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通用58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

  《百年孤獨》介紹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通用58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通用58篇),歡迎大家分享。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1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

  推開《百年孤獨》,來自拉美的悶熱空氣與喧鬧怪誕便鋪天蓋地地席捲而來,夾雜著布恩地亞的百年孤獨,於案上獨成一個世界。

  一開始,便是奧雷良諾上校面對行刑隊時想起了那個遙遠且清晰的下午。一個家族忍受百年孤獨的苦難就此開始。

  馬爾可斯老爺子似乎很喜歡插敘,於是在行刑隊之後,是馬孔多的建立伊始。何塞被吉普賽人從外界帶來的各種新鮮事物迷得神魂顛倒,馬爾蘇拉則盡力使丈夫迴歸生活,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沒有誰是勝者,除了孤獨。之後是上校、小何塞、阿瑪蘭塔……命運的齒輪就此轉動,預言開始一一應驗。

  上校接二連三地發動戰爭,直到最後上校發現自己不知道為何戰鬥。阿瑪蘭塔拒絕了可憐的義大利人,又拒絕了忠實可靠的戰士,最後坦然地迎接死亡。布恩地亞家族的人一直在孤獨中垂死掙扎,可就像馬爾蘇拉說的,“這家人全是瘋子”,佈雷地亞不會愛,不會被愛,他們在自己的周圍築起冷漠的高牆,任牆外春風和煦,鮮花繽紛,自巋然不動。

  上校最後明白了,於是他不停地打造小金魚,為的不過是“與老年生活籤個體面的協議”,以專心致志來排遣永恆的孤獨。而不停織著裹屍布的阿瑪蘭塔,也只是另一個上校罷了。在孤獨面前,布恩地亞一敗塗地。

  還有後人,那些奧雷良諾、何塞,相同的名字早已註定他們命運的歸途,無人破解的預言在灰塵裡默默嘆息。

  整個故事似乎很悲觀,布恩地亞家族漸漸分崩離析,原本生氣勃勃的馬孔多也逐漸腐,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又似乎是現代文明的傳入。那麼,文明究竟是好是壞?誰也無法定唸經,但不可否認,香蕉公司,和那些外人的到來,摧毀了布恩地亞和馬孔多。在這一點上,馬孔多就是南美的縮影,一開始懵懵懂懂,卻生氣勃勃,後來,文明入侵,帶來了大規模戰爭和生離死別,然後,又在外在勢力的欺壓下不得翻身。那結局呢?是對未來的預言還是期望?但願是期望。

  無論如何,一切都在繼續,香蕉公司在執行,昔日馬可多的居民逐漸被排擠在外,墳墓中的人在增多,流淌著布恩地亞家族血液的私生子在不帶出生,馬爾蘇拉在黑暗中淌過時光的河流,吉普賽人的房間逐漸腐蝕,家族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吞噬,馬孔多在颶風中消失不見,一切的一切,最終都成了圓,一切都回到了原點,一切都還在繼續。布恩地亞的孤獨仍在,新的馬孔多還在重建,一切似乎都在向前奔跑,其實也不過是莫比烏斯環中的螞蟻,前進並重復著。於是,命運成了宿命,孤獨成了永恆。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也沒有人是一種孤島。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2

  用了半年的時間,終於把這本著作讀完了,掩卷的那一刻,我閉上了眼,感覺孤獨就在眼前,如水般流過布恩迪亞家族上百年的興衰史,似蕩氣迴腸,又難免壓抑沉重。

  這真不是一部易讀好懂的書,而且,也不是什麼環境下拿起就能立即讀得進去的書。我起初是在半年前利用繁忙的工作之餘閱讀,卻發現自己很快迷暈在布恩迪亞家族那長長的而且不斷重複的名字裡,弄不清楚每個人的關係,於是放下了;第二次,是在週末的時間讀,卻發現自己的目的是為了放鬆而這本書並不是讓人放鬆,於是再次棄書;第三次,也就是最近,當我開始在簡書上用文字安放我那不斷流逝的光陰時,我重讀了這本書,卻發現拿起便不想放下了,我不知道是孤獨讓我著迷,還是我需要孤獨,總之,那些如裹腳布般又長又臭的名字,那些或晦澀難懂或虛幻誇張的情節,已不再是障礙,我不自覺地沉浸在布恩迪亞家族百年的歷史中,無法自拔。

  原來,孤獨,從來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永恆的宿命。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如瘋子般沉迷於或科學發明、或重振家族、或戰爭、或情慾等等等等,無不終是從孤獨中來到孤獨中去,所有的一切,只為證明不過是一系列無可更改的重複。

  作者對人物性格、行為的細緻描寫,讓人物形象生動躍然於紙上,你會深深認可,這樣的性格即指向這樣的一種命運與結局。誇張的虛幻的手法,突顯了大時代背景下,馬孔多百年的變遷,反襯出其中的人們如何用各種命運抵抗及擁抱那如影隨形的宿命般的孤獨。

  最令我感慨的,是布恩迪亞家族曾經何其興盛,不論是人丁還是各方面,每個人都似乎肩負特有的使命執著地忘我地在實踐自己所認為的價值,可到最後,經歷歲月無情的洗禮後,卻變得那樣的破敗不堪,大宅成了蟻蟲的歸宿,讀來讓人唏噓不已。

  最令我叫絕的片段,是描寫費爾南達抱怨丈夫及生活的那段,洋洋灑灑兩頁紙,用盡各種抱怨的詞語概括一個傳統、保守的女人對抗如瘋子般的布恩迪亞家族的過程,最後抱怨聲在丈夫摔光家裡值錢的傢什後嘎然而止,讀來真真十分過癮。

  最令我感動的人物,是這個家族活得最長的頂樑柱——烏爾蘇拉。雖是一個矮小的女子,卻肩負著保持家族傳統,維持家族興盛,用無限的精力,永不放棄的精神,與大時代抗爭,與家族的瘋子特質抗爭,與百年的孤獨抗爭。人們說這是一部沒有愛情、親情的浪漫主義小說,可我想說,我能感受到烏爾蘇拉對這個她口中的瘋子之家那無比濃烈的愛,是愛,讓她與孤獨和諧共處百年,即便在失明的日子,仍然無畏地與黑暗抗爭。

  如果你正在品味孤獨,如果你渴望與孤獨和諧共處,如果你正肩負個人或家族使命負重前行,相信這會是一本你需要的書,值得讀N次,我相信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3

  《百年孤獨》在大學的時候在圖書館讀過幾頁,但是死活讀不下去,就這樣一擱淺就是五年,五年後再翻開《百年孤獨》發現自己真的很孤獨。百年孤獨,七代人的百年孤獨。

  上大學時,因為我們法學班的課程裡有一門必修課叫經濟法,有幸結識了經濟法老師,她是復旦的高材生,曾留學於美國,偶爾上課的時候會給我們講她個人的經歷,她無意中說過的話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種下了一顆種子,她是我們心目中喜歡的老師的樣子。

  她講國內那薄薄的翻譯本沒有全面展現百年孤獨的魅力,當講到她有幸在美國買到了厚厚三大本的英文版的那種欣喜,那個眼神我至今也忘不了,就這樣在我的心底留下深深的痕跡。

  她鼓勵我們每個人有機會就出國門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我們也一直在努力看外面的世界。

  近日想起她的話想起她的事。終於《百年孤獨》又到了開封的日子。

  開篇先摘錄一部分《百年孤獨》多年以後體: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在這張唯一的全家福照片上,奧雷里亞諾身穿黑色天鵝絨正裝,夾在阿瑪蘭妲和麗貝卡中間,那倦怠的模樣和深邃的眼神與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時一般無二。

  那個慢無盡頭的夜裡,赫裡內勒多。馬爾克斯上校追憶著在阿瑪蘭妲縫紉間裡度過的那些一去不返的午後時光,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則苦苦掙扎了數小時,試圖抓裂自己孤獨的硬殼。自從那個遙遠的午後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他唯一的快樂時光就是在金銀器作坊裡打造小金魚的時刻。他被迫發動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並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裡打滾,最後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

  多年以後,在臨終的床榻上,奧雷里亞諾第二將會回想起那個陰雨綿綿的六月午後,他走進臥室去看自己的頭生子。

  然而一天下午,他好像突然間激情驟至,神采煥發。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阿爾卡迪奧將回想起梅爾基亞德斯為他朗讀那一頁也不可理解的文字時的顫抖,他自然是聽不懂,但那鏗鏘的音調聽起來彷彿教皇通諭的吟唱。

  這些多年以後體,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多年以後體。多年以後,面對父親留下的油菜花田,回想起這裡曾經是一片油菜花田。

  那個見識冰塊的下午,給奧雷里亞諾打開了一扇造小金魚的門,但終究抵不過被迫上戰場的命運,這是多麼無可奈何的事情。這與他的初衷大相徑庭,那場戰爭似乎更改了他之前擁有的一切,包括他的精神世界。我們多麼希望仍然活在那個見識冰塊的下午,但是這樣的經歷在很多年以後似乎變得不那麼重要。多年以後的經歷,在多年以前似乎一文不值,那些曾經走過的路在當下看來又是何其純潔美好珍貴。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4

  當一切趨於入定後,你往往只能品嚐到孤獨。——題記

  這是一部以一個家族的興衰為線索來表現當時作者所處的拉丁美洲的一種縮影。拉丁美洲的百年曆程就如同書中一般,不斷重複著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下午。”就是這樣一段短小而深刻的句子帶著我們領略到魔幻現實主義世界的未來,過去和現在的三個時間層面,龐雜紛擾,眼花繚亂。

  百年孤獨的那種魔幻主義色彩從人物的名字中你就能體會的到。整個家族七代人,不斷的重複著那幾個名字,就如同家族宿命一樣:“第一個人會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會被螞蟻吃掉。”在不斷的重複中步入滅亡。

  一直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後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後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其實就如同書名一般,全書所帶給我們的就是一種滿目蒼涼的孤獨感,孤獨首先集中在人物身上。就好比麗貝卡獨自一人老死於家中,被站爭迷失本性變得麻木的上校結局。還有阿瑪蘭坦的結局,她一直費盡心機想得到皮埃特諾的喜愛,到手了卻又死活不要,讓其落了個自殺的下場。後來又有了赫利索多上校,兩人情到深處又斷然拒絕其求婚,終使自己在孤獨和悲傷中度過。她大概是因為失手殺死了梅蕾黛絲而產生的愧疚感,讓她自己無法釋懷,也不允許自己得到幸福吧!書中的人物多是這樣壓抑,在徘徊中走向了孤獨。

  老實說讀完這本書的感覺挺壓抑的。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裡,科技發達,文明進步,我們馬不停蹄的向前奔跑。正如從第一批吉普賽人帶著各種新奇物品踏入馬孔多這座小鎮一樣,再到後來的什麼火車,香蕉公司。進步看似給馬孔多的居民帶來了便利和新鮮感,然而新鮮感過後帶來的又是一片孤獨。有人說孤單是一群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單。正是因為孤單才使得一些不甘寂寞的人走到一起,真正孤單的人也有著自己的狂歡吧!

  然而真正的孤獨,不是寂寞、無助等淺顯的意義,而是停留在人內心的冷淡。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成長、相愛還是成功失敗,總會時不時的提醒我們它的存在。孤獨的存在提醒我們要珍惜眼前,督促我們體驗人生,讓我們在成功的時候可以清醒,在失敗的時候淡然一笑。

  抬頭仰望星空吧,去審視自己。有時候我多麼希望所有人的孤獨都能消失,我們要的不是一個熱鬧的表象,而是一個真實的自我。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5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時那個遙遠的下午。”——題記

  我始終記得這個句子,即使它短小,可我記憶深刻。這本書開篇就將我帶入了一個魔幻現實主義、世界未來和過去之中。這三個畫面,龐然紛擾,眼花繚亂。

  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的形式創作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現的生活,映射了一片大陸及人民的富足與貧困。這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給《百年孤獨》的頒獎詞。《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的歷史社會圖景”的宏篇著作。

  《百年孤獨》透過革命家總部一家七代人的經歷,描述了整個家族百年來的辛酸、榮辱、愛憎、禍福以及文化的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獨。當第七代的繼承人被螞蟻吃掉的那一刻,他的父親終於破釋了梅爾基亞德斯的羊皮卷手稿。手稿內容是:家族中第一人被綁在樹上,最後的人會被螞蟻吃掉。這手稿記載的是布恩地亞的家族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風將村莊颳走了,從此無影無蹤。

  像第七代人迴圈反覆的名字一樣,迴圈出現了情節與敘述,整個馬孔都被包裹成了一個環形廢墟,然而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孤獨的,沒有一刻感受到家的溫暖——說明這個家庭是分散的。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了情感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參與革命以及反覆做手工活、深迷情慾、讀書翻譯,卻始終無法將這些力量集中到一塊兒。逃不過家庭分崩離析的命運,彷彿房子只是一個家,一個載體,從不是一個給予人心靈安慰的溫暖的港灣。當然,除去貫穿靈魂的烏拉蘇拉,所有人都不值得愛或者被愛。他們所做的不過是掩埋自己的私慾和空虛,以致自己活在執拗和孤獨之中。

  這個不可實現的奇蹟和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就是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歷史的演變。其中,被隔離在現代與文明世界程序之外的憤怒與恨意,又是拉丁美洲的獨特生命力對生命的渴望。這不僅僅是在敘述一個家族,更是一個民族的自我反省。

  作者是在用一顆悲愴的心靈去拉丁美洲尋找那迷失的溫暖和精神家園。如同我們現在,高樓林立,思想多元,但卻迷失了方向,成了百年孤獨,越來越感到我們那一顆心靈的脆弱。然而真正孤獨的不是無助的寂寞,而是停留在人性中的冷淡與漠然。

  生命不曾離開,真正意義上的孤獨使我們成長道路的失敗,最後如你的影子一樣,時不時出來提醒一下你我她的存在。孤獨的存在或許是為了告訴我們珍惜眼前,體驗人生,督促我們:成功要清醒,失敗要努力。

  抬頭仰望天空吧,審視自己,認知社會;擁抱他人,向陽而生!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6

  沒有“序”、“跋”,也沒有“後記”,《百年孤獨》就這樣進入了我的眼簾。不查背景資料,就憑自己的直觀來寫觀後感,如果有一、二個亮點自己也滿足了,好在有兩位網友看過此書,可以作些交流。

  摘錄:1927年出生於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海濱小鎮拉卡塔卡,童年與外祖母一起生活,1936年隨父母遷居蘇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國立大學,1948年因內戰輟學,進入報界,五十年代開始出版文學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上述是書上唯一的介紹。

  遙遠的時代,遙遠的地方,一步巨篇,是那麼的陌生,也是如此的繁雜。猶如自己一個小宇宙,誰能說得清、講的透,唯一與我們有相似之處就是孤獨都是伴隨每個人的。

  一個家族,一個140~150年的時間跨度,卻只有近十個姓名,作者高超的敘述,駕馭文字的能力讓我敬佩。

  從摘錄上看,作者經歷了內戰,雖然對他的經歷無從知道,但他的作品、他作品中的敘述、他作品中的思想都讓我們感同身受。就如進入了一次心靈之旅,而這次旅程讓我覺得很累,要整理出條理來很累。但收穫還是有的,就是可能膚淺些。

  買此書的原因就是想了解什麼是孤獨,而《百年孤獨》應該是一生的事,因此說孤獨會始終伴隨著自己。書上的家族和自己的家族聯絡在一起了,感慨多了許多。少年的孤獨、青年的孤獨、中年的孤獨,直到老年的孤獨,要想達到理想狀態卻被現實壓著,增添了許多許多孤獨感出來。那什麼叫孤獨?怎麼排遣孤獨?怎麼從孤獨中感悟出什麼?路上的人那麼多,都是匆匆過客,唯有孤獨是給自己的。

  本書寫的是一個家族從興盛走向衰亡的過程,殘酷的現實和科技發展帶來的進步和變化,利用大自然,被大自然報復的一個過程,還有內戰的整個過程,家族中幾代人的命運就相應跟著起伏變化。

  人物既有家族遺傳或叫基因,也由其他血液的進入,代代相傳,性格也就不是兩種性的,而是多種性格的混合物,也許叫多種元素的結合吧。命運就難說了,是冥冥之中的嗎?一本艱澀巨大的人類思想探索的書,看一次肯定是不夠的。

  無論如何孤獨,我的觀點是:人要樂觀。應該知道自己只是一個凡人,有許許多多錯誤缺點,用思想去戰勝困難、戰勝孤獨,而樂觀就是好的方式之一,也是面對艱難困苦的好的精神支柱。

  還有就是勤能補拙,把思想貫徹到勤勞中去,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還是回到古人所說的憂患意識中去了。

  作者把許多哲理融入進書裡去了,猶如嵌入的珍珠,閃著智慧的光芒,時不時的讓我深思,特別是老年後的感悟是如此的精闢,而我在中年的感悟就受益匪淺了。

  孤獨不怕,用強大的精神能夠享受這種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7

  寫過好多次了,最近突然感覺懂了這本書!

