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通用40篇)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

  一、教學反思的成分

  教師應反思的以下三種重要成分:

  1、認知成分指教師如何加工資訊和做出決策。在人的頭腦中,大量的相互關聯的有關事實、概念、概括和經驗的資訊被組織成一定的網路,成為圖式,可以有效儲存和快速提取,構成了個體理解世界的基礎。有人對專家教師和新教師對課堂事件的解釋做了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專家教師在教學決策過程中體現出更深刻的、具有豐富聯絡的圖式。這些圖式使得他們能夠準確判斷哪些事件是值得關注的,並從記憶中提取出有關的資訊,以便選擇最恰當的反應策略,這是使得他們能夠自動化地處理各種問題的基礎。

  2、批判成分指驅動思維過程的基礎,包括經驗、信念、社會政治取向以及教師的目標等,更強調價值觀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標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隱含的平等與權力問題等。它影響到教師對情境的理解,影響到關注的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方式。研究者發現,反思過程中,教師不再像以往只關注解決問題,而是更關注提出問題,他們對這些沒有確定答案的、非線性的問題更感興趣。

  3、教師的陳述。有人提出,要反映教師自己的聲音,它包括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寫作、交談的方式,他們用來解釋和改進自己課堂教學的解釋系統,這些就是教師的陳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認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重點是指教師對做出各種教學策略的情境的解釋,這種解釋可以使教師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學決策過程。

  二、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通用40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通用4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1

  《積的變化規律》是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充分參與積的變化這個規律的發現,讓學生在充分地觀察、大量的舉例中去感悟積的變化的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初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讓學生自己經歷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體問題——歸納發現規律——解釋說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索與交流。老師只是適時補充或糾正。我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既注重了基礎知識的鞏固,又注意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我不僅使學生了解課本上的積的變化規律:兩數想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就乘(或除以)幾;我還透過練習,讓學生感知了: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

  另一個因數除以(或乘)幾,積不變的規律;兩數相乘,兩個因數分別擴大若干倍,積就擴大兩因數擴大倍數的積的倍數。如:6×2=1260×20=1200。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我認為平時的教學不應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適合自己,適合學生,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課堂上的一個現象就是:學生透過舉例、觀察對積的變化規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學生在描述規律時,語言總是不夠準確、表述總是不夠完整。“語言表達是學生思維的全面展現”,學生們對於新知內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語言描繪去反饋,當學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時,我想:首先應該反思的是我們的教學是否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當學生真正明白了一道、兩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題目後,怎樣概括,而不是讓學生就題論題似乎也是個問題。今後我要不斷嘗試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怎樣抓住一些關鍵的例子、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讓學生去推敲、去體會,最終引導學生完整、準確地描述出積變化的規律,並透過一些重點詞的理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規律,構建起完整的認知體系。切不可因為怕耽誤進度、怕麻煩、怕羅嗦而剝奪了學生說的權利,剝奪了鍛鍊學生思維的機會,使主導霸道地代替了主體。

  另外,只有讓學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規律,才能熟練、恰當地運用規律,而不是生搬硬套。例如:

  1、貨車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時的速度行駛,4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時呢?12小時呢?

  2、一塊長方形的果園,長是18米,面積是108平方米。如果長不變,寬擴大3倍,擴大後的果園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很顯然,這兩道題用積的變化規律來解決是最簡便快捷的方法。而學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積的變化規律,才會活學活用,而不至於再用老法子去繞圈解決,從而使學生更深體會到學數學、用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2

  半個學期很快過去了,回顧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己面對幾種現實反思如下: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任小學低年級數學,最撓頭的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裡的原因是多樣的,也是複雜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學一些課時,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題,為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儘管要透過多個情境解決幾個知識點,這麼大的容量,由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和感興趣往往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厭學的癥結所在。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在學生的實際是隨著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級為例,數學的各項成績在歷次抽測和考核中均還理想,但從口算到應用題,每一項都有幾個差的學生。我就想,為什麼差的學生越教越多呢?於此同時,我也發現部分學生在大多數同學熱火朝天的學習過程中,扮演的只是鴨子叫雷的角色,不僅提不出問題,甚至記不住常見的計算公式,而對於這部分學生,常規的處理方法是忽略不計的,日積月累,錯過的東西越來越多,與大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淡,所以我覺得,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更要因人而宜,我們也不能用公開課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生,我認為我們可以吸取公開課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開課的方法。

  總之,我覺得,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才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3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句實實在在的話,只有真正做到了,數學才不會是一些枯燥的計算,而是真正讓孩子們得到成就感,得到快樂的一門課。

  在期末測試後,批改三年級數學試卷的時候,遇到這樣一道題目:

  算式“120×4÷3”還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請試著寫出一個能用它解決的生活問題。(提示:完整地表達數學資訊和問題,不解答)

  這是一道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當然孩子們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可是有一種答案卻讓我為之擔憂,答案是這樣寫的:

  我計劃每天吃120個蘋果,4天吃完,實際上3天就吃完了,平均每天吃幾個?

  看到這樣的答案真是讓我哭笑不得,可是根據題意提問題,從邏輯上來講是沒有問題的,可是聯絡生活實際呢?顯然這是脫離了生活實際的。如果只是單純地為了迎合計算的需求,而去提問題,這樣學習數學還有什麼意義?這樣的學習,是完全不能迎合現在素質教育,與生活實際越來越貼近的考試題目的。也違背了我們學習數學的初衷: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我們要做的,就是拿生活中真實的事例來講解數學,而不是為了讓孩子們單純地學習計算。數學其實是一門特別有意思的課程,他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其中的邏輯,條理性,各種各樣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都是在我們長大之後怎樣處理事情的方法的原始積累。

  二年級的數學中會出現類似這樣的題目:

  有33人去旅行,要坐車,每輛車最多做7人,至少需要幾輛車?

  有些孩子的答案是這樣的:

  33÷7=4(輛)……5(人)

  答:至少需要4輛車。

  這樣的答案顯然是錯誤的,儘管在算式當中出現了4輛。聯絡應該生活實際想一想,33人去旅行,那就要求每個人都要坐上車,一個人也不能落下,這就要求剩下的5人還需要1輛車,所以正確的答案應該是:至少需要5輛車。

  還有這樣的題目:

  小明拿16元錢去買筆記本,每本筆記本5元,最多可以買幾本?

  正確答案應該是這樣的:

  16÷5=3(本)……1(元)

  答:最多可以買3本。

  在這道題裡面,聯絡生活實際想一想,剩下的1元錢,是不夠買筆記本的,所以只能剩下了,最多隻能買3本,而不能再加1本。

  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數學,其實它沒有什麼捷徑可走,沒有一層不變的方法,最好的方法都是結合生活實際想出來的。

  所以,我們在講解數學課的時候,與生活貼的越近,才越有意思,與生活貼的越近,數學才越好教。千萬不能為了單純地解決計算問題而去講解方法。對於小學的數學教學,任何脫離了生活實際的數學都是毫無趣味性可言的,也是枯燥無味的。

  讓我們努力把數學教的有意思一些,有趣一些,那就走進生活當中,去講解我們的數學吧!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4

  分數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教學時,我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往我們在初次教學分數時,總是以單個的物體的進行平均分,然後“半個”無法用整數表示的時候就引入了分數,優點是這樣分數出現的實際需要效能夠凸現,學生對分數的產生印象深刻;缺點是這樣以單個的物體入手,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受到侷限,會導致到高段學習分數的意義的時候,對單位“1”難以理解和接受。其實“一半”和“半個”是有區別的,只有“半個”才用分數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數引入的時候,請學生說身邊一些事物的一半,發現日光燈是11個,一半一下子無法說出來。同時一個圓的一半是多少也無法說清。然後,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們只用一個數表示出來”。從而引入分數二分之一,這樣對於分數的認識放在了一個寬廣的背景下來學習,學生體會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個1/2來表示。

  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透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儘管學生在正方形紙上這出了幾個幾分之一的分數,並且用分數表示出來,但是學生在比較分數大小的時候,還是受到整數認識的影響,認為1/32比1/8大,於是課件顯示豬八戒分西瓜的過程,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知識。

  起初,學生對分數的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他們用整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來比較分數,教師也不做出判斷,而是利用學生喜歡聽的故事,將知識蘊於故事中,在聽故事、看課件演示中,使學生主動得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當回過頭來再比誰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都笑了。而教師也不必再多說什麼,學生已經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認識。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5

  本節課目標主要是:

  1、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逐步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學習由舊知兩位數加兩位數筆算方法,向新知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進行知識遷移,進而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該課按照自己的設計比較圓滿的完成了。

  數學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如:嚴謹的思維習慣、紮實的解題作業習慣等。這是我以前沒有意識到的。在學習完筆算減法的方法後,我讓學生比較了兩位數加兩位數與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的相同點,卻沒有比較不同點,這不能說不是個遺憾,因為有的孩子是容易不看加減號的,一個數位上加,另一個數位上減。

  在本節課中我採取了一次學生合作學習,但放在練習環節,如果放到學習例題時,效果應該更好。課中小結時不要過於放開,應對從哪一位算起給與一個規範的說法:筆算時從個位算起!

  我對主體部分的鑽研比較注重,對練習的處理相對毛躁,基本上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做,然後及時面批,缺乏對習題的對比引導。如98-80=和98-8=,如果不拎出來讓孩子們比一比,這個習題資源就浪費掉了。對練習形式的處理也不夠靈活,只是直接用了書上的練習,在該課快結束時插入一些變化題型,可以一掃孩子們的疲倦,再次刺激學生的興奮點。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6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透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援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那麼,我們應如何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呢?

