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師家校共育心得體會> 教師家校共育心得體會(精選8篇)

教師家校共育心得體會

教師家校共育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家校共育心得體會(精選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師家校共育心得體會1

  昨天有幸聆聽了殷飛老師關於家校共育的講座,聽後如醍醐灌頂,自覺受益匪淺。把教師工作當作事業,而不只是一個職業。“事業”和“職業”的區別就在於從事教育工作的過程中,你是否對自己有比較高的期許,你是否渴望到達某個高度,即使你目前還只是仰望。滿足於工作中不出差錯,各項考核評估基本過關,工作環境、待遇等一般但還算穩定,就是把教師這個工作僅僅當成了一個職業。

  能夠不斷突破自我,去拓展新的疆域。

  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如果我們停下自己的腳步,我們將無法跟上教育發展的步伐,無法應對教育實踐中錯綜複雜的局面。教育,早已經不是封閉的領域——事實上從來不是;教師,也早已經不是單純的一個職業——這是世界上最複雜、最繁難、最精細的工作之一。我們面對的工作物件不是工業流水線上標準化的產品,而是活生生的人,是每一個都很不一樣的人。在教育這個工作中,有無數有待於我們去探尋、拓展的疆域,自然也就有無數種發展自己的可能和空間。因此,當你不斷突破自我去尋找、拓展這些疆域的時候,你就發現了教育這項工作中最迷人的地方。

  能夠主動出擊,為自己創造機會。

  常聽有些老師抱怨自己所處的環境惡劣、條件一般、資源受限、領導不賞識、同事沒水平,覺得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發展的機會。但是,機會在很多情況下不是等來的,而是自己創造的。沒有機會,就要千方百計給自己創造機會。學會審時度勢,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利用現有條件,尋求發展空間。這些“發展空間”在哪裡呢?其實,就在每個老師的身邊。

  能夠擁有大格局,心神聚焦在美好事物上。

  有人說,教師是一個特別耗人的工作,它長年累月消耗著心神和身體,直到有一天兩鬢染霜,一輩子的職業生涯就這麼過去了。的確,如果一個教師的生活中只有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如果你不能在工作中找到創造的價值和樂趣,不能發現教育以外的美好事物,並嘗試著去追求、去創造,遇上一點小挫折就覺得天要塌下來了,那麼,教師這個工作確實屬於特別耗人的工作。尋找到一些美好的事物,將心神聚焦,為身心提供能量,引導精神嚮往明亮那方。

  能夠耐住寂寞,潛心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一個企業、一個產品,如果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就不能贏得消費者,更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教育亦然應有自己的教育品牌。一旦找準了方向,就要下決心在這個領域打造自己的專屬教育品牌。這條路並不容易,需要你耐得住寂寞,沉潛數年,術業有專攻,才會小有成就。“小有成就”還不夠,還需要繼續鑽研,沿著正確的方向一直持續不斷地努力,才能最終闖出一片天地,在這個領域打上自己的獨特標籤,才能成就自己的教育品牌。努力成為好老師,我一直在路上。

  教師家校共育心得體會2

  2021年7月13日至17日,滑縣致力於新教育的同行40餘人遠赴六朝古都南京,參加新教育第十七屆年會。今年年會的主題是“家校共育”,三天的參觀與學習,使我對家校共育作用有了飛躍性的認識。

  透過聽報告、觀看特色成果展示、入校實地檢視,我認識到,要想對學生的教育達到最理想的效果,讓每一個生命都閃亮,不能單純依靠學校,必須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就像蘇州大學教育哲學博士、語文特級教師、新教育研究院院長李鎮西所講“學校教育無論多麼重要,它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把家長看作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戰友,利用家長各自的資源教育學生,正如美國麻省波士頓終身教授嚴文蕃教導我們,家長是學校沒有的資源,要利用家長的長板補學校的短板。又如朱永新教授在主報告中所說家庭教育有其獨特的優勢:

  一是時間上的優勢,孩子的日常只有6—8個小時在學校,而其餘更多的時間在家裡和課外。

  二是情感上的優勢,家庭教育可以利用親情和父母言行的示範性作用,對子女進行教育。

  三是資源上的優勢,家庭教育可以超越學校的時空限制,利用所有的資源多種途徑進行教育。

  回想我校對學生的教育,在家校共育方面做的還不到位,沒有做到家校協調統一,沒有發揮家長在教育孩子中應有的作用。僅僅體現在每學期期末的一次家長會,平時利用班級微信群、校訊通給家長髮一些通知、家庭作業之類的資訊。平時通知家長到校,大多是學生犯了錯誤,給家長告學生的狀,讓家長批評學生,立即糾正錯誤的。所以我們現在非常有必要反省自身的育人方法,根據學校的實際,充分利用家庭優勢,攜手父母,搭建家校共育的橋樑,實現家校共育的合力,達到教育的最大最佳化:

  1、成立家校合作委員會,搭建家校共育的平臺。

  2、充分利用微信群、校訊通、QQ群等加強家長和學校的交流合作,達到資源共享。

  3、開展家校互訪活動。透過課程展示、節目展演等環節幫助家長及時瞭解學生情況、學校動態。

  教師家校共育心得體會3

  2021年5月10日到5月11日,在漵浦縣教師進修學校堅持了兩天的家校共育骨幹教師培訓,這次的培訓學習,雖然時間較短,但對我的思想觸動很大,接受一流的家庭教育專家的指導,真是受益匪淺,可以說是經歷了一次家庭教育靈魂的洗禮。我掌握了有關家庭教育知識,明白了家庭教育應注重科學性、針對性和適用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庭教育的優劣對孩子一生的學習和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每一個孩子從出生起就具有無限的可能。父母的責任就是要精心呵護好這株幼苗,使它能夠自然茁壯地成長。這個時期特別需要"用心靈呵護,用頭腦撫養"。

  回想我校對學生的教育,在家校共育方面做的還不到位,沒有做到家校協調統一,所以我們現在非常有必要反省自身的育人方法,根據學校的實際,充分利用家庭優勢,攜手父母,搭建家校共育的橋樑,實現家校共育的合力,達到教育的最大最佳化。

  教師家校共育心得體會4

  又是火熱的七月,又是中招釋出之時。在中招釋出會後的七月十三日,一群“尺碼相同”、認同並積極實踐新教育的教育同仁,又一次踏上了“新教育”之路。雖路途遙遠,卻阻擋不了追夢的腳步,雖天氣炎熱,卻心向明亮。

  參加新教育年會,今年已經是第三個年頭了。從金堂到諸城,從諸城到棲霞,一路走來,忙併快樂著。回顧三次年會,一年一個主題,將新教育的十大行動好的做法逐一的展示給新教育的'同仁。而每一次參會都是對自己心靈的震撼。在年會上,我們不但能夠聆聽到不同地區對新教育的理解,瞭解到各地新教育的開展情況,親眼目睹各地新教育的風起雲湧,更是能夠與新教育的專家老師零距離接觸,聆聽新教育發起人朱永新教授的報告,切身體會大家對新教育的執著和追求。

  不知不覺自己從事教育工作已經27年了,自認為自己兢兢業業、竭盡全力,可不知從何時起,自己對這份工作的熱情慢慢減退了,不是不喜歡這份工作,更不是懶惰的思想,是一個又一個讓自己不能理解的事情在影響自己的那份堅守。時間久了,自己不理解的事情多了,促使自己去思考這一個又一個自己不理解的事情。習慣於學校的立場,我們不能理解家長的心情。習慣於老師的角色,我們不能理解孩子的內心。習慣於講臺上的統一,我們不能理解個體的差異。習慣於一個標準的評判,我們不能理解學生的不滿。遺憾的是,我們一直在堅持我們自己的不理解,其實是堅持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時間久了,只會出現一個結果,那就是對學校和老師的不理解,普遍的社會現實是現在的老師怎麼會這樣,現在的學校怎麼會這樣?

