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精選17篇)

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精選17篇)供大家參考!

  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霍山縣教研室組織的新課標培訓,為了進一步搞好今後的教學工作,這段時間以來,我又對新課標進行了深入的學習,透過培訓和自學,我對新課標有了新的認識。

  一、教學目標的改變仍是主角

  新課標的出臺是教學改革的必然,是時代的要求,新的課程標準對數學概念的界定更加科學;對課程的基本理念表述得更加準確;對學生的培養目標進一步細化,由原來的雙基變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特別突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標價值取向,這要求廣大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注重體驗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養、編排體系新是新課標新的所在,我們要嚴格遵循新課標的編排體系、充分利用好課本,吃透課標,避免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二、抓住契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標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廣大教師應抓住契機,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採用形式各樣的激勵辦法,開展各項數學活動。從課堂到課外,從一堂課到一個單元再到一冊書,都要匠心獨運的設計一定的檢驗學習效果、推動學習動力的辦法。

  三、要不斷更新教學方法

  透過這次數學新課程標準學習,我越來越感受到這次課改絕對不僅僅是改變一下教材而已,也是學生學習方式的徹底改革,更是我們教師教學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從新的課程標準來看: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透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它實際上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教師是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在學習中對學生提供經驗和幫助,做好組織協調工作。總之,我們要不斷總結教學方法,大膽的創新,才能新時期教育發展的要求。

  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2

  讀了2022版新課程標準,我受益匪淺,更加了解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的變革。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

  本次研讀活動,我重點讀了“數與代數”(第三學段)的內容。此次課標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劃分為四個階段,“六三”學制1~2年級為第一學段,3~4年級為第二學段,5~6年級為第三學段,7~9年級為第四學段,這與之前的三階段不同。這體現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整體性與發展性,更加符合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在“數與代數”領域,小學三個階段的主題由原來的“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常見的量”“探索規律”“式與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六個整合為“數與運算”和“數量關係”兩個,其中“數與運算”主題將數的認識和數的運算兩個核心內容進行整合,將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組織,體現了二者之間的密切關係。

  一、聯絡生活實際,強化核心素養

  數學與生活聯絡緊密。透過與生活結合展開教學體驗,有助於增強感受,以推動學生培養核心素養。教師在教學時,應鼓勵學生結合個人生活經驗進行對比學習,進而強化核心素養。

  在第三學段中,課標新增的能進行簡單的小數、分數四則運算和混合運算,感悟運算的一致性,發展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感悟計數單位,進一步發展數感和符號意識;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關係、性質和規律的方法,感悟用字母表示數的一般性;能運用常見的數量關係解決實際問題,能合理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逐步形成模型意識和幾何直觀,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標的目標更加準確和完整。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要學習整數、小數、分數等數的概念,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透過數學的學習,使學生能將這些數的概念與它們所表示的實際意義建立起聯絡。在新課程標準中,重視對數的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感和符號感,淡化過分“形式化”和記憶的要求,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自主活動,不僅提高了自身的數學素養,還有助於他們利用頭腦來理解和解釋現實問題。因此,有價值的數學更多地體現在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和思維去觀察、認識日常生活現象,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引導數學感知,推進感悟提升

  在第三學段教學提示中,數與運算的教學,透過整數的運算,感悟整數的性質;透過整數、小數、分數的運算,進一步感悟計數單位在運算中的作用,感悟運算的一致性。在初步認識小數和分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小數和分數的意義,感悟計數單位。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體驗與小數有關的數學文化,理解、描述各數位上數字的意義,進一步提升數感。例如在講解到小數除法知識內容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小數點的位置移動幫助學生掌握小數除法與整數除法的內在聯絡,像16。9÷0。13=130可以看做事1690÷13=130,以這種方式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教師還應當採取正確的課堂教學方法,將數學計算問題與現實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絡,引導學生進行高效的數學計算學習,全面加強學生對小學數學計算應用問題的理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相關問題的探索,從而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數學核心素養,感悟整數、分數、小數之間的聯絡。

  三、提煉知識模型,深化課堂教學

  新課標的總目標中提到要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絡。數學內容是以螺旋型結構排列,知識點之間的聯絡較為密切。在第三學段數量關係的教學中,學生需要理解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形成初步的代數思維。用字母表示的教學要設計合理的實際情境,引導學生會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達實際情境中的數量關係、性質和規律。例如小明原有一些鉛筆,爸爸和媽媽又分別給他買10支,這時他一共有38支,原來小明有幾支。此題用方程來解要先建立解題模型:原來的鉛筆數+新買的鉛筆數=現在的鉛筆數,用字母x表示原來鉛筆的數量進行計算,運用數和字母表達數量關係,透過運算解決問題,形成與發展學生的符號意識、推理意識和初步的應用意識。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益。

  透過對《數學課程標準》的學習,我深切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髮展為本,指導學生合理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絡,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不僅要認真做好教材的分析、教學設計,更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鑽研知識,找準課堂的學習重難點,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並根據所學知識設計出有層次、有針對性的數學課外作業,讓學生在課外也能及時地鞏固數學知識,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3

  隨著4月下旬新數學課程標準的正式落地,尺規作圖作為小學數學新成員,它的教育價值與教學理念激起我們一線教師持續而深入地思考:尺規作圖的數學本質是什麼?為什麼提前到了小學階段?尺規作圖“新”在哪裡?有什麼新要求?與原來的畫圖內容有什麼一致性和遷移性?

