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端午節文化傳承心得體會(通用5篇)

端午節文化傳承心得體會

端午節文化傳承心得體會(通用5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文化傳承心得體會(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節文化傳承心得體會1

  又到了端午節。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端午節的粽子。

  端午節前幾天,媽媽就從市場上買來包粽子的粽葉、糯米、綠豆等,到端午節那天,就把它們拿出來,用水浸溼,洗乾淨,然後開始包粽子。她拿起一些粽葉,疊成開列一排,隨後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粒豬肉,最後加上一層糯米把綠豆和豬肉包在中間,再把疊好的粽葉,壓緊,按平,摺疊,最後用線捆住,就這樣一個粽子在她們的手上包好了。

  粽子包完後,她就把粽子放進鍋裡,加上合適的水,讓它蒸煮。大約煮到兩個小時吧,廚房裡飄散出一股粽子的清香,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這時,饞嘴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讓媽媽從鍋裡抓起一條粽子,不管它炙熱燙手,就解開線團,送進嘴裡,用牙齒咬一口,滾燙的粽子,有時弄得我牙齒根,舌頭嘴上頓時起滿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儘管這樣我還是不肯吐出來,味道好極啦。

  聽大人們說,端午節這天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迴天,憤然之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百姓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因此,在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時過境遷,人事物非,可端午節一直流傳至今,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文化。

  端午節文化傳承心得體會2

  清晨的陽光普照著大地,一縷陽光照進我的床頭。我剛睜開眼,一個人影“飛”到我的身邊,可把我嚇了一大跳,如果不是我“良好”的心理素質,肯定會嚇出心臟病。我定睛一看,哦,原來是老媽呀!還沒反應過來,我的手腕上就多了一個五彩繩。我恍然大悟,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

  我懶洋洋地起了床,媽媽說晚上要吃粽子,現在要去採購包粽子的材料。我聽完立馬打起了精神,正愁沒事幹呢!我馬上自告奮勇要一起去。我們來到商場,商場裡的東西琳琅滿目,我們來到賣粽子材料的分欄,“哇,粽子材料真多呀!”我和媽媽開始挑選材料。我隨手拿了一把粽葉放入購物車,媽媽看了看又拿出來放了回去,說:“這個粽葉太窄了,包不了粽子。”我又拿了一個大的粽葉放進去,媽媽又搖搖頭說:“這個也不行,太大了,包出來的粽子都入不了味道。”“不就包個粽子嗎?幹嘛那麼多窮講究!”我嘟囔著,又把粽葉放了回去。媽媽聽了,從粽葉中挑出來一些葉子,意味深長地說道:“你看這些葉子不寬也不窄,剛剛好,而且光滑整齊,包出來的粽子,色、香、味俱全,媽媽想告訴你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馬馬虎虎,不然就達不到你想要的結果。”嘿!原來粽子選材裡面也有不少學問呢,我不敢再怠慢了,開始細心地挑選起別的材料來。

  經過一番仔細地挑選,我們終於選好了合適的材料。回到家後媽媽把江米、粽葉、蜜棗等泡在幾個容器裡。我焦急地等待著……

  幾個小時後,媽媽叫我:“包粽子了,快來幫忙!”“來了,來了!”我興奮極了,連蹦帶跳地跑進廚房。要知道這可是我第一次學包粽子。我照著媽媽的樣子,將粽葉捲成一個三角形的卷兒,把江米和去了仁的蜜棗放入粽葉內,像模像樣地捲進來,用一根繩捆得緊緊的,生怕有一點疏忽,可是毛手毛腳的我做出來的粽子奇形怪狀,就像戰敗的殘兵——缺胳膊少腿,完全沒有粽子的模樣。過了半天,我終於做出來一個自認為不錯的粽子,舉起來正要顯擺一下,捆粽子的繩子突然鬆了,江米粒像逃兵一樣“飛奔而去”。

  辛苦了老半天,粽子終於做好了。吃著自己包的粽子,我心裡美滋滋的。端午節這一天雖然很累,但卻過得很充實!

  端午節文化傳承心得體會3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我的家鄉在江西贛州,每年的這個時候,家鄉的人都要賽龍舟吃粽子。

  又是一年端午節,在這個熱熱鬧鬧的節日裡,我度過了愉快的一天。

  早晨起床後,一直陰雨霏霏,直到十點多,雨才轉小。再去奶奶家過節的路上,要過西河,看見江面上正有五六條龍船疾速駛來。此時的江岸兩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一條青龍,一條金龍,一條火龍和其它幾條龍船,都坐著二十餘名勇士,每人手中緊握劃板,一鼓作氣。岸邊觀戰人群有的高深吶喊,為自己的船助威;有的沉默不語,但他們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條船,也在為他們暗中鼓勵。划船的勇士聽著這激情的吶喊聲,個個憋足了氣力,揮舞著劃板,身後激起的水花濺起一道道波瀾。寬闊的河面上,波濤滾滾,兩條龍舟劈江斬浪向著橋衝來。一場比賽下來,雙方不分彼此。那種緊張激烈、扣人心絃的競渡場面,令人們歎為觀止。比賽結束後,誰都不願離開,大家站在岸邊回味著賽船的無窮樂趣……

