相關網頁資源提供給學生,把大量素材性資源羅列在一起,這樣,學生在網際網路上學習獲得的都是無層次、無系統、針對性差的素材性資源。

  以上就是我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對當前處於發展階段的現代資訊科技輔助教學的幾點體會。雖然現代資訊科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為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但是,我們應該明確現代資訊科技永遠只是輔助課堂教學、最佳化教學效果的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技術必須把握“適時、適度、適當”的原則,並以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為軸心,這樣,才能發揮其最佳效益。

  資訊科技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5

  在資訊科技教學方面,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方法,現在把我在實際教學中採用的一些教法及自己的體會和大家做個交流。

  高效課堂的推行不但要求教師要吃透教材,還要有豐富的相關知識和良好的組織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但掌握知識,還要注重提高“有效性”。“有效”主要是指透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那麼,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來談談如何提高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幾點做法。

  一、把握教材,精心備課,形成清晰的教學思路

  教師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課文的重點、難點,才能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及時地調控師生的作用,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使課堂教學煥發主動、自主、探索的活力。資訊科技是不斷髮展的,其發展速度是非常驚人的,經常出現教材跟不上時代的現象,所以資訊科技教師在備課時,不能照本宣科,要適當調整、拓展教材的內容。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思路是否清晰。教師在熟悉教材、研讀教材的同時,逐漸地會產生一個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例如在上《熊貓的夢》——繪製圖像與逐幀動動畫,在練習逐幀動畫,可以用橡皮擦工具,製作逐漸被吃掉的蘋果,形象生動,並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但學生在練習時可以用一兩句點點,你們可以製作類似的逐幀動畫,這樣一點,學生就會在課堂上展示多樣的作品,如吃米飯越來越少,小孩們踢足球,足球飛的跑了,這樣的教學學生們有了成就感,並有了興趣。在以前的教學中我往往書上講什麼,就讓學生做什麼,發現教到最後,學生已不感興趣。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誘導即是教學思路,誘導的過程,即是教學思路在教學活動中的體現。一般地說,學生對教材的學習主要是循著教師的思路進行的,因此教學思路就有了鮮明的實踐性的特點。它不只存在於教師的頭腦中、教案中,而必須轉化為課堂教學活動。教學思路清晰,資訊科技課就會呈現清晰,學生的思維也會漸漸清晰,從而會獲得創造性思維的啟迪。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反思意識,即要求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學行為,不斷地追問自己: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我的教學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二、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自主學習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計算機教學中首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一名計算機教師,要教好資訊科技課程,關鍵在於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讓學生愉快地學習,輕鬆地學習,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

  對於操作實踐課,我採用的教學模式是,先展示本節課要學的作品樣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興趣越濃,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越高漲。接下來在我給他們操作演示的過程中,他們的注意力就比較集中了。佈置下任務後,學生們也都積極的去完成。在學習flash動畫時,在製作《水波盪漾》——“遮罩層”動畫時,以小孔探物遊戲引入,用講明白動畫原理,再講述製作過程,製作步驟。製作中可以引導以利用遮罩技術,製作出“畫卷”效果的動畫,儲存後測試影片。展示動畫,給學生下傳製作畫卷的豐富的影象素材,學生做完並上傳作業。當學生們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動起來時,並有著成功的成就感,並積極欣賞他們的作品,這時我對他們作品中不合理的地方進行指正,對於完成較好的同學說:“你試著利用咱們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再自己設計製作一個動畫,看能做成嗎?”,以成就感去促使他們對知識的延伸及引用。