  尺規作圖是我們小學階段未曾過多涉及的新領域,顧名思義,尺是無刻度的直尺,規是圓規,利用無刻度的直尺和圓規進行有限次的作圖。重視尺規作圖,在不斷的思考、操作、反思中,學生學習瞭如何想事,如何做事,引導學生在做中學,思中學,創中學,從而培養了幾何直觀、推理意識、創新意識的發展。

  下面我以最近和任教班級孩子們一起學習的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三邊關係”一課為例,談談尺規作圖在本節課中的教育價值。

  一、在尺規作圖中想象

  我原來一直以為尺規作圖是初中二年級學生掌握的技能,在小學階段,學生用直尺量取長度,再到六年級學習用圓規畫圓。然而當在觀摩北京實驗二小的三節課時,我看到尺規在四年級孩子手中的靈活運用,才恍覺不是孩子不會而是我們從沒有提供這樣的學習活動給他們。史寧中教授也說,直尺可以畫直線,圓規可以確定長度,還可以得到兩個確定長度線段的交點。當學生用尺規去嘗試作圖時,他們在思考、在想象、在操作、在反思、在創造,尺規作圖不僅僅是孩子數學學習的工具,而是發展數學思維,培養直觀想象的一把鑰匙。

  二、在尺規作圖中創造

  “三角形的三邊關係”是一節探究型課型,要更多關注學生理性探究的過程。教材藉助實驗材料——小棒,呈現了三根小棒的四個組合,探究圍成三角形的可行性,透過實驗,學生能夠初步發現有兩組能圍成三角形,有兩組無論怎麼擺也圍不成三角形,但此時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係的瞭解還是浮於表象、比較片面的,尤其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結論“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得出是困難的。對比北師大版和蘇教版的教材,提供的學習情境也基本相同,直接給有資料的材料,讓學生動手搭一搭,減少了非必要因素對教學活動的影響,但反過來說固定的材料對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也造成了限制。結合新課標中課程內容中的例項32,為我們的教學設計提供了新思路,用直尺和圓規作三角形,直觀感受三角形的性質,透過給定的兩條沒有資料的線段a和b,想象線段c的長度範圍,用直尺和圓規進行嘗試和建構,經歷“夠不著”、“重合了”的試錯過程,在操作中逆向猜想和驗證,幫助學生更好的觸控“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結論。

  三、在尺規作圖中推理

  學生推理意識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甚至有些迂迴和曲折,需要學生獲取知識、探出規律、總結方法,要求教師不斷提供推理的平臺,發展學生的思維。“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是一個事實性的結論,而推理的存在就是為了證明結論的成立,一方面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時很容易忽略過程追求結果,另一方面學生的推理過程往往是內隱的,為了從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的推理意識,尺規作圖在本節課中為推理過程的外顯化和視覺化搭建了牢固的腳手架。在三角形第三邊線段c的確定活動中,把“圍成”與“圍不成”的資料在表格中一一記錄,並用“畫弧”圖示的方法直觀清晰地呈現操作結果,然後透過觀察比較,互相交流,進行資料的分析,最終驗證結論。學生用語言、用圖示描述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於學生思維外化,便於教師對學生推理過程的規範和推理意識的形成。

  另一方面,“三角形三邊關係”這一課在本冊學習過後,小學階段沒有相關後續的內容了,因此相比結論的得出和記憶,背後的推理意識和幾何直觀的數學素養的培養更為有價值。經驗是個性化的產物,它看不見摸不著,但經驗的積累必然離不開個體的親身經歷,透過觀察、猜想、實驗、驗證的方式經歷學習過程,鼓勵學生用合情推理進行大膽的推測發現結論,用演繹推理進行結論的證明,完成整個推理過程,感悟數學學習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助理推理意識的形成。

  正如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張丹老師所說的:“如果給學生可想象的空間,可操作的東西,可交流的環境,這種精彩是可預約的。”我們平時教學就要多給學生機會,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更開放的環境,這樣才能更發揮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以尺規作圖為手段,讓學生獲取技能不是最重要的,比技能更重要的是過程,只有學生充分經歷、嘗試探索,才能讓“尺規作圖”成為學生想象、創造、推理的沃土,才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們備課時要多挖掘探索知識本質,教學時要想辦法滲透數學思想,這就需要不斷的學習、思考、嘗試、反思、再調整。

