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精選20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

  一、百年孤獨簡介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二、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精選20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精選2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1

  利用假期的時間,我總算把《百年孤獨》第二遍結束了。雖說是第二遍,但仍覺得艱澀難懂。看完了全本,心裡異常的累,不知自己到底看懂了幾分。放佛他們都在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但是好像都未能堅持到底。

  《百年孤獨》,作為馬爾克斯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成名作,它無異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精彩小說。不少人分析這部作品,說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等等。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供我寫下如此深刻的評論。因此只能作為讀者,去講述這部小說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兩位迥然不同的女性——烏拉爾蘇和她的小女兒阿瑪蘭塔。

  “烏爾蘇拉象丈夫一樣勤勞。她是一個嚴肅、活躍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堅強,大概一輩子都沒唱過歌,每天從黎明到深夜,四處都有她的蹤影,到處都能聽到她那漿過的荷蘭亞麻布裙子輕微的沙沙聲。”比起那個無比經典的開頭,我想這句話要顯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這是這本書中出現的第一句正面描述烏爾蘇拉的話語。正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烏爾蘇拉這樣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勞和堅強是她身上最為耀眼的閃光點。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無論是她的丈夫為怪異的學術痴狂之時,亦或是發現她的子孫陷入了怪誕的命運之中,她都不懈地與命運抗爭著。試圖讓困境得以扭轉,讓人與人之間多一絲聯絡,統一起分散的力量。儘管最後這種嘗試仍以失敗告終,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帶來的模糊黑暗和過於長久的歲月所致的逐漸衍生的的孤獨感中度過。但她的熱情堅強,在一堆性格孤僻怪異的族人中顯得尤為珍貴難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幾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獨》中最為幸福美好的場景。

  阿瑪蘭塔·布恩迪亞,烏爾蘇拉的小女兒,這位面容嬌俏的少女愛上了鋼琴技師皮埃特羅。嫉妒使她不惜一切一再破壞表親麗貝卡與他的婚姻,直到無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賢淑的蕾梅黛絲。強烈的悔意與仇恨交織,扭曲了她的心理。她與皮埃特羅交往,但卻又拒絕與他結婚,使得皮埃特羅為此自殺。出於悔恨,她故意燒傷一隻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但內心的孤獨、苦悶讓她難以忍受,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即便如此她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對布恩迪亞家族來說,孤獨是一種通病。或許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羅,阿瑪蘭塔的結局並不會有多大差別。在不斷重複的命運裡,皮埃特羅是一個起點,讓阿瑪蘭塔告別了少女的活潑純真。她一生都在渴望愛情,同時一生都在排斥愛情。在這種矛盾的煎熬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烏爾蘇拉和阿瑪蘭塔的經歷,可以說是《百年孤獨》中,布恩迪亞家族命運的影射——註定與無法擺脫的孤獨相伴而老。小說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經歷被冠以“命運”一說。但實際上許多事物的轉變是有跡可尋的:出於人性的貪婪、嫉妒,挑起了戰爭,引發了死亡;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個人逐漸變得孤僻而與群體失去聯絡,因而使得這個家族七代人始終徘徊在這種孤獨中度過了漫長的一百年。願像結尾的預言所說的那樣,此後不會再有這樣一個家族,要揹負百年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2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苦苦在世上掙扎,人們渴望逃離孤獨的束縛,但是對孤獨的恐懼又悄無聲息的侵襲著每個人的心靈,讓人倉皇不安,讓人無法迴避,讓人為了逃避這種恐懼而越走越遠。一本《百年孤獨》,一個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如同長江黃河滔滔如流,最終在百年之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到起點。

  小說的情節充滿魔幻主義色彩。小鎮馬貢多見證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和百年的興衰史。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表妹烏爾蘇拉近親結婚,由於害怕生下長有豬尾巴的孩子,烏爾蘇拉不肯和丈夫同房。鄰居因此事常常嘲笑布恩迪亞,不堪受辱的布恩迪亞殺死了鄰居。為躲避死者的鬼魂糾纏,夫婦倆遷徙來到小鎮馬貢多,布恩迪亞家族的故事就在這裡展開。漸漸家族人丁興旺起來,但是隨著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迪亞家族和小鎮馬貢多的命運急轉直下。到了第六代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爾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女嬰,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自己。這個帶尾的女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重複的時間,每一代家族成員類似的名字,輪迴的命運都使小說隱含了無數大大小小的迴圈怪圈。這個家族中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後半生在小屋裡製作小金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被重複著;第四代奧雷里亞諾反覆地修理門窗;第六代奧雷里亞諾上校晚年不停地縫製裹屍布;蕾梅黛絲每天都花許多時間洗澡等等。這些人的行為都處在過去、現在與將來的重複之中,各自的行為又相互迴圈,構成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迴圈怪圈。小說中的人物姓名與秉性也是迴圈往復的。布恩迪亞家族中的男性,名字離不開阿爾卡蒂奧與奧雷里亞諾,秉性也依次延續,其中也隱含了時間上的輪迴重複。小說中家族裡活得最長久的烏爾蘇拉,歷經了布恩迪亞家族的盛衰演變,特別是在她失明之後依舊能夠如看得見一般,無非是因為在她眼裡一切都是過去的重複,她驚呼時間在打圈圈,永遠沉湎於對過去的回憶之中。她的這種始終如一的對過去的追憶,也是一種時間的輪迴重複。

  仔細看家族七代人的悲歡離合,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個悲涼而孤獨的靈魂。布恩迪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著一種特有的孤獨神情,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為打破孤獨進行種種艱苦探索,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的沮喪,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他們又以不同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秘的命運難以抗拒,每個人與孤獨抗爭但最終都回到起點,讓人感到無比的悲涼。

