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百年孤獨》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_讀《百年孤獨》的感想作文

《百年孤獨》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

  書籍簡介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

  《百年孤獨》主要內容

  寫的是布恩地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歷和馬貢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及至消亡的歷史。作品內容複雜,人物眾多,情節離奇,深刻反映了歌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

  《百年孤獨》作者簡介

  《百年孤獨》作者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倫比亞的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作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名家稱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百年孤獨》描寫的是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還有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的興盛和衰敗。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以及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完美的將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華麗的虛擬世界,使這本書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該本書表現了拉丁美洲令人驚異的瘋狂歷史,也使得馬爾克斯被人們稱為“二十世紀文學標杆”。

  -------------------------------------------------------------------------------------------------

  下面由小編為您整理出的《百年孤獨》讀後感30篇,一起來看看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1

  我是在一個下午讀完這本書的,仿若已經經歷了漫長的孤獨歲月,恍惚間彷彿已經穿越了一生的時光,經歷了那一場又一場的或痛苦或波折或感悟的“鬧劇”。

  我不知道我是否讀懂了它,或者說我不知道我從中深深感觸到的那些所謂的情感,是否是作者真正想傳達的情感,也許我需要再重新回味細品它一遍,到那時候,肯定又會有另一番別樣的感觸了吧。

  但就這第一次的淺顯閱讀,我對“孤獨”的理解好像有些不同以往了……

  也許,孤獨會教會我們好多東西,指引人們閱讀、思考、在不甚艱難的人生裡獨自堅持,教會人們適應時間的漫長亦或者是短暫,把握每個人的命運。

  《百年孤獨》中的孤獨能夠如此透徹心扉,在我看來,是因為它向我們娓娓道來了如何沉悶地活著。

  在這個比《紅樓夢》還要繁複、難記的家族體系中,“活著”是所有情節發生的唯一前提。為了尋找活著的方式,為了尋找活著的意義……為了所謂的活著,一個生活在地球角落裡的百年家族陷入了無限的疲憊與孤獨之中,在茫茫歲月中上下求索,忙忙碌碌……

  但是,我並不覺得它是一個悲劇,我相信,雖然經歷過這數不盡的無論是種種情愛的糾纏折磨,還是夢想追尋的茫然,又或者是繁雜錯亂的現實,但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東西,他們看透了這個世界,並且活下去,甚至死去。

  他們遠離了故鄉,遠離了熟悉的一切,遠離了常規,選擇了一條別具一格的屬於自己的生存之路。他們在路途中探索生命,享受孤獨,經歷夢境一樣玄妙的人生……我相信,他們沒有一個人會後悔當初的選擇。

  他們的孤獨,令我仰慕,令我欽佩。

  《百年孤獨》讀後感2

  這是一本飽含孤獨的書,厚厚的書頁承載著厚厚的孤獨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孤獨是一開始就註定好的,在那本羊皮手稿中,從第一代人傳至第七代,一直沒有被研究透,而正因為家族中無人,也就不能知道家族的命運走向,我覺得這是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一個獨具匠心的安排。一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並不知道作者採用倒敘的手法,被一連串看似一樣的名字弄得眼花繚亂,再去看作者著此書的目的,是要透過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個社會現實。

  雖然我並不太瞭解拉丁美洲的歷史,但是透過這本書,我能夠感受到在那個年代,那片土地,那一群人類的內心。我想我是難過的,因為能夠確確實實地感受到那份孤獨與無奈。我想我又是幸運的,透過這本書,我學到的是該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過好自己的生活。

  《百年孤獨》讀後感3

  讀《百年孤獨》純屬是一個偶然,經同事推薦就借回家看看,看了一遍,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敘、插敘給弄暈了,讀完後也不能完全瞭解其義。今天,在朋友圈裡看到一篇關於《百年孤獨讀書筆記》的文章,忽然想解我一直以來的疑問,便細細的閱讀起來。

  文章的作者讀了三遍《百年孤獨》,並對作者的身世及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了深入的瞭解,這種執著探索的精神著實讓我敬佩,不由得讓我想起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誠心,也夠努力,總會有一定的收穫。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其實寫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的興衰。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

  “不團結”在我的印象裡有很多解釋,從片面的角度說,它是自閉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棄的。其實在職場上也不乏這樣的案例,團結協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而實際上我們往往是在本職工作上傾盡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實一個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這也說明越是淺顯的道理,越是難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導我的這次閱讀,也讓我感覺到自己思維的侷限性。閱讀,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可能有時,讀著讀著,我們會發現它是在寫自己的故事,裡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閱讀的自己,這種感覺會拉著我們繼續閱讀;有時,當發現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出現在眼前時,那種興奮之情無以言表。

  閱讀不乏是個好習慣,它不僅能豐富人們的知識,也能養成價值的判斷力,那我們為何不取別人所長,來逐漸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獨》讀後感4

  剛開始看《百年孤獨》的時候,發現有幾個奇怪的地方,首先,布恩蒂亞家族中的人名反覆用的都是阿卡蒂奧和奧雷連諾,這也彷彿他們的生活一直是在一種可怕的迴圈中度過的;其次,故事的情節很具神話色彩,死去的人可以因為按奈不住寂寞從新回到人間,甚至與活人交談。這也引起了我看下去的衝動,這是一個彷彿描述一個國家百年的繁衍與生存、恥辱與壓迫的故事。

  霍·阿·布恩蒂亞帶領他的妻子,以及他的親屬朋友們歷盡千辛來到了一片未開墾的土地上,開闢了一片廣闊的天地,這塊後來被命名馬孔多的小鎮上,蘊含了無窮的神秘,但似乎又令霍·阿·布恩蒂亞陷入了無窮的孤獨。在他身上也體現了那種可怕的迴圈,在他對創造發明產生厭倦以後,便整日地呆在實驗室裡製作金屬金魚,每做到二十條的時候就將它們熔化重做。他的後代奧雷連諾又從戰爭走向孤獨,終於也陷入了迴圈制作金魚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地傳承,又一代代地都是那副孤獨樣,直到家族的最後一代奧雷連諾·布恩蒂亞的出世,由於壟斷資本主義的入駐,不僅是布恩蒂亞家族,整個馬孔多已經開始沒落了。那本羊皮書卷上用梵文字描述的這個家族從建立到沒落其實已經是註定的宿命,終究是一個可怕的迴圈。