  上個月有一天晚上電腦鍵盤上灑了半杯水,匆匆忙忙關機拿去修,回宿舍的路上和家人打電話。之前每週和父母打電話的時候都會講很多,如果碰到什麼開心的事、難過的事,都會和父母講一講。

  我本來想說下電腦的事還有些別的,剛說完花了100元冤枉錢拆機,我媽就迅速轉移話題,然後我爸說了我弟偷偷買了第三臺手機,偷偷帶到學校玩。我爸低著頭,我知道他是不好意思和我直視,太難過而不好意思被我看見他的情緒、他的表情、他的眼神。低著頭的時候又剛好能看見我爸的滿頭白髮。

  頓時我就不想講我最近碰到的難過事了,突然想到百年孤獨裡也是這樣。第一代女主老了之後瞎了,全靠在家中多年的記憶生活,也因此不再出門了,但是其他人誰也沒發現她看不見了,她也不和其他人說。我猜她可能是看到聽到其他家人的悲傷,就留存了自己的,不和他們說。

  而其他人也是。

  第一代雙胞胎兄弟裡性格冷靜的那個,鬧革命的那個,革命失敗回來也沒和其他人說過什麼,只是自己在工房裡把金子融化打成金魚,再等價賣出去。

  所有所有,《百年孤獨》裡這個家族的人都是這樣。他們居住在一起,因為過分親密而變得陌生。《百年孤獨》裡太多太多悲傷,閱讀的時候作者卻沒有對這方面過多的描寫,書裡的角色沒有因為自己碰到的不幸而歇斯底里,沒有“黑化”,只是默默藏在心底。

  這個家族的所有人看其他人很傷心,所以就決定不讓自己的傷心汙染其他人,把一切都埋藏在心底。

  “報喜不報憂”

  川端康成的《山音》,主角信吾也是,半夜突然醒來,聽到山音,被恐懼深深籠罩,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叫醒枕邊人,獨自一人溺浸在恐懼彷徨之中。信吾在生活中也有種種不順,卻無人述說,同時信吾作為旁觀者,無法代替當局者作決定,無助和無力反映在夢裡就是“山音”,信吾半夜醒來,聽到山音,獨自一人承受。

  雖然我最後還是和父母說了難過的事情。

  但是我突然想到除了父母也只有寥寥幾個朋友可以講講這些,有的事情連這寥寥幾個朋友也不能講。有的時間和誰都不能講,像信吾一樣半夜醒來的時候,工作時間的時候,家人朋友忙的時候。

  更何況,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和另一個人感同身受。

  “人生就是孑然獨處,沒有一個人瞭解別人,人人都很孤獨。”——赫爾曼。黑塞《霧中》

  不過我很喜歡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寫的《PastimeWithGoodCompany》,裡面有一句臺詞:“結交真誠的朋友是世上最好的事。”

  非常贊同!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8

  這是一部拉丁美洲的血淚史,也是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它描繪了布恩迪亞家族的發展,也講述了加勒比海岸馬貢多小鎮的興衰,但從字裡行間中又可以感受到拉丁美洲發展的風雨。

  書中的發生的事令人感到荒誕不經。被老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X死的普魯鄧希奧。阿基拉爾靈魂回到人間被烏爾蘇拉看見,以及一場下了四年的雨,甚至在書中失眠症都成了傳染病。這些事都與布恩迪亞家族——一個男子不是叫何塞。阿爾卡蒂奧就是奧雷里亞諾的家族,有著一定關係。而且這些奇怪的事在第一代到最後一代(第七代)反覆發生著,彷彿一個迴圈的怪圈,在這種迴圈中可以體會到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在想,作者難道只是寫一個家族,一個小鎮嗎?肯定不是,作者真正描寫的是拉丁美洲這片古老的土地。近代史中,這片土地充滿屈辱和血腥。而在書中,作者用魔幻的文字來描繪了文明的誕生,軍隊的獨裁,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的入侵等等,這些發生在拉丁美洲的大事都在馬貢多這個小鎮中發生,它的興衰在作者筆下彷彿就是整個拉丁美洲的興衰。

  不得不說這本書和《紅樓夢》很類似,都是以小見大,以一個家族的興衰來展現一個時代。而且人物都有著孤獨的氣質,寶玉享盡榮華的孤獨,黛玉清高寡合的孤獨,寶釵圓滑世故的孤獨,王熙鳳兩面三刀的孤獨。不同的人,不同的國情,所寫的作品卻都有著孤獨的靈魂。也許每個人都有著孤獨的靈魂。

  馬尓克斯筆下的孤獨不僅僅是一個人,一個家族的孤獨,他所寫的是哥倫比亞的孤獨,是拉丁美洲的孤獨。有人會覺得書中人物的孤獨太過於可怕了,可是,仔細想想,這應該是作者把人性中的孤獨放大化了,這所展現的應該是一個民族的孤獨,抑或是拉丁美洲在那個特定時期的孤獨,這種孤獨無疑是可怕的。在書中,馬貢多小鎮是在風暴中毀滅,馬貢多如果象徵著拉丁美洲,那麼,這個“風暴”應該就是孤獨了。馬貢多人民在這種孤獨中放棄了探索的精神,就像老布恩迪亞一樣整日製作小金魚,做完20個後就熔掉重做。其他人也像他一樣做著不同的事,都陷入的孤獨的怪圈中,怪圈不停地旋轉,人也不斷地迴圈,最後捲起一場風暴,毀滅了自己。如果一個民族都陷入了這種怪圈,應該也會被毀滅吧。

  人的靈魂中是有孤獨這種東西的,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孤獨它有時能使我們更能夠認清自己,讓自己冷靜下來思考,可以更好的面對困難。但,當我們陷進去無法自拔時,那麼整個人或許就像馬貢多小鎮那樣被孤獨所毀滅吧。

  在現代社會,我們可以給自己的靈魂來一場孤獨之旅,但,在這場旅行中別不知道回頭。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9

  歷時6個月,把這本百年孤獨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給我的感覺是好似神話,又好似昨日都有同樣的事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了。一個家族的興旺與衰敗,從家族的第一代到家族的最後一代,不斷的重複著相似的命運。

  剛開始看這本書有點雲裡霧裡。搞不清劇情和人物關聯。之後百度了一下對大致劇情和人物有了瞭解。有些人物關聯還是搞不清。

  家族第一代能自己開創新大陸,建立了馬孔多。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慾望。是天才也是瘋子,最終被綁在樹上死了。

  家族第二代,何塞和上校都是豐富多彩的人物。何塞繼承了這個名字的特有性格,外向。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慾望。年輕事跟著雜技團出去闖蕩江湖之後回來了,以打獵為生。最後被搶打死了。是不是麗貝卡打死的,留下了一個懸念。上校則是冷酷孤獨的性格。發動了N場的戰爭最終都失敗了。被X次暗殺都沒死成功。17個兒子全部掛了。最後孤獨的做小金魚直到死去。他的世界,他的孤獨沒人能夠明白。

  還有小說中的各位傳奇女主,個個特點鮮明。烏爾蘇拉家裡的第一代女主,活了好幾百歲,精明、能幹富有洞察力。知道家裡發生的大部分事情。阿瑪蘭妲和麗貝卡倆個人為了爭,勾心鬥角毀了自己的一生也毀了別人的一生。終生孤獨直到死去。那位叫皮拉什麼的占卜女生,不知道怎樣描述她,她也算是整個小說的核心人物把。和何塞家族的各種人物有過接觸或給過影響。

  還有哪位預言的法師梅爾基亞德斯似乎是這小說的導演,而那張羊皮紙就是早就已經寫好了的劇本。一切都是按照劇本的預期在發展著,一步一步知道消失。

  唯一感情的結晶是一個長了豬尾巴的小孩。對於小說這是劇情,對於生活就是天意。當看到那句譯文時,我感到頭皮一陣強烈的麻麻的感覺:家族第一代被綁在樹上,家族最後一代被螞蟻吃掉。看著這本小說,總感覺上方發生的事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影子。或許我們也在重複著自己的命運,或許我們也在每一天抱怨喋喋不休,或許我們的命運早已註定,或許百年的孤獨正是你我的孤獨。生命、生活、人性、倫理、道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影子都應在了這本書上…

  從開始讀這本書到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和看紅樓夢很像。不懂,看不下去——似乎有點意思——劇情很精彩捨不得放下——似乎寫的就是身邊的昨日這天和明天——就這樣結束了,留下的是滿腦子的回味,像一杯茶,淡淡的很舒服…

  第一遍我看的有點迷糊,但是很精彩。這是要怎樣的大腦才能裝下這本小說,並把他寫出來?前幾天新聞說作者逝世了,偉人一路走好!這本書不知道還會不會再看,也許會。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10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曾經以為是本哲學之類的書,對讀過此書的人會有莫須有的敬佩。從沒想到會讀這樣一本書,而且會一頁一頁的讀完。費了很大力氣。有時候不得不趕緊放下書,定神喝茶回到現實中來,有時候會覺得情節真是令人作嘔。壓抑,震撼,惶恐,歎服、驚詫,不可思議,反胃,總之是沒有覺得孤獨。讀完小說,閉上眼睛,試圖去想想總結一下獲得了什麼,或是像小學時候一樣總結箇中心思想,最終只是一無所獲,或許還存留一點記憶關於梅爾基亞德斯,他的手稿或羊皮卷,又好像都被颶風抹去。

  很納悶竟然讀完了。

  有了這本書墊底,沒見過世面的可以再也不怕看什麼挪威的森林了。

  對於此書,奇葩這個詞用的非常準確。涵蓋了所有的描述包括內容複雜,人物眾多,情節離奇,手法新穎。以及魔幻現實主義。

  有時候很多事確實很離奇,比如剛想買這本書,第二天看新聞馬爾克斯逝世,果斷入手。

  選擇版本的時候,看過很多評論,後來因為范曄版是唯一獲得授權的,也就選擇了該書。

  讀到第二代人,開始試用indetindanager,試圖來畫人物關係圖,但軟體的佈局非常難用,後來還是選擇了visi。人物名稱好幾代都要重複祖輩的名字,初看非常混亂,其實只是重複相近,還是沒法和紅樓夢中的人物比,在此忽然想讀紅樓了。跳躍的吐槽一下,總是想起南京的地鐵站名,除了1和2似乎南京不願意用更多的數字,搞的什麼南延線,什麼奧體東站之類的特別混亂,去了好幾次還是總坐錯方向。

  讀後去搜哥倫比亞相關資料,飲食習慣:哥倫比亞桑德省會布加拉曼卡市人素有食蟻的特殊習慣。所以家族最後一人會被螞蟻吃了?哥倫比亞是拉丁美洲人口第三大國,只排在巴西和墨西哥之後。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爆發了一場反對西方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偉大斗爭,史稱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拉丁美洲長期置於西方殖民主義的統治之下,到十八世紀末,絕大部分地區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運動的主要任務仍然是反帝反封建。

  即使以為自己的感情已經乾涸得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

  在馬爾克斯創造的這個天地裡,可能死神是最重要的幕後導演。但是,這位作家透過作品所流露出的感傷情緒,在令人毛骨悚然並且感到生動與真實的同時,卻表現出一種生命力。1982年,加西亞馬爾克斯獲諾貝爾文學獎,這是瑞典文學院當時的頒獎詞。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11

  我常常自矜自我喜歡讀書,愛好書籍,卻又常常在讀書時極為偏好,興起試讀名著,卻又為那其中的晦澀難懂而撤退。事實上,於我而言,《百年孤獨》正是如此。

  讀過一遍,心頭複雜感情簡直無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這寫的到底是什麼東西?什麼奧雷里亞諾,烏爾蘇拉,阿爾卡蒂奧,本就對各種又長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遠之的我,更是讀起來費力的將人物與身份對上。最要命的是,父親跟兒子常常會起同樣的名字,讓我毫無頭緒,一遍讀下來,腦子裡好像有漿糊,真是一點感想也沒有了。

  不客氣的說,我實在是想著自我還有閱讀筆記,才硬著頭皮讀了第二遍。這一遍,我依舊不懂,卻感受到了內心有了什麼,咕嘟咕嘟的冒著泡泡。

  它看起來那樣荒誕,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終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著。

  讀書之前教師介紹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正是由此影響。此時我也是切身的體會了。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禮貌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可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他的拉丁語,在家人心中只是瘋言亂語,幾十年後他才在那棵樹上死去。

  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

  就像奧雷里亞諾,不斷的戰爭,他甚至已經忘記了當初的目的,而是在殺戮,血腥中度過。他的結局停留在小金魚中。

  孤獨是感受,孤獨又無法感受。

  當奧雷良諾參透了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奧秘,一陣颶風將馬貢多抹去,從世人的記憶中根除,“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書中如是說。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12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名為《百年孤獨》的名著。

  這是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的《百年孤獨》,是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百年孤獨》以魔幻主義的手法,模寫了布斯地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歷,和馬貢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乃至消亡的歷史。

  並從中藝術地再現了作家童年時代眼中的世界。

  以複雜的背景和離奇的情節超越於整部拉美文學史之上,其中充滿了理想的光輝。

  對光榮與夢想的憧憬,對愛與自由的崇拜,創造後的不屈和靈魂的不朽已超越於虛幻的手法之上,再此篇小說中,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歸宿。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七十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

  這本書以很大篇幅描述了這房間的史實,並且透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

  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

  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這種古都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

  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美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時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五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絕陌生的感受,從而及其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

  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為基礎,但這並不妨礙它採取極端誇張的手法。

  我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就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綺麗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有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語言貫穿始終的。

  後來我還看到了有關介紹說有的評家認為這部小說出自八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說頗感欣慰。

  這是很深切的批判目光,因為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後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難道不是嗎?

  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群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13

  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但恕我愚鈍,這本書讀起來真不咋滴。

  就像一些藝術作品,你欣賞不了,不能說它不好,只能說自己還沒有那個境界去領悟。我可能就還處於這樣的一個狀態吧。

  於是我就找了幾篇豆瓣書評,很想理解下這本書到底要表達什麼,因為看了這本書之後我真的沒有什麼感悟。

  但看了幾篇我也還是沒有真正領悟,有人說講的是孤獨,有人說是拉丁美洲的歷史變遷。但還沒有看到一篇讓我幡然醒悟的那種。

  那我乾脆就先把自己的感悟先寫下來,再慢慢去研究它的深刻吧。

  這本書我看了一個星期左右就看完了,可以說是快的了。因為我看到有人在豆瓣書評裡說他看了兩三個月,還有些人說,第一次看了幾頁之後就放下看不下去了,然後再次拿起的時候已經過了好些年了,才再次把它讀完。

  還好我沒先看這個書評,不然我可能會被這些評論引導,會被這種先入為主的概念誤導我看不下去。

  這本書出現了很多的人物,關鍵是很多人物的名字的都是重複的,或者在相同的名字下,再加上一個名字,所以看起來會吃力一些。

  雖然我有時候也會搞不清誰是誰,很想停下來,回憶下這個人物是最開始提到的哪個人物。但我沒有停下來,記不起來我就直接略過,然後隨著劇情一直看下去,這個人物就自然而然的記起來了。

  而且我覺得人物的名字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情節。

  但對於我來說,這本書的故事真的沒有太大的觸動我,不能說不好看,看的時候也還是有滋有味的,但就是無法共鳴。無法共鳴的東西,看過後就看過了,可能會很快的就忘掉。

  用簡單的一點的話,這本書就是講了一個家族從興起到衰落的過程。我說的壞一點,就是一對老祖宗生了一堆兒女,然後作者用一些魔幻現實主義的寫法,在每個人物背後為他們添上了一些故事。

  但作者到底要表達什麼呢?我看了之後完全沒有什麼可以供我借鑑學習的地方,要是講歷史變遷,但它又是魔幻現實主義,也沒有什麼值得學習的歷史意義。

  要是講孤獨,那他又沒有把那種孤獨感傳達給我。

  以至於讓我想:哦,這個寫法有點想巴金的《家》,除了把相同的故事情節重複堆砌在不同的人物上,這本《百年孤獨》就是不同的人物堆砌起來的一本小說,嘿,以至於讓我想,原來小說的字數是可以這樣湊齊的。

  我知道這樣想不好,畢竟這兩本書好歹也是個偉大的作品,但這是屬於我的讀書感悟,既然我看了,他能讓我有這種感覺,說明也是這本書的問題。

  當然,我還是覺得是自己愚鈍,無法去理解書裡要表達的宏偉意義,不說了,我要繼續去研究它的深刻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14

  我常常自矜自己喜歡讀書,愛好書籍,卻又常常在讀書時極為偏好,興起試讀名著,卻又為那其中的晦澀難懂而撤退。事實上,於我而言,《百年孤獨》正是如此。

  讀過一遍,心頭複雜感情簡直無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這寫的到底是什麼東西?什麼奧雷里亞諾,烏爾蘇拉,阿爾卡蒂奧,本就對各種又長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遠之的我,更是讀起來費力的將人物與身份對上。最要命的是,父親跟兒子常常會起同樣的名字,讓我毫無頭緒,一遍讀下來,腦子裡好像有漿糊,真是一點感想也沒有了。

  不客氣的說,我實在是想著自己還有閱讀筆記,才硬著頭皮讀了第二遍。這一遍,我依舊不懂,卻感受到了內心有了什麼,咕嘟咕嘟的冒著泡泡。

  它看起來那樣荒誕,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著。

  讀書之前老師介紹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正是由此影響。此時我也是切身的體會了。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可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他的拉丁語,在家人心中只是瘋言亂語,幾十年後他才在那棵樹上死去。

  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

  就像奧雷里亞諾,不斷的戰爭,他甚至已經忘記了當初的目的,而是在殺戮,血腥中度過。他的結局停留在小金魚中。

  孤獨是感受,孤獨又無法感受。

  當奧雷良諾參透了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奧秘,一陣颶風將馬貢多抹去,從世人的記憶中根除,“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書中如是說。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15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後感,苦於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於理不出頭緒。

  一直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後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後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後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裡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蘭瑪塔;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我的上將奧雷良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儲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著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群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群裡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16

  一開始讀這本書,是被它的名字吸引的,百年的孤獨,這到底闡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表現了作者怎麼樣的心情?我翻開書,慢慢閱讀後,卻發現這是一個曲折離奇,令人眼花繚亂的世界。書中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叫馬貢多的小鎮,圍繞著布恩地亞這個家族發生了一系列奇奇怪怪的事情,從第一代布恩迪亞,到剛出生就死掉的第七代布恩迪亞,故事圍繞著這七代人慢慢展開。

  老實說,剛開始讀這本書,我的思路是比較亂的,因為思維和外國人不同,我經常把書中的人物弄亂,因為感覺每個人的名字都差不多。儘管如此,我還是能興致勃勃地把書看下去,因為書中有很多神話而荒誕的情節。書最後的一部分我沒看完,而且幾年過去了,書中很多內容我都忘了,所以我就圍繞著書中的第一個主要人物霍·阿·布恩地亞稍微聊一聊。

  布恩地亞從一開始,就是個充滿好奇心,敢作敢為的小夥子。他要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而烏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和他同床。看到這裡,我突然笑了,這什麼理由!感覺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充斥著一種光怪陸離的氣息。諷刺的是,我參考了一些讀後感後發現,最後他們的孩子當然是正常人,可是他們家族第七代的近親結婚生下的孩子,赫然就是一個長著豬尾巴的嬰兒,而他剛出生就死去了,這也代表了他們家族血脈的終結。

  結婚後,由於殺了人,他們被迫逃到偏僻的小鎮馬貢多。而令我印象很深的是,小鎮經常有一些吉普賽人途徑,而布恩地亞徹底迷上了吉普賽人帶來的各種小玩意,經常花了很多錢去買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例如磁鐵什麼的,為此他經常被老婆責罵,可他依然樂此不疲地去搞一些小發明,雖然總是失敗收場。從這裡,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充滿了好奇心和鑽研心的人,但總是因為一些原因而不被人理解。後來,他又異想天開,想打通外界與小鎮的聯絡,修建一條鐵路,使外界的各種新奇事物和文明能夠進入到這個偏僻的地方。他帶領著一些年輕人,在小鎮周圍的灌木叢砍伐了七天七夜,最終仍然看不到盡頭,最終無奈地放棄了。布恩地亞甚至為此發瘋了,被家人綁在樹上,到死也沒解開過。

