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生輔導》學後感想
汶川大地震以後,許多學生失去了父母,那種打擊是最大的,在心理上也留下了害怕的陰影,作為班主任我認為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對那些孩子進行心理援助。
學了這個專題後,對我的啟發很大,《過去,我們不再提》這個案例中老師的做法很好。理性上,我也同意剛才李老師說的,不要讓災後生在班集體中感到特殊。但是感性上,我覺得應該給予他極大的關注,關注他的心裡活動的走向。班主任不要主動揭他的傷疤,不要給他的傷口撒鹽,但是要特別留意孩子是否需要傾訴。災後生從災區來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失去了父母了,又沒有親戚朋友了,在這兒唯一可信賴的人就是班主任。所以班主任應該扮演多重角色,在他生活上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就是媽媽。當他內心感到痛苦的時候,班主任角色又是朋友,要耐心的傾聽,安慰。
另外,班主任在心理援助中應特別注重他的情感需求。在災後生的心理重建過程中,可能不僅僅需要我們班主任老師,還需要周圍的同學的共同構成一個支援系統。這個案例中,老師特別好的利用了同學。那麼我們班主任老師,怎麼樣才能把這個系統弄得更好呢?
我覺得藉助同學的力量,這是很好的一種方式。孩子剛到一個新環境,他肯定很恐懼,也很孤獨。尤其是災後生經歷過這樣的大災難,心裡平復需要很漫長的過程。如果我遇到這樣的學生,會有意無意地給他多安排一些參與班級活動的機會。目的就是讓他和同學儘快熟悉起來。逐漸消除他的這種心理,覺得這個地方還是有人願意跟我說話,有人可以陪著我聊天。同時我還會跟他安排一些工作,讓他承擔起對班級的責任。你到這個班集體,你就是班集體的一員,培養這種責任感,對他以後的心理重建也是有一定幫助的`。同時,在集體活動時。我會多表揚他一些,誇他的優點。目的就是讓他有一種自信,讓他感覺到我是一個有用的人,還可以幫助別人,甚至是為班集體做貢獻。
第三,《過去,我們不再提》這個案例中,我覺得這個班主任老師並沒有直接接觸這個學生,對這個學生的瞭解是不全面、不深刻的。我認為,班主任應該首當其衝,成為災後生的朋友。時常和他聊一聊,不僅使他感受到老師對他關愛,也能並根據他的實際情況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和支援。來到一個新的環境,認識的第一個朋友就是班主任老師,對遠離父母的災後生會是一個很大的心理支援。
當然,災後生是新出現的概念,班主任遇到這種情況並不多。但是因為突發事件、偶發事件使學生造成心理創傷,這樣的事情還是會經常遇到。如何來做這類學生的工作呢?有幾個原則需要我們把握。
1.是關愛。要愛他們,要同情他們。案例裡面講同情是傷害,我覺得不一定合適。應該在關愛的前提下不迴避矛盾,瞭解他們究竟遇到什麼事情,是怎麼想的。這個老師刻意迴避,包著、裹著,結果只能使學生積累了矛盾,積累了痛苦。而且有可能越積越深,由小變大,從而對他的性格都產生負面影響。當然在瞭解情況時我們態度要親切,讓他們感到溫暖,讓他們感受到關心,不產生陌生感和失落感。同時,在生活上和學習上,儘量為他們安排得周到一些。因為他們畢竟是到一個陌生環境,對什麼都不熟悉。應該儘可能為他們提供便利,使他儘快適應這裡的生活。
2.整體教育影響的原則。災後生的教育,只靠班主任的力量是不能承擔的,需要來自社會、學校、家庭、親朋、同學等各個方面來共同努力。班主任在這的主要責任就是營造集體教育的環境,包括心理環境、人際環境、學習環境、生活環境等等。依靠集體的影響力給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支援。
3.稀釋和淡化苦痛的原則。就是要給學生傾訴和宣洩的機會。不說,不提,不碰是很難讓他把心中積累的東西發洩出來的。另外,我們還可以在班集體活動中,在學校活動中,給他們一個新的興奮點,一個新的興趣點。讓他在和同學、老師、親朋的交往中,轉移注意力,淡化個人不幸,不讓他總在痛苦中徘徊。
4.在生活過程裡面,不管是在學校生活,還是在課餘生活,要鼓勵他們有所作為,不能等著別人去救援。要引導他們認識到不幸也可以是人生的財富。既然遇到了,就要儘量把壞事變成好事。在向他們提出要求時不能因為他們受了災了,就放鬆要求,降低要求。但是可以在過程中,多給一些鼓勵和支援。
案例中班主任他是關心這個學生的,也想把這個學生教育好的,用心良苦。但是他用迴避矛盾的做法來對待這個學生,我覺得還是失欠妥的。過去的要提,現在的要關心,將來的要負責任,這樣才真正體現了對災後生的教育。
總之,用臂膀擋風雨,用真情暖心靈。讓災後生我們的護航下,漸漸恢復往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