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心裡拓展訓練心得體會

心裡拓展訓練心得體會

心裡拓展訓練心得體會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心裡拓展訓練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體育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體育素養,促進學生健康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做出了歷史性貢獻。特別是20xx年進行大學體育課程改革以來,確立了大學體育應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五年來,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理論研究成果不斷豐富,但隨著大學體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深層次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如透過學校體育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由於理論不足,條件不夠完善,認識不夠到位,一線體育教師缺乏這方面知識的系統培訓,還難以形成典型性的,可借鑑性的操作性方案,致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理論上重要,實踐中被忽視,出現了操作中的真空和遺忘角落。難以擔當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面對當代大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如學習上的不適應,自我認識的失調,人際交往困難,生活上的挫折,性格和情緒等問題,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已成為高校教育和高校體育迫切的問題。透過大學體育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容迴避。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心理拓展以其豐富的內容,“透過先行後知”、“做中學”的體驗式學習方式,採用“活動體驗——反思——分享——總結應用”的新穎流程,達到改善心境、磨練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和熔鍊團隊的目的,逐漸被大學校園接受。

  一、心理拓展訓練的概念和特徵

  (一)心理拓展訓練的概念

  目前,人們對心理拓展的定義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尚無統一的看法。

  毛振明教授認為,拓展訓練的基本原則是以戶外自然環境為主,體能活動為引導,心理挑戰為重點,極限要求為條件,人格完善為目標。謝智謀老師認為,心理拓展係指一個人直接透過體驗而建構知識,獲得技能和提升自我價值的歷程。林思寧老師認為,體驗式學習(即心理拓展)就是透過精心設計的活動讓人們體驗或對過去進行再體驗,引導體驗者審視自己的體驗,積累積極正面的體驗,使心智得到改善與建設的一種學習方式。就學習的模式定義是:開始於體驗,之後內省、討論、分析及體驗、評估。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心理拓展訓練是以自然環境為主,透過特定的專案設定(包括專案設定的環境條件及專案規則)以及培訓師的合理引導,使被試者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感受自我超越,形成高峰體驗等,然後再進行反思、分享、再應用的過程來促進被試者心智的完善和建設的一種活動。

  (二)心理拓展訓練的特徵

  心理拓展訓練的內容包括室內場景訓練、戶外場地、野外和水上等專案。心理拓展訓練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以學生為主體

  拓展訓練即體驗式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最大區別在於拓展訓練完全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為主。在拓展訓練裡,‘學’是為導致某些預期的結果而特別為學生設計的一些活動。而‘教’是旨在透過資訊、練習、遊戲的方式為學生創造學習的外部條件和環境,教師即培訓師只是給予及時的啟發和誘導。

  2、先行後知的學習方式

  心理拓展訓練是透過“體驗——反思——分享——應用”的方式來制定計劃的,實際就是先進行專案體驗,然後再進行總結和分享,最後把體驗來的結果再次用到活動中,甚至把這種體驗結果轉移到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最終達到促進人的發展的目的。拓展訓練以它“先行後知”的體驗式學習方式打破了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在愉快、積極的參與中學到知識,領悟道理,透過親身體驗來挖掘自己的潛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果敢、頑強、自信、團結等優良品格的形成。

  3、挑戰性和趣味性

  心理拓展訓練的專案一般都是看似危險和不可能完成的專案。例如,空中單槓、空中斷橋、翻越高強等。這些專案都是學生在生活中不曾接觸過的專案,對於他們的膽識、勇氣都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而體驗中的刺激以及成功後的喜悅又使得專案本身充滿了趣味性。這種看似有危險性。不易完成的專案恰好滿足了大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的心理,更容易激發他們的鬥志和挑戰精神。

  4、跌宕的心路歷程

  心理拓展訓練是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來制定不同的活動專案。使學生在集體中、在合作中、在矛盾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使其領悟做人的道理,透過親身體驗來培養自己的集體精神,完善自己的人格。心理拓展訓練只是一種手段,它透過親身體驗的方式將人的心理變化顯性化,在體驗的過程中有緊張、恐懼、挫折、失敗。在克服這些失意之後能夠獲得的高峰體驗又讓人興奮和滿足。最後透過反思和分析來達到促進人的心理健康的最終目的。

  二、大學生的情緒調控

  (一)情緒的概念

  有人認為情緒調節是:有機體內部和外部的因素,透過這些因素,情緒喚醒被再定向、控制、調整和修正,從而使得個體在情緒喚醒情境中適應性的生存與行動(Cicchetti,1991)。還有人認為情緒調節是:抑制、加強、維持和調整情緒喚醒,來實現個人目標的能力(Eisenberg,1997)。情緒調節是個體管理和改變自己或他人情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透過一定的策略和機制,使情緒在生理活動、主觀體驗、表情行為的方面發生一定的變化。我國情緒心理學家孟昭蘭對情緒調節的解釋為:情緒調節是對情緒內在過程和外部行為所採取的監控、調節,以適應外界情境和人際關係需要的動力過程。

  透過對情緒調節概念的梳理,我們能否這樣認為,情緒調節就是合理的降低自己的負性情緒,提升負性情緒的積極作用。削弱負性情緒的消極影響;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正性情緒,適當的控制自己的正性情緒,使其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積極作用,避免正性情緒過度所造成的不良後果。

  (二)當代大學生情緒特點

  大學生是一個熱情、奔放、活潑、精力旺盛、積極享受、充滿朝氣和激情的群體。大學時期是青年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時期。也是情緒豐富多變,相對不穩定的時期。大學生的情緒是一個由不成熟到成熟,由簡單到複雜的漸進過程。常見的大學生情緒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焦慮。焦慮是大學生經常會有的情緒體驗。在學習中,考試前對自己信心不足,對考試的結果過於擔憂而造成的考試焦慮。在生活中,無法適當與人溝通和交流、同學相處間產生的摩擦、師生之間的關係等又使得他們產生了人際交往焦慮;另外,身處人才濟濟的大學校園,擔心自己技不如人,輕視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又使他們產生了自我意象焦慮。

  2、抑鬱。大學生在校期間通常會感到多重壓力而使得自身心理超負。學習壓力、人際壓力、生活壓力、就業壓力等常常會使他們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抑鬱的消極情緒。抑鬱使大學生們感到厭惡、痛苦、羞愧、自卑,進而情緒低落,鬱鬱寡歡,思維遲緩,幹什麼事都無精打采,覺得生活中充滿了苦悶,毫無幸福快樂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