  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4

  數與代數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是小學數學知識體系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學習其他領域內容的基礎。在小學階段包括“數與運算”和“數量關係”兩個主題。學段之間的內容相互關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構成相對系統的知識結構。第一學段是學生進入小學學習的開始,十分關鍵,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地認識數與數量的關係,探索數與數量變化規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感悟數學思想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從而感受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發展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結合情境,培養數感

  第一學段是學生進入小學學習的開始,要充分考慮學生在幼兒園階段形成的活動經驗和生活經驗,他們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我們應遵循本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提供學生熟悉的情境和生動有趣的活動,更好地完成從幼兒園階段到小學階段的學習過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數感的培養是學生後續學習的必備基礎。在教學整數概念時,教師應幫助學生利用具體的實物將抽象的數字內化為自己獨特的數字感悟,建立數字與生活的聯絡。

  如在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中學習認識整數時,用奶奶的後院、學習的教室、花園、嬉戲鴿子等生活情境匯入,然後提問:“圖上有4只可愛的小雞,看看還有什麼?”這些情境圖與學生日常接觸的場景相似,很容易就激發了他們的探究興趣。學生邊數,邊用小圓圈等符號表示數,畫出與圖中事物相對應的量。學生能用不同的表達形式表示出圖上不同數量的物體,在操作中掌握看圖數數的方法,感知每個數字具體的量。再讓學生有序地展示圖片中數的順序,引導學生用學具小棒擺出各事物的數量,直觀體會數字是怎樣按順序出現的,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字的有序性。學生利用小棒擺一擺、數一數和相互說一說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深刻理解數的含義,為後期學習更大數字及十進位制做好了準備。

  二、數形結合,理解算理

  數的運算教學應讓學生感知數的加減運算要在相同數位上進行,體會簡單的推理過程。引導學生透過具體操作活動,利用對應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義,感悟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在具體情境中,啟發學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感悟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在教學活動中,始終關注學生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數學中的概念、規律、性質等,都是運算的依據,而這些又都是抽象的數學知識和低段學生直觀形象的思維是矛盾的。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儘可能地選擇直觀的教學手段,讓知識形成一定表象。而數形結合是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的重要途徑。數形結合,有利於學生動手操作,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算理、總結演算法,並在多種演算法中實現最最佳化。

  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11~20各數的認識》時,透過擺小棒,讓學生先數出十根小棒,捆成一捆,理解10個一就是1個十,在將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就是十一,透過形讓學生理解數的含義。後又透過擺小棒和撥計數器的方式讓學生理解11+2=13,13-2=11中計算表示的含義,學生透過直觀的小棒和計數器,經歷了充分理解算理的過程,有效促進了學生對算理的掌握。

  三、感悟本質,建立模型

  小學階段數學建模過程實際上是讓學生在體驗數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構建起來的。數量關係的教學,需要引導學生髮現數量關係,發現知識的本質,再利用畫圖、實物操作等方法,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表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體會幾何直觀,形成初步的應用意識,讓學生經歷問題的探究過程,從而建立數學模型,培養學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學生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數和數的運算,合理表達簡單的數量關係,解決簡單的問題。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解決問題的道理,解釋計算結果的實際意義,感悟數學與現實世界的關聯,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識、幾何直觀和應用意識。

  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應從生活的角度去設計,從思維的角度構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建立起數學模型,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執行數學模型,實現知識的遷移與內化;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數與代數”,在真實的思維活動中獲得“數感”的發展,感受模型的不同表徵。此外,“數與代數”還需要與學生的數學生活、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需要與數學知識的整體建構結合,需要與學習發展的整體脈絡結合。豐富其問題情境、強調教學多樣、學會把握數學關係、發展符號意識、探究數學規律,才能實現學生素養的全面發展。

  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5

  統計與機率在小學階段包括“資料分類”、“資料的收集、整理與表達”和“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三個主題。在核心素養中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的“資料意識”。這是小學數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每一冊的教材中所佔比重較少,內容較分散。“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這就需要在平時的課堂上不斷滲透,在與其他學科的有機融合中逐步培養。在學習了新課標的“課程目標”這一部分後,對於“統計與機率”部分有了一些感悟。

  一、在現實情境中養成數學眼光

  數學眼光的表現之一為“養成從數學角度觀察現實世界的意識與習慣”。而統計就是要基於現實世界,學生必須經歷真實的調查研究、收集資料的過程,才能得到有意義的分析。正如史寧中教授所說: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首先要產生對資料的親切感。

  以曾經聽過的《資料背後的秘密》一課為例,老師先呈現了6個不同的年齡段,讓學生選擇“誰是火鍋店的主力軍”,學生憑藉自己的直覺和經驗做出了選擇後,教師用一個課前的調查影片真實地呈現了資料收集的過程。讓學生了解人數、時間、地點都會對統計的資料造成影響。在資料面前,我們不要急著分析資料,而是要先用數學的眼光想一想資料的來源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有分析解決問題的意義,逐步理解資料的隨機性。

