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關於會計學習的心得體會精選範文5篇

會計學習的心得體會

關於會計學習的心得體會精選範文5篇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會計學習的心得體會精選範文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會計學習的心得體會精選範文5篇1

  時光飛逝,轉眼間,已經到了學習會計知識的第三個年頭,今年開設的都是專業課,相對來說會計實訓是我們最熟悉的一門課程,從學習會計理論知識到基礎會計、財務會計實訓,再到企業綜合會計業務的實訓,是從理論到實踐,從淺層到深層的重要轉變。

  會計需要的是實際操作好、專業技能強的人才。尤其作為職業院校學生,技能是我們的立足之本,所以開設會計實訓課是很重要的。

  從一開始的做會計分錄,到填寫記賬憑證,然後登記賬簿,再是結帳,對賬,編制報表,裝訂等一系列繁瑣的工作,由一個人來完成,會計工作的繁瑣只有在體會過後才會真正瞭解。

  在過程中一定要全心全意投入於該企業的經濟業務,稍不留神,就不知道在做什麼工作了,接下來要做什麼了。當然還要有團隊合作精神,一定要把前面的工作全做對了,才能使後面的工作順利並正確的完成。

  當經濟業務在每月的上、中、下旬的最後一天截止時,還有根據以前的記賬憑證進行彙總科目彙總表的工作,這是我認為最繁瑣的一部,每當借貸出現不平衡時,都要進行反覆的計算,有時甚至還要對編制的記賬憑證進行重新編制。

  登記賬簿是很考驗人細心和耐心的,要根據前面做的彙總登記,在登記總賬,稍有疏忽,就要返工,一大堆數字加加減減,算的人頭昏腦脹。在賬頁上的文字數字一定要準確清晰,如果寫錯要用紅筆劃線更正,再蓋上自己的印章。

  最後就是編制會計報表,將憑證裝訂,整理賬簿,工作就算基本完成了。再做這幾項工作時,特別要注意該企業所採用的何種方法來登記本企業的業務。

  俗話說:“要想為事業多添一把火,自己就得多添一捆材”。此次實訓,我深深體會到了積累知識的重要性。有些題目書本上沒有提及,所以我就沒有去研究過,做的時候突然間覺得自己真的有點無知,雖所現在去看依然可以解決問題,但還是浪費了許多時間,這一點是我必須在以後的學習中加以改進的。另外一點,也是在每次實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助,有些東西感覺自己做的是時候明明沒什麼錯誤,偏偏對賬的時候就是有錯誤,讓其同學幫忙看了一下,發現其實是個很小的錯誤

  所以說,相互幫助是很重要的一點。這在以後的工作或生活中也很關鍵的。

  會計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細心+一份耐心+一份責任心=人生價值的詮釋。

  這是我們在校的最後一次開設的實訓課,接下來面對我們的是企業的真實業務,我覺得我學的還不夠多。“精於計算,善於管理,勤於理財”是會計的崗訓,所以,我會朝著這個目標不斷提高自己。

關於會計學習的心得體會精選範文5篇2

  我國企業正處於改制的關鍵時期,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在要求的企業管理模式尚處於構建之中,大多數粗放式經營的企業,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後,其生存和發展將會變得十分艱難,迫使企業必須提高核心競爭能力。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是我國企業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管理科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建立科學的管理會計制度。無疑,管理會計已成為我國企業提高經營決策水平和加強管理控制能力的重要工具。

  然而,主要是面臨著雙重壓力:一方面,目前我國管理會計理論界對管理會計的研究有待深入,尚未形成一套較為科學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管理會計的性質和內容等基本理論問題至今仍未界定清楚;實務界缺乏對管理會計的重視和系統應用,管理會計應用水平較低,成果推行尚不普遍,會計人員知識結構老化,缺少專職管理會計師職業人員;另一方面,當前會計環境已發生了深刻變化,如果我們不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現代管理科學的要求,轉變觀念,不積極地吸取西方管理會計的先進成果,我國的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仍將處於落後狀況。把握管理會計發展趨勢,借鑑先進國家管理會計的科學成果,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將是今後我國管理會計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為此我們提出如下設想:

