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心得體會(通用12篇)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心得體會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心得體會(通用12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心得體會 篇1

  歲月如流,我們已經從懵懵懂懂的孩子變成了朝氣蓬勃的少年。來到了新的學校,自然也有了新的規矩,一開始雖然有些不適應,但是我知道這是成長的過程。成長的過程是充滿辛酸和困難的,我們不能遇到困難就一蹶不振,而應該勇敢地面對它,不向它低頭。

  中學的生活與小學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上到中學,我們要學會自立,自己的事情都得自己做,不能再做父母臂彎下的小心肝了。不僅是生活上有很大的變化,連課堂也有天翻地覆的變化,小學的時候,都是同學們在講臺下聽著老師那喋喋不休的講解,有很多同學都只是似懂非懂地接納了那些知識。而現在,我們開展了高效課堂,課堂上再也不會沒有快樂的氛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就這樣,老師想要傳遞給我們的寶貴知識,我們都能瞭然於胸了。可現在的學習時間大大增多,學習壓力也隨之增強,在晚上還會有晚自習,在晚自習上,同學們都沉浸於學習的苦海。不過這是在證明我們已經踏上另一個新的臺階!

  新的學習生活開始了,我知道我們要面對更多的新挑戰,還會有更多的競爭壓力,但是我堅信,我會用我努力的成果和勇氣去面對它們,並向我的目標進發。新學期,願我能像魚兒一樣,快樂地在書的海洋裡遨遊;願我能做一塊海綿,吸收更多的知識;願我能拿到學習的金鑰匙,來開啟智慧大門。又是新學期,新起點,賽場上又多了一份信心和勇氣。我知道,我將會在未來的路上,繼續成長的演繹;我也知道,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將會奏出屬於自己的交響曲。

  那天,學校舉行新隊員宣誓儀式,我和同伴們列隊在高高飄揚的隊旗前?他狡黠地搖搖頭。媽媽好像知道我的心情,就跟我說這是少先隊員光榮的標誌不能亂扔亂丟。前世之事,後世之師?首先,我們把比賽分為三輪。當時,我非常地吃驚和感動。那樣人類就不用花錢去買飛機票,想到那兒就到那兒!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心得體會 篇2

  康德是西方哲學、美學上的大師,他的理論著作是從事西方哲學美學、文藝理論必讀的書目,他的代表作是有《判斷力批判》等。康德一生過著規律的獨居生活,他嚴格有規律的生活,認真的學術態度,使他做出了驚人的成就,與他個人成長的環境和經歷是有密切關係的。生活的環境和經歷對於一個人性格、人生態度、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活態度有著很大的影響和作用。

  一個人的思想和他的思維方式,是從其時代、地域、民族、教育等等影響下形成的。康德的思想是他的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實踐經歷的產物。因此,瞭解康德,首先了解他的生平經歷:1972年出生在德國普魯士的哥尼斯堡,這裡是商業城市,父親和母親都是普通的市民,從事著手工加工的行業,居住的周圍是路德新教虔誠教派的信徒。虔誠路德新教的信徒對康德的處事及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康德後來說:“人們對於虔誠派可以說東道西,但虔誠派的信徒都是一些嚴肅而超群出眾的人。他們具有高尚的人類情操,就是穩重,樂觀和任何慾念都破壞不了的內心寧靜。”十六歲在哥尼斯堡大學上學,生活艱難學習用功,認真學習研究牛頓機械論自然哲學和唯理論哲學,閱讀了拉丁經典作家的著作。練就了用拉丁文寫作的卓越本領。大學學習了七年。1747年透過碩士學位論文答辯。九年的家庭教師經歷,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獲得了豐富的人生閱歷。1755年通過了《論形而上學的原則》取得了哥尼斯堡大學編外講師資格,兼任哥尼斯堡王家圖書館館員職務。46歲時,正式命名為哥尼斯堡大學教授,主講邏輯學和形而上學。1770年任教授,1797年退休。完成了《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等全部主要的哲學著作寫作。

  康德美學是從人的心靈(“心意”)能力出發來進行美的討論,要解決的問題:為什麼審美是必然的和普遍的?因此,主要不是討論藝術中的美的問題。審美判斷是知性與想象力的一種諧和合作。根據形式邏輯,也就是知性範疇的型別,對鑑賞判斷進行分析。

  康德的美學思想主要集中在《論優美感與崇高感》和《判斷力批判》這兩部作品中,《論優美感與崇高感》主要分析優美和崇高的不同特點:優美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美,小巧,和諧,讓人心生愛憐;崇高則是巨大以至於無形的“壯美”,讓人心生畏懼,甚至是恐怖,所以康德成稱其為“可怕的崇高”,它往往與道德聯絡在一起。

  優美與崇高是康德美學思想的兩個基本範疇,在他後來聲名鵲起的美學鉅著《判斷力批判》中,對審美判斷力的分析仍然是按照這個一分為二的模式來處理的。他在《判斷力批判》第一部分提出了即審美的四個特徵:

  (1)它是愉悅的,但是不帶任何利害關係;

  (2)它是普遍的但不是概念;

  (3)它具有合目的性,但無目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4)它是主觀的,卻帶有必然性(康德在這裡提出了“共同感的重要概念”)。

  在《判斷力批判》的第二部分,康德討論了目的論判斷力。這是美學界長期以來都沒有注意到的康德美學的重要部分。其實,作為康德的對手和朋友,黑格爾對康德的目的論判斷力理解得很透徹,概括得很精煉:“康德開始從這樣的原則去看有生命的東西:在有生命的東西里,概念或普遍性包含在特殊性內。作為目的,這普遍性不是自外而是自內決定著個別的和外在的東西,決定著有機體各部分的構造,這就是說,個別的方面自然而然地就適應的目的。”因此,黑格爾稱康德構成了美學真正的出發點。

  康德論證了審美活動具有無利害關係的根本特性,不瞭解康德,就永遠不能進入真正的、作為嚴肅學術的美學研究的大門。這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資格認定。康德從理論上把美感與生理和道德的快感在原則上清楚地區別開來了。康德還確立了美感經驗的先驗原則。美的問題在康德這裡與其它的哲學問題有了真正的界限。因此,嚴格地說,從康德開始,美學才獲得自身的合法性和科學性,真正成為哲學的一個獨立領域。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心得體會 篇3