  在教學中,我們要從低段開始就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面對雜亂無章的資料,首先想到“資料的分類”,這是統計的基礎,也是培養資料意識的第一步,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資料。

  二、在資料分析中培養數學思維

  資料中蘊含著資訊,因此資料分析是統計的關鍵。而學生要對資料進行準確的分析,首先要投入到資料分析的全過程中去。

  在上述課例中,教師先呈現了兩家火鍋店的相關素材,包括商品的價格、好評率,綜合評分以及每日到店消費人數,學生透過對已知資料的分析得出初步結論:A店價格更高;A店好評率更高;A店綜合評價更高;A店人數更多。接著教師在其中一個素材中增加了數學資訊,讓學生的分析發生了大反轉。有了這樣的經驗後,學生就會開始質疑眼前的資料,產生更多的思考,是不是資料的背後還會有“隱藏資訊”影響資料的結果呢?有了這樣的思考,學生開始對另外三個素材進行再加工,透過問題“你能讓結論大反轉嗎”進行了一次頭腦風暴。

  在以往的統計教學中,學生更多的是在計算以及簡單地描述資料的多少,而很少有真正的分析。透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改變了以往過於強調知識性的統計局面,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分析資料,還要在資料分析中學會思考,發現數據背後的秘密,“發展質疑問難的批判性思維”。

  三、在開放性問題中發展數學語言

  數學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描述與交流現實世界的表達方式,透過數學的語言可以將數學與生活聯絡在一起。數學語言可分為抽象性數學語言和直觀性數學語言,包括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三類。新課標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方面提出了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而數學語言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資料意識”,讓學生“能夠感悟資料的意義與價值,有意識地使用真實資料表達、解釋和分析現實世界中的不確定現象”。

  在統計的問題中,最常見的是根據資訊繪製圖標,或者根據圖示分析解決問題。這需要將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三者進行轉化融合,那麼如何在教學中培養數學語言呢?我們經常遇到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如“從統計圖中可以瞭解哪些資訊,可以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對於上述資料,你有什麼看法?”等,由於這樣的問題答案不固定,很容易在教學中被忽視。有些學生對資料不敏感,只能說一些和題目無關的話,而大部分學生的回答大同小異,往往指向“XX更好,更喜歡XX”等這一類的回答。其實這是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一個契機。例如在上述課例中,學生根據4張統計圖表的資料一開始只能說出哪個店更好這樣的判斷,而當增加資訊發生反轉後,學生能提出更高層次的看法,如在好評率中關注到“單位1”的不同會對百分數造成影響,在計算平均數中極端資料的干擾,透過這樣的分析,再讓學生表達對兩家火鍋店的看法,學生所呈現的答案會更豐富,更數學化。

  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6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確定,立足學生核心素養髮展,新課標中新增了“三會”核心素養內涵: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在圖形與幾何(第一學段)的課程內容部分,集中體現的核心素養內涵在“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包括數感、量感、符號意識)、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透過數學的語言,可以簡約、精確地描述自然現象、科學情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數量關係與空間形式”,透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助於學生在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幾何直觀,提升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一、體會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課標新增在第一學段要求圖形的測量教學要引導學生經歷統一度量單位的過程,創設測量課桌長度等生活情境,藉助拃的長度、鉛筆的長度等不同的方式測量,經歷測量的過程,比較測量的結果,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意義;引導學生經歷用統一的長度單位(米、釐米)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如重新測量課桌長度,加深對長度單位的理解。這種要求對面積、體積的單位也同樣適用。度量單位是度量的核心,度量單位的統一是使度量從個別的、特殊的測量活動成為一般化的、可以在更大範圍內應用和交流的前提。因此,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應該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機會,鼓勵學生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測量,並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發現發現不同的方法,不同單位的選擇對測量結果的影響,進而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在教學長度單位的認識時,經常有老師問為什麼要講統一單位,原來的教學中學生就是直接認識長度單位,學習度量單位有什麼價值,下面以人教版教材為例談一談《釐米的認識》一課,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會了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首先創設情境,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辦法去測量相同的長度,有的學生用手量,有的用自己的鉛筆量,還有可能用自己桌上的橡皮去量,由於採用了不同的測量工具,所得的結論,當然是不同的了。比如說,有的同學測量的是三紮長,有的同學可能測量的是五根鉛筆這麼長,還有的同學測量的是15塊橡皮那麼長。學生透過交流發現,當同學們你說你的結果,我說我的結果,彼此間就無法交流。透過這個活動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度量單位需要統一,否則它會給生活帶來不便。這時,學生有一個共同的心理需求,即要使測量結果讓大家都接受,就必須要有一個公認的標準單位。學生產生了這種需求,然後再來學習長度單位。