  兩種不理解一定會在某個時間發生碰撞,碰撞的結果是更進一步的都不理解。棲霞年會的主體是家校共育。作為學校和教師,我們的職責是育,是培育,是教育,我們育的是學生,是家長的孩子,是社會的人,說到底,我們應該在育人的過程中,為學生、家長、社會負責,最大限度的滿足他們對教育的要求,這是根本和關鍵。其次是家在前,校在後,學校不能超越家,更不能替代家,主體是家,是為學生家庭負責。三是體現在“共”字上,育人是全方位參與的,是家庭、社會、學校共同努力的結果,學校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切不可替他而為之,何況我們根本不可能做到替他而為之;我們還可以把“共”理解為共同,是共同的責任和義務,是共同的目的,是共同的受教育物件,共同的前提是瞭解、交流和溝通,即瞭解學生,與家長交流和溝通,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很明顯,家校共育不是簡單的開開家長會,發發校訊通,而是有很多的方法。這方面,新區新城小學已經走在了前列,她們作出了大膽的嘗試和創新,而且效果很好。這正是下一步我們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教師家校共育心得體會5

  聆聽了明人教育創辦人——大山笑長的教育講座,老師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法、自己親身所見所聞,向與會人員傳授了當前家校共育的必要性、面臨的挑戰與對策以及孩子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及教育方法。為我們的家校共育、家庭教育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指導,真是讓我們醍醐灌頂、受益匪淺。透過這次學習,使我對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認識,進一步認識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一樣重要。

  會中大山笑長說了一個有關於“媽媽笑了,春天到了;爸您笑了,花兒開了。”的故事,讓我感受到笑的魔力,明白到愛孩子要堅持,要快樂地去愛,快樂使人進步,痛苦只會使人逃避。手心有多大,手背就有多大,天色慢慢變暗,花兒慢慢開放,孩子是慢慢長大的。即使一株花也有好幾個花骨朵,有的盡情綻放,有的含苞欲放,有的還是小小花骨朵。花亦如此,何況我們的孩子呢?這就是花苞心態,花苞心態缺點可愛;花苞心態,耐心等待。用花苞心態,愛我們的孩子,相信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只不過花期不同,靜等花開。細心呵護,愛心陪伴,耐心等待。也許她不是一朵花,而是一棵參天大樹!

  搞好家校共育就猶如建設好一個好的生態系統,學生是種子,家庭是土壤,教師是園丁,社會是環境;種子飽滿,土壤肥沃,園丁辛勤,環境適宜,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的保障,但當生態鏈中的哪個環節遭到嚴重破壞,都可能造成學生的畸形發展。因此,“家校共育”非常重要。家長們我們一起努力加油吧!

  教師家校共育心得體會6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採用怎樣有效的方式和家長合作教育孩子,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我認為可以從家校合心,共同教育做起。

  要做到這點,就要善於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要知道,教育不只是老師的事,家庭的教育對學生也尤為重要。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會使學生有不同的性格和習慣,那怎樣讓學生在家裡也有個好的環境教育呢?這就要我們班主任多與家長溝通,多與家長交流,向家長介紹好的教育經驗,與家長一起查詢各自的教育問題和教育缺陷,一起共同進步。要讓家長們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各方面的表現,也讓家長告訴老師他們孩子在家的情況。在學生做了一件好的事時,家校可共同鼓勵他,表楊他,讚賞他;要是學生做了一件錯誤的事情,家校可共同教育他,勸導他。這樣就強化了孩子習慣的養成和對錯的辨別能力。不知誰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所以我們要透過家校共育,來締造學生的良好習慣和健康人格。

  不管怎樣,我們的教育,不能僅僅只依靠老師,更多的還需要家長和我們一起來共同完成。學校家庭教育怎樣才有更有效,這是我們應該深思的一個問題。更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管總結完善,讓自己的教育更為有效,讓自己獲得提高。

  教師家校共育心得體會7

  今天有幸聆聽了楊正偉老師的講座,我深切的感受到他是一位有愛心,治班有方的班主任,同時為他的'“五個一”構建和諧家校關係深有所感。

  一、愛心是所有教育藝術的源泉。楊老師對學生是深深愛著的,要不然他不會對班裡兩位同學的心理理解那麼透徹。楊老師對學生的愛,換回來的也是學生對他深深的信任。構建和諧家校關係就有了基礎。從楊老師身上,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班主任的教育藝術就是愛心。