  我讀到孤獨了,本書中每個人的孤獨都不一樣,這只是霍·阿·布恩地亞的孤獨,而他的孤獨感覺是比較好懂的了。他就跟很多人一樣,心裡充滿了各種的奇思妙想和理想,卻不被別人所認可,也曾努力過,但正如那看不到盡頭的灌木叢一樣,看不到任何希望,最終惶惶無所作為地度過一生,這就是不被人理解,看不到希望的孤獨。

  如何才能戰勝這種孤獨?我想到的只有:堅持。面對看不到邊際的灌木,七天七夜砍不完,那十天十夜呢?一個月呢?當然,堅持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毅力,需要我們窮其一生去培養和爭取。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17

  歷時6個月,把這本百年孤獨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給我的感覺是好似神話,又好似昨天都有同樣的事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了。一個家族的興旺與衰敗,從家族的第一代到家族的最後一代,不斷的重複著相似的命運。

  剛開始看這本書有點雲裡霧裡。搞不清劇情和人物關係。後來百度了一下對大致劇情和人物有了瞭解。有些人物關係還是搞不清。

  家族第一代能自己開創新大陸,建立了馬孔多。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慾望。是天才也是瘋子,最終被綁在樹上死了。

  家族第二代,何塞和上校都是豐富多彩的人物。何塞繼承了這個名字的特有性格,外向。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慾望。年輕事跟著雜技團出去闖蕩江湖後來回來了,以打獵為生。最後被搶打死了。是不是麗貝卡打死的,留下了一個懸念。上校則是冷酷孤獨的性格。發動了N場的戰爭最終都失敗了。被X次暗殺都沒死成功。17個兒子全部掛了。最後孤獨的做小金魚直到死去。他的世界,他的孤獨沒人能夠理解。

  還有小說中的各位傳奇女主,個個特點鮮明。烏爾蘇拉家裡的第一代女主,活了好幾百歲,精明、能幹富有洞察力。知道家裡發生的大部分事情。阿瑪蘭妲和麗貝卡倆個人為了爭,勾心鬥角毀了自己的一生也毀了別人的一生。終生孤獨直到死去。那位叫皮拉什麼的占卜女人,不知道怎麼描述她,她也算是整個小說的核心人物把。和何塞家族的各種人物有過接觸或給過影響。

  還有哪位預言的法師梅爾基亞德斯似乎是這小說的導演,而那張羊皮紙就是早就已經寫好了的劇本。一切都是按照劇本的預期在發展著,一步一步知道消失。

  唯一愛情地結晶是一個長了豬尾巴地小孩。對於小說這是劇情,對於生活就是天意。當看到那句譯文時,我感到頭皮一陣強烈地麻麻地感覺:家族第一代被綁在樹上,家族最後一代被螞蟻吃掉。看著這本小說,總感覺上面發生地事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影子。或許我們也在重複著自己地命運,或許我們也在每天抱怨喋喋不休,或許我們地命運早已註定,或許百年地孤獨正是你我地孤獨。生命、生活、人性、倫理、道德生活中地點點滴滴地影子都應在了這本書上…

  從開始讀這本書到讀完這本書,給我地感覺和看紅樓夢很像。不懂,看不下去——似乎有點意思——劇情很精彩捨不得放下——似乎寫地就是身邊地昨天今天和明天——就這樣結束了,留下地是滿腦子地回味,像一杯茶,淡淡地很舒服…

  第一遍我看地有點迷糊,但是很精彩。這是要怎樣地大腦才能裝下這本小說,並把他寫出來?前幾天新聞說作者逝世了,偉人一路走好!這本書不知道還會不會再看,也許會。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18

  我讀完《百年孤獨》,掩卷冥思時,渾身湧起一股顫慄感,它並不是我所喜愛看的小說型別,故事中的情節讓人彷彿置身在一個發生了不可能事件的現實生活中,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讓人恐懼不已。

  先說說情節,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上。書中有一個很有象徵意味的情節,就是不眠症的情節,馬孔多鎮上的居民隨著何塞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夫婦的養女雷貝卡的失眠而相繼患上不眠症。患了這種失眠症,最可怕的不是睡不著覺,而是失眠症必然演變成健忘症。

  開頭會忘掉童年時代的事兒,然後會忘記東西的名稱和用途,最後再也認不得別人,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聯絡。為了生活,馬孔多的居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如給牲畜、家禽和植物標上名字:“牛”、“山羊”、“豬”……看到那裡我不禁想了想,如果哪一天我們連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忘記了,那又該怎樣辦?這些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是我們歷經幾千年的學習與探索才發明出來的歷史,如果我們忘記了歷史,的存在也許就會變得毫無好處。

  故事中布恩迪亞家族的讓我覺得壓抑,並不是正因家族氛圍有多麼森嚴,而是這個家族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這百年的蹉跎歲月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歸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在不斷重複圓周軌跡,到最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

  馬爾克斯用短短几十頁勾勒出一個家族的興衰,這與中國的《紅樓夢》迥然不一樣,我們要用多少章節才能鋪墊一幕黛玉葬花。這個家族中的人總是不斷重複著名字:阿卡迪奧、奧雷良諾、阿瑪蘭塔……就像他們不斷重複在他們身上的輪迴宿命。在任何一個時候都是一種禁忌,而小說中不止一次描述了這種關聯:因戀愛受挫的阿瑪蘭塔與自己的侄子戀愛、第三代阿卡迪奧瘋狂地愛戀母親以至差點鑄成大錯、第六代奧雷良諾不知不覺地愛上了姨母發生了關聯生下了孩子……這都是正因孤獨所犯下的罪行。死亡、各種各樣的陰霾纏繞著他們,讓他們痛苦不堪地離開這個世界。

  孤獨,冷漠,已經是這個家族的人的共性,誠如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著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一樣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秘的命運難以抗拒。”正是這種孤獨才讓他們走上杯具之路。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19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向打算寫篇讀後感,苦於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於理不出頭緒。

  一向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後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後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因此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後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十分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一樣,百年孤獨裡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正因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正因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愛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蘭瑪塔;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我的上將奧雷良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刻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儲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著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000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堅信。他們都是人群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理解它,擁擠的人群裡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能夠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堅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20

  我讀完《百年孤獨》,掩卷冥思時,渾身湧起一股顫慄感,它並不是我所喜歡看的小說型別,故事中的情節讓人彷彿置身在一個發生了不可能事件的現實生活中,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讓人恐懼不已。

  先說說情節,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上。書中有一個很有象徵意味的情節,就是不眠症的情節,馬孔多鎮上的居民隨著何塞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夫婦的養女雷貝卡的失眠而相繼患上不眠症。患了這種失眠症,最可怕的不是睡不著覺,而是失眠症必然演變成健忘症。

  開頭會忘掉童年時代的事兒,然後會忘記東西的名稱和用途,最後再也認不得別人,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聯絡。為了生活,馬孔多的居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如給牲畜、家禽和植物標上名字:“牛”、“山羊”、“豬”……看到這裡我不禁想了想,如果哪一天我們連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忘記了,那又該怎麼辦?這些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是我們歷經幾千年的學習與探索才發明出來的歷史,如果我們忘記了歷史,存在也許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故事中布恩迪亞家族的讓我覺得壓抑,並不是因為家族氛圍有多麼森嚴,而是這個家族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這百年的蹉跎歲月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歸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在不斷重複圓周軌跡,到最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

  馬爾克斯用短短几十頁勾勒出一個家族的興衰,這與中國的《紅樓夢》迥然不同,我們要用多少章節才能鋪墊一幕黛玉葬花。這個家族中的人總是不斷重複著名字:阿卡迪奧、奧雷良諾、阿瑪蘭塔……就像他們不斷重複在他們身上的輪迴宿命。在任何一個時候都是一種禁忌,而小說中不止一次描寫了這種關係:因戀愛受挫的阿瑪蘭塔與自己的侄子戀愛、第三代阿卡迪奧瘋狂地愛戀母親以至差點鑄成大錯、第六代奧雷良諾不知不覺地愛上了姨母發生了關係生下了孩子……這都是因為孤獨所犯下的罪行。死亡各種各樣的陰霾纏繞著他們,讓他們痛苦不堪地離開這個世界。

  孤獨,冷漠,已經是這個家族的人的共性,誠如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著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同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秘的命運難以抗拒。”正是這種孤獨才讓他們走上悲劇之路。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21

  有這樣一句話:“要不讀書,要不旅行,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在路上。”我想我的暑假就是這樣充滿意義。一放假我就開始了自己的旅行,用了二十幾天去了國內外三個地方,美麗風景,動人旋律,暢所欲言,說不出每次旅行的意義,卻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讓我有些懵懂,也許是第一遍閱讀的緣故。

  它到底想表現什麼?作者因本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這本書的內涵應該很深刻,它到底是什麼?一個家族興衰的過程及結束的原因?還是告訴讀者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無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個世紀的真實再現?布恩地亞家族延續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獨中,並在其中終其一生。雖然布恩地亞家族歷經六世,也有過繁華與鼎盛,但自始自終沒有人能逃離孤獨。每一個靈魂都在孤獨中游蕩,家庭成員中沒有情感,沒有交流,沒有溝通與理解。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沒有人關心他人,沒有人關心身外的世界。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著,卻不知道為何忙碌。他們在忙碌中體味孤獨,甚至享受孤獨,最後在孤獨中離開這個世界。

  雖然是初讀這本書,雖然書中情節瑣碎,故事亦魔亦幻,亦真亦虛,雖然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說的脈搏,不能很好地領悟它的宗旨,但還是感受到了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之魂,這也應該是書中馬貢多小鎮的孤獨,是哥倫比亞的孤獨,是拉丁美洲的孤獨。讀著它,總是不由自主想起《紅樓夢》,想起它的繁華、熱鬧,但這繁華、熱鬧的背後是否也有孤獨在嘆息?林黛玉清高寡合的孤寂,賈寶玉享盡榮華的孤寂,薛寶釵圓滑於世故的孤寂,賈元春表面榮華、內心卑賤的孤寂,王熙鳳兩面三刀的孤寂,賈氏家族表面興盛、實則腐朽的無奈,不都是真實地存在著嗎?不同的著名,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國情,卻有著同樣的靈魂——孤獨。也許孤獨對每個人而言都是與生俱來的,是永遠無法走出的。

  似乎有些明白了,也許這本書能成為世界名著的原因就是它把握住了人性中固有的、卻又常為我們所忽視的一種內在情感。人屬於社會,有群體性;人又是獨立的個體,孤獨是存在於靈魂深處的,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它可以讓我們冷靜,善思,讓我們浮躁的心有一份清涼。尤其是現代人,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更應該學會享受孤獨,利用孤獨。只是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是可怕的,因為它放大了孤獨在人性中的分量。它的孤獨折射出民族的孤獨,地區的孤獨。它的孤獨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和人為痕跡的,那是特定時期拉丁美洲的孤獨,是有害的,是令我們憂慮的。是人們,尤其是給它造成孤獨的國家、政治家們應該關注的。

  看著書桌上的《百年孤獨》,我知道,一段時間之後,我還會再次開啟它,細細品味,相信那時自己會有更多的收穫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22

  這是我這麼多年最為珍藏的一本書,它是我愛上的第一本世界名著。

  高中的時候,因為好奇買下來它,為了所謂的一點點虛榮心去閱讀這部作品,很認真地讀,它卻讓我恐懼。翻了兩章,便不敢再拿起來看。現在經歷了許多不想經歷的事情,從一個故作孤獨的人變成了一個真正開始明白孤獨的人。卻沒有了過往的浮躁,在一個清冷的午後重新去閱讀它,我彷彿重新發現了一個被廢棄已久的寶藏。曾經晦澀難懂的文字如今卻像滔滔江水一樣一波一波的撞擊你的心靈。睡夢中還會讚歎怎麼會有這樣環環相扣精彩絕倫的敘事方式。冷靜旁觀的口吻,讀罷卻激起心底最深處的蒼涼。

  因為當時的無知與浮躁,我差一點錯過了它。所以當你還未嘗過痛苦,當你還未開始嘗試看透生命,請好好的收著它,不要讀它。

  《百年孤獨》的內容複雜,人物眾多,情節離奇,手法新穎。馬爾克斯在書中溶匯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繽紛的文化。他透過描寫小鎮馬孔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令人驚異的瘋狂歷史。

  布恩迪亞家族,漫長的幾代人之中,有手藝靈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聰明機靈的、有勇敢堅強的、有吃苦耐勞的、有光彩照人的……他們有堅毅的眼光,不輕易言敗的性格,無論是旅途勞頓的南征北戰,還是通宵達旦的歡娛,他們都可以用他們特有的魅力吸引體態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我無法看出這個家族有什麼弱點,但他們最終也不過才經歷了短短百餘年,然後狂風襲來,他們的生命、他們的後代和關於他們的記憶,很快就那麼無影無蹤。但卻看不出有什麼值得惋惜後悔的地方。

  我已經不記得自己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是否有特別興奮或者特別悲痛的心情,只覺得文字像水一樣在我眼前流過,即便是難以理解的家族譜,時而現實時而魔幻的寫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歷史等等,這些那些打亂我讀書節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當然地被我所接受,我仍然以幾乎不動的姿勢一頁頁地看下去,看的時候在想什麼我並不清楚,就好像小時候放暑假剛剛睡醒的午後,我躺在地上看著牆上時鐘一分一秒走過。我沒有起床,也沒有在等待什麼,我在幹嗎呢?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議的,在讀這本應該不算是喜劇的故事時,我竟然湧起一種類似於平靜恬然的快樂。就好像我知道人終究會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陽光的瞬間,仍然忍不住微笑。

  最為喜歡書裡接近尾聲的這一句話,姑且作為我的讀書筆記吧:“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23

  我在看《百年孤獨》前也問了多少人,這本書怎麼樣。很多人跟我說,很好看,很好看,真的很好看。但他們的評價只有很好看三個字。我試圖看過好幾次,每次都看了個開頭就看不下去了。幾年後某個朋友跟我提到說這本書很好時舉例說,你看頭一句: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是不是很贊?其實我很早就聽說這句話很有名,但一直不曉得有名在哪兒。那個朋友解釋說:這短短一句就包括了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馬爾克斯開創了一種新的敘述方式,讓小說迴歸到了敘述的本質,對後來的文學創作影響很大,許多人都效仿了這種敘述方式。那一刻,我忽然決定重新開始閱讀這部偉大的作品。

  百年孤獨,何謂之孤獨?

  奧雷連諾上校晚年不停地做金魚。金魚一共二十六條。他每天都做兩條,達到二十五條時,他又拿它們在坩堝裡熔化,重新開始。

  阿瑪蘭塔的晚年是在縫製殮衣中生活的。她白天縫,晚上拆,直到死。

  烏蘇娜瞎了之後發現:當其他的人在房子裡漫不經心地來來去去時,烏蘇娜就憑自己剩下的四種感官注意別人的活動,使得誰也不會突然撞著她;很快她就發現,而家裡的每個人卻沒覺察到。他們每天走的都是同樣的路,重複同樣的動作,同樣的時匆幾乎說同樣的話。

  重複,幾乎是每個人生命裡最大的一件事。起床、洗漱、上學、上班、回家、吃飯、睡覺……我們每天都在不知不覺中重複著過日子。如果你仔細回顧,會猛然發現你幾個禮拜、幾個月幾乎都是這樣的日子,毫無特色。

  忘記了初心,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機械麻木的重複,這就是孤獨。

  張愛玲在《半生緣》裡說,對於年輕人,三年五年就是一生一世。但對於中年以後的人,三年五年不過是彈指間的事。

  年輕人最大的毛病是什麼,是浮躁。這種浮躁無處不在。年輕的時候誰都想熱烈澎湃的生活。但那也累,過上幾年就吃不消,想要安定。可一旦安定了,冷寂了,日子開始重複了,又倍感無聊,甚至無聊得可怕,可怕到精神空虛,坐吃等死。

  有時候我會想,究竟是熱烈澎湃的生活好,還是平淡安定的生活好?每個人對於生活道路的選擇都不盡相同。但我想,無論是要熱烈澎湃,還是要平淡安定,重要的是找到自己要走的路。沿著自己選擇的路,一直堅持著走下去,走出自己的精彩和意義。

  《百年孤獨》中有一句話:“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

  無論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迷茫都不要停下,唯有不忘初心,方能繼續前進,最終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24

  加西亞·馬爾克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百年孤獨》。這樣介紹這位偉大的作家應該沒問題吧。他還有一本比較有名的著作《霍亂時期的愛情》推薦看一下。

  《百年孤獨》,寫讀後感的時候本想寫一個帶有自己感情的概述,不過能力有限,日後再寫吧。

  《百年孤獨》這本書在6天的努力之後讀完了,頭腦中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甚至連主角的名字都沒辦法回憶起,作者大概是故意的,用長的而且重複的名字來命名一個又一個不同的人,好讓讀者更迷惑,故事更瘋狂。我才疏學淺,很多地方實在讀不懂。這部書有很強的奇幻色彩,有時書中的故事更像一個神話,一個傳說,比如美人兒昇天、鬼魂在世間徘徊、馬孔多應了預言被颶風毀滅。書中有大量的性,《霍亂時期的愛情》和《百年孤獨》很像,都大量描寫了性,好像作者用大量的性,瘋狂的性,有悖倫常的性來展示故事的奇幻和瘋狂,讓讀者隨之興奮,而心情又隨瘋狂又短暫的性而跌落谷底。《百年孤獨》好似有一種魔性,能充分調動讀者的情緒,卻又能讓讀者對一切瘋狂無法想象的事淡然處之,好似正常的事。

