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共同締造心得(通用5篇)

共同締造心得

共同締造心得(通用5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透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共同締造心得(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共同締造心得1

  精神家園——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徵,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和諧是民族關係和諧的重要保障。長久以來,各民族間碰撞昇華的文化火種,使中華民族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各民族在地域構成上交錯雜居又相互包容、在經濟生活中相互幫扶、在情感訴求中相互親近依存,這是對中華文化認同的一種現實表述。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與自身文化傳承間的平衡狀態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在當時當下的真實寫照,更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依據,是最珍貴的精神財富。

  一個民族的長治久安,復興興旺更多的是依託於文明永固創新不竭的基礎之上,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對文化的認同及信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注入了靈魂。透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各族群眾樹立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透過弘揚革命文化,讓各族群眾瞭解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歷史,進而將文化自覺和政治自覺相結合,形成正確的政治認同;透過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承、改造和創新,從而更具有現代性。

  在內蒙古的土地上生活著49個民族,各民族在歷史程序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體系,孕育了光輝燦爛的草原文化。內蒙古之所以能夠保持和諧發展的局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方向,並大力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70多年來,內蒙古在制度建設、人才培養、載體構建、技術支撐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建國初期,內蒙古創立了面向基層群眾的“烏蘭牧騎”,成為全國文藝界的一面旗幟;改革開放以來,文化大區、文化強區戰略的實施,實現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入新世紀,實施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創造性地提煉出“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了深層的民族文化精髓。

  共同締造心得2

  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前提

  就型別而言,意識無外乎兩類:一類是存在於所有成員頭腦之中的大意識,通常與社會文化環境相依存,是一種具有相似乃至貫通屬性的存在;一類是隻存在於個體成員頭腦之中的小意識,通常與個體經驗相關聯,是一種具有差異性的存在。在現實生活中,意識總是遊離於大意識與小意識之間,相對性地共存。大意識沒有小意識的支撐和貫通就不會存在,小意識在對大意識的內容體系進行能動選擇的同時,又常常受到大意識或直接或間接的規約。我們可以將大意識理解為特定範圍內所有成員與相關生存環境互動而生髮的意識關係總和。

  顯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上述關係總和式的大意識。它是一個聚合各族人民所能感知、所持價值和所要致之於一體的心態體系,既是一種歸屬體驗,又是一種共善信念,還是一種能動意願。具體來說,這樣的大意識表現為各族人民心連心一家人的溫暖歸屬體驗、手拉手一起走的共善價值信念、同手足共復興的責任使命意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相對開放的意識體系,各族人民的親和感知、精神信仰、行為意願都是其構成要素。

  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雖然只有兩字之差,卻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毫無疑問,對前者的思考會落腳於大意識層面,至於後者,則未必只關注大意識,而是要時時著眼於各種各樣的小意識,即如何把握小與大的關聯、實現眾多小意識的協和貫通。正是在此意義上,我們說大與小是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前提。

  應當說,小層面的無意識、潛意識乃至意識迷茫現象仍廣泛存在。許多人生於斯長於斯,融於中華民族共同體之中,對潛存的大意識、小意識並無覺察;許多人行走中國,感受著廣袤疆域的地理人文差異,意識到中華民族因多元一體而充滿活力,但對深層次的精神信念尚無尋察;許多人渴求登高望遠,有意識地想象並期盼自身未來的前景,但因囿於一己一時一地,對整體航向缺乏洞察。

  這些普遍存在的現象,背後均映射出一個視角、眼界或格局的問題,體現了大與小的基本關係範疇,諸如宏觀與微觀、長遠與眼前、全域性與細節、集體與個體等。藉此關係範疇來審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能夠明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提意涵,即要喚醒一些習而未察的無意識,明晰一些優秀且具超越性的精神價值,發掘一些能動性的進步意識,一點一滴地超越個體小意識,培育寬眼界、長眼光、大格局的思維能力,實現大意識與小意識之間的彼此理解、相互貫通。

  共同締造心得3

  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

  事物一旦超越個體的小,形成相對的大,另一對非常關鍵的關係範疇就會出現,即同與異的關係。涉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問題,同與異這對關係範疇可以提供一定的進路線索。

  從現實的角度來說,在我國如此廣袤的疆域上,差異必然是廣泛存在的。不過,異彩紛呈總是有存在條件和保障的,這就涉及同的問題。中華民族如此多元,卻能夠長期存在延續,關鍵就在於具有某種同的特質。抽象地來看,“同”具有兩種基本意涵,一種是相同,一種是共同。“相同”排除了異的存在空間,只保留同一性的內容;“共同”則為異之共生提供了豐厚土壤,以保障互助協作內容的生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考慮前者,以保障整體性的共存,也要考慮後者,以促使共同體保持生機和活力。

  對中華民族這樣一個有著數千年曆史的共同體而言,同一性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中華文化。那些習而未察的無意識、優秀的精神價值、能動的進步意識,無一例外都根植於厚重的中華文化土壤中。因此,中華文化這一豐富資源,自然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底色和毋庸置疑的`本源性內容。