  作者馬爾克斯筆下的布恩迪亞家族就是拉丁美洲的縮影。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整個拉美的社會發展,正像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程序一樣是停滯的和孤獨的,是一種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迴圈往復。拉丁美洲是世界上開發最晚的地區之一,哥倫比亞近百年來始終處於封閉、落後、貧困和保守的"孤獨"境地。所以,《百年孤獨》中的大大小小的迴圈怪圈,象徵了哥倫比亞甚至整個拉美的社會現實。漫長的戰爭,無休止的黨派之爭,殘酷的資本主義入侵,封建統治下的專制愚昧,構成了二十多個國家的百年滄桑。荒謬的時間迴圈觀念,正是拉美落後的民族精神的體現:逃避現實,眷戀過去,抱殘守缺,民族壓迫越重,戀舊情緒越濃。這種落後的民族精神與心理的惡性迴圈,正是拉美社會進步緩慢的內在原因。《百年孤獨》這個魔幻的世界蘊含了深刻的真實性與現實性。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愚昧之下的感情匱乏,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可以讓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著以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為伍。這樣的作品現在讀來仍有它的意義,在一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固守著一份自己的孤獨,事實上,這種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最終如馬貢多一樣灰飛煙滅,消失於無形。

  《百年孤獨》是一部令人迷惘的作品,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取而代之的是讓人迷惑的故事發展。但當你細細品味,掩卷長思,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拉美社會百年孤獨的思考,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3

  經典就是經典 這應該是我讀的最快的一本書了吧!雖然書中人名錯綜複雜 重名極多但絲毫沒有影響我對這本書的興趣以及閱讀給我心靈帶來的快感.

  七代人的歷史,一個家族的百年興衰 從第一個人死在樹上開始,最後一個人被螞蟻吃掉結束。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人都有走向孤獨的宿命,重複的名字,重複做相同的事,命運的齒輪也跟著一圈一圈的輪迴,但齒輪的磨損最終會消磨掉一切。這不僅是一個家庭宿命式的興衰,也是拉丁美洲內戰此起彼伏的血淚史,他更反映人類的文明。

  讀到布恩迪亞家族每個人的孤獨,我總想也許,每個人都是這樣吧,越長大越發現身邊的人越少 離別總比相聚多。每個人都少不了孤獨,有些人在孤獨中掙扎,想要逃離,他們愛聚會,喜歡熱鬧 儘量避免自己一個人。而有些人他們更願意享受孤獨,他們寧願一個人。彼此孤獨的形式不一樣,但孤獨的本質卻是相似的。就像布恩迪亞家族中每個人一樣,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但想要擺脫孤獨的方式卻有所不同,他們這一生中採取了各種各樣的方式,有把自己關起來,也有把酒言歡的。

  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看不到未來!所以不要去糾結於過去的回憶,而是大膽向前買邁去吧,未來是不確定,是神秘,是萬事皆有可能。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4

  到此刻為止,算是從頭到尾讀了一遍,不過依舊做不到很清楚,好歹是個大眾評價極其高的名著,總該需要留給自己一點此刻的感受方好。

  也是因為機緣吧,前幾天看德川家康的空隙間隨意翻找,找到這本書,不是有人說什麼一輩子只讀一本書還是書架上只放一本書,不管他是怎麼說的吧,我也懶得去查,不就是一個人說的話嘛,沒必要讓我如此執著!就是這本百年孤獨了。既然有緣,我也接受,這本書起初其實並不令我喜歡,沒什麼感覺,人名字老長,感覺遠古開荒一樣,直到快到中程時方進入狀態,才知道他寫了個啥,這老馬也怪有意思的啊!

  總體感受是這個人真的如同哪個書友說的,真的是被閃電劈到了才能如此文思如泉湧,不,不是泉湧,是洪流奔湧!他的形容詞用法,比喻,比擬,通感等等大量描述方法,讓人看的眼花繚亂,酣暢淋漓!他透過這種方式把普通人難以描述的東西給你描述的真實立體,栩栩如生,似乎我感覺這個世上沒有什麼事物,感覺是他不能給你描述出來的,當然我可能我讀書少!也有別的比這牛逼的?

  對於什麼百年,孤獨啥的評價,書友們一針見血,長篇大論得多了去了,我沒那個才能,也就懶得說這個了!說點別的感覺,讀這本書,在這裡讀,最好的就是有這麼多書友,大家都相互幫助,扶持,解惑,真的蠻有意思!大家都在讀,有讀的快的,信手寫下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後來讀者看到了去回答,討論,他們又會看見了反過來回答,討論!這是我自己的實體書所不能達到的效果,進益收穫良多,在此感謝書友們!

  本來個人的看書速度很快的,沒想到這麼一本書讀的如此之慢,只是因為駐足檢視書友們的評論,並對感興趣的加上自己的一點淺見,和他們互動一下,哈哈,有趣!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5

  《百年孤獨》,是我用時最長,閱讀最仔細、又最意猶未盡的一本書。不要說閱讀時偶有跳躍,哪怕稍有懈怠,你都看不出所以然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人物之多、關係之複雜、名字之相像、情節之迷離,簡直令人歎為觀止。可你若看進去,我保證你不想將目光移開,這本書吸引人到不想吃飯、不想睡覺的程度,連我現在寫書評都是激動的。評論名副其實的存在,如果一生只看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如果書架上只放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一千年後還可能流傳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而加西亞·馬爾克斯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唯一沒有爭議的獲獎者”確是實至名歸。他大概使用了魔法,給你講了個糅合了現實與虛幻的傳奇故事。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小鎮馬孔多,一個家族,七代人,一個世紀的風雲變幻、百年興衰,所有扭曲的戰爭、放縱、慾望、瘋狂都寫的萬般合理,魔幻有趣。好喜歡這本書,最大滿足了好奇、探險的閱讀體驗,並細細讀出了《百年孤獨》深入骨髓的孤獨,還功不可沒捋順了所有人的人生。