  《百年孤獨》記錄了一個家族由貧窮走向富有而又衰落,期間有一些起色,馬上又被規矩或者瘋狂而打碎。書中一個佔篇幅不多卻貫穿全書的角色,他向命運的使者,來做一個實驗,可自己也逃不過命運,依舊要受人間苦痛。書開頭,主角好像空想家,瘋狂,固執,有開創性,勇敢,睿智。他以各種瘋狂的舉動來開啟了故事的序章。之後,在書的前半部分,沒有死亡的人,一切安詳,主角家族開始擴充,財富也開始積累,家庭環境開始變好。中間部分,家族成員變得十分多,財富開始瘋狂積累,戰爭開始,開始死人,有些是因為戰爭死去,有些不是,但有的人在戰爭的影響下開始朝壞的方向走,有的人能保持初心,保持清醒。但家開始在累積財富的同時也開始衰落,但當時看不出跡象,可以看出跡象的是時間和孤獨,開始讓一些人和事發生微妙的變化。書後半部分,隨著一位女人的加入,曾經歡快自由的家開始腐朽,當時革命沒有勝利,但曾經自由的家庭開始變得腐朽,像是被一具巨大的棺材關了起來,埋在了土裡,人們在無限的重複中卻能得到安寧,人們開始在孤獨中存活,居住的地方開始混亂,不像能居住的地方,像是詭異又噁心的粘液,人們在裡面苟延殘喘,慢慢地粉碎。書的結尾,無論多少個起伏都沒能打敗孤獨和時間,一個城鎮和城鎮上的人包括城鎮裡最突出的家族都應召了預言,隨預言消散在風裡。全書結束。

  書中用一個有一個的重複象徵了時間的重複,家族魂靈的重複,給讀者塑造了一個頹廢漫長的世界。讀完之後像做夢一樣,卻也發現,自己可能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神秘的重複中。作者好像用一百年長的故事描寫了日復一日不斷重複的生活。

  生活不斷在重複,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重複的生活裡找到不一樣的感覺,活出精彩的人生,逃離時間創造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25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族群的亡滅!這就是《百年孤獨》的結尾。而這種結局,在書中開頭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100年前為布恩迪亞家族寫的羊皮紙裡早已預言。

  從第一代家族創始者對原先生活的狹隘世界之外的空間的探索與發現,再到與世隔絕的馬孔多一點點成為人口聚集地發展現代文明,最後整個家族在一陣颶風之後一切歸零。就像繞了一個圈,最後還是歸到了原點。

  看罷令人悲嘆,心情像滾燙的池水一樣波盪不已,家族七代人一遍遍重複的姓名如同解不開的魔咒縈繞盤旋,給人一種迴環往復的沉重感,百年之間,看似人丁興旺的家族,每個人一出生就被禁錮在時空的鐵殼裡,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宿命裡掙扎,卻逃不過命運與時間的衝擊。

  最睿智的人晚年被當成瘋子綁在樹上;最勇武的人從沒打贏過正義戰爭又悲情絕後;最美麗的人似上帝恩賜而來卻又荒謬地飛回天堂;最明理的人成為了政治犧牲品消失在歷史之中;最開朗的人死於連自己都不知道的不倫之戀裡;最後一人用智慧與閱歷得知一切後,成就了家族的百年孤獨……

  沒有什麼可以永垂不朽,沒有一生一世的陪伴。孤獨和失落才是人生常態,快樂是苦中一抹甜,只能用來回味的。你從迷茫中掙扎著走出來,奮鬥一生,發現這世上竟然什麼都不值得留戀,所有的偉大與渺小,所有的偏激與冷漠,如一個輪迴般在無聲地反覆,最後留下的是抓不著的孤獨。

  在書中,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獨特的辦法抵抗孤獨,或是參加革命,或是讀書翻譯,或是出逃遠航,或是暴飲暴食揮霍無度,或是一生沉溺於情慾……這些條列式的方法,雖是布恩蒂亞家族的特性表現,卻也是極端真實的人性展現。

  有文藝評論說,馬爾克斯藉助布恩蒂亞家族一百年的家史影射拉丁美洲社會。不過,我感到,馬爾克斯影射的還不止生養他的那一片大陸,甚至包括了整個人類。讀後感。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人雖然有血緣關係,但在靈魂層面,彼此孤獨,他們並非息息相通的一體。這或許暗示人類,如果每一個人都以自我為單位,在靈魂的層面互為溝壑,而非結為一體,相親相愛,那麼,他們的結局是種群的灰飛煙滅。

  小說的結尾,馬爾克斯似在表達:只有當一個人行將死亡時,他才會像奧雷連諾·布恩迪亞一樣,看清自己的命運與歸宿;那麼,當整個人類行將滅亡時,人類全體才會像奧雷連諾·布恩蒂亞一樣,徹底瞭然人類的謎底——人類是怎樣一個物種?它到底從哪裡來?它走過了怎樣的歷程?……但是,這時,一切都已來不及,毀滅的時刻已到,人人在劫難逃!

  《百年孤獨》冷酷地揭示了一個現象——當人類一次次試圖超越自身侷限去看清去思考自己的位置時,所得到的除了更深的虛無和無力感之外,別無所有。我們在無謂的糾結之中掙扎,卻愈加深地墮入了無限的深淵之中,在孤獨中掙扎,卻終將被孤獨吞噬。尼采說“當你在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人類一切超越性的嘗試與對終極命題的追尋最終卻歸於空虛。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26

  初次遇見《百年孤獨》是在高中時期,但由於學業繁忙,只讀了個大概。再次遇見是在中文書庫幫讀者找這本書,我再次拾起這本書,去回憶,去遇見那些感動了我,溫暖了許久的老朋友。

  初次閱讀,會因為書中的人名而崩潰,因為裡面的人名有很多差不多的,一個家族會用一個名字,所以我需要理清人物關係,要不會出現混亂。

  孤獨,是一個讓人感覺淒涼,寂寞的詞彙。但是書中的孤獨,是每一個人物自己的宿命,是他們在自己世界裡守護的執著。在這個家族中,何塞。阿爾卡蒂奧。布雷迪亞和一群朋友創造了一個新城—馬孔多,在這裡,他整天探究科學和布魯塞人帶來的新奇發明不顧生活,而他的妻子烏拉爾拉是一個堅毅,有活力的人,她開了一個糖果鋪子,為維持家庭開支和丈夫研究提供支援。長子何塞。阿爾卡蒂奧和次子奧雷里亞諾。布雷迪亞都與庇拉爾。特爾內拉有過情愛,她為他們生下了兒子,一個叫阿爾卡蒂奧,另一個叫奧雷里亞諾。何塞,在馬孔多,奧雷里亞諾。布雷迪亞上為自由發聲,四處征戰,成為了上校,並在多地與情婦生下17個孩子,這些孩子最後都死於暗殺。在上校出去征戰,阿爾卡蒂奧掌握了馬孔多的政權,實行他的統治,他與一個女孩相愛,在他死的時候女孩生下了雙胞胎一個叫阿爾卡蒂奧第二,另一個叫奧雷里亞諾第二這個家族有個奇怪的現象,名字叫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都有自己獨特的家族氣質。之後這個家族又經歷了新生和死亡,在經歷了七代以後,在一個預言中結束了這個經受了百年孤獨的家族。

  我在這本書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與孤獨相處,“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這段話讓我感觸良久,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陪伴我們最久的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要學會與自己相處,讓自己在每一段時光裡,都能發光,都能滿足自己的內心對理想的追求。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我們需要規劃好自己的人生軌跡,讓自己的每一天能夠都不一樣,我們不是一輩子都活成一天的樣子,透過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去記住值得記住的日子。

  在當下,可能有人追求聲色犬馬的生活,有人追求聲名利祿,而我們要學會找尋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又怎麼去實現。在大學生活中,可能有人沉醉遊戲,有人醉心學習,有人深陷戀愛,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學會用寂寞來償還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

  可能你會在初讀的時候會因為人物關係的複雜,和人物過多而煩惱,但是要堅持讀下去。作者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為自由,愛情,親情而發聲,並且你每讀一遍都會有有一遍收穫。一百個人眼中,就有一百個《百年孤獨》,可能你會在裡面尋找到影響你一生的理念。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27

  起初馬孔多是一個沒有死亡的地方,每個人都孤獨的活著。後來死亡經常發生在那裡,發生在那些擁有或者渴望情感的人身上。似乎生活在馬孔多的每一個人都生來孤獨,一路求索,結果卻是孤獨地走向死亡,而死亡是他們擺脫孤獨的唯一方式。

  用書裡的意思講,死亡是來自聖母的救贖。

  這個家族傳承了七代,孤獨了百年。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

  智者死後忍受不了孤獨,於是選擇復活,最終在羊皮紙上佈下布恩迪亞家族孤獨百年的預言: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

  麗貝卡殺掉了她的丈夫,從此再未踏出房門,守寡守到死去。我不明白她為什麼會痛下殺手,難道是為了孤獨的守寡?如果事實如此,那實在令人不寒而慄,竟然有人為了孤獨的活著而殺掉自己的愛人。

  美人兒是個純潔無瑕的絕世美人,所有男人都願意為了她去死,但她卻嘲笑他們是傻瓜。最終美人兒的肉體和靈魂一起昇天,但並不讓人覺得遺憾,因為世界上本來就不可能存在這樣的人。

  阿瑪蘭妲白天織她的壽衣,到了晚上又拆掉,只為了堅守孤獨。而她的宿命卻是在織好壽衣的時候死去。似乎死亡才是解脫,她卻靠重複織壽衣頑強地與死亡對抗。

  布恩迪亞第一代死後未能長眠,他的鬼魂永遠站在慄樹下觀望他的後代。看吧,孤獨的人死後依然孤獨!

  保守派堅守孤獨,自由派妄想擺脫孤獨,但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戰爭到最後也沒有結果。我想哪怕繼續爭鬥幾億光年也不會有勝負,因為總有人逃避孤獨,同時又總有人享受孤獨。

  烏拉蘇拉在雨季裡許諾雨停了就去死,於是那場大雨無休無止地下了三個月。在等死的日子裡,她縮小成嬰兒大小,淪為第六代孩子的一個玩具,每日被拖在地上在屋子裡跑來跑去,甚至在她的臉上塗上厚厚的胭脂。

  書裡唯一算得上愛情的一對情人竟然是第六代奧雷里亞諾和他的姨媽阿瑪蘭妲·烏爾蘇拉,這份幸福以阿瑪蘭妲生下長著豬尾巴的孩子後大出血而死為結局,終於宣告結束。

  羊皮紙的預言被這個家族破解了百年,最終的答案卻告訴他們,這個家族存在的意義就是孤獨百年,然後孤獨的走向消亡。

  當第六代終於破即可預言,整個馬孔多被龍捲風侵襲,從此不復存在。哪裡的所有事物都消失不見,但孤獨被永遠地留下。

  讀完之後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家族的每一個人都是沒有感情的怪物,他們可以隨便忘記任何一個人,直到被遺忘的人死去,然後十分荒謬的為死去的人守幾天幾夜的喪。好像每個人都不在乎他人的存在,一門心思的幹自己的事情,或者說,一門心思的在孤獨中等死。用書裡的一句話概括再好不過:世界是身外之物。

  一個人生在世上,必然是要融於世界萬物,如果世界是身外之物,那的確像是為了等死而活著。這是我最大的心得體會。

  生而孤獨,死而孤獨。孤獨的人讀了讚頌孤獨,不孤獨的人讀了慶幸不孤獨。

  不知道這是不是馬爾克斯寫這本書的萬千理由中的一個。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28

  《百年孤獨》,作為為馬爾克斯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成名作,它無異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精彩小說。不少人分析這部作品,說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等等。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供我寫下如此深刻的評論。因此只能作為讀者,去講述這部小說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兩位迥然不一樣的女性。

  “烏爾蘇拉象丈夫一樣勤勞。她是一個嚴肅、活躍和矮小的女生,意志堅強,大概一輩子都沒唱過歌,每一天從黎明到深夜,四處都有她的蹤影,到處都能聽到她那漿過的荷蘭亞麻布裙子輕微的沙沙聲。”

  比起那個無比經典的開頭,我想這句話要顯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這是這本書中出現的第一句正面描述烏爾蘇拉的話語。正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烏爾蘇拉這樣一位看似平凡的女生,她的勤勞和堅強是她身上最為耀眼的閃光點。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無論是她的丈夫為怪異的學術痴狂之時,亦或是發現她的子孫陷入了怪誕的命運之中,她都不懈地與命運抗爭著。試圖讓困境得以扭轉,讓人與人之間多一絲聯絡,統一齊分散的力量。

  儘管最後這種嘗試仍以失敗告終,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帶來的模糊黑暗和過於長久的歲月所致的逐漸衍生的的孤獨感中度過。但她的熱情堅強,在一堆性格孤僻怪異的族人中顯得尤為珍重難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幾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獨》中最為幸福完美的場景。

  阿瑪蘭塔·布恩迪亞,烏爾蘇拉的小女兒,這位面容嬌俏的少女愛上了鋼琴技師皮埃特羅。

  嫉妒使她不惜一再破壞表親麗貝卡與他的婚姻,直到無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賢淑的蕾梅黛絲。強烈的悔意與仇恨交織,扭曲了她的心理。她與皮埃特羅交往,但卻又拒絕與他結婚,使得皮埃特羅為此自殺。出於悔恨,她故意燒傷一隻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

  但內心的孤獨、苦悶讓她難以忍受,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即便如此她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對布恩地亞家族來說,孤獨是一種通病。或許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羅,阿瑪蘭塔的結局並不會有多大差別。在不斷重複的命運裡,皮埃特羅是一個起點,讓阿瑪蘭塔告別了少女的活潑純真。她一生都在渴望感情,同時一生都在排斥感情。在這種矛盾的煎熬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烏爾蘇拉和布恩迪亞經歷,能夠說是《百年孤獨》中,本恩迪亞家族命運的影射——註定與無法擺脫的孤獨相伴而老。小說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經歷被冠以“命運”一說。但實際上許多事物的轉變是有跡可尋的:出於人性的貪婪、嫉妒,挑起了戰爭,引發了死亡;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個人逐漸變得孤僻而與群體失去聯絡,因而使得這個家族七代人始終徘徊在這種孤獨中度過了漫長的一百年。願像結尾的寓言所說的那樣,此後不會再有這樣一個家族,要揹負百年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29

  自6月7日晚開讀范曄譯本《百年孤獨》,經過10余天睡前醒後的臥讀,今日晨終於通讀一過,也算了卻了多年的夙願——終於讀過《百年孤獨》了,否則,在文化人面前怪沒面子的,哈哈,好在老張周圍文化人屬稀有動物。

  書是讀完了,想談點什麼卻難,因為老張不是評論家,更不諳翻譯之道,不過,話還得從譯文說起。范曄先生青年才俊,不過文筆卻非常老到,這其中也許就有譯不下去時狂讀白先勇的“金大班”等中文經典作品之功,總而言之,譯文的“雅順”應該是老張能夠一氣讀完這部作品的重要原因。於老張而言,第二個原因恐怕就是書籍的裝幀與印製比較合乎老張的口味,套封魔幻、內封素雅,傳統大32開精裝,字型大小適中,書籤令老張喜愛有加,既便於閱讀,閒暇還可享受一番,哈哈,老張也許是過於看重形式了,但個人喜好沒有辦法。正是基於上述兩點,老張才得以欣賞馬爾克斯這部魔幻現實主義的鉅著。魔幻現實主義,這名字起得真正科學,或者說是很真理。歷史和現實,人世和它世,真實和虛幻,分不清、辨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百年的孤獨融匯始終,馬孔多小鎮的興亡也貫穿始終。或許還有什麼更深層次的寓意,老張領會不了,至今連到底寫了老奧家幾代人也沒有理清。但這並不妨礙閱讀,照樣還能讀得津津有味,或許這正是名著的魅力或者說魔力。上海譯文黃錦炎等先生譯本各方面都很好,但老張一直未能通讀,今日想來也許有年齡的原因,年輕匆忙,很難在一個點停留過長時間,小張沒讀的書只能留待老張了,哈哈。人與書,有沒有緣、有沒有分、有沒有緣分,或許冥冥之中早有定論,這個說不好,不好說,只好不說也罷。

  總起來說,范曄譯《百年孤獨》是一個非常可讀的本子,又是作者第一個中文授權本,愛書人不可不收,儘管定價高點,也算是為之前的未授權本買單吧。但感覺也還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一方面,於譯者來說,譯文註釋稀少,本可再多些;前言後記俱無,讀起來倒也省事,但對初讀者來說,缺少了一個瞭解作者與作品的機會;再者,有一兩處譯文費解的地方,老張曾百思不得其解,具體內容而今倒是忘了。另一方面,於出版方而言,封面設計本可更精一些,套封有些失望,如果內封換為布面或緞面,那可能就接近完美了。哈哈,得隴望蜀,人之常情也。具體評價為:原文——上上,譯文——上,印製——中上。

  《百年孤獨》是一部不能只讀一遍的書,至少讀三遍才能理出頭緒,前提是需用心讀。老張的第二遍預備從上海譯文黃錦炎等先生譯本開始,時間待定。黃譯本當是第一個從原文迻譯的中譯本,廣獲讚譽,出版時間當在1991年中國加入出版公約之前,老張收存的精裝珍藏本似乎是1993年的數印本,當屬於盜版本了,不過孔乙己說過“竊書不算偷”,中國又屬於發展中國家,老馬先生何必大動肝火呢,還好這次出售了中文版權,儘管索價不菲,哈哈,這是題外之話,扯遠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30

  曾採訪過基礎部的劉暢老師,他說,“經典,就是在歷經一百年後,仍然有人去品讀,去體會的東西。”每個人心中的經典標準各不一樣,某本書在他看來,無比珍貴,但可能在別人看來,一文不值。無論標準如何定義,喜愛經典,便是一個人不可多得的品質體現。

  “他苦苦掙扎了數小時,試圖抓裂自己孤獨的硬殼。”這句話出自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著作《百年孤獨》,這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給了我心理上的衝擊,這座試圖擺脫孤獨帶來的恐懼而又愈加孤獨可怕的城市,在每一個人物上,每一件事情上,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我第一次讀這本著作時,難以接受的人物關係和完全不熟悉的歷史並沒有讓我感到厭倦,反而愈發地吸引我。或是這本書中蘊藏的某種孤獨之感,當我靜靜地翻看時,何嘗不是一種孤獨呢。

  馬爾克斯筆下的人物,無論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都無法擺脫孤獨,只是在某個過程中,愈加地陷入深深的孤獨的無奈感中。隨著這部小說發展的情節,我漸漸地體會到了這座城市孤獨的由來,不管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還是人與外界的聯絡,都值得去反思。就像裡面說過的一句話,“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正是這種讓人窒息得比死還難受的孤獨與寂寞之感,讓人想要不顧一切地解脫卻解脫不了,喚起的不正是我們這些時常獨自一人孤獨的人嗎?在該作品中,布恩迪亞的天馬行空的思想,最終卻死在慄樹下,烏爾蘇拉為了顯示晚年活力仍存隱瞞著自己的眼盲。在布恩迪亞家族中漫長的幾代人中,他們有堅毅的眼光,不輕易言敗的性格,這個家族似乎沒有弱點,但也不過只是經歷了短短的百餘年,有關他們的記憶,很快也就無影無蹤了。