  自我提問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這種方

  法適用已經在教學的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已經在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備課時,儘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資訊,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採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執行教學後,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行動研究,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透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7

  今天我上了小數乘整數的第一節課。課堂上我沒有使用書上風箏圖,而是利用課本第7頁的第2題表格:先填出課本的價格,再計算總價。因為新學期剛開始,同學們剛拿到新書,讓他們直接在自己書上找出單價,這比風箏情景圖更讓他們感興趣。而且讓學生把自己尋找資訊能以表格形式整理好,更簡潔明瞭。我教第一個班級的時候,讓學生根據這些資訊自己提出數學問題,學生都提出這些書一共化了多少元。根據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用加法解答。在反饋中有的學生直介面算的,有的同學是列豎式解答。我讓他們說說怎麼想的。然後我再次強調了小數加減法豎式中一定要小數點對齊。結果在講小數乘法時,寫小數乘法豎式格式錯誤很多,許多同學都是象小數加法那樣寫,只記住小數點對齊。

  在第二個班級執教時,我索性自己直接提出如果買5本音樂書要多少錢。3.4×5這個例題很有典型性,對於三種演算法的理解學生掌握的比較好,和對乘積中小數末尾有0的處理都解決了。然後讓學生計算買15本,23本多少錢。在乘數是兩位數的小數計算中出現問題比較多:計算中間過程出現小數點;還出現先撇掉乘積中0,再點小數點…我是這樣引導的:把小數3.4看作整數34後,就變成了整數乘法34×15,那麼計算過程中還會有小數點嗎?到底先點小數點,還是先去0,我讓學生討論,在討論中學生明白,只有在小數中末尾的0才可以去掉,所以點上小數點後才是個小數,才具有小數性質,小數末尾的0才可以去掉;不然如2400是個整數,去掉末尾兩個0,變成24,就縮小到了原來的1/100。當學生意見產生分歧時,卻又說不清其中道理時,老師讓他們在爭論中,對比辨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只有經過這樣體驗獲得知識才是深刻的永遠的。

  由於第二節選擇的例題更有典型性,而且把本課要受干擾負遷移的小數加減法豎式索性迴避了,所以新授課討論時間比較充裕,教學效果也明顯提高。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8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1班和2班數學科任教師。一年級學生由於剛進校,因此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適應,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較短,但他們都有強烈的求知慾。根據學生的情況以及教材的特點,本學期我在教學中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認真鑽研教材,備好課。

  作為一位老師,你的本職工作就是要教好書,而要教好書,你首先要了解教材。瞭解教材,就要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幅圖、每個符號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材料,怎樣才能教好。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真擬訂好教學計劃。根據每節內容,認真確定好教學目標。

  二、認真組織課堂教學。

  一年級教學內容少、淺,所以在課堂上很重要的是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上課習慣。要組織好一節課,須得下一番苦功夫。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使教法新穎,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饋。創設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教學時採用直觀教具演示,讓學生看得見,也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口說一說動手的過程與結果,從而達到動口、動手、動腦的目的,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各種感官。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講練結合,練習中多以遊戲形式進行,讓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如教學數的組成時,以“對口令”、“拍掌”、“出手指”等遊戲進行練習,教學10以內加減法時,以“開火車”、“對口令”、“搶答”等遊戲進行練習。這樣,學生不僅感興趣,而且記得牢。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學得樂,樂於學。

  三、及時作好教後反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動能力,有些學生課堂上常開小差,對老師教的知識掌握不夠,針對這種情況,我對每節課的作業及時批改,認真反饋,及時發現,及時輔導。對學困生除了學習上多輔導,同時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多與他們交談,把師生的距離拉近,逐漸使自己成為他們的朋友,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幫助他們進步,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9

  數學課其實是思維訓練的場所。老一輩人常常認為數學學得好的人往往比較聰明,這並不無道理。因為數學學科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任,一套好的數學教材不在於它的封面設計得多麼美麗,也不在於設計得多麼新穎,關鍵是是否能給學生們廣闊的思維訓練空間。在加減法(一)5的加減法一課中,小雞吃米的數學故

  事是這樣設計的:5只小雞吃米,有兩個盤子都裝有米,同學們猜猜看,小雞吃米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幾和幾"相比,無疑前者給了學生一個更大的思維想象空間,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與教材的新思想靠攏,在上《前後》一課時,我讓學生們裝扮成不同的小動物,依次是小熊、烏龜、公雞、兔子、大象、小狗。請他們說說大象現在排在第幾?如果我想讓大象排在第二,你們有什麼好方法呢?當然學生們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實現了數學課的價值,進行了思維的鍛鍊。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10

  簡便計算是小學計算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簡便計算應該是靈活、正確、合理地運用各種性質、定律等,使複雜的計算變得簡單,從而大幅度地提高計算速度及正確率。可是隨著簡算型別的不斷增多,學生開始對一些型別混淆了,隨著簡算方法的多樣化,簡算的準確性也大打折扣。於是,我開始困惑、開始思考、我開始發現:簡算不僅要求學生能明確運算順序,正確計算,而且還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覺,能夠進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夠進行簡便運算的特徵,併合理地進行簡便運算,所以有必要進行一次系統的整理與複習,幫助學生理清當中的奧秘。

  本節課主要的教學流程是:

  一、從常規的口算入手,讓學生透過口算初步理解口算的一些技巧,

  二、透過學生對本單元知識進行整理,並進行彙報,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喚起回憶;

  三、利用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例,讓個別學生進行彙報,並特別提醒同學注意的地方,避免不必要的錯誤發生;

  四、透過題組的對比,讓學生找出哪些能簡算,哪些不能簡算,進一步理解簡算的要求和特點,然後基本練習、綜合練習的應用進行反饋,達到練習的目的。

  本節課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是:

  1、能讓學生自己整理本單元的知識點,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系統的整理,培養了學生概括和歸納的能力;

  2、從學生的錯例入手,讓學生從身邊的典型問題入手,再讓學生自己分析、改正,同學之間及時提醒等方式,減少錯誤率的發生;

  3、透過課堂上多讓學生說一說、評一評等方式,培養了學生分析說理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讓學生學得更加有自信。

  4、提倡演算法的多樣化,如:88125,學生做出了兩種答案:

  ①、88125=80125+8125=10000+1000=11000;

  ②、88125=11(8125)=111000=11000。我請學生分別介紹了他們的想法,他們說:第①種是把88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讓他們分別同125相乘;第②種則將88分成811,然後利用乘法交換率和結合率,先把8與125相乘,最後再乘11。

  首先肯定答案都是正確的;兩種解法的區別是,分解的方法不同,第①種解法是用加法進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

  第②種解法用乘法進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方法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處,希望同學能有側重點地選擇演算法。最後強調:簡便運算的思路會有很多,只要把握湊整這個解題關鍵,正確、合理地使用運算定律,就是正確的。這樣教學,不僅使學生學會了單純的簡便運算,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初步理解了學以致用的道理,真正理解了書本上的知識必須運用到實際當中去的道理。

  本節課仍有不足之處:

  1、本節課對於把一個數拆成兩個數的形式可以是相加、相減、相乘、相除等形式,可是在這節課中出現得不是很明顯,對於學生概括知識點不是很全面;

  2、學生在計算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小問題,在後面教學中要更加註意;

  3、對於中下生的輔導,兼顧得也不是很周到,如:算理的分析、書寫的理解、式題的特徵等,可以透過老師的點撥、同學的幫助等形式進一步讓學生不掉隊。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11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將“解決問題” 列為課程目標領域,對於一年級學生而言,“用數學”的一系列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載體。我執教的《用數學——金色的秋天》一課則是小學階段學生第一次接觸“解決問題”,怎樣設計並執教使學生即對”解決問題”有初步的認識又為以後”解決問題”教學打下教好的基礎呢?在認真研讀了教材和教參後,我設計並執教了該課,一節課下來有失有得。

  一、“用數學”重在啟蒙教學。

  (1)由於一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教材中的內容以“情境圖” 的方式展現,以大括號表示總數,以?號表示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在出示情境圖後,我讓學生看圖中有什麼,學生回答有4個小朋友在捕蝴蝶,2個小朋友在挖泥,我及時告訴學生像“4個小朋友, 2個小朋友”在數學中我們把它們叫數學資訊。瞭解了?號後,我告訴他們要求 “一共有幾個人”是數學問題。然後將數學資訊與數學問題完整地給學生講述一遍,意在讓學生初步感知”解決問題”中有數學資訊與數學問題這一基本結構。

  (2)在學生了解了圖中包含有數學資訊和數學問題後,我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他們說好3句話,是學生感悟簡單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係學生透過同桌互說,全班說,自己給自己說,初步體會到2個數學資訊和一個問題組成一個簡單的應用題,初步孕伏簡單應用題的基本結構。

  二、以問促思,理解算理。

  一年級教材中的“解決問題”無獨立單元,都是與計算教學結合起來滲透在各個教學內容中的。這樣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有意識的讓學生透過”解決問題”體會加法與減法的運算意義,讓學生從數量關係的角度去建構運算意義與解決問題之間的橋樑。在教學中當學生列出4+2=6時。我追問一句,“你是怎麼想到用加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在學生列出7-3=4是我仍追問“你為什麼用減法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透過解釋進一步明白了吧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從總數中去掉一部分要用減法。其次讓學生胡文算是個部分的滑鼠是什麼意思,學生在互問互答中進一步理解了加法和減法的意義。三、在練習中對比。在本節課的最後我設計了2幅圖,讓學生在圖中貼大括號和?號。其意在讓學生根據我提供的情境圖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提出加法與減法問題後對兩幅圖中的問題進行對比。從學生的練習情況看學生能夠區分用加法, 減法解決的不同問題。在設計本節課時需不需要對兩種型別的題進行對比講解,我思考了很長時間,但是透過對教材的分析我放棄了對比講解,因為這是一節解決問題的起始課,其後的8910的加減法也安排了“用數學” 的內容編排體系與教學目標與本課的差不多,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可也進行對比講解,這節課只是在最後的拓展練習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了用加法減法解決問題的不同。在這節課中由於在練習中一道題的出現導致了學生較多問題,學生出現了4+2=6,4-2=2的問題,在課後同平行班的老師的交流中我覺得在這裡這道題的出現較抽象,低年級仍以情景圖為主,而這幅圖脫離了實際情況,學生理解較困難。

