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參觀永慶坊心得體會(通用6篇)

參觀永慶坊心得體會

參觀永慶坊心得體會(通用6篇)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可以透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參觀永慶坊心得體會(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參觀永慶坊心得體會1

  週六一早,我們先到了粵劇藝術博物館,在那裡,我們參觀了許多粵劇表演的道具、戲服,學到了許多粵劇的知識。之後我們去了永慶坊,感受到了老街換新貌後的永慶坊的生機與活力。最後我們去了荔灣博物館,參觀了遺留的建築與物品,切身實地地感受西關風情文化。

  透過這一整天的行程,我感受到了文化傳承的魅力。在粵劇藝術博物館中,透過一些電子專案,我們可以給電子螢幕上的人物形象換裝、可以嘗試聽粵劇常用樂器的聲音、可以參與互動答題等等,這些都提高了我們的參與度,更好地讓我們瞭解這一文化。

  看了永慶坊的改造前後對比圖,我們都深有感觸,文化不僅需要保護傳承,更需要發展創新。永慶坊一期工程透過引進一系列文創店鋪、特色店鋪,並結合舞龍舞獅等傳統元素,讓旅客在遊覽過後可以挑選紀念品,加深旅途印象;若是購買了紀念品贈送親友,還能將這些文化元素不斷傳遞。

  文化傳承與創新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永慶坊的改造思路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發展創新的重要性。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應該始終開拓思維,堅持創新,銳意進取,這樣我們的工作與學習才會得到改進。

  參觀永慶坊心得體會2

  28日,來到了粵劇藝術博物館和永慶坊進行參觀學習。作為土生土長的荔灣人,我深知荔灣區所蘊含的濃重歷史文化氛圍。在我看來,永慶坊和粵劇藝術博物館的成功建造,不僅僅是對歷史文化的成功創新,也是歷史文化的成功保留和傳承,更是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

  根據介紹,永慶坊探索出了“黨委統領、政府主導、企業承辦、社會參與”的舊城微改造模式,用“繡花功夫”活化廣州最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讓老街重新煥發新生。不同於“推倒重建”的做法,微改造模式基於原來外輪廓不變的前提進行建築立面更新,讓“舊”和“新”充分地有機結合。永慶坊的更新改造到如今成為廣州的一大地標之一,也是我們荔灣人的驕傲,這讓更多人得以去更深入地瞭解廣州這一座歷史老城——西關注入了新的活力。

  粵劇,作為廣州的文化標誌,無可否認的是,在流行音樂等新興文化衝擊下,越來越少年輕人瞭解粵劇文化。而粵劇藝術博物館的建造,給予了一個系統瞭解粵劇文化的途徑。粵劇作為傳統文化,我們應該主動去學習弘揚,我們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去向世界各國的人宣揚我們的傳統文化。而我作為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更應該主動去學習屬於我們廣州的歷史文化,儘自己的綿薄之力讓廣州文化走出去。

  荔灣西關,是一個充滿人情味,蘊含歷史文化的地區,去走走看看,能收穫到很多知識,快樂和溫暖。

  參觀永慶坊心得體會3

  20xx年11月28日,有幸和老師、同學們一起來到位於廣州西關恩寧路的永慶坊進行學習參觀。

  這是一次感受非遺文化魅力、接受非遺文化薰陶洗禮的參觀歷程。在這次參觀中,我們先集體去參觀了粵劇藝術博物館,聽著解說員姐姐對粵劇角色、服飾、裝扮、道具等知識的講解,我對粵劇文化的認識得到了提升。隨後,在自行參觀中,感受到了廣彩、廣繡、牙雕、欖雕的精美和不俗,讚歎不已。

  參觀完永慶坊這一非遺文化街,我最大的心得就是,雖然時代不斷在發展,社會日新月異,會出現許許多多新潮的事物,但我們不能遺忘哪些優秀的文化,不能讓哪些優秀的文化逐漸消失在時代的洪流之中。相反,我們應該不斷地去挖掘傳統文化的價值,並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相結合起來,讓它繼續傳承發展下去,一直閃爍光芒。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獨特的印記,對社會和個人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要保護並傳承好優秀的文化。從社會層面看,要重視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採取合理的方式,宣傳文化,讓文化走進大眾的視野,但不能對文化過度地商業化。從個人層面,我們都要樹立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多關注瞭解非遺文化,有條件的.話,可以參與到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去。

  永慶坊裡的非遺文化是世代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我們需要傳承發展它!