  “遭受百年孤獨的大家庭,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百年孤獨》以這句話作為結束語,更深層次地表達了對團結國家的渴望。第一次讀完這部小說,理解肯定是淺層的,若沒有來回讀過幾遍,其中的蘊含難以接受,正是這個原因,這部小說給人一種神秘之感,孤獨的氣息也在讀者身上蔓延開來。在感受這種深深的孤獨之外,最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當時作者的心理感受。也許處於那個時候的拉丁美洲的公民,就是在孤獨中成長,在孤獨中死去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孤獨隨時出現,那我們能怎麼辦呢?何不附和它笑幾聲。每個人都用自己獨特的辦法去抵抗孤獨,但請記得,“它在我一個人的時候,知道自己是誰。”生活總缺不了孤獨,這並不意味著在你開心的時候無所擔憂,在你傷心的時候無所感動。孤獨並不是可怕殘酷的敵人,若我們能夠很容易地接受它,那便是我們成功的第一步。

  雖然是難以理解並接受的作品,但這不正是經典所在嗎?只有我們反覆地去品味,去感受,才能夠真正學到裡面的東西。閱讀經典,需要我們很大的耐心,並不是要你非得在第一時間完全理解,而是在每一次閱讀之中都有另一番體會。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31

  你走過命裡的花開,趟過眼淚逆流成的河,穿過無知的人群,越過無言的沙漠。你期待終會有人等待在你一切等待的終點,陪你感慨浪擲了多少時光才找到共享孤獨的天堂。

  然而,當你風塵僕僕的寂寞靈魂,投身驚心動魄艱苦卓絕的戰鬥拼命抵禦孤獨來襲,沒能學會溫暖卻學會習慣。勝利未來你早已開始明白命運的死結,停頓在時間的斷裂點。你將永遠停在原地,或者說,像是不停旋轉著的車輪,只有無意義的掙扎重複磨損。為時代的前進之路,撒下自己冰冷窒息的孤獨鮮血。時代一路狂奔,一路遺忘,拖著你們疲憊的心靈行走在這無聲的無情世界。

  你就是聲勢浩大,形容堅毅的布恩迪亞家族,你擁有一身孤勇卻註定是消失在書頁最遙遠的註腳,隨著時光的塵土飛揚,你的追逐、夢想、愛、和希望,都凍結在那百年孤獨之中。像一個未完的驚歎號,濃墨重彩的生命長征被難以抗衡的命運抹去了最後的圓滿。

  你精緻如遊戲,又原始而粗糙。從你費盡心力的營建開始,目的就是走向一場註定無望的滅亡,在理性的孤獨、被愛的無望、不被理解的熱血、耗盡心力的自我的追趕中,被遺忘。

  合上百年孤獨,我的胸膛不斷震盪著來自那個神秘魔幻的世界的哀嘆。在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筆下,那個世界彷彿是充斥著黴味,生長著無畏的勇氣,有著稜角分明的粗獷線條,被時間空間遺忘的存在。而看似荒誕的劇情,娓娓道來的卻是19紀末20世紀初以來的哥倫比亞甚至整個拉美的社會發展——停滯,而孤獨。那是一種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迴圈往復。封閉、落後、貧困、保守、孤獨…它擁有最真實的百年滄桑——就像故事中的馬孔多一樣。

  而我也在這個可怕的迴圈中,看到了布恩迪亞整個家族孤獨地,執著著留下悲傷的痕跡。時代的背景顯得他們的掙扎那樣荒唐,他們被時代拋棄被命運捉弄,卻仍舊坦然活在自己的生命之中,從不妥協。他們用力追尋沒有方向的方向,最終相繼噬咬孤獨死在自己最絢爛的時刻,活在夢中,留在過去。他們孤獨的魯莽激起我無畏的勇氣,也激起我對這個充滿陽光的香氣,理性的思考的真實世界的熱愛。馬爾克斯精緻淡然的敘述給人的震撼力是無窮的,當我終於唸完最後一行,那盤桓在全宇宙上空的迴響,讓我在“天地間我此前從未察覺過的喧囂”裡,走向了感動沉睡的街巷。“那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而那段歷史不會再重來,那樣的孤獨不會再有,灰白卻有力的敘述沒有繼續,而我彷彿從這最後一句中,看到喜悅光明的未來,延展在自己的面前。

  ——已經結束的就讓他過去,生活在當下的我們既不必承受那樣難以承受之重,就不要用悲傷的眼睛盯著昨天了。我相信,我們終會找到愛和溫暖,陪我們,共享孤獨的天堂。

  ——無邊的灰白之後,那是絢爛的希冀,沸反盈天。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32

  《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屬於魔幻現實主義文學題材,被稱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百年孤獨》,乍一聽,你肯定以為這是一本哲學書,其實不然,這是一本記錄拉丁美洲動盪年代的小說,但我更傾向於將其看作尋找自我的小說。我嘗試過很多次向別人介紹這本書,但很難全面概括此書要傳達的思想和歷史故事,因此,我放棄那些深刻的道理,忽略掉沉重的歷史背景,只從尋找自我角度,簡單介紹此書。

  如果能忍受開篇略微無厘頭的尋找新家園的故事,那恭喜你發現了一本寶藏。全書圍繞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小鎮展開,混雜了現實故事、神話故事和宗教故事,很多地方都充滿玄幻色彩。馬孔多小鎮是一個社會縮影,形形色色的人生活在這個沒有邊界的小鎮裡。小鎮經歷了初代人民的辛勤勞作,見證了中期社會的奢靡無度,最後隨著了無生機的建築消散風中。馬孔多從有至無,都是一個傳說,沒有人找得到不存在地圖上的城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和烏爾蘇拉·伊瓜蘭是馬孔多的創始人之一,作為第一代布恩迪亞家族成員,也是男權統治和女權統治的核心人物。當然,《百年孤獨》並不著重於討論男權社會和女權社會的優劣,但卻透過兩人的性格和思想深刻揭示了兩種統治狀態下社會發展趨勢。馬孔多歷經布恩迪亞家族六代傳承,其興衰也是家族興衰。

  每一代布恩迪亞家族成員各有特色,但都有一個“與孤獨為伍”的人。不論是奧雷里亞諾,還是阿爾卡蒂奧(這本書最難記住的大概是成員名字,特別是男生的名字基本就是創始人名字的排列組合……),他們一生中都有很長時間,在家中的鍊金屋裡度過,可能是煉製金魚,可能是鑽研吉普賽人留下的寶藏,可能是破譯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孤獨伴隨著一批又一批的奧雷里亞諾,卻創造出了荒誕的將軍、迷途的智者,甚至還有無盡的財富,老死在樹下的曾曾祖父。或許,你會從這些人中找到自己的身影,也很容易在馬孔多找到自己的位置。來去自如的雜貨店老闆、埋頭苦幹的工廠工人、“客棧”(以防遮蔽)裡尋歡作樂的年輕人……馬孔多的每一個人都不多餘,但都有相同的結局,不過是註定被遺忘的歷史長河中的一小粒沙子,這種遺忘自然而然,這種遺忘就是“百年孤獨”。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刻開始,或許是工人革命之後,或許是戰爭之後,馬孔多陷入消亡的漩渦無法抽身,即使阿瑪蘭妲·烏爾蘇拉奉獻出自己全部的朝氣、熱情與生命力,也沒能改變馬孔多被蟲蟻佔領、被塵土淹沒的命運。

  如果問書中哪一位人物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那必然是烏爾蘇拉·伊瓜蘭。她就像個永不疲倦也不知疲倦的發動機,推動著家族向前奔跑,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卻是最有生命力的人。這股生命力是支撐馬孔多的強大力量,可惜沒能堅持到最後,是一種遺憾的美吧。但如果問書中哪一位人物最讓我感同身受,我不會回答你,這一定是個秘密,是保持內心孤獨的必要條件。

  孤獨的人創造了世界,最終也會孤獨地走。享受孤獨,或許能看見生命的另一面。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33

  老師推薦了很多的書,《百年孤獨》算是一本。但我偏偏購買了這本書,從買書的這一刻,無形之中,我踏入了痛苦的深淵。先看了導讀,嗯,感覺不錯。隨手翻閱,在看了將近五十頁後,無奈宣告放棄,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不曾翻閱,終於在此次暑假將其讀完,自豪之感油然而生,買來將近一年,才看完,並理清了一絲頭緒,怎能不令我自豪?

  坦白說,這本書我沒有完全讀懂,但我不認為這本書難懂,潛意識裡,我認為只要可以理清書中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即可讀懂整本書。所以,書中人物的關係或許是重點,嗯,應該是這樣的。

  只是,要想理清其中的人物關係,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耗費時間精力的巨大工程,(最起碼,對我來說,的確是一個重體力活)因為一個不留神,就會給弄混,我也是盡了最大努力,才勉強區分出了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在腦海中構造出了一個極其容易坍塌的家庭構造圖,也正是憑藉這張圖,我才勉強沒讀暈。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張圖在書本合上的剎那便魂飛破滅了。

  因為沒完全讀懂,所以只好寫一些表面東西了。說實在話,我挺同情布恩地亞這個家族,這個家族的子孫一代又一代被取名為奧雷良諾和阿卡迪奧,“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孤獨已經變成了這個家族的代名詞,這種孤獨持續了將近百年,這個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用自己的方式來排遣自己的孤獨:奧雷良諾上校週而復始地製作他的小金魚,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瑪蘭塔為自己織裹屍布,日織夜拆;雷蓓卡閉門風窗,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直到死亡;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在浴室裡整小時整小時地消磨時間。而這所有的一切,在任何一個正常的家庭裡都是不可想象的,令人感到恐懼,甚至是產生一種很強烈的窒息感,讓人想要逃離。這個家族之中,夫妻、父子、母女,甚至是兄弟姐妹之間,始終沒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溝通,沒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討,相互之間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關心和支援。儘管他們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最終均以失敗而告終。或許是這一百年的孤獨,使布恩迪亞家族最終在一陣狂暴的颶風中徹底從地球上消失了。

  這本書深刻反映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我沒有看明白,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更像是一本自傳,或是一本預言書。一個人在為一個家族近百年的歷史所作的預言,記載於羊皮捲上,並且沒有遺漏,全部實現。而這個人在書中出現的次數很少,但他的影子卻無處不在,他名叫墨爾基阿德斯。

  合上整本書,如卸重負。將書放置書櫃最不顯眼處,決定從今以後再也不碰它了,這本書使我飽受頭痛,我絕不會再給自己找第二次麻煩的!唉,不過,或許隨著年齡增長、閱歷的加深和思想的逐漸成熟,會促使我在某一天重新開啟這本書。以後發生的一切是不可預知的,難道不是麼?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34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何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麗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瑪蘭妲;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比如俏姑娘蕾梅黛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上校奧雷里亞諾。

  有人說,那個家族中,每個人都深刻得令人難以想象。孤獨其實也分種類:有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般理性的孤獨;有如烏爾蘇拉般人性的孤獨;當然,也有如何塞·阿爾卡蒂奧般的孤獨。最後的那場颶風,終於將整個村莊一起帶走了,同時帶走的,是不會再重演的那個家族百年的孤獨。

  文為時作,作者安排這個結局,自然也是希望這個家族的孤獨不要再重演。同時作者在文中充分利用了象徵的手法,如那段關於不眠症的描寫。馬孔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後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症。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們會失去記憶。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籤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前事勿忘,後事之師。人們啊,切莫像那個村莊的人那樣,患上失憶啊。遺忘,就意味著背叛。

  再回到現實生活,如果你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被生活弄得很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里亞諾上校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就像很多故事那樣,到頭來主人公都無法擺脫宿命,可是他們掙扎過了,奮鬥過了,就夠了。很多時候,我們沒法改變什麼,每個人都註定孤獨,可是我們試圖去改變,有此足矣。

  馬貢多百年的變遷和布恩地亞家族的興衰榮辱,是整個拉美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小說的結局布恩地亞家族連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作者對於落後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於是安排了一場颶風隊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百年孤獨”,既是說拉美落後的時間之長,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態:對進步和先進的漫長等待。百年孤獨,百年的等待。至於這以後,落後和貧窮還會不會出現,沒有明確答案,但是馬爾克斯的願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所謂魔幻現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現實,不管馬貢多發生的一切有多離奇古怪和撲朔迷離,都是取材於馬爾克斯對拉美現實的觀察和感悟。

  對夢想與光榮的嚮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35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整本書數十萬字中的大部分是馬不停蹄的快節奏情節發展,而作者的表達並沒有刻意地塞進字裡行間,而是靠著整個情節的情緒基調的不變來達成。小說中情節的發展一日千里,而整本書的情緒卻如一隻巨大的木樁釘進了大地一般紋絲不動。作者正是用這種手法來凸現出這種一成不變的情緒,那就是深深的孤獨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覺到布恩蒂亞家族百年間數代人的性格核心幾乎並沒有什麼改變。這個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塊石頭,抵擋得了過去,卻無法與未來同行。

  小說的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與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不斷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著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男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男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小說的架構是一個往復迴圈的結構,不管是情節或者是時間,甚至是人物的名字。馬爾克斯將布恩地亞家族和讀者拖入一個迴圈的時空中,讓布恩地亞家族去經歷迴圈的命運,讓讀者去感受布恩地亞家族的榮辱興衰。作品自身的奇幻還不足以實現魔幻現實主義這一風格的完整性,同時讀者在作品閱讀過程中的鑲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爾卡蒂奧的死。他被不知從何而來的子彈擊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過了整個馬孔多,避開了所有人的眼睛,繞過容易被弄髒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廚房忙碌的烏爾蘇拉面前——烏爾蘇拉才是這個家族數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爾卡蒂奧是第一個死去的布恩蒂亞,流出來的是孤獨之血。火藥的硝煙氣味久久不散,縈繞在他的房子裡,縈繞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後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貫穿百年的孤獨那徹骨的荒涼。

  對夢想與光榮的嚮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36

  利用假期的時間,我總算把《百年孤獨》第二遍結束了。雖說是第二遍,但仍覺得艱澀難懂。看完了全本,心裡異常的累,不知自己到底看懂了幾分。放佛他們都在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但是好像都未能堅持到底。

  《百年孤獨》,作為馬爾克斯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成名作,它無異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精彩小說。不少人分析這部作品,說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等等。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供我寫下如此深刻的評論。因此只能作為讀者,去講述這部小說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兩位迥然不同的女性——烏拉爾蘇和她的小女兒阿瑪蘭塔。

  “烏爾蘇拉象丈夫一樣勤勞。她是一個嚴肅、活躍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堅強,大概一輩子都沒唱過歌,每天從黎明到深夜,四處都有她的蹤影,到處都能聽到她那漿過的荷蘭亞麻布裙子輕微的沙沙聲。”比起那個無比經典的開頭,我想這句話要顯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這是這本書中出現的第一句正面描述烏爾蘇拉的話語。正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烏爾蘇拉這樣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勞和堅強是她身上最為耀眼的閃光點。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無論是她的丈夫為怪異的學術痴狂之時,亦或是發現她的子孫陷入了怪誕的命運之中,她都不懈地與命運抗爭著。試圖讓困境得以扭轉,讓人與人之間多一絲聯絡,統一起分散的力量。儘管最後這種嘗試仍以失敗告終,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帶來的模糊黑暗和過於長久的歲月所致的逐漸衍生的的孤獨感中度過。但她的熱情堅強,在一堆性格孤僻怪異的族人中顯得尤為珍貴難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幾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獨》中最為幸福美好的場景。

  阿瑪蘭塔·布恩迪亞,烏爾蘇拉的小女兒,這位面容嬌俏的少女愛上了鋼琴技師皮埃特羅。嫉妒使她不惜一切一再破壞表親麗貝卡與他的婚姻,直到無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賢淑的蕾梅黛絲。強烈的悔意與仇恨交織,扭曲了她的心理。她與皮埃特羅交往,但卻又拒絕與他結婚,使得皮埃特羅為此自殺。出於悔恨,她故意燒傷一隻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但內心的孤獨、苦悶讓她難以忍受,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即便如此她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對布恩迪亞家族來說,孤獨是一種通病。或許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羅,阿瑪蘭塔的結局並不會有多大差別。在不斷重複的命運裡,皮埃特羅是一個起點,讓阿瑪蘭塔告別了少女的活潑純真。她一生都在渴望愛情,同時一生都在排斥愛情。在這種矛盾的煎熬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烏爾蘇拉和阿瑪蘭塔的經歷,可以說是《百年孤獨》中,布恩迪亞家族命運的影射——註定與無法擺脫的孤獨相伴而老。小說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經歷被冠以“命運”一說。但實際上許多事物的轉變是有跡可尋的:出於人性的貪婪、嫉妒,挑起了戰爭,引發了死亡;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個人逐漸變得孤僻而與群體失去聯絡,因而使得這個家族七代人始終徘徊在這種孤獨中度過了漫長的一百年。願像結尾的預言所說的那樣,此後不會再有這樣一個家族,要揹負百年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37

  “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當時,馬孔多是個20戶人家的村莊,一座座土房都蓋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著遍佈石頭的河床流去,河裡的石頭光滑、潔白,活像史前的巨蛋。”馬爾克斯站在未來,回望過去。這是影響無數作家的經典。那是一個家族的命運,是一個時代的沒落,是人性的孤獨。

  一直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後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後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後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裡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至於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這位最為孤獨的前行者,一生髮動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義,卻又為了重歸原先的生活毀掉了自己創造的戰爭成果。他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卻只換來了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馬孔多街道。他的一生如颶風般浩蕩壯烈,又如死水般寧靜孤獨。就像那些在哥倫比亞為自由而戰的人們,不論生時建立了多大的功績,死後依然被大多數人遺忘。

  一個村莊中,有著一個世界的永珍。這個孤獨的村莊在雨季無盡的雨水中,在旱季無邊的乾旱中,在漫天飛舞的蝴蝶和遍地橫行的螞蟻中,品嚐著人間的各種苦澀和孤寂。但是,如馬爾克斯所說: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現代化的社會用文明將孤獨消除,還給這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一個嶄新的天地。這樣,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會忘掉內心的迷茫,贏得充實的人生。