  我覺得在備課過程中還要深鑽教材,對教材要吃透,這樣才能上一節成功的課。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12

  今天,我講了《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整節課下來,我感覺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需要值得自己反思和借鑑。

  1、情境的創設由生活中的乘車問題匯入,數學源於生活,抓住這一點,讓學生處境生情,以乘車情境作為匯入,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學生透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同位的交流,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與途徑。由於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很顯然提出的乘車方法也就很多,但針對這節課的設計,我只是選擇了其中的一組方案進行學習。情境的匯入,為學習新知做好了鋪墊。

  2、探索新知由乘車方案入手,讓學生嘗試發現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對於解決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習了口算的方法、擺小棒的方法等多種方法進行計算。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課堂上孩子們基本上應用了口算的方法,只有幾個孩子用了列豎式的方法進行了計算,針對孩子的做題方法,只是讓孩子展示了口算的算理,對於筆算,指了一名學生進行了板演,此時讓孩子認真觀察孩子的筆算方法和過程,並且讓板書的學生說了自己計算的過程。此時的我,有了新的想法,立標課有一定的模式,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豎式的寫法也是一種模式,學生的第一感覺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學豎式的寫法時,我在黑板上進行了板演,讓孩子們接觸模式般的印象。

  3、展示交流根據板書的豎式,但對於如何計算,便把這個問題交給了孩子,先讓學生同位之間交流演算法,然後學生展示,在展示的時候,有的學生從個位算起,有的學生從十位算起,對於這些豎式的計算方法,我並沒有提示孩子非得從個位加起不行,而是給學生留有了下一步學習進位加法的計算空間。在教學進位加法時,學生對於從個位加還是從十位加產生了疑問,有的學生說,從十位加好,有的學生說從個位加好,並闡述了自己的理由(從十位加太麻煩了,個位進的1要加上,還得把十位上的數再擦掉,不如從個位加起方便。給予學生所說,學生進行了練習,從中體驗了知識的生成過程。

  4、鞏固練習以基本的筆算開始,加深學生對於本節課的認識,同時提高了學生對筆算算理的理解。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13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的筆算。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口算,以及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法和兩位數加兩位數加法筆算(包括不進位和進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是100以內筆算減法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有一定的難度。為了突破難點,我在講授新知識前充分複習了舊知識,出示了一些十幾減幾的口算,學生直接搶答,從而從認知上、思維上讓學生做好準備。在新知識的傳授中,當學生自主得出算式“56—18=----”後,繼續向學生提出質疑“我們上節課學習的不退位減法個位上6減2是夠減的,可今天這道題個位上6減8不夠減,怎麼辦?”

  在教學時我主要採用讓學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習新知,並且透過學具的操作與演示,對重點和難點進行層層突破。整節課課堂氣氛活躍。我認為我們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中我重視了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我相信學生,承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56—18=”該怎樣計算,讓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實踐操作去發現方法。在合作、交流、彙報自己的方法中讓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達到互相啟發、共同進步的目的。列豎式計算學生也出現了不同的思路,我再次放手讓學生獨立計算、比較、發現,整個教學過程都突出了學生經歷、參與、探討的過程。

  學生出現的問題:

  (1) 個別學生相同數位對不齊。這幾個學生要進行單獨輔導,讓他們認清數位,知道數位上的數表示的意義。

  (2) 個位不夠減,知道從“十位退一”,在個位上加十再減,但是計算十位和十位相減時,學生不把借的“一個十”給還上再減,致使整個計算結果多了十。

  (3)個別學生在列豎式時,落寫減號,等號後的得數忘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要有耐心,要把機會讓給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孩子在啟發中互相創新,在啟發中激起探究的熱情。在這過程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共同促進學習氛圍的形成,對學生今後的發展,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

  1、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興奮狀態。

  從課一開始,學生就以一種輕鬆的心情進入情境,“從圖上你看到了些什麼?”“看了這幅圖你想知道什麼?”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善於想象的低年級孩子思維處於積極、興奮狀態,在學生感興趣的畫面中學生的思維火花開始點燃了。接著的“看評比欄”學生的興趣有增無減孩子們的想象又一次打開了“閘門”,在自主遍題中孩子們不僅掌握瞭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瞭如何去提供一定的資訊和從中提出問題,鞏固了題目的結構和數量關係。沒有呆板的數量關係的說理分析,靈活、積極的思維狀態勝過了說理,這是我在新課程中“用數學”方面的對“說理分析”的嘗試性的突破。 從學生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興奮狀態。

  2、學習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學生手中。

  問題的產生、提出、解決這一系列過程都是孩子們自行完成的,教師在其中始終處於引導者的地位。、“師:看了這幅圖你想知道什麼?”“生1:我想知道二(2)班有多少人,”順理成章地把畫面“切換”到了“評比”的“鏡頭”。“師:是什麼情況呢?和同桌交流一下。”“師:看了這些資訊,你能解決什麼問題嗎?”教師始終處於引導的地位,由學生根據畫面情況及自己的想象提出問題,在同桌或小組交流中解決問題。

  學生在主動的探索過程中完善地解決問題,並掌握了用減法解決求比一個數少幾的問題。當主動權掌握在孩子手中時,孩子們的創新思維是會不斷閃現火花的。這是我本節課自感比較滿意的地方。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14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最重要的是教書育人,而要做好教學工作就必須具備精湛的專業水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為了以後更好提高教學效果。經過一番深思,我個人覺得數學教學,應該作到夯實“三基”,理順知識網路。促進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鞏固掌握相當關鍵。我從中得到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根據具體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每一堂課都有規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要求。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能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物件的變化,教學裝置的變化,靈活應用教學方法。數學教學的方法很多,對於新授課,我們往往採用講授法來向學生傳授新知識。此外,我們還可以結合課堂內容,靈活採用談話、讀書指導、作業、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在一堂課上,有時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要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於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二、高度重視新課程新增內容的複習

  新課程新增內容較多。現行教學情況與過去相比,教學時間比較緊張,複習時間相對短,新增內容考察要求逐年提高,分值也不斷加大。在新課程試題中,有些題目屬於新教材和舊教材的結合部,在試題中採用新舊結合的方法。

  三、把握教材,注重通性通法的教學、做好學習方法的指導工作

  在自己作題時有意識的找出最佳方法,儘量不要有較大的思維跳躍,同時結合參考題解加以取捨,也可以把精彩之處或做錯的題目做上標記。查漏補缺的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除了把不同的問題弄懂以外,還要學會“舉一反三”,及時歸納。 總之,今後我要認真鑽研數學中的每一個知識點,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虛心向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同時積極主動的學習老教師的實際教學方法,與此同時,我努力做好教學的各個環節,做好學生的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儘量少留下一些遺憾。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15

  學生有了學習目標,就要奔著目標前行了,那麼學生如何才能到那裡去呢?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主導作用,所以一定不是老師替學生到那裡,而必須學生一步一步的.走過去!

  那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汽車裡的語音導航又有什麼聯絡呢?

  把學生學習比作是到達某個目的地,那麼學生自己就是駕駛汽車的司機,作為教師,就是告訴學生目的地的方位,具體怎麼走,是高速優先、還是距離優先等實際的行駛路徑還是學生自己決定的。

  所以教師的引導作用是不同於語音導航系統的,語音導航系統幾乎把每個路口的行駛要求都說的一清二楚,司機就只是支配了自己的雙手控制方向盤和雙腳控制速度而已,完全沒有控制自己的大腦,只是“聽話”的按部就班而已。這樣最終雖到達了目的地,但學生依然未能記著自己來時的路,即便是原路返回都有一定難度。這也造就了學生只走路不記路的“應試”模式了。

  學生需要的不是詳盡的“牽著鼻子走”,而應該是在走錯時能夠及時的得到提醒和修正。這樣才是真正的學會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發散思維,舉一反三的理解新事物、新現象,達到真正的學習目的。到達目的地時,知道自己走過什麼樣的路,這些路是什麼樣子和叫什麼名字。當再次需要這些路時,腦中能夠迅速的提煉出來,然後為之所用。這才是真正的會開車!