  一、參觀感受

  早就聽李校長說重慶有個行知技工學校辦得很好。可惜沒有機會去學習。今年5月6日,在教育局田局長和李校長的帶領下,經過兩天長途汽車的顛簸,我校一行32人終於到達位於重慶長壽區的行知技工學校。到了學校經過一整上午的參觀、學習、座談,乃知所聞非虛。過了一天,又到樂山市第一職業高階中學學習,現將本次學習的體會總結一下。在行知技工學校感受最深的是:注重細節管理,從小事做起走進校園看到學校的地面非常的乾淨,幾乎看不到一個菸頭,一個塑膠袋。甚至在別的學校常見的瓜子皮,這裡也見不到。尤其是公共廁所,很乾淨,我注意到每節課間都有學生沖洗,而水是從屋頂接下來的雨水。全校幾棟公寓樓,僅有一名管理員。在學生宿室,每間宿室的門一直開著,走進學生宿室,地面乾淨如新,被子四四方方,枕頭、揹包、箱子、洗漱用具等乾淨整潔,連擺放的方向都整齊劃一,鞋子整齊地擱在鞋架上。整間宿室沒有一點異味,儼然軍營一般。宿舍門上面均掛有一塊牌子,上面由本宿舍的同學一起設計一個簡單明瞭的圖案,併為本宿舍取了名字,如“雅齋”、“共同家園”之類的。

  在教室裡看到,每個教室都張貼有各種警示的言語。由各類報紙,都整齊的掛在閱報架上。學生的雜物均用塑膠袋整齊地掛在教室後排牆上。有專門的垃圾區,把可回收的垃圾都整齊的放在一塊,拖把都掛在架上。學生的書本全部整整齊齊放在課桌下。我專門看了一下上計算機課,在課前學生都排隊等候,老師來了以後,按號逐個進機房,其間基本沒有人吵鬧。

  在課間操時間,各個教室的同學全部快速奔跑到操場集合,他們在經過我們身邊的時候,都會微笑著問候“老師好,老師們好”。不到兩分鐘,所有的同學都按軍姿筆挺地站在了操場中央。他們迅速的以班為單位排成方隊,然後圍著操場跑步,和軍訓的訓練很類似,邊跑邊喊口號。整個過程都是由一個學生會的幹部在指揮,周圍有幾個老師在監督。

  中午學生就餐時,食堂秩序井然,兩千多人就餐,沒有喧鬧。他們說,食堂打的飯菜必須吃完,吃完飯後自己把餐桌收拾乾淨。我對前面聽到的還是有些不相信,隨便找了幾個吃飯的學生詢問,不管你問誰,他們都會停下來回答。而且,我看到他們也是這樣做的。

  接下來的座談得知:他們學校的教育理念是陶行知老先生的思想為指導,以“德育為首,教學為中心”,把學校、社會、家庭、企業、軍隊有機結合起來。在校長對行知學院情況進行介紹的時候,我最先體會到的一點是,行知學院的成功是:定位明確,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學生德育的成功,小勝憑智,大勝靠德。一個學生是否能成功的就業,能否在用人單位站穩腳根,擁有良好的職業素質比他們擁有淵博的知識有時更加重要,特別是對於一個在技術含量並不是太高的崗位上工作的員工來說,良好的職業素質更能為他們帶來就業的成功。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要做事,先做人。如果一個學生不具備勤勞,刻苦,認真,踏實,負責等一些最基本的職業素養,即使擁有再多的知識與技巧,也是很難得到用人單位和社會的肯定的。

  在樂山一職中,感受最深的是:老師的專業技能非常紮實。老師的動手能力令人佩服,他們自制了各種實習、實訓裝置。既能節約資金,又能提高教學質量。他對學生的培養採用“113”教育,即“學好一個專業,培養一種特長,掌握三種技能”,這樣學生的就業面比較廣,就業後又能穩定下來。教的時候採取和我們不一樣的方法:“從做開始,先會後懂,重在於會,力求於精”。並且注重技能考試。

  二、對學校的建議。

  我認為吳安鳴校長說的對,“學習陶行知重在‘執行’,把德育融進教育的每一根血脈。聽懂容易,想透難;看懂容易,學到難;學習其理論容易,從本質上創新難。從大事著眼、小事做起,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得盡善盡美。在生活和工作中誠實守信,說到做到,不講假話、空話和大話。你要取得成功,就必須每時每刻都比別人更努力”。

  1、加大教師的學習、培訓

  透過這次的外出學習,深感咱們學校老師整體水平和人家有不小的差距。有句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這就要求老師比學生懂得多,會的多。但是咱們很多老師實踐經驗比較缺乏。因此,我建議學校要加大老師的培訓、學習。要不僅學習理論知識,更多的是要進工廠,下企業,瞭解企業的工作程式,實際生產狀況,把“這桶水”真正的裝滿。

  2、教會學生怎麼學

  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陶行知先生也認為,“學會學習”本身要比“學會什麼”都更為重要。他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於學的法子。”他的這些教育思想都啟示我們教師應更著眼於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注重學法研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生存的方法和本領。我認為在職業學校的教育中,這點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不僅應使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智慧技能,而且應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和引導他們學會如何學習。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

  3、加大實習實訓的投入。

  對於咱們的學生,培養目標將來不是要研究理論,而是在工廠一線實際幹活、實際操作的一線工人,因此,在學校就因該鍛鍊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發揮他們的特長。先讓學生動手做,做會了,再學習理論知識,理解原理,或者邊做邊學。這樣的方式應該更適合咱們的學生。

  4、實行強制教育

  一年級實行先強制,後教育。因為說實話,咱的學生在初中或高中沒有養成什麼好的習慣,這就需要咱們學校來培養訓練。具體就是,軍訓時間延長、並且把他們軍訓中養成的良好習慣,保持下來。比如衛生、紀律等。學習樂山學校的禮儀操,每天都做,先讓學生慢慢形成良好的習慣,再在每個班開設禮儀課,這樣學生,就會從機械的模仿,逐漸形成習慣,最後達到內在素質的提高,因為他不僅知道了怎麼做的問題,也知道了為什麼這樣做。

  三、今後的努力方向

  1、努力學習陶行知及一切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

  2、教學上,努力提高自己的實際操作技能,採用“小先生”的教學方法,力爭使每一個學生都掌握基本的技能。班務工作上,對學生以身作則,從身邊小事抓起。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心得體會 篇4

  新一輪的課改浪潮已席捲而來,我作為一名普通小學數學教師,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也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下面我將六年對教材的認識和教學心得,做以下幾方面概括。

  首先是培訓心得。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課的核心,在新的形勢理念指導下,引發了對課程目標、教材編寫、教學方式、教學行為,以及教育評價等多方位的改革。