  建立標準度量單位,有助於學生從知識本身的邏輯體系出發,對建立標準單位的意義有客觀地認識。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堅持把讓學生體會了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這個環節設計好,讓學生經歷完整“度量單位”的從形成到產生的過程。由此看來,關於讓學生體會建立統一的度量單位的重要性,不僅要在長度的測量中給予關注,在面積和體積的測量中,仍要讓學生去感受。

  二、把握度量單位的實際意義

  新課標在第一學段要求“感悟統一單位的重要性,能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米、釐米描述生活中常見物體的長度,能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不能靠機械地記憶換算公式和反覆操練,而是要能夠體會單位之間的實際關係,這就涉及到了對單位的理解。單位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對它的體會和認識應當透過實踐活動,體驗它的實際意義。

  例如,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米,1釐米的長度可以用什麼熟悉的物體來估計。對單位的實際意義的理解,還體現在對測量結果、對量的大小或關係的感悟。關於對度量單位的認識,要結合實際例子體會度量單位的大小,比如,一個成人的身高為175(),應當選擇cm而不是mm作為單位,這是對認識長度單位地深化理解。再如北京到南京的鐵路長約1000(),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合適的度量單位;要用實物感知度量單位的大小,如1米約相當於幾根鉛筆長,強化學生對度量單位地感知。在明確實際測量的物件後,選擇恰當的度量單位、測量工具及方法關係到測量能否方便、可操作地進行、影響著測量結果的準確程度。比如,用直尺測量黑板的長度是不錯的選擇,但用它測量一棟大樓的長度就比較困難了。

  總之,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恰當地選擇度量單位、工具和方法進行測量測量是從人類的生產、生活實際需要中產生的,學習測量的目的是為了實際的應用。學生只有在親身實踐中才能積累選擇度量單位、測量工具和具體方法的經驗。

  三、培養估測意識和能力

  估測長度是新課標突出強調的內容。估測既是一種意識的體現,也是一種能力的表現;不僅具有現實的意義,而且也有助於學生感受度量單位的大小。估測與精確測量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生活中精確測量的結果有時需要用估計的辦法來感受,對事物進行估計時則需要對度量單位很好的認識與把握。估測的意識和能力是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新課標中要求“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能估測一些身邊常見物體的長度,並能藉助工具測量生活中物體的長度,初步形成量感”。

  例如1支鉛筆大約長()釐米;1米約相當於()支鉛筆長;無障礙坡道的寬度應不小於90();學校操場上的旗杆高15()。學生有一定的日常生活經驗積累,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在實際情境中理解長度單位的意義,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進行物體長度的比較。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到一個生活中熟悉的物體長度作參照,比如平時經常使用的鉛筆,透過測量,對鉛筆長度有準確的認識和把握,然後再用已知的資料對其他物體作出估測,以便作出更精準的判斷。

  學生估測意識和方法的培養,關鍵在於選擇合適的估測“單位”位標準,以該標準作為“新標準”,估測其他物體的長度,初步形成量感。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幫助學生養成善於觀察的習慣,啟發學生運用不同的物體估計長度。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估計,透過記錄、計算、比較的探究過程,體會估測的意義和方法。

  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7

  圖形與幾何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在小學階段主要包括“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和“圖形的位置與運動”兩個主題。學段之間的內容相互聯絡,逐漸遞進,呈螺旋式上升。

  數學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因此,今天主要從數學眼光、數學思維、數學語言三個層次和大家一起學習圖形與幾何部分第二學段(3-4年級)的課程內容。

  一、在認識中培養數學眼光

  數學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認識與探究現實世界的觀察方式。透過數學的眼光,可以從現實世界的客觀現象中發現數量關係與空間形式,提出有意義的數學問題。第二學段中,需要培養的數學眼光包括抽象能力(量感)、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現實世界中擁有紛繁的物體,而這些物體實質就是穿上“外衣”的數學圖形。因此,圖形的認識主要是對圖形的抽象。學生經歷蒐集、觀察、比較的過程,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幾何圖形,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本質特徵,感悟點、線、面、體的關係,積累觀察和思考的經驗,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例28圖形的共性與區別

  透過相應的圖形認識四邊形,辨別其中的平行四邊形、梯形、長方形和正方形。

  [說明]讓學生透過直觀認識不同圖形,說出圖形的共性,知道這些共性與圖形命名的關係。例如,四邊形都有四條邊和四個角的共性,平行四邊形要求兩組對邊分別平行,長方形進一步要求四個角是直角,正方形進一步要求四條邊都相等。

  第二學段中,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平面圖形,這些都是四邊形。在逐一認識這些圖形的特徵後,應引導學生學會歸納、整理,例如藉助直觀的集合圖來梳理圖形之間的關係,充分理解不同四邊形的共性與區別,形成空間觀念和初步的幾何直觀。

  小學階段側重對經驗的感悟,並且新課標中著重提出了一個新的.核心素養——量感。量感主要是指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係的直觀感知。例如,圖形的面積教學要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直觀感知面積的概念,經歷選擇面積單位進行測量的過程,理解面積的意義,形成量感。