  《百年孤獨》讀完後都會給人留下一種沉重感,我認為這種感覺才是作者真正想傳達給讀者的。

  《百年孤獨》讀後感5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書中描寫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獨中死去,他們的經歷大致是相同的,在馬孔多這一片土地上,沒有進步,沒有創新,每天重複上演同樣的劇情,生活在那裡的居民註定是不快樂的。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的歷史是不斷重複著的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孔多的繁榮。因為馬孔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他曾向妻子抱怨說道:“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地過日子。”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顆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荷塞死去了,連同馬孔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也重複上演著同樣的悲劇,導致馬孔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到最後整個馬孔多就被一陣來歷不明的風颳走了,從地球上消失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是壓抑的,因為整本書幾乎沒有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才發現自己是這麼地害怕孤獨,討厭孤獨。我們每天都生活再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裡,科技發達,文明進步,我們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於是我們開始反思,是不是節奏太快了?是不是步伐太倉促了?是不是該停下來,尋覓一份安靜,讓心靈歇歇腳?可是隻有停下來才會發現,原來我們不停地往前趕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只有不停地創新,不斷地進步,我們才會快樂。

  當我讀到:當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看到被螞蟻吃得只剩下一小塊兒皮的兒子時,他終於破譯出了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北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馬孔多從地球上颳走了,從此這個村鎮就消失了。

  有什麼東西在我內心深處輕輕地爆炸了,一朵一朵小小的淡白色的雲朵炸開了,就像花朵不得不綻放一樣。我多麼希望,所有人的孤獨都能消失,我們要的不是一個熱鬧的表象,而是一個真實的未來。

  《百年孤獨》讀後感6

  《百年孤獨》是世界文學史上迷幻現實主義代表作,透過閱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對三個字的感悟非常深刻——想象力。馬爾克斯給主人公設定了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用文字講述了一個家族七代人的故事,以及在戰亂的年代裡馬孔多小鎮的百年曆史,歷經風雨和歲月,故事還融入了神話傳說、宗教以及民間故事等素材,豐富多彩。

  百年孤獨是圍繞布恩迪亞家族展開的,第一代布恩迪亞人的傳奇生活經歷就讓我感到驚奇。布恩迪亞與烏爾蘇拉結婚卻害怕長出尾巴於是穿著緊身衣,被大家嘲笑,之後在鬥雞比賽中勝出後殺了譏笑自己的同村村民。之後又收到村民鬼混的攪擾,痛苦淒涼的眼神讓他不得安睡,於是決定逃離這個村子。經過兩年的遷移,他們來到一片被大沼澤地圍繞的小鎮馬孔多,在夢的指引下定居此地。他很聰明,是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從吉普賽人帶來的文明中發現了獲得了很多知識,並有了新的發現,因此對科學文明十分嚮往,整天研究自己的科學實驗,最後因精神失常而死去,家裡的重擔落在了妻子烏爾蘇拉身上。

  以上便是百年孤獨中第一代人的故事,讀過之後,你是否被作者的想象力而震驚了?透過閱讀這本書的後續故事,你會發現烏爾蘇拉活了110多歲,見證了馬孔多小鎮的百年曆史。而在這段歷史裡,發生了幾十次內戰,戰爭的殘酷讓底層人民生活艱難。

  百年孤獨深刻的揭示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的殘酷和普通民眾的愚昧和盲目,讓我們感慨萬千!

  《百年孤獨》讀後感7

  因為書中無可抗拒的悲劇結局,我躺下後翻來覆去睡不著。布恩迪亞家族百年興衰的歷史,每個人無可排解的焦灼與孤獨,冥冥中無可抗拒的宿命都讓我無法入眠。這是一部拉美歷史的興衰史,伴隨著城鎮的建立,科技的發展,殖民者的入侵,自然災害的肆虐,原著民的反抗、掙扎、屈從乃至安於命運的安排。整部書充溢著靈異鬼魅的色彩、異於西方現代文明的情調。文字富有寫實性,生動逼真的再現生活的同時,又不乏詩意、幽默與浪漫,許多段落讀下來津津有味,忍俊不已。

  今天整本書大概又過了一下,整理了一下布恩迪亞家族七代百年的譜系,對書中的情節愈發的明晰起來。這本書是我接觸到的第一本拉美文學的書籍。可以說這是一個很高的起點。該書是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同時,該書也是中國第一次獲得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中國文版授權,據說是天價。2011年6月第一版。我很慶幸選在這個時候來讀這本書。我記得以前也經常看到這本書的中文版,但是隻知其名,不曾深入。原來以前的都是盜版啊。如果十年前讀這本書,我未必能理解其中的精髓。我現在讀一部作品,更喜歡作品中體現人性,揭示人性的東西。我相信,無論歷史如何變遷,人性的東西總是最基本的最恆遠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把人性置於廣闊的時代變遷之中,舉重若輕地把拉美的歷史透過一個孤獨的家族歷史體現了出來,並警示世人,拉美將走向何方?

  人們習慣於把《百年孤獨》看作魔幻現實主義小說,而我更贊同馬爾克斯自己所說的:“我寫的都是現實。”我相信超自然自量的存在。而在越是落後的地區,靈魂與鬼神都是與人類同在的。譬如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我想極少人不相信人死後是有靈魂的,所以靈異的事件總是頻頻出現,你把它看做是迷信也罷,只是人的意識也好,它就是存在著,在現實中,或者在腦海裡,反正總有一個所在。你可以把它看做魔幻,也可以把它當做現實。

  這本書的譯者是范曄,是我們的同齡人,70後。他的中國文學的功底也是相當好的,語言華美、幽默、又滿是無可奈何的憂傷。我真以為自己在讀中文原著呢。一個翻譯者能夠讓讀者有廢寢忘食讀下去的衝動,就已經是成功的了吧。哎,跟人家比起來,我們真是慚愧。人家年紀輕輕,翻譯起來竟是大家手筆,我輩讀此書,竟然還有不認識的漢字,慚愧慚愧啊。唯一困惑的是,根據網友的介紹,好象別的版本里出現的豬尾巴是個女嬰,范曄的譯本里卻是個男嬰,真想趕緊找到其它的版本看看,或者如果自己懂西班牙文,找來原文看看也好。

  不知道是不是閱歷增加了,我讀此書,倒是沒有太多時光錯亂或者身在魔幻或者異國的感覺。相反,我倒覺得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曆史跟中國的歷史有相近之處,難道是書中有東方的元素?還是因為同樣曾經遭遇外敵的入侵?或者是經歷了從落後到文明的苦難過程?包括書中人物的命運我在今日的農村依然可見。