  曾經在喜馬拉雅聽過《百年孤獨》,可只幾個章節就因各種複雜放棄了,聽書無論如何沒有閱讀過癮,許多時候連反應、品味、咂摸的時間都沒有,就像速食,而速食都不好吃。也曾經讀過加西亞·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是極棒的,自然而然在書堆裡會繼續拿起他的《百年孤獨》。讀書可以發現自己的淺薄,讀的越多發現越多;而讀書也能帶你經歷許多人生,你可以讀讀《百年孤獨》,因為只這一本書就可以帶你經歷許許多多人生,那些夢幻的、瘋狂的、有趣的、孤獨的人生......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6

  上學期本著練習英語的目的艱難地讀了三章左右的英文,放寒假回來因為耐心有限又找了中文版來讀,這樣一本書,讀起來感覺沒有什麼目的性,作者看似忙碌地在敘述這個家族的故事,再加上奇幻的,甚至有些奇異的想象,總是很有畫面感,腦中不停地閃過一幅幅插圖。在這樣的想象裡,短短一百年似乎描繪了太多的東西,比如數次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帶給馬貢多的變化,帶給人們的變化。異常是讀到火車來到馬貢多,帶來的各種近現代工業禮貌的成果,莫名地使我想起了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地表演,那種文字描述的忙亂和新興事物拔地而起的迅猛如出一轍。

  全書的資料真的很豐富,雖然我一向不喜歡一本小說帶有太多的東西,但《百年孤獨》給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就像作者在說:“嘿,我也不想寫這麼多,所以我們還是一筆帶過吧”,作者平靜地在講故事,卻已讓人浮想聯翩,這些東西不是作者強安上去的,而是故事本來就有的,異常是在這樣一個世界裡的故事。

  因為前面讀了兩次,這樣關於“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故事就很有印象,他能自我經過研究發現地球是圓的,他的冒險精神和專研精神讓人記憶深刻。在不明白整個故事的脈絡的時候,我以為他會被隔離在禮貌的邊緣,我就對旁的人講,這樣一個人若是在適當的環境裡(和科技發展接軌的環境裡),必定是科學研究之奇才。之後慢慢讀下去,百味陳雜,對他最好的評價就是他死的時候有人說的那句:“我來參加國王的葬禮!”,他的確是這個孤獨家族的國王。

  說到孤獨,叔本華說:”人生的空虛不在於人的孤獨,而在於心的寂寞“,這個家族裡的人似乎都是這樣,輾轉反側,都沒有一個人得到內心的充實。

  讀這本書,我感覺不用帶著主觀的色彩去讀,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發光的地方,但同樣又沒有人是完人,可憐、可悲、可敬、可嘆,可是你又沒有時間去感嘆,作者拖著你一路小跑,於是你看他們的故事,時光在字間穿梭,這樣一個人的形象會在你的心理不斷地完善起來,但同時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這也許是我閱歷不夠的原因吧,所以說:似懂非懂,還得交給時間來琢磨。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7

  這個假期又重溫了一遍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還記得第一遍讀它的時候,我被各種“差不多”的姓名,各種倒敘、插敘給弄暈了,整個人都不好了,經過時間的沉澱再看,連同這本書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解,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孤獨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複著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由此孤獨的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孤獨是自閉的。《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死了,連同馬貢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於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群螞蟻吃掉。

  孤獨是需要摒棄的。“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對照《百年孤獨》的現實與背景,我們不難發現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由此,我們想起了晚清政府閉關鎖國以至慘遭蹂躪的結局和新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而重新崛起的歷程。《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鉅著後曾有一個夙願: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但願,作者的苦心和夙願夢想成真。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8

  我喜歡那種看完之後留有餘味,能帶給我思考的書。毫無疑問,《百年孤獨》即是。

  “人生而孤獨。”沒錯,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他們無法擺脫自己的宿命,逐漸走入孤獨的深淵。布恩迪亞家族,幾個世紀以來都重複地陷入孤獨之中。書的結尾令我由衷驚歎,極其精彩巧妙,即使之前已經隱隱提到。所以,隨著閱讀加深,我們會發現這個家族的結局無非就是走向毀滅。雖然最後阿瑪蘭妲和奧雷里亞諾的活力給人以希望,現在想想那也無非是毀滅前最後的掙扎。一切都還是輸給了狂熱的愛情。也許這個家族的結局有一部分與愛情有關。雖說愛情是小說不變的主題之一,而書中的愛卻讓人難以接受,人物成也愛情,敗也愛情。羊皮卷破譯了,家族也毀滅了,所以讀完之後,我突然產生一種想法,這個故事,本就是在影射我們心中的幻象?我們的內心本就是孤獨又迷茫的,在經歷了狂熱,榮耀,屈辱,衰敗之後,我們終於得以漸漸看清自己的內心,看清一切事物的實質,也是時候走向死亡——人的死亡或心的死亡。所以,百年孤獨在我看來也是我們自己的百年孤獨,書中的每個人物在我看來也是人生中每個時期不同的心境造就的不同自己。

  書中我最喜歡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他與生俱來的洞察力,野心和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孤獨感都令我讚佩。這就像是正當盛年的我們,帶著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特質,又努力的去探索新的世界,想發現新的自己。