  1、重心樹立新的教學觀念。

  教學是課程傳遞和接受的過程,更主要是課程創造與開發的過程。在傳統的教學中,課程與教學是二元對立的關係。而新課中,課程與教學是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融合的關係。在傳統教學中是以教為核心,學生圍繞教師轉,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而新課程則強調教與學的關係應轉化,要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要誠心誠意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2、重心更新新的教學目標。

  在傳統教學中,是強調學生的基礎知識是否紮實、基本技能是否熟練、解決書本中的問題是否強為教學目標。而新課程中,數學課程的目標不只是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技能。它包括在啟迪思維、解決問題、情感態度,更多體現學生的價值觀。教學目標的核心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

  3、重新領會新舊教材的編寫。

  舊教材圍繞例題、習題轉。課程內容突出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在結構上,課程型別單一,各具體科目比重失衡。而新課程在教材編寫上,努力確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致力於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自主創新的教學方式,強調體現教材的人文精神。教材以數學活動形式安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觀察、實驗等活動形式,加強了學生與日常生活、社會生活的聯絡。在習題中編排了“數學常識”、“數學故事”、“環保”等方面內容,體現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價值觀。

  4、重心選擇新的教學方式。

  在舊的課程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以被動接受為主,而對學生的能力、態度、習慣方式的培養不夠重視。新課程中,強調透過情境等手段引導學生去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在這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提示,透過組織學生合作交流、討論來解決數學問題,得出有關結論。在整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習慣,開發了學生的智力,鼓勵演算法多樣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造性使用教材,以此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提高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5、重心構建教育評價體系。

  在舊的課程中,教師的評價是主要的。而對學生的評價主要體現在是否能解決書本中的問題。在新課程中,評價主體多樣性。主要體現了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之間評價。評價方法也是多樣性,有課堂內評價、課外作業評價、學生學習數學歷程等。

  其次,教學體會。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為了推進素質教育,為培養21世紀高素質的國民,用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思路來重心構建新的課堂,力求讓數學課堂煥發出蓬勃生機。

  1、創造具體情境,力求課堂生動活潑。

  學生是什麼?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填充知識的“容器”,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存在差異的、具有個性的、需要理解和尊重的人。而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如何落實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主要體現在學生髮現的數學問題自己提,能解決的問題自己解決,並在解決問題中發現規律。讓學生在玩、說、練、議中學習數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從而體現學生的價值觀。例如,在教學乘法交換律、結合律時,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演算,再經過交流合作,深入探究,得出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規律,最後教師給予肯定和鼓勵。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更主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自主意識。體現了學生的價值觀,真正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課堂充滿了生動有趣的活力。

  2、讓數學課堂走進現實生活。

  在小學階段,孩子的形象思維還比較完善,抽象思維與成人相比存在很大差異。所以,學生的學習應該從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出發。在具體形象中感知學生真正掌握了數學知識。數學來源於生活,也為實際生活服務。正因如此,我努力創設條件,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絡起來。如教一年級學生認識等號的意義,可聯絡我們小時候玩平衡木,當兩邊一樣重時,我們可以用算式把它表示出來,而連線這個算式的數學符號用“二”表示。又如認識自然數0、1、2、3、4可以聯絡平時列隊,這個隊有多少人用幾表示,這個人站第幾用幾表示。將數學與生活聯絡起來,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讓學生充分體驗已有的生活經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3、聯絡新舊教材,吸取精華,拋棄糟粕。

  學生在六年的學習階段,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否紮實,是學好數學的關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並不能忽視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這不僅可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更主要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為今後學好數學這門學科打下堅實基礎。

  時代在變革、在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有要改革、發展。在課改這一廣闊天地裡,我們應勇於實踐、敢於創新,為培養21世紀的優秀人才而努力。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心得體會 篇5

  《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是數學教材第二冊中第六單元的重點內容。學好本節知識對於學生今後的學習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那麼如何在教學的全過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結構,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展示知識的全過程,使呈現給學生的算理“活動”起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在學習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根據教育新理念,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有了幾點感悟。

  一、全方位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在學習“10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學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數學問題後,課堂上絕大部分學生都知道29+4=33,但當我問他們“你是怎麼想的”時,他們就說不出來了。這時我並不急於教給學生演算法,而是將這一學習任務完全交給學生,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主動學習的工具――小棒,讓他們利用小棒自由、獨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題的方法,允許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同演算法,此時此刻我讓學生充分地感受數學、體驗數學的過程。當學生彙報方法時我並沒有在黑板上板書抽象的算理,而是接著給出56+7=?繼續追問學生的想法。當學生再次彙報時,這時我才水到渠成板書算理。透過兩次擺小棒,對於已經知道得數的學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對於不知道得數的學生,他們也學會了如何計算進位加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透過我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材料,把數學知識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並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方位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發現、認識、理解、掌握所學知識,發展自己的認識結構。也就是在教學的全過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結構,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展示知識的全過程,使呈現給學生的算理“活動”起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體味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調動學生主動學習。

  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係和空間關係的一種抽象。在教學中教師要儘可能讓抽象的數學問題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快結束的時候,我在課件中出現學生喜愛的“肯德基”餐廳,讓學生在模擬購買食品的情境中體會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價值。因為學生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隨著畫面的出現,學生的思維興奮起來,又因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所以它們的積極性特別高。單調的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轉變成了生活中的購物算錢,讓學生在生活經驗數字化、數學知識實踐化的過程中學數學。充分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大眾數學思想,體現了數學的本質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的觀念。

  隨著學習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和課堂中的具體實踐,我認為要想把學生培養成創新型人才,教師自身應該努力成為創造者。大膽探索,積極嘗試,面對各種挑戰,抓住機遇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與我們的學生共同探索,共同創新。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心得體會 篇6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有很多的數學問題,這些數學問題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說:在超市購物的時候,在跟好朋友玩撲克牌的時候……而今年去看望外婆的一次經歷讓我感到數學是如此的神秘,如此的有趣,如此的有用。

  國慶節的時候,我和爸爸、媽媽上啟東去看望外婆。到了外婆家門口,剛好看到外婆從外面風塵僕僕地回來,手裡還拎著一個大籃子。我很好奇――籃子裡面是什麼東西呢?我急忙上前接過外婆手裡的籃子,探頭一看,籃子裡面躺著兩隻圓溜溜的雞蛋。我問外婆:“婆婆,怎麼只有兩隻雞蛋呀?”外婆摸著我的手說:“剛才我去菜市場賣雞蛋的,知道你們要到家了,就趕緊回來了。”

  “婆婆,你一共賣了多少隻雞蛋呀?”我興奮地問道。

  外婆微笑著、神秘地說:“這個問題呀,你得自己算一算。聽好了,我第一次賣出籃子裡雞蛋的一半加兩隻;第二次賣出餘下的一半加兩隻;第三次賣出再剩下的一半加兩隻;最後籃子裡還剩兩隻雞蛋,這籃子雞蛋一共有多少隻呢?”