  參觀永慶坊心得體會4

  在這幸運而又美妙的一天,我有幸跟隨先鋒營和黨員的小夥伴共同來到坐落在具有濃厚西關風情街區荔枝灣畔的廣州粵劇博物館。剛一走進,我們就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古色古香,那雕樑畫棟,精美絕倫。

  中國戲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閨的古典佳人,伴著唐風宋韻的高嘆低吟,似乎沿著南戲、元雜劇的歷史軌跡一路蓮步輕移而來。一進去,我們就聽到了那一段段唱腔,婉轉動聽,十分吸引人。隨著導遊的介紹,我們也更加走進了粵劇,走進了歷史,彷彿身臨其境,感受著其美好!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館記憶體在著大量的音訊、影片資料,甚至是圖片眾多。

  回顧這一天的觀覽,不禁深思,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忽略了粵劇的存在,我們慢慢忽略了其地方特色,只能在小小的博物館中才可以觀賞到其美,我想這又該如何去做,才能更好的繼承與發展,我想這是一個歷史的問題,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讓我們共同帶著這個問題不斷地學習發展,不斷地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其相結合,努力為國之貢獻添磚加瓦吧!

  參觀永慶坊心得體會5

  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2020年11月28日,系裡組織我們前往荔灣區永慶坊參觀學習,體會粵劇文化,增強我們年輕一代的文化自信。

  運氣好的是,當我們進入參觀時碰巧遇上了粵劇表演,廣東作為粵劇的發源地,其特點鮮明,引來了不少人圍觀。但是讓我覺得比較遺憾的是,前往永慶坊的人們大多數都是老年人,年輕人的面孔比較少,或許這也和我國傳統文化留存問題相關,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過於追求新鮮和潮流,但是卻忽視了身邊具有極高價值的傳統文化。我認為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更需要關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更是全世界人民的文化遺產,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我們應該承擔起這份社會責任,將優秀傳統文化傳遞下去。

  參觀永慶坊心得體會6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續五千年的文明,之所以能夠繼承下來,是因為中華民族自覺的傳承意識和傳承實踐,自覺地繼承、傳承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項重要特徵,也是中國文化能夠連續發展的根本原因。今天,我們就跟隨政法系黨支部的腳步,一起尋跡永慶坊,傳承城市記憶。

  永慶坊位於老廣州核心地帶的恩寧路。這條老街曾經是中國南部的經濟核心區域。恩寧路有兩百多年曆史,是廣州現存歷史悠久、不同年代建築形態最豐富的街區,有著濃郁的嶺南風情和西關文化特色,也是全市危舊房最集中的區域之一,是廣州市政府舊城改造的第一個試點專案。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永慶坊進行考察,廣彩、廣繡、粵劇,一條老街,一間間老店鋪,周邊還分佈著粵劇藝術博物館、李小龍祖居、詹天佑故居和廣州最長最完整的騎樓等歷史文化建築群。談到城市規劃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文明傳承和根脈延續十分重要,傳統和現代要融合發展,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創新,是廣州文化的特色,是推動廣州不斷髮展的動力。永慶坊舊城改造改變了過去“推到重來、大拆大建”的做法,採取“微創改造”的創新理念,使這個文化沉澱深厚的老街區呈現出勃勃生機,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我們作為學生黨員,要擔負起傳承與創新的使命與責任,共同致力於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