  這樣一部作者傾其心血寫了一年多的鉅著,當然不是我三天就可以領略其精髓的。這也是我讀書的習慣。對於喜愛的書,第一遍往往是要焚膏繼晷通讀,瞭解故事梗概,知道其結局,方可安心;第二遍則是理清人物脈絡,瞭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之後則不知道是不再讀或者是若干遍地咀嚼,取決於對作品的喜愛程度及作品對我的影響。

  又是凌晨了,明天繼續“孤獨之旅”。

  《百年孤獨》讀後感8

  在與世隔絕的馬孔多里,濃縮著一個世界,濃縮著世界上的各類人,也濃縮著世上所有的孤獨。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裡的所有角色,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裡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著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對映著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著,探知的慾望和放棄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為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他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於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為。可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慄樹樹幹上,被迅速地遺忘。昔日的鍊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裡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著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著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至於烏爾蘇拉則是一位任勞任怨的勞動者。在那個時不時鬧得天翻地覆的家中,她永遠是這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和精神支柱。她從沒有唱歌的樂趣,也沒有遊玩的雅緻,各種勞動如同拼圖一般拼湊出她那緊湊而又孤獨異常的一生。她無處不在。她的身影出現在傢俱的迷幻倒影中,出現在樸實無華的天地中,出現在糖果小作坊的喧囂聲裡。她又虛無縹緲,就像是來到人間透過勞動來贖罪的亡靈。到最後,伴隨著她的死亡,她的名字也被丟到了記憶的深淵之中。作者寫出她冗長的一生,同時也是對哥倫比亞所有孤獨的勞動著的讚歌。

  至於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這位最為孤獨的前行者,一生髮動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義,卻又為了重歸原先的生活毀掉了自己創造的戰爭成果。他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卻只換來了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馬孔多街道。他的一生如颶風般浩蕩壯烈,又如死水般寧靜孤獨。就像那些在哥倫比亞為自由而戰的人們,不論生時建立了多大的功績,死後依然被大多數人遺忘。

  一個村莊中,有著一個世界的永珍。這個孤獨的村莊在雨季無盡的雨水中,在旱季無邊的乾旱中,在漫天飛舞的蝴蝶和遍地橫行的螞蟻中,品嚐著人間的各種苦澀和孤寂。

  但是,如馬爾克斯所說:“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現代化的社會用文明將孤獨消除,還給這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一個嶄新的天地。這樣,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會忘掉內心的迷茫,贏得充實的人生。

  《百年孤獨》讀後感9

  《百年孤獨》的作者是加西亞·馬爾克斯。馬爾克斯的名字是與魔幻現實主義聯絡在一起的。而《百年孤獨》就是展現其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代表之作。以此書為標誌,魔幻現實主義流派達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百年孤獨》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加西亞·馬爾克斯於198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百年孤獨》的敘事結構不同於一般小說。這部小說內容複雜、人物眾多,情節離奇。馬爾克斯採用了連環、環環相套、迴圈往復的敘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彷彿一個迴圈向上的氣流。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說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後、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作者在書中溶匯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繽紛的文化。他透過描寫小鎮馬孔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令人驚異的瘋狂歷史。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透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

  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小說描寫的布恩蒂亞家族一代一代“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眼神。”每個人都無法逃脫被孤獨所折磨的命運。烏蘇娜在冗長的雨季中漫漫腐爛。阿瑪蘭塔一刻不停地縫自己和自己仇視了一生的女人——雷貝卡的裹屍布。雷貝卡足不出戶瘋瘋癲癲地過了後半生。青年時激進熱血的奧雷良諾上校晚年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裡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著他父親所開創的馬孔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迴圈的怪圈中。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丁美洲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程序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這個古老的家族也曾經在新文明的衝擊下,努力的走出去尋找新的世界,儘管有過畏懼和退縮,可是他們還是拋棄了傳統的外衣,希望溶入這個世界。可是外來文明以一種侵略的態度來吞噬這個家族,於是他們就在這樣一個開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續著“百年孤獨”。作者表達著一種精神狀態的孤獨來批判外來者對拉美大陸的一種精神層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對拉美的歧視與排斥。“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事實上,這本書並不容易理解。如果沒看明白,不要逼自己去理清那些看似紛亂的情節,不必搞清楚那一代又一代的人物關係。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說我看懂了。懂與不懂沒有標準,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本書的確是一本可以好好翻讀幾遍的書,或許每次讀都會有不同的體會。

  《百年孤獨》讀後感10

  記得半個月之前,在看了餘華的《活著》的作者寫作的意圖的時候,餘華曾經提到了《百年孤獨》這本書。於是迫不及待的想看。終於在網上找到,並下載到手機中。

  《活著》和《百年孤獨》有個共同的特點,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振攝人心的警句,有的只是平淡的描述。加西亞·馬爾克斯透過描述布恩迪亞7代人的命運,展示了這個家族的興衰,以家族的第一代人烏蘇拉擔心生出一個長有猴子尾巴的孩子,到這個擔心在最後一代身上出現為結尾。

  當看到聖索非亞。德拉佩德把自己的所剩的兩三件換洗的衣服捆成一個小包準備離開被小草包圍、紅螞蟻侵蝕的老屋時,給人一種大廈即將坍塌的感覺,她為這個家族默默的付出,而她的那個高傲的有著貴族血統的兒媳婦卻把她當成固定的女僕。儘管她從少女時代就居住在辭,但是此時她空有收拾房子的心,也無力了。在離家出走的時候身上僅僅帶著一比索25生丁,還有可憐的幾件衣服,看到這裡,誰的心都不會不涼透的。其實在烏蘇拉眼睛失明去世以後,這個家族就逐漸走上了衰退的道路,特別是她作為家族中的主心骨,在去世以後,衰退的趨勢更無法遏制。這個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連同如鏡子般的馬孔多鎮,被颶風徹底抹去。

  菲蘭達她高傲、虛偽、懶惰,雖然這些都是她從小生長的環境所造成的。但是看看背叛她的丈夫、她不爭氣的兒子、還有被她毀掉的大女兒梅梅,這個女人著實可惡的很。

  孤獨很可怕,在總是生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圈子中,容易走上自我的封閉。

  讀完這本書,感受了拉丁美洲人名所遭受的苦難。很奇怪,突然想到了南京大屠殺,至今日本政府都不承認。過去的100多年中,我們民族也遭受了巨大劫難,在國際上被孤立,還好我們沒有走上極端。