  那麼連貫到學習上,就是教師放手給學生自主學習,不怕學生錯,學生出現錯誤,及時的提醒或修正,典型的錯誤在全班進行強調要求。最終學生完成學習目標時,讓學生自主的回顧學習過程,就像是“來時的路”,遇到了哪些疑問,是如何解決的;新知識點是怎樣的用處,對之後的學習會提供哪些便利呢,像新路車少路近一樣便捷;把學習過程中磨礪的韌性保留下來,為今後的學校、社會學習提供最有利的學習品質。

  學生如何到那裡去,一定是主動的去,教師就是學生手裡的指南針,當偏離大方向時,指南針就能夠給予提醒。古時的航海大家就是拿著一個指南針發現的新大陸、遨遊的全世界的,他們有教師的引領嗎?他們創造的輝煌就像正在學習的學生追求的那樣,所以請教師們做好學生手裡的指南針,而不是那便捷交通工具上的語音導航。

  甚至有的教師不僅僅是語音導航,還是肢體導航,不但說著怎麼走,還動手去“干擾”學生轉動方向盤,恨不得自己坐在副駕駛位置去開車一樣,結果一定是悲劇的。

  學生如何到那裡去,需要學生學會學習,認真落實《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要求,親力親為,不做學習的奴隸。教師們,我們要做好的就是成為孩子手裡的指南針,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不要做精準的導航系統,把孩子本應動腦的機會給剝奪了,這其實是無比殘忍的。有時高科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16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這讓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學習數學的枯燥和乏味。那麼,如何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快樂、充滿生機、充滿激情、充滿活力呢?筆者以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點滴體會。

  一、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點燃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巴班斯基說:“教師是否善於在上課時創造良好的氛圍,有著重大的作用。有了這種良好的氣氛,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進行得特別富有成效,可以發揮他們學習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學生好奇好動,有較強的求知慾,但他們的注意力不能持久。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結合教學內容設定必要的活動,營造一個輕鬆、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在探索中激起興趣,從發現中尋求快樂,主動獲取知識。

  比如我在執教《平移和旋轉》一課中,讓學生充分運用多種感官來感悟平移和旋轉的特點,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的現象,觀看遊樂場中的活動畫面,生動、直觀地感悟平移和旋轉,進而透過動手操作活動進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轉,整個課堂充滿了童趣,孩子們在互動活動中感悟到了數學的魅力和價值。

  二、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

  數學來源於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因此,我們的教學應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的問題情景也要從實際出發,這樣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這也要求我們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千克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創設學生熟悉的超市購物空間,模擬的貨架上、櫃檯裡擺了水果、蔬菜等各種生活用品。請每個學生猜一猜:這一堆雞蛋大概有多重?那一包洗衣粉、鹽估計又有多重呢?學生置身於這樣一個購物情境裡,非常迫切地想去掂一掂、稱一稱,弄個究竟。因此課堂氣氛高漲,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著學習數學的實踐活動,感到既輕鬆有趣、又特別難忘。

  三、留足探究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的數學課堂要摒棄了過去教師講的多、學生聽的多的教學方式,透過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使學生學得生動、學得積極。如:我在執教《商的變化規律》一課中,設計了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學習“商不變的性質”,由故事匯入新課,當學生回答:“誰是聰明的一笑?”之後,我讓學生說出原因(算式),隨機板書算式,然後讓他們分小組討論,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內交流,最後全班一起總結出“在除法裡,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第二個環節,我還是應用剛才的故事,給學生限定被除數800,然後讓學生把800個桃子分給不同只數的小猴,(即改變除數),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接著計算,並提出問題:“透過計算你能發現什麼?”每個學生自由計算,思考,小組討論總結,最後進行全班彙報。

  學生透過計算、發現、交流、辨析、整合,發現“在除法裡,被除數不變,除數擴大(縮小)幾倍,商就縮小(擴大)幾倍”、第三個環節,我丟擲問題:“你還能自己設計一組除數不變的算式,透過計算,找出一些規律嗎?”“一石激起千層浪”,運用知識的遷移,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探索空間,學生透過嘗試、探究、猜想、思考,總結了“當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或縮小几倍,商就擴大(縮小)幾倍”的變化規律。這堂課由學生先學習“商不變的性質”延伸到商的變化規律一、二,學生自始自終的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資料都來自與學生,比較真實,讓學生參與發現規律、探究規律、總結規律的過程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嘗試、交流過程中,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由“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

  四、善用激勵性評價,讓學生煥發活力

  任何一個學生都渴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賞識。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賞識。因此,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的亮點,讚賞學生的點滴進步,激發學生學習信心和學習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宜採用籠統空洞的語言:“不錯,很好,你真棒﹗”來實施評價,而要注意評價方法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採用不同形式的激勵性評價。例如,言語激勵“你的想法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真不錯!”“我很佩服這個同學的分析。”“我們為他精彩的發言鼓鼓掌吧”“你真是一個善於思考的孩子。”你的眼睛真亮,發現這麼多的問題!“對××同學的發言,你想說點什麼?“你有數學家的感覺,我們來握握手。”肢體賞識:給學生報以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讚許的點頭,或豎起大拇指,鼓鼓掌,拍拍肩膀,摸摸頭,以示表揚和鼓勵。實行獎勵:口算又快又對的評為“口算之星”,誰提的問題多就稱為“智慧之星”,字寫得漂亮的就被譽為“書寫之星”,或給予簡單的物質獎勵。教師及時的肯定與鼓勵,學生參與性的評價,使課堂形成了一種互評互析的評價夥伴關係,實現學生對自己學習行為的自我調控的過程,讓課堂真正煥發出生命活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點燃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留足探究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善用激勵性評價,讓學生煥發活力。只有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會變得春光燦爛、精彩紛呈,才會充滿魅力、靈性,充滿生命的活力。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17

  數的運算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內容,計算能力是小學生必須形成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學生今後學習數學的基礎,所以計算教學又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

  一、成功之處

  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的數感,能用多種方法表示數;能用數來交流表達資訊,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演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所以在數與計算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學生對運算意義的理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在課標的指引下在複習知識時還是延續了上節課的複習方法,教材由淺入深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透過解決問題形成知識的結構體系。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於基本的'運算、運算的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估算的知識、運算的順序掌握還是非常好的。在教學中透過學生的思考與交流讓學生回顧四則運算的計算方法,掌握運算順序,深化對運算定律的認識,並能夠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透過回顧估算的方法,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估算解決現實問題,能夠學以致用。

  二、不足之處

  1、學生在計算中對於加減乘法計算掌握較好,但是有個別同學在除法計算,特別是小數除法計算中還是出現不移動除數的小數點位置就進行計算,還有就是小數點的位置書寫不正確。

  2、在解決問題中雖然學生知道解題步驟,但是對於複雜一些的問題。

  三、再教設計

  解決問題依然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攔路虎,在複習中還要循序漸進,在學生的疑難處解開學生心裡的結。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18

  我覺得數學教學是一項非常有趣而有研究意義的工作。

  在數學課上,有思維比拼,也有對錯辯論,有積極的合作,也有巔峰的對決。如今的教學和我們兒時接受的教學方式真的是千差萬別,我們機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維已經不能被這些小精靈們所接受和滿足,他們個個使勁渾身解數,在展示自己的個性思維和奇妙方法,像是在演繹精彩而又真實的數學童話故事。

  不知不覺,挑戰成了孩子們喜歡的學習方式,甚至是挑戰我,已經開始要求我坐到他們中間去聽發言的學生講課。在學生這種研究的勁頭下,我怎麼可能不被感染,也想好好研究一下這門課的教學,樂在其中,相識恨晚。在實施生本教育的過程中,我多次嘗試、反思、總結,較深的體會有:

  一、放手讓孩子創新,適合他們的年齡階段的創新

  我們確實比學生考慮事情要周全,也就不自覺的想為他們安排好一切,包括要學生怎麼去想,怎麼去做,但是我們想的不一定被學生喜歡和接受,所以還是讓他們迴歸這個年齡段最真實和最自然的思維形式,自由的生成一些創新的東西。

  數學課上在講十幾減幾的題目時,有不少他或許是沒認真聽老師的課,或許是他就是願意那麼去想,他就願意把12—4分解成12—3—1,在我看來沒有必要,這和12—4有什麼區別,但是人家就是喜歡這麼分解,而且又做不錯,那我們有什麼理由說不好呢?顯然書上沒有提倡這種做法。如果讓學生去編書,他們也許會加入這種方法。

  二、教師要教的少,讓學生學的多

  這一點是生本教育最根本的一點體現吧,封住自己的嘴的同時,意味著教師要做大量的工作。如何讓學生學的多,怎麼樣學生才願意學。課前的準備工作不言而喻是很有挑戰的,如何在課前設計有趣味性、有探索興趣的問題,這是一節成功研討課的關鍵。起初,預習並不順利,學生只是作為一項任務把它完成,再加上孩子的識字寫字能力還很差,所以預習作業往往完成的不佳。

  低齡兒童對自己的要求不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當然就不是很強,但是對於挑戰性的任務甚感興趣,比如,和別人比賽誰的方法好,誰學會的快,誰能自己解決較有難度的事情,誰是第一個完成任務的優勝者。正是基於這些易刺激學生大腦興奮的誘因,我在預習中多加入了挑戰性的問題解決,學生的興致提高,已能慢慢主動提高作業的質量,多展示自己的想法。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19

  教師不能只把教案寫的詳細周全,滿足於“今天我上完課了,改完作業了,完成教學任務了。”而應該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記錄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為不斷創新,不斷地完善自己,為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師要反思的內容很多,但以下幾個方面經常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一、總結精彩片斷,思考失敗之處

  一堂成功的數學課,往往給人以自然,和諧,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師在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諸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設計,在教學過程會出現閃光點。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精彩導課語,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的重難點創新的突破點,激發學生參與學習過渡語,對學生做出的合理讚賞的評價語等諸方面都應該進行詳細記錄,供日後參考。

  在教學過程中,每節課總會有這有那的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有時候是語言說話不當,有時候是教學內容處理不妥,有時候是教學方法處理不當,有時候練習習題層次不夠,難易不當。等等對於這些情況,教師課後要冷靜思考,仔細分析學生冷場、不能很好掌握知識這方面的原因。對情況分析之後,要做出日後的改進措施,以利於在日後的教學中不斷提高,不斷完善。

  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否對學生有傷害

  班級中有一位男學生陳建數學成績是倒數的,平時又特別調皮,經常上課不認真聽講。一天下課他拿著作業本到我面前,小心翼翼地問:“田老師,這道題怎麼做?”我接過本子,一看,見是我早上課堂裡剛剛講完的習題,他還沒訂正好。我心頭的怒火不打一處來,“你上課在做什麼?我不是剛剛才講過的題目?”