  這本書故事性不是很強,於我而言,讀書只讀故事未免無聊,重要的是能讓我們思考,這無疑就是一本好書。

  願我們都能在孤獨的人生中發現孤獨到極致的快樂,在平庸的人生中成就不平庸的自己。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9

  《百年孤獨》是加勒比海岸馬孔多小鎮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百年興衰史,更是拉丁美洲內戰跌起的血淚史,亦是人類現代文明的孤獨史。

  都說著作晦澀難懂,但就百年孤獨來說,可能讓人讀不下去的是那些不斷重複命的名字。

  但就讓我印象深刻的烏爾蘇拉來說,她是百年家族中,孤獨的見證者,她從開始到最後去世的時候,都以一個置身於繁雜紛擾中,但一回頭往往以一盞明燈出現的形象出現。但沒人去理解,甚至到最後被當作孩子們的玩具。她是整個布恩迪亞家族的見證者,也是家族的支柱。 但往往這樣的人設最後的結局都逃不過悲慘的結局。 不過還好,就像漫漫黑夜裡,她是一個能讓人心安的角色。烏爾蘇拉用一顆博愛而善良的心靈理解著紛擾的世界,終究在紛擾中孤獨離去。

  書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馬克爾斯說:“等到人類坐一等車廂而文學只能擠貨運車廂的那一天,”這個世界也就完蛋了。這是文學的孤獨。

  雖說讀完一遍,沒有都刻入腦中,但很多情節也令人印象深刻。 人生來孤獨,我們從不指望被人理解,獨來獨去,獨生獨死,才是真正的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10

  多年以後,當我讀到“馬孔多在下雨”這句話時,我回想起了我第一次聽說百年孤獨的那個遙遠的高中午後。

  百年?很久。孤獨?令人不解。在高中某個時間第一次聽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內心強烈的閱讀慾望就被喚起了。但是礙於學業緊迫,那時候 即便忙中偷閒也是拿一些爽文來讀,於是就那麼錯過了。之後再見到這本書就是在所謂的“死活讀不下去了書排行榜”,紅樓夢和百年孤獨分列狀元榜眼。《石頭記》的厲害我是知道的,理所當然《百年孤獨》也不會好讀到哪裡去,於是拿起的書就又放下了。一直到我讀完《金陵十二釵》才恍然大悟:有多麼死活讀不下去,就有多麼經典多麼好看。看完此書後更加確信了這一真理,《百年孤獨》,一本好書,一本奇書,一本神書!

  提到此書不得不說其描寫的碩大的家族以及交雜錯綜的人物關係,重複七代的人物而且還長的人物名字,確實給閱讀帶來了很大困難。二十六萬字的書,我讀了整整七個多小時才讀完—而且我看其他人很多十幾個小時才讀了一半的。但是如果認真閱讀,並且把握住書中稍縱即逝的行文脈絡的話—我承認這本書乍看上去非常的亂—還是可以很好地理解到作者的深意。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11

  生未百年,死不孤獨。——題記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這是我在讀完《百年孤獨》後的感受。《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是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

  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不斷重複,布恩迪亞家族的人無論消極又或是進取都無法擺脫孤獨。在這個可怕的迴圈中,能看到布恩迪亞家族所代表的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活狀態。

  在整個故事中,布恩迪亞經歷了從純樸的鄉村生活到戰爭、革命,之後殖民入侵的西方思潮的衝擊,最終,一切歸結於平靜的絕望,正是拉丁美洲歷史的演變和社會現實的再現。在初看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產生人物已經死去,卻又復活的錯覺,這正是因為故事主人公常常採用相同的姓名,而作者正是經過不斷重複的姓名與七代人的複雜關係來加深整篇小說的魔幻孤獨色彩。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那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這是我讀《百年孤獨》中最為喜歡的一句話,生命中最重的事往往在死前才會想清楚,或許欣慰,又或許會很,但一切都無法重來。人活在世人總需要一種精神寄託,而布恩迪亞家族卻始終找不到自我生存的意義,他們害怕自我陷入孤獨中,而以自我獨特的方式去反抗孤獨,但他們生存卻又離不開孤獨。

  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起需要一位合格進去的領導者,而衰落也只需要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而已。小說的結局在奧雷良諾·布恩迪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終瞬間,布恩迪亞家族連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到“羊皮紙手稿所記載著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境是壓抑的,這本書幾乎全部是孤獨和頹廢,作者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個家族的孤獨和頹廢。在這個家族中親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突出了麼而克斯所謂的“孤獨的含義”——孤獨就是不團結。

  《百年孤獨》對於此刻仍然有警醒的作用,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自我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12

  《百年孤獨》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說之一,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一樣,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特點之一吧。這本書的不一樣之處就是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向上的進取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遠記住:過去是虛假的,往事時不能回到的,每一個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復返了。最狂熱、最堅貞的感情也只是過眼雲煙”坦白地講,這部30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會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複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因為據說本書是公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獨》,卻缺乏這種進取的精神,僅有偶爾幾個進取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歲的烏蘇娜,他一向活到十幾章(本書一共才20章),那個時候他的曾曾孫子都出世。了總的來說本書的基調還是黑色的,結尾那句話“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我的理解與書中的簡介不一樣,書前面的簡介說這句話代表的是進取,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即將來臨。

  我卻覺得這句話是為這個杯具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獨歷史畫上句號。並不預示著以後的家庭就不孤獨,而孤獨其實是揮之不去的,誰也逃不掉的。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應對的方式有所不一樣。

  奧雷連諾上校採取的方式是戰爭,永無休止的戰爭來排遣孤獨,但戰爭只讓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感情,可惜他的感情不被母親允許,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隨。