  我一開始覺得這個問題挺簡單的,沒想到我認真地算了好幾次,答案都被婆婆否定了。後來,在爸爸的鼓勵下,我拿出草稿紙和鉛筆認真地做,我一會兒畫圖,一會兒計算,經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奧秘。

  我急忙跟外婆說:“婆婆、婆婆,一共有44只雞蛋,對嗎?”

  外婆高興地摸摸我的頭說:“我外孫女真聰明啊!你是怎麼算出來的呢?”

  我自豪地說:“婆婆最後賣剩下的兩隻雞蛋加兩隻等於4只,4只就是第二次賣完後籃子裡面雞蛋的一半,所以第二次賣完後籃子裡面雞蛋數就是(2+2)×2=8;同樣的道理,第一次賣完後籃子裡面雞蛋數就是(8+2)×2=20,這籃子雞蛋數就是(20+2)×2=44。”

  這件事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但回想起來我仍然很激動。因為透過這件事,我發現數學的世界是如此神奇;數學對人們的工作。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心得體會 篇7

  對學生思維創造能力培養的好壞,是檢驗一位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依據,也是當前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具體體現。因此,把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放在教學的位置是至關重要的。本人在教學當中,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雖談不上頗有感悟,但也多少領略到它的重要,尤其是在科學課的教學中,其重要性顯得更為突出。現將我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一些粗淺嘗試略談一二。

  在小學高年級的科學教學中,當講到光的傳播知識時,我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在生活中,都看到哪些物體能發光?”學生們憑藉自己的生活閱歷,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電燈”,有的說“太陽”,有的說“蠟燭”,還有的說是“螢火蟲”(這些都是在以前課本里學過的)。隨後,我又追問:“除此之外,還有什麼物體可以發光?”這時又有學生補充說:“還有手電筒、閃電、月亮……”我接著問:“剛才這個同學舉的例子中,有不是發光的物體嗎?”有些學生一聽有些愕然。我又點撥道:“就是說不是自己本身發的光,而是……”話還沒說完,早有一位學生舉起手:“老師,我知道了,我認為月亮就不是發光的物體。”我抓住時機,把話題引向縱深:“為什麼?把你的道理講給同學們聽。”他說:“月亮上雖然有光,但不是它自己發的光,而是反射太陽上的光。”“能舉例說明嗎?”“比如燈光照在鏡子上,鏡子就把光反射出去。”我肯定了這個學生的發言。隨後,根據教材中的定義“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澄清了學生的認識。

  為了講解光的性質,我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剛才同學們認識了什麼叫做光源,那麼在所有的光源中,光的性質都一樣嗎?”學生們沉吟片刻,有的舉起了手:“老師,我認為不一樣。”“怎麼不一樣?”“比如說太陽光和手電筒發的光就不一樣,太陽發的光是熾熱的,而手電筒發的光卻是涼的。”我又啟發學生:“說得對。誰還能再舉出幾個類似的例子?”馬上又有許多學生舉手:“蠟燭、日光燈泡發的光都是熱的;螢火蟲、驗鈔機發出的光都是涼的。”最後我進一步啟發學生:“光源有幾種不同的光?”幾乎是異口同聲回答:“有兩種:一種是熱光,一種是涼光。”我補充一句:“記住,涼光又叫冷光。”在學習關於眼睛的科學這一知識時,曾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眼睛的晶狀體相當於凸透鏡,那麼外界景物透過晶狀體會在視網膜上形成倒立的像,可是我們看到的景物為什麼卻是正立的像呢?”這一問題的提出,確實是我始料未及的,但這也正好說明學生的思維是敏捷的,是富有創造性的。幸好,這個問題並未難住我――曾記得在一本書上見過――於是我對他(其實也是對全體學生)說:“你提的這個問題很好,說明你是動了腦筋的。”我首先肯定了這個學生提的問題好,接著又向他解釋:“曾經有位科學家,他也知道視網膜的像是倒立的。為了探究其中的奧秘,他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他佩戴了一副凸透鏡,結果出人意料,他眼前的景物都成為倒立的了!停了兩天後,他看到的景物又慢慢變成正立的影象了。後來,他把凸透鏡乾脆摘下來,看到的景物又成倒立的了。可是時間不久,眼前的景物又恢復了正常。同學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學生們聽了,感到很新奇。片刻,有學生說:“老師,那是不是和人的大腦作怪有關係?”我說:“你說得很對。視網膜上的影象確實是倒立的,可是我們的大腦認為物體都是正立的,於是硬是把視網膜上的影象給顛倒過來了。不是嗎?科學家的實驗不正好證明了這一點?”

  還有一名學生,在學習關於凸透鏡這一知識時,發現一個新問題。他說:“老師,我把凸透鏡對著書上的字看,可以把字擴大;我再把凸透鏡遠離書的字時,這些字卻成了倒立的了。這是怎麼回事?”這個問題當然還有深一層的意思,但是對於學生只能用另一種方法解釋。我對他講:“書中講凸透鏡有幾方面的作用?”“有三方面的作用:擴大、聚光和成像。”“你怎麼看待你發現的問題?”“啊,老師我知道了。”

  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閘門一旦被開啟,就像激流一樣迸發出來。有的同學除了在課堂上發問,在課外也會提出許多教材所未涉及的問題。比如有學生問:“凸透鏡能擴大,為什麼不能擴大一個角的度數呢?”還有的問:“老師,兩隻凸透鏡疊到一塊會發生什麼現象呢?”諸如此類的理解,作為教師,只要自己會,只要學生能夠理解,或者說透過自己的分析判斷可以得出正確的結論,學會新的知識,教師沒有理由拒絕他們對知識渴求的願望。不過,對於他們提出的問題,能讓他們自己弄明白的,應儘量讓他們自己去實踐、去探索,教師決不能也決不要去包辦。

  透過以上幾個例子,我內心深有感觸:只要教師善於啟發誘導,學生經過創造性思維,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的思維結果一旦得到老師或同學的認可,便會產生巨大的動力,新的知識也可在短時間內得以昇華。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心得體會 篇8