  在同一性層面,還有一些內容是相對清晰的,這是由近百年來中國政治文明現代化的獨特路徑賦予的,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及其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近代,中華民族遭遇空前危機,而國民整體又處於低組織化狀態,喚醒大意識,凝聚並組織各族人民奮起自強成為歷史所需。中國共產黨勇擔歷史使命,以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團結國內一切力量,建立統一戰線,最終締造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解放和主權獨立,由此奠定了國家統一穩定的內在秩序,為各族人民安居樂業提供了政治基礎保障。此後,經過曲折探索,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言,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最為核心的物件性內容。動態地審視這五個關鍵的物件性內容,會發現其具有共同性的一面:新中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中華民族是各民族交融匯聚形成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共同走出來的。可以說,從異到同,在動態的歷史過程中,提供了一個由小及大的內容體系、厚重根源和行動方案,這就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大意識的基本進路體現。

  共同締造心得4

  歷史歸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中國自有史料記載以來,就處於一個由於廣袤地域導致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相互混居形式共生髮展的狀態。伴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進步,中國人作為這樣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經歷時間考驗而不朽,並不僅僅是依靠堅韌卓絕的智慧及忍受苦難的決心,更多還是依靠溶於骨血中對各民族間的包容與團結。伴隨歷史上一次次朝代的更迭,民族間的相互融合,才成就了一次次文化的繁榮與突破,才能在戰與火的淬鍊下形成中華民族這樣一個隱忍而不失風骨的獨特存在,並讓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一次又一次力證了中華民族長存於歷史之林的必然性,其底氣來源於這歷史長河中一步步溶於骨血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它以歷史的延續性,承託了相同語言、地緣、文化及心理狀態等要素,並以此來探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框架,縱深層面依託悠久歷史所擁有的意識視野,從民族到國家到全世界的共同體格局的展望。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尊重各民族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努力改善各民族群眾生活水平。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進一步加強了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促進了民族之間的瞭解和互信,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這對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具有重要意義。

  共同締造心得5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增強和提升整個民族和國家的向心力。黨的十九大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人心相聚,最根本的動因在於價值相通、內心認同。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海納百川而成其大,古代中國尋求天下大同的理想;今天,正是中華文化的大度包容開放,才把56個民族聚在一起,形成安定團結祥和的發展局面。

  中華文化作為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實根基。中華文化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各民族文化始終在相互對話和碰撞中交匯、交融、交流,各民族之間文化認同不斷加深,最終形成了源遠流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血脈。中華文化共同體發展的歷程中,各民族之間從未間斷過對其他民族先進文化的借鑑,如:遼代契丹人學習漢語,對唐宋典章制度的借鑑;忽必烈下令營造的元上都,設計中充分吸取了中原文化,屬於“三套城垣”的都城。而中原地區漢族也廣泛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如: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漢唐以後“胡樂”對中華民族音樂體系的豐富和完善等。

  中華文化具有極大的開放包容性,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竭動力。中華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紛呈、博大精深,就在於它兼收幷蓄的包容特性。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創造了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比如,在文學方面,漢族有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燦爛;《格薩爾王》《江格爾傳》《瑪納斯》《阿凡提的故事》《阿詩瑪》等都是少數民族文學的傑作。農業方面,北朝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一書,所記述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園藝作物,多半或出產於少數民族地區。可見少數民族對中華農耕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在醫學方面,漢族醫術淵深博大,藏醫、蒙醫也獨具特色。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截至目前,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的專案達40個,堪稱世界第一。其中,少數民族非遺有新疆維吾爾族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貴州侗族大歌、藏族《格薩爾》史詩、青海熱貢藝術、朝鮮族農樂舞、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赫哲族伊瑪堪說唱等17種,佔總數的40%以上。總之,56個民族都對中華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在全球化和資訊化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各個民族秉其所長,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及其在國際舞臺的競爭力。將民族文化本質化、刻板化只會使其喪失發展的活力。

  中華文化蘊涵的核心價值理念,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方向引領。中華文化不是一個停滯的封閉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概念。它既涵蓋各民族傳統文化,同時也包括各民族仁人志士在中國革命史上並肩戰鬥而締造的革命文化,包括各民族同胞在改革開放新時代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於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傳統與文化活動的各種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源泉之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意味著國家經濟發展基礎之上的民富國強,意味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不斷完善,意味著經濟、政治文明基礎之上的國家和諧,由此將國家建成為各民族共同認同的家園;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意味著包括民族關係在內的整個社會關係的建構必須遵循的基本價值觀,由此真正有效吸納和包容各個群體、各個階層的全體公民,形成各族人民認同的國家和社會凝聚力;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既是公民個人修養的基本價值,也應成為各民族公民交往的價值底線。中華文化蘊涵的這些核心價值理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緊密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一脈相承,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是建構民族團結的價值座標,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方向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