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節日常識> 冬至如何祭祖

冬至如何祭祖

冬至如何祭祖

  冬至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冬至祭祖的習俗,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冬至如何祭拜死去的親人。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冬至如何祭祖,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冬至如何祭祖1

  冬至的由來

  至祭祖之俗,早在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記載,說民間要向玄冥和祖禰供薦黍羊之物。

  冬至祭祖的記載,至宋代多起來。《東京夢華錄》講京師最重冬至節,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武林舊事》說以餛飩享先。

  明清時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陰縣誌》記載:“節朝懸祖考遺像於中堂,設拜奠,其儀並依元旦。”在宗族制度興盛的南方地區,祭祖往往在祠堂進行,嘉靖江西《南康縣誌》:“冬至祀先於祠,醮墓如清明。”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風俗,如萬曆《建陽縣誌》說:“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禮。”福建祀祖用專門製作的粉米圓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於家,祭於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樣,在家廟祭祀祖先。

  冬至作為節候甚或歲首,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祭祖所表達的正在於此。

  各地祭祖習俗

  浙江寧波:

  正月初一,在祖先遺像前,點著香燭,供陳湯糰、糕、餅、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遺象供在祠堂裡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禮儀。

  廣東東莞:

  正月初一,大多數人家先在曆書上擇一個吉利的時辰,舉行祭祖典禮,祭品是茶、酒、白飯、攢盒、生果、如龍(年糕)、祿堆和齋菜。祭祖程式:焚香、點燭、燒元寶、放串炮,全家人依輩分、年齡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燈火長明,香煙不絕。

  河南開封:

  守歲的到五更時候,先行盥洗,穿著禮服禮帽,在供桌之上擺好祭品,香燭齊燃,爆竹爭放,一家人依長幼輩分,連續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羅田:

  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準備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準備一支長竿掛著鞭炮,等族人來到時,便點火燃放,表示歡迎前來祭祖,等到祭祖儀禮完畢,有果盒、茶點或豐盛的早餐相招待。

  東北地區:

  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時時分,大大小小都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點燭、燒香、焚紙、放炮,子孫跪拜如儀,稱為“發紙接種”。

  粵桂地區:

  初一上午五、六點鐘,擺設豐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長輩分,排前後次序,向祖宗跪拜叩頭。

  豫東地區:

  初一早餐以後,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輩分長次,先男後女,對著祖宗神位,一一磕頭跪拜。

  川西地區:

  祖宗神位前的香爐中,點了輕煙繚繞的長香,紅燭燃起輝煌的亮光,銅磬在一聲聲的敲著,瀰漫肅穆的.氣氛。長輩帶領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齊地站立兩旁,向祖宗神位,焚香點燭燒紙,按輩分長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飯,焚化紙錢。

  冬至如何祭祖2

  《周禮》中即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的記載,民間也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冬至祭拜祖先,悼念先人有很多儀式需要注意:

  1、祭祖和掃墓還是要心誠為好,對走路中或站立時遇到的墳,要有恭敬之心,勿用腳去碰墓碑之類的,在這樣的場所要多有嚴肅莊重的態度為好。其他鄰居的墓碑前面不要隨意觸碰佔據。

  2、面對先輩的墓地,需清理雜草,好好添上一些鬆土,掃除墓前的雜物,擦拭墓碑。使墓地莊嚴肅穆,心中默唸,寄希望九泉之下的先輩福澤後輩。

  3、選擇掃墓的時間最好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因為此時抵抗力最弱,是不利掃墓人的,一般是在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間為好。

  4、去掃墓的人,如果是身體虛弱或病中或是額頭髮黑,則表示時運較低,若能不去為掃墓最好;若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或玉佛等護身符為好。

  5、掃墓的路線講究:去掃墓和回來的路最好不能重複,不要走回頭路,掃墓完成後離開時不回頭看。

  6、冬至悼念先人通常買菊花比較合適,在我國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

  7、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不得嘻笑怒罵,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譁、嘻笑怒罵,汙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單隻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到一身麻煩回家。

  8、為何要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在中國,祭祖並不只是紀念祖先,而是明顯得帶著向亡靈敬拜,祈求的意思。特別提醒朋友們: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時將其他墳墓拍進鏡頭。