  看《百年孤獨》我一向在思索一個問題,這個家族為什麼是孤獨的。我想來想去都貌似找不到答案,或許是因為代溝,或許是與世隔絕,還是說作者根本就不想說原因,只是表達一種狀態?都像,又都貌似不對,這個問題仍然在困擾我,期望朋友們看了之後大家討論討論。

  這本書在我看來真的是很不錯,其中反映出的人生常態和人情世故,以及對人的本質的研究,作者都能夠說是十分透徹的,透徹的讓人感到有一絲害怕的感覺,這就是書的殺傷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13

  無怪乎馬爾克斯花了那麼長時間去寫出這本書,它的確與我之前所看過的很多小說都不一樣。情節的高度密集造成了表達空間的壓縮,因為篇幅擺在那裡。

  整本書數十萬字中的大部分是馬不停蹄的快節奏情節發展,而作者的表達並沒有刻意地塞進字裡行間,而是靠著整個情節的情緒基調的不變來達成。小說中情節的發展一日千里,而整本書的情緒卻如一隻巨大的木樁釘進了大地一般紋絲不動。作者正是用這種手法來凸現出這種一成不變的情緒,那就是深深的孤獨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覺到布恩蒂亞家族百年間數代人的性格核心幾乎並沒有什麼改變。這個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塊石頭,抵擋得了過去,卻無法與未來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爾卡蒂奧的死。他被不知從何而來的子彈擊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過了整個馬孔多,避開了所有人的眼睛,繞過容易被弄髒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廚房忙碌的烏爾蘇拉面前——烏爾蘇拉才是這個家族數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爾卡蒂奧是第一個死去的布恩蒂亞,流出來的是孤獨之血。火藥的硝煙氣味久久不散,縈繞在他的房子裡,縈繞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後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祝

  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貫穿百年的孤獨那徹骨的荒涼。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使他成為拉丁美洲的驕傲。也讓他獲得了世界級的聲望。《霍亂時期的愛情》使他得到了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在他沉著冷靜地講著一些令人毛骨悚然或者幽默荒謬的故事的時候,他的背後也有一個人,一個如他筆下所寫的那個魔幻現實主義世界中,堅定地站穩現實主義大地的烏蘇拉,她永遠不會像她瘋狂的丈夫奧雷良諾布恩地亞那樣想:“咱們很快就會有足夠的金子,用來鋪家裡的地都有餘啦。”——對烏蘇拉來說,地就是土地,不是金子鋪成的。正是這個樸素的理念支撐著魔幻現實主義世界的天空。馬爾克斯的妻子也是這樣一個女人,可以說,是她,為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之筆注入了墨。正如作者所說:沒有梅塞德斯,我永遠也寫不成這本書。

  梅塞德斯是馬爾克斯的妻子。

  那可能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馬爾克斯帶著一家人準備去旅行,就在旅行的路上,他突然恍然大悟,他應該像他的外祖母講故事那樣寫一本書,寫一部拉丁美洲百年孤獨的歷史,跟著他這個想法而來的就是《百年孤獨》著名的開頭: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然後,他們放棄旅行,一家人的車停在馬爾克斯寫字檯上。

  馬爾克斯為了寫《百年孤獨》,把幾個月前買的一輛小車抵押了出去,把錢如數交給了妻子梅塞德斯,心裡想著還夠六個多月的——他認為他六個月時間能寫完這本書。結果,馬爾克斯用了一年半時間才寫完這本書。錢用完了,梅塞德斯一聲沒吭。馬爾克斯不知道妻子是怎麼讓肉店老闆賒給她肉、麵包師賒給她麵包、房東答應她晚交九個月房租的——梅塞德斯瞞著丈夫把所有事情都承擔下來了,每隔一段時間還給丈夫送來500張稿紙。——少了什麼也不能少這500張稿紙。

  梅塞德斯當然沒有親筆寫《百年孤獨》,但她和丈夫一起經歷了寫作的過程,馬爾克斯寫完讓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死掉的那章,渾身哆哆嗦嗦地走上三樓,梅塞德斯正在那兒。她一看作家的臉色就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

  “上校死了”她說。

  馬爾克斯一頭倒在床上,整整哭了兩個鐘頭。

  也是她親自到郵局去把這篇她沒看過的《百年孤獨》手稿寄出去的——她拒絕看手稿,我懷疑她多少也有些膽怯。她邊走邊想:要是到頭來這部小說被認為很糟糕可怎麼辦?那時候,她腦子的庫房裡是否堆滿了欠下的麵包肉和稿紙?

  正如人們評價《百年孤獨》中那些拉丁美洲的婦女們一樣:婦女們不僅保證了這個家庭的不斷香火,還保證了這部長篇小說的連貫性。面對《百年孤獨》,梅塞德斯也應該得到這句話。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14

  “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這是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的一句話。再美好的情感最終也會破碎消逝於風中,就如白骨成灰散入那一抔黃土,只剩下孤獨在凜冽的寒風中怒號呼嘯。

  “這個家庭的歷史是一架週而復始無法停息的機器,是一個轉動著的輪子,這隻齒輪,要不是軸會逐漸不可避免地磨損的話,會永遠旋轉下去。”在書中,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成員都是孤獨的,甚至可以說他們之間沒有任何聯絡。整個家族被血脈連線,卻像是一盤散沙,不似藕絲,藕斷絲尚連。他們按部就班地活著,就如同皮影人,在命運的操縱下演繹人生,推動著整個家族的走向。