  又如在《時光如梭》——時間函式和格式的函式時,書上製作的是“春節倒計時”的程式。對於初三的學生這節課我可以這樣設計。我們可以製作一箇中考倒計時,影象框上放上班裡每個學生的照片,執行時,每隔兩秒鐘轉換一個圖片,我的目的是吸引學生的眼球,並對前面學過的內容加以鞏固。右邊顯示距中考還有的天、時、分、秒自動更新。在下方顯示班級的勵志的話句如“不苦不累,初三無味”、“中考不是一場重來的遊戲”等話語,也可以根據各班的情況每天更換勵志的話。效果是從左到右滾動,不僅是一種動的效果,也是對前面知識的`運用與鞏固,這樣一改,學生對本課的內容非常感興趣的事,也接近生活現實,解決班裡倒計時的一些手工活。說到中考倒計時,對於有些學生感到沉重,我們還可以製作什麼倒計時,聰明的學生會提出現在快放假了,製作放假倒計時。製作完執行,距放假還有22天,一片高興。

  三、多鼓勵、多表揚學生,學會欣賞學生

  記得一次上資訊科技課,感到很糾結,課堂上個別學生在資訊科技課上完成的任務參差不齊,主要原因就是有些學生根本沒有用心去完成任務。

  曾有位學生的這樣說“學生愛表現,他們愛到黑板上來表現”。這句話一直觸動著我。內心深處每位學生都渴望被關注。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從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種關注,感受到一種溫暖,獲得一種支援。要經常用目光或微笑與學生交流,這是實現普遍關注的前提。用提問或允許回答問題來表達你的關注。讓不經意的允許來滿足學生的被認可感,滿足學生被承認的需要。欣賞、誇獎的手段來體現你的關注。透過對學生的欣賞、誇獎、鼓勵傳遞給學生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老師器重我。要把他們每一點的積極性、每一點的學習熱情保護起來,讓它生長起來,壯大起來。滿足學生被承認的需要,培養勇於探索的精神,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學習中自主探究,這樣學生的知識才會融會貫通、觸類旁通,新舊知識聯想暢通,學習中游刃有餘,發揮主觀能力性。從“學會”到“會學”,這種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在學習中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與能力體系。資訊科技學科評價的主要依據應該側重課堂表現和平時作業的完成情況以及期末考試成績。我的教案前總是有各班學生名單,把每次學生完成情況做以記錄,相當於學生平時評價,並做為期未評價的參考,這樣我對學生及各班之間的差異就有了記錄。這樣長期以來,我雖然帶的班比較多,但對每個班一直以來,表現比較好的學生自己心裡也更加清楚。時間長了,也記住了學生名字,記住了他們名字,時間長了,我與學生之間也有了相應的感情。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只有親近、喜愛老師,才能對其所道篤信不疑,潛心研習。看來資訊科技教學不僅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資訊素養的發展,更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學會信任學生、欣賞學生。所以上課時,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如果開發網路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又何樂不為呢?

  四、多種手段,鞏固知識,提高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效率

  1、精講多練。資訊科技課是一門集動手與動腦為一體的的課程。在教學中也發現,有些內容講得越多學生越糊塗,講了一節課不如操作10分鐘。所以本人認為,在許多需要操作的課程中,應注重少講多練,透過精心匯入、合理預設,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內容,然後新授學習內容和方法,最後鞏固練習。

  匯入和新授的時間應該壓縮在15分鐘左右,留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充分上機練習,最後10分鐘進行總結、評價,以達到熟練、提高、鞏固知識的目的。

  2、運用多媒體課件,鞏固知識。有些學生老師講完就明白了,自己動手可以做出來。但個別學生不成獨立完成,有點困難,我就把本課的重點操作步驟。利用拷屏影片錄下來,連同素材發下來,當有不明白的時候自己去看錄製的影片,也能完成,這也滿足了學生學習的差異性,形成的差異性的學習。

  3、充分利用評價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成就感。在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中,我一般每個知識點都會設計成一個任務讓學生去完成。小的任務一般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完成,大的任務可以分小組協作完成。組內先完成的學生給沒完成的學生講解,達到小組內共同完成。恰當地應用多種形式的評價,不僅能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思,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學生之間相互學習,讓學生當一回小老師,也是知識再次體現的過程,同時也鞏固了他們的所掌握的知識。

  總之,在教學中多與同行溝通交流,多關注他人的教學方法,多去聽他人的一些優質課。這樣才會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達到教師這個指揮棒的指令正確、準確到位引導下,努力營造讓所有學生都有歸屬感的氛圍。學生間彼此聆聽,彼此認同,彼此尊重,不僅能提高其學習效果,亦可修養其人格品質,從而進一步地提高資訊科技課堂的教學實效性。

