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文字解讀與教學設計》心得體會

《文字解讀與教學設計》心得體會

《文字解讀與教學設計》心得體會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字解讀與教學設計》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二零一九年九月,全國小學統一使用國家編撰的語文教科書,我在這兩年的教學實踐中也遭遇了困難,比如教學時什麼都想要,總覺得教不完,教學負擔變重了;教學時吃不透,總感覺教得淺,教學效果不佳。20xx年7月7日晚上7點,我參加了盤龍區進修學校組織的線上講座,廣東省名師工作室著名主持人彭才華老師帶來《統編教材的`文字解讀與教學設計》,為我解答了我當前教學中的一些困惑。

  在講座中,彭老師首先簡向我們分享了統編教材的編寫特點,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按照雙線結構進行編排:一條是“人文主題”線,引導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理解和借鑑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等;另一條是“語文要素”線,包括必備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良好的學習習慣等。這兩條線,較好地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兩條線索,讓語文的教學不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而變成“清清楚楚兩條線”。讓語文教學的目標變得非常明確,讓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每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變得清清楚楚,那就是指向這兩個主題。

  統編教科書創新閱讀教學體制,將課外閱讀納入教材,形成“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精讀課給例子,教方法,學方法;略讀課學生自己讀,用方法,不斷實踐、鞏固;課外閱讀課程化,增大閱讀量,全面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提升。

  彭老師認為統編教材好教,但較好不容易,“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彭老師引用“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大師的原話,“老師每次備課最好重新讀課文,赤手空拳去讀,獲取真實的感覺和認知,這是很要緊的。自己有感受,講課才有感覺,有溫度”,向我們強調教學語文不靠告訴、分析,靠帶領學生感知。如何進行感知,彭老師以第十冊課文《白楊》和《憶江南》這首小詩進行了解讀和示例。

  聽完彭老師的講座,我有了一些思考和反思,部編教材改版後,單元性更強,雙線結構明顯,所以在教學時要把握好單元教學主題,對於怎樣教學課文,可以看單元導讀,明確任務;看單元課文,明確區別;看本節課文,明確內容;看課後練習,明確重點;看助學系統,明確缺漏,作為第一步的看單元導讀,明確任務,則非常明確的告訴了我們單元篇章頁的重要性,我們要講好新教材,一定要先把握好單元篇章頁。而最後一步,看助學系統,明確缺漏,卻是我們非常容易忽略的,我們既要注意前,同時要關注後,所謂的“瞻前顧後”很重要,那麼後在哪找,就在後面的交流平臺中有明顯的說明。

  對於彭老師所強調的讓學生“感知”,注重學生的“感知”這一點,我認為可以挖掘教材,深入研讀教材,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選擇教材與生活的連線點,促進體驗式教學的開展,即教師不囿於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直觀學生生活,整合教學資源,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感悟。最佳化課堂資源整合。知識具有時代性,教師要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現象,以及學生成長中遇到的問題結合起來,擴大課堂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