  他們的命運也無不悽慘,家族第一代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被綁樹下死,第三代雷奧里亞諾·阿塞被槍殺,第五代何塞·阿爾卡蒂奧溺水而死,第七代羅德里戈長出了尾巴被螞蟻吃掉等等。其他人幾乎都是死於孤獨。他們逃脫了戰爭和暴力,卻逃脫不了孤獨。

  故事有些荒謬,可從全域性觀之,孤獨就像是一隻無形的手,隨時隨地跟在他們身後,在他們脆弱或欣喜時扯他們一把。或放大他們的悲哀,或讓他們從天堂跌到地獄。孤獨在嘶吼著,野獸般欺凌著這些可憐人,看他們哭泣的淚水歡欣地揮舞著手臂,貪婪地享受他們的驚懼。

  起初看這本書,複雜的人物關係成了理不清、解不開的線團,故事更是讓人覺得荒誕不經。但在瞭解作者後,發現馬貢多小鎮發生的這些撲朔迷離之事,不過是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反映。

  我們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眼睜睜看見親人友人隨著我們個子拔高,年齡增長,把半隻腳邁進了鬼門關,亦或是已經沉睡在厚重的棺木中,在不見光日的土壤下安眠。面對他們的離去,我們能做什麼呢?也只能默然接受,然後再次回到孤獨的生活中。算不上經歷什麼滄海桑田,不過是歷經了幾次聚散離合,而那些熟悉的陌生的,以前熟悉現在又陌生了,以前陌生現在熟悉了的面容,待許多年後,又能記得幾張?

  平行線沒有交點,相交線也只有一個交點,相逢相別各走天涯,即便相別再相逢,也只怕黯然神傷嘆不識。當以往不復,又何必相憶。我們孤獨地生,孤獨地死,孤獨地活著,不正是孤獨永恆嗎?

  人生來孤獨,卻不能畏懼孤獨,否則,便是一腳踏入深淵,直直跌入萬劫不復中。我們沒經歷過刀光劍影,也不用顛沛流離,卻同樣被孤獨的枷鎖桎梏。我們無畏,我們只能無畏,與其紅著眼回顧過去,感嘆索然無味,倒不如拼上拋顱灑血、刀劍飲血的萬丈豪情,在孤寂漆黑的魅影重重中殺出一條通往光明的血路。哪怕慷慨就義,我們也無所畏懼;哪怕粉骨碎身,我們也嚥下懦弱。

  王國維先生“人生三大境界”中第一重便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一個“獨”字,不就是體現的孤獨嗎?可見,人須耐得住孤獨寂寞。

  孤獨的人生被化不開墨水般的黑暗籠罩,不過是踽踽獨行一場,而當你穿梭過蒙蒙迷霧的盡頭,盡受孤獨的滋味腐蝕身心的苦痛時,又總是有一束光亮照進心窗,劃破雲層,驅散孤獨,直直灑下溫暖。

  縱是百世孤獨,也不過踽踽獨行,有何可畏?縱使我們孤獨地生,孤獨地死,我們也要活得恣意瀟灑,活得自在逍遙。孤獨只是恐懼的影子,我們甩不走,卻也不會拘束於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15

  加西亞·馬爾克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百年孤獨》。這樣介紹這位偉大的作家應該沒問題吧。他還有一本比較有名的著作《霍亂時期的愛情》推薦看一下。

  《百年孤獨》,寫讀後感的時候本想寫一個帶有自己感情的概述,不過能力有限,日後再寫吧。

  《百年孤獨》這本書在6天的努力之後讀完了,頭腦中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甚至連主角的名字都沒辦法回憶起,作者大概是故意的,用長的而且重複的名字來命名一個又一個不同的人,好讓讀者更迷惑,故事更瘋狂。我才疏學淺,很多地方實在讀不懂。這部書有很強的奇幻色彩,有時書中的故事更像一個神話,一個傳說,比如美人兒昇天、鬼魂在世間徘徊、馬孔多應了預言被颶風毀滅。書中有大量的性,《霍亂時期的愛情》和《百年孤獨》很像,都大量描寫了性,好像作者用大量的性,瘋狂的性,有悖倫常的性來展示故事的奇幻和瘋狂,讓讀者隨之興奮,而心情又隨瘋狂又短暫的性而跌落谷底。《百年孤獨》好似有一種魔性,能充分調動讀者的情緒,卻又能讓讀者對一切瘋狂無法想象的事淡然處之,好似正常的事。

  《百年孤獨》記錄了一個家族由貧窮走向富有而又衰落,期間有一些起色,馬上又被規矩或者瘋狂而打碎。書中一個佔篇幅不多卻貫穿全書的角色,他向命運的使者,來做一個實驗,可自己也逃不過命運,依舊要受人間苦痛。書開頭,主角好像空想家,瘋狂,固執,有開創性,勇敢,睿智。他以各種瘋狂的舉動來開啟了故事的序章。之後,在書的前半部分,沒有死亡的人,一切安詳,主角家族開始擴充,財富也開始積累,家庭環境開始變好。中間部分,家族成員變得十分多,財富開始瘋狂積累,戰爭開始,開始死人,有些是因為戰爭死去,有些不是,但有的人在戰爭的影響下開始朝壞的方向走,有的人能保持初心,保持清醒。但家開始在累積財富的同時也開始衰落,但當時看不出跡象,可以看出跡象的是時間和孤獨,開始讓一些人和事發生微妙的變化。書後半部分,隨著一位女人的加入,曾經歡快自由的家開始腐朽,當時革命沒有勝利,但曾經自由的家庭開始變得腐朽,像是被一具巨大的棺材關了起來,埋在了土裡,人們在無限的重複中卻能得到安寧,人們開始在孤獨中存活,居住的地方開始混亂,不像能居住的地方,像是詭異又噁心的粘液,人們在裡面苟延殘喘,慢慢地粉碎。書的結尾,無論多少個起伏都沒能打敗孤獨和時間,一個城鎮和城鎮上的人包括城鎮裡最突出的家族都應召了預言,隨預言消散在風裡。全書結束。