  我這麼兇的對待他,我想這個學生也許現在還會記得我當時那副兇巴巴的面孔。如果是位好學生,我想我會心平氣和的為他講解一遍。即使他上課沒有聽。靜下來想一想,我這樣做是不是太偏心了?事實上,我壓根兒就沒想過這樣做有什麼樣的後果?我想他是用了很大勇氣才敢來問我,被我這麼一吼,怕是弄巧成拙,本想他能改正不認真聽課的缺點,現在可能會使他更不喜歡聽數學,上數學課了。同時我也輕而易舉的把他的上進心給扼殺了。

  事實上,像我這樣有意無意傷害學生的教師可以說是有很多。如果學生上課回答問題錯了,立即批評,要他坐下。學生能夠站起來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本身一點就是勇氣可佳。更何況他舉手回答問題,說明他在認真聽課,他在思考。久而久之,學生肯定不會在上課時回答問題了。有的教師經常會說我上數學就是沒氣氛,舉手的學生就是這麼幾個。我想上面這點會佔了很大一部分。對於差生,教師的態度可能會更差一些,考不及格不會給好臉色看,還不停的說他學習這麼差,成績是倒數的,拖班級的後腿……

  雖然學生只是小孩子,但他們也有自尊。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裡說:“任何時候都不會給孩子不及格的分數”,其用意是希望教師任何時候都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三、反思教育教學是否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會說要因材施教。可實際教學中,又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要求每一位學生完成同樣難度的作業等等每一位學生固有的素質,學習態度,學習能力都不一樣,對學習有餘力的學生要幫助他們要更高層次前進。平時佈置作業時,讓優生做完書上的習題後,再加上兩三道有難度的題目,讓學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佈置作業時,讓學困生,儘量完成書上的習題,課後習題不在加做,對於書各別特難的題目可以不做練習。

  四、反思自己的教學是否真正在談到了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提出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四個方面來進一步闡述。

  第一種教法是教師教知識,學生記知識,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

  第二種教法,教師試圖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但是忽略了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替代了學生的學習,無法使每個學生學習有意義,有興趣,使學生全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

  第三種教法,學生透過自己操作,自己學習,來理解和掌握知識。在完成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方面有較好的作用。但對於後面兩個目標有所欠缺。學生的情感,興趣沒有盡情發展。

  第四種教法,透過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透過驗證聯想,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教師給了足夠的思考空間,透過驗證進而概括,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積極愉快的進入到運用。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幫助學生在乘法與加法進行建構,使學生獲得了真正的發展。

  人無完人,我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進步,不斷完善,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20

  一、思想政治方面

  平時認真學習學校下達的上級檔案,關心國內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論的學習。帶領搞好教研活動。每週按時參加升旗儀式,從不缺勤。服從安排,人際關係融洽。始終以《教育法》、《教師法》做為自己的行動準則。依法執教,依法治教,教書育人,為人。

  二、教育教學工作方面

  在教學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深入細緻的備好每一節課。

  在備課中,我認真研究教材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型別,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式及時間安排都做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用出總結,力求準確把握難重點,難點。並注重參閱各種雜誌,制定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方法及教學形式。注意弱化難點強調重點。教案編寫認真,並不斷歸納總結提高教學水平。

  2、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上課時注重學生主動性的發揮,發散學生的思維,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教學質量。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覺得愉快,注意精神,培養學生多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嚴謹性及邏輯性,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保證每一節課的質量。

  3、認真及時批改作業,佈置作業有針對性,有層次性。

  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做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講評,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意聽取學生的意見,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有目的的對學生進行輔導。

  4、堅持聽課,注意學習組裡老師的教學經驗,努力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

  本學年平均每週聽課二到三節,對自己的教學促進很大。

  5、注重教育理論的學習,並注意把一些先進的理論應用於課堂,做到學有所用。

  6、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

  在課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同時加大了對後進生的輔導的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生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生思想的輔導,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解決他們的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

  7、積極推進素質教育。

  為此,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養,把傳授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較的發展和培養。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我相信自己在以後的工作中會做的更好!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21

  新課程標準的出現,正是配合當前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飛躍。新課程標準旨在建立一種促進學生髮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數學課程體系。要使該教材真正實施到位,必須建立一種符合學生自主發展、融入社會生活、面向學生生活實踐、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的教學方法,而這樣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應體現開放式教學。

  一、把社會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教學中,應探索與構建生活數學的教學體系。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解訣問題中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帶進課堂,嘗試著用數學方法來解決。這既是數學學習的價值體現,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

  如第二冊“元、角、分”的教學,結合教材中的實踐活動,我創設了“小小百貨商店”的情景:把學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標上價錢。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買賣商品的模擬活動,讓其中的一人當售貨員,其他的同學當顧客,“顧客”要把選中的商品的價錢準備好再交給“售貨員”,若給的錢數不對,其他同學要指出,角色要互換。然後,我拿著一支標價9元7角4分,讓學生進一步思考:你若想賣這支筆打算怎樣付錢?有幾種不同的付錢方法?同學們情緒高漲,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有助於學生學習元、角、分的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給學生創設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1、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主關係,使學主放膽交流,敢於創新。

  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營造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氛圍,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慾、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教學中,只有在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學生的學習才會熱情高漲,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才會更高。可見,創設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和自主參與的教學情境,是學生主動創新的前提。在課堂上應給學生提供大量觀察、實驗、活動的機會,使教學更容易體現“提出問題——相互交流——彙報總結——鞏固、實踐”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如,教學“8加幾”時,教師可先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用學習9加幾的方法來學習8加幾,讓學主觀察課件、擺小棒、討論,歸納出8加幾的計算方法,最後透過練習、遊戲鞏固本節的內容。

  2、創設民主開放的課堂,關注每一位學主的發展。

  新標準的理念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這一理念,精心設計教案、內容及練習,確實落實充分地尊重、關心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課堂上都能生動活潑、健康發展。教材透過發現、探究及認知活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學生在民主開放的課堂中改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改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主動去發現數學問題,積極學習數學知識,探求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並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數學。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使學生保持愉快而興奮的心境,自主明確學習目標,大膽設想,積極地透過書本認證或相互認證自己的見解,尋求達到學習目標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3、組織有趣操作,注重培養學主的語言表述和組織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操作與思維聯絡起來,使新知識在操作中產生,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發。透過動手,學生們發現自己也是一個創造者。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借用直觀演示、操作、組織遊戲。故事匯入等形式,營造富有情趣的教學氛圍,儘量給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以及合作的機會。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活動,“不用揚鞭自奮蹄”,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和解決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探索知識過程中,學生同桌合作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聽取別人的見解,合理地補充、調整自己的觀點,達到較完美的認知狀態。如,教學“認識圖形”時,小組合作學習,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得出長方體、正方體角的特徵、邊的特徵,透過相互交流、補充,就能較完整地歸納出長方形、正方體的特點。然後我讓學生動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進行多次的練習,整堂課氣氛十分活躍,透過遊戲,在輕鬆、愉快、和諧的環境中,學生們學得很開心,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不但學得快,而且記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同時還關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組織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這樣才能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現代教育觀。如教材中9加幾的這一節,例1式子旁的文字是用文字語言來描述運算方法,透過教師的教讀,學生齊讀,抽讀,同桌互讀,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表述,然後在例2讓學生自己擺學具,在小組內互說運算方法,進而在例3和例4用填空的方式,讓學生對運算方法用語言有條理地表述。從這些小細節裡面,我深深明白了教材編寫者們的編寫理念,是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和歸納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意會與言傳的必要性,透過對知識的文字語言描述,同學們看法、思維互動推進,完善了自我認識。

  4、建立多種評價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取成功的體驗。

  開放式的教學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觀點,對同一個問題,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每一個學生的觀點都是受尊重的。如,教學“認識圖形”時,在鞏固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用不同形狀的學具擺出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兒童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情趣拼出不同的圖案,而每個學生所拼的圖案都是被認可的。

  開放式的課堂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也成為了評價的主體,學生在評價別人的成功和被別人評價為成功的過程中滿足了好奇心,獲得了探求新知識的激勵。教師應發揮表揚的激勵功能,使學生樂於創新。在課堂中應巧妙運用激勵性言語,撩撥學生創新的慾望。如當某位同學提出創造性的解法時,就以他的姓氏命名為“X氏解法”,號召全班同學向他鼓掌,對他說“你真棒!”

  當某位學生的創造性解法不夠成熟完善時,教師下課後和他一起探討;當學生的創造性解法明顯不對時,教師首先肯定他的創新意識,然後幫他分析錯誤的原因。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紙,剪成蘋果狀,一個蘋果上寫一個算式,然後請孩子們來,“摘蘋果”,如果孩子答對了,全班小朋友就對他說“對對對,這個蘋果屬於你。”如果答錯了,就對他說“錯錯錯,請你繼續再努力。”透過這些激勵性的語言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保護其創新的熱情。

  總之,現代課堂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取得一個裝知識的袋囊,而是從多方位、多角度促進學生全方面的發展。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地應用開放式教學,如何為開放式教學提供更完整的理論體系,如何處理好開放式教學中“放”與“收”的關係,這些都是開放式教學在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然而教師在鑽研新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的前提下,適當地應用開放式教學,對於學生的自主發展、創新思維的培養、實踐能力的提高都將有較大的幫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22

  半年來,我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針對半年來的工作,作出如下反思,希望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克服不足,總結經驗教訓,以促進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堅持學習教育教學理論,認真備課,及時批改作業

  備課中,我不僅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型別,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課前做好充分準備,課後寫好教學反思。佈置作業有針對性,有層次性,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出分類總結,進行適且的講評,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正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努力增強我的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

  使講解清晰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們的主體作用,讓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注意精講精煉,在課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動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總之,一學期的教學工作,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困惑,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缺點:如對新課改理念的學習,現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等。今後在工作中,彌補自己的不足,爭取取得好成績。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23

  本學期,我們數學教研組在“加強學習,更新觀念,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堅定不移地實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心的素質教育。轉變教研理念,改進教研方法,最佳化教研模式,積極探索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研工作新體系”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踏踏實實地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1、加強理論學習、新課程標準學習