  一部拉丁美洲血淚史,一部魔幻主義開山之作,一部被博爾赫斯譽為比《堂吉訶德》更能體現西班牙浪漫主義色彩的鴻篇鉅製。加西亞·馬爾克斯,將他用想象力構建的名叫馬孔多的奇特小鎮鮮活地呈在人們面前,從一個家族傳奇色彩的興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類從洪荒到繁榮從愚昧到文明都永遠無法抹去的烙印——孤獨。

  一百年,一個家族的興衰道路,鋪陳著一顆顆流淌著苦痛淚水卻堅強如一的心靈,若能讀懂,輕輕拾起,摩挲,傾聽它們柔軟的訴說,那一刻你能感覺,人類歷史天空中不滅的孤獨光環,是無比的美麗,那是窮通天地、震爍古今的悽美,是在毀滅世界的大洪災之後,諾亞方舟上的倖存者眼中所呈現的接天引地的綺麗彩虹。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38

  《百年孤獨》是一本內容龐大、涉及人物眾多、同時體現了當時社會歷史背景、民間宗教的書籍。講述了馬孔多這個小鎮100多年的發展歷程,布恩迪亞家族七代的興盛衰亡,由於內容結構過於龐大,各位主角名稱過於類似,讀起來難免有些懵懂和枯澀。在20xx年2月花了1個多月的時間讀完這本書,也只能算囫圇吞棗,只知其大概,不明其所以然。

  如果說上月的《月亮與六便士》不免還有賣弄文學之意(譯本非原著),而《百年孤獨》則靠著樸實的文字,敘述著一個深刻的故事。由於我自身生活平穩安於現狀,難免生活閱歷過於淺薄,不能明白其書之深意。這是一本值得再次精讀的書。

  “不管你擁有什麼,我們生來就是孤獨”,這是一句歌詞。《百年孤獨》也正是全文兼雜著揮不去的孤獨,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與妻子烏爾蘇拉新婚時,烏爾蘇拉害怕生出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同房,布恩迪亞備受譏笑,甚至殺死了同鄉的阿基拉爾,而死者的鬼魂無處不在的跟隨著他,日夜不得安寧,於是他帶著妻子和一些村民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來到了一處海邊定居,以其聰慧的才能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村鎮——馬孔多。

  故事也就圍繞著馬孔多和布恩迪亞家族展開。布恩迪亞後輩們大多的沿用了“阿爾卡迪奧”和“奧雷里亞諾”這兩個名字,開始我以為是巧合,當讀完之後又感覺好像有類似之處。才明白作者的用心良苦,叫“阿爾卡迪奧”的大多魯莽、頭腦簡單,叫“奧雷里亞諾”的大多沉穩、專研,喜歡到和吉卜賽人一起成立的工具房裡做自己的事情。然而書中有一個奇妙的地方在第四代時出生了一對雙胞胎,分別是“阿爾卡迪奧第一”和“奧雷里亞諾第二”,外貌特徵幾乎一模一樣,甚至在同一天死亡,書中透過其祖母烏爾蘇拉的嘴說出懷疑他們從小就互換了身份生活。也正是從這個角度側面印證了“阿爾卡迪奧”和“奧雷里亞諾”這兩個名字具有鮮明的人物個人特徵。

  “重複做一件事,不是為了擺脫孤獨,而是為了保持孤獨”。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陷入孤獨無法自拔而精神失常,最後被家人綁在樹上風吹雨曬幾十年後死去。第二代阿瑪蘭妲一生經歷和麗貝卡同時喜歡上皮埃特羅,而後卻又拒絕了皮埃特羅的求婚,並保持終身不嫁,晚年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縫製壽衣,並白天縫晚上拆。第二代奧雷里亞諾告別戰場後,關在小房間裡夜以繼日的煉製小金魚,繼而熔斷又重新煉製。麗貝卡在何塞?阿爾卡迪奧去世後,關在屋子裡不與外人來往,彷彿這個人被世界遺忘,直到死去從未踏出去一步。第五代雷納塔?蕾梅黛絲日日沉醉於私會情郎而被迫生死分離後被送往修道院,至死一言不發。他們的孤獨是家族的傳承,既想逃脫,又想保持……

  整個布恩迪亞家族最終以驗證吉卜賽人的預言“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中消失在地球上。《百年孤獨》的孤獨是什麼?是各大主人公孜孜以求後又一無所有的虛無感?是人的宿命?是當時歷史社會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

  《百年孤獨》,不求甚解,願而後每有會意。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39

  該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百年孤獨這本書呢我不記得自己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有個性興奮或者個性悲痛的情緒,我覺得文字象水一樣在我眼前流過,即便是難以理解的家族譜,時而現實時而魔幻的寫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歷史……這些那些打亂我讀書節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當然地被我所理解,我仍然以幾乎不動的姿勢一頁頁地看下去,看的時候在想什麼我並不清楚,就好像小時候放暑假剛剛睡醒的午後,我躺在地上看著牆上時鐘一分一秒走過。我沒有起床,也沒有在等待什麼,我在幹嗎呢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議的,在讀這本就應不算是喜劇的故事時,我竟然湧起一種類似於平靜恬然的快樂。就好像我明白人終究會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陽光的瞬間,仍然忍不住微笑。

  這是本沒有感情卻十分浪漫的書。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獨特的辦法抵抗孤獨,參加革命也好,反覆地做手工活也好,沉迷於情慾也好,讀書翻譯也好……那裡麵包括了人類一切能夠抵抗孤獨的辦法,如果有充滿愛心的無聊人士,完全將這本書變成工具書,把名字起成《抵抗孤獨的一百種有效辦法》,換上藍色白色的書皮,寫好書腰,用大號字型和一點五倍行間距印刷,放在噹噹或者卓越的首頁進行熱賣推薦。

  想來就應賣的比《百年孤獨》好許多才多。

  矯情一點的文章裡經常會看見,在這個城市裡,寂寞氾濫。其實吧,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時不時地出來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它說上一句笑話,你就不明白如何是好。

  有陽光也有雨水,有感情也有孤獨。其實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何必花那麼大的心思去抵抗它呢寫一本書,做一次愛,去一個好地方,愛一個好姑娘,賺一百萬以後再賺一千萬……這些都不錯,但不要把這些變成抵抗孤獨的武器。不不不,各種各樣的體驗都但是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不就應是作為戰鬥的籌碼白白被犧牲掉。孤獨無法抵抗,孤獨無法遺忘,孤獨不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變老衰弱,孤獨不會因為愛人增多而變淺薄蒼白,孤獨它在那裡,不動不逃,偶爾出來說幾句冷笑話。

  孤獨隨時出現,我們能夠怎樣辦那就附和它笑幾聲羅。仔細想來,它並不是什麼殘酷的敵人,它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陪伴著我們,而且將不離不棄陪伴到死神來到。它提醒我們珍惜眼前,它督促我們體驗人生,它使我們在成功的時候能夠清醒,在失敗的時候淡然一笑。它讓我覺得許多東西值得試試看去爭取,也讓我覺得許多玩意沒什麼大不了的。有些東西,從出生到死亡,別人無法體會,無法替代,無法奪走——孤獨就是其中之一,它流動在我的血銘刻進我的骨,它時而讓我活的熱烈,時而讓我安靜無奈——但我很高興我比想像中容易地理解了它,它讓我在一個人的時候,明白自己是誰。

  浪漫是理解並享受無法改變的結果,浪漫是敢去玩一場必輸無疑的完美的仗,浪漫是情有所用,心有所屬,但同時不會遺忘自己是誰:請容許我介紹一向在教我如何浪漫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做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40

  就在奧雷良諾?布恩迪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孔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百年孤獨》

  第一次接觸百年孤獨的時候還是在高三的暑假,那時候有大把的時間做自己的事,於是我開始看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名著,我左挑右撿,直到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名字映入我的眼簾。因為他典型的拉美姓氏,讓喜愛足球運動的我對他多了一份親切,於是《百年孤獨》成為了我接觸的第一本拉美文學,也成為我接觸魔幻現實主義的紐帶。

  《百年孤獨》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百年孤獨》是一部很難讀的書,是當時的我看不進去的一本書。書本身帶有的奇幻色彩在第一次翻開時,讓我覺得覺得不明所以,整個暑假,我嘗試了一次又一次都是看兩頁就又放下。

  直到今年國慶,我又看到了7年前被我拆開的《百年孤獨》,時間已經在它身上留下了黴斑,而我卻還沒有真正的看完過它。於是,我又拿起了這本書,在這個陰雨的國慶讀完了它。讀《百年孤獨》就像是在嘗一道外國菜,你試圖去接受它卻發現還是不合你的胃口。

  與以往容易讀書看戲身臨其境的我不同,百年孤獨裡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道透明的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道高牆讓我無法靠近,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南美神話的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自由狂野與自己太過遙遠。

  把書合上時,我用力把書上的落灰撣下去,不知不覺我的眼角有些酸澀,更多的則是釋然。作者在那個時代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倒敘方法,將過去和未來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為我們描繪了一個錯綜複雜、時空交錯的家族歷史。

  馬爾克斯有條不紊地描繪出了一個魔幻的拉丁美洲,也刻畫了許多形形色色的孤獨者們,讓我漸漸接受了孤獨。孤獨和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一樣,都是人生的調味劑罷了,孤獨不可避免,孤獨更像是生活的緩衝區,讓你在筋疲力盡之後,仍然有時間來面對生活。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每天我們沉浸在色彩斑斕的現代世界。我們其實已經學會了自己獨處,抱著手機、戴著耳機、坐著發呆。馬爾克斯說:“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群裡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一直到現在我還覺得“魔幻現實主義”這個名字取得真好,幾十年過去了依然讓人十分玩味。再到後來我非常喜歡唐映楓《記昨日書》裡的一句歌詞,“你可知這百年愛人只能陪半途,你且信這世上至多好景可虛度。”我才覺得我終於找到了百年孤獨的最佳註解。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41

  讀完《百年孤獨》後,這本書有兩個極為明顯的便籤。一是“孤獨”,二是“魔幻現實主義”。作者將“孤獨”寫得深入人心,覺得書中人物就是自己,覺得書中所講的事蹟似曾相識,作者又將“魔幻現實主義”貫徹到底,展現得淋漓盡致。

  說起孤獨,讓我印象深刻就是第一位出場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第一次看時,我對他的印象就是不負責,對家庭不聞不問,以自我為中心,毫無底線的人。後來,我好像慢慢地開始瞭解他,嘗試理解他的精神世界,他對孤獨習以為常,他享受孤獨,在孤獨中有新突破,有新的發現,這就是他想要的,也是他心之所向。同時,他是個太過優秀而孤獨的人,他有卓越的體能,也有高超的智商,意志力驚人,對事物的看法也異於常人。

  他從吉普賽人那裡用養家餬口的牲畜換來磁鐵,想利用它開採金子;看見放大鏡能聚集太陽光,就自己站在超大的放大鏡下,被太陽灼傷,即便這樣,也改變不了他想利用這個研造出威力無比的武器;他從吉普賽人那裡得到航海用的觀像儀和六分儀,就透過實驗認識到了“地球是圓的,像橙子”,這種超常人的遠見卓識,又怎能不令他孤獨呢?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孤獨,沒有人會理解他,即便是他的妻子,也不例外。這不禁讓我想到了魯迅先生,他們二人都獨自彷徨在自己孤獨的世界中,彷徨久了,他向自己的妻子吶喊——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他的堂吉訶德,他的理想之劍,最終還是敵不過現實的風車。終於,他陷入孤獨之中不可自拔。他的生命漸漸退化,直至凋零。

  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講:他並不是個俗人。

  要知道,布恩迪亞家族留著孤獨的血,留著與常人不同的血。可孤獨也並非全是壞事。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二兒子,也是個孤獨的人,奧雷良諾生性沉默寡言,他有自己的內心世界!他的內心深處充滿思辨與論證,奧雷良諾的思想清晰無比,他有著驚人的判斷力,他能夠預測未來的事情,這種卓絕的預判能力,甚至無數次幫他躲過了針對自己的暗殺。面對外來的入侵者與暴政,他怎麼不戰,要麼一站到底,絕不妥協!這種勇氣與魄力的背後,是智慧,是孤獨醞釀出來的思想與智慧。

  《百年孤獨》以記載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來反映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拉丁美洲的風雲變幻,其中仔細描述了七代人的坎坷歷程,書中人物雖有血緣關係,卻從未深入理解彼此,也沒有感情交流,讀到這,孤獨彷彿充斥在布恩迪亞家族且永世也無法散去。

  這部意義深刻的作品,讓我思考的人生問題有許多,萬法不離其宗,孤獨的意義無非就是內心深處有著未被捂暖的地方,有著某種空缺,沒有一個是一座孤島。在資訊化的社會,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跟許多人發生這千絲萬縷的聯絡,我們學會情感交流,不僅僅是為了避免孤獨,也是為了讓人與人之間的靈魂得到更好的交流,讓人與人心靈靠得更近。

  終有一日,孤獨的人的心會被捂熱,空缺被填補。

  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42

  這本書確實是一個值得人深思的書,以致於即使我已經讀過一遍,卻還是忍不住開啟塵封的記憶,再次隨著名者從馬孔多開始這段痛苦卻又奇特的旅程。

  這是一個家族的興衰史,我們透過這本書,可以看到一個家族最輝煌的時候,也可以看到一個家族最落魄的時候,可以最終這個家族沒能逃過作者的神來筆,永永遠遠的消失在了大陸上。

  最令我影響深刻的是一個如神祗的女子,她長相很美,及其單純,所有碰到她的男人都難逃一死,命運很善待這個姑娘,可是又早早的,玩笑般的安排了她的死亡——被白色的床單牽引,飄向了天空,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這個人物的空靈,她不諳世事,簡直是一個天使,我想作者可能想表達的是一個盡善盡美,及所有美好於一身的女子,是有資格受命運善待的。

  百年孤獨這個名字也有一定的意義,從翻開書的那一刻,每個人的一生無論過程是否輝煌,結局都是孤獨的,而這個家族的結局可想而知,永遠消失在了大陸上,正如文中的那個神秘的羊皮卷所預言的那樣。

  這本書其實最難記的不是人物關係,而是人名,這個家族取名字,往往會用上一輩的名字,最有意思的是取什麼名字,就意昧著性格也是相似的,而對他們而言取相同的名字似乎是他們對祖先的懷念及敬意。

  百年孤獨讀的時候心裡總是覺得沉甸甸的,書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可是面對孤獨,每個人的方法又是不一樣的,有人選擇與之對抗,有人選擇逆來順受,還有人堅定自己的心不管那跌踵而至的孤獨,於是每個人的反應最終造成了這個家族最後的結局。

  而作者想讓我們思考的大概就是我們該以何種姿態面對孤獨吧。

  我們應該正視孤獨,即使奧雷連諾有著輝煌的戰績,可還是不可避免的在老年時期過著孤苦伶仃的日子,直至終老,所以孤獨雖然有的時候是無法承受的,但我們還是不應該把孤獨當做壞事,不像奧雷連諾痛苦的度過那段孤寂的時光,我們更應該慶幸原來人生一遭,給予我們的不只是虛無的繁華,還有令人享受的孤獨,與孤獨中體驗人生另一種驚豔的開啟方式。

  當我們處於孤獨的時候,不應該像這個家族的人一樣,作者筆下的這一家人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面對孤獨我們不能妥協,即使可能被打敗,我們也要發揚“於無聲處聽驚雷”的精神,在孤獨的巨大的大山下,坦然處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更要在這種環境下學會思考,即使是一個人也要活出自己的風采,而不是像書中有著同樣名字,就決定著相同性格的思想一樣,活出別人人生的另一種可能,而註定不是自己的人生!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孤獨的時候,我們或許會傷心,會難受,會崩潰,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我們本能的不希望孤獨,所以當我們面對孤獨的時候,傷心的同時,我們應該保持樂觀,笑看人生總不會有錯,令我印象極深的還有一幕,是一個女人一個人,在一個大房子裡坐在椅子上,一直到死,大概是等死,後來她就真的以這樣的方式死了,不禁唏噓,為何一定要以這種姿態面對自己的生命,孤獨是可怕的,可是更可怕的是我們面對孤獨時所採取的方式,正因為孤獨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大多數人無法處理的,所以馬爾克斯平淡的闡述了這個故事,以這種方式告誡我們不應該怎麼做,同時也以這種方式告訴了我們面對孤獨的正確方式。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43

  每樣事情都有兩面性,有陽光的一面,同樣也有陰暗脆弱的一面,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寂寞這些東西,那麼就相當於植物沒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說孤獨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於體驗人生,勇於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

  初次看這本書時,立即就被書裡面各種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緒混亂,唯一清晰的是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性格,就如這本書的題目一樣,“孤獨”好像成為了整本書與所有人物的一種基調。整個布恩蒂亞家族,都是不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與人說話,有的只執著於一個目標瘋狂地表達,並不考慮到彼此的感受,瘋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雖然他們孤僻,但卻有著堅毅的眼光,不經意言敗的態度,可以用他們獨特的魅力來吸引體態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

  為了對抗這種孤獨的畫面,家族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作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獨深淵,最後她仍無法戰勝這種孤獨,遺憾終死。可以說,這一種孤獨應該是一種共性,可以從表面折射出這個社會的深層次;這一種孤獨深入了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

  說到孤獨,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孤獨在生活中應該是無處不在的,不管外表多麼開朗的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每個人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孤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卻不能讓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現代都市裡,在每天的燈紅酒綠、喧囂浮華之後,人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無論是《百年孤獨》裡面那些極端或瘋狂的方式,或是轉換成現實生活中,遊戲也好,電視也好,錢也好:各種各樣的方式,雖然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漸漸也從這每天重複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種感覺,或者說是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有時即使不是一個人,我們也會感到很孤獨,看著別人能拿到好成績在自己面前笑得開懷時,當別人訴說著和父母在假期的種種趣事時,即使近在耳邊,在眼前,卻好像離自己很遠,不能像他們一樣,所以很孤獨。而既然這種孤獨不能避免,為何不嘗試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獨》裡家族的人們不停地想抵抗孤獨,最後仍體力不支,被孤獨埋葬。這樣的結局誰也不想要。流淌了百年的歷史,最後仍被孤獨侵蝕。孤獨無法遺忘,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不會因有人陪伴而隱去。若是換一種方式,嘗試著獨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種驕傲的姿態俯視它,反正到最後總要有一個人的時候,不如獨自適應社會中的一切,獨自承擔責任,找到那種適應孤獨的感受,不就不用害怕了嗎?