  9、冬至拜祭輩分需要講究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餘此類推。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最後當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10、掃墓方式:其實用心靈為先人和自己,子孫祈禱祝福,誠心祈福先人得到大解脫大自在,佛教徒可以超度先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身在遠方異國他鄉,去寺院所為先人祈福是對先人和自己最好的祝福,也是最有效的。有經濟條件的不妨請法師誦經超度。看望孤寡老人和孤兒等社會公益性活動,做有益於社會和他人的功德迴向給先人。

  冬至如何祭祖3

  古代對冬至十分重視。有“冬至大似年”的說法,古人認為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是亂而復治之機。從漢代以來都舉行慶賀儀式,到了宋代,達到頂峰。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長至或大冬。冬至後一天叫作至後。節日三天,百官朝賀,君不聽政,民間三日歇市。北方地區又稱冬至為亞歲、小年,同春節差不多,只是沒有拜年這一條。據說孟子死於冬至日,鄉人非常悲痛。於是,廢除慶賀冬至的儀式。

  至於冬至祭祖之俗,早在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記載。說民間要向玄冥和祖禰供薦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記載,至宋代多起來。《東京夢華錄》講京師最重冬至節,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武林舊事》說以餛飩享先。

  明清時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陰縣誌》記載:“節朝懸祖考遺像於中堂,設拜奠,其儀並依元旦。”在宗族制度興盛的南方地區,祭祖往往在祠堂進行,嘉靖江西《南康縣誌》:“冬至祀先於祠,醮墓如清明。”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風俗,如萬曆《建陽縣誌》說:“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禮。”福建祀祖用專門製作的粉米圓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於家,祭於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樣,在家廟祭祀祖先。

  冬至作為節候甚或歲首,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祭祖所表達的正在於此。

  在我們小時候,冬至是個和過年(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一起並重的節日,並有諺語如下:“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就是說燒紙錢祭祖,清明節那天時辰要早點,冬至這天要時辰要晚點,而農曆七月十五更是不能等到中午。每到這幾個節日,家家戶戶都要燒四大碗祭祖,當中魚和豆腐不可少,魚即“餘”,希望過上富足有餘的日子,豆腐意即“都富”。祭祖的四大碗菜也有講究,首先不能有葷氣的東西,比如蔥,蒜,韭菜。其次,魚最好是鯽魚,不能是鰱魚,因為鰱魚無籽(子)。四大碗一般至少有魚,肉,豆腐,第四種有時是蛋皮,過年則是肉圓子。

  祭祖的場合在家裡堂屋,要焚香禱告,氛圍很是莊重,所以各種細節總是絲毫不敢馬虎。祭祖的飯要倒扣,每碗插的筷子數量一至三雙不等。小時候,我好奇地問家人為什麼這樣?家人只是說給死去的家族長輩吃的飯就該這樣,至於每碗飯上的筷子數量不等,更是解釋不清,是上代人傳下來的規矩。祭完祖先的飯菜要在灶上回過熱氣後才能吃。

  祭祖的八仙桌的面板的紋路要東西走向(平常使用時候則是南北走向)。南面燒紙、拜祭。燒紙錢時,大人要求我們不能說話,不要亂跑,說這時亡人只在吃飯,不能打攪他們。還有一些小的細節,比如這一天不能打壞飯碗等。當然,更重要的一點,祭祖必須由男子進行(我想,這也許就是農村重男輕女的原因之一吧),所以沒有男孩的家庭,必須得招贅女婿,行駛兒子祭祖的義務。

  我們家祭祖,父親健在時,由父親主辦,父親去世後就由哥哥們操辦,上飯、插筷子、點蠟燭(小時候沒有蠟燭,就點煤油罩子燈)、依次磕頭、燒紙錢、回鍋飯,一家人再吃飯。回來,我在城裡安了家,清明節、過年前肯定要回家上墳、敬亡人,過大冬就沒有回去過,生活在樓上也沒有敬過亡人。這樣一個場景:焚香燒紙的煙火繚繞中,一個孩童平神靜氣,滿臉肅穆,對著桌子三叩其首,這對於孩子是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後人不能忘根。