  二、別出心裁有方法。從楊老師身上,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班主任要做一個有心人,無論是開學制作一份檔案,還是寫好一封書信,都是楊老師在工作中精心設計的好方法,他的教育方法,讓學生受益無窮。作為班主任引導學生學會包容、感恩,引導家長要努力平衡子女之間的關係,才能實現孩子與家長共同成長。

  家校共育是源於同一顆愛孩子的心。如何正確、有效地指導家長與孩子溝通、交流,這需要班主任多研究學生、多學習理論,需要作為班主任走進學生的內心,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家校共育素養,繼續尋求家校共育的有效方法來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教師家校共育心得體會8

  本學期,我有幸參加了家庭教育的小學班主任培訓,認真聆聽許麗華、王玉霞老師等講座,受益頗豐。使我進一步明確了家校共育的方向,理清了思路,思想認識也有了很大提高,進一步堅定了今後改革的決心。提到教育二字,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學校、老師;這兩者在孩子人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認為家庭教育更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礎,父母則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老師,正是透過家庭教育,父母會把自己身上的一切都潛移默化的折射到孩子身上,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是一個很關鍵的角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也尤為重要。下面就我的近期培訓和認識談幾點心得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不斷加強自身學習,轉變觀念,樹立家校共育理念。

  作為一名小學老師,認真學習家庭教育的相關理論,正確把握家校共育的基本目標、基本方向,正確領悟家校共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做法。要認真學習國家關於家庭教育的檔案,領悟國家的方針政策精神,吸取外地的先進經驗。要充分發揮導向作用,透過家長學校、家委會等方式引導學生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培養健全人格、有可持續發展力的未來接班人。

  二、積極探索家校共育實施的方式和途徑。

  要認真組織學習家庭教育理念,積極推進家庭教育,努力更新家庭教育方式方法。逐步建立起與時俱進、具有鮮明特色的家校共育體系,充分發揮對學生家庭的引導作用,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和教師業務水平的不斷提高,從而進一步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

  (一)、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孩子,與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做父母的要愛孩子,也許你會說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了,哪個做父母的會不愛自已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愛並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認可,我常常給我懂事的兒子一個個親切的擁抱,一個個淺淺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誘的開導,一件件小小的禮物,這會使孩子很自然的感受到父母給予她的愛,也增強了她對父母的信任感,所以我們家長都應該用愛心去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傾聽是父母與孩子良好溝通的前提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學會平等地與孩子交流,靜下心來傾聽孩子要訴說的一切,哪怕此時你在忙、再累,也要專心致志地傾聽,不時地詢問孩子:“在學校有什麼有趣的事嗎?上課時你對自已的表現滿意嗎?今天你的笑臉又增加了嗎?每當我這樣問兒子的時候,他總是十分興奮的向我彙報一切,當他說出自已對事情的看法時,我也會尊重他的意見,與他商量辦,給他足夠的信心和自信,我認為這對培養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傾聽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學問。

  (三)、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避免把孩子的分數看得太重要作為父母不要整天盯著孩子的分數,做孩子分數的晴雨表。孩子得了高分就心花怒放,得了低分就心灰意冷。弄得孩子整天心情緊張,誠惶誠恐,無心學習,父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上,多抽出時間陪孩子一起看書,一起學習。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他們還沒有足夠的定力,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擾轉移注意力,因此,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我們家長儘可能的陪在孩子身邊和他一起學習,哪怕是在孩子身邊安靜的看書也好,切記不能孩子在學習,家長在看電視、看手機甚至玩遊戲。也就是說,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積極實踐,勇於創新

  在學習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根據聊城地區和本校的實際情況,要大膽地嘗試,在實踐中不斷髮現問題,積累新的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認識和實踐能力,真正成為家校共育的引路人、帶頭人。創造性地開展家庭教育,要引導廣大教師樹立創新意識,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作為一名小學老師兼班主任,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本著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探索、總結和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幹別人不想幹的事,吃別人不想吃的苦,守住心靈的一片淨土,樂在其中,挖掘學生的潛能,當好未來人才的奠基石。孩子的教育和培養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做為老師,我們應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與家長攜手、與學校共同合作,努力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