  在21世紀突飛猛進的今天,國家的興旺靠創新,民族的昌盛靠創新,實現現代化更離不開創新。因此,創新教育理所當然地被提到了素質教育的核心地位,而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則是創新教育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創新思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呢?下面本人就針對此問題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創新思維的含義

  創新思維:就是創造性思維,是指在創造性活動中或需要創造性解決的情境中表現出的思維能力。這是人類未知領域的一種思維能力,所以,發現新事物、揭示新規律、發明新理論等等都要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突出標誌是具有社會價值的新穎而獨特的特點。創造性思維是多種思維的結晶。它既是發散式思維和聚合式思維的統一,也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統一。

  二、培養小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性

  目前,小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人類所創造和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在這樣一個基礎教育階段,就學生整體而言,他們的思維活動在性質上是屬於再現性思維。這就是說,他們學習過程的思維在總體上是再現著前人或成人的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果。這種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果對學生來說是未知的,未有的,而對前人或成人來講則是已知的,已有的,因而在嚴格的意義上它不具有新穎性和社會價值,不屬於創新思維。

  那麼,小學生是不是就沒有創造性思維呢?不是的。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認識這個問題:

  (1)上面我們是就學生整體而言的,但這並不否定個別學生在學習期間就有所發現、發明和創造。

  (2)這裡更多地是在相對的意義上就學生思維品質的反映而言的。例如,在教學生學習知識的時候,假如一個學生是教師講什麼,他就被動地聽什麼,記什麼,或者在解決問題時只會運用一般的、通常的方法來分析思考,我們認為這個學生的思維就是再現性的;假如一個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能夠自覺地、獨立地去思考,去探求,去發現,他所採用的思維方法和所得的答案或結論雖未能超越前人和成人,但相對於一般學生的思路和結果來說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和獨特性,我們可以認為這個學生的思維是創造性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所說的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正是這種相對意義上的創造性思維或思維的創造性品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具備了這樣創造性的品質,那麼長大後就會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以這種創造性的思維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自己所從事的研究領域裡有所發現、發明和創造。

  三、創新思維的培養

  (一)創設情景,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

  思維是創新的力量和動機,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動機。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創新思維因素,要善於點燃創新思維之火,激發學生的’熱情。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的確,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從而具有敏銳的思維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記憶力。學生的主動參與是一種自覺行動,如果沒有興趣,就談不上主動,參與更是一句空話。因而教師要努力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師提供的背景中積極思維,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做到課伊始趣即生,課展開趣溢濃,課結束趣未盡。

  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的教學中,透過觀察和探究得出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長×寬×高,在練習中,師出示拓展題目:李師傅把一根長為6分米,寬為3分米,高為3分米的長方體木塊從中心處用刀橫截成兩塊小正方體的木塊,其中一塊小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呢?教師用PPT同時出示長方體木塊被切割的動態圖。在生彙報過程中,有部分的學生運用先算長方體的體積然後除以2的方式求小正方體的體積;而有小部分的學生會以直接算出小正方體體積的方式解題,他們自信滿滿的說明了理由:

  1、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因此可以用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計算小正體的體積。

  2、小正方體的三根稜長分別是它的長、寬、高,長×寬×高就可以轉化為稜長×稜長×稜長。就這樣一個情景小設計,將求長方體體積的知識很自然的過渡到求正方體體積,並且讓學生透過自己發現、思考、總結得出求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這就是一個讓學生將長方體體積的舊知轉化為正方體體積新知的創新思維過程。

  (二)巧設疑問,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

  古人云“學貴有疑”,創新思維的培養可以從課堂裡的質疑開始。因為,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華,質疑的過程實質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因而問題就是創新起點,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學習中善於發現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進而提出一些創造性問題,指導學生自行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既獲得知識,又能提高能力。古人亦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沒有“疑”就沒有學生的探索。“疑”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如,師出示問題:

  1、一根2米長的綵帶,用去它的3/4米,還剩多少?

  2、一根2米長的綵帶,用去它的3/4,還剩多少?這兩題學生很容易產生混淆,師特意把兩題放在一組,讓學生產生疑問,不是為了難倒學生,而是希望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成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學習的動力。師鼓勵學生討論,發表不同的意見,或透過親手畫線段圖來區分3/4米和3/4在題目中的不同含義,更加深切地理解分數的意義。課堂上像這樣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鬆的氛圍,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促使學生深入地探究,就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意維。

  (三)開展課外活動,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意識的鞏固與提高,在教學練習中得到保證,興趣可在課外引發。因此,我在每週二的第三節課下課,開展了“數學興趣大課堂”。由上一週的擂主設計並公示本週的思維訓練題一個。我對設計者的要求是:

  一、設計出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發展題為主,但不能太難,讓同學們“跳一跳,就能摘果子”;

  二、形式要新穎有趣,就是說練習題既要來源於學生的生活,又要高於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樂學善思;

  三、條件要發散多變,使學生認識到,結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認真思考,四、是適當運用一題多解等等。

  收集正確答案取前三名,星期三的數學晨讀課兩個班通報表揚,並進行頒獎。這樣的活動,大家紛紛湧躍參與,效果很好。同時,老師相信學生,放手學生,不再束縛學生,學生人人爭當“擂主”,和同學們一起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

  (四)鼓勵求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教育有識之士普遍認為,教學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的統一,而要鼓勵求異。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它要求學生憑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探索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如在解決求鐵環的面積的問題中,大家一致採用的是用“大圓的面積減去小圓的面積得到圓環的面積”。有一學生則提出可以把鐵環從任意處切開,拉直,變成一個梯形,內圓的周長是梯形的上底,外圓的周長是梯形的下底,外圓半徑與內圓半徑的差為梯形的高,由此算出梯形的面積,就是此圓環的面積。求異思維可謂是標新立異,是對思維定勢的否定。作為創造思維的核心,它更體現出其固有的獨創性和新穎性。

  雖然這個學生的演算法相比複雜了些,但是求異是兒童的天賦,他們樂於表現得與眾不同,老師不必否決。因此,我們的教學是要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獨特見解,迸發求異的火花。學生堅定創新精神後,創新的火花定會不斷閃爍。

  (五)捕捉生活,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任何知識都來源於生活,形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學習掌握它,如果脫離實踐就成為無源之水。富勒說過:“理論是一種寶庫,而實踐是它的金鑰匙。”我們要力求引導學生,透過練習、觀察、實驗、討論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思維個性差異的優勢,使他們相互間的思維“推波助瀾”,形成多維立體交叉的思維資訊網。