  《百年孤獨》讀後感11

  帶著“久遠了人變了應該會有不一樣的讀書心境”的想法,多年以來第三次翻開這本書,才終於讀完。

  手頭的這本書購於94年,出版於浙江文藝,91年版,定價6.80元。書頁已經泛淺黃,散發著一種陳年舊書的味道。如果再久遠再久遠一點,就和書名更相符了。

  讀所有外國小說帶給我的感覺都總是大體一致,不知道是翻譯的問題還是文風的問題。即使的一部輕鬆的民俗小說,我也感到一股濃郁久釀的散不開的風情。這位拉丁美洲的作家給我的感覺尤為突出但也迥然不同。

  馬貢多那與大地渾然一體的原始、未經開化的純粹,彷彿讓我看到了最初傍河而居的人類部落。那個時候他們是團結的,是大膽的,是赤誠的,也是智慧的。而後的故事就可以簡單歸結為外族和殖民者的入侵。馬貢多的居民一步步由“愚昧”走向“文明”的長征中,歷經了一次次衝擊,精神的物質的,在蛻變為文明人之前,馬貢多連同它的居民在颶風中消失了,如同從未存在過一般。

  布恩地亞家族的七代人歷史就是整個馬貢多歷史的縮寫。他們在與外界的侵擾抗爭中,從愚昧無知到廣泛獵奇最後回到愚昧。烏蘇拉第一代就在擔心自己會生出長著豬尾巴的孩子,而到第七代布恩地亞家族終於還是出了個長著豬尾巴的孩子。時間在奔跑,而人類的本性卻始終停留在原點。

  雖然《百年孤獨》已被劃上了反之反帝反封建反獨裁的標籤,但我仍想談談這之外的東西。在這個沒有倫理,鮮有道德感的家族,是什麼維持了它七代人的延續?女人。從烏蘇拉·伊瓜朗到聖塔索菲婭到阿瑪蘭塔到菲南達再到阿瑪蘭塔·烏蘇拉,甚至是貫穿全書的庇拉·特內拉。這些女人在那個幾經摧殘的老屋內生養了那些個或封閉或窮奢極欲或好戰好鬥或愚鈍的男人,在最艱難的時刻守護著這個家。男人和她們在感情上是分離的,沒有溝通的,而她們之間也是分離的,缺少體諒的。這就構成了孤獨的一個個元素。

  我看著這些被我寫在紙上的名字,無非是翻來覆去是那幾個,雷同是本書一大亮點,不僅姓名,還有性格。這些雷同告訴我的是,歷史是驚人的相似,這個家族的命運翻來覆去也不外乎那些。你以為時間在往前走就改變了一切,其實時間的長河在順勢而下,你卻站在河中央低頭數著腳丫。

  我能感受到孤獨籠罩著這個家族的人們,卻也找不出解救這孤獨的辦法。是他們的麻木不仁?是他們缺少愛的滋養?是他們被外界的新奇與不堪矇蔽了眼睛?如同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說,孤獨的反面是團結。而試想,我們原始愚昧尚未開眼看世界的祖先在遭到外部的引誘或侵略時,個個被眼花繚亂的事物迷得暈頭轉向的時候,怎麼會還記得抱作一團共同禦敵?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是敵是友他們真的一時難以分清。所以他們註定了孤獨,在經歷這些動盪和變遷中,無人可以傾訴無人可以依靠。於是,雷蓓卡坐在搖椅上吃土,數年之後阿瑪蘭塔坐在同一把椅子上日日編織裹屍布。

  今天剛好是哥倫比亞獨立的紀念日,看完了這本書也聊以為此紀念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12

  先是兩件關於這本書的事情:

  深圳一個朋友說:“我們學校圖書館的那本《百年孤獨》,前十頁被密密麻麻的線佔滿,乃至還有讀書筆記,可後米娜,乾淨得像新的,看起來很爽。”

  前幾天,鄰班一個同學向我借《百年孤獨》,看了大概一個星期還給了我。我高興地問他“你讀完了?”他說“沒有,讀到一半太難受了,讀不下去了。”

  它對我而言是這樣一本書: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有三年沒讀一本閒書了,忽然很恐慌。隨手從家裡的書櫥上拿下一本來,便是它。讀完第一篇,覺得不甚精彩,卻又有說不出的感覺。又是忽然有一天,看到它,有種再讀一遍的衝動,便拿起來,再讀。這種衝動有了好幾次,待我覺得它精彩時,已經讀過六遍。也許這就是一些書的魅力所在。後來我聽說馬爾克斯因此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想:原來得獎的可以是這樣的人,這樣的書啊。也許那種東西,“藝術”?它離我們很近,只是我們不自知。

  墨爾基阿德斯

  “他背對著百葉窗坐著,陽光從他身後流瀉出來,他的聲音啟迪著人們心中最愚昧的角落。”

  我很喜歡墨爾基阿德斯,喜歡這句描寫。我喜歡想象他背對陽光坐著,平靜的呼吸和話語攪動著塵埃,而這些話語又是如此柔軟,使人得到啟示。我向往那種氛圍,每一個奧雷良諾,靜靜地坐在鍊金室裡,望著那個一半是現實,一半是祖輩記憶的睿智老人,講述著什麼,讓人心靈寧靜。儘管布恩地亞的族人來了又走,走了又來,可他一直在那兒,背對著百葉窗坐著。我也想坐在那兒,聆聽他的言語,發誓絕不像奧雷良諾們一樣沉淪在酒色世界和自己的孤獨裡……可惜,只有自己能啟迪自己。

  奧雷良諾·布恩地亞 上校

  “原來我們發動這戰爭,只是為了不把房子刷成藍色。”

  不知為什麼,我和這個人,這個被烏蘇拉稱為“沒有愛的`能力”的人有著深深的共鳴。他的憤怒,冷漠,執著令我莫名熟悉。我彷彿可以看到他的眼睛,相貌,聽到那種說話的口氣。甚至當他最後一次,因政府在養老金問題上背棄信諾,找到馬爾克斯上校,請求重新牽動那根鏈條時,我覺得我心中竟有一種相似的憤怒,還有無奈。可他是悲哀的,在榮譽的垃圾堆裡滾了一圈,最終在製作小金魚中得到了平靜,孤獨的平靜。雖然他曾經轟轟烈烈,躲過了二十次暗殺,發動了三十二次起義,但他一事無成,轉了一圈回到原地,連他父親都不如——至少他父親建立了馬貢多。