  家鄉的端午節,家家戶戶吃茶葉蛋和粽子。,端午之後細菌多了,粽葉是有殺菌作用的,吃了防病。端午粽花樣繁多:有鹼水棕,綠豆棕,花生棕,豆沙棕,臘肉棕……各具特色,其味各異。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裡藏著紅紅的粽肉,鹹粽子裡白白的粽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賽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真是棒極了!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裡頭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文化傳承心得體會4

  每逢端午節,就會放一天假,家家會包粽子,看賽龍舟比賽。可是,中國人為什麼要過端午節?過端午節又為什麼要包粽子、賽龍舟呢?

  原來,端午節起源於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楚國王室貴族,可因為楚王身邊遍佈奸佞,屈原屢次被流放。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屈原接到了楚都淪陷的訊息,他萬念俱灰,來到汨羅江邊,跳江自盡。沿江的百姓知道這個噩耗,紛紛駕船來到江心,將一筒筒米倒進江裡面餵魚,以防魚吃掉屈原的遺體。後來,劃小舟演變為賽龍舟,竹筒倒米演變成包粽子。農曆五月初五成了中國人民為紀念屈原而特定的節日——端午節。

  今年的端午節到了,我和爸爸媽媽來到奶奶家吃粽子。剛一進屋,一陣清香就撲鼻而來,是粽子的香味,誘人的香味把我肚子中的小饞蟲一下子就勾了出來,攪得我一個勁兒流口水,畢竟一年吃不了幾回粽子。開飯了,看著餐桌上的魚和炒土豆,我和小弟弟誰也沒動筷子,我們都在等那香噴噴的粽子。粽子來了,小弟弟馬上就搶了一個用黃線捆的粽子(奶奶說捆黃線的粽子是豆沙餡的),可包開粽子一看,是個蜜棗的。於是,他又迫不及待地包開了第二個、第三個……直到第六個才包到豆沙餡的。小弟弟一邊埋怨奶奶騙人,一邊大口大口地吃著可口的粽子。一會兒,他的小臉上、鼻子上就灑滿了白米粒。那滑稽的花臉兒,逗得我忍俊不禁。伴著好吃的粽子,涼涼的糯米帶著粽子葉清香,讓人回味無窮……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可現在很多人更喜歡過外國的.情人節、聖誕節,外國節日反倒比我們的傳統節日過得更紅火,真讓人不舒服。我覺得中國的傳統節日蘊含著那麼深刻的含義,又有可口的美食解饞,我們還是應該讓我們的傳統節日越過越紅火,讓端午節的習俗一代一代流傳下去。

  端午節文化傳承心得體會5

  臨近端午節前夕,孩子們聽到要過節都高興的發出了歡快的笑聲,幼小的孩子們都等著大人們包粽子,講故事。而我們也將人世塵俗拋擲腦後,投入到節日的歡樂中。

  如今已是端午之節,我很想念屈原前輩。屈原是誰你們可能不知道,我來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

  楚王時期有一個人叫屈原,那時他懷著才高八斗的智慧,向楚王自薦,可卻一次次的遭到楚王的拒絕和抹殺,最後,楚王因不耐煩將他逐到邊疆,後來,屈原覺得自己才高八斗,竟不被重用,自己一心鍾愛國家可沒人知道,一怒之下投入了汨羅江。那個地方的人覺得他很偉大,為了紀念他,他們不想讓屈原的屍體被江裡的魚吃掉,就投了很多粽子,意思是魚吃粽子別吃屈原的屍體,後來稱這一天為端午節。這一天便有了吃粽子的習俗,你們聽了故事一定很感動吧!其實我也感動的一塌糊塗呢!

  可是聽了這個故事,我雖然敬佩他,但我覺得,他不應該就這麼結束自己,是個人就會有不足之點,他肯定也會有不足之點,他應該繼續學習和改正他的不足之點,從而改變的更好,而不應該因為一點挫折就當懦夫。如果屈原能明白這點而不去投江的話,他將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

  說起粽子的口味,每個地域的傳統各異,每個家庭的習慣不同,每個人的喜好也各有千秋。有的人喜歡吃白白的鹼粽,沾上濃郁的蜂蜜,一口咬下去純純的美味;有的人喜歡黑黑的肉粽,裝滿蓮子、香菇、雞蛋、滷肉,豐富的口感讓人心滿意足。這還僅僅是粽子界最常見的兩種口味,市面上還有五穀粽、蜜棗粽、桂圓粽、蛋黃粽、豆沙粽,甚至現在還有香芒粽、榴蓮粽、泡椒牛肉粽。當然,不管是甜的糯的,鹹的Q的,還是重口味的,都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最後,祝大家端午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