  如在加法估算的教學當中,42+33=?如果按照教學上常用的四捨五入的方法來估算,42看做40,33看做30,估算結果應該是70,可是生活中如果你是在估算購買物品的費用就行不通呀,所以老師這個時候就應該把問題拋給學生,怎麼估才合適呢?經過大家的思考、討論一致得出結論,像這種估算費用、乘車人數、布料多少等問題可以往大了去估才更利於淺談小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要讓孩子們在親自參與下獲取知識,熟練技能,領悟理論的本質。讓孩子們懂得豐富的生活經驗也是創造力的源泉。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的過程,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必須站在21世紀的高度,更新教學觀念,變學生適應性發展為創造性發展,真正為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打好堅實的基礎,使中華民族立於不敗之地,這是作為一名教師的歷史重任。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心得體會 篇9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家關於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數學學習的本質,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因此,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任務。國內外一系列研究表明: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切能力中,思維能力居於核心地位。

  那麼,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透過多年的教改實驗,我認為:

  1、從具體的感性材料入手,逐步昇華,促進學生的思維;

  2、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絡,積極發展學生思維;

  3、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維;

  4、注重讀說訓練,推動學生思維。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我們可以試著圍繞這些方面進行:

  一、從具體的感性材料入手,逐步昇華,促進學生的思維。

  在數學基礎知識教學中,應加強對概念、法則、定律等過程的教學,這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由於這方面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缺乏,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學習時比較吃力等原因,因而我們只是重視了“算”放棄了這樣一個抽象思維訓練的機會。學生學習抽象的知識,是在多次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感知認識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直觀形象是數學抽象思維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資訊來源。平時的日常教學時,我們應注意由直觀到抽象,逐步的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的能力。例如:在教學“角”這部分知識時,為了使學生獲得關於角的正確概念,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張開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從這些實物中抽象出角。接著再透過實物演示,將兩根細木條的一端釘在一起,旋轉其中的一根,直觀地說明由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旋轉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並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學具親自動手演示,用運動的觀點來闡明角的概念,併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準備。

  二、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絡,積極發展學生思維。

  數學知識是嚴密的邏輯系統知識。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往往以前所學舊知識、舊經驗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同時又是對舊知識、舊經驗的引伸和發展,學生的認知活動也總是以已有的舊知識和經驗為前提。鑑於此,每教一點新知識都要儘可能複習有關的舊知識,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絡,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為探究新知來鋪路搭橋,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遷移規律,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構建知識網路、發展思維。如在教學常見的數量關係“單價×數量=總價”時,我先在課堂上組織了一場小小的購物活動,利用學生已有的購物經驗和利用乘法計算總價的知識,計算出5只鉛筆、3塊橡皮、4條毛巾、2千克蘋果等商品的總價,列出算式後再引導學生總結出“單價×數量=總價”。這樣引導學生透過溫故知新,將新知識納入原來的知識系統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三、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維。

  小學生的獨立性和歸納概括能力較差,他們不善於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看到什麼就想到什麼。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透過教師示範、引導、指導,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獲得一些思維的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能構激發學生思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在思維的活躍狀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提出深淺適度,具有思考性的問題,這樣就將每位學生的思維活動都啟用起來,透過正確的思維方法,掌握新學習的知識。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提問的內容和方法,提問過於簡單總是“對不對?”“懂不懂?”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提問的問題太大,或者提問不明確,學生都無法回答。我們要善於提問,逐步培養學生掌握分析與綜合、歸納和演繹以及類比等常用的邏輯思維形式。例如在應用題的教學中,當學生仔細讀題,邊讀邊想,弄清題目內容,並能複述題意後,教師可以適當提些問題進行啟發,如:“題目給的條件有什麼作用?”、“要求的這個問題必須知道哪些條件?”、“題目了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根據這個條件你能得出哪些結論?”等等,引導學生自己逐步想出辦法,解決問題,而絕不是簡單的告訴他用什麼方法做。

  四、注重讀說訓練,推動學生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重要外在表現體,語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個人的思維是否靈活。加強數學課堂的語言訓練,特別是口頭說理訓練,是發展學生思維的好辦法。在學習“小數和複名數”這一章節時,由於小數與複名數相互改寫,需要綜合運用的知識較多,這些又恰恰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怎樣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好這一部分知識呢?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加強說理訓練。在學生學完例題後,啟發總結出小數與複名數相互改寫的方法,再讓學生根據方法講出做題的過程。透過這樣反覆的說理訓練,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推動了思維能力的發展。又如在教學兩三步計算的文字題時,在講解完例題、鞏固練習之後,我讓學生根據算式說說用文字應該怎樣表述,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更進一步解決了正確列出含有兩級運算的文字題這一難點。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在於傳授知識,讓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心得體會 篇10

  眾所周知,觀察力、語言表達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構成了一個人的四項主要智力因素。而思維又是智慧的核心。小學生在生理上處於兒童階段,思維具有具體性、形象性、情感性的特點。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透過親身實踐,對於為什麼作文、如何作文產生自己的理解。下面,筆者就如何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談幾點體會。

  一、即景訓練。鍛鍊學生的直覺思維

  所謂即景,就是就眼前的景物進行賦詩寫文。具體到小學作文教學,就是對教材中提供的材料或者教師選取的課外對話材料等,讓學生就此進行簡單的作文情景訓練。作文不能憑空杜撰,要有感而發、言之有物,因此,對學生進行即景訓練,有利於他們培養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加深對課本所學知識的理解。即景訓練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即景訓練以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為主

  教材所準備的材料都是經過編者科學論證之後精挑細選的,符合教學進度和學生認知特點,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周密的邏輯性。學生在課前預習的時候,事先了解了寫作的目標材料,那麼就會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做好充分的準備。這遠比課堂上教師臨時提供話題,學生在有限而緊張的時間裡思索更有效果。

  (二)聯絡課本知識選取一定的課外材料

  與教材劃定的材料相比,課外材料有更大的優勢。因為教材中提供的訓練材料雖然具有系統性和科學性,但是它所面向的是全國絕大部分地區的學生,但對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下的學生來說,仍存在一定的侷限性。而教師根據本地具體情況選取富有地方特色的例子,往往能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親切感人,讓學生有話可說。所以,教師必須在緊扣大綱、依據教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供一些學生熟悉的說話材料。這樣,一方面可促進學生養成認真觀察生活的習慣,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可以鍛鍊學生“作文生活化”的意識,在作文教學中導人生活的靈性,引導學生學習人生之道,在生活中找作文,讓學生“說真話”,讓作文迴歸生活。