  阿瑪蘭塔

  “你要步入教堂的門,就要才在我的屍體上過去。”

  阿瑪蘭塔是這樣的人:當克雷斯庇與雷蓓卡在一起時她誓死阻止他們結合,而當克雷斯庇愛上她時,她卻回答“我這輩子都不會和你結婚的。”最後,馬爾克斯上校耐心地等著,直到被處死,也沒有等到什麼。

  她對雷蓓卡的仇恨是漫長的,卻在時間洗滌下成為一朵純淨的仇恨之花。她先是為雷蓓卡,後為自己編織著裹屍布,在漫長的孤獨中老去。為什麼?我也不知道,也許仇恨能使人變質,痛苦,然後滅亡。為了愛一個人,去恨一個人,不值得。

  時間

  “奧雷良諾?那隻不過是一條街的名字,很多家的小孩以那條街命名。”

  “你真的不相信奧雷良諾發動了三十二次起義的事?”

  “那只是個傳說罷了。”

  明明上校還在眼前,轉眼間他的故事被人遺忘。這就是時間,洗滌一切的時間。似乎布恩地亞家族的每個人,自從出生起,就被時間打下了烙印。一個個人成長,老去,在遺忘中被人遺忘,除了墨爾基阿德斯。就這樣在時間的流淌中孤獨,平靜,死去。

  “他們家族第一個人從遠方來,最後一個人正在死去。”

  馬貢多

  “鎮中心豎起一塊牌子:上帝存在。”

  馬貢多是一個過程。它是一個養滿了百靈鳥的小鎮,是一個吉卜賽人推銷新發明的地方,是被外國人衝擊得滿目蒼夷的地方,是一片廢墟。

  在這個從頭至尾又回到原點的訓話那種,似乎讓人明白了一些東西,是什麼呢?我不清楚,我只大概知道,我更喜歡那個馬貢多,那個養著百靈鳥的原始的馬貢多。

  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

  “這很簡單,因為我瘋了。”

  他身上有的,便是它遺傳給阿卡迪奧們的激情。他建立馬貢多,迷上鍊金術。雖然無數次失敗,可他的激情從未熄滅。他為了把馬貢多建立得更好而付出終生,直至被綁在樹下。他瘋了嗎?我不知道,也許只是知道的太多,像墨爾基阿德斯,他親愛的老師一樣,逃不過死神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13

  “文學是為了嘲笑人們而做出來的最好的玩具。”這句話是最後那個和阿瑪蘭塔·烏蘇拉愛的死去活來的奧雷良諾的朋友阿爾瓦羅說的。那麼加西亞·馬爾克斯寫這本書我可不可以看做他在嘲笑,而且不僅僅是拉美的歷史。

  今天下午在圖書館一口氣讀完了最後四章,其實早在讀到老阿瑪蘭塔死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不安了,雖說之後的家庭成員在一定程度上覆興了另一種形式的家業,可是那種浮躁虛華正是預示從波峰下滑直至衰落的最好嘲諷。這個時代就這樣沒落的開始了。

  作者以平直的語言講著看似與他無關的故事,語氣裡沒有表情,可是之中有似夾雜著弱弱的同情。每個人孤獨的方式都不同,卻又是一脈相傳。這個家裡是由女人來支撐的,所以孤獨就顯得風情和動人了。

  然而,他是這麼嘲笑的。追求科學與外世界的被科學和超脫的精神折磨而死;環球漂泊見多識廣的最終還是回到這裡離奇而死;一心操守家業,默默打理內務的被煎熬而死;參與戰爭、起義和遊行活動的因對鬥爭的恐懼而死;純真的昇仙,惡俗的墮地,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全部被意識捲走,剩下幹扁腐化的軀殼。

  最後得知墨爾基阿德斯為這個家族早就準備好密碼羊皮書,我彷彿看到了長滿綠斑的吉普賽老頭閃著黑色渾濁的眼睛嗤嗤地笑,笑這個家族以看不到的程式緩緩地進行。每個布恩地亞家族成員和與其有關聯的外人本都擁有特殊的力量,所有人的力量在明處互相烘托,卻在暗處抵消。讓孤獨佔了上風。

  我們在看著,彷彿自己成了最後的奧雷良諾,閱讀一本已經鋪敘好的鏡子,在鏡中是否看見自己與周圍不斷的執拗著,孓然一身。我們按照作者設定好的路線笑著小說中人物的愚蠢,笑著不同民族的無聊,笑著舊時人們的落後。但自己是否真的就那麼精明發達?我們的本性就是旁觀者,卻沒法旁觀自己,這部書終於反射出作為旁觀者的卑劣。

  我們被同情地嘲笑了,不過我們還好有這面鏡子,看看自己僵硬的表情。

  《百年孤獨》讀後感14

  今年6月,在臺北,幾十家國際媒體的亞洲特派員在一起吃早餐,和一家瓜地馬拉報紙的首席記者聊天。老頭已經五十多歲了,黑色的鬍子和頭髮,夾雜這一些學究氣的花白,還有典型的拉丁人鼻子。帶一副亨利基辛格式的眼鏡兒。說起英語來帶著些許口音,語速不急不緩。

  老頭是個自由派,我跟他聊切·格瓦拉——我並不喜歡這個人,但我知道這是個符號——他跟我說切·格瓦拉並沒那麼受歡迎,或許喜歡卡斯特羅的人更多一些,但他不能確定。然後是莫拉萊斯和查韋斯這對活寶。老頭說,查韋斯是個愚蠢的經濟管理者和外交家,但他的social project確實卓有成效,你可以不喜歡他,但必須重視他。我喜歡這種balance的調調,老記者的職業本能已經滲透進了日常談話。

  再然後我說起我對百年孤獨的熱愛——我不知道百年孤獨的英文名字,但我能蹩腳地嘗試發出cien anos de soledad的音,還有garcia marquez。老頭微微低頭,從鏡片上方又看了我一眼,平靜的眼神亮了一下。

  接下來的三天中,只要我還能在早餐餐廳中找到他,我就端著盤子坐在他身邊,聽他講那過去的故事——老頭年輕的時候是馬爾克斯的粉絲,曾經採訪過他本人,對他的所有故事瞭如指掌。

  我也順便介紹馬爾克斯對中國,以及對我本人的影響。我說我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才15歲,在高中宿舍的被窩裡,從下午六點到晚上兩點一口氣讀完。我說,拉丁美洲是一片有故事的土地,就像中國。老頭兒一邊往麵包上塗黃油,一邊微微點頭。最後一天分手的時候他說,歡迎來瓜地馬拉。