  書中用一個有一個的重複象徵了時間的重複,家族魂靈的重複,給讀者塑造了一個頹廢漫長的世界。讀完之後像做夢一樣,卻也發現,自己可能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神秘的重複中。作者好像用一百年長的故事描寫了日復一日不斷重複的生活。

  生活不斷在重複,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重複的生活裡找到不一樣的感覺,活出精彩的人生,逃離時間創造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16

  加西亞《百年孤獨》。哥倫比亞人馬爾克斯是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南美籍作家。

  我想說實話,這本書看的時候好像對我的吸引力不是很大,以至於中間沒看什麼好的。如果非要給自己一個安慰的話,我已經在這幾天的安靜氛圍中陶冶了。看來你得好好想想。除了啟發和思考,閱讀還有一種無形的影響。

  夜裡,我猛然驚醒,書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以一種無形的形式在我腦海裡來回迴盪。荷西?AlCattiau?布恩迪亞天馬行空的思想終於死在了栗子樹下。烏蘇拉仍然隱藏他的失明,以顯示他晚年的活力。奧利裡阿諾?巴比倫用羊皮紙破譯了家族命運密碼。“家裡第一個人被困在樹上,最後一個被螞蟻吃掉了。”奧利裡阿諾?布恩迪亞上校做了小金魚,雷美黛絲起飛了,最後一隻幼豬尾被螞蟻吃掉了,荒涼的布恩迪亞家族徹底消失在世界上。當時透過對這些情況的歸納,我們對孤獨有了這樣的認識。孤獨似乎源於人們不能和別人說的秘密和羞於和別人說的秘密。但是這兩種狀態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你的行為,從而形成了一個難以溝通或者不屑與外界溝通的巨大落差。

  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他們被內心折磨,獨自享受那種孤獨。孤獨是什麼,可能是我心裡最深的秘密。孤獨是這個世界上永遠無法根除的東西。它就像是靈魂中的黑洞,連它自己都很難看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有那麼一瞬間你不想把自己的痛苦告訴任何人,而是在折磨中忍受孤獨,你喜歡躲在無人的角落裡,默默享受這份孤獨。

  人一旦遇到傷心的心境就不需要有人出來安慰了,因為你感受不到他的孤獨,但是你的善意勸說刺痛了他的孤獨,讓他感到孤獨。適當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心。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曲子,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只是表達孤獨的藝術,只有他自己懂。

  孤獨希望與沉默和黑暗聯絡在一起,但人要面對陽光,是否會在無限的孤獨中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17

  夜闌沉默,所以感覺凝血時間,轉完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最後一章,我如釋重負地嘆了口氣。心中湧起一種奇怪的感覺,就像一個孤獨的和尚後硬,長,終於完成了期旅途的煎熬,卻突然失去了方向,人與人之間感到失落和陌生的,充滿了孤獨感油然而生。

  《百年孤獨》是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部文學作品能。初讀《百年孤獨》時,只覺得它晦澀婉轉、深不可測,讀起來不知所云,往往是學生昏昏欲睡、兩眼無神、託夢周公。但是它卻有這樣一種文化魅力,即使沒有晦澀難懂卻還是企業深陷發展其中,讓人讀了我們一遍又一遍,欲罷不能。在讀了四五遍之後,感覺自己腦海靈光一閃,書中內容呆板的人物進行突然活現在人們眼前,那遙遠的家鄉“馬貢多”彷彿浮現在他們眼前,一個國家歷經兩個百年的家族由剛開始到繁盛階段時期社會再到經濟衰落,一切工作都是可以那麼地生動,讓我融入這個故事的情節設計之中。

  《百年孤獨》講述了一個孤獨的家庭最終死去的故事。 在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每個人都無法逃避被孤獨折磨的命運,但集體成就是一個完整的家庭和民族孤獨的歷史。

  這本書將一個原始部落,完全暴露在時代的潮流之下。科技、政治、戰爭和商業,一次又一次地打擊著貧窮的馬孔多小鎮。從一開始,吉普賽人就帶來了一些小把戲,比如他們學會了磁鐵,冰和外面的世界。然後政治介入,鎮長出現了,鎮子慢慢開始改變。然後一場游擊戰在馬孔多蔓延開來,血流成河,衝突不斷。代表壟斷資本主義的香蕉公司,也利用這個機會讓小鎮暫時虛榮,但在成分泡沫經濟中迅速衰落。作為馬孔多的創始家族,布恩迪亞家族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外部衝擊,在這些衝擊下變得富裕,但最終消亡了。

  書中以複雜的人物和離奇的情節鶴立於拉美文學史之林,其中的現實魔幻主義及“將來時的過去式”的描寫方法讓人耳目一新。曾有人評價《百年孤獨》充滿了極致的誇張、現實與虛幻結合、超越時空和地域、時間與空間的互換等種種怪異的寫作手法,讓人無從追尋,更不可預知。許多中國作家深受其影響,例如莫言、阿來、賈平凸等作家的作品中品出馬爾克斯的創作手法,他是許多人的文學先父。