  我校數學教師普遍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缺乏一定理論作指導,而實踐經驗只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用一定理論來指導,那麼這個經驗才能稱之為經驗。課改已進入第二學期,教師的觀念有了一些變化,但教學理念的切實轉變,基本理念的基本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所以,本學期我們仍然加強教師的培訓,學習《數學課程標準》,使廣大數學教師進一步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

  2、認真鑽研教材,運用新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在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及一些理論的基礎上,組織了教師圍繞課題上研討課。在教學中,教師都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鑽研教材,駕馭教材,在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學中,老師們也都能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能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中領會知識、感悟知識。

  3、藉助集體的力量,搞好課題研究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制定一份以年級組為單位的集體備課計劃,透過集體備課這一形式,加強了教師間的合作交流。同時也使“導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在面上得以開花,在點上得以深入。

  4、發揮傳統優勢,搞好數學特色建設

  本學期教研組在學生一頭,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有每日口算進課堂、每月口算等級賽、學期連環題比賽;有每兩週一期的數奧起跑線;有數學小論文比賽;有數學手抄報比賽;有的數學競賽。在這些活動中湧現出許多活躍份子和能手,為學校特色建設出了一份力。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24

  透過本次網上數學研修的學習,作為教師的我深深感到學習的重要性,進一步認識了新課程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立足於自己的本職工作,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積極實踐新課改。網上研修學習很快就要結束了,我個人感覺在這次學習中收穫很多,盤點收穫有一些感受、

  加強教學反思,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和聽課教師的評課建議,及時修改、補充、調整、完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這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能力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一個教師如果堅持寫教學反思,幾年以後很可能成為名師。我們要堅持寫課後反思、階段性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 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 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 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

  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2、對學數學的反思

  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 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 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 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己的講解並沒有很好 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 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總之,透過培訓對我來說有了很大的收穫,給我帶來了全 新的教學理念;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透過學習使我 對新教材教法有了更新的認識。我要把這些新的教學理念運用 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在教學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為農村基礎教育做貢獻!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25

  《商的變化規律》是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最後一部分內容,《商的變化規律》這堂課的內容跟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在小學階段,商不變的性質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給今後分數和比的性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成功之處:

  一、適當的調整教學內容。

  這部分知識對於學生來說比較困難,特別是被除數不變,除數和商的變化,及除數不變,被除數和商的變化這兩部分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比較難於理解。所以整節課我做了以下調整:先學習“商不變的性質”延伸到商的變化規律一、二,學生自始自終的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資料都來自與學生,比較真實,讓學生參與發現規律、探究規律、總結規律的過程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獨立思考是小組合作的前提,只有經過獨立思考才能進行有效的合作。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讓他們獨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組合作幾個環節,讓學生透過前面的學習,合作歸納出商不變的規律,並讓學生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體驗探究與成功的快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充分的利用計算中的現象,讓學生明白商的變化規律。

  每一種知識規律的形成,都離不開學生的實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計算,讓學生在計算、分析、對比中,發現總結出商的變化規律,然後再利用規律進行判斷、計算。

  不足之處及改進措施:

  整節課下來,雖然在教師的引導下,三條規律學生能夠有所感知,有所瞭解。但掌握得並不是非常好。似乎教學內容太多,學生一下子消化不了,如果能對教材進行分化處理,將三條規律分兩節課來上,那麼學生分出牢固掌握商不變的性質。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26

  新課程改革實驗以來,大家越來越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的數學課堂也逐漸變得真實而生動,教學的設計樸實而又創新,學生學得紮實而又愉快。

  本節課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垂直與平行》。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於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對於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裡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針對本節課,我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1、準確把握教學起點,努力還學生一個“真實”的數學課堂。

  本節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從複習有關“直線”知識入手,喚起學生的回憶,為新知的探究學習做了較好的街接準備。同時,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的興趣,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吸引、感染學生。

  2、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學手段樸實無華。

  回顧在《垂直與平行》的課堂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以分類為主線”展開探究活動,提出“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同學們想象的兩條直線的樣子畫下來?”“能不能把這幾種情況進行分分類?”這樣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透過想一想、畫一畫、分一分、說一說等多種活動進行觀察、思考,逐步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兩種情況。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透過分類,分層理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有利於提高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發現數學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發現垂直與平行現象。

  在處理教學難點“在同一平面內”時,我利用課件出示一個長方體,在長方體的不同面上畫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提問學生是否平行,幫助學生理解垂直與平行關係“必須在同一平面內”,直觀到位。

  3、新知的訓練點和拓展點扎實有效

  除了從主題圖中找垂直與平行現象,從生活中找,從身邊找,還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透過這些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進一步拓展知識面,使學生克服學習數學的枯燥感。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過程中來,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當然,樸實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實不是為了展示平淡無奇,紮實不是簡單重複的機械操作和訓練。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要充分應用數學課程改革的理念,紮紮實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我們的課堂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動起來,讓課堂融入我們的智慧和思考,讓課堂充滿勃勃生機。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如:

  1、重難點處理速度較快,後進生沒有理解到位,以後的教學中應因材施教,照顧後進生。

  2、有一名學生的發言不夠準確,我沒有及時指正出來。

  3、時間把握不夠好,後面還有一個小環節沒有完成,學生們也失去了一個自我小結、交流的機會,這也算是一個遺憾吧。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這節課一開始我用估一估幾個數,讓學生回顧知識,為本節課進行的數學活動作好鋪墊,接著創設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主動參與到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的教學中去,使學生體會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我發現在教學中有幾點值得思考:

  1、在估算教學中,這是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確合理的運用估算,而不能盲目套用四捨五入法。例題的解決出現了多種方案:104×49如算成110×50,104×50,100×49,100×50,100×45。怎樣使學生能自己感受到第四種演算法的合理性,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在討論中慢慢發現了前兩種方法的優越性。符合實際又方便計算,體會到了估算帶給我們的捷便。

  2、透過練習讓學生理解,在進行乘法估算時根據實際情況有時要是把兩個因數都要估小,有時要把兩個因數都估大,有時要把一個因數估大,另一個因數估小。

  3、只有在實際情境中,才能產生多樣化的估算方法。單純地進行機械的估算訓練,是難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只有結合曰常生活進行訓練,體驗估算的方法,明確估算還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才能提高學生估算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27

  垂直與平行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於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而且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無論是走在寬廣的大街上,還是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裡,環顧左右應該都不缺少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對於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裡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鑑於此,在課的開始部分,透過用鉛筆擺一擺,讓學生在白紙上去畫不同位置的兩條直線,然後從學生的作品中選出代表性的畫法進行分類,從而引出平行與垂直的概念。再透過讓學生去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的現象,加深學生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最後透過找、擺等環節,在學生進一步認識垂直與平行的同時,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透過欣賞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感受數學的意義。

  1、在課的開始階段,我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在一個很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接著,又出現了一條直線,那麼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會怎樣?請同學們睜開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線的位置畫出來。這樣,以空間想象為切入點,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無限大的平面內出現兩條直線,並要求學生把想象出的兩條直線畫下來,直接進入純數學研究的氛圍,創設這樣純數學研究的問題情境,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感染和吸引學生,並有利於學生展開研究,特別是為較深層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礎,做好過渡,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

  2、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悟知識。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我緊接著追問了一句:為什麼要加上“互相”兩個字?問題一丟擲,我就後悔了,因為孩子們剛剛才對“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馬上讓他們去說“為什麼”,可想而知,學生被我問得一頭霧水,只有很少幾個學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說幾句。後來在評課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有同感。作為比較抽象的概念性知識,必須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去感悟,如光用口頭解釋,只會事倍功半。其實,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現的時機上還應再考慮、再斟酌。我校周老師建議,這個問題其實在讓學生說了兩條平行直線的關係以後,再丟擲這樣的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3、準備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紙上畫了一組平行線,讓學生觀察是否平行,然後左右對摺白紙,讓學生觀察兩條直線是否還平行,由於太倉促,只有部分學生能夠看出並理解兩條直線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再去想象一下,效果會更好。

  4、時間把握不夠好,後面還有一個環節,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順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夠好。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28

  在《垂直與平行》的課堂教學中,沒有花架子,沒有與課堂無關的語言和行為,沒有譁眾取寵的調侃和媒體展示,所有的一切教學手段都是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以分類為主線”展開探究活動,提出“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同學們想象的兩條直線的樣子畫下來?”“能不能把這幾種情況進行分類?”這樣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透過想一想、畫一畫、分一分、說一說等多種活動進行觀察、思考,逐步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兩種情況。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透過分類,分層理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有利於提高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發現數學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發現垂直與平行現象。在處理教學難點“在同一平面內”時,我利用課件出示一個長方體,在長方體的不同面上畫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提問學生是否平行,幫助學生理解垂直與平行關係“必須在同一平面內”,直觀到位。

  成功之處:

  新知的訓練點和拓展點扎實有效。除了從主題圖中找垂直與平行現象,從生活中找,從身邊找,還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透過這些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進一步拓展知識面,使學生克服學習數學的枯燥感。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過程中來,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不足之處:

  1.重難點處理解速度較快,後進生沒有理解到位,以後的教學中應因材施教,照顧後進生。

  2.有一名學生的發言不夠準確,我沒有及時指正出來。

  3.時間把握不夠好,後面還有一個小環節沒有完成,學生們也失去了一個自我小結、交流的機會,這也算是一個遺憾吧。

  改進措施: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29

  《線段、射線、直線》是在學生學習了線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學習本冊平行與垂直知識的基礎。教學時我藉助多媒體動態演示,直觀形象地引入線段、射線和直線,並讓學生討論線段、直線、射線的聯絡和區別。因此我把該課的教學目標定為:認識線段、射線與直線,瞭解它們的聯絡和區別及表示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比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重點是認識射線和直線,瞭解線段、射線和直線的特徵及表示方法。難點是掌握直線、線段、射線的區別與聯絡,建立空間觀念。