  中國和拉丁美洲,這兩片土地在過去的300年裡有著太多相似的故事。

  但中國人沒有把這些故事寫出來,至少沒有寫得這麼徹底。

  這就是為什麼我要把百年孤獨讀一輩子。

  《百年孤獨》讀後感15

  這本書是和《麥田裡的守望者》一起買的,當時剛上高中,軍訓的時候花了七天的時間看完它,那個時候沒把它當名著來著,因為可讀性非常的強,完全被迷住了。就是一個勁的往下看,名字啊什麼的,都仔仔細細記著,因為看之前,先讀了編者按,裡面有這方面的提醒。

  所以我看得也很輕鬆。

  當時裡面最喜歡的人物就是烏蘇拉,還有有點小白傾向的俏姑娘蕾梅笞斯。

  有很多地方看完了,都還吃吃的笑起來。

  現在看來的話,才知道這叫閱讀的快感。

  有很多章節想起來的時候就拿起來反覆的看。思想啊,內涵什麼的都沒有深刻的去想。

  在我看來,它就是一部老祖母絮絮叨叨講述的一個引人入勝的童話故事。

  《百年孤獨》讀後感16

  無怪乎馬爾克斯花了那麼長時間去寫出這本書,它的確與我之前所看過的很多小說都不一樣。情節的高度密集造成了表達空間的壓縮,因為篇幅擺在那裡。

  整本書數十萬字中的大部分是馬不停蹄的快節奏情節發展,而作者的表達並沒有刻意地塞進字裡行間,而是靠著整個情節的情緒基調的不變來達成。小說中情節的發展一日千里,而整本書的情緒卻如一隻巨大的木樁釘進了大地一般紋絲不動。作者正是用這種手法來凸現出這種一成不變的情緒,那就是深深的孤獨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覺到布恩蒂亞家族百年間數代人的性格核心幾乎並沒有什麼改變。這個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塊石頭,抵擋得了過去,卻無法與未來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爾卡蒂奧的死。他被不知從何而來的zi彈擊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過了整個馬孔多,避開了所有人的眼睛,繞過容易被弄髒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廚房忙碌的烏爾蘇拉面前——烏爾蘇拉才是這個家族數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爾卡蒂奧是第一個死去的布恩蒂亞,流出來的是孤獨之血。火藥的硝煙氣味久久不散,縈繞在他的房子裡,縈繞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後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貫穿百年的孤獨那徹骨的荒涼。

  《百年孤獨》讀後感17

  前幾天在地攤上買到了黃錦炎版的《百年孤獨》,也算是個小小的意外之喜,畢竟以前跑了不少舊書店也沒買到,而且由於版權問題這個譯本不會再版了。花兩天時間加班加點把新買到的這本舊書看完後,腦子已經被書裡的一群奧雷良諾和阿卡迪奧繞暈了。《百年孤獨》也看過三四遍了,但我還沒能完全捋清書裡的人物關係。

  這回讀完《百年孤獨》,我忽然想到了另外一本小說《白鹿原》。以前沒想過這兩本書有什麼關聯,細細一琢磨,《白鹿原》在很多方面都和《百年孤獨》頗有相似之處。本想就此寫篇小文章,開啟電腦一搜,已經有幾個人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而且比我考慮的更為全面更為獨到,陳忠實自己也說創作《白鹿原》受馬爾克斯影響最大。小說作者都這麼說了,只好說自己琢磨出來的東西是愚者千慮之一得,不過獨立思考所得雖非首創,讀書能有點心得什麼的也值得高興,看書的樂趣也就在於此。

  《白鹿原》的朱先生曾意味深長地說,白鹿原成了一個鏊子,暗示歷史在輪迴重複中緩慢前進。《百年孤獨》裡也不斷說出歷史在不斷重複。在不少書裡看到過類似的看法,比如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的後記中就說自己認為歷史是一個螺旋形狀,即前進中有重複,重複裡有更新;周作人在民國時期寫的社論裡也曾略帶揶揄地建議當時的時評作者快去翻《資治通鑑》,笑稱未來的發展變化早在千年前就由司馬光寫好了。

  這麼一想,讀史應該也是個挺有趣的事情。《資治通鑑》早就買回來了可還沒細讀過,以後有時間多翻翻,肯定很是有意思。

  《百年孤獨》讀後感18

  孤獨是個頑疾,當死亡成為我們路之終點的時候,孤獨也就隨之而來,這世間有多少吵鬧,就會有多少孤獨。無疑,孤獨本身就是一道枯澀而不可理解的背影,但馬爾克斯的筆卻是含笑的。他沒有徒勞地去化解苦難,而是裹了一層糖衣在外面,那幾欲和神話接壤的想象力,讓每個冰冷的字都長了一雙翅膀,也曾讓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有一種飛的衝動。

  《百年孤獨》一書中,奧雷里亞諾第二是個歡快的胖子,他精力旺盛,經營彩票生意,喜歡請很多朋友一起喝酒,一邊拉著手風琴,一邊馬不停蹄地醉。然而,他卻依然反覆地說著,人生短暫。熱鬧終歸會沉寂,孤獨如影相隨,每個人都深受折磨,但臨床表現卻不同。

  奧雷里亞諾上校的晚年,終日把自己關在梅爾基亞德斯的作坊裡製作小金魚,每打造出一尾,便將其投入冶煉的火焰中燒燬,如此反覆,在那羞澀而涼薄的時光裡等待死亡降臨。阿瑪蘭妲則坐在糖漿般的陽光裡,日復一日地編織壽衣,白天織,夜裡拆。麗貝卡從童年開始就在兜裡裝滿泥土,偷偷咀嚼,像蚯蚓一樣戀著那更接近死亡的芳香,而父母的頭骨卻總在每個夢魘之中嘎嘎作響。

  還有思維像滑扣螺絲一般的老布恩迪亞,終日被綁在棕櫚樹上,風吹雨淋,他瞪大雙眼,究竟在想什麼?從來沒人喜歡去享受孤獨,為何我還渴望更多的人來喜歡此書?借用一下搖晃著存在主義旗幟的那些人理論,先將自己逼到絕望的天涯,再回過頭來建立希望的天國,唯有這樣,才更懂得珍惜生命。我們不需要悲劇,但應該有悲劇精神。即便是浮光掠影活一次,在這斑斕且喧囂的世間,也該沉下來,挨著土地行走。

