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節日常識> 寒露節氣養生的飲食宜忌

寒露節氣養生的飲食宜忌

寒露節氣養生的飲食宜忌

  寒露節氣是加快秋季的轉折點,此時晝夜溫差最大,天氣又熱轉涼。而後漸漸踏入秋季。白露之後天氣乾燥,在養生飲食方面,宜吃滋潤溫補、潤燥生津的食物。忌吃辛辣滋膩的食物。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寒露節氣養生的飲食宜忌,希望有所幫助!

  寒露節氣宜吃滋潤溫補、潤燥生津的食物

  1、寒露意味著秋季真正來臨,養肺潤燥為機體調養的重點。

  2、藥調補上要多選溫而不熱、涼而不寒的滋補之物,如百合、沙參、玉竹、桑葉、杏仁、枇杷葉、白果等,以不傷陰不耗陰為主。

  3、日常飲食中可多吃蔬菜、水果及富含維生素或宣肺、化痰潤燥、滋陰益氣的食物,如芋頭、山藥、蓮子、雞肉、豬肉、鴿子、鴨、梨、栗子、柚子、葡萄、羅漢果、甘蔗等。

  寒露節氣禁忌吃什麼

  1、此時氣溫已明顯下降,不宜多食過於寒涼的食物,如西瓜、香瓜、生菜瓜、生地瓜、生黃瓜、蓴菜、葵菜、檳榔、香蕉、綠豆、田螺、金銀花、薄荷、菊花等。

  2、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茴香、砂仁、肉桂、草豆蔻、羊肉、狗肉、獐肉、雀肉等。

  3、不宜多吃炒花生、炒瓜子、炒蠶豆、爆米花等。

  4、少吃或不吃魚、蝦、螃蟹、韭菜花、黃花、胡椒等食物,避免過敏性疾病的發生。

  寒露時節宜喝粥

  “秋吃早粥”是養生專家提倡的一種養生方式。尤其在寒露節氣,人容易出現脾胃虛弱、消化差的.症狀,抵抗力也有所下降。這個時節多吃點溫熱的、有補養作用的粥食,對健康大有裨益。

  做粥的大米、糯米等主料可以健脾胃、補中氣、瀉秋涼以及防秋燥。我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新增一些豆類、乾果等輔料,以達到更好的調養效果。

  另外有一點非常重要,糖尿病人最好不要在早上喝粥。因為經過長時間的熬製後,各種穀類中的澱粉會分解,進入人體後會很快會轉化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而這種情況對糖尿病患者非常不利。

  寒露飲食禁忌

  1、一忌無病亂補

  我們有些人會認為吃一些補身體的東西就對身體一定有好處,但其實這句話是片面的。我們在沒有病的情況下,還是不要亂補為好,既浪費錢,又對身體沒有好處,甚至對身體還會造成損害。所以切忌無病亂補。

  2、二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用膳應物件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lZl幹,口苦,口臭,大便於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3、三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4、四忌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昧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5、五忌以藥代食

  雖然藥物作用快,但是,藥補是不如食補的。是藥三分毒,藥物雖然能夠快速對人的身體有好處,但是它還是隱藏著一些輕微的毒素,雖然對人體的影響不是很大,但長期如此,其影響便會加劇。而很多食物都是由治療作用的,比如芹菜可以治療高血壓,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注重食補才對。

  6、六忌重“進”輕“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故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崔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寒露的禁忌

  1、適時添衣,腳不外露

  諺雲:“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這句諺語提醒大家:白露節氣一過,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體;寒露節氣一過,應注重足部保暖。秋冬季交替時節,合理安排秋季衣食住行儘量與氣候變化相適應對於身體健康十分重要。

  秋季涼熱交替,氣溫逐漸下降,不要經常赤膊露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這是一條很好養身之道,而“一場秋雨一場涼”,提醒我們要隨著天氣轉涼逐漸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俗話說“春捂秋凍”,秋天適度經受些寒冷有利於提高皮膚和鼻粘膜耐寒力,對安度冬季有益。秋天早晚涼意甚濃要多穿些衣服。另外,秋季腹瀉多發季節應特別注意腹部保暖。

  2、忌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3、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應將用膳物件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乾,口苦,口臭,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4、忌颳風和霜凍

  寒露時節,對於農作物來說最忌颳風。寒露颳風,地裡的莊稼會遭殃。根據其天氣特點,分為以下兩種型別:

  一種是乾冷型寒露風,以晴冷、乾燥為特點,日平均氣溫比較低。白天日照多、太陽輻射強、氣溫高,而夜間氣溫低,受冷空氣南下影響,相對溼度小。低溫乾燥會影響晚稻正常抽穗、揚花、灌漿,形成空殼粒,降低結實率,甚至出現“包頸穗”等現象,稻穀產量將會大幅度下降。

  另一種是溼冷型寒露風,以低溫陰雨、少日照為特點。連日的低溫陰雨和光照不足,使晚稻生長受阻、穎殼閉合、花葯不能開裂、無法授粉,不利於晚稻的光合作用,影響晚稻抽穗、開花、灌漿,形成空秕粒。民間有諺語云:“禾怕寒露風,人怕老來窮。”形象地指出了寒露風的較大危害。有的地區寒露時忌霜凍,“寒露有霜,晚谷受傷”,即下霜會凍傷晚秋即將收割的稻穀。

  寒露的由來

  寒露是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是屬於進入秋季的第五個節氣,代表秋季正式開始。此時氣溫比白露時更低,氣溫下降,露水更涼。古時候就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仲秋的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

  根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解釋::“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意思就是說寒露時期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將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以及南嶺以北的廣大地區已經進入了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經進入或者即將進入冬季了。

  這個時節,我國的南方大部分地區氣溫已經明顯下降,華南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溫度也很難會到30℃以上,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我國的西北高原地區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平均氣溫普遍低於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衡量,已是冬季了。此時已經千里冰霜,萬里雪飄,和華南地區的秋色已經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