  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麼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為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時刻認清自己的朋友,足夠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與它共處的每一寸時光。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44

  唯有孤獨永恆。

  前一段時間終於看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陽光軟軟地由窗戶灑進來,在書頁上投下斑斑光影,馬孔多和布恩迪亞家族在一場早已預言的颶風中消失。

  幸虧是在這樣的一個天氣,如若是在一個陰雨連綿的日子,想必還會有些後悸。

  記不得是第幾次拿起這本書來讀,印象最深的還是開篇那句被奉為經典的表述,“多年以後,當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想起父親帶他看冰塊的那個午後。”

  說實話,《百年孤獨》的閱讀經歷絕不算輕鬆,一方面,簡單粗暴的開篇,沒有序言、沒有標題、沒有目錄,無數個冗長而相似的名字,讓人望而卻步。

  另一方面,小說的所探討的主題——孤獨,總不那麼討喜。馬爾克斯又藉著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將每一個人的孤獨放大到極致。

  孤獨是馬爾克斯筆下永恆的主題,也是刻在布恩迪亞家族血脈裡的特性。任由馬孔多由一個世界角落的小村落經受現代文明的洗禮,這份孤獨都像一片烏雲一樣環繞在馬孔多的上空。

  每個人帶著孤獨出生,又帶著孤獨離開。我們的一生都在和孤獨搏鬥。

  這本書與其說叫《百年孤獨》,不如說是《抵抗孤獨的一百種方法》。

  老何塞·阿爾卡蒂奧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裡研究鍊金術、研究冰塊到癲狂,馬孔多的居民甚至是妻子烏爾蘇拉都認為他是個瘋子……當我們在自己的世界裡,為夢想追逐拼搏的時候又何嘗不是這樣?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在晚年的時候為了排遣孤獨,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裡打造小金魚,打造到二十五條就全部熔掉從頭再來;阿瑪蘭坦晚年的時候每天為自己縫製殮衣,白天縫、晚上拆,直到死……又何嘗不像我們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刷著朋友圈,從上刷到下,又從下刷到上?

  布恩迪亞族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抵抗孤獨,或許是研究羊皮卷、或許是尋歡做愛……我們又何嘗不是每天給自己安排很多事情,讓自己醉倒在工作的忙碌中,偶爾閒下來也用社交軟體來填滿時間。

  然而,沒有一個生命能夠脫離孤獨而存在,因為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自己。無論是老何賽·阿爾卡蒂奧、奧雷里亞諾上校、阿瑪蘭坦還是烏爾蘇拉……逃不開孤獨的宿命,抵抗一生,仍然孤獨。

  如同書中結尾加泰羅尼亞智者對小奧雷里亞諾說,“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返,最瘋狂執著的愛情也終究是過往雲煙。唯有孤獨永恆。”

  既然孤獨是生命的必然,逃避不開,不如學會享受孤獨。

  徐志摩說,“願在浮世中尋一靈魂知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可見“不得”才是慣常的運命。既然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自己,那麼我們就要學會與自己獨處。

  學會孤獨,能讓我們更清楚地觸碰到自己。

  這世上幾乎所有偉大的成就,都在孤獨中生長。小奧雷里亞諾也是在長久的孤獨中破譯了羊皮卷,也在那一刻走向自己的宿命。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孤獨,也在這一場颶風中終結。

  當你面對這樣的一本小說,第一次讀到它的時候其實沒有必要糾結誰是奧雷里亞諾、誰是阿爾卡蒂奧、誰是蕾梅黛絲、誰是阿瑪蘭坦……因為這個家族的歷史是輪迴的,每個人都有相同的孤獨的運命,只管讀下去,循著孤獨。

  你終會發現,歷史在輪迴,但每個人都守著屬於自己的孤獨。

  我們都一樣,孤獨又堅強。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45

  《百年孤獨》冷酷地揭示了一個現象——當人類一次次試圖超越自身侷限去看清去思考自我的位置時,所得到的除了更深的虛無和無力感之外,別無所有。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終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族群的亡滅!這就是《百年孤獨》的結尾。而這種結局,在書中開頭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100年前為布恩迪亞家族寫的羊皮紙裡早已預言。

  從第一代家族創始者對原先生活的狹隘世界之外的空間的探索與發現,再到與世隔絕的馬孔多一點點成為人口聚集地發展現代禮貌,最終整個家族在一陣颶風之後一切歸零。就像繞了一個圈,最終還是歸到了原點。

  看罷令人悲嘆,心境像滾燙的池水一樣波盪不已,家族七代人一遍遍重複的姓名如同解不開的魔咒縈繞盤旋,給人一種迴環往復的沉重感,百年之間,看似人丁興旺的家族,每個人一出生就被禁錮在時空的鐵殼裡,每個人都在自我的宿命裡掙扎,卻逃可是命運與時間的衝擊。

  最睿智的人晚年被當成瘋子綁在樹上;最勇武的人從沒打贏過正義戰爭又悲情絕後;最美麗的人似上帝恩賜而來卻又荒謬地飛回天堂;最明理的人成為了政治犧牲品消失在歷史之中;最開朗的人死於連自我都不明白的不倫之戀裡;最終一人用智慧與閱歷得知一切後,成就了家族的百年孤獨……

  沒有什麼能夠永垂不朽,沒有一生一世的陪伴。孤獨和失落才是人生常態,歡樂是苦中一抹甜,只能用來回味的。你從迷茫中掙扎著走出來,奮鬥一生,發現這世上竟然什麼都不值得留戀,所有的偉大與渺小,所有的偏激與冷漠,如一個輪迴般在無聲地反覆,最終留下的是抓不著的孤獨。

  在書中,每個人都在用自我獨特的辦法抵抗孤獨,或是參加革命,或是讀書翻譯,或是出逃遠航,或是暴飲暴食揮霍無度,或是一生沉溺於情慾……這些條列式的方法,雖是布恩蒂亞家族的特性表現,卻也是極端真實的人性展現。

  有文藝評論說,馬爾克斯藉助布恩蒂亞家族一百年的家史影射拉丁美洲社會。可是,我感到,馬爾克斯影射的還不止生養他的那一片大陸,甚至包括了整個人類。讀後感。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人雖然有血緣關係,但在靈魂層面,彼此孤獨,他們並非息息相通的一體。這或許暗示人類,如果每一個人都以自我為單位,在靈魂的層面互為溝壑,而非結為一體,相親相愛,那麼,他們的結局是種群的灰飛煙滅。

  小說的結尾,馬爾克斯似在表達:僅有當一個人行將死亡時,他才會像奧雷連諾·布恩迪亞一樣,看清自我的命運與歸宿;那麼,當整個人類行將滅亡時,人類全體才會像奧雷連諾·布恩蒂亞一樣,徹底瞭然人類的謎底——人類是怎樣一個物種它到底從哪裡來它走過了怎樣的歷程……可是,這時,一切都已來不及,毀滅的時刻已到,人人在劫難逃!

  《百年孤獨》冷酷地揭示了一個現象——當人類一次次試圖超越自身侷限去看清去思考自我的位置時,所得到的除了更深的虛無和無力感之外,別無所有。我們在無謂的糾結之中掙扎,卻愈加深地墮入了無限的深淵之中,在孤獨中掙扎,卻終將被孤獨吞噬。尼采說“當你在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人類一切超越性的嘗試與對終極命題的追尋最終卻歸於空虛。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46

  用了近三個星期的時間,總算是將這本書看完了,看之前就一直聽很多人說這本書很好,可當自己剛剛接觸這本書的時候只想說一句“貴圈真亂”,或許是各國的文化信仰不同的原因,個人真的很難接受書中那些各種錯綜複雜情感線,儘管如此我還是堅持讀完了,但是讀完後我便不禁感嘆,《百年孤獨》確實是一本對人影響很大的一本書。

  《百年孤獨》這本書的開始的原因是從何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和表妹烏蘇拉結了婚開始的,因為是近親結婚烏蘇拉怕生下長有豬尾巴的孩子,所以不肯和丈夫同房。鄰居普羅登肖藉機嘲笑布恩地亞,布恩地亞一氣之下拿長矛刺殺死了普羅登肖,從此,鄰居的鬼魂一直纏著布恩地亞一家。夫婦倆和一些年輕人只得遠走他鄉,最終於在人煙絕跡的一條小河邊定居建村,並取名為馬貢多,並在途中生下了他的大兒子,幾年後馬貢多逐漸發展了起來。

  之後總有一夥吉卜賽人到村裡來,並帶來了許多的新奇的東西,布恩地亞漸漸地迷上了這些新奇玩意,整天待在實驗室裡,並且他的小兒子也特別喜歡,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兒子們漸漸長大。不久後大兒子何塞·阿卡迪奧跟一個經常來家幫活並用紙牌算命的女人庇拉發生了性關係。後來他又看中了一個吉卜賽姑娘,不辭而別,遠走高飛。烏蘇拉外出尋找兒子的時候碰巧遇到一群移民,城鎮也因為這些人繁盛起來,小兒子在一次偶然的相遇喜歡上了鎮長未成年的小女兒雷梅苔絲,並在之後成了婚,可是好景不長,因為家庭的糾紛,被意外的毒殺了,之後大兒子的迴歸了並且解決了這場感情糾紛,此後,奧雷良諾便天天和岳父打牌,消磨時間。並偶然的聽到了保守黨和自由黨競選。一段時間後保守黨軍隊開到馬貢多,佔據學校做司令部,嚴厲搜查武器,槍斃自由黨分子。奧雷良諾帶人衝進學校,殺了保守黨軍官和士兵,委派侄兒阿卡迪奧坐鎮馬貢多,自己並加入自由黨,不久,成為全國聞名的奧雷良諾上校。

  但是主角往往是不幸的不久後自由黨戰敗,奧雷良諾即將被處死的時候被其兄救出,然後兩人一起去解救梅迪納將軍。他們趕到後得知,將軍已經被害,軍中的人舉薦他當司令,就在這時他的兄長死亡,原因不明。

  之後奧雷良諾帶兵打回了馬貢多,勝利之後奧雷良諾厭倦了戰爭,於是繼續回到了他的實驗室,他的兒子們逐漸創下一些基業,之後來了一些美國人,奧雷良諾非常厭倦他們,也想過要對付他們,事實確是他的兒子們被美國人所殺害,不久後奧雷良諾死在了一棵大慄樹下,之後工人們組織大罷工,政府派人鎮壓,人們被殘忍的殺害,之後馬貢多逐漸恢復成了剛開始的荒蕪。

  書中借用各種各樣的事,書寫著每個人的孤獨,或許是作者故意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我們體會不到書中所說的那份孤獨,所以這本書不像其他書一樣可以把自身融入其中,但卻能讓你有一些新的感受。

  書中每個人都是伴著孤獨而生,最後又懷著孤獨而死,或許這本書一些人的做法你會認為很可笑,可是現實生活中誰有能說自己沒有孤獨過呢?誰又沒有做過一些可笑的事情呢?雖然這本書結局未必美滿,但是這本書卻可以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不止如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47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裡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

  ——題記

  《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本書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於一九八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馬爾克斯很重要的原因是於此書的創作而來。本書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本書人物關係複雜,但作者的用詞精準及別具一格的人物塑造吸引讀者閱讀興趣。本書的線索應是梅爾基亞德斯,他的預言以及家族人世世代代都苦心翻譯的羊皮卷。或許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處,若你不看到最後,你永遠也無法想到結局。

  《百年孤獨》的最後一代人,還未得以啼哭便被螞蟻吃掉,這個長著豬尾巴的孩子,這如同家族的祖先出生時一般。這樣的情節,怎能不令人震驚?而經典之所以能被人們一代代傳誦不僅僅只是辭藻華麗,情節環環相扣。更重要的是其背後蘊藏的含義,不僅適用於作者創作背景下的時代被用於今天也無不妥。就是在不知結局是如何時要好好生活。即使生活處處不如意,但在最終的時刻沒到來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而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布恩迪亞上校去世時,他的感受。每天都是星期一,每一間屋子都是一樣的,若要說這其中的寓意,恐怕是說若你一直虛度光陰。那麼時間對於你來說,只不過是一直停在那,因為每天都是星期一。若是每天晚上的星辰都是一個模樣,那麼天空就顯得單調。那些仰望星空的人眼裡不再有歡樂只存在著,一如昨日的呆滯;每天早晨的光束爬進窗戶都以同樣的角度同樣的線條感,但人們卻無法察覺,並且從中跨出來,那是何其的悲哀。但就如同這本書中的一句話,也就是本文的題記來說:“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漫長的旅途,每天的日落都是一樣的,真正改變了的是你的心靈,在於昨日的沉澱,以及明日的幻想中存活的今天是你看世界的角度。”

  在坎坷中奔跑,在歡笑中遺存,痛苦飄灑一地,淚水沾滿衣袖。我們累,卻無從止歇,因為這世界還在走。那些為追求一時的愛情而迷失了自己的人們,愛情也拋棄了他們,只剩下對對人性的考驗;那些心中想掌控一切的人,到最後只是被遺忘在角落裡,當人們發現她時記起他名字的人,只有墳墓中的人;那些生活在自我幻想生活中的人,最終被螞蟻吃了去。

  “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還。”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48

  五月下旬,恰逢中國圖書網圖書推薦與折扣購買活動,想著許久沒有紙質圖書閱讀,便一個人開始選擇書籍購買。而以前友人推薦過的《百年孤獨》印入我的眼簾,“孤獨”二字格外的讓我有閱讀的衝動。於是毫不猶豫的加入購物車,在拿到這本書之後,我便在第一時間好好享受閱讀。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作的長篇小說,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在書中,孤獨的宿命圍繞著這樣一個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著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迪亞家族。他們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從小就孤獨,冷漠。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的沮喪,他們又以不同的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正如書中所說:“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秘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迴歸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涼。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百年孤獨》的敘述方式極其得吸引我不斷的深入。讓我想起了以前高中語文教材中卡夫卡的《變形記》。同樣是結合魔幻與現實的作品,《百年孤獨》也有著因果不對稱的敘事手法,小說中很多不合常理的,像夢一般的情節,與現實生活中的經驗相沖突,展現了一個驚奇的世界。小說中不僅有現實和歷史,馬爾克斯還結合了很多古老神話與民間傳說,作者往往以非常平淡的敘述口吻講出一些光怪陸離的故事。

  但即使明知是虛幻的世界,書中的孤獨還是讓我感覺得很真實。孤獨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如何抵抗,有時總會到來。但是孤獨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於體驗人生,勇於面對一個人挫敗時的感覺。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更好認清自己,那就是孤獨。讀後感。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聲,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麼一刻的清靜。在如今快節奏以及手機佔據我們碎片時間的時代,必要的孤獨,我覺得能使我們更加完善,更有深度和厚度。

  如果在看完這些後,你產生了對本書的興趣,我有一點小小的閱讀建議:第一遍讀《百年孤獨》最好一口氣讀完,時間越短越好,最好濃縮到一天。不要試著記住那些人名,不要深思,不要懷疑,不要問為什麼有人會隨著風飛走,不要問失眠症為什麼會傳染。讀完合上書本,你會為這些瑰麗的想象震撼得久久不能忘懷。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49

  《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了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憑藉《百年孤獨》的巨大影響。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著一個問題,這個家族為什麼是孤獨的,想來想去貌似也找不到答案,或許是因為代溝,或許是與世隔絕,還是作者根本就不想說原因,只是表達一種狀態?都像,又貌似都不對,這個問題一直困擾我。

  希望大家在讀過這本書後,可以討論討論。

  在讀《百年孤獨》之前,我一直覺得我是個容易入書的人,但讀罷《百年孤獨》,書裡面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何塞阿爾卡蒂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里亞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里亞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爾蘇拉老媽媽。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黛斯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儲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麗貝卡執著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000人生命騷亂的阿爾卡蒂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們都是人群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群裡讓它保護你回家,讓它陪伴你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也經常與孤獨為伴,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

  我相信,這本書能帶給我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50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裡的所有主角,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裡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著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對映著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著,探知的慾望和放下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為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他的發奮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明白,乃至於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為。但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慄樹樹幹上,被迅速地遺忘。昔日的鍊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裡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著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著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至於烏爾蘇拉則是一位任勞任怨的勞動者。在那個時不時鬧得天翻地覆的家中,她永遠是這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和精神支柱。她從沒有唱歌的樂趣,也沒有遊玩的雅緻,各種勞動如同拼圖一般拼湊出她那緊湊而又孤獨異常的一生。她無處不在。她的身影出此刻傢俱的迷幻倒影中,出此刻樸實無華的天地中,出此刻糖果小作坊的喧囂聲裡。她又虛無縹緲,就像是來到人間透過勞動來贖罪的亡靈。到最後,伴隨著她的死亡,她的名字也被丟到了記憶的深淵之中。作者寫出她冗長的一生,同時也是對哥倫比亞所有孤獨的勞動著的讚歌。

  至於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這位最為孤獨的前行者,一生髮動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義,卻又為了重歸原先的生活毀掉了自己創造的戰爭成果。他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卻只換來了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馬孔多街道。他的一生如颶風般浩蕩壯烈,又如死水般寧靜孤獨。就像那些在哥倫比亞為自由而戰的人們,不論生時建立了多大的功績,死後依然被大多數人遺忘。

  一個村莊中,有著一個世界的永珍。這個孤獨的村莊在雨季無盡的雨水中,在旱季無邊的乾旱中,在漫天飛舞的蝴蝶和遍地橫行的螞蟻中,品嚐著人間的各種苦澀和孤寂。

  但是,如馬爾克斯所說:“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現代化的社會用禮貌將孤獨消除,還給這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一個嶄新的天地。這樣,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會忘掉內心的迷茫,贏得充實的人生。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51

  這一本書無論中間的人物來來回回折騰了幾次,經歷多少場人生的別離重聚,最終變得如同馬爾克斯在初期的描述一般“天地間一片永恆的幽暗。”

  《百年孤獨》裡描述的現狀是,性格決定命運。未從根本處改變性格,任你重來多少次,該跌倒的還是會跌倒。家境比努力更重要。布恩迪亞家族打下的江山即便失手了還是留了一片福地給子孫後代。沒有什麼可以永垂不朽,錢財不過幾張紙,風吹了就散;愛情不過幾句誓言,青睞的人每天都能換;權利榮耀,青春美貌,這些都太易碎易逝了。當餘音消散,人去樓空。最終只留下孤寂與死亡相伴。

  書中的梅爾基亞德斯很好的詮釋了一句話“你懂的越多,你就越像這個世界的孤兒。”別人只道他性格無常,胡言亂語。但“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書中開頭他留下的那封以梵文書寫再加密的手稿,已經記載了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如同電影《無極》一般。所有人的命運都被書寫下來了,任你覺得自己有多麼的獨一無二,都逃不過命運與時間的衝擊。