  在時光裡,所有活著的生命,都在踩著節奏行走,並非只有第五交響曲,才流淌命運的旋律,即便踽踽獨行的人,也並非只有一進一出的呼吸與每分鐘50-80的心跳。生命尚存,播撒不止,也許,下一秒就會春暖花開。

  《百年孤獨》讀後感19

  記得初中畢業的暑假,在同學家瘋狂借書看:張愛玲、三毛、外國的小說……就在這時,看到了那本影響了我整個成長曆程的書,偉大的癲狂的誘惑的書——百年孤獨。我不知道在外國這本書叫什麼名字,只覺得這個譯名蒼涼而深有玄機。翻開了,一個一個重複的名字,血統的迷宮,熱帶的奇異生活,在另一片大陸上的人們奇怪而又恰如其分的哲學。奇怪的人,難以形容的熱情和絕望,沒有目的,沒有意志,命運在時間中兜兜轉轉,多少無謂的生命在世界上什麼都留不下,記憶或是足跡。有個俄羅斯的讀者,將這本書從頭到尾抄寫了一遍,她的原話是:我要看看究竟是作者瘋了,還是我自己。

  夏天的下午,坐在屋頂上,低頭,一頁一頁地欲罷不能地讀。一遍又一遍,始終不會厭倦,那些經典的句子,熟到可以背出,七代人每一個名字,迷宮般的血統都能以一張譜系表來區分。我一直驚異於作者想象力的無邊無際,後來,看到一段話,說是每一個作者都只能描摹自己或者周圍人的生活。我就在想,哥倫比亞,那個遙遠的國度,究竟發生過什麼,發生著什麼。會不會有人,擁有像奧雷良諾上校一樣的孤獨神情?在大雨後,那輪新鮮的、磚末一樣的紅日,真的在大地上升起過麼?

  真正的愛與瞭解,真的存在麼?奧雷良諾上校在心底拼命搜尋,卻找不到與母親之間真正的情感紐帶,終於還是在孤獨的硬殼中高傲的死去。他至死都披著毛毯,難以解脫的孤獨和沒有前途的高傲。高傲激起怒氣,怒氣讓他去反抗,只是最終,他也沒有學會,怎樣去表達愛。

  喜歡雷蓓卡,這個被烏蘇拉稱為家族中唯一的一個具有堅強意志的女人,在婚事被一再耽擱後,終於拋棄了虛榮,選擇了踏實自在的生活,選擇了自己的慾望所指的生活。花邊和玩具,只是愛情的幻想而已。少女時代的愛情,都是可以為心愛的人退化吃土的。皮埃特羅`克雷斯庇在地球的另一端,精美的漆皮靴踩在潮溼的石徑上,每一步都踩在愛人的心上。一個悲劇,這個怯懦的男人的兩次愛情,最後只能以死結束。

  阿瑪蘭塔,家族歷史上的最溫柔最深沉的女人,卻沒有勇氣去承受自己和另外任何人的命運;沒有勇氣去嘗試接受愛的羞恥和絕望。一直在想,為什麼她不能接受克里奈多.馬爾克斯上校?為什麼她明明愛著,卻不能邁出那一步?直到後來的後來,才瞭解愛情的羞恥與絕望。才明白,原來那種不明所以的恐懼和怯懦真的存在。終於明白,她寧願孤獨終老,也不願意伸出手去採摘的是什麼。

  《百年孤獨》讀後感20

  在喧鬧中,人們時常尋覓寧靜;在不安中,人們時常尋親冷靜。他們卻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孤獨的境界。

  在模糊的記憶中,第一次觸及到這本書,還是不求甚解地揹著“守信是一種財富,不應該隨意虛擲”在無數次凝神的瞬間,就會想起這本書,可以稱得上與他神交已久。當我懷著虔誠的心靈翻開這本名著後“正入萬山圈子裡”的眩暈與迷茫感隨著頁數的增加而愈發縈繞在我心間——立刻就被書裡面各種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人物名弄的思緒混亂。但唯—慶幸的是,整個布恩迪亞家族的性格正如題目所展示的一樣——孤獨。

  孤獨,成為了他們家族的名片。但又會有人疑惑了,難道作為家中頂樑柱的個、烏蘇娜,也孤獨嗎?沒有錯,她眼睜睜地看著子孫後代一個個地陷入孤獨的深淵,她努力地料理著家庭,裝飾著房屋,難著這不是種逃避孤獨的積極表現?但她最終也無法擺脫寫在羊皮紙上的命運,遺憾而逝。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的結局也不出意外地接踵而至。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悲劇性的結局與時代的改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就像前言介紹的那樣,這一本書對映的則是拉丁美洲的興衰史。這本書巧妙地領著我們去見證了拉丁美洲的歷史變遷:科技的發展,新道路的探索,現代化的推進,殖民者的入侵,原著居民的反抗以至最後對命運的安排舉手投降。在起於孤獨到歸於孤獨中,亦或有人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與孤獨鬥爭,亦或終其一生溺身於情慾,成了拉丁美洲興衰史的真實寫白。

  這個興盛近百年的家族以及整個馬孔多在一夜之間消失在拉丁美洲的大地上,永永遠遠的與孤獨為伴。說到孤獨,孤獨是每個人的宿命,愛與友誼不能根除它,只能安撫它。不要寄希望於消除孤獨,這是天方夜譚。孤獨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看看那些垂頭喪氣的,看看那些望洋興嘆的,心中不免有著孤獨,連那些外表開朗的人,也會有承受孤獨的那一時刻。顯得忙碌的都市人,也不免孤獨,這時他們就三兩成群,沉迷於燈紅酒綠,喧鬧繁華之中,然而最後一切又是歸於孤獨。

  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個人裡面而在許多人中間。即使不是一個人,我們也會感到孤獨。看著別人與同學分享暑期的趣事,聽著一些遊戲愛好者滔滔不絕地談論著遊戲。即使在眼前,在耳畔,也瞬間有著鄰若天涯的孤獨感,既然我們無法抵抗,為什麼不去好好地享受孤獨呢。《百年孤獨》中的家族,努力地抵抗孤獨,但心有餘而力不足,無奈的被孤獨埋葬。他們成了歷史,從上古到現在流淌了近千年的歷史被孤獨所侵蝕。孤獨不會隨著時光的滔滔江水而匯入大海,也不會隨著有佳人的陪伴成燭火焰影。不如以巨人的姿態站起來俯視它,去找尋孤獨,去了解孤獨,去適應孤獨。

