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普知識> 生態環境科普知識

生態環境科普知識

生態環境科普知識

  環保,全稱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創新研發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態環境科普知識,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1、什麼是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是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視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生活垃圾一般可分為廚餘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等,例如人們日常生活中廢棄的剩飯剩菜、紙張、塑膠、玻璃、電池、熒光燈...

  2、生活垃圾對人體健康有什麼影響?

  生活垃圾主要透過土壤汙染、大氣汙染、地表和地下水的汙染影響人體健康。生活垃圾若不能及時從市區清運或是簡單堆放在市郊,往往會造成垃圾遍佈、汙水橫流、蚊蠅孽生、散發臭味,還會成為各種病原微生物的孽生地和繁殖場,影響周圍環境衛生和危害人體健康。

  3、生活垃圾有什麼汙染?

  生活垃圾不但佔用大量的土地,而且還汙染水體、大氣、土壤,危害農業生態,影響環境衛生,傳播疾病,對生態系統和人們的健康造成危害。

  4、什麼是大氣汙染?

  所謂大氣汙染,是指大氣中直接排放的汙染物或者由它們轉化形成的二次汙染物的濃度到達了有害程度的現象。人類活動及自然界都不斷向大氣排放各種各樣的物質,當大氣中某種物質的濃度超過了正常的'水平,並在大氣中停留足夠長的時間,進而對人體健康、生態系統或其他環境要素(如氣候、水體)產生不良效應時,就構成了大氣汙染。大氣汙染的形成及危害程度,不僅是以空氣中是否存在某種有害物質來衡量,還需考慮其作用的濃度和時間等因素。

  5、大氣汙染物是如何傳輸和擴散的?

  進入大氣中的汙染物,受大氣水平運動以及大氣的各種不同程度的擾動運動的影響,會形成不同程度的輸送。大氣的水平運動稱為風。風對汙染物的擴散有兩個作用:一是整體的輸送作用,二是沖淡稀釋作用。風向決定汙染物遷移運動的方向,風速決定汙染物的遷移速度。汙染物總是由上風方被輸送到下風方。在汙染源下風向,汙染要重一些;風速越大,單位時間內汙染物混合的清潔空氣量越大,沖淡稀釋作用就越好。一般來說,大氣中汙染物濃度與汙染物的總排放量成正相關,而與風速則成反相關。

  6、大氣裡有哪些主要汙染物?

  目前已認識到的、在環境中已產生和正在產生影響的主要大氣汙染物種類很多,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SO2、H2S等)、含氮化合物(NO、NO2、NH3等)、含碳化合物(CO、VOCs等)、光化學氧化劑(O3、H2O2等)、含鹵素化合物(HCl、HF等)、顆粒物、永續性有機汙染物、放射性物質等八類。將這些大氣汙染物按其物理狀態分類,可分為氣態汙染物(如SO2、NO)和顆粒物兩大類;若按形成過程分,則可分為一次汙染物和二次汙染物。

  7、什麼是大氣能見度?

  能見度是指物體能被肉眼看到的最大的水平距離,也指物體在一定距離時被肉眼看到的清晰程度。所謂“能見”,在白天是指能看到和辨認出目標物的輪廓和形體;在夜間是指能清楚看到目標燈的發光點。在空氣特別乾淨的北極或是山區,能見度能夠達到70~100km,然而能見度通常由於水汽、大氣汙染物而有所降低。例如,大霧和霾時能見度可降至零,會對交通運輸帶來極大不利影響。

  8、什麼是逆溫現象?

  在底層大氣,大氣溫度隨著高度增加而下降,每上升100m(米),溫度降低0.6℃左右。也就是說,在數千米以下,一般是低層大氣溫度高、密度小,高層大氣溫度低、密度大。這種大氣層極容易發生上下對流運動,可將近地面層的汙染物向高空和遠距離輸送、擴散,從而使城市上空汙染程度減輕。在某些天氣條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氣結構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現象,稱之為“逆溫”,發生逆溫現象的大氣層稱為逆溫層。逆溫層像一層厚厚的被子罩在上空,使上下層空氣減少了流動,近地面層大氣汙染物“無路可走”,越積越多,空氣汙染越來越重。

  9、霧和霾有什麼區別?

  霧(Fog)和霾(Haze)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低能見度的自然現象,是近地面的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產物。霾是由於空氣中懸浮著大量的顆粒物所導致的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種混濁現象。霧和霾是一種天氣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