  二、在探究中建立數學思維

  透過數學思維,可以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能夠運用符號運算、形式推理等數學方法,分析、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在圖形與幾何第二學段的教學中,應注重推理意識的培養,圖形的周長和麵積就可以在推理過程中認識。

  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8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學習,讓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更多新的認識和體會,深受感觸。那我們如何將新課標的精神所在真正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呢?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科學使用教材

  教材是我們教師課堂教學的輔助學具,可參考、可學習、可使用。但我們不能把教材當主杖,只教給學生淺顯的知識,那麼,學生的潛能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而學生卻有強烈的求知慾和主動探索的精神,終身學習的願望要比其獲得有限的知識更有價值,新課標要求課堂教學需緊密聯絡現實和社會,學生生活實際等,讓學生親自參與、學會運用、研究探索,解決問題。因此,我們應該創造性、科學性地利用好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必備條件。

  激發學生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為此,“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自動地調動全部感官,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在講授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時,可根據教材適當穿插一些與內容有關的故事,增加教學的趣味性,這樣既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轉換角色工作

  作為一線教師,我想我們不能只是充當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或者是學習的管理者角色,而是要成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幫助者及指導者。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反思自己的成長,幫助學生尋找、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設計適當的課堂學習活動,在教學中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要善於捕捉學生和激發每一個學生思想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發現和挖掘每一個學生髮展的潛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課堂教學中需要改變過分注重去接受,去記憶,去模仿的學習傾向,我們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種課堂學習活動。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我們課堂學習的主人。

  轉變課堂教學

  《課標》修訂中數學教育注重”雙基”傳統的同時,突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出了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強調發展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之上,增加了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的課程目標。我們能感受到現代數學教育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學習的靈魂,它是伴隨學生知識、思維的發展逐漸被理解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學生數學活動中積累的。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可以使學生自覺地將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能力,最終透過自身的學習轉化為創造能力。這對於學習數學、發展能力、開發智力、培養創新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

  突出教育精神

  我們需要在教學中多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探求未知,逐步啟迪自己的思維,使學生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在教學生活中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針對小學生個性特徵,落實人文精神,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

  新課標新理念的實施,對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教者細心揣摩發現與數學背景相關的素材,使教學內容不斷豐富,還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學習新知識,新方法,不斷總結自己的課堂教學,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要我們能更好的踐行課標新理念,我們的教學舞臺必將是精彩的,我們教育成果也必將是豐碩的、可喜的!

  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9

  近日,學校組織全體教師觀看了馬教授關於解讀新課程標準專題講座,透過馬教授的解讀,讓我更加明確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瞭解“三會”細化到小學階段的11個核心關鍵詞:數感、量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模型意識、空間意識、推理意識、資料意識、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首先需轉變教育觀念,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將課本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相關聯,讓學生將所學運用於生活中,並鍛鍊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真正做到用數學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語言表達世界。

  此次培訓還讓我體會到應注意“生成性課堂”,不能一味地照著教材、課件教。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會生成很多非預期的情況,教師應抓住現成的教育案例,充分展現教育機智,將學生往預期的目標上引導。

  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0

  學習了《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其中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數學新課程標準》給我最深的感觸。我想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的趣味,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從而真正享受到數學帶來的快樂。

  一、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核心。

  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往往就是“教”,就是把書本上的知識點灌輸到學生的思想中,讓他們在反覆練習中掌握這些內容。這樣的教學使得書本成了課堂中的核心,書上怎麼寫,教師就怎麼教,這樣的學習使得學生形成了被動學習的狀態。而新課標則確立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發展為主。數學教學的關注重點的不再是以往的課本知識,而是學生的在學習時的一種體驗。對於學習過程的注重使得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更多的是從興趣出發,學習變得主動並且更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

  二、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生活即數學。新課標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強調了大眾數學學習的內容的應用價值——能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因此,數學教學除了系統的數學知識的教學外,還應密切聯絡生活實際,調整相應的數學內容,做到生活需要什麼樣的數學內容,就教學什麼樣的數學知識,讓生活中學生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成為數學教學的目標與追求。瞭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透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數學思想。

  三、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模式多元化。

  數學教學已經擺脫了以往的教師說學生學的課堂模式,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合作交流,這些成為了上課中教學的主要模式,教師已經不再是充當“灌輸”的角色,而是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透過不同的自主模式“領悟”到數學知識,再透過自己所領悟的知識運用於自己的生活,從而使得數學教學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堂。

  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更深入細緻的學習和理解。實施小學數學的教育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挖掘教學內容中可能蘊含的教育價值。透過長期的教學過程,逐漸實現課程的整體目標。因此,無論是設計、實施課堂教學方案,還是組織各類教學活動,不僅要重視學生獲得知識技能,而且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獨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數學的基本思想,引導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積累基本經驗,幫助學生形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1