  孤獨,我們不妨將它看成是我們的朋友,一個能讓我們看清自己的朋友,一個會陪著自己一路走下去的朋友,一個在萬般喧鬧中讓你聆聽自己心跳的朋友,直至化成一抔黃土之後,他也會一直陪伴著你。

  《百年孤獨》讀後感21

  這天特意讀一篇外國名著《百年孤獨》,我額,覺得裡面的人物塑造的很好,然後後作者對戰爭的明白很獨特。《百年孤獨》的作者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他在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和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是這樣評價他的“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建立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的確,《百年孤獨》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全書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書中人物眾多,卻又獨具特色。有堅毅的奧雷里亞諾上校,性格孤傲的阿瑪蘭妲,墨守成規的費爾南達以及神秘的梅爾基亞德斯。這一大家子人都有著與祖輩相似的性格、相似的經歷和錯綜複雜的關聯。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在馬孔多建了這棟豪宅,可隨之而來的戰爭改變了他們,讓他們變得麻木、冰冷、做作。他們只能在孤獨、忙碌之中尋找安寧。

  戰爭,戰爭,戰爭。戰爭對這個家庭的破壞是巨大的,使他們變得沒有人情味。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邁進,馬孔多也在不斷地發展,但是這兒的人卻在逐漸失去淳樸的本性。四年的陰雨,十年的乾旱在不斷考驗著這片土地,最終它在風暴中消失得無影無蹤。文中那近親結婚就會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的古老傳說在最末代子孫中應驗。

  這個神秘的家族中人丁興旺,甚至讓人哭笑不得。正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冒出一個孩子。就像奧雷里亞諾上校的十七個兒子一樣他們在同一天不約而同地到來,又在同一天全部被殺。這一家人奇特的經歷讓人眼花繚亂,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被加西亞·馬爾克斯精湛而細膩的筆觸所折服。

  我們不得不驚歎他筆下的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22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向打算寫篇讀後感,苦於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於理不出頭緒。

  一向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後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後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因此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後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十分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一樣,百年孤獨裡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正因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正因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愛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蘭瑪塔;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我的上將奧雷良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刻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儲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著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000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堅信。他們都是人群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理解它,擁擠的人群裡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能夠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堅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23

  我常常自矜自我喜歡讀書,愛好書籍,卻又常常在讀書時極為偏好,興起試讀名著,卻又為那其中的晦澀難懂而撤退。事實上,於我而言,《百年孤獨》正是如此。

  讀過一遍,心頭複雜感情簡直無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這寫的到底是什麼東西?什麼奧雷里亞諾,烏爾蘇拉,阿爾卡蒂奧,本就對各種又長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遠之的我,更是讀起來費力的將人物與身份對上。最要命的是,父親跟兒子常常會起同樣的名字,讓我毫無頭緒,一遍讀下來,腦子裡好像有漿糊,真是一點感想也沒有了。

  不客氣的說,我實在是想著自我還有閱讀筆記,才硬著頭皮讀了第二遍。這一遍,我依舊不懂,卻感受到了內心有了什麼,咕嘟咕嘟的冒著泡泡。

  它看起來那樣荒誕,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終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著。

  讀書之前教師介紹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正是由此影響。此時我也是切身的體會了。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禮貌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可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他的拉丁語,在家人心中只是瘋言亂語,幾十年後他才在那棵樹上死去。

  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

  就像奧雷里亞諾,不斷的戰爭,他甚至已經忘記了當初的目的,而是在殺戮,血腥中度過。他的結局停留在小金魚中。

  孤獨是感受,孤獨又無法感受。

  當奧雷良諾參透了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奧秘,一陣颶風將馬貢多抹去,從世人的記憶中根除,“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書中如是說。

  《百年孤獨》讀後感24

  我無法像他們一樣,那麼深切的去歌頌《百年孤獨》。任何一本書,在我這裡,就是一面鏡子,照見自己的同時,也照見了我們習慣漠視不見的事實。我在想,那些人他們悲慼的命運。他們曾經那麼努力執著、那麼奪目,卻有一個那麼荒誕和無聊的晚年。我由此又產生了害怕,怕我有生之年,來不及真真切切的保護我的父母,在物質上滿足他們,在精神上支撐他們。

  我也深深的瞭解到一個現實。一個人,在有了愛和理想的時候,就有了孤獨。我們愈愛,便愈發孤獨。那麼,今天這個日子,於我,雖然是一年中的唯一,但終歸不會圓滿。《百年孤獨》的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人,他們的人生全部由童年決定,某一幕某一瞬間,就已經影響到了他們這豐富而漫長的一生。走到最後,能憶起來的,也不過是那一瞬間的景象,只不過那一刻,已不帶任何情感,就好像,那一刻一直跟在他身邊,而他,才是一直迷失的人。

  我希望我能不像他們一樣,在生命的程序中,執著於最初的不圓滿,一直迷失下去。開啟那顆心,擁抱這世間的好,做個註定不圓滿,卻滿足幸福的人。這就是生日的感言吧。不祝自己生日快樂,卻祝自己豁達知足。

  《百年孤獨》讀後感25

  孤獨的宿命圍繞著這樣一個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著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古都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成如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著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一樣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秘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涼。

  如書中烏蘇拉在十分孤單之時,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遺忘在慄樹下的丈夫,對他說:“你看看這個空蕩蕩的家吧,看看我們那些散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兒女吧,咱們又像當初那樣只剩你我兩個了。”而霍基·阿卡迪奧對她的悲嘆卻是充耳不聞,她這些話好象是在講給一個死人聽,對於烏蘇拉來說,豈止只是剩兩人,其實只是剩她一個人孤獨的生存著。

  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奧,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個小時,他童年時代就一向折磨著他的恐懼突然消失了,在對人生的回顧中,他最後明白自己是很熱愛過去最北他憎恨的人們,應對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懷戀,他似乎時有所覺悟了,或許那種一之折磨他的恐懼便是對孤獨的恐懼,人的存在就是選取,就是選取他的獨特生活行動的方式,一向以來他都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驅散這種恐懼,但最終未能如願。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期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感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能夠將一個昔日以前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

  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好處的生存哲學,它意味著一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為伍。這樣的作品此刻讀來仍有它的好處,在一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固守著一份自己的孤獨,事實上,這種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最終如馬貢多城一樣灰飛煙滅,消失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