  一、把準起點,促進發展

  由於學生在二年級時已初步認識了線,並對線段與直線有一定的認識,雖然四年級學生的空間觀念有一定的發展,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而本課教學的線段、射線、直線都是一種數學化的符號,具有較高的抽象性。所以對於三線的教學我從已知的線段入手,再到射線、直線,這樣設計由淺入深,學生易於接受。學後進而透過比較三線的區別與聯絡,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絡,也突破教學重難點。這樣對教材的處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參與實踐,加深理解

  作為概念教學課,我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經歷數學的過程中逐漸建立概念。透過操作,讓學生對自己原先的猜想進行了一次驗證,也對這個知識點的把握理解的更加深刻。還有最後讓學生透過今天所學的知識創作一副圖畫,這裡不僅讓學生體驗到學數學是為了用數學,更讓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得到發揮和培養。

  三、直觀教學,簡潔明瞭

  利用多媒體的直觀顯示,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觀化,使知識簡潔、明瞭,讓學生容易接受。本節課中,射線和直線這兩個概念是很抽象的,學生難以理解。利用多媒體的動態功能幫助學生建立“無限長”的表象。這樣,透過互動技術實現數學隱性知識的顯性化,讓他們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線段、射線和直線概念的涵義與區別。

  四、充分感知,發揮想象

  這部分內容屬於空間與圖形部分,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給予學生想象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來想象直線和射線的樣子,透過想象來充分理解“無限長”的含義,使學生對射線和直線的理解並不僅僅停留在自己看到的表象上,而是向更加廣闊的二維空間發展。

  五、聯絡生活,尋找原形

  數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許多的數學知識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雖然射線、直線是抽象的數學知識,但是它們在生活中有很多“原型”,比如手電筒發出的光等。

  六、不足之處

  1、學生在課堂上雖然也經歷的想象的過程,但是在教師任務驅使下的想象總顯得被動了些。

  2、在教學射線這一概念時,關鍵詞找的不夠嚴謹,沒有強調只有一個端點;板書的設計中缺少了字母表示法,有待完善。

  3、對教材的鑽研方面,自己還停留在要教什麼這個層面上。僅僅是圍繞要教的內容逐個設計教學環節,並未預想其輕重。所以自己的課堂教學就呈現那種無節奏感的狀態,還得努力。

  4、在學生的討論與交流出現分歧時,沒能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式學習,錯失了良機。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30

  “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110塊呢?”的問題情境。透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透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

  (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於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採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

  (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於從生活經驗出發,便於學生的理解,也便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31

  《角的度量》的教學反思角的度量,一直是我感到頭痛的一個知識點。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同時知識盲點也比較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為了突破重點與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是課題的引進。我先出示兩個角,讓學生去比較兩個角哪個角大?有人認為角1大,有人認為角2大。當他們在爭論不休時,引入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角的度量”從而產生學習需求。其次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是具備這種自主探索能力的。

  課堂中學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數,這些數的排列有規律,一個從左往右,一個從右往左,中間正好是90”;“我發現量角器上90這個刻度與量角器上最下面這個刻度交叉在一個小點上”;“我從最大的刻度數是180這個數上猜測到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我發現下面有一個小半圓,最中間有一個點”。你看學生研究得多認真,觀察得多仔細!一節課下來我發現還是有學生會把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畫角和讀角的大小的時候讀錯讀數。還應再加強畫角和讀角的練習。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32

  《積的變化規律》主要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透過這個過程的探索,不但讓學生理解兩數相乘時積的變化隨其中一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體會事物間是密切聯絡的,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這堂課我以幾組口算乘法算式為載體。口算環節結束後,我問:“你能根據每組算式的特點接下去再寫2個算式嗎?”透過這一環節,只要學生能寫出算式,那麼他基本上對規律就有了大致的瞭解,雖然說不出,也心領神會了。

  但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學生突出的表現是不能準確的找到積的變化規律,學生似乎只停留在知識的表面,在教完這節課後,留給自己是無盡的思考,為什麼學生開始學習時興趣高漲,到後來的沉默,說明學生沒有正真的掌握,接下來只好培養學生遷移類推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透過學生多說多練來改善了。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33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最後一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角、會度量角。這節課我把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一起進行的。課前我很是擔心,教學內容是不是太多了,擔心會進行不完。沒想到今天這節課完成的很順利。角的分類進行的很快,因為有好多學生已經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因此,我把重點放在了角的畫法上。

  本節課我採取以學生自學為主的形式教學,學生由於已經有了度量角的基礎,所以課堂上透過自學絕大學生,都知道了角的畫法。透過自學後,我引導學生總結到畫角的重點:一條射線,兩個重合,找準度數,畫好另一邊。只有少數個別的學生存在困難,此時我再發揮小組的作用,幫助這些孩子。在展示環節,我充分讓學生展示不同開口方向和大小的角的畫法,發現有刻度標錯的現象,引導學生分析尋找錯誤的原因。然後重點練習正確區分內刻度和外刻度的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新知。

  反思:由於本節課教學內容較多,設計的在本節課最後拓展提高的一個環節,要讓學生利用一副三角尺畫出制定度數的角,這個練習沒能進行。如果分兩課時進行,我想效果會更好。期待明天的練習會看到學生們對今天知識的更好理解掌握。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34

  垂線是小學階段所學的初步幾何知識之一,也是學生最難接收和掌握的知識之一。怎樣使學生掌握這一知識要點,我沒有按教本上的概念和定律說教,而是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了解並知道生活中的垂線。透過學生動手操作了解垂線的特點。我是從以下幾點進行教學的。

  1、學生動手引出垂線

  我在講這一課之前讓學生自制學具。也就是用兩根木條或硬紙條製成能旋轉的活動角。讓學生將準備好的學具放在桌面上,旋轉其中的一根,使其中一個角成直角,再量一量其他三個角,看是不是都是直角.由此引出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

  2、學畫垂線

  先學畫過直線上任意一點做它的垂線,再學過直線上給定的一點畫垂線,最後學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這樣有易到難,循序漸進,便能水到渠成。指導學生畫已知直線的垂線應注意以下幾點:

  (1)用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與已知直線重合,再沿著另一條直角邊畫直線。

  (2)畫垂線時應先重合邊後重合點。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35

  《商的變化規律》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熟練掌握《積的變化規律》和除數是兩位數商一位、兩位的筆算除法的基礎上教學的,讓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既為學習簡便運算作準備,也有利於以後學習的相關知識,是小學數學中十分重要的基礎知識。教學《商的變化規律》這一課後,感慨頗多,收穫也很大:

  在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積的變化規律”,為這節課的教學打好了知識基礎。教學中我巧妙地抓住並利用了這一基礎知識:“我們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著密切的關係,既然乘法中有這樣的規律,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著類似的規律呢?”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學生很自然的由乘法中的變化規律類推出了除法中的變化規律,既準確地找到了新知的切入點、著手點,合理的運用了知識的正遷移,又為後邊學習活動的開展奠定了一個探索研究的基調。這就將整節課的落腳點定位在了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而非僅僅是知識點的掌握上。

  在數學課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三個不同的問題情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觀察、猜想、驗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不求十全十美,只求一得。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採用一領、二扶、三放的策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每個學生自由計算、思考,小組討論總結,最後進行全班彙報。學生透過計算、發現、交流、辨析、整合,發現商的變化規律。整個過程比較真實,讓學生參與發現規律、探究規律、總結規律的過程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嘗試、交流過程中,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本節課,學習了商的變化規律的三條規律,每一次都是讓學生透過“觀察——探索——交流——總結”完成任務,最後,一個環節,我都讓學生根據黑板上的板書,用數學語言自己總結出規律,這樣,更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記憶,理解。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幾點值得反思的地方:

  這節課的課堂容量比較大,因此,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前面花的時間較多,導致練習的時間較少;回答問題沒能夠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氣氛不夠活躍,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也不夠高。

  我覺得三個規律在一堂課中教學完顯得倉促,雖然商不變規律是重點,但被除數不變的規律是難點,它弄清楚了,下面的學習,就輕鬆多了。課後我想是不是將這一節課分為兩個課時,將商的變化規律與商不變的規律分為兩節課來教,同時在商不變的規律中還可以加入被除數、除數末尾有零的時候豎式的簡化,這樣就能夠使每一部分的內容都足夠完整,使學生獲得的知識足夠清楚明白。

  總之,這節課,使我充分感受到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多為學生創造交流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還給學生。讓學生在一種寬鬆的、民主的氛圍中去學習,感受學習的快樂,提高學習的興趣。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真正喜歡的課堂;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習,才是真正快樂的學習。所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努力不斷地去學習、去嘗試,不斷改變教學方法和授課模式,不斷提升自己。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36

  大半個學期已經過去了,以下是我對12月的一些反思和收穫。

  12月,在班級管理上我主要培養孩子們的良好的行為,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在學生中樹立榜樣,在日常學習中,時刻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繼續逐漸養成認真聽課、認真作業、下課好好休息、講文明、講禮貌等良好常規行為好習慣。

  烏申斯基曾有過這樣一段話:“教師個人的範例,對於學生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在這段時間我在空閒時間陪著學生一起玩耍,拉近了我和孩子們的距離。在和孩子們的溝通中我會將一些在班級工作中要求學生做到的,率先垂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學生。如彎腰撿紙,提前到校,收到了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在數學教學上這段時間主要學習了連加連減,混合加減等知識,採用多媒體教學,在連加和連減的基礎上學習加減混合,效果較好。