  (三)關注邏輯,及時糾偏問題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不受成人世界一些現有規則的侵染,有很多想象跨度很大的想法,可也容易出現一些明顯不符合要求的答案。比如作業要求用“天真”造句,出現諸如“今天真熱”這樣啼笑皆非的句子。教師要及時進行監督矯正,避免不合要求的作文,在起步階段就糾正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和不正確的思考方式,幫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小學生接觸作文還沒有多長時間,還不能熟練地將生活中的材料轉變成融合自己觀點的作文。在簡簡單單的二三百字中,有的只是他們對生活的簡單描述,而不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也不是需要尋找論點、構建論據的議論文,而是簡單的記敘文。因此,我們需要選取的是生活中學生都見過、接觸過、經歷過的平常小事,一眼就能看到事情的本質。這樣,在即景訓練中,學生才能在第一時間回憶起自己當時的感受,感同身受,才會有話說、能下筆、言之有物。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透過身邊的簡單小事,觸發學生的直覺思維,達到即景訓練的目的。

  例如,《學寫留言條》這一課,筆者是這樣導人的:“同學們,這節課大家學習了留言條的一般格式,那麼大家想不想也親手給別人寫張留言條呀?”“想!”“想!”“那麼,第一組給老師寫張留言條,第二組給媽媽寫張留言條。最後看看哪個同學寫的最好。”透過這種方式,既幫學生複習了所學知識,又聯絡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一舉兩得。

  二、多向訓練。鍛鍊學生的發散思維

  所謂發散思維,是指從同一材料中尋找不同於他人,符合自身特徵的一些新想法、新見解。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發散性思維就是指由同一則材料或同一個話題,學生根據自身對生活的不同感悟,表達屬於自己的觀點、尋找源於自己生活的話題材料等。

  新課標指出,習作指導要有利於學生開闊思路,自由表達。根據這一要求,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對同一目標進行多向訓練、發散性思維訓練;引導學生自由思考,教師不能用固有的生活經驗去束縛學生廣闊的思考空間;引導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創新思維方式,勇於在生活中尋找目標事物,開拓思維空間,善於多向思索、發散思維。

  (一)圍繞話題,有效引導發散思維

  教師要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材料、話題的內涵,以免學生寫作文時理解發牛偏差,從而導致走題現象。此外,教師還要積極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話題材料的理解,結合本身的生活體驗,尋找合適的切人點。但是切忌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否定學生的一些大膽想法。

  在《我給照片起個名》的作文訓練中,有學生拿出全家人的合影,筆者就讓學生給這張照片起個名字,有人說叫“我們一家人”;有人給起名“爸爸、媽媽和我”;有個學牛說:“老師,我叫它‘寶寶的家’好麼?因為爸爸媽媽叫我‘寶寶’。”這麼一個有濃郁家庭溫馨氣息的名字當然也得劍了大家的讚賞。

  (二)想象訓練,精心呵護創造性思維

  小學作文教學要鼓勵學牛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教師要充分準備,結合現有教材和本地實際,積極創設情景,鼓勵學牛大膽想象,為學牛提供廣闊的空間,放飛兒童的想象力,啟用學生的創造思維,使兒童在自由、廣袤的天地中健康成長。“假如你是你崇拜的那個人你會怎麼做?假如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會怎麼辦?假如讓你去辦這件事你會怎麼做?”……這些都是很好的導人作文的引子,透過引導學牛大膽思考,激發學牛的想象力。

  如《凡卡》一課,筆者啟發學牛大膽想象:“假如你是兒卡,你的信能被爺爺收到麼?”鼓勵學生想象故事的不同結局。學生自由創作《兒卡的信寄出後……》。善良的孩子們都希望凡卡有個好的歸宿,於是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用奇思妙想幫兒卡寄到了信並過上了幸福生活。雖然用的方法匪夷所思,但他們用大膽的想象鍛鍊了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進行想象訓練時,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要求太高。畢竟小學生生活經歷不多,大腦中儲存的表象也並不豐富,思維還不是非常嚴密,仍停留在感性階段。只有循序漸進,才能消除學生的畏懼感,保持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牛有話敢說,有話可說,達到活躍學生思維,鍛鍊學牛想象力的日的。

  “只有讓學牛用自己的腦子、自己的筆、自己的語言來寫作文,才能真正達到學作文、學做人的目的。”教師要善於把死板的要求講活,充分培養學生智慧,改善學生的智慧結構和思維品質,讓學生加深對作文知識的理解和體會,並能活學活用。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心得體會 篇11

  核心素養是關於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髮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其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最初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隨後在一生中不斷完善。

  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教師的科學協助下,將書本上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認知結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在有意無意地把學科素養滲透到教學中來,潛移默化,提升學生的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這便是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談談自己對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認識。

  歷史學科思維是解決歷史學習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教學要在重視傳授知識的同時,結合歷史材料引導學生體會構建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明確歷史五大核心素養的地位和關係。

  一、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絡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透過學習,學生能夠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絡的;能夠知道分割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並能運用這些方式敘述過去;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區域性與整體,並據此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物件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

  二、史料實證是指透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並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透過學習,學生能夠知道史料是認識歷史的唯一橋樑,瞭解史料的多種型別,掌握蒐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能夠透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並在此過程中體會實證精神;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資訊,作為重構歷史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能夠以實證精神處理歷史與現實問題。

  三、歷史理解是指將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認識。

  透過學習,學生能夠努力理解各種歷史敘述及其語境的含義;能夠對歷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態度,即依據可靠史料設身處地認識具體的史事,對歷史境況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歷史上的各種事物;能夠理解歷史敘述與歷史事實之間的差異;能夠在同情理解的基礎上儘可能實事求是地建構自己的歷史敘述;在對歷史和現實的認識中,能夠體現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觀處理問題的態度。

  四、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

  透過學習,學生能夠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知道歷史解釋可以不同形式出現在歷史敘述中,並能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理解和評析;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能夠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作出解釋;面對現實社會與生活中的問題,能夠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評判。

  五、歷史價值觀是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透過學習,學生能夠理解對歷史的價值判斷是以史實為基礎的,但又是依據一定的價值觀對史實做出的主觀評判;能夠認識到分辨歷史上的真偽等。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心得體會 篇12

  某小學近日進行了一次“教學行為滿意率”的學生調查,令校方始料未及的是:得分最低的不是課程設定、教材的適用性、教師的講課水平之類,而是目前的“課堂練習”方式。許多學生抱怨:“課堂練習樣式單一,重複太多,沒有意思”,“怕做不出來,挨老師批評”。