  資訊科技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6

  20XX年我有幸到梧州市參加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融合培訓。培訓地點在梧州市貽景大酒店。資訊科技正逐步走進我們的生活,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特別是國際網際網路的普遍應用,資訊科技已經滲透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它的威力越來越不可限量。資訊科技走進課堂,走進我們的學科教育,與學科教育融合,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創設情境,啟用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節,這些故事情節可以利用計算機的文字、影象、音訊和影片的功能,將情境生動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短時間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氣氛變得分外活潑,讓學生主動、輕鬆的接受語文知識。

  例如,兒童詩《雨點》,在教學時,我利用電腦,將不同水體中的狀態展現出來,然後透過動畫演示雨點落進池塘、小溪、江河和大海,並配上輕鬆愉快的音樂,孩子的興趣被調動起來,隨著雨點律動起來。

  二、化靜為動,突破難點

  資訊科技具有多種感官同步進行的直觀效果,能夠把教學的重難點一一展示出來,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呈現思維過程,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縮短學生認識和客觀事物間的距離,讓學生能更好、更準的把握知識的重難點,並加以突破。例如,《再見了,北京》這篇課文,講述了奧運會閉幕式的情景,孩子們那時剛出生,根本沒經歷過那種激動人心的時刻,也就無法體會當時運動員的心情,也想象不到當時熱鬧的場景。那麼藉助網路還原閉幕式的盛況,利用投影展現在學生面前,那恢弘盛大的場面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眼球,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與語言描寫文字產生共鳴。

  三、多樣選擇,及時反饋

  在課堂上,學生對於所學知識是否掌握,可以透過練習加以反饋。傳統的反饋方式比較單一,學生的積極性並不高。而資訊科技手段形式多樣,色彩豐富,可以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反饋形式。例如課文的朗讀和背誦,可以出示課文的動畫情景,讓學生進行配音。也可以讓學生利用網路進行錄製音訊檔案,提交給老師等等。

  資訊科技對於我們的課堂教學來說是一種手段,它與學科教學有機的融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能過分依賴資訊科技手段,使得教學從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的“人灌”,變為電腦加網路的“電灌”,這是不可取的。作為教師,要掌握好資訊科技,讓它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希望以後有更多的機會去這樣的培訓。

  資訊科技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7

  當今,隨著社會資訊科技的發展,數字資訊在人們的學習、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漸佔據了主體地位,為人類各種能力的提高帶來了更廣闊的空間。特別是在新課程的理念逐漸實施的過程中,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教學設計促進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最佳化整合。

  精美的課件與學生生活經驗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學生們的審美感。運用了多媒體展示,激發了學習興趣。然而,仔細揣摩,不難發現有的教師僅把電腦作為一個展示圖形的工具,學生還是沒有擺脫“跟隨著老師學習”的傳統模式。有的教師則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網路的廣闊性和互動性,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大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讓學生動手實踐,動腦發表自己的主見。一比較,便凸現出某些教師的教學設計,真正充分運用了資訊科技手段和網路優勢,以有效輔助活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延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要求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會學”上,逐步要求學生能利用資訊科技自主解決問題。在這種寬鬆的網路學習氣氛中,學生暢所欲言,每個學生既是學習者,又是課堂學習資源的創造者。有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求異思維、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總之,在資訊科技教學中是要學生真正認識到學好資訊科技的必要性。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要具有認真踏實刻苦的精神,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使學生成為新時代的新型人才。作為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角度來看,資訊科技與課堂教學教學整合對發展學生主體性、創造性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意義深遠。在實踐探索中,我們要在借鑑外來精華的同時努力探索適合本國的整合方法,真正實現資訊科技與課堂教學的深層次整合!