  1、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體系是發展我國管理會計的.根本途徑。管理會計是管理和會計發展相結合的產物,是企業經營管理要求的從屬物,它與管理環境密切聯絡。我國企業所處的經濟體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均不同於西方,直接應用西方會計理論和方法是不合適的。西方管理會計是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逐步建立起來的,我們學習借鑑西方管理會計的同時,還要結合本國和本企業的特點來建立管理會計體系,否則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2、應將管理會計體系納入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之中。目前,西方會計學界對管理會計的概念和內容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廣義的管理會計包含內容太多,管理會計與現代管理過多的融合,使其失去了會計的特徵。我們認為管理會計的基本內容和方法應適當地加以限制,不能失去會計的特徵。由於西方管理會計涉及範圍過寬,自20世紀60年代以後,其發展經歷曲折,成效不甚顯著。因此,我們應當適度地界定管理會計內容,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

  3、建立管理會計師協會組織,制定適用於管理會計的基本原則和規範,推行註冊管理會計師考試製度。我國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與西方存在很大差距,其重要原因是我國缺乏專門的管理會計機構,可建議把中國會計學會的管理會計委員會和中國成本研究會兩個組織合併成一個獨立的管理會計團體或組織機構;如果成立有困難,也可以在中國會計學會下建立一個管理會計二級分會,來組織、協調、指導我國管理會計的研究和推廣工作,制訂和頒佈指導性的管理會計原則和規範。此外,應儘快開展和組織註冊管理會計師考試,為培養和造就我國管理會計專門人才、促進管理會計實務向縱深發展起應有的推動作用。

  4、大力開展案例研究,推動管理會計理論和實務的進一步發展。

關於會計學習的心得體會精選範文5篇3

  時光荏苒,轉眼間為期八週的實訓就結束了。

  實訓時,學校把我們分成了四人或是五人一組的團隊,有財務經理,有會計、出納,還有稽核人員和業務員。除了財務經理,其他人實行輪崗制度。這次實習,電算化、手工帳分別由戴瑞紅老師、付冬梅老師指導我們,我們採取模擬實習的方式,使用印製好的資料作為整個會計實習的材料來源。透過電算化和手工帳結合實習,熟悉並掌握會計流程的各個步驟及其具體操作。以使學生對會計有更深的理性認識並掌握會計基本操作技能。這是本次實習的目的!

  以前,我總以為自己的會計理論知識紮實較強,正如所有工作一樣,掌握了規律,照葫蘆畫瓢準沒錯,經過這次實習,才發現,會計其實更講究的是它的實際操作性和實踐性。書本上似乎只是紙上談兵。倘若將這些理論性極強的東西搬上實際上應用,那我們也會是無從下手。這次實習,我們是既做會計,又做出納,剛開始還真不習慣,才做了兩天,就感覺人都快散架了,心情煩躁,而會計最大的忌諱就是心煩氣燥,所以剛開始做的幾天,那真是錯誤百出啊!

  雖然不只一次的實習過,但以前很多細節問題都沒注意到。真慶幸這次的校內綜合實訓,可以發現問題,還可以有討論的物件,彌補真正踏上社會的不足。

  經過這次的實訓,我學習到的不僅僅是會計做賬的方法,更多的是認知到了我以前的不足之處。以下就將這兩個月以來我對自己需要完善補充的地方做出的總結:

  一、學會多思考、多練習。例如固定資產的購入和出售,就要多方面考慮它的成本組成和稅費的問題。還有所得稅的計算,這塊內容我們學過,瞭解過。但是真正接觸卻是幾乎等於零。這兩個問題就是我們缺少思考缺少練習的原因。還有很多憑證都是第一次看到,剛開始根本無從下手,怕做錯。幸虧老師讓我們自己思考自己嘗試,才能透過不斷的修正來懂得更多。我們要學會勤動手多思考才能更上一層樓。

  二、學會複習、學習。在這兩個月最大的體會便是“學而應時習之”,“溫故知新”等等。就像成本核算這一區域,相比較大二實訓,我更多的是退步。大二剛學了成本會計,對實訓的期末內容很熟悉。也許是覺得我會了,那這塊知識就不會跑了,就是我的了。在大二過後,我便是沒有拿起過成本會計書了,結果在這次的實訓中總是要頻繁的出錯。只有透過不斷的複習和學習才能保證知識的鞏固和更新。

  三、學會團隊精神。不管是學校實訓還是公司工作,我們都需要和自己部門其他部門,還有上下級等等人員合作,我們需要的是相對獨立,而不是完完全全的獨立於其他人。也許平時工作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自己負責,但是最能披露資訊的財務報表是結合了我們全組人員的勞動成果。