  大家好,本次的學習分享我主要從課程內容裡數與代數領域中第三學段的數與運算方面來談談我的學習感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調整了學段劃分,舊版江小學階段分為兩個學段,分別是1-3年級為第一學段、4-6年級為第二學段,而新版課程標準則是將一二年級劃為第一學段、三四年級劃為第二段、五六年級劃為一段。

  要讀懂課標首先要理解課標中出現的有關的行為動詞:

  1、瞭解(知道):從具體例項中知道或舉例說明物件的有關特徵;根據物件的特徵,從具體情境中辨認或舉例說明物件。

  2、理解(會、認識):描述物件的由來、內涵和特徵,闡述此物件與相關物件之間的區別和聯絡。

  3、感悟:在數學活動中,透過獨立思考或合作交流,獲得初步的理性認識。

  4、探索:在特定的問題情境下,獨立或合作參與數學活動,理解或提出數學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獲得確定結論。

  透過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可以看出新課標裡,非常強調“理解”和“感悟”,這也要求我們不能再像傳統課堂教那樣讓學生“記套路”、採取“題海戰術”,需要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靈活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2

  2022年新課改的出版讓我們一線教師都紛紛展開學習,去領悟課改的變化,去解讀課程標準的要求,去找準教學的方向。關於新課改的學習,一開始的我是懵懂的,但透過暑假的學習加上線上吳正憲老師的解讀,讓我茅塞頓開。

  新課改確立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強調課程內容的組織“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由此可見,素養導向下課堂教學要透過內容結構化的整合,教學主題化的學習過程,凸顯學科本質的一致性,培育學生的核心的素養。這段文字可謂資訊量很大的,指明我們在教學中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強調知識的結構化,注重知識的一致性。

  那麼何為知識的一致性呢?吳老師分別選取三個領域中的例項進行講解,如在學習《周長—面積—體積》中,要建立“概念”與“度量”的整體認知結構;圖形的測量與認識密不可分;從“直觀感知”走向“度量認知”;讓學生在經歷單位的建立中形成量感。從中可以看出周長、面積和體積學習路徑與方法的一致性,在例項中感受如何溝通知識聯絡,從而構建整體知識結構。

  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3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影子,這是數學最基礎的運用。數學課程也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能透過對數學課程的學習,掌握適應現代生活及進一步學習必備的知識和技能。2021年4月21日,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現就《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談談我的研讀心得。

  一、教學目標:重核心素養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核心素養的構成包括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而在確立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時,把“四基”、“四能”和核心素養進行有機融合。即實現課程目標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進一步強調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發展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促使我們備課的時候要注意學生核心素養整體和階段保持一致。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該先依據核心素養的內涵和學生的階段性表現,結合教學內容,全面分析單元整體設計目標,再圍繞目標細化課時目標。

  二、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在新課標的課程內容板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小學由原來的兩個學段調整為三個學段,且每個學段都有學業目標和評價標準。此外,各學段的主題變化較大,課程內容的結構化體現了學習內容的整體性,反映了學科本質的一致性、表現學生學習的階段性,課程內容結構化意在改變知識、技能簡單線性排列方式,強化知識間內在關聯,凸顯學科本質、思想方法以及內在邏輯。課程內容結構化既強調學科知識結構,提示著我們的教學實踐應以整體有序、多樣綜合的方式來挖掘知識的育人價值。在我看來,課程內容結構化有利於克服教學中知識點的逐點解析、技能的單項訓練等弊端,引導教師主動變革教學實踐,更加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主動學習和思考,關注教學的關聯性、整體性,關注學生在主動活動中所形成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態度、品格、境界的綜合效應,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

  三、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新課標倡導“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要及時瞭解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承認差異;要尊重學生的基礎知識、思維水平、學習態度、意志強弱、智力和能力,按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

  總之,新時代對老師賦予了新的要求,我們要在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擁有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在教學實踐中踐行新的課程理念,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達到更好的效果。

  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4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內容的選擇要保持相對穩定的學科體系,體現數學的學科特徵,同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幹學生理解,堂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發展核心素養。

  聽專家的講座,感受頗多,反思自己的教學我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的習慣。數學來源實際生活,教師要培養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教師除了讓學生將書本中的知識與生活聯絡外,還要經常引導學生去發現身邊的數學,記下身邊的數學,靈活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去思考問題,養成應用數學的習慣,提升數學素養。

  2、對比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靈活使用教學方法。基本理念是教學的導航,原標準上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修訂後的標準為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兩者都強調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但後者注重的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和思想教育。這就更加要求教師注意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靈活採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不同的發展,提升每一位學生的數學素養。

  3、在雙減的背景下,我們要讓課堂變得更高效,就勢必要課堂上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一節課只有40分鐘,只有老師說的少了,學生參與的才會更多,我們對學情有充分的瞭解,課堂上學生會的老師不講,能自學的讓學生自主學,讓學生討論著學,學會了讓學生當堂鞏固,真正實現書院初中“少教多學”,一節課的鞏固時間要大於10分鐘,要改進自己的教學,把課堂的時間還給學生,真正地提高課堂效能,為學生減負。