  資訊科技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8

  XXX 在當今的資訊時代,知識的更新率加快,各學科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作為今天的教師,要求我們培養學生具有主動汲取知識的願望並能付諸於日常生活實踐,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那麼如何才能培養出這種能力,如何把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進行相互滲透與融合呢?下面筆者就兩方面談談的自己的看法。

  一、尋找最佳切入口,將學科知識滲入現代資訊科技教學中

  現代資訊科技教學的過程不是單一地傳授和學習技術的過程,有許多地方與學科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絡,老師在這些地方進行適當的點撥和指導,可以讓學生髮現知識,創造知識並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

  二、探索最佳整合點,將現代資訊科技糅合到學科教學過程中

  資訊化時代的學科教學,應該使學生認識到資訊科技的輔助性和環境化工具意義,從而內化並增強學生的資訊意識。這裡的環境化工具和輔助性工具指的是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過程中為學習創設環境、提供學習資源服務所起到的兩個方面的作用,據此達到高效、自主、創新的學習目的。因此,關鍵是要找到最佳整合點,探索如何將現代資訊科技糅合到學科教學活動中去。

  總之,資訊科技與學科知識的滲透與融合只是一種手段、一種工具,它是一個複雜的長期實踐過程,但終極目標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發展學生,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因此,我們應合理有效地將這種手段和工具運用到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去,使其能在更廣闊的教學領域中發揮自己的聰明和才智,促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健康發展。

  資訊科技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9

  本場講座共圍繞五個方面展開,分別是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理論、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途徑、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以及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案例。

  王教授分別從教學物件的變化、師生需求、教學原則,與21世紀核心素養等幾個維度,深入淺出、形象具體地為老師們剖析了新時代的背景下,教育教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資訊科技作為一項高效創新的手段,如何恰當地應用於教學一線。

  其中,王教授對當今學習者的深度分析,令人印象深刻。他說道,如今的學生,已經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他們擁有獨立的思想、個性化的思維模式,甚至在某一特定領域的知識儲備遠超過教學者。這時,教師的角色就發生了微妙的轉變,他們不再是知識或權威的主宰,而是學生在探索知識過程中的領路人、引導者。不僅要在知識領域滿足學生的需求,而且要教授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與策略。而這種方法,就需要依託資訊科技領域。

  本次講座內容充實、層次清晰,令我獲益匪淺。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資訊科技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10

  現在的教育,對於資訊科技和教育的結合已經越來越緊密。很有幸,我能獲得學校的推薦,來參加在新餘舉辦的全省資訊科技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融合創新課例的培訓。

  上午8點半,我們進行了開班儀式,省電教館楊館長、省電教館培訓部曾主任、暨陽小學的周書記和市電教館的潘館長在開班儀式上發表了講話,曾主任熱烈歡迎了各位老師的到來,感謝暨陽學校對培訓工作的支援,並祝全體教師都學有所獲。周書記也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楊館長和潘館長都對這次培訓表示熱切的期望,希望這次資訊科技的培訓能給各位老師的教育教學帶來改變。

  上午,有幸感受了三位老師帶來的三節課。首先,帶來課程的是南昌市鐵路第一小學的崔慧敏老師,他執教的是二年級《數學廣角-搭配》。崔老師能從生活實際出發猜老師的車費有多少種可能引入課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在學習的過程,注意寓教於樂,將遊戲比賽加入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第二節課是萬國華老師帶來的《認識幾分之一》。萬老師充分運用贛教雲教學通2.0這個平臺,結合希沃白板,給我們帶來了一節精彩的課堂,讓我們對課件裡的各種技術充滿了探知的慾望。課講得非常親切,生動有趣,讓學生的學習輕輕鬆鬆。

  最後是新餘市暨陽學校毛科老師執教的《單式折線統計圖》。毛老師熟練地利用贛教雲教學通2.0和網路畫板,形象直觀的展現折線統計圖的畫法。讓同學們具體形象的感知各種數量的變化情況。

  透過這三堂課的學習,我覺得資訊科技的強大,能給我們的教育方法帶來巨大的改變,在以後的教學道路上,應該充分運用資訊科技的便利和優勢,將教育教學做好來,做實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