  四、學會細心、耐心。會計是個“磨人”的工作,你需要細心、耐心,不急不躁。越是心浮氣躁越是錯上加錯。我做事很馬虎,總是記著了這點忘了那點,故也在這次實訓中吃到了較大的苦頭。就像是科目彙總一樣,你需要強大的細心和耐心,才能彙總出正確的金額。

  會計本來就是煩瑣的工作。在實習期間,我曾覺得整天要對著那枯燥無味的賬目和數字而心生煩悶、厭倦,以致於登賬登得錯漏百出。愈錯愈煩,愈煩愈錯,這隻會導致“雪上加霜”。反之,只要你用心地做,反而會左右逢源。越做越覺樂趣,越做越起勁。梁啟超說過:凡職業都具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幹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因此,做賬切忌:粗心大意,馬虎了事,心浮氣躁。做任何事都一樣,需要有恆心、細心和毅力,那才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此次的實習為我們深入社會,體驗生活提供了難得的機會,讓我們在實際的社會活動中感受生活,瞭解在社會中生存所應該具備的各種能力。利用此次難得的機會,我努力工作,嚴格要求自己,虛心向老師請教,認真學習會計基本操作規範,利用空餘時間認真學習一些課本內容以外的相關知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會計技能,從而意識到我以後還應該多學些什麼,加劇了緊迫感,為真正跨入社會施展我們的才華,走上工作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關於會計學習的心得體會精選範文5篇4

  本次省公司組織今年上劃主管縣局分管領導會計基礎知識及財會法規的培訓。儘管時間很短,但是在組織選課,教師授課方面的安排較好,我有很深刻的理解和體會,現總結歸納如下:

  一、必要性、針對性強

  從本次組織培訓的背景來說,是在今年省公司對縣局直管上劃後,為加強提高縣局的管理與省公司接軌而舉辦的。參加人員都是縣局的高層管理人員。就目前,很多縣局的管理層對財務知識的理解還很欠缺,大都是生產方面的專家,而經營的規章制度,經營的理念卻是新手。透過本次培訓後,作為領導人能夠了解電網公司的財務和經營方面的政策法規,看懂讀懂財務報表,為今後的工作開展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說及時性,必要性,針對性很強。

  二、進一步加強對電網經營制度的學習、建設、搞好依法經營

  作為縣級供電企業的領導,是縣級電網企業經營發展的領頭人,是掌握方向的人,首先要保證方向正確。經營理念和思想創新的前提都是合理合法,確保依法經營,才能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規範運作,所以,只有熟悉國家、南網、地區供電局的財務及經營方面的規章制度,與時俱進,不斷的加強學習,按規矩辦事,才能勝任工作,為企業規避不必要的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及決策風險。

  三、人治變為法制,用制度管人、管事

  我們的企業從來就不缺乏制度,從國家、南網、省公司及地區供電局和縣局自己都是很多實際可行的制度。如預算管理制度,經濟活動分析制度等。作為領導,特別是一把手,要轉變觀念,懂得授權,嚴格按預算執行、控制,把自己從日常事務中解放出來,研究企業的發展戰略,強化制度執事,使員工自覺、自願的執行、服從,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縣局管理水平。

關於會計學習的心得體會精選範文5篇5

  一、整體印象

  讀完基本準則,我有以下三點整體印象。

  (一)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準則共11章,第一章總則明確基本準則的法律地位,以及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要素、會計記帳方法。在該部分,權責發生制位列會計假設之中,顯然是受國際會計準則編報框架的影響(當然原基本準則也有)。在FASB等制定的概念框架中,權責發生制並不在會計假設之列(究竟處於什麼地位比較模糊)。該部分關於“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特徵確定會計要素”的觀點也是取材於國際會計準則編報框架。第二章會計資訊質量要求的大部分也與國際會計準則一致,將“實質重於形式”明確列為原則之一,即顯然受國際會計準則影響。第三章資產、第四章負債和第九章會計計量關於會計要素的定義、確認和計量,受國際會計準則影響較大。比如,將資產定義為資源,資產的確認的可計量標準將“成本”可計量和“價值”可計量列為可選標準,都明顯借鑑了國際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是折中產物,其具有較強的操作性(比如前述可計量標準的選擇),這是借鑑它的好處。但與FASB等制定的概念框架相比,國家會計準則的會計理論水平就稍顯不足,前瞻性相對差一些,這是借鑑它的壞處。