  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5

  正值學期結束,在學校組織的研讀課標活動中,我認真學習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透過本次學習,我充分認識到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教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我需要不斷鑽研教材,學習新理念,新方法,全面瞭解自己的學生,切實地完成好教學任務,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透過對新課程的學習,對如何讓學生學好數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作為一名新教師,在最開始備課的時候很容易做成“備教材”,一切從教材出發,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這也是我一開始的問題。在不斷學習和其他老師的指導下,我明白了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

  變“走教案”為“生成性課堂”

  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案”。同時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在教與學的平臺上,做到教學相長,因學而教,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會的意識,就必定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活潑有趣,更加充滿生機,也更能展示教師的無窮魅力。

  變“教師說”為“學生多說”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透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

  最後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儘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最佳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6

  最近,學習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這次的學習,使我受益匪淺,感受很多。教師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接受繼續教育。透過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獲得了教材實驗操作上的一些寶貴經驗。

  新課程標準中,注重教師要結合生活,創設學習情境。數學知識源於生活,也運用於生活。因此教師應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活動。尤其是解決問題,它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難點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進行有效融合,使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以此提高學生的理解理解能力。除此之外,教師也應積極地完善教材內容,將其以更具生活性的方式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深入理解和接受所學內容。教師還應幫助學生營造生活化的學習模式,促使學生從多維角度思考數學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這種學習方式與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數學創新能力以及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目標相符,也能夠體現出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有效落實的意義。

  同時相較於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逐漸轉變教學認知,瞭解開放式教學理念的相關內容,為提倡把素質教育思想當作依據,為學生構建更加民主的學習環境,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並且藉助先進的資訊化技術,帶給學生更多的啟發和幫助,讓學生的基礎更加牢固。

  總之,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理念,為我們教師提供了更寬廣的舞臺,也對我們每位教師提供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課標的挑戰,我們必須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

  小學數學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7

  學習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工作中給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作為一名一線的普通教師,接受課改新理念,感受課改新思維,使用課改新教材,至始至終將課改的精神貫穿於我的教學之中。經過努力,漸漸地從陌生走向了熟悉,從戰戰兢兢走向了從容應對。對我來說,新課改是一場對話,一座平臺,更是一把邁向成功教育的鑰匙。

  回顧初中數學教學這二十幾年走過的路,作為一名教師我慶幸,趕上了新課程改革,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數學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課程改革給我們的孩子、學校和教師帶來的活力和變化。“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同時,新課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問題,也是讓我們老師們要深思的。可喜的是,我們參與一線教學工作的老師已經能夠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課堂教學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真的精彩。隨著課改實踐的不斷深入,讓我們發現了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初中數學課堂。讓我體會最深的是: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共同參與和探究發展。以下我就圍繞這幾點談談自己學習新課程標準的體會:

  一、平等對話是課堂教學的基礎

  新課程要求轉變教師角色,轉變教學行為。教師不是絕對的權威,而是與學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學生的合作者。教學中教師的態度是否和藹、親切、有鼓動性,對學生是否民主、尊重、有親和力,對教學過程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教師首先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同時才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所以要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學生心貼著心,聽聽他們心中的疑惑,瞭解他們的喜怒好惡,幫助解決他們想努力解決的問題。為學生創造寬鬆、愉悅的教學氛圍。給孩子真正的欣賞,就要給學生以心理的支援,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激發他們的表現慾望,因為“即使在最醜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鮮的東西,無窮的希望。”在教學中,我們要做的是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感覺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根據這些情況考慮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學生個性,鼓勵他們發表感受,談自己的見解。

  二、共同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

  “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習。因此,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要從課堂教學改革入手,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使學生主體精神得到發揮、主體人格不斷完善、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促進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興趣盎然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學生的思維狀態如何,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鮮明生動的情景,啟用學生思維的興奮點,真正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學思結合,樂於參與。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為他們創設探究的氛圍,組織他們在參與中學習,在活動中領悟,在創新中發展。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體驗的教學,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能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探究發展是課堂教學的精髓

  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獨立探究的意識,增強與人合作的需求感。從而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與人交往和合作。這是課堂教學研究的主攻方向。《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數學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的精神。”我認為,應抓住“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和“探究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著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使學生成為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這就極其需要拓寬教育教學的視野,數學中進行探究學習,對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數學中探究學習,是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方法、情感體驗的過程。可以是學生感悟學習過程,領悟學習方法的過程。“探究”更重要的還不是結果,而是探究過程本身,然後獲取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探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由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探究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個性。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對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的老師細心、耐心地教導、引領。但我相信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會出現了更多讓人們感到高興的事情。我們的數學教學課堂才會真正地發出金子一般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