  馬爾克斯採用的環環相套、迴圈進行往復的敘事空間結構來展現了一箇中國家族的歷史。其中的情節或時間,特別是對於人物的名字,七代人發展幾乎沒有名字我們都是具有相同的,馬爾克斯將他們自己全部拖入到了一個可以迴圈的時空中,讓布恩迪亞家族企業經歷以及迴圈的命運,讓讀者能夠感受布恩迪亞家族的榮辱興衰。最後透過故事中借用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的預言——“家族的第一部分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就是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結束了這個社會家族的命運。

  “百年孤獨”是一個複雜的百年,是可悲的家族史,也是在上升和下降的20世紀曆史的地方。馬爾克斯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與小說的主題是:“人的寂寞,由於落後和愚昧封閉,最終導致整個民族的路徑的滅亡。”拉丁美洲以希望團結整個國家。

  讀完《百年孤獨》後,深刻地理解體會影響到了作為一個國家民族是不能夠發展停滯不前,愚昧自閉,必須以創新的腳步、善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學習生活能力來順應經濟時代的潮流,跟上資訊時代的腳步。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18

  《百年孤獨》是一本措辭簡單的書,甚至簡單到帶一點冷酷的味道。幾個字就能殺死一個人,幾句話就終結了一段愛情。馬爾克斯能如此不動聲色地,把那麼多紛繁的故事自然地、毫無痕跡地連結起來。

  這裡沒有政治,沒有宗教,不諷刺也不批判,就光講著一個村莊的故事,卻能字字珠心。有時候我甚至感覺是故事裡的任務自己在講故事,因為每個人物都是那麼鮮活,而這份鮮活,賦予了這本書另一種魅力,那就是每一個故事都隱隱的帶著對歷史的嘲弄,或蘊含著讓人會心一笑的哲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每個人物都是那麼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因為一個人想另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沒有人去想。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特別的是,這個家族的每個人的經歷都是那樣的充滿神話色彩,無論是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第七代的奧雷利亞諾,抑或是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他們的經歷是那樣的不可思議,以至於有一個作家曾這樣評價過,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到讓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烏爾蘇拉,她是那樣的充滿活力與激情,在那樣一個不正常的大家庭裡,在經歷種。種不幸與變革下,在她慢慢變老後,她還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她離去後的這個家庭,在我看來已經是個空巢,沒有了核心,可惜她離開人世的方式讓我的心中始終留下一個結,那種方式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或許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莫過於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麼一個地方,孤獨到沒有人去談起,也有那麼一群人,孤獨到沒有人在意。這種鮮活的孤獨感,是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我和馬爾克斯的共鳴,一種無以言表的孤獨,一種靈魂深處的寧靜。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19

  整本書中,不難看出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我覺得這種孤獨並不僅僅只屬於布恩蒂亞家族,甚至不僅僅只屬於拉美,我覺得孤獨是全人類所面臨的一種命運,換句話說,孤獨才是人類生存的真相。每個人不能掌握自身的命運,產生了絕望、冷漠和麻木感。正因為孤獨,我們才會備受苦痛,備受內心的煎熬。放眼市井,雖然燈紅酒綠,推杯換盞,但每個人卻愈發孤獨了,也就愈發寒冷,愈發痛苦。

  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對於我們平淡的而又前進的生活,我想這本書給了我更多思考的深度,開闊了另一種世界,另一種幻想,那種孤獨的映象,好像很遠,對於我們這一代的人來說,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

  在拉丁美洲那片傳奇而又廣闊的土地上,又突然的好像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故事好遠,也好近。最後,颶風捲走的那些百年七代生活過的痕跡,無聲無息地消散,承載太多重量的歷史灰飛煙滅。孤獨是個頑疾,當死亡成為我們路之終點的時候,孤獨也就隨之而來,這世間有多少吵鬧,就會有多少孤獨。無疑,孤獨本身就是一道枯澀而不可理解的背影,但馬爾克斯的筆卻是含笑的。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有些東西,有些經歷,有的情感,必須自己去消化,你的心總有一塊地方是太陽和月亮都照不到的地方,而這就是你心靈的秘密花園,別人走不進來,你只有自己去收拾這片地的荒草,去換取自己心靈的寧靜。

  百年孤獨讀後感模板20

  剛開始看《百年孤獨》的時候,發現有幾個奇怪的地方,首先,布恩蒂亞家族中的人名反覆用的都是阿卡蒂奧和奧雷連諾,這也彷彿他們的生活一直是在一種可怕的迴圈中度過的;其次,故事的情節很具神話色彩,死去的人可以因為按奈不住寂寞從新回到人間,甚至與活人交談。這也引起了我看下去的衝動,這是一個彷彿描述一個國家百年的繁衍與生存、恥辱與壓迫的故事。

  霍·阿·布恩蒂亞帶領他的妻子,以及他的親屬朋友們歷盡千辛來到了一片未開墾的土地上,開闢了一片廣闊的天地,這塊後來被命名馬孔多的小鎮上,蘊含了無窮的神秘,但似乎又令霍·阿·布恩蒂亞陷入了無窮的孤獨。在他身上也體現了那種可怕的迴圈,在他對創造發明產生厭倦以後,便整日地呆在實驗室裡製作金屬金魚,每做到二十條的時候就將它們熔化重做。他的後代奧雷連諾又從戰爭走向孤獨,終於也陷入了迴圈制作金魚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地傳承,又一代代地都是那副孤獨樣,直到家族的最後一代奧雷連諾·布恩蒂亞的出世,由於壟斷資本主義的入駐,不僅是布恩蒂亞家族,整個馬孔多已經開始沒落了。那本羊皮書卷上用梵文字描述的這個家族從建立到沒落其實已經是註定的宿命,終究是一個可怕的迴圈。

  《百年孤獨》讀完後都會給人留下一種沉重感,我認為這種感覺才是作者真正想傳達給讀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