  的確,學生做同樣的練習,如果題目太難了,基礎差的學生叫苦不迭;題目過於簡單,優等生又覺得“食之無味”。不少教師也承認:“我們備課的重點是將知識點講清楚,對於練習則考慮得比較少,反正書本和輔導材料上有現成的練習,挑選給學生做就是了。”

  而教育心理專家認為,課堂練習對於學生完成知識“內化”有著重要作用。針對性強的課堂練習,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更能利用學生對新知識的興奮點,激發出新的思維火花。因此教師必須對課堂練習進行精心設計。

  在教學實踐中,我依據目標,從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出發,依據教材,從教材中尋找訓練點,設計了一些另類練習,即有別於傳統有利於學生髮散性思維的開放型練習,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因為發散思維可以賦于思維靈活性,廣闊性、獨創性等可貴的品質,它在創造思維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這類開放型練習,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多向性、發散性、創造性。

  一、小、近、實,課前讓學生動一動

  “小、近、實”的課前三分鐘創造性活動,主要根據學生特點設計組織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和創造意識,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活動突出“小、近、實”,即活動規模“小”,活動時間短;活動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活動價值有現“實”的意義。如每天活動一次,全班同學輪流擔任主持人、演講員、編導等,使每個孩子的才華得以展現。他們透過“想、說、做,”等創造性自主活動,從生活中發現內容,設計自己的“三分鐘”。如任譽同學針對地球汙染嚴重的情況,畫出了一幅“我們還會來”,它透過地球、太陽、月亮的對話,提醒人們保護環境;靦腆的畢夢如同學經過幾次做“演說員”的鍛鍊,終於落落大方地站在臺前。有趣的活動使每位同學的創造意識、創造個性、品質得到了充分發揮。

  二、放飛想象,鼓勵學生畫一畫。

  馬斯洛說:“幾乎任何一個孩童都能在沒有事先計劃的情況下即興創作一支歌,一首詩,一個舞蹈、一個遊戲。”這靠的是什麼力量?心理學研究認為:低中年級學生產生意義(包括思想、意向、情感、需要等)的主要心理結構是想象。他們正是藉助想象與幻想理解他們生活的世界、研究和解釋這個世界的。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與繪畫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繪畫資源――優美生動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畫一畫。如“古詩配畫”,宋代蘇軾詩曰:“畫為不語詩,詩是能言畫。”可見,詩畫密不可分。小學語文教材中一些古詩,如《望廬山瀑布》、《絕句》等,都可以引導學生想象,並透過畫的形式再現詩的意境,在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反覆呤誦,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用畫面表現,雖讀同一首詩,但學生的理解、感受、會有差異,可以說一百個學生,就有一百種畫法。

  又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作者選取了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原野用細膩、生動的筆法、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豐富的北大荒秋景。學習課文後,可鼓勵學生用手中畫筆描繪出自己心中的北大荒的明天。學生興致盎然,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把未來的現代化北大荒描繪得更有生機。把畫畫引進語文教學中,能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使語言更為具體化,形象化,這種既有思維價值,又有一定思維容量的練習,使學生不僅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拓寬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創造性思維了得到了訓練,為他們全面發展拓寬了渠道。

  三、填補空白,引導學生寫一寫。

  聯想是創新的翅膀。聯想練習能喚起學生在思維活動中貯存的豐富表象,並使之串聯和溝通。

  課文中,作者往往因表達需要留下情節的空白,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根據上下文去揣摩,想象出空白的情節。如《誠實的孩子》一文,講列寧到姑媽家做錯了事,撒了謊不敢認錯,後來在媽媽的教育下他寫信給姑媽認錯。課文接著寫列寧收到姑媽表揚他認錯的回信、留下了列寧寫認錯信的情節空白。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代替列寧寫封認錯的信。這類習題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也訓練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巧設情境,激發學生演一演。

  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可以處處不斷地刺激腦細胞,促進思維活躍,便於資訊的儲存和提取,同時,易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產生學生的內驅力。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重視表演、動手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表演中調動大腦及全身心的整體運轉,促進多種感官協調活動,促進學生創新潛能的發揮和創新個性的形成。

  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創設富有創造性的情境,激發學生潛在的表演慾望和表演天份,讓他們樂於說一說,敢於演一演。表演本身就具有創造的內涵:演可以創造性地表現文字內容,可從把語言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場景,變靜為動。

  《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一文教學中,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小駘駝從沙漠旅行回來了,有一天,它們在小溪邊照鏡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紅馬,他們之間會發生什麼,請小組討論後分角色演一演。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既複習鞏固了所學動物常識,又培養了創新思維能力。

  五、重視實踐,支援學生做一做。

  語文教學中,要想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還可以利用課文自身特點,支援學生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

  《水上飛機》、《太空梭》、《飛馳在高速公路上》這些課文向我們介紹了現代化祖國的飛速發展。對於這一類課文,可以指導學生在課外收集有關資料、圖片,在課堂上再以講解員或“老師”的身份向同學介紹自己的所得,學生在聽與說的過程中,放開了手腳開闊了視野、拓展了創造的天地。

  《藍鯨》一文介紹了藍鯨的樣子、生活習性及用途,並寫道:由於過量捕殺,藍鯨已瀕臨滅絕的境地。如果藍鯨滅絕了對人類將意味著什麼?東北虎、大熊貓、金絲猴、這些珍稀動物如果不加以保護的話,命運會如何?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查閱資料、去交流。還從此為主題開了一個主題隊會。學生在動手的過程獲得了知識,培養了能力。

  鼓勵學生做一做的具體形式很多,可以因課而異。如《我的外公》、《爭論的故事》、《掌聲》、《蒲公英》等這些課文,可以讓學生寫一寫學了課文後的收穫、體會,懂得的道理,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並自己動手,憑個人喜好製成精美的書籤,以勉勵自己不斷努力。這樣的練習,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發揮了學生的創新潛能。在無拘無束的實踐活動中,逐漸點燃學生的創造火花。

  教學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習訓練體系的活動性、實踐性、開放性、應用性、綜合性,能讓原本單調乏味的練習變得生動、有趣、引起學生大腦皮層的高度興奮。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激發學生積極地參與,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走出“標準答案”的思維定式,使練習成為每個學生展示的舞臺,為學生獨立探索、自立創新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這樣,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搭設“平臺”,使學生敢於探究,善於突破,樂於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