  (二)根據現代會計環境進行調整。一是原準則提出“會計資訊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新準則完全抹去了這種“計劃經濟時代的遺蹟”,政府成了與其他市場主體平等的“資訊使用者”,排序還靠後。二是結合了會計發展的大趨勢,引入了公允價值。

  (三)增強基本準則的“基礎性”,並嘗試增強其可操作性。這是新基本準則留給我最強烈的印象。前者表現為三、四、五、六、七、八關於會計要素的規範,剔除了原準則對“具體要素專案”的內容,只描述基本要素本身。第十章對會計計量進行了一般性規範。後者突出表現在準則制定者嘗試對一些概念進行了定義,包括:對資產定義中的“過去的交易或事項”、“擁有”、“控制”、“預期帶來的經濟利益”等概念的解釋;對負債定義中的“現時義務”的解釋;立足會計主體角度對所有者權益的定義,對利得與損失的定義;在費用部分對成本、費用、支出的區分等。不過,之所以稱後者為“嘗試”,在於依我之見,其結果很不成功,留待下面評述。

  二、具體章節評述

  (一)關於第一章總則

  1、關於持續經營假設。我認為第六條關於會計主體存續狀態(持續經營)的假設是不完整的。企業會計準則規範一切會計活動,基本準則規範一切具體準則。除了持續經營會計,還有清算會計、中止經營會計,這些會計也應是會計準則規範的範疇。所以,我認為基本準則將會計假設直接限定為“持續經營”這一種情況是不完整的。該條款應補充這類內容:企業處在非持續經營狀態,應變更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前提。相應地,根據該條款,應修改第九章會計計量等章節的內容,增加清算價值等計量屬性。將來的具體準則則相應應將企業終止經營會計納入規範。

  2、關於會計要素。第十條提出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特徵確定會計要素”,其中“經濟特徵”是模糊的。我個人的觀點是會計要素是會計對交易或事項的構成要素的抽象,而非其經濟特徵的抽象。其中資產是交易或事項中的價值物或權利,而負債或所有者權益則是義務(企業本身就是股東之間的一項長期交易安排)。

  (二)關於第二章會計資訊質量要求

  第十六條關於經濟實質與法律形式的描述存在概念不清的問題。首先,“經濟實質“的對應概念是”“經濟形式”,“法律形式”的對應概念是“法律實質”,將“經濟實質”與“法律形式”並列,容易造成混亂(法律形式反映法律實質,會計應該反映法律實質);其次,我個人認為這一條款近似於哲學,而且該條款的主旨已體現在第十二條“如實反映”的意蘊中。

  (三)關於第三章資產

  1、關於資產的概念。第二十條的資產定義包含了一些缺陷。首先,定義一般不宜迴圈定義,但該條款關於“擁有或控制”的定義是迴圈定義。“擁有”可能是指所有權,大家容易理解。對容易引起歧義的是“控制”概念,準則制定者卻只給出了迴圈式解說。在關聯交易、投資等準則中會大量使用控制概念,我覺得準則制定者在基本準則中,應該給控制一個嚴肅的定義(我對該概念有過專題研究,相關文章可參看我的個人空間)。其次,擁有或控制不是並列概念,而是包容概念,即控制包括擁有。所以我覺得“擁有”顯得多餘。第三,該條款關於“過去的交易或事項”的說明是不成功的,我覺得更好的方式應該是有反向的、對“未來交易或事項”的排除。比如,關於購買,我認為其包括訂立合同、交換財物等一系列活動;而在會計理論研究中,另有許多會計學者所謂的交易就是指交換財物的活動,而將訂立合同的情形視同為未來交易;該條款究竟持何種認識,傳導得不清楚。

  2、關於資產的確認。第二十二條資產的確認也有一些瑕疵。其中第一個確認標準是“機率標準”。在資產的定義中有“預期”這種表述,其實也是說有一定“機率”,但機率值不確定。“很可能”條件是確認門檻,瑣定了機率值,我覺得應該對“很可能”進行明確詮釋(何種機率值算是很可能)。第二個標準是“可計量標準”。會計中普遍使用這幾個術語:經濟利益、價值、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但價值與其他兩個術語的關係,卻很少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