  馬爾克斯對人性的解讀太過深刻。書中有人曾把愛情,把事業,把家庭當做生活的全部,但最後又輕易的改變。枕邊人新鮮不過最初的一陣,事業拼搏到後期遇上瓶頸也就膽怯後退,百年大家最終只靠女性苦苦支撐。人就是這樣善變自私又討厭的生物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可以成為生活的全部,生活就是它自己本身,是由非常多的元素組成的。一旦其中任何一樣比例過高,生活就會失衡。起初我覺得這本書太讓人絕望,直到後面我才發現作者是多麼的溫柔。

  可能你也曾想過,生活是不是就這樣了?書中的人也想過。可能你覺得生活沒那麼甜,任何一切事物都是初期甜美,後期變得苦澀。書中的人也是這麼經歷過來的。沒有什麼可以永垂不朽,沒有一生一世的陪伴。孤獨和失落才是人生常態,快樂是苦中一抹甜,只能用來回味的。你從迷茫中掙扎著走出來,奮鬥一生,發現這世上竟然什麼都不值得留戀,竟然什麼都留不住。宛如紅樓一場夢,夢醒後,人去樓空。

  就像幼時的你在抽泣,你脆弱渺小,身子單薄,什麼都做不好。你拼命盼著長大,盼著以後的自己勇敢起來。長大以後你的確進步不少,但只要別人的一句話觸及了你舊時的噩夢,你彷彿又變成了那個在房間悶頭哭泣的小男孩兒。沒人理解,沒人陪伴。

  你絕望的哭喊,“這樣的人生太糟糕了。”

  馬爾克斯溫柔的摸摸你的頭,告訴你說,“其實我們都一樣。”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52

  小說講了馬孔多的一群居民從遊牧的生活逐漸定居下來,從小鎮上沒有死過人,到經歷了戰爭,殖民者對原始文化的洗滌,專制政府對人民的精神控制,連年的大雨,最後走入衰亡,被狂風帶走。故事裡人物情節細膩,流露出熱帶的勃勃生機,肆意的原始的生命力,讓我感覺走在熱帶雨林裡,滿眼的生命摻雜著衰敗蕭條,如同奮力生長的植物下也還有衰老死去的昆蟲植物。

  對於小鎮上的居民,他們最初在遷徙中找到一塊居住地,到後來被外來文化吞噬,再被外來文化拋棄,最終消逝於塵埃。人們也超越了生死,死人和活人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一個個人的執念,秋海棠繁盛又死亡,超過了現實的想象,一家人的命運如宿命般重複。”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返,最瘋狂執著的愛情也終究是過眼雲煙。“當離開馬孔多坐上永無終點的火車,窗外的世間永珍如碎裂的長詩飛向了遺忘之鄉。

  其中一些描寫實在是新奇與細膩,讓人流連。”門板靠成團的蛛網勉強支撐“;”箱中只有一塊巨大的透明物體,裡面含有無數針芒,薄暮的光線在其間破碎,化作彩色的星辰。“看著裡面的文字能感受到那一股潮溼,黴敗,肆意的生命,和終成空的命運。

  從情節上來看讓我想到了最近看的槍炮病菌鋼鐵和1984,但描寫別是一番風味,想象力讓整個環境肆意生長。孤獨伴隨每一個人,又最終都化為塵埃,人死後不過是”迸裂出青紫色的花朵,伴隨著輕微的爆響,家裡充滿惡臭。“死亡與生命,花朵與惡臭,一組組矛盾的詞語在小說裡混雜在一起,錯亂了時空,生死,永恆的是命運,貫穿始末。

  多年前看過這本書,記得開頭的吉卜賽人,需要兩個人擠的溼透的床單,需要傾倒汗水的席子。當時覺得場景複雜人物混亂,沒有看下去,現在看來卻別有一番風味,讓我想到了在熱帶雨林裡的徒步,細膩和想象力的豐富讓我看到了超越現實的世界。看書也是一種緣分,只有在合適的時機看到才能有所感觸。其中比較喜歡的人物是烏爾蘇拉,她憑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積極向上的態度撐起了一家人,伴隨了家族興亡的大半時光,似乎有了她再困難的情況都能過下去,回到欣欣向榮的日子。

  整本書就像是在一個必將走向衰亡的背景下,展現了稍縱即逝的人們的孤獨、執著、混亂、愛、慾望、生命。最後,這一切都被風捲走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53

  “百年一參透,百年一孤寂”。從暴力開始,到血腥結束的家族史,人人都是孤獨患者。他們,是孤獨的總和。布恩迪奧,一個被小心眼打敗的男人。鄰居在他怒火焚燒的雙眼中轟然倒地。而他,在鄰居哀怨且死氣沉沉的眼神中痛苦地掙扎著。

  也許,他曾在睡夢中被嫩芽衝破土壤時的尖叫驚醒,卻撞上鄰居的鬼魂正做在他的床邊,帶著一如既往的哀怨與死氣的眼神凝視著他。反正,他終於決定帶上家人離開這座村莊。歷時兩年多的“大遷徙”,布恩迪奧邂逅了他夢中曾出現的地方。他堅信這不是偶然,於是他們紮下根來。當然,布恩迪奧終於擺脫了鄰居的鬼魂。

  而馬孔多小鎮,帶著不可抗拒的速度,迅速崛起。馬孔多的家族,七代人的生活。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時間的號角吹響了,上帝之手,將記錄歷史。科技的進步,將布恩迪奧推入深淵。

  他是個瘋子天才,深陷鍊金術的泥塘不可自拔。他“忘了”妻兒,也“忘了”他的家族,他只認識鍊金術,那好似他靈魂的寄託。“他沒有察覺到時光在家裡造成的細微而又令人心碎的破壞”,以至於他只能被綁在樹上,與孤獨為伍,直到死亡來臨。

  這個家族吞噬了他們生命中的可貴。美麗的人卻冷漠無情,善良的人卻短命,瀟灑肆意的人卻死於非命……聞名遐邇的上校,在失去了他的十七個兒子後,做起了金質小魚。

  做滿十七個便熔化掉再來一次,日復一日,週而復始。最後,他毫無預兆地停止了呼吸,脈搏與心跳。馬孔多的家族,他們孤獨嗎?不,他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香蕉種植園裡,那被殺害的三千多名農民的屍體,被長長的火車運往大海,拋進了海洋。此後,馬孔多下了四年多雨,然後荒蕪。想來,那雨應是那三千多農民的淚水。家族的第七代人,一個剛降生的嬰兒,卻被螞蟻啃食掉。“家族的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家族的最後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終是驗應了。馬孔多家族裡每個人孤獨的方式皆不同,可他們無疑都是孤獨患者。

  這世界上,再也沒有第二個馬孔多家族。畢竟“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亦或是馬孔多家族就是我們的縮影,“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無論是馬孔多的家族,或是我們,都是孤獨的讚歌。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54

  近日又重溫了馬爾克斯先生的不朽名作《百年孤獨》,孤獨似乎是這部小說的主旋律,布恩迪亞家族的族徽似乎也是孤獨。

  孤獨,永恆的孤獨如陰霾一樣籠罩著這個家族。就正如烏爾蘇拉反覆嘗試融入生活,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不停熔鑄小金魚,阿瑪蘭妲織了又拆,拆了又織的做壽衣,家族的每一個人都在無休止的孤獨中掙扎,而這種掙扎卻與西西弗斯推石上山驚人相似,我們不得不言在他們的孤獨中有一種高傲,家族的人隨時可放下掙扎,可他們卻不會戴上面具去融入生活。我們或許總是認為阿瑪蘭妲躲在壽衣下是一種隱藏,但這才是最本真的姿態,布恩迪亞家族似乎每一個人都在體驗著一種超驗意象。

  整本書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是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不僅因為作者對其著墨最多,而是他的孤獨,他的高傲最符合我的心意,當我們設想他留下了一本日記,讓我們進入其內心,我想內容一定有如下幾行:我越老越懷疑這個世界的一切,文明發展的意義,人們信奉的教條,馬孔多乃至整個世界的真實性。幾十年過去了,我不過愈發堅定地相信,我與這個世界,這個時代格格不入,正如我不相信香蕉工人的慘死。我敬畏所有古老的文明,我敬畏上帝,可我對我們這個新的國家只有憤恨,我想要戰爭繼續,但我的朋友們全都離我而去,可這又如何?我還是要莊嚴地宣佈:我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即便忍受世人最不解的目光,世上最孤獨的孤獨,我也要孤獨的生存,我可是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我絕不妥協!假如世界沒有發現我註定只是他的悲哀,我的名字註定要世人代代相傳。

  這是奧雷里亞諾上校的時代,可是我們的時代又如何不是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他的語言多麼優美,也不是他對自己的時代描寫的多麼真實多麼諷刺,而是它擁抱了所有國家和所有時代。不管你身處哪個時代,都會被他那種宿命感和孤獨感深深束縛,又會被這種感覺深深吸引,忍不住去一口氣讀完。我想那些叫鬧著《百年孤獨》難以讀懂的人,只是不曾去放開心去真實的體驗這種孤獨。

  或許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隱藏著一種孤獨,而我們亦可以從家族數十位成員去發現自己,這些孤獨,或冷漠,或封閉,或如野獸,或如天使,但無疑全都是高貴的。在我看來孤獨才是一個人活著的形態,可是在以後的歲月裡,孤獨的快感卻成了大多時候奢侈的享受。

  孤獨是恆久不變的,時代儘管不同,可孤獨卻在每一個人的身上不斷重現,所有階層的人,所有時代的人,他們擁有孤獨,他們也渴望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55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部長篇小說。這部小說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也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我花了好長的時間才讀完這本書。確實這本書近三十萬字的內容,而且人物眾多,情節曲折,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和民間傳說等。讀完這本書,讓我對這位文學大師肅然起敬。

  這部作品主要講了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秘舍財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作者刻畫了許多性格鮮明的形象。

  在這個家族中,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希望拉美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

  對於現實生活中的人類來說,孤獨是人類發展的本質,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力基礎,但這並不妨礙它採取極端誇張的手法。

  世間百態,最愛你的無限包容你的未必是生你養你的那個人。人生在天地之間,因為恐懼才會感到孤獨。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由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語言貫串始終的。有的評家認為這部小說出自8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說頗感欣慰。這是很深刻的評判目光。因為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後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群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透過讀完這本書我明白有些東西從出生到死亡,別人無法體會,無法替代,無法奪走,孤獨就是其中之一,浪漫是情有所用,心有所屬,而孤獨教會我浪漫。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56

  氣勢恢宏的《百年孤獨》包含了科技、政治、文化、愛情,各種各樣複雜矛盾的內容,探討了文明的繁榮昌盛的方方面面。

  小說的主旨是家國的興旺發達、繁榮昌盛。文中透露出了因深感一切都是宿命而照成的深深的絕望——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所有的希望都是曇花一現,繁華都是往昔,就連最“瘋狂執著的愛情”都是過眼雲煙。《百年孤獨》在控訴,是一部國家、民族和家族的悲劇。

  《百年孤獨》也探討了愛情,在這方面,小說的描寫同樣精彩至極。看似魔幻,卻基於現實,《百年孤獨》的愛情現實得直刺入骨髓。布恩迪亞家族的人不懂得愛情嗎?至少例外是有的。這個例外至少包括阿媽蘭妲。烏爾蘇拉、奧雷里亞諾。巴比倫、奧雷里亞諾第二和佩特拉。科特斯。而對於梅梅和麗貝卡,她們至少也曾經勇敢的追尋過。三角戀大多是浪漫的,小說中兩段三角戀精彩絕倫。其中之一是阿媽蘭妲。烏爾蘇拉、奧雷里亞諾。巴比倫、加斯通。姨媽和外甥的做法沒有什麼不妥,況且他們並不知道彼此的血緣關係。阿媽蘭妲。烏爾蘇拉是令人敬佩的,她的人格是獨立的,她對待愛情是勇敢的。“folowmyheart”,這話是知易行難,她是做到了。真實的活著最重要,對待愛情貴在真實,在我們真實的愛別人之前,首先應該瞭解真實的自己。《百年孤獨》的愛情,另一對三角關係是奧雷里亞諾第二、佩特拉。科特斯和費爾南達。這是很奇怪和彆扭的故事,奧雷里亞諾第二和費爾南達的婚姻根本就是個錯誤。一個有些年少輕狂不太自知的傢伙,一時衝動的娶來了一個自己並不瞭解的妻子,於是悲劇開始了。奧雷里亞諾第二和佩特拉。科特斯才應該在一起,因為他們在一起才可以過得開心和隨性。我們也看到,他們兩人在老年的時候,在輕狂與激情褪去之後,終於用自己的方式體會到了愛情。《百年孤獨》一直在探討“愛的能力”。布恩迪亞家族的人缺失愛的能力,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愛人?小說當然沒有給出標準答案,不過顯然,要去愛人,首先得自愛。然後,要去愛人,除了需要勇氣,還應該加上一條,“followyourheart”。

  在感到煩悶時,不要太過陷入回憶,因為加泰羅尼亞智者曾經說過“不論在什麼地方都要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返,最瘋狂執著的愛情也終究是過眼雲煙。”奧雷里亞諾第二的名言真是魅力無限,“Cease,cows,lifeisshot”。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57

  很久以後,我還是會想起合上書頁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窗外正下著雨,連綿而漫長,無端的像極了馬孔多的那場看不到盡頭的大雨。彷彿可以讓世界青藤滿牆,封住裡頭回憶眼神明亮。它沖走了原定的考試,卻衝來了不遠的離別。其實本也不差著多少,但就如一葉柳片飄落湖心,寂靜於無形之處,悸動於有形之所,漣漪不斷,猝不及防。

  枯木逢春,有時候聽起來像是一個故事的開始,但有時候也許僅僅只是一個故事的結束。

  而這是一個開端在名為馬孔多小鎮,終止於一場颶風的故事。

  布恩迪亞家族的先驅們駐足於南美大陸這塊土地,過著光怪陸離的生活。偶有吉普賽商隊尋著鳥鳴清脆誤入這迷宮中的小鎮,他們帶來冰塊,帶來失眠症,帶走男孩,留下預言書。形形色色,不過是所謂文明的產物。這也曾是一個未被文明問津的淨土,可它後來還是有了火車內戰和香蕉公司。枯枝敗葉,那些腐朽的葉子縈繞在小鎮的上空,最終都抵不過一場颶風捲個乾淨——再也不會重現大陸的馬孔多,再也不會重現大陸那百年孤獨的布恩迪亞。

  馬爾克斯構建了這樣一個世界,與世隔絕,遺世獨立。然後看它被文明腐蝕,被孤獨吞噬,去留下一卷無人能解的羊皮卷讓他們去看破命運的詭譎,踽踽獨行走向終結,其實,這未嘗不失為一種浪漫,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孤獨,而同名的卻總也避不開相似的命運。當他們齊聚一堂,孤獨漫延於血脈,貫穿著生死,這就是一種輪迴,永無止境。沒有人逃得過孤獨,孤獨才是真正的魔鬼。

  第一個被綁在樹下,最後一個被螞蟻啃噬。這樣一個跳讀羊皮卷而探索到的家族讓人心驚。何塞痴迷的鍊金術,烏爾蘇拉堅守的家族,奧雷里亞諾制後又融的小金魚,阿瑪蘭妲縫過又拆的壽衣;以及永絕於世的勇氣,萬水千山的女王,終歸於天的美人。他們各自孤獨,並各自沉溺。這像一截火車,時時妄圖偏離軌道後肆意狂奔,但卻始終掙不開腳下規定的道路,似命運三女神紡錘上的紗線,筆直的通向……死亡。

  這僅僅是流淌在美洲大陸的孤獨,魔幻與現實的交融;這還是一直隱藏於世界的孤獨,著書與獲獎的交織。凝這八代人的世界於一本書,短短翻過的幾頁也許就是他們的一生。忽覺光陰荏苒,紅顏轉瞬枯骨,青絲驀地華髮。無關悲喜,只讓人想合上書頁輕輕嘆一口氣。

  人生無根系,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已是非常身。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58

  首先,還是大概介紹一下這本世界級的名作吧。這是一本被稱為魔幻現實主義題材的頂級之作,沒有之一,以詞會意,就是立足現實的平淡、殘酷、事件,在情節、生活、人性上貼近現實,一定程度上舍棄了為大眾熟知的戲劇性比如跌宕起伏、峰迴路轉的情節,取而代之的是新增魔幻離奇的表現

  這本書成書於1966年,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堪稱不是諾貝爾文學獎為這本書增光添彩,而是這本書為諾貝爾文學獎恢復了聲譽,你就說有多牛吧!當開啟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在想,這麼有名的小說,怎麼就不拍成影視作品呢?看到一半我才明白,原因是:1、很難拍出來;2、拍出來沒有人看,為什麼?

  上面兩個問題可以一起回答,魔幻現實主義這種抽象的表現手法,只能是書本中以文字的展現的方式才可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就像音樂會、演唱會的現場的效果是耳機與音響不可比擬的,而影視作品主要以情節、畫面效果、主人翁的卓越吸引觀眾,這部書如果拍出來,耗資不菲不說,必定不倫不類,一方面要被看過原書的人的罵——和原著相去甚遠,一方面,要被沒有看過原書的人罵——不知所云,所以,這本書的題材有且只有文字表現才能達到如此卓絕的效果。

  不得不承認,《百年孤獨》非同尋常的表現藝術,就像梵高壓抑迷亂的畫作,巴赫深沉悲壯的樂曲那樣,具有攝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撥通讀者大腦中前所未有的神經元連線,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罷不能地隨著名者的牽引穿越百年滄桑,閱盡馬孔多那個特定時空裡,個人情慾的巔峰和心靈的谷底,家族註定的興旺和無望的衰落,社會暫時的繁榮和實質的倒退,最終看透世相,淪陷於孤獨。對於我來說,這種孤獨讓我覺得自己的內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頭、一塊冷漠的冰塊或一坨堅硬的鋼鐵,能夠刀槍不入但失去了女生柔情似水卻具有滲透化解以柔克剛的潛質,以及由此帶來的幸福感和優越感。這不是我喜愛的狀態。歲月的磨礪雖然也給了我的留意髒一個堅硬的外殼,但只是為了呵護內裡的柔軟、溫暖。

  我堅信,這個世界上,比馬爾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這些智慧和想法表達出來,讓人們喜愛看,能打動人、震撼人,甚至對讀者產生更久遠實質的影響,需要的是表達的藝術,而馬爾克斯恰恰掌握了這門藝術。