  我們住進了城裡,我及將來孩子可能會不知道房子哪裡是正南正北,也不會有大大的八仙桌。即使一切從簡,想辦法焚香祭祖,我的祖先又怎會知道,在某個鋼鐵森林的小盒子裡,有他們的子孫在此祭拜?因此,我就一直沒有給他們遙寄過紙錢,只會在清明節、年前,帶著妻女把紙錢送到墳堆上燒。對我的孩子來說,我更不知道他們以後連我們這些精簡了的動作還做不做?也不知道是否能將這些祖祖輩輩都有的烙印繼續在她身上刻就下去?如果是,這是否是種迷信,或者是種自私?如果不是,這又是否會讓她從此失去了根?

  冬至如何祭祖4

  冬至節緣於上古的“臘祭”,究其實是緣於古人的原始信仰。古人因對許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於是就把它們歸於上天神靈的操控,認為春風夏雨、秋霜冬雪、星斗河漢、日蝕月虧、大旱洪荒、海嘯地震等自然現象,全都是上天神靈所為。因此,古人特別重視以祭祀活動來娛神祭天,祈求上蒼與神靈的保佑。從宗教的角度看,冬至祭祀其實就是古人娛神祭天的一個盛大的宗教節日。

  冬至節的祭祀,重要的內容就是祭天祭神。冬至之日,歷代王朝都要行“賀冬”之儀,舉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大典。祭祀活動場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舉行,因此又被稱為“郊祭”。

  至明、清時期,祭祀活動在古代祭祀的基礎上,更加神聖化,更加隆重。為此,明永樂十八年在北京南郊建造了天壇。天壇規模宏大,中央為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東北為犧牲所,西南為齋宮。此後,冬至祭天大典都在天壇舉行。祭天活動十分隆重,冬至前一天,皇帝移駕齋宮,進行沐浴,次日在圜丘舉行祭天大禮,所用牛、羊、豬、鹿都是在犧牲所專門飼養的。祭天時,必須穿祭服,升火懸燈,樂奏鐘鼓,唱迎神曲,請神牌,行大禮,祈求天神保佑國泰民安。

  冬至祭天祭神演進到唐宋時代,在民間逐漸演為祭祖的活動,叫“祭冬”或“拜冬”,併成為祭祖的節日,久之則演為傳統民俗。冬至祭祖的形式分兩種:一種是室外祭奠,另一種是室內祭奠。

  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舉行。俗傳冬至動土百無禁忌,而其它的日子則不宜隨便“動土”因此,人們多選擇在冬至這天給祖墳添土或豎碑,傳說是給祖先整修居所。添土豎碑後,再在墓前擺符盤,點燭、燃香、燒紙、放鞭炮,向祖先鞠躬行禮致敬,以緬懷祖先功德。

  室內祭奠,則在家祠舉行。冬至日頭天晚上開始,事先在宗祠設香案,擺供品,供三牲(豬、雞、羊或魚)。到晚上十一點鐘左右,由族長或德高望重的長輩主祭,領合族男丁,敬香,上燈,敲磬,鳴炮,按輩分長幼依次拜祭,行三獻禮,讀祭祖文,祈求全族福壽康寧。

  無論是室外祭還是室內祭,祭祖過程中都有聚餐的風習。北方人作興冬至這天吃餃子、餛飩,南方人作興喝紅豆粥、吃湯圓。

  冬至祭祖,不僅在民間,漢傳佛教界也承習了這個傳統。明代佛教著作《三藏法數》上說:“冬至,則一陽初生,履長之始。是日持齋修道,即能致福也”。冬至這一天,佛教寺院多舉行祭祖法會,僧眾也要前往祖師塔墓、祖堂祭供歷代祖師大德。有些寺院為方便信眾,還要特設功德堂等,為信眾提供放置祖先牌位的處所,以供超薦。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是華夏民族承傳了數千年的傳統。千百年來,冬至祭祖的民風民俗,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至今仍廣泛流傳。浙江杭州等地民間至今仍盛行冬至掃墓。廣東潮州則作興冬至上墳“掛冬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