  學生透過動畫演示,能夠清楚地說出過程,也能夠自己列算式解答。但是在作業中都是靜態的圖,沒有過程性,學生就分不清先算哪,再算哪,不太容易列出算式。而這部分內容具有很強的現實運用性,因此在作業中要讓學生先說,描述過程,再列式計算。讓他們充分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但是學生在計算這方面只要細心都能夠計算正確,但是對於圖文的題目掌握還是不到位,需要加強練習。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37

  本學期是五年級的第一學期,絕大多數學生透過四年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初步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基本的數學思維以及基本的數學能力。由於五年級的教材,無論從認知上還是能力上都對學生比以前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有少數同學出現了學習困難的現象。所以,這對老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我在本學期做了以下的工作:

  一、我在假期裡就提前制定教學計劃,認真設計教學活動的方案,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帶領全組老師通讀教材教材。每一節課後,都認真佈置作業,堅持形式多樣的批改作業的方式,注重對學生錯題的收集和糾正工作,真正做到了教學八認真。

  二、重視教材的靈活處理和創造性地使用,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堅持聽組內、校內外同行老師的示範課和隨堂課;請教育專家隨堂指導;堅持參加各種(區上)的教師研培活動,重視組內的集體備課,使自己的教學更嚴謹、更科學。

  三、教學是師生互動的一種活動,學生才是主體,而教師只是組織者和引導者。所以,我儘量在教學中採取靈活、多樣、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實施教學活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分層教學、分層要求、分層佈置作業、分層輔導,做到使學困生進步、使學優生更優,達到師生共同發展的目的。

  四、老師也要不斷學習。為此,我儘量抽時間大量閱讀各種教育書籍和教學資料,寫出心得、體會,從理論上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以便指導以後的教學工作。

  五、作為一名特級教師,我時刻不忘自己身上的責任,在搞好自己工作的同時,還需要把自己教學中的點點滴滴也同行分享,11月為成都市小學數學教師上了示範課《分數大小比較》,深受專家和同行的好評。5月,隨四川省小教中心的領導一行,為巴中市的學校和老師上了《小數乘法》的示範課,並作了題為《計算教學策略》的報告,受到好評。

  六、對年段組的工作認真負責,帶領全段老師搞好教學研究的同時,積極開展學生的數學特色活動。例如:設計單元小結表、開展數學生活手冊的評比、利用節假日鼓勵學生完成綜合實踐活動、成功舉辦了小櫻桃杯數學競賽活動等等,使我們的教學工作更生氣勃勃。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38

  本學年,學生剛剛升入五年級,我努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現小結如下:

  一、以課堂教學為核心

  1、備課。學期初,鑽研了《數學課程標準》、教材、教參,對學期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學期中,著重進行單元備課,掌握每一部分知識在單元中、在整冊書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學生怎樣學,學生將會產生什麼疑難,該怎樣解決。在備課本中體現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後習題的作用,設計好練習。

  2、上課。

  一是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思考。然後,放手讓學生探究,動手、動口、動眼、動腦。針對教學重、難點,選擇學生的探究結果,學生進行比較、交流、討論,從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接著,學生練習不同坡度,不同層次的題目,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思維。最後,儘量讓學生自己小結學到的知識以及方法。現在學生普遍對數學課感興趣,參與性高,為學好數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二是及時複習。根據艾賓豪斯遺忘規律,新知識的遺忘隨時間的延長而減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識基本是當天複習或第二天覆習,以後再逐漸延長複習時間。這項措施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遺忘快、不會複習的特點。

  三是努力構建知識網路。一般做到一小節一整理,形成每節知識串;每單元整理複習形成知識鏈,一學期對整冊書進行整理複習。學生經歷了教材由“薄”變“厚”,再變“薄”的過程,既形成了知識網,又學到了方法,容易產生學習遷移,給學生的創新、實踐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業。針對不同的練習錯誤,教師面批,指出特別問題,集體訂正共性問題。批改作業時,教師點出錯題,不指明錯處,讓學生自己查詢錯誤,增強學生的分析能力。學生訂正之後,仍給滿分,鼓勵學生獨立作業的習慣,對激發學習的興趣取得了較好效果。分析練習產生錯誤的原因,改進教學,提高教師教學的針對性。

  4、注重對後進生的輔導。對後進生分層次要求。在教學中注意降低難度、放緩坡度,允許他們採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學習。注重他們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對學生的回答採取“揚棄”的態度,從而打破了上課發言死氣沉沉的局面,使學生敢於回答問題,樂於思考。

  5、做好測試評估工作。評估不只是看學生學習成績如何,更重要的是瞭解學生學習的心理,作為教師改進教學的依據。在測試卷中,增加了體現學生思維過程的試題。測試的結果也不再作為評價學生唯一依據,而是看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的努力程度。在評講試卷時,打破按順序逐題講解的模式,嘗試採用按類講解。如:將試卷中有關概念的歸為一類進行講解。希望透過這一改變,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掌握、運用知識。

  二、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改變“以知識為本”的傳統認識,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觀念,緊緊圍繞學生的探索與創新活動展開,呈現出“樂、實、活、新”的教學情境。例如:找規律;動物拼圖;我當收銀員等活動,都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解放了學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創造了讓學生操作、實驗的機會;獨立思考的機會;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終以一種輕鬆、愉快的心情去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三、注重學生學習體驗,精心設計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在原教學大綱對知識要求達到“瞭解、理解、應用”的基礎上,同時強調學生“經歷了什麼”“感受了什麼”“體會了什麼”,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展現教材豐富的過程,讓學生在探索中經歷“再創造”,激勵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設法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驗證、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形成、發展和應用,讓學生在多向交流、合作、探究中學會學習。儘管我們呼喚教學的隨機生成,但課前還得精心設計,通向認知彼岸的途徑也需精心選擇。

  真實的教學是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預定的軌道運作,常會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資訊、新情境、新思維和新方法,尤其當課堂比較開放時,實際的教學過程遠比預定的要生動豐富得多。另一方面從教師設想的教學程式到實際進行著的過程,從教到學到學生髮展的軌跡本身就是一個動態變化和生成的過程。教師需要重新審視課堂教學,學會審時度勢,現場調整教學預設,引導以生命為載體的動態生成性資源納入到預定的課程目標之中,促進課堂活躍,讓教學湧動生命的靈性。

  綜上所述,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努力逐步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透過課堂教學主渠道去實施,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服務。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39

  6月3日,我和小學數學教研員到我縣一所村完小,聽了一節三年級的數學課。課的內容是"幾個幾,老師的教學出現了3個知識性的錯誤。我說兩處:

  錯一題目:一個西瓜等於16個蘋果,4個蘋果為1000克,1個西瓜有多少千克。教師在引導學生弄清數量關係和單位名稱時,卻出錯了。

  錯二題目:6根胡蘿蔔換2根大蘿蔔,9個大蘿蔔換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能換幾個胡蘿蔔,教師也找不到直接的等量關係。

  評完課出來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教師閱讀年,我們都在積極倡導教師讀書,作為村完小教師,應讀什麼書,才更適合我們。我想可以從以下三點考慮吧:

  一是要合理安排時間。農村小學教師日常工作繁忙,常常連晚上也會被搭進去。上班時間讀書幾乎不大可能。雙休日、春秋假、寒暑假應該是教師安排讀書的好機會,要合理分配好,充分利用好。

  二要切合工作實際,先讀懂教科書。教育書籍浩如煙海。獅子大開口,什麼書都要讀,只會什麼書也讀不好。根據自己從事的教育教學(此文來自)及研究活動的需要,先讀懂教科書;在會上課之後才“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缺啥補啥,“對症下藥”,無論對工作還是自身都是很有裨益的。

  三要結合自身,讀些提高自身素養的書。每個人的生性差異,決定著不同讀書興趣的形成;個人讀書興趣與所學專業有別,又導致其知識結構上的盈缺。針對自身知識結構的特點與現狀,在力求專業深度和新度的同時,適當讀一些興趣與專業以外的書籍,不但能完善和拓寬知識結構,培養更廣泛的閱讀興趣、更精深的人文素養,而且能使自己的工作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也許我的觀點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至少不會得到領導的認可,但我還是認為,如果一名教師連教科書都沒有讀懂,你叫他讀聖賢書、寫讀書心得,又有什麼用。

  但願我的觀點能給村完小教師一點啟示。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40

  今天上的是《圓柱的認識》,從整節課的教學效果來看,自我感覺不錯。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就想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透過自行探究與合作交流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但上課之前,又一直忐忑不安,教學任務能完成嗎?帶著這種不安開始上課,隨著教學內容的進行,我這種不安也隨之消失,學生給了我不一樣的'感覺。

  在本節課中,我從問題入手,組織學生圍繞觀察感知圓柱的有關特徵後,展開驗證性的操作活動(主要驗證兩個關鍵問題:“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兩個圓”和“側面是一個什麼樣的圖形”)。學生以活動小組為單位進行驗證。方法由學生自定,完成後全班交流。從活動後的反饋來看,活動效果較好。如在驗證“兩個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圓”這一知識點時,學生不但驗證成功,而且方法也較多。一種是說量一下底面圓的直徑,直徑相等,他們的周長、面積相等。第二種用線圍,量圓柱的底,量出底的周長,再用此線量一量另一底面周長,用的線長度相同,說明兩底面相等。還有學生想出了個相當簡單的方法:把圓柱的底面畫下來,然後把圓柱的另一底面直接與畫在紙上的圓進行比較。

  體現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對“側面展開後是一個什麼樣的圖形”這一特徵進行驗證中,效果也相當不錯,有的小組沿高剪,得到長方形;有的小組斜著剪,得到平行四邊形。由於我準備的疏忽,剪開的圖形沒有出現正方形的情況,這時,有的學生就提出了沿高來剪,還有可能出現正方形的情況。並說明如是正方形應具備的條件。學生的驗證,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領會展開後長方形的長、寬與原來圓柱的底面周